如何評價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荊軻刺秦王》?


這是一部嚴重被低估的史詩電影,很多人腹誹李雪健老師飾演的秦始皇形象,那麼我們就從秦始皇的形象說起。

在我們的印象中,秦始皇是這樣子的。

但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秦王為人,峰准,長目,摯鳥膺,摯,豺聲。」

看看,是不是正是李雪健老師的這個樣子?如果你看過電影,你會對「豺聲」更加熟悉。由於自小的生活加上祖輩的壓力,嬴政實際上在電影里是一個有著一定程度上變態的人物。顛覆了你的常識,卻更加接近歷史。


更加接近他們的心理狀態。


在我看來,能在這個層面上描述古人,哪怕史實有誤,卻也可以理解。因為這樣的作品,比那些讓古人說著現代人的話、現代人的思想來得更加真實。


真實,無比可怕的真實。


好了,現在讓我們從頭開始。


故事的開篇是背景介紹:「戰國末年,七國爭雄。秦王嬴政,野心最大。意圖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這是開篇的背景介紹,也是秦王的野心。我們上面說了,秦王的心理已經有些變態了,其實在這裡也能看出來。

看背景,看字體,感覺出了什麼?是的,肅殺之氣。全片的字體都是這種極為強烈的金戈鐵馬一般,那戰火紛紛的戰國,冷兵器的天下。

當第一個畫面出現時,李雪健飾演的秦始皇一點都不霸氣,而是滿臉猥瑣且嚴肅,被人詢問著「你忘了秦國歷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嬴政那有力的回答:「嬴政……一刻也不敢忘啊!」更是一種壓迫和恐怖,秦王統一天下,是歷代先君的願望,他不可能違背。這是個體與集體的衝突,同樣是秦國電影,立意上就比《英雄》高了。


這是全片第一幕,第一幕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當我們看下面的故事時,要時刻記住這一刻,嬴政就是一個個體和集體衝突下的產物。


隨之而來的故事是「秦王攻燕」,由於故事是《荊軻刺秦》,那麼自然要把另一個人物所在的燕國背景托出,在鐵馬錚錚中出現的演職員表,也都是金戈鐵馬般肅殺的字體。

這是影片的第六分鐘。


第六分鐘時,全片的背景才介紹完畢,雖然很多導演也可以用一句話介紹,但這種黑澤明式的《亂》、《影武者》一類的風格,帶給大家視覺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日本版是沒有章節的,我這邊沒下到日本版的《始皇帝暗殺》,只好用大陸版。

大陸版的第一章是《秦王》。

說是秦王,第一次出現的卻是趙太后、嫪毐和呂不韋。這是有意義的,因為電影的主角是秦王和荊軻,更深的層次是歷史和人。那麼人為何是人,是受他生活的背景影響的。


因此當我們看到對秦王性格有極大影響的三個人出現時,那種壓抑和壓迫,我們才更能理解秦王的性格為何如史書中記載的那樣「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然而這三人也沒有完全淪為襯托,短短几句話,就很容易看出他們的關係和心理。

嫪毐的附屬是趙太后,秦王只要不動趙太后,嫪毐就不會有事。

呂不韋的附屬的秦王,呂不韋的作用是滅六國,所以呂不韋需要權位,就必須讓自己「有用」。

嫪毐說過這話之後,三人齊笑,太后也掩嘴而笑。

隨後的畫面就轉到了朝議,朝議上的呂不韋聽了嫪毐的建議,主張不攻韓,但秦王下場了,用他那獨特的嗓音、讓人不適的腔調,喧囂著整個朝堂。從一本正經到瘋瘋癲癲到面露凶光,原來是這麼容易的事,李雪健老師的表演真的是演什麼活什麼,角色與角色都不重樣。

這之後呂不韋憤而離席,秦王如同一個孩兒一般的追趕,二人的背影對比,和內心的勾勒,惟妙惟肖。

鏡頭又轉向嫪毐和嬴政的對手戲,其實只是王志文一個人在飆戲,濃厚的舞台劇風格,嬴政在和嬴政走開後的模樣對比,漂亮至極。

刻薄的趙姬帶著鄙視的目光對嬴政說,我要走。嬴政那一臉無奈的模樣,然後帶趙姬去見他的雄心,去見他的目的。

正是當時戰國之火從春秋的後方燒來,才最後從烈火中走出了秦始皇。

然後出現的是為數不多的戰爭場面,全片戰爭場面只有十幾分鐘,這對於一部大片來說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這樣的戰爭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卻遠遠不及舞台劇里那心靈上的衝擊。

故事轉進第二章,《刺客》。有趣的是,這裡沒有用「荊軻」,而是「刺客」,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在燕太子、在嬴政的心中,刺客就是個符號,只有當荊軻成為了荊軻,當他知道他為誰而活之後,他才是荊軻。

「荊軻,讓你去殺一個人。」另一個人物終於出現,開篇簡潔明了,讓你去殺一個人。沒有任何對荊軻的描寫,也沒有任何對荊軻的憐憫,此時的荊軻,只是一個「刺客」,不是一個「人」。

是不是看不懂我這張截圖?事實上如果沒有看過電影,你決計想像不出這是什麼,這是一堵牆,是荊軻被捉住後,有人拿著他的頭往牆上撞的畫面中的一幀。在觀影過程中那是壓迫感油然而生。

就是這樣一堵牆。荊軻從頭到尾沒有叫。相比於嬴政的歇斯底里,他是內斂的。內斂地可怕,因為他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殺人機器。

相比於荊軻在面對酷刑時的面無表情,嬴政的表情可以說是最豐富的,當他看到嫪毐的兩個孩子,又在聽嫪毐說那是他侄兒之後,猙獰的隱忍、平靜的憤怒,只能通過瘋癲的面部表情來體現了。

他可不是威風凜凜的秦王政,他首先是一個人,面對母親的不忠,他所釋放的情感是個人的,怒氣沖沖的一個人承受,李雪健老師豐富的肢體語言將秦王內心想說的話都勾了出來。

看這一場戲,非常有意思的對比。


嫪毐的門客們,腳步聲急促、有力,說明力量很強大,「踏踏」的聲音十分脆耳。但是到了嬴政出現,他的那些士兵的腳步沉悶、有序。大戰來臨了,嫪毐和嬴政的深不可測相比,實在是太不自量力了。

這一幕,三個人的表情非常有意思。

嫪毐失敗了,史書上只有這樣的一段話:「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但嫪毐面對自己的失敗,有沒有想過,他要的究竟是什麼呢?


嫪毐是什麼?


是一個奸戾嗎?是一個混賬嗎?


也許是的。但我們不能這麼說。


因為嫪毐首先是一個人,不只是嫪毐,所有人都首先是一個人。這是《荊軻刺秦王》的核心之一,只有是一個人了,你才能去理解他。


嫪毐想的是什麼呢?


電影通過他自己的話,告訴了我們——

大大淡化了嫪毐政治陰謀家的形象,側重於寫他和太后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情感上的慾望和需求。


「是我對不起你我對不起那兩個兒子。現在事情敗了,人都會以為我是貪戀富貴,才惹殺身之禍。其實只不過是你想做我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夫妻一樣過日子。要在民間,有何不可?偏你是母后,就難了。」


「不哭,一哭,倒像是咱們錯了。」


對秦王贏政說:「你好一個孝子,那裡知道做母親的寂寞……」

隨後嫪毐說出嬴政是呂不韋兒子的事情,嬴政無法辯護,只有殺了呂不韋,才能堵上悠悠之口。

出現這一幕時,我才知道為什麼陳凱歌要自己演呂不韋。

「因為兒子,是不會殺自己父親的。」


諸位可知,陳凱歌為什麼要說出這句話?


