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地男生從小就被教育不能找外地女生結婚嗎?


我們必須承認,大多數中國的父母在涉及到子女的婚姻問題的時候,是徹底的庸俗化的。他們都會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想法都是側重經濟能力以及各方面有利於婚姻關係穩定的因素。 簡言之就是重物質而輕精神,重實際而輕愛情。我想大家都有體會。

所以在擇偶中,第一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能為婚後生活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第二性格要穩重可靠,要能夠降低未來出軌,浮浪,離婚的機率。第三,要可控性強。這種可控性並不是說一定要控制對方的生活,而是在發生事情的時候,自己有干預的可能性。 比如對方有個強勢的母親,比如對方常年外派,比如對方有罹患某種疾病的風險,這些都屬於不可控的因素,是最容易踩到他們的地雷的。

當然,找本地人也不是絕對化的,如果一個本地待業青年和一個外地海歸博士,我相信大多數中國父母還是會選擇後者。 本地人的優勢是相對的,是在主要硬指標大致接近的情況下,本地戶口會加重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分量。在我看來,對上海這樣在一定區域內佔優勢地位的城市人口來說,找本地人結婚有這些考慮:

1,本地人一般都擁有房產,這個對本地人來說是基本配備的東西對很多外地人來說可能是一生都無法越過的門檻。解決了這個問題,婚姻中的物質基礎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這個不獨上海,只要不是外賓都懂。

2,兒女跟本地人結婚可以避免讓自己和孩子處於天各一方的狀態。 儘管現代交通體系發達,但跟外地人結婚,很多人就一年只能跟父母見個幾次面,上一代想多親近親近自己的孫輩也基本是妄想,因為去哪家過年引起的糾紛更是多如牛毛。 雖然在上海,大部分還是會在本地長期發展,但你很難說另一半什麼時候就想回老家發展了。找本地人則不會有這種風險。

3,找本地人結婚文化上更容易處得來,包括父母與自己的配偶之間。飲食,語言,風俗,行為習慣,思想觀念等。共同的文化背景,相對而言相處起來衝突更小。 這個容易引戰,不多說。

4,本地人享有地域性的優惠政策,比如戶口,社會保障,孩子入學等等。而且對上海居民來說,對方是本地人,意味著對方在本地有一個人際網路體系,比那種隻身闖蕩的人有更多支撐。

5,不排除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優勢城市的居民對外地人存在歧視和偏見。

可能我條分縷析之後,很多人看了會覺得不舒服。確實,以上那些寫出來就覺得庸俗,市儈,勢利, 缺少美感,但這就是中國的現實啊! 中國人告別匱乏時代也就不到20年,上一代都被那個時代打上了烙印,在他們眼中,再多的風花雪月也經不起柴米油鹽的消磨。 何況就是在今天,房子,好工作,優質教育資源這些東西,依舊是極度稀缺的,他們小心翼翼的想把握每一個人生節點,避免自己的孩子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而一個本地戶口,能讓他們忐忑的心稍微安定一點。


PS,以上只是分析父母輩在子女擇偶時的心態,本人對此不持立場。 我個人認為以上的條件雖然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但並不是絕對的。


這都是相對的。國內讀本科的時候爹媽覺得本地的好。
出國之後找個本國的爹媽就已經很開心了。(微笑臉


不僅是上海,全國都是。

在我還在讀書的時候,我父母也經常跟我說什麼將來找老婆一定要找個汕頭的,還在我每兩個連續的女朋友之間的空檔期試圖推銷一些女人給我。我問我媽這樣對我有什麼好處,她就說什麼以後見面多啊,沒有帶著小孩去誰家的問題啊,婆媳語言好交流啊,etc。

我心裡一想,卧槽你們這一輩子過得這麼爽,哪裡還有你們老了我要犧牲自己伺候你們的道理?於是我果斷選擇不聽。

其實這些問題很好解決

  • 想要見面多:那你們自己來見我,現在交通這麼方便
  • 帶著小孩去哪家的問題:那就哪家都不要去,你們自己來見我
  • 婆媳語言好交流:用普通話其實也可以
  • 我們和家長們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只要不住在一起就不需要關心這個
  • 養老:於是我搬到了具有健全制度的美帝(逃
  • 你們不傳統我就不開心:都是成年人了,應該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別人的身上

