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將軍何進殺幾個太監,隨意設個局一隊侍衛足已,就算直接殺安置個罪名即可,何須請別人來,有什麼別的目的?


這事有前例,竇武和陳蕃誅殺宦官可謂佔盡上風,王甫和曹節劫持靈帝和竇太后,並招張奐入京作戰,周靖代行車騎將軍,假節,王甫只在兩軍陣前三言兩語就讓竇武的禁軍散了。袁紹給何進分析過此利弊,五營禁軍在洛陽更服從宦官,何進打起來不佔任何優勢。

漢朝的宦官小黃門是一個官僚系統,是後來門下省的雛形。魏晉時中央系統就靠門下、尚書、中書三省運行。十常侍代表皇帝,倘若皇帝不管事,中央一切指令皆出自他們,要徹底剷除這批人,就要承擔謀反的重罪。並不只是殺幾個太監,是要拔掉皇帝身邊一批官僚,把皇帝和宦官僅剩的權力剝奪。

對中央皇權而言,宦官的消弱就等於外戚和世家再興,梁冀、竇憲又是先例。大權落入何進或袁紹手中,皇帝依舊沒啥實權,不過是東漢政權一種死循環。

何進一家人又並不同心,何太后跟何進同父異母,舞陽君不是何進母親,何太后跟何苗同母異父,張讓義子娶其妹何氏為妻。真要打起來,何苗會不會給何進插一刀真不一定。所以也並不只是宦官與何進的矛盾,牽扯到的是中央核心權力分配的問題,看看袁紹、袁術、曹操這夥人也知道,不是什麼劉氏忠臣,他們只忠於中央權力,前提自己必須是既得利益集團成員。


在思考這種問題時,我們必須得知道,東漢帝國是什麼?東漢帝國是幾百萬平方公里的總和;東漢帝國是幾千萬人口的總和;東漢帝國是上百萬軍隊的總和;東漢帝國是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軍區的總和;東漢帝國是十三個州的總和;東漢帝國是一百多個郡國的總和;東漢帝國是一千多個縣的總和......。

只要我們知道,東漢帝國是如此龐大的集合,自然就會知道,在權力鬥爭中,任何暗殺式的行動,只是權力鬥爭中,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因為一場單純的暗殺式行動,是不可能讓你控制幾百萬平方公里,幾千萬人口,上百萬軍隊,一百多個郡國、上千個縣的。

只要我們知道,帝國是如此龐大的集合,自然就會知道,在權力鬥爭中,如果只是想著控制皇帝、控制帝國都城;並且認為實現這一步,就等於控制了帝國,那不過是把歷史當武俠小說看罷了。

控制了皇帝,是不是等於控制帝國呢?顯然不是的!

如果控制皇帝的行為,不能得到最普遍的利益集團認可,控制皇帝的結果,無非是等著被各大利益集團殺自己全家罷了。

控制了帝國都城,是不是等於控制了帝國呢?顯然不是的!

如果控制帝國都城的行為,不能得到最普遍利益集團的認可,控制帝國都城的結果,無非是等著勤王軍隊過來殺自己全家罷了。

對此,我們只要看一下,董卓控制皇帝、控制帝國都城的結果,就可以知道了。

對此,我們只要看一下,王允、呂布控制皇帝、控制帝國都城的結果,就可以知道了。

表面上,你控制了皇帝就能如何如之何;表面上,你把政治對手除掉,就能如何如之何;表面上,你控制了帝國都城就能如何如之何。

其實呢,這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因為更深層的博弈,是你如何讓最普遍的利益集團認可你的行動。

何進隨便設個局,派幾千軍卒,就可以把張讓等人幹掉。問題是,幹掉張讓之後呢?最多也就是控制帝國都城罷了!

如果用這種方式控制帝國都城,地方勢力突然打著勤王的旗號殺到洛陽城下,何進又該怎麼辦呢?這樣一折騰,無非是董卓等人換個形式,進入洛陽城罷了。

看東漢歷史,有三件事,肯定會讓我們感到非常奇怪。

第一件事,既然宦官集團被人說得非常邪惡,為什麼東漢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都非常信任宦官集團呢?簡單看的,自然是因為東漢皇帝都腦子進水了。

第二件事,受到外戚威脅的東漢皇帝實在太多了,為什麼東漢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都一如既往的重用外戚呢?簡單的看,自然也是因為東漢皇帝腦子都進水了。

第三件事,所有專權的外戚,都是被小皇帝聯合宦官滅掉的。[注]為什麼專權的外戚,從來沒有試圖在權力如日中天時,把註定會威脅自己的宦官集團清理出局呢?簡單的看,自然是因為東漢專權的外戚,都腦子有問題。

[注]:公元九二年,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殺竇憲,竇家黨徒全部革官下獄治罪。
[注]:一二一年,鄧太后死,漢安帝結合一部分宦官起來殺逐鄧家人。
[注]:一五九年,漢桓帝結合一批宦官殺梁冀。又殺梁家重要徒黨自三公、九卿至州刺史、郡太守凡數十人,斥逐次等徒黨三百餘人,朝官幾乎空了。
以上標註的內容摘自范文瀾編寫的《中國通史》

其實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主是因為宦官集團、士大夫集團、外戚集團三足鼎立的權力格局,是東漢帝國精心設計出來的權力格局。