當我貼出下面這段話後,我想大家都能領會了。


後來,父親(陳懷皚)和一排人彎著腰,在會場上接受批鬥。父親的「黑帽子」是「國民黨分子、歷史反革命、漏網右派」。當人群中響起「打倒」的口號時,陳凱歌也跟著喊了起來。當時,戴紅袖章的人讓陳凱歌上台揭發自己的父親。14歲的孩子並沒有真正明白需要揭發什麼,他迎著眾人的目光站在父親面前,自己也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後來,父親抬頭看陳凱歌的時候,陳凱歌伸手在父親的肩上推了一下。父親似乎想躲,但沒有躲開,腰越發彎了下去。推過之後,不知為什麼,陳凱歌忽然特別想哭,強忍著的淚水一直流到了喉嚨里……


他在贖罪。

這是全片里嬴政情緒波動最大的一處,面對自己的父親,他還是動不了手。


如果動手了,他就是秦王。


如果不動手,他就是嬴政。


於是,那句話,也就是我們最一開始說的,必須牢記的那句話,再次出現了——

壓在嬴政身上的枷鎖,一次次出現。

最終,呂不韋自盡了。


嬴政封閉了內心最後的一扇門,走向始皇帝的熊熊烈火。


秦王的證道之旅完畢。


荊軻的證道,也要來了。

荊軻和樊於期席地而坐,樊於期說:「你說我的門是朝哪邊的?」荊軻:「秦國。」樊於期點頭道:「對了。」一聲巨雷傳來,樊於期出畫。荊軻站在雨中,身後傳來樊於期拔劍自刎的聲音,荊軻接水洗臉。雨是傾盆大雨,嘩啦嘩啦地從天而降,拔劍聲在大雨聲中近在咫尺般清晰。


史書記載,荊軻經此,「馳往伏屍而哭,極哀。」


這一刻他終於知道,燕太子在逼他,樊於期也在逼他。


能讓他成為一個「人」的,只有他自己。


荊軻,證道。


整個故事的結構很有意思。秦王的困惑、荊軻的困惑、秦王的證道、荊軻的證道。這四個章節互相起掉,一詠三嘆,直到最後一章奏起合樂。

我上一段說的,「奏起合樂」,是實指,也是虛指。全片到145分鐘時才響起合奏,之前的音樂都是冷音樂,冰冷的歷史。而這一幕,也是全片的高潮,也是歷史的悲哀之處。


很快,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結束了,本應是最濃墨重彩的地方,被這麼輕描淡寫過去了。


是糊弄嗎?


不是的。


因為不需要再說什麼了,該說的,前面都說了。

荊軻在笑。


「倚柱而笑。」


秦王疑惑地問:「你笑什麼?」


是啊,他笑什麼,他又沒有成功。


可我要說,他成功了。


荊軻的目的不是刺秦,他只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光榮地結束自己的一生。

從人變成機器,那是嬴政到秦王;從機器變成人,那是刺客到荊軻。《荊軻刺秦王》,說的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這樣的一部精美絕倫的黑澤明式的史詩巨片。


——————————

六部連看之:

《霸王別姬》為什麼是中國電影的巔峰?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荊軻刺秦王》?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活著》?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 孔鯉的回答

如何評價姜文的《鬼子來了》? - 孔鯉的回答

——————————


歡迎關注二十四幀 - 知乎專欄,微信公號是二十四幀(frames-24),喜歡電影的朋友不妨來看看吧。

http://weixin.qq.com/r/KT-YwLzEr_HQrfij92o7 (二維碼自動識別)


【比起無極 這可能才是陳凱歌最被低估的作品】

第一次看荊軻刺秦王 是高一上語文課的時候 老師截取了電影的第五章 而我們只因荊軻誇張的語調和突然響起的悲壯音樂而感到滑稽和尷尬 而對我們的笑聲 老師也只能無力的用這個片子得了好多獎來掩飾

可事實上 影片的風格從第一句對白就已經奠定了

秦莊襄王臨死時歇斯底里的問道:秦王嬴政 你忘了 秦國歷代先君 一統天下的大願了么!而嬴政也同樣嘶吼著:嬴政 一刻也不敢 忘啊!

嘶吼 嗯 嘶吼 這大概就是全片的表演風格 我曾斷言一部優秀的中國史詩片至少需要四個小時 但是我錯了 荊軻刺秦只用了兩個半小時 這裡的角色時而低聲 時而嘶喊 時而默然流淚 時而放聲大笑 各種不合常理的表演在提供巨大張力的同時更給了整部電影注入了自己的風格 讓這部電影從一部古裝片變成了史詩片 中國最好的史詩片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風格 那就是古拙

中國有兩種史詩片 一種是聶隱娘 一種是荊軻刺秦 前者如秋葉般靜美 台詞凝練到精緻 攝影華美如名畫 那是整個中華帝國的黃昏 安靜的等待魏博傳來藩鎮割據的號角以及明清帝國的漫長冬夜 而先秦則不同 那是帝國的盛夏 在儒雅至迂腐的士大夫政治融入帝國血脈之前 諸夏的子民也曾那樣的富有活力 他們想哭就哭 想笑就要歇斯底里 他們在朝議時高聲爭辯 也在愛人面前展現脆弱 這種撲面而來的風塵感使人完全不會在意陳凱歌對於歷史的重構和嫁接 感謝陳凱歌 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如此鮮活的先秦時代

沒有前面兩個小時的鋪墊 就無法理解最後一章荊軻刺秦的荒謬 那些誇張 滑稽 簡陋的動作其實電影古拙的風格一脈相承 而最後莫名響起的音樂則是整部電影最後的高潮 也是整部電影唯一的樂曲 那些寫實到幼稚的動作戲和燕人的悲壯的鼓聲一起構建了整個先秦 就像嬴政說的:燕人的鼓才真是好鼓 又悲又喜

霸王別姬在世事變遷中體現了個體的沉浮 而荊軻刺秦則是以個體為切入點展現了一個時代 因此霸王別姬講了一個更好的故事 而荊軻刺秦卻是很好的電影 而二者的共通之處則是都體現了陳凱歌對於大電影(而非大片)的掌控能力

荊軻刺秦王的劇本其實並不算出色 台詞也遠不如聶隱娘精緻 但是陳凱歌卻和演員們卻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導演和演員的力量 創造了一部堪稱偉大的電影 在這其中 李雪健 鞏俐 燕太子丹 王志文 周迅 母后 甚至初露頭角的王千源和客串呂不韋的陳凱歌本人都奉獻了精彩的表演 如果說非要說有誰的表演還不夠出彩的話 我認為可能只有飾演荊軻的張豐毅 他就像最後秦王設下的局一樣 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刺客 可還是要陪他演完最後一齣戲 我們也都知道他要演一出刺殺未遂的戲碼 然後等他演完 僅此而已

荊軻刺秦王 題眼不在荊軻 更不在刺 而全在秦王 電影有兩條主線 分別是秦王的精神淪落和荊軻的精神覺醒 由最後的刺殺將二者融匯 可是秦王的線真的比荊軻出彩太多了 經歷了母后的背叛 寵臣的謀反 秦王身份的認同崩塌以及愛人的離去 嬴政徹底淪為一部泯滅人性精神扭曲的戰爭機器

有三場戲是值得重點注意的 第一場是趙女辭別秦王 鞏俐追憶少年時光的神態 以及李雪健一言不發卻通過表情和動作展現出的激動 愧疚 懷念 心酸 諒解的心理變化 看中國最好的女演員和中國最好的男演員對戲真的太爽了

第二是呂不韋告知嬴政真相的那場戲 即使拋開陳凱歌與父親陳懷愷的舊事 這依然是一場堪稱經典的對戲 呂不韋在告知嬴政自己才是他親生父親後親昵的拍了拍嬴政的臉龐 嬴政激動的和呂不韋聊起過去的歲月 聊起自己的霸業 聊起他的呂氏春秋 那是全片嬴政人性的總爆發 也是最後的展現 身旁的少司禮高聲問起秦王嬴政你忘了歷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么 這句話又把嬴政和呂不韋從父子相認的童話中拉回現實 是啊 他們早已不是普通的父子了 他是王 他是秦國的王 也是天下的王 而這 也是呂不韋想要看到的 因此 在嬴政高聲喊到「我沒忘 可我不能殺他 我真的不能殺他」時 呂不韋只是黯然走到早已備好的白綾之下 隨著他的離開 嬴政僅存的人性也消失了 他已經變成了殘酷無情的秦王

最後一場 擁有大半個天下的秦王面對倒在血泊里的荊軻竟然害怕了 他掩飾著的宣揚自己對趙女說過的理想 關於一個更大的國家 一個眼睛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都變成一個國家 他曾對趙女說過 他要讓刺客知道 他才是對的 但是如今卻顯得那麼無力 原因很簡單 他已經不是嬴政了 他是秦王 而荊軻卻絲毫沒有理會他的理想 只是轉述了樊於期的遺言:大政宮的秘密 他對誰也沒說——對一個刺客而言 信用和榮譽比天下更加重要

趙女最終離開了嬴政 那個被他認為「你和別的王不一樣」的趙政變的「你和別的王有什麼不同」 直至最後 成了「天殺的嬴政」 其實很簡單 只是趙女不明白 她永遠都是燕趙草原上放歌的趙女 可趙政卻再也不是從前的趙政了 他是王 是秦國的王 也將是天下的王

「秦王嬴政,你忘了,秦國歷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么。」

影片最後 在嬴政的呢喃聲中 史詩落幕


因為這部與霸王別姬,他再拍一百部腦殘片,我都能原諒他!