不只是上海,整個中國的年輕人幾乎都會在被催婚的時候接著聽到「別找外地人」這樣的金句。上海只是大家一提到地域思維時候的靶子罷了。

「別招外地人」——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包含的是濃郁的排他思想,也是在網路上因此京滬等地飽受詬病和逆向歧視。

但是千萬別以為只有京滬才看重「出身」。《2017單身人群調查報告》調查了6950位不同地方的單身男女,發現77.78%的瀋陽人表示擇偶考慮地域因素,遙遙領先於上海(56.25%)、廣州(50%)、重慶(43.24%)、深圳(42.42%)。

大家都愛自己人

帶有地域特點的排他並非中國文化獨有,而是基於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的「我群意識」,這個用大眾能夠理解的話語就是俗稱的「喜歡抱團」。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傑·范·巴弗爾(Jay Van Bavel)在2013年曾經對人說過,他做實驗時通常將參與者分為「紅」與「藍」兩組。一旦完成分組,參與者立刻會對自己的隊友表現出偏見。相比另一支隊伍,他們更喜歡他們自己那組的人,會花更多的時間注意他們,也更有可能記住他們。

這種「我群意識」一旦深化變成所有人的認同之後,就會變成一個「共同體」,這就是民族的來源——基於想像的共同體。

  • 2017年10月1日,廣西柳州,2017年中國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開幕式水上大巡遊表演在秀麗的柳州舉行。少數民族舞蹈表演 / 視覺中國

一旦「我們」和「他們」的界限分明了,就會對人的認知產生扭曲,甚至是主觀臆斷。例如奧巴馬是黑白混血已經是常識了,但是偏偏有38%的共和黨白人固執地認為奧巴馬是個純粹的黑人而不是混血。

中國也有不少「我們」和「他們」的案例,其中以民國的「江北漢奸」最為典型。在1932年,日本入侵上海發動了「一二八」事變後,一些在上海底層打拚的江北人成為了戰爭的幫凶。當時整個上海處於狂熱的愛國熱情之中,軍事上的失利又讓上海人迫切地想要尋找一個「替罪羊」,於是「江北漢奸」一詞應運而生,成為上海地區整個漢奸群體的代名詞。

當時的主流媒體《申報》發布了許多關於「江北漢奸」的文章,如一篇《江北漢奸可殺》中批評江北漢奸穿著日本軍服檢查行人,搜出鈔票大洋就私吞,碰見有人理論,輕則用刀亂刺,重則非法監禁。

  • 1932 年3 月的一份《申報》臨時專刊,標題直接是:江北漢奸可殺 / iFuun

事實上江北人在上海這麼多怎麼可能都是漢奸呢?在事後統計中,《申報》自己報出的漢奸里提起籍貫的有十人,但是「江北人」(含揚州)只有四名,江南人反而有五人,還有一個並非江浙滬人士。申報在明知道這點的情況下,依舊大幅報道了「江北漢奸」,並且聲稱「江北漢奸可殺」。很明顯在上海從知識分子到一般大眾對江北人的整體印象欠佳,結果強行無視了事實把一切罪責歸咎於江北人。

「我群意識」把人分為了美國人、中國人、日本人,還在中國人中分出了上海人、胡建人、山東人——還可以繼續往下細分。

  • 2015年8月22日,烏魯木齊,中國新郎任濤用抬花轎等全套的傳統中國結婚禮儀,迎娶了保加利亞新娘芝娜,娶親隊伍嗩吶齊鳴、鑼聲陣陣,引得過往路人駐足觀看 / 視覺中國

超越「我群意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刻板印象,還影響了人們的實際生活,通婚就是一例。就在半個世紀前,美國黑人和白人結婚還是違法的,直到2001年,亞拉巴馬州作為最後一個取消禁止異族通婚法令的州,投票時還有40%的人反對取消禁止。

