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出發點極好的烏托邦主義往往釀成悲劇?


出發的時候都忘了人性,奔著神性一路追過去了。


作個最通俗的解釋吧:烏托邦就是昨晚你做了個吃不完、用不盡的好夢,清晨醒來,面對現實,你還期待著那個夢,而不外出去打工掙錢,挨餓的悲劇就發生了。


我知道的純粹的烏托邦悲劇有幾個:

  • 有個英國人寫了本烏托邦的書,最後整本書被出版社刪得只剩下三個字:烏托邦(聽著更像喜劇)。
  • 還是英國人,另一位,賣了所有的東西帶著老婆孩子和狐朋狗友跑到荒島上建「新和諧公社」,短暫地存在又滅了。
  • 中國也有,一個打漁的人找到過,美美地生活過一段,但後來悲劇地再也找不到。

這都不是嚴格的烏托邦主義,但都有烏托邦成分。這些對烏托邦生活的似夢似幻的追求和並不美好的結局聽著挺悲劇的。對新和諧公社和桃花源的分析共同點是外來者的入侵(大家都覺得好,就紛紛湧進來湊熱鬧)導致烏托邦里的居民素質參差不齊最終覆滅。

所以這些靠自覺來維護的烏托邦珍貴而脆弱,對任何外界的入侵不堪一擊。但就像蒸餾水不能養活人類沒有細菌不能生存一樣,如果只能收留符合一定條件的人而驅逐其他的人話,算不上是烏托邦,只是安樂窩。有足夠寬廣的土壤讓所有存在都有進步的動力和空間才算。

所有的烏托邦主義者的出發點都是極好的,對一個正能量的世界的追求,是本能的但是那麼難,可出發點和結果永遠不能正比。雖然我不在烏托邦,但我想,烏托邦里的出發點和結果最好也不要成正比,不要能預料。

我想要的烏托邦是:共存、驚喜、獨立、創造。短暫的噩夢和永遠的幻想的交替雖然不能立即建和諧世界,但並行的是不停止完善,不阻擋執行。想像力也許不適合思考,但一定適合創造。永遠不止創造自己。

我也在做了。


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是:「參差多態乃幸福的本源「。
這句話來自英國哲學家羅素,被王小波多次引用而流傳甚廣。剛剛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原文:
"Life in More"s Utopia, as well as in most others, would be intolerably dull. Diversity is essential to happiness, and in Utopia there is hardly any. This is a defect in all planned social Systems, actual as well as imaginary (Bertrand Russell, I947)."
摘錄自http://danmahony.com/UtopiaWhyNot.htm,一個標題為"Why not Utopia?"的頁面,引用了許多反烏托邦的名人名言。


1.烏托邦出發點是世界大同,終極理想體現在現實中總是很遺憾。

2.人性的貪婪和慾望會破壞掉價值觀。奉獻多的人一開始很積極,時間長了就難免受挫折;懶惰的人一開始就想佔便宜,不斷得逞就習慣成性了。財富增長的數量抵不過財富消耗的數量,系統早晚要崩潰。

3.烏托邦社會是一個小系統,外面的世界是一個大系統,聯繫是必然的。大系統對小系統有種侵害的能力,難以消解。

4.烏托邦如果永遠停留在開始那幾天,那世界多美好。世界能不向前發展嗎,無論向上還是向下。

烏托邦作為一種奮鬥目標才能體現其意義,是現實目標的極限值(無法到達,但可以不斷接近)。我也希望烏托邦能早點實現haha


歸納一下初中課本中對某烏托邦的描述:
1.資源無窮無盡;
2.純福利型社會;
3.公民道德高度發達;
4.集體(政府)主導經濟/分配;
5.民主。

然後看一下這些點的實現狀況:
1.目前的能源、食品和各類原材料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短缺。有的是礦藏本來就少,有的是開採速度/技術限制。有的是所有國人為製造的壁壘;
2.戰後歐洲出現了很多高福利的國家,醫療,社會保險的額度都很高,有的國家還是全民醫保;
3.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公民的道德水平相對較高。但一些基本的人性的陰暗面難以消除。而且有理論支持有些罪犯的行為是基因決定的;
4.二戰前後到冷戰期間,資本主義國家對分配方式和政府在國民經濟的作用做了時間的討論和嘗試。凱恩斯和哈耶克的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支持和證實。社會主義國家經歷了粗暴的公有制和人民公社運動後,也開始接受市場經濟。
5.拋開一些歐洲小國家相對輕易的民主實現。美國憑藉其發達的法律體系,在複雜社會的民主保障方面為各國提供了很多經驗和借鑒。

總體來說,除了外部環境和一些現實條件,如資源的自然或國別造成的稀缺,人類本性的束縛外。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更接近烏托邦的構想了。

下面再看這個終極夢想是否靠譜,我覺得是不靠譜的:
1. 過度繁殖理論,資源對人類來說永遠是稀缺的;
2. 僅靠道德支撐的社會,就像低於零度的或超過100度水一樣的,平衡是不穩定的。一點小的擾動和雜質就會造成凍結和沸騰;
3. 這個烏托邦里,靠什麼激勵人的持續的去創造?失去進步動力的社會,有什麼吸引力?