-----------------7月13日更新的分割線--------------------------------------------------------
高三時壓力大,大家都在課桌上刻字,其中不乏「天才」、「努力」、「背水一戰」之類的。
我那時候刻的就是 @孔鯉 老師重複了很多次的那句話「秦王嬴政,難道你已經忘了一統天下的誓願了嗎?」
每次讀到它,我和我的同桌就渾身顫抖,像變態一樣學著李雪健老師:"嬴政....一刻.....也不敢忘啊!!!」

唉,高三真變態。
那個時候,我覺得陳凱歌真懂我。。。。。。


這是以前看完電影寫的觀後感 我決定貼上來

2015年3月9日,那是一個宿舍已經熄燈了的雪夜,我看完了這部電影,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真是好看。
燕人鼓,黃沙中卷著悲愴,鼓是樂器,激昂悲愴的樂器,樂器本來是用來滿足人精神需求的,在人的生理需求被滿足時才會對精神層次有需求。然而,燕人鼓是戰鼓是軍令,戰場上聞鼓便要衝鋒,要麼榮耀,要麼死。燕人的鼓,才真是好,又悲又喜,又悲又喜的燕人鼓,響了幾百年,幾百年春秋戰國無義戰。
趙女
明日再走吧,今天陪我去江山閣。


趙女是個好女人,鞏俐一出場,我就不禁對室友說鞏俐真漂亮,她像一個孩子一樣在贏政面前,贏政在她面前也是一樣,他們說小時候在溫暖的草垛里相擁而眠;他們說小時候贏政總是背著她醉酒的父親回家;他們說小時候過的獨木橋。只是後來,後來他們都長大了,趙女說:「人做了王,便沒意思了。」是啊,他想回趙國,回她的祖國,不用對所有人都好,不用對著每個人都笑,回到趙國,回到她生長的地方,那裡還有那個叫趙政的少年人的影子。
可是她聽了秦王的夢想,幾百年老秦人流幹了血也要滋潤的夢想,她想為她深愛的男人做點什麼,為了那個叫趙政的孩子做點什麼,可她又能做什麼呢,現在回想起來影片中的細節,好像趙女出走完全是贏政誘導的,他給她看他的夢想,他告訴她,他有多愛她,他說要滅燕,需要一個借口,他沒有殺燕丹……
我不願意把一個人想得那麼壞,一個人至少在心愛的人面前還是有真誠的一面的,我寧願相信,秦王是無心的,因為相信,還能讓我看見一點光明,相信更幸福一些。
趙女愛上了荊軻,愛上了那個野人,因為,那個人如那個叫趙政的少年人一樣,善良而又執拗,愛情這個事其實我說不好,荊軻不是秦王的替代品,趙女愛他們時都是全心全意,直到這個男人帶著劍去刺秦,赴一場必死的局,其實趙女和荊軻心裡都大約知道結果,他們只做了自己該做的,只有燕丹,只有燕丹那個孬種,那個傻子,他的每一步都落入了秦王的算計,可憐淳樸的燕國人,以他為魂魄,他一回來本來死寂的國又變得充滿生機,他也愛燕國人,可惜他只是個沒腦子的懦夫。
趙女是希望荊軻成功的,儘管希望渺茫,因為那個叫趙政的少年已經死在了歲月里,趙女是善良的,要天下同是摧枯拉朽的偉業,要整整山東六國幾代人的血才能完成的偉業。趙國沒了,趙女不忍見可,她在孩子們的屍身上崩潰了,無論秦王是死是活,她都不會留在秦宮,要麼這一天失去兩個她這一生摯愛的男人,天下又復戰亂幾百年,要麼失去一個她摯愛的男人,死上無數人,讓天下再沒有戰亂,她想不了那麼多了,她只是不想見有人死去,她太善良,所以她相信秦王,所以她能融化荊軻那野人的心,所以她什麼都不能做,只是看著她愛的人死去,所以,她做了不違背自己本心的抉擇。
善良是一個姑娘最美的品格,善良其實有時候也是一種罪過。
荊軻
房子我已經建好了


本來他是個野獸,他的劍,太快了,為了錢,他什麼都能做。
直到他看見那個盲女……
「你看不見我,我不殺你」他有覺悟,他要了十千錢,來這裡就是為了滅人滿門,無論婦孺,一個不留,可他心軟了,那雙眼什麼都看不見,所以那雙眼才那樣的清澈吧。
每天早上她的父親在鑄劍,她的母親在做飯,她雖然什麼都看不見卻很幸福,有父母在,沒人能傷害她,一個野獸有一天從天而降,毀了她小世界裡的一切,她是可以活下去的,就像今天一樣,許多人要不作死是不會死的,無論怎麼樣都能活下去,可她不願意那樣活下去,那樣沒有尊嚴的活下去。
所以她選擇用自己的生命來換一個機會,一個復仇的機會,她出劍了。
她失敗了,沒有殺死荊軻。
她成功了,那個野獸般的殺手死了。
荊軻為什麼不殺人了,也許是從那個盲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也許因為同情憐憫,也許盲女的死觸動了他心中的某些東西,可是他除了殺3人什麼都不會,於是高漸離看見他的時候,他已經從一個野獸變成野人了,我想我多少也能明白那種感覺,心裡有事過不去,他在自己作踐自己吧。


當荊軻再出現的時候已經是另外一個人了,不再是那個為了五千錢跟人討價還價的殺手,再出現的他跟原來整好相反,原來他最輕視的就是生命,現在他最珍視的是生命,別人的生命,他心裡的結打不開。


他可以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放棄自己的尊嚴,他不在乎,他甚至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他毫無畏懼,趙女是鑰匙,解開了他心裡的鎖,刺秦是他的救贖。


這是一個蛻變的過程,從給錢就殺人越貨的野獸到自己的一切都不在乎的野人,再到刺秦的劍客荊軻。

房子建好了,建在那破瓦殘垣上,建在那荒蕪的心上,本來那心裡是烈火焚城刀劍狂舞,如今已經有了一座大房子,那裡四季如春鳥語花香,知道他赴了那場必死的局,原來那虎視天下的王在他面前如游鼠般張皇逃竄,原來那鯨吞六國的滿朝文武,在他面前都卑微怯懦。


圖窮匕見,收起最後一分偽裝的癲狂和膽小!


成!是身死!千秋傳唱!


敗!是身死!千秋傳唱!


他抽出劍,是殘劍,空餘恨,是千古恨,冰冷的轆轤劍刺進他的身軀,他不甘心就如此倒下,又一劍,他恨,再一劍……


他倚在柱子上,有人希望他刺秦,他去了,有人希望他死,他做到了,還有一個人把門朝向秦國,他與那個人醉酒,那時節皓雪湯湯落下,他說他要借一樣東西,那人狂笑說不借,我送給你!他承那人一諾,他笑了,對著殺死他的那個怯懦的瘋子說大政宮的秘密,那人對誰都沒說。


他的笑與君王的哭相應和,他的形象瞬間高大,那君王的形象瞬間猥瑣。盲女死了,殺了野獸般的荊軻,現在荊軻死了,他真的死了嗎,過了兩千多年,還有一個人以一個劍客的身份活在書史上,活在人們茶餘飯後的絮語中,可是這些,對他來說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事,該做的事,他活在趙女的心裡,什麼流芳千古,真的不重要,他倚柱而笑,足夠了。


嫪毐


別哭,哭了好像我們錯了。


王志文是老戲骨了,演什麼像什麼。


我出生在塞北,此地民風彪悍,最是看不起卑躬屈膝的鼠輩。


只是這個卑躬屈膝的人,卻讓我實在恨不起來,他和秦王相比顯得太幼稚,太天真,他精於算計,綿里藏針,他的一切把戲在那位君王面前都顯得可笑。


然而他還能怎麼做呢,他沒有退路了。


呂不韋把這個史書里記著「天賦秉異」的人送進宮裡,知識把他當成一樣人形的工具,工具是不該有感情的,可是他愛上了那個深宮裡寂寞的女人,這並不太可怕,可怕的是那個女人也愛上了他,他們還生下兩個孩子。


我覺得不幸都是一種感覺論經歷有多不同,這種感覺是一樣的,他無疑體會到了這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他愛他的女人,可這事不敢對任何人說,他們的孩子生在一個叫「大政宮」的監牢里,註定這一生都見不到外面的太陽。


他是一個自私的人,只是為了自己,為了心愛的女人,為了他的孩子。


有一個機會擺在他的面前,為什麼不試試呢,成了,能給他愛的人帶來幸福,敗了,哈哈哈,也不過是千刀萬剮、身死族滅!這一寶他壓上了一切,孤注一擲,要麼生,要麼死得連一點渣子都不剩!