美國社會學家古德認為,「一切擇偶制度都傾向於同類匹配,即階級地位大致相當的人才可結婚」。法國1990年290萬移民組成的家庭中,有三分之一已經婚配的移民,其配偶均不是移民,但夫妻雙方均為移民的則多數為族內婚,夫妻雙方均來自同一國家,這樣的婚配概率為90%。

而在中國,跨省婚姻、城鄉婚姻雖不違法,卻也是老一輩父母的眼中釘肉中刺。有2.88%的父母會將「家庭所在地」這一項列為擇偶時的第一考慮因素,而子女在這方面的比例只有0.06%。

儘管學者梁海艷和陽茂慶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城市青年跟外省人結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從2000年的5.61%增長到2010年的14.29%,但直到2010年,北京、黃石、保定、西安四個城市的同市通婚依然占絕大部分,通婚率為71.43%。

語言的阻礙

而上海之所以異地通婚率低,語言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上海雖然是移民城市,但是老一代主要人口構成主要為江浙移民,佔據市區人口總量的85%。而上海人口中的「本地人」,則是1958年由於行政調整直接從蘇南划出併入的上海的。無論是市區還是郊縣,都說著類似的語言,即「吳語」。

  • 2014年10月15日,上海,老人們在院里打麻將 / 視覺中國

偏偏新上海人基本都是來自「官話區」,原本的人口輸入省份因為各自經濟好轉,都減少了輸入量。以帶給上海「阿拉」一詞的浙江為例,03年統計只佔據輸入人口的7%。當同為「吳語區」人口來源減少之後,官話區的人如何融入這座城市,來自官話區的青年人如何與操著吳語的本地人通婚就是一個社會問題了。

而從上海人的日常對話和網路交流就能看出上海人對「上海話」有多麼看中。不說上海話的統統是「外地人」,只有會說上海話的才是「阿拉上海人」。這種語言的標籤甚至超過了戶籍,哪怕一些人得到了上海戶籍,卻偏偏無法聽懂上海的各種俚語,也很難得到老上海們的認同。

偏偏人類有一種獨佔性情結(possessiveness),不允許其他族群用不地道的方式去使用自己的語言。結果很多外來媳婦哪怕是願意去學上海話了,但是偏偏講的「洋涇浜」,也會遭受上海家庭的反感。

2017年上海本地節目《一呼百應》里就有一期節目說了一出因為上海話而產生的鬧劇。丈夫叫做小沈,妻子經常在家裡說「行不行」讓他很窩火。因為上海話里沒有「行不行」,只有「來賽不來賽」,「行不行」讓小沈極為不爽,甚至懷疑妻子外面有人,揚言離婚把她趕回了娘家。這種基於語言的隔閡,在老一輩人里更為明顯,畢竟他們並不是從小就學普通話的。

語言區把人們從文化上做出了分類,而戶籍則切切實實綁定了不同地區人民的實際利益。一線城市高難度的入籍,又本地的一紙戶籍成了區別「你我」的重要標籤。比如閘北區的江北移民可以操著「一口蘇」的上海話,也可以很窮——但是憑藉上海戶籍,他就可以有他的驕傲。

  • 2015年09月11日,上海,閘北靜安交界地區 / 視覺中國

當代戶籍除了用來區分自己人和「外地佬」以外,往往還伴隨著各種資源的分配,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東西,例如社會保障、就業、子女上學等。

以拿捏住了人們成家資本的公積金為例,外省市人員在公積金方面的劣勢讓他們在婚房問題上處處受制於人。2013年,《羊城晚報》上報道了一則新聞:來自杭州的外來媳婦因為沒有房子,不得不接受和婆婆一起住的現實,偏偏婆婆希望兒子找個本地人。於是各種刁難接踵而至,哪怕是懷孕了,媳婦也不得不堅持做家務——這一切直到女方家人出錢在廣州買下了一套房子讓女兒女婿搬進去,才算是解決了矛盾。