所以,烏托邦是個沒什麼理想的過於理想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不會實現,也不需要實現。


烏托邦的惡在於是用一個想法來賄賂並劫持一群人的想法, 進而意圖劫持並控制這些人的行為。

烏托邦的本質以理想為畫皮的惡,引誘人們以自由為代價進行交易,是蠻橫和貪婪。


基於人性複雜這個原因,由大量社會人組成的群體組織每分每秒都可能會產生沒有先例的新情況、新問題,新關係。任何出發點極好的烏托邦主義——或者說任何出發點好到妙不可言的烏托邦主義,都過度高估了一己之力或者一個小團體之力,妄圖一手左右整個社會組織中所有人的所有關係規則。

何等可笑,再如何聰明的大腦也無法完全模擬完整社會組織中的全部關係和全部情況。出發點好壞與否已經不重要,有限智慧想要凌駕於複雜人性註定釀成悲劇,更何況多數烏托邦的出發點僅僅只是某撮人的過度自信,或是急於自我證明,或者……乾脆就是……利欲熏心。

對了,話說稍微有一點點類似的問題俺正好回答過一次 &> &>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4119#59158


永動機是美好的,但是親手製造永動機的企圖往往釀成悲劇。


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由善意鋪就的。
-------哈耶克


社會啊,人性啊。
舉個例子,公有化烏托邦。口號是:人人有飯吃,不用錢吶~~~
人都是追逐利益的。舉個例子,你的財產比起社會平均的要高,一個公有化把你的給弄掉了,你會爽嗎?然後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可以更多點的,有這個財產分配權力的人就會以權謀私。公有化基礎上不做事白吃飯的人是獲取同樣利益前提下減少開支。

並不是烏托邦不好, 是人性~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 烏托邦作為理想,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現實社會中利用道德,人性等手段為主(防),法律為輔,治理底下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更高道德標準,更加完善的法制。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_^


因為差異的存在,所以不可能事事物物大同。
因為高矮胖瘦天資閱歷差異,所以不可能人人平均。
我們的方法論和教育通常都是分類,找規律和規則,習慣於用一個規則圖形去描述世界,但卻忘了世界的形狀本來應該是極其不規則的,我想這是理想主義烏托邦的錯誤所在,試圖把一個不規則的世界削成一個規則的圖形,例如圓形,三角形,四邊形。
但我相信會有更好的世界。
這個更好的基礎不是建立在理念的無限趨近,而是建立在社會更大的寬容性和接受度上面。


烏托邦本來就是反人類,反人性的東西。既然不順應自然規律的話,悲劇也就是正常的了……


這個問題,出發點是好的,在於這個好是怎麼定義的。就好比中國的家長沒有一個不是為子女好的,可是荒唐的事比比皆是。別人的好與自己的好達到了契合,才是共同的好。如果自己的好是被決定的,那絕對不好。
比如,真理是不允許懷疑的。如果不允許懷疑,那真理就不會存在。
現代烏托邦的嘗試之所以變成人間悲劇,道理很簡單:人不能依靠自律來使用權力,歷史上任何一個文明都是因為有良好的制度,而不是大眾高度的自律。
大多數反烏托邦的觀點都提到一個:允許不滿意。社會的進步從來都非乾淨了,而是更寬容了。這一點很好解釋,如果你生活在一個連人渣的權利都得到尊重的社會,你是幸福的,你周圍的人渣肯定不多。但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對社會不滿意都都是罪的地方,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人很麻木。而且很可怕。自古為殺頭叫好的都是善良老百姓。
烏托邦一直有個特點:前期要人相愛,中期要人憎恨,後期把愛得不夠和恨得不夠的人定罪。


「企圖締造人間天堂的結果無一例外都造成人間地獄,因為它導致不寬容」——波普爾@斯大林 @希特勒 @臘肉,披著華麗外衣的另一種暴力獨裁而已,請參考樓上@胡串 的答案。