他駕著車,帶上自己的門客,那是一群肯為他死的人。


自投羅網,他知道,以卵擊石,她知道。


可是他沒有選擇了,他該在大政宮裡就殺了那人的!他瞥見了那人被氣得發抖的身軀,他沒有動手,他在猶豫,於是他不得不走這條路。


內城關閉,面對著那黑壓壓的甲胄和刀槍弓箭,他試著衝鋒,而後,他絕望的投降了,是啊,絕望,刀光伴著血色泯滅了他最後一絲希望,他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他該絕望了。


他放下了劍,乞降,他不在乎屈膝,他本來就是一件卑微的工具,他顫抖著乞求著,能不能放了那些與他同來的門客,其實,那些人和他的命運在黑色鐵甲出現時就已經註定了,無論他做什麼。


直到他挺直了胸膛,披頭散髮,再不復昔日瀟洒,再沒有什麼能擊潰他了,他知道了結果,他也不會悲傷,因為他早有準備。


他冷笑著,耳聞著那威嚴的聲音在質問「你可知罪?」


他對著心愛的人說:對不起,對不起那兩個兒子。現在事情敗了,人都會以為我是貪戀富貴,才惹殺身之禍。其實只不過是你想做我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夫妻一樣過日子。要在民間,有何不可?!偏你是母后,就難了……來世吧。不哭,一哭,倒像是咱們錯了。保重了。


他鄙夷的看著那個勝利者,在那個高高在上的望著心中埋下一顆釘子,他死了如荊軻一般,留下一個愛他的女人。


秦王殺了他,沒有輸贏,到底誰贏了,誰又輸了。


孩子


他害怕


孩子們是最無辜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長平一戰,武安君的鋒刃屠盡了趙國男兒四十萬,為了證明這鋒刃屠不盡趙國人的血性,於是趙王下令,讓孩子們殉城。


那些孩子又懂得什麼,他們長輩父兄死在秦人手裡,他們出生就帶著深仇大恨,找人有血性,趙人剛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故而柔弱者生而剛強者死。


是柔弱的生還是剛強的死,我不敢說生死,我還太小,我覺著一個國連他的孩子們都守護不了,那滅國就滅吧。

我想起那個手拿撥浪鼓的孩子,他連路都走不穩,他還那麼小,他在城牆上一步一個小腳印的走著,他攀著屍體爬上城頭,為自己找一個死的地方,學長在他上城的時候就開始數「1、2、3,轉身。」果然,他轉身了,我問為什麼,學長看著屏幕說「他害怕。」是啊,他害怕,他轉身,可是已經下不去了,他害怕,他害怕了,他有一個機會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命運,儘管希望渺茫,他還是伸出手,希望有人能抱他下來。


是啊,有人抱下了他,趙國,完了!趙國的武士癲狂了!


那個武士甲胄凋零,兵器殘敗,可是那個武士還有力氣,他抱起孱弱的孩子,在城頭,正是殘陽!


「趙人!永不降!」


他躍下城頭,好!死得好!


他用死來震懾了侵略者,用血來證明趙人的血性,來證明赫赫煌煌武靈王餘威尤烈!


他死了,可憐那個孩子。


兩千年過去了,所有人都死了,可還有趙國?


趙國的孩子都死了,死於趙王的愚蠢和秦王的軟弱,他們是戰爭的犧牲品。


嫪毐的孩子都死了,死於大政宮那飄忽不定的火,他們是政治的犧牲品。


他們都是孩子,最無辜的孩子。


嬴政


你不能死,我不准你死,你還沒有告訴我你笑什麼。


終於寫到秦王了,這東西利用零零散散的時間寫,然後再打在電腦上,已經一個多禮拜了。


我喜歡李雪健,喜歡他演的宋江,喜歡他演的嬴政,喜歡他姓李……


稱孤道寡從來不是說說而已,也許能在那個位置上的人,多數都是瘋子,有人天生是英雄,頂天立地,有人只是普通人,被命運逼著,不得不走一條儘是刀山血海的路。


嬴政是個普通人,被老秦人幾百年大夢壓著他身軀的普通人,司禮官問秦王嬴政,可曾忘了秦人的大夢,一刻不敢忘,須臾不敢忘。


他本來是個善良的叫趙政的孩子,有個慈祥的人,握著他的手教他寫第一個字「王」,教他如何做王,有個很疼他的母親,有個小夥伴。


可是後來,他做了王,像趙女說的人一做了王就沒意思了,那個叫趙政的孩子死了,那個叫嬴政的人,心裡的火越來越熾,足以焚滅一切,滅盡他的過去將來,滅盡的親人和敵手。


他愛趙女,愛那個教他寫字的人,愛他的母親,可是為了老秦人的夢,他把一切都獻上了祭壇,他用他的方式愛著他們,他想讓趙女做天下的女主,可是他不知道,趙女只要他,趙女不要別的,他替那個教他寫字的人修完了足可以震古灼今的書。


然後呢,趙女離開了他,教他寫字的人被他逼死,他的母親被他殺光了所有親近的人,孤獨的死去。


稱孤道寡,這就是那個位置的代價。


若是個昏聵的君王也就罷了,可惜,他是英明神武的始皇帝。


他須臾不敢忘他的責任。


他不畏懼燕丹的劍,他能身先士卒,將躍馬來犯的胡虜射殺,他不畏懼大政宮的層層迷霧。它可以殘忍的拽下那個他說不能殺的人的身軀,他詭詐,他猥瑣,他怯懦,他孤獨。


在大殿上,他呵罵著不敢上前的滿朝文武。稱孤道寡,縱然富有天下,帶甲百萬,橫行宇內,他也是孤獨的一個人。


他是偉大的秦始皇帝,沒人能理解他。


他給荊軻講他的夢,他不解,他困惑,他確實是偉大的,他也自認為他是偉大的,他不甘,他咆哮著「你為什麼要殺我!你知道我要做什麼嗎,就要殺我,我要這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為一個國……」他哭了,像一個孩子在無助的給大人講他的夢,他人根本不能理解。


他是怯懦的,「你不能死,我不准你死,你還沒告訴我你笑什麼……」


他害怕趙國的孩子,他害怕所有人,可笑的是所有人也都怕他,天威難測。


他可以面對童年的陰影,為了趙女,他什麼都能做,他那樣容易被滿足,如果沒有天下,他只要抱著趙女就會滿足。


李雪健演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秦王,真正的人。


我看見了那高高在上的王位上永恆的孤寂,看到一個普通人如何走向一條不歸路,一個孩子如何成了那千秋第一皇帝。


讓我們再來看看他在江山閣里說的話。


「韓國就要滅亡了,你們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哭泣,你們是韓國的好百姓,韓國是要滅亡了,但是你們會有一個大得多的國家,秦國和六國,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了一個國家,天下的人都是這個國家的百姓,這個國家只有一個王,一個好的君王,這個君王在六國滅亡的時候要救護那裡的百姓人民,他要讓天下人都說同一種語言,用同一樣的文字書寫。到處建立郡縣,讓清廉的官吏來管理,讓遍地都長滿了禾黍。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把馳道修到邊疆,把長城築到遠方。匈奴和四夷進犯時,擋住他們的馬蹄。再把石碑立在泰山上,把石碣樹在大海邊。紀念天下的同!」


他做到了!


已經不需要多說什麼了,他成功了,榮耀屬於他!