但一線城市的本地戶籍常年處於人口生長停滯、甚至是負增長的狀態,這進一步加劇了戶籍帶來的矛盾。以上海市為例,上海社科院副所長周海旺透露了一組數據,2014年上海戶籍的出生人口數是12.41萬,2015年是10.38萬。

戶籍雖然沒有語言重要,但是卻綁定著人們的種種福利。「外地人就是沖著你的戶口來的」之類的話,是不少北上廣深老一輩土著們真切的擔憂。

  • 2016年7月3日,上海,當日周末,位於黃浦區人民廣場內的相親角內,聚集了大量為兒女尋覓「另一半」的家長 / 視覺中國

除了戶籍和家庭背景這些現實因素上的考慮,很多不讓兒女嫁娶異地戀人的家長,也是帶有私心的,希望兒女能找個本地人安安心心地陪在自己身邊。

而隨著房價的上揚,父母的話語權在婚姻中越來越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的另一半來自哪裡,很多時候還真不是你說了算。

想了解更多,歡迎點擊鏈接:「我媽說了,找對象不找外地人」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米爾頓

參考資料:
[1] Jay Van Bavel ,[2013],&< On the ideology of hypodescent: Political conservatism predicts categorization of racially ambiguous faces as black&>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Perkins. J. A, [1986],&, Cambridge Univ Press
[3]&<2010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Population and Housing Unit Counts&>,[2013], U.S. Census Bureau.
[4]Eyler, Janet, [2000], &<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ming?&>,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5]Alan McFarlane,[1991],[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 Wiley-Blackwell
[6]Daniel Hannan,[2015],[How We Invented Freedom Why It Matters], Head Of Zeus
[7]李淑芳,2006,《周代戶籍制度簡論》,陝西師範大學
[8]張先清,2003,《官府、宗族與天主教 ——明清時期閩東福安的鄉村教會發展》,廈門大學
[9]周皓,李丁,2009,《我國不同省份通婚圈概況及其歷史變化——將人口學引入通婚圈的研究》,開放時代
[10]林雙鳳,2009,《蒲公英式生長的宗族模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
[11]錢婷婷,2017,《中國人口流動頻繁,多數人依然不願和外地人結婚》,網易數讀
[12] 梁海艷,2014,《城市青年通婚圈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於中國青年狀況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人口與發展


首先在這種很容易撕逼的問題下面出現這種類微博和其他多用戶的社交平台最常出現的不友好回答我已經有所心理準備,有些不團結的因素存在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就是有那麼一群人大腦發熱不理智,題主問的是上海男人願不願意娶外地女孩子,你回答上海人是小市民,上海人摳門,上海人沒有錢都是窮逼,這讓我感覺和民主後殺你全家,買日本車就是不愛國是一個思路取向的,有強烈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集權思想在裡面,呵呵,上山下鄉你們前人拿人家爽的時候也沒見你們噴嗎?