正是因為為似的原因,所以不論換多少皇帝,也不會改變它;不論哪一派掌權,也無法改變它;不論它表面看起來,有多少弊端,也沒有一個皇帝會改變它。

宦官專權,表面上是皇帝昏庸的結果,其實呢,宦官政治從來都是強勢皇帝精心設計出來的。

如果皇帝昏暈就能讓宦官專了權,那曹操也好、司馬昭也好,恐怕都也不會比梁冀的結局強到哪裡去。因為皇帝都有可能在宦官的幫助下,把曹操、司馬昭打得萬劫不復。問題是,宦官集團的強大,是需要強勢皇帝巧妙構局的;既然強勢皇帝不願意布這種局,或無力布這種局時,當小皇帝淪為傀儡時,自然無法依靠這種力量翻盤成功了。

簡單的看,何進殺宦官集團很容易。

問題是,如果我們看梁冀的歷史,肯定更會覺得,梁冀滅宦官集團比這還容易;因為皇帝對梁冀不服,梁冀直接就把皇帝滅了[注]。而且滅掉小皇帝後,梁冀想讓誰當皇帝,就讓誰當皇帝。[注];桓帝即位時,梁冀已達到了人臣的頂點,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每朝會與三公不同席,另設一席。[注]

但是,梁冀眼睜睜看著前面專權的外戚,被小皇帝聯合宦官集團幹掉,也只能再眼睜睜看著,皇帝聯合宦官集團再把自己幹掉,卻不能在自己權勢如日中天之際清理宦官集團。

[注]:帝少而聰慧,嘗因朝會,目梁冀曰:「此跋扈將軍也!」冀聞,深惡之。閏月,甲申,冀使左右置毒於煮餅而進之;帝苦煩盛,使促召太尉李固。固入前,問帝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時冀亦在側,曰:「恐吐,不可飲水。」語未絕而崩。
[注]: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凶凶,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皆曰:「惟大將軍令!」獨李固、杜喬堅守本議。冀歷聲曰:「罷會!」.....庚寅,使大將軍冀持節以王青蓋車迎蠡吾侯志入南宮;其日,即皇帝位,時年十五。
[注]:於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禮儀比蕭何;悉以定陶、陽成余戶增封為四縣,比鄧禹;賞賜金錢、奴婢、彩帛、車馬、衣服、甲第,比霍光;以殊元勛。每朝會,與三公絕席。十日一入,平尚書事。宣布天下,為萬世法。」冀猶以所奏禮薄,意不悅。

只要我們對東漢歷史有一個最基本的了解,自然就會知道,何進想滅宦官集團,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何進的勢力與梁冀相比,差遠了。梁冀看著前面專權的外戚,被小皇帝聯合宦官幹掉,自己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皇帝聯合宦官再把他幹掉。何進就更不用說了。

第二、何進本身就缺乏消滅宦官集團的動力。因為外戚可以高高在上,就是因為宦官集團、士大夫集團互相牽制,外戚處於他們的交匯點上。如果把宦官集團消滅了,外戚算什麼呢?後來,袁紹一怒把宦官集團消滅了,外戚還拿什麼繼續混呢?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權力制約關係,自然就會知道,何進是缺乏清理宦官集團的動機的。因為清理了宦官集團,何進最好的結局,就選擇乖乖退休;結局稍差一點,就是死無葬身之地;結局再差點,恐怕是全家慘死。

專權外戚的這種結局,是可以很容易推演出來的,所以東漢專權的外戚多了,除了竇武還真沒有一個外戚謀略清理宦官集團出局,雖然他們都也知道,宦官集團隨時可能成為自己最危險的敵人。

當然了,類似的權力博弈,皇權政治下的歷史書,永遠也不會說明的,甚至是一直希望能隱藏的。因為把這種權力博弈說明了,皇權的神聖性、神秘性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東漢末年圍剿宦官集團的歷史,才會寫得雲遮霧罩,好像只要何進聰明一點點,就能如何如之何了。


何進殺宦官,一是擴展自己的權力直接控制皇帝和二是討好黨錮後的士人文臣。

問題還是殺宦官的政治合法性問題。

何太后此時並無殺宦官的需求,反而需要利用宦官制衡外戚和文臣。何進一直拿不到政治上的合法性,調外兵以軍力代表民意威逼太后同意以獲得合法性。


京城宦官勢力太大,而且把持宮城,如果用京城的軍隊,第一,消息走漏,被滅了,第二,你的人還沒人家的人多,被滅了。第三,人家直接要挾天子,京城軍隊不敢不聽,又被滅了。所以只有從地方上調兵來勤王。


幾個太監?您真不是來逗哏的?
查查十常侍百度百科好嘛?
您所謂的幾個太監權勢滔天好嘛。
您的大將軍何進真掰手腕不一定能贏好嘛。
歷史沒學好就多看書好嘛?
這是在釣魚嗎?
鉤直餌咸。


幾個太監?

人是不多,不過人家官做的高,合起來就是半個政府。

宦官又叫內廷,是直屬皇帝的勢力。

砍死這些太監,就是清君側,然後就能夠控制皇帝了,你說難不難?


我們反過來看,十常侍暗殺了何進。但是結局還是全員被殺,可見暗殺能解決的問題及其有限。


2000年前的事情,討論不出真相的。


估計題主以為漢代的太監跟清宮劇里的太監比較類似,都是端茶倒水的僕人角色 當然清代宦官也並不是端茶倒水的角色 實際上宦官是皇帝對抗世家大族的的重要力量,權力很大 ,而且通常掌握著禁軍指揮權,所以想要依靠斬首行動搞掉這一批人是不太現實的


推薦閱讀:

如果24H之後你要穿越到官渡之戰(公元前200年)你打算準備些什麼帶回過去,以便自己能幹一翻大事業?
為什麼孫權的父親兄弟兒子都只活了二三十歲,他卻活到了七十一?
求問漢末時期并州的勢力變化是怎麼回事?

TAG: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