他真的「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縱然他死了。


真是被低估的偉大的作品,多年之後應該會被拿出來作為中國歷史電影的一座豐碑。同樣以秦始皇做題材的影視劇,應該沒有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李雪健的嬴政,張豐毅的荊軻,王志文的嫪毐,鞏俐的趙女都可以作為他們的代表作。當然還有陳凱歌自己演的呂不韋。

最讓我著迷的是那種舞台劇的誇張的外在表演,雖然看著很平面,很浮誇,但背後卻帶著很複雜的內因,每個人都很立體,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規矩。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上面的回答好像沒有人涉及。荊軻出場那次,是用左手劍的,哪個盲女也是因為不知他是左手而功虧一簣。之後刺秦的預演也好,真的刺秦也好,都用的右手。我覺得,導演的意思是,一層是因為盲女,荊軻已經不是以前的荊軻了。所以改用右手,而且不殺人了。二層就是,荊軻始終沒有打算殺秦王,一去不回也只是為了完成趙女,樊於期,燕丹的請求,不得不去。

最後,影片一半左右的工作人員來自日本,所以讓人有黑澤明電影的那種感覺,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團隊吧。


一直以來對這部電影總持懷疑態度,面對褒貶不一的電影通常我是站在反方。雖然看的是內地版,但全片結束後我差點以為是在看一部黑澤明電影,因其拋開了一切足以讓一部史詩墮落為一站爆米花古裝武打片的因素,只剩下一個字:實。
  野心勃勃的古裝片一向缺不得展示中國功夫,但花哨的動作和違背物理定律的特技通常讓電影降格,我並不是噴中國功夫,但相信誰都知道這些只可用來打架而不是用來打仗。最近的那部楊家女將就是一個反面教材。雖然一部電影多騰幾十分鐘安排個武術表演不算啥,但是真正有誠意不以激發觀眾腎上腺素以謀票房或是忽悠老外為目的的導演,並不需要這種無謂的噱頭。《荊》中出現的為數不多的打鬥都是樸實無華,力感十足,但這明顯滿足不了十幾年前國人的需求,因此過了幾年另一部以刺秦為題材的電影橫空出世之後,萬人空巷,幾大武星聯袂演出讓該片擠進了老外的imdb250。凱歌導演開始了自我檢討!
  扯遠了點,又回到正題,之所以說《荊》是好電影還是需要通過不斷比較。太子丹回燕國一幕,蒼茫大地,沒有配樂,只有風聲,太子丹跳下馬車,無措大喊「牧羊!這羊可是燕國的?」後則全身俯地痛哭……這樣具力量感的鏡頭足以對發哥和胡玫狂抽嘴巴子。回想前年初的《孔子》,發哥也是離別多年回鄉,伴隨著悲壯的交響樂一步一個腳印,最後和著音樂的高潮兩膝一跪:「生我養我的魯國啊!我回來啦!」……當時看到這一幕是雖然照發哥的意思我們當感動得憑軒涕泗流,不哭不是人,但我承認我當時是看笑了!果然電視劇導演就只有電視劇的手段。
  對於李雪健飾演的贏政,我覺得是全片最好的一個角色。許多評論提到李雪健的秦王第一個形容詞就是猥瑣,他們眼中統一萬國的秦皇應當雄才偉略胸懷日月,氣壓四方不怒自威。他們當然會失望,因為每一個有能力的暴君在國人心中都是如此形象,包括至今仍掛在故宮前門上的那位。但正如redpig評論里說的那樣「符合陳導要拍一句莎士比亞似的歷史劇的野心,他時而是志比天高的一定君王,時而卻像個跳樑小丑,時而如孩童般天真怯懦,時而如桀紂般殘忍嗜血。」我相信每個草菅人命的暴君內心肯定都是陰暗的,但關於他們都沒有真實的描寫,你很難想像毛在他自己屋子裡是什麼言行舉止。幾年後另一部刺秦題材電影中讓陳道明飾演秦王,大家終於高興了,這才是他們眼中的君臨天下的始皇帝,才是那位「修萬里長城利國利民」的君王!凱歌導演從此只相信群眾!
  對片中歷史的修改恰到好處,荊軻明知是陷阱仍赴秦宮更增添了此舉的悲壯色彩,這是凱歌導演所長,在後來的《趙氏孤兒》也有所發揮。該片也有很多的硬傷,讓嬴政扮士兵親上戰場撕殺那段完全沒必要,太假了。
  總之,陳導傾盡己之所能,嘔心瀝血搗騰出這麼一部傑作,結果票房慘淡,罵聲不斷。幾年後張導身體力行後對他說「凱歌,電影應該是這麼拍滴……」。陳導看到該片之後徹底無言,從此只相信市場,只相信人民。你們少女少年們不認識李雪健王志文這些實力派是吧,好!我給你們謝霆鋒張柏芝再拉個棒子張東健;你們喜歡唯美的畫面酷炫的特技是吧,行!給你拉到香格里拉看風景,夠美了吧,別著急,還有上億元打造的特技等著你;故事看不懂怎麼辦?不怕,找我老婆一塊編個故事,包你們這群看腦殘電視劇長大的人滿意!!!
  又過了幾年,《無極》,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朵奇葩誕生了,陳導也藉此跨入億元票房導演的行列。


硬傷不少,略矯情,但嫪毐和秦始皇演的真心好,周迅的盲女也好。趙本山居然客串了幾秒鐘高漸離。總之,這部電影的水平還足以完爆現在的歷史電影。比同類型的英雄好看好幾倍。


陳凱歌最好的片子之一,個人覺得藝術成就不亞於霸王別姬


我要是製片人,這電影就算給我一個人看都值那個價錢。老子看的很過癮,零票房算個球啊!


舊文一篇。萬惡的公眾號文風,稍微忍一忍吧。


兩種價值觀:《英雄》VS《荊軻刺秦王》


經常聽到有人說,陳凱歌就靠一部《霸王別姬》混飯吃,甚至或認真或玩笑地以陳凱歌的其他作品都不行為由,說《霸王別姬》是陳凱歌老爸代導的。這個觀點我當然是不同意的。

因為《無極》《道士下山》之類的電影,陳凱歌的水平被大大地低估了。

但是認真看過他的其他作品的就會知道,陳凱歌的水平還真不是吹出來的。

就是有的當時實在太超前了,沒得到與水平相符的高評價。

比如說,這部當年票房口碑雙失敗的《荊軻刺秦王》。

豆瓣評分,

只能說一般。

但是打開短評看一看,第一頁幾乎清一色的高評價,

當年的失敗,也許只是因為這部電影太具有顛覆性了,超出了多數人的接受能力。

尤其李雪健扮演的秦始皇,個子不高,上躥下跳,喜怒無常,猥瑣癲狂,跟大部分人想像中的秦始皇出入太大了。

多數人想像中的統一六國的秦皇嬴政,那必須得是高大威武,霸氣側漏的英明形象。

事實上大多數統一中國的皇帝,在人們的眼中都是那一副模樣。

千古以來的帝王,因為成就、地位,已經被嚴重地臉譜化了。以致於很多人已經喪失了對另一種歷史的想像能力。

陳凱歌做的,只是把秦皇嬴政還原為人,一個普通的,會愛,會恨,猥瑣,殘暴,善良,被權力扭曲,又真的有一個統一六國的宏大志願的複雜的人。

李雪健話劇式的癲狂的表演,一開始我也有點不喜歡,但是越往後看,就越覺得好,漸漸地就成了理應如此了。小時在趙國為質的委屈、恐懼,權力場中長期的傾軋,母后、嫪毐的背叛,生父呂不韋的自縊,這種種重壓之下,不心理崩潰都是好的了,一點歇斯底里的氣質又算得了什麼。

不止秦皇嬴政,電影中其他的人物,也大多有點瘋瘋癲癲的。但是細想想,卻又很合理。強大的劇情解釋力,給那些看似不正常的言行,提供了一個包容的場所。何況還有一個最正常穩重的趙女鞏俐,她是一根足夠挺直的柱子,撐起了戰國時代傾斜的屋頂。

在上一篇中,有說到張藝謀的《英雄》是個商業片,價值觀問題在整體評價中不應該佔比過高。但是我也說了,《英雄》裡面的價值觀,我是不贊同的。拿到更高的檯面上來,《英雄》的價值觀問題出在哪裡?