-----------------分割線好了,正經答題,這個問題要分好幾部分來說
首先,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比如對90後以前的大部分上海人來說,生活里更多接觸的是上海本地的文化,尤其是上海方言,那麼在生活中大部分時候會使用上海方言進行交談,為什麼會這樣呢?和國家當時尚未取消收容遣返制度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那時候的上海人口並不多,因此大家的圈子,生活的方式都比較狹小,滬語是上海人之間交流的一種話語,更帶動了一種本土化的文化,我不說這個是海派文化吧這個說的似乎太高檔了點,其實就是比較當地比較本地化的一個文化。
那麼好了,在這樣的文化帶動下,上海就是一個非常本地化的圈子,如果說年輕一代大家都能用普通話交流,那麼父母輩呢?再上一輩呢?相信在上海生活的朋友和上海本地人都有感觸,就是父母一代說上海話的還是很多的,那麼你要嫁入一個上海人的家裡是不是要適應這樣的文化?總不能讓別人父母在家在和子女在一起的時候不允許說滬語吧?但是他們說了對於一個聽不懂滬語又不願意融入的女孩子來說是不是會顯得排外?婆媳家庭關係是不是會尷尬?這當中複雜的社會感情不言而喻。
那麼上海父母是否對子女從小是否有這方面的思想灌輸呢?
然後,還需要分時段和階層來看
80後一代,父母大部分為50末60頭的人,這一代的父母他們並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山下鄉插隊和國家的浩劫給他們造成對經濟落後地區的印象也不太會改變,因此在那一代人里這個思想有很多是從小灌輸的,至於之後他們會不會執行,那是子女自己的選擇,父母無權干涉。當然這一代里和本地人結婚的是多數。
90後95,96,甚至00後一代呢?
國家的制度和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徹底改變,這一代的父母見識的更多,而生存的方式也更大的改變了,生活中外地人逐步的增多,學校,社會環境里上海話的環境變少了,那麼上海文化的存在空間也變小變狹窄了,更多的是用普通話去工作去生活更多的以大一統的文化形式在生活,這代人開始,地域的概念發生了很多改變,他們的思維和上幾代父母已經產生了很多的變化,而孩子也必須面對生活里不在包裹的都是以上海話帶動的本地文化的生活環境了,他們從學校到求職都需要用到普通話,因此上海的本地化文化被大大削弱的這一代人會更多的接受與外地人的婚姻,實際上按照這幾年上海民政局的數據每年戶籍與非戶籍人口的結合比例都是在增長的。
有回答里說的地緣問題
這也是一個考慮因素,比如同為江浙人可能習慣和思維上都會相近一些,不過現在大一統的中國社會下面,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們其實都也差不太多,如果一個北方的女孩子願意融入上海尊重孝敬父母的話我覺得是非常好的,為什麼不娶呢?至於經濟因素,上海父母還會更多考慮到女孩子嫁來以後會不會造成家鄉的一大群老鄉蜂擁而至或者在未來生活里造成什麼麻煩,這點我沒有經歷過不好說,是否會造成麻煩權看夫妻雙方怎麼把握了。
上海男生是否願意娶外地女生,這個因人而異,但父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孝順的孩子不願意因為自己的婚姻而讓父母的生活產生聚變和尷尬,那麼可能並不會做那樣的選擇(請不要跟我說你爸媽是中國人就應該說普通話,別人說什麼話是人身自由,因為別人沒說普通話就要開除國籍的,你應該去朝鮮),如果父母從來也沒有說滬語的習慣,或者說父母根本不介意的話,那我覺得未嘗不可。
還是要對年輕人們說一句,盡量經濟獨立,多學文化多讀書,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多看一下,多尊重他人尊重文化,這樣無論你來自何方或者要去何方,你的社會地位都不會太低,外地人不是一個貶義詞,你去國外人家叫你外國人,這也是貶義詞嗎?


中國有不提倡找本地的地方么?


為了避免爭吵,還是在婚姻愛情擇偶類回答里加一句知乎正確的話:別把婚姻想得太功利,也別把愛情想得太美好。只要你的選擇在你能承受或者更愜意的範圍內,就能讓你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沒有真的了解過上海(地域可以擴大到蘇南及浙北)家庭生養女孩子的就不要一上來就反對了。上海作為整個東南沿海最發達地域,對女孩子的尊重和愛護的平均水平是非常領先的。很多人說上海男人軟,怕老婆,其實我看來是非常不對的,很多優秀的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他們對於家務工作沒有什麼性別觀念,能做就做,甚至體諒女性主動多承擔一些。並且鼓勵女性去擁有自己的事業。這種在廣大中原地區還存在小農男尊女卑思想的地區是難以接受的。
當然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以一概全,只是上海的這種思維已經比較穩固。所以大多數還是比較偏向於同類家庭的結合。
過日子無非圖舒適和心,不排除很多女性就仰慕爆粗口大男子的男性。大家各取所愛。


講真,我遇到的、我算過的北漂滬飄姑娘,沒一個不要求未來對象要戶口房車都在帝都魔都的。

最好最好的,也不過是和一個男人打拚,未來要求戶口房車都在帝都魔都的。

因為對於這些姑娘,找一個經濟適用男等於承認人生這場遊戲GameOver。

所以你可以想像北上本地男女是怎麼樣了。。。

當然,對於真正的二代而言,這都不叫事兒。


不要聽風就是雨,歷年「上海婚姻登記報告」在網上都可以隨手查到。
從數據結果來看上海並不排外,相反非常包容。兩地婚姻的比例一直在四成左右,可以說是非常之高。

2014年度本市辦理結婚登記的有140507對,連續五年保持穩定,保持在14萬對。2014年全市辦理「兩地婚姻」50094對,占上海居民結婚登記總數(除涉外)的36.15%

更早一些的:
2008年有138981對新人登記結婚,「兩地婚姻」數量達到55373對,占39.8%

值得一提的滬男配外地女的比例,一直是要高出滬女外嫁不少的。有近五成之高。


首先,這種說法是肯定有的,且是普遍的。尤其是上海小姑娘的父母(尤為母親)不願意。

我聽到過的理由大致如下:
1、生長環境不同,性格和生活習慣會有所不同。戀愛時期可能會忽略,但長期生活在一起後可能無法接受。
2、外地人在上海普遍沒有房產,家庭經濟情況也普遍一般,沒有足夠的物質條件。
3、外地人不太看重女孩子,且部分有家暴傾向。(畢竟在上海女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
4、兩家家長三觀不同。
5、外地人在上海混不下去了可能要回家或去別的城市,上海家長肯定是不樂意讓子女過去的。(有些就算是去國外都不願意)

家長們的擔心也不是空穴來風,父母總是想努力保護自己的子女,即使失去了部分理智。

作為一個女生,只要你足夠的優秀,能夠討伯父伯母開心,且將來的孩子願意讓他們帶,我覺得一般沒什麼問題。當然,你要好好斟酌你的另一半是不是真的適合你,不要僅僅為了能留在上海。

作為一個男生,你的壓力肯定是很大的,特別是你的上海女朋友很優秀的話。好好對你的女朋友,對你的岳父岳母,儘早事業有成可能才是出路。

以上均是普遍現象,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思想也開放了。也祝各位小姑娘,男子漢們能幸福地和另一半在上海生活。


講故事,我基友的好朋友A是上海的,A爸媽就不建議他找外地的,A也認同父母的觀念。畢竟他們家當初落戶上海費了很多心,現在好不容易中產了,不希望拉低生活品質。

我認識一個溫州的男生B,我問他你們溫州人是不是不愛娶外地媳婦。
B說:「那是針對比溫州差的地方,如果媳婦是上海的誰又會排外呢?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就是這麼回事。
大家都害怕貧窮,害怕拉低生活質量。


其實這個問題更像是「為什麼我的上海親友總是給我介紹一些自身條件不如我的相親對象,還覺得我佔了很大便宜似的」。
因為上海戶口和房產有很大價值,如果從(傳統相親中必然會出現的)「門當戶對」的角度去考慮,需要你本身在其他方面付出對等的代價。
至於 「上海本地男生從小就被教育不能找外地女生結婚嗎?」,是的,中老年人中這個看法很普遍。年輕一代受教育程度越高,經濟獨立能力越強的,越傾向於「自由戀愛」,不在乎這個。


第一,在上海,自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的人,一般都配不上「中產階級」這個名詞,中產階級指的是日常生活毫無壓力,但無法享受奢侈消費的人群,你所說的那些所謂「中產階級」基本就沒有幾個扛得住生活的風雨。嚴格地說,他們只是上海的中等收入群體;第二,你說的情況確實存在,很多家長確實教育他們的孩子最好不要找外地人,因為確實有很多鮮活的事例顯示這種由於生活環境帶來的矛盾最後帶來了不怎麼美好的結局,但是戀愛這種東西,哪有什麼道理可講,真的喜歡上了誰還管那麼多?早就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了。至於其他人對你說的那種話,那是不尊重你,你不要理他們,事實並不是跟他們說的那樣。