拿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與張藝謀的《英雄》比比,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好像充滿了針對性打臉。如果不是時間對不上,我幾乎就要以為《荊軻刺秦王》是陳凱歌專門拍出來跟張藝謀唱反調的了。

比如說《英雄》里的秦皇,說了這麼一段話,

《荊軻刺秦王》里,也有類似的,

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英雄》里仁義英武的秦皇,用的詞是「打下」一個大大的國家,還是率著秦國的鐵騎;《荊軻刺秦王》里瘋癲猥瑣的秦皇,說的卻是「建立」一個更大的國家,聽起來沒有絲毫的暴力色彩。

在《英雄》的結尾,刺客無名相信了秦皇的「天下」觀,犧牲自己,放棄了行刺;在《荊軻刺秦王》的開頭,趙女鞏俐相信了秦皇的偉大抱負,甚至為他出謀劃策,準備哄燕太子丹派刺客行刺秦皇,以提供秦國平定燕國的借口。

也就是說,《英雄》的終點,等於《荊軻刺秦王》的起點;無名的見識,等於那個天真的趙女鞏俐的見識。

趙女被秦皇的理想感動後,為了取得燕太子丹的信任,甚至在自己臉上黥(qing)字——這是古人對犯人的一種懲罰,

趙女當時笑得多開心啊。她以為這只是為愛情、為天下百姓做出的犧牲,毀容也很值得。

但是在和太子丹回到燕國之後,秦國很快發生了巨變。

首先是秦皇發現了母后與嫪毐的姦情。迫不得已之下,嫪毐發動了叛亂。失敗之後,嫪毐命門客放下武器投降,以為秦皇會饒他們一命。但是秦皇一聲令下,手無寸鐵的嫪毐門客盡被屠戮。

斬草除根,也不能說秦皇做的有什麼錯。但接下來還把嫪毐與他母后的私生子直接在地上摜死,就顯得有點殘忍了。

嫪毐臨死前說的幾句話很感人,

敢做敢當,堅持自我,絕不悔改,算得真男人。尤其前面他一直裝著一副娘娘腔的樣子,突然把真面孔露出來,震人一跳。陳凱歌刻畫人物的本領,了不得。

然後是嬴政突然得知,呂不韋是自己的生身父親。

他當然不願意承認,因為那樣他就失去了繼續征戰天下的合法性,但是他也下不了手殺死呂不韋。

他是想等天下大定後再承認呂不韋的。但呂不韋的一句話,就讓他啞口無言。

呂不韋無法向天下否認自己的兒子,也不願意讓嬴政為難(少司禮在用祖宗「大義」逼著他呢),於是他自縊了。

這兩件事給了秦皇嬴政極大的刺激,斷絕了兩次人倫親情後,他變得更狠心了,完成天下一統成了他繼續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全部的人生意義。

幼年時他在趙國為質,受盡屈辱,也是在那裡,認識了趙女。她對他很好,他也很愛她。但是為了復仇,為了統一,他決定滅趙。

滅趙的戰爭從場面來說,並不精彩,《荊軻刺秦王》畢竟是藝術片,不可能拍成《指環王》那種樣子。但是非常慘烈,對趙國人的英勇抵抗展現得非常徹底。在《英雄》那裡,天下只是精英之間口頭上的一個概念(不用懷疑,無名絕對是屬於精英階層的,普通人根本站不到秦皇面前),但是在《荊軻刺秦王》中,天下里還住著許多人。統一不是口頭上說說就能成事的,趙國人可沒有「天下該歸於秦國,大家束手待斃吧」的那種覺悟。

趙國無懸念戰敗,一個士兵抱著一個小孩子,從城頭跳下自盡,他喊出來的是這樣一句話,

當時我就被震到了,久違的熱血沸騰的感覺。

最後的攻城一戰之前,趙女去找過秦皇,那時她已經有點覺悟了,憤怒地指責過他,

嬴政還是很愛趙女的,於是答應了她會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政客的承諾未必不是出於真心,事實上秦皇不算是心腸很壞的人。但是遇到倖存的一大群小孩子之後,他看到他們仇恨的目光,又被其中一個吐了一口唾沫,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的事情,

於是倖存的小孩子全被活埋了。

趙女此時才真正明白了,秦皇嬴政,早已不是當年的趙政。一個人做了皇帝,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她決定弄假成真。在她原來的計劃里,荊軻去刺殺嬴政,只是為了給嬴政一個平定燕國的借口。但是現在卻是要來真的了。

當然了,荊軻是自願的。因為他也愛她,而且秦皇的暴虐行徑也使這個刺客走出了昔年導致一少女自殺的罪惡感的陰影,

張豐毅扮演的荊軻,外表滑稽,內里慈悲,有時又放蕩不羈,傲骨錚錚,活脫脫司馬遷《刺客列傳》里走出來的人物。

結尾荊軻刺殺秦王那一幕,荒唐透頂,充滿了黑色幽默,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這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刺殺事件。秦皇穿著鐵甲不說,還滿場亂跑,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大臣們見了就躲,無一人敢上前相助。

陳凱歌就這麼無厘頭地解構了皇權,讓小人物的光輝以一種滑稽的方式散發了出來。

秦皇嚇懵了,捅了荊軻幾劍之後,眼含淚花地問他,

此時的他一定感到很委屈:我懷抱著那麼崇高的理想,要統一天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給百姓以太平,開萬世之基業,甚至我已經滅了那麼多的國家,已足夠說明是天命所歸,你,為什麼要殺我?你知道我要做什麼嗎?

他迫不及待地想向一個刺客解釋自己的理想,因為其實在他自己的內心深處,也已經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理想了。

他驅逐了自己的母親,間接逼死了自己的父親,在自己最愛的女人那裡失了信,殺死了數不盡的無辜的大人、小孩,但是,他仍然會是那個完成天下一統的偉大的帝王?

他肯定也感受到了那種歷史的弔詭之處,荒謬感幾乎將他擊潰。

荊軻的回應很小,但像針一樣銳利,他只是淡淡地說,樊於期讓我給你轉告一句話,那天的事情,他沒有告訴任何人。

樊於期是個秦國人,那天在殿上聽到了嬴政的身世之謎,被追殺著逃到了燕國。但是他為自己的君王守住了秘密。

很多時候,小人物的節操的確要比大人物高得多。

最後,趙女告訴他,她懷了荊軻的孩子,並接走了荊軻的屍體。

嬴政面對著空曠的大殿,自言自語著少司禮曾經告誡他的話:「秦王嬴政,難道你已經忘了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

以前的他是這麼回答的:"嬴政....須臾也不敢忘!」

現在他卻只能露出一個複雜的笑容,苦澀地面對著虛空。

那一刻,歷史的悲愴感洪流般襲來。突然感覺,裡面的每一個人,包括秦皇,都很可憐。秦皇嬴政是創造歷史的大人物?還是被歷史裹挾的普通人?任誰也無法說清了。

《荊軻刺秦王》在162分鐘的時間裡,完成了如此眾多的人物刻畫,如此複雜的人性表達,深沉的歷史追問更是盡顯史詩氣象,雖然還不如《霸王別姬》精緻完美,但說是大師之作,也不為過了。

而《英雄》是個商業片,處理不了這麼複雜的東西,所以它簡化了歷史的過程,一統天下顯得那麼地輕鬆。好像只要結果好,一統天下的任務完成了,就是件大好事了。在這件事完成之前的血淚,被省略了,完成之後,是否就真的大功告成,百姓就能安居樂業的疑問,也被省略了。

秦朝二世而亡,被世人以暴秦相稱,無名的選擇,對了嗎?他看不到後來秦皇的作為,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他選擇放棄的理由,實在是過於天真了。對於當時的趙國人來說,也是實實在在的一件大禍事。

刺客已死,「大王」即使記不住了,又有誰能制裁他?

而影片之外的張藝謀呢?他對政客是否懷有如此天真的信任?我是不知道了。

只聽說《刺秦》上映的若干年後,陳凱歌給老同學兼老同事的張藝謀留下過一句話:「我不認為犧牲個體生命成就集體是對的。」

同為老知青,在對國家主義的懷疑方面,似乎終究是陳凱歌走得更遠一些。


看大家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故事多麼優秀。以至於讓我懷疑大家在評論一部小說,而不是電影。
鏡頭,剪接,節奏,特效,等等都沒提。
中國導演總把自己幻想成思想家,總想在電影里講點「高深」的東西,這讓我極其反感,所以中國出不了喬治盧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
說到底電影就是一門視覺藝術,是有藝術性質的工業品,中國電影卻總是本末倒置。
當然我不否認荊軻刺秦王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也不能否認他的偉大是瘸子裡面挑將軍的後果。


非常好,那種真看懂了就會毛髮倒豎獨愴然而涕下的好。從史詩的本意來看,是中國唯一的史詩電影。


一部真正的電影不是臉譜化,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家國情懷下的亂世沉浮,人性光輝下的身不由己,乃至雖千萬人的向死而生的毅然決絕。無論是嬴政、趙女乃至荊軻在其間都有一個升華和蛻變的轉變過程,或為國,或為民,或為情。「祖國」與「天下」的統一與背離間,暗藏的人性自在蔓延。


在「秦王嬴政,你忘了秦國歷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的陣陣心聲和喃喃自語間,他須臾不敢忘。