不不,只是不找低於本地水平的外地而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種外地還是挺不錯的。


會擔心房子車子戶口的說明還是貧民階級,不要隨便把中產階級的頭銜往自己身上套,屁股要座對位置


應該跟想法什麼的都很大關係吧!也不是每個上海男生都被這樣教育的。
本人諸暨農村人,家境一般,男票上海本地人,有一套房,家境不是特別好但是個人能力很強,也特別包容我。
他跟他媽媽,阿姨,外婆說了我是浙江諸暨人,她們也沒什麼特別過激反應,還覺得諸暨出美女,挺好的。

別多想,有什麼比一個能夠執手渡風雨,比肩看冷暖的愛人更重要呢?


小時候是這麼教育的。那時候有一條是「沒本事的上海男人才會娶外地老婆」。

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口風就漸漸鬆了。魔都發展多快啊,小時候郊區是鄉下人,現在郊區兩個字都冒金光。很多家庭都不再有這樣那樣的偏見。硬要說有,大概也就是要求門當戶對,獨生子女之類的吧。

不過對於上海姑娘,目前傳統上還是認為應該找上海男孩子。大部分小姑娘自己也是這麼想的。


不要老是黑上海人!
我不是上海人。


這事又拖出上海我也是醉了……
看到一個人大聲嚷嚷自己年薪30萬 上海女生會不會跪舔之類的
怎麼說呢 30萬其實挺好也挺多的 但是這樣的性格和人品姑娘不會喜歡的
實話實說 年薪30萬 如果上海沒有房產 那也算不上有錢到讓人跪舔的地步。
那些說你們是沒看到年薪上百萬 上千萬的 這點我們還是挺有自知之明的 這種圈子 我們這些小市民進不去也不屬於。
所以你發現沒有 有些外地人 或者媒體動輒說上海丈母娘要求有套房子 聯繫現在的房價 大家覺得你不是獅子大開口么 然後口誅筆伐一番 義憤填膺地嘲笑我們賣女兒 還要說 本地人都沒錢 外地人才有錢……
但實際上 上海基本都是獨生子女 做理財 股票投資之類都很早開始 我外婆70多歲敢用10萬買股票 買基金,拆遷也有很多人 不管孩子是男是女 家裡額外有套房子是很正常的 甚至2套3 套 至於車 一般來說 想學想買的也都買好了
以上 我說的都是一些家裡年收入一般 的普通家庭。

另外 結婚這事是兩個人的事情 在你沒有明確男女朋友的時候 父母希望 找到一個住得不遠 語言相同 可以互相理解 互相幫忙的家庭再正常不過了 到時候 你們生孩子了 對方父母在外地 能幫忙帶小孩的只剩在上海的一家了 他們會覺得很辛苦也很正常 我爸媽就想退休後全國各地 去旅遊 一個地方租3個月房子那種 。

我之前找家教 有些家庭就希望能找本地人 交流無障礙 而且有些想法比較共通

你不能非說是歧視吧


你只是遇到了傻逼而已。
我眼中的上海人民熱情友善,絲毫沒有因為我是外地人而歧視我。
我和一個上海女孩兒玩的很好,我說,你願意嫁給一個河南人嗎?
她說,如果對我好,外星人都行。
後來她嫁給了一個香港人。

我有一個好哥們兒是上海人,他特別想找一個東北姑娘,他覺得上海人不能找上海人。
他說,上海男人不爺們兒,得從基因上改良下一代性格。

生活中有一類人,看誰都不行,就自己行,他們說北京人渾,東北人黑社會,河南人都騙子,新疆人恐怖分子,甘肅人都小偷,陝西人土的掉渣,上海人雞賊,廣東人沒開化,反正除了他自己其他哪的人都有毛病。

這種人往往他媽自己有毛病。

離這種人遠點兒。

離我近點兒,尤其是姑娘。

fuck everyone,peace.


推薦閱讀:

男朋友不夠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上海 | 結婚 | 女朋友 | 男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