他心繫天下,不畏胡虜的馬,更不懼燕子丹的劍。甚至大政宮的迷霧重影中,他都可以從容鎮定,殺伐果斷,刖平叛亂。心懷天下,心濟蒼生,實為明君。

但在權力的侵蝕下卻夾雜了一己之私,人格在逐漸異化,殘存的人性在經歷了母后的背叛、寵臣的謀反、秦王身份的認同崩塌以及愛人的離去,最終在攻趙時的「報仇」和「畏懼」中泯滅,徹底淪為一部建立在天下根基上的戰爭機器。最後他做到了,只是眾叛親離,徒剩寂寞,成為了孑然一身的歸宿。


趙女對嬴政的的家國寄託,升華間卻又有一個崩塌的過程,直至最後走向徹底的「背離」。

她自然散發著童稚般的無邪,趙姬說「她性子太放縱,膽子又大,一天瘋跑瘋笑」。這種率直本自天性使然。即使趙政成為嬴政,她仍然在嬴政面前的不卑不亢,互托忠腸。

嬴政在江山閣的一席「五百五十年戰爭不停止,百姓好像活在水火中。只要六國還在,戰爭還不會停止,天下就用永不得安寧,百姓就永不得安寧」振聾發聵。

她由「秦趙家國一域」躍升為「天下全輿」。嬴政的人格魅力已然盈澈心間。為此她折服嬴政,可以間燕,甚至不惜以毀容黥刑來博取燕丹的信任。同樣赴燕之後,她可以為荊軻耕廚、可以療傷。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為了天下而不惜滅燕的前提。家國到天下,因為她認定「嬴政,你和那些王不一樣」。

但在身世浮沉下,在愛恨交織下,當秦國的攻伐略及她心心念的祖國——趙國時,矛盾陡然升華。「夫人,救救趙國吧,救救趙國吧」。她分別多年之後依然會為母國奮不顧身。她挂念趙國的安危,關懷趙國的總角。而這一切在秦趙之間必有一戰的定數下,她以其特殊的身世周旋遊走於秦趙之間,藉此保存趙國遺孤。

為此她親赴趙境前線,在圍而不得的情況下甚至親誡嬴政「救助天下的百姓,成為天下的王。只要你心裡還有怨恨,天下的王要愛天下的人,天下的人不管從哪個國家來,都是你的臣民」。

但在秦王的「一己之私」以及對「趙人」的恐懷徹底葬送了最後的希冀。在「你和那些王有什麼不同」聲嘶中,嬴政的殘暴徹底擊碎了她對秦的幻想,趙女這一重轉變由親秦一躍為滅秦。最後全盤托出,求得於荊軻的「刺秦」一舉。

同樣是根植於內心的家國情懷,荊軻說「你救不了趙國,但趙國是你的祖國」,在「天下」之中,她愛之更甚於嬴政。


燕趙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荊軻本為一與任俠無沾的劍客。「我要你殺一個人」,不問姓名,只為名利而來。但盲女周迅的觸動讓他就此熄志,甘願隱姓埋名,大隱隱於市。甚至為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放棄自己人格尊嚴,甘受「胯下之辱」,只為心中的救贖。

對於燕子丹,他不受強權,並沒有「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的信念。因為他只是一個「刺殺」的工具。但與趙女的不期而遇,在逐漸相處感化中開始有了「身不由己」的觸動。在趙女感懷以及樊於期家國大義託付下,「我不能讓他再殺燕國的孩子,天下的孩子」。在由「一個」變為「燕國」的升華中,更是冥冥之中對當初的自我救贖。

樊於期說「送你件東西,因為你是有去無回」,在燕人的鼓聲中,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愴中,踏上了刺秦之路。這是悲劇氣質的來源,因為他有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暴政的憤恨,踏上向死而生的征途。

最終因為刺秦,成就了他的刺客身份。他用生命踐行了最後的「信任」,千古傳頌。

歷史的巍峨感和個人命運的無力感極好地融合在了一起,這就是歷史級別的史詩片。無韻之《霸王別姬》,可曾想李雪健、張豐毅、鞏俐、王志文乃至周迅、丁雪峰的身影都齊聚於此,而電影至今依然被埋沒……


我不太會寫評論.我只能說這是一部神奇的電影,看起來有些誇張的表演,卻又讓人覺得「那個人就應該事那樣」,比如秦王,太子丹,荊軻,嫪毐。在看完電影2年後,他們的形象依然清晰鮮活


舞台化不算太大的問題。黑澤明的《蜘蛛巢城》、《亂》、《影子武士》也很舞台化,但是看起來非常有氣韻。
陳凱歌的底蘊不夠,又喜歡在一部電影里夾雜太多的東西,野心太大,往往抓不住核心,失去了純粹。
《荊軻刺秦王》整體氣質太癲狂,不夠穩重,這才是最要命的,這一點是多好的表演、攝影、剪接都彌補不了的。
==========
其實前面的看著還好,但是,當趙女給秦王出主意時,我就知道,這片子爛掉了。

很佩服孔鯉,拉片很累的,尤其是這種沒有一個正常人的影片。


提起陳凱歌,我們都知道《霸王別姬》,但其實他還有一部大型歷史劇,由於時代的限制,電影觀念的超前,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部史詩級的電影就這麼遭遇票房滑鐵盧。它就是:1999年的《荊軻刺秦王》。

在這部兩個小時四十分鐘的電影觀看中,我一直在想:原來中國也是可以並且已經拍出了很好的歷史劇。

影片一開場是兩軍作戰,服裝、造型、道具、場面都很粗獷,沒有紅紅的嘴唇、乾淨的面容、華麗的衣服,將軍武士們蓬頭垢面,地上荒草枯黃,馬後黃沙飛揚,讓我想起成語「戰死沙場」,一切都很符合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符合對那個時候的想像。而不是,披著兩千年前戰國的外衣,卻一身現代感。

李雪健老師扮演秦始皇,果斷鐵血的軍事手腕,恰到好處的自憐,最重要的是還有一些神經質,突然的大哭,突然的大笑,突然的凜然肅穆。正是這點神經質,我覺得演出了我心中的秦始皇的樣子。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人物。統一六國,建萬里長城,兵馬俑,郡縣制,度量衡,後面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無論怎麼折騰都是在秦始皇定的大框架里打轉轉,豐功偉績震鑠古今。

聯繫秦始皇的一生,實在是可歌可泣。嬴政出生在趙國,從小過著為躲避追殺而東躲西藏的日子,可想而知,這樣不幸的童年經歷在嬴政心中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陰影。如果是懦夫,在這樣的環境下會變得更加孬種,但嬴政沒有。他牢牢地記住了這些,且激發了強烈的報復心。

13歲即位,呂不韋為相,把持朝政,並與嬴政的親生母親太后趙姬偷情。聰穎的嬴政對這些不可能不知道,深深的恥辱感在心裡紮根,但他沒有權力,只有忍者。公元前238年,嬴政22歲,在雍城舉行冠禮。此時,太后情人嫪毐發動政變,可謂是秦始皇在位期間最大的政治危機。

遇到如此重大危機,嬴政早已布下三千精兵,成功化解。22歲,放在現在大學剛畢業!這需要多大的心機和聰穎!

從出生到22歲,在重要的童年,吃不飽穿不暖,還被到處追殺;在青少年時期,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呂不韋專政,還和母親偷情;在行冠禮之時,母親的情人要殺了自己。這22年,他一個懵懂的孩子,聰穎通透的孩子,遇到的都是這樣的人,人對他都是這樣的無情。嬴政若還能宅心仁厚,基本不可能吧。

後來焚書坑儒等一系列極致的做法,也是這樣神經質的體現。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到後來有多麼神經質。荊軻刺秦王時,大堂上,荊軻圍著秦王繞柱子追,滿朝大臣竟無一人上前。這不是大臣無情,而是秦朝法令實在太嚴苛,經歷了商鞅變法之後,到秦始皇,法令嚴格更甚。秦始皇規定,大臣上朝一律不得佩戴刀劍,不經傳喚不得近前,此情景下,大臣依舊不敢近前,可見平時的約束多麼嚴苛。

到了後來,秦始皇為了不被人謀殺,更是避不見人,不允許人知道他的蹤跡,竟出現了群臣常年找不到皇帝的景象。最誇張的是有一次秦始皇看到丞相出門車騎甚眾,就很不開心,覺得丞相太招搖。有人跑去告訴了丞相,丞相知道後,立馬減少了自己的車騎。

始皇發現這件事情之後,非常生氣!

他氣的不是丞相減少車騎,而是竟然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竟然敢泄露他的蹤跡。於是召來所有在側人員去審問,結果沒有一個承認的。

查不出是誰,怎麼辦?始皇就把所有人都殺了。

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

就這麼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誰泄密的,那就把所有有可能泄密的全殺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

面對這樣一個神經質的皇帝,荊軻刺秦王時,秦王被追著跑,大臣也一個都不敢上前營救。

陳凱歌導演和李雪健老師對這點神經質的精準把握,真的讓人嘆服!

什麼時候,影視劇不再穿越來穿越去,也不再是各個皇親貴族青年才俊靈魂出竅地喜歡上同一個女人還不惜放棄王位前程的瑪麗蘇神劇,也不再盯著基因來自哪裡、誰的親生父親到底是誰這種毫無意義的八卦研究來研究去,我想中國的歷史劇還是值得一看的。


隨便發下感概,和電影關係不是很大~
中國人成王敗寇、崇拜強者偉人的心理還是蠻嚴重的,一大波一大波地拍這種歌頌帝王的電影,帝王形象不高大偉岸群眾還不買賬?!
歷代帝王行的不就是法家極權控制人民提高國家效率以及搞宮廷權術最後眾叛親離那一套嘛,中國兩千年來都行的是秦制,儒表法里,今天依然,看看結果怎麼樣就知道了,要不是還有點儒家的皮毛,估計連文天祥這樣的異類也不會有的


這個片子。如果沒有李雪健他們演,肯定是個大爛片。就算李雪健他們演,也沒演成什麼史詩級大片,還是爛。
首先是演員。個人覺得國內演員演歷史人物根本就不行,很容易用力過猛,尤其是很多演員本來就是話劇出身,一演起歷史人物就綳不住勁,不誇張不成戲,怎麼看都是舞台既視感。不管嬴政長成什麼樣,能駕馭萬眾橫掃六合,那氣場絕對不是瘋癲來的。
其次是導演。中國導演的最大問題是讀書少,說難聽了就是修養不夠,無法理解和表達事物後面深層次深邃的精神,大愛,大德,大道,大惡,都無法表達。形式花哨而內涵膚淺。說實話我也不相信霸王別姬是陳的作品,他沒到那個層次。張藝謀也一樣,大部分都是鏡頭優美的大爛片。謝晉的芙蓉鎮才是拍的真好,芙蓉鎮里姜文的表演比什麼讓子彈飛強多了。那才是導演的功力。
還有就是編劇,胡編爛造,大歷史的變革那是整個社會的滌盪,把秦國十幾代人的努力,勵精圖治的變革,橫掃天下的霸業最後落到了人性上的扭曲和小兒女的情懷。這算啥玩意兒啊?除了醬缸里的那點彎彎腸子,除了宮斗劇里的搞來搞去,扭曲變態,咱們還有沒有點大歷史的視角啊?前幾年那個火燒赤壁,簡直了。。。。。
這電影哪裡談得上什麼史詩級啊。開玩笑


恩 看電影之前看了一遍@孔鯉的影評,然後看完了又來看一遍影評,而且還去人肉了一下他,發現人家竟然那麼年輕,然後又是如此有深度,實在是佩服之至。還有,我不是很喜歡這個故事,史詩般恢宏巨制是沒錯了,但是,實在是太難受了,就因為看這個片子昨晚上沒睡好。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大了的緣故,現在的我很不能再看這種片子了,心臟被撕扯成各種形狀。
斷斷續續看完的,因為每次看到心疼得不能自已的時候就必須停下,然後恢復一下,繼而再開始。一個周日下午的光陰,終於把這部史詩巨著般的電影看完了,但只是看完了,胃裡還是沒有消化。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說,戰爭推動了歷史進步,推動著社會前進,但我看到大規模的殺戮畫面還是承受不了,不知道是否年紀越大,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不是來得越重,真的是難受,在看《火燒圓明園》的時候也有同樣感受,看到八國聯軍進軍北京,咸豐帶著懿貴妃逃亡承德,路上還一路在心裡自責:愧對列祖列宗,把江山社稷和萬眾臣民置於燒殺戮略中於不顧……怪不得到了承德就死了,這麼大的心頭重石壓在胸口~
首先說角色,李雪健老師太適合這個角色了,嬴政自幼在趙國為人質,其父異人也是各種被鄙視被消遣,期間受過的凌辱和迫害不難想像,也是因此,他對幼年一起陪伴的趙姬才那般珍視,雪中送炭的情誼從未拋卻,當然電影里還說倆人還有深深的患難夫妻之誼,這點在「其實我們十幾歲時都做過了」中有說明。所以秦王嬴政展現出來的陰鷙和那種抱負世人的滿滿的惡意我其實特別理解的,這點李雪健老師演繹的特別好~而且嬴政還瘋瘋癲癲的,放浪形骸地吃肉,拿袖子直接就抹油乎乎的臉;見到趙女,當著一干宮人就手舞足蹈;呂不韋怒而離堂,他光腳跑著追出去,不顧群臣眼光……這種種種種的不合時宜恰恰也是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的性格吧。
鞏俐,她才是當之無愧的國母級的女神,她對嬴政有深深的愛,如果說呂不韋對異人和嬴政好是因為「無商不奸」的「奇貨可居」,那趙女對嬴政真可謂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點可能也跟女性的天生母愛有關係,不然她怎麼不愛燕丹?看電影中介紹他們三個小時候貌似一起長大。不過《尋秦記》里趙姬是呂不韋的愛妾啊,也就是懷著孕被獻給異人的那位,而且我看野史也都是這樣的啊,這點和電影里不符。
王志文簡直簡直太搶戲!有木有搞錯啊,他居然比江華演得還好,他的眼角一動,就散播出來N種情緒,有些人真的是天生是演員。就是他長得不是很好看,魚泡眼,這點兒江華勝出N多倍。
陳凱歌演得也很好~催人淚下~
這電影不適合兩個人一起看,適合獨自虐心……


說幾項缺點
1.秦王自述統一六國是為天下百姓(可能有這一部分原因,但絕不是主要原因)太做作。
2.樊於期的形象很豐滿,秦舞陽和高漸離太薄弱。尤其不能理解高漸離由喜劇演員趙本山飾演,看到他第一眼噗呲我就笑了,太不嚴肅,太不嚴肅,太不嚴肅。並且感覺本山大叔在劇中沒有什麼作用,刪掉也無不可。潘長江那一幕還好。
3.親人死去不願獨活的梗極爛極濫,在周迅剛出場時求荊軻大叔虐的時候,我就已經心不在焉,導致最後看到周迅逆轉的一擊時也沒有感到太大的觸動。周迅的最後一刺也感覺有點不合常理。既然眼睛看不見,就應該採用劈、剁、挑等軌跡為"線"和"面"的攻擊動作,不應該採用刺、扎這種精度要求極高且技術含量極高的攻擊方向為"點"的動作。並且一擊不中之後也應該接連揮出第二刀第三刀,絕對不是傻傻的哭。竊以為王志文本戲中為最佳男配角,太子丹次之。周迅表現最差,僅僅是長的乾淨。這一幕中我自己本身沒有感受到觸動,也不認為冷酷殺手出身的荊軻會因此金盆洗手。荊軻去救小孩的那一幕也太俗,背著剛編的草鞋被幾個俗人推的踉踉蹌蹌,但還是表現出一張春風化雨版的雷鋒同志的臉實在是欠揍的很。既然是選擇大隱隱於市,就應該選擇用俗人的方式與俗人打交道,俗人採用暴力,不妨用暴力還於其身,怎麼可以讓他們把自己端水的碗打翻。當然也可採用飄然的裝13方式,打你的右臉,不妨也把你的左臉也給他。最後默默地給小孩端碗水揚長而去即可。當然前提是不去主動傻乎乎地湊到那二貨面前,反覆的說,給他碗水喝。當然這一幕只是在告訴我們荊軻這傢伙變了,經歷了周迅這冰清玉潔的小姑娘之後,放著好好的流氓不做,關心起蒼生了。但這一幕太做作,太薄弱,沒達到效果。小孩的出現也沒有在後面劇情中呼應,可以讓他出現在後來秦軍屠城後的屍體堆里嘛,也可以讓他成長為後來的秦舞陽。再說一項不太重要的
4.打鬥太潦草
最後總結:不夠黃!不夠暴力!不夠黃!不夠暴力!群眾表示不滿意!


推薦閱讀:

如何描述伏地魔的一生?
如果三國變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個武將會有怎樣的經歷呢?
顏真卿的字有哪些特點?

TAG:電影 | 歷史 | 影視評論 | 荊軻刺秦 | 陳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