因為烏托邦的構建者以善意超越人性,往往迫使別人接受自己的善意,最終導致了社會對個人機械的壓迫,因為烏托邦的構建者的意圖是被放到了一個道義和法律的至高點之上的,違抗這樣的道義和法律,將會是你自己在烏托邦的構建者眼裡失去自己的權利,因為構建者們相信自己是為了公益,而對抗公益的人必須被消滅,因為他們違背了構建者們為多數人設計的利益,這是典型的烏托邦思維。但是很不幸的是,社會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性的發展,而不是設計性的發展,構建者們卻在試圖去構建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要素或者是構建這個社會最根本的要素,但是人類本身往往掌握不了這些要素,範圍越大,這些要素在構建者手中就越容易失范,而導致社會隱患的爆發或者是計劃,而自以為正確的構建者們會運用自己的力量暴力的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社會演化的過程性積累不會因此停止,一切問題無論被如何壓制抹殺,結果都會在積累到最後爆發,因為道德和政治的強力也無法終結規律的力量,而社會之所以是過程性的,就是因為我們無法掌握這個規律,這個規律包羅社會萬象,並非設計,而是人類千萬年演化而成。對於這些自以為站在規律之上和道義之上的烏托邦的構建者而言,他們不是好心辦壞事,而是根本就不會辦事,他們只會為禍世間。


傳統烏托邦概念最大的問題是搞錯了什麼才是人最在乎最追求的。傳統烏托邦認為人追求的是結果。也就是說認為人最求的是平等,富裕,滿足。但其實人性深處最在乎的是過程。最能讓人站起來創造價值的是對現實缺陷的不滿和對未來的希望。傳統烏托邦直接把結果丟給人,讓人沒有任何動力創造價值,活下去。必然會失敗。


因為烏托邦往往忽略人性,包括美與丑、好與壞。


我覺得烏托邦的存在必然伴隨著集權,一旦集權就會出現不平衡的情況,然後就會誕生災難,一個社會結構的穩定必然需要一些失控的狀態,而這一切又是烏托邦形態所不能允許的,因而誕生了一個悖論。
權利真空會導致無政府狀態,但是無政府狀態往往都不是最好的形態,比如戰爭狀態的各個國家。很多社區也是一樣,最理想的狀態是無政府自行運作,但是很少有這樣的社區能夠完美的運行~

所以烏托邦是不存在的,即使天堂也是一樣,因為天堂的頭兒是god~


【轉載】哈耶克的睿智和馬克思的悲劇


  哈耶克的睿智和馬克思的悲劇
  最近,李成瑞、鞏獻田們在他們的「上書」中,再一次甚為虔誠地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頂禮膜拜。對此,我毫不奇怪,也不想和他們說什麼。多年來,我接觸過不少與這些「上書者」類似的人,因而清楚地知道,凡是質疑和批判馬克思主義的話,他們半句都聽不進去。
  關於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我倒是很想和《炎黃春秋》的作者群進行一次理性的對話。《炎黃春秋》作者群中有不少思想解放的先行者,他們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使我受益匪淺。然而,有一個基本事實不能不引起我的關注、思考和言說,那就是,所有那些敢於質疑和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作者,包括敢於質疑和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乃至敢於批判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人,都對馬克思所設想的理想社會——《共產黨宣言》中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由衷地持肯定和讚美的態度。他們常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情不自禁地、很有底氣地複述馬克思於160年前寫下的「象金子般閃光」的話:那將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並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我想這些作者會同意我的下述看法:雖說《共產黨宣言》本身早已不再被他們視為「聖經」,然而,上面那句話將永遠是他們心目中的「聖經」。
  根據「聖經」,他們至為踏實地下結論說:「這種所謂的『蘇聯模式』連同斯大林在其它領域推行的專斷政策,與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設想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是格格不入的。」(《炎黃春秋》2009年第6期第87頁),「可見,馬克思主義本就是追求人的自由與解放的,專制與極權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炎黃春秋》2009年第8期第37頁)——這些作者們的思想解放在「聖經」面前戛然而止,我對此頗感惋惜和遺憾;同時告訴自己,對這個問題,不能再象兩年前在《庸醫馬克思》一文中點到為止就行了,而是必須有所展開,必須要言不煩地用理性去質疑、挑戰和顛覆他們的「聖經」。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兒八經地發問: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果真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嗎?在那個聯合體中,果真會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嗎?鑒於馬克思認定不消滅私有制就沒有共產主義;鑒於馬克思認為不搞計劃經濟就沒有共產主義,因此,我的發問隨即等價地、也更確切地變為:一個單一公有制、搞全面計劃經濟的社會,果真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嗎?在那個聯合體中,果真會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嗎?
  我必須承認,作為一名中國人,這樣的發問來得太遲了;況且,我其實只是在重複65年前一位英籍奧地利人的發問,雖然他當時並沒有象我一樣,直接針對《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句話來發問。而更為重要的是,那位英籍奧地利人——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哈耶克,早在65年前就已經給出了十分睿智和明確的答案。
  1944年,哈耶克發表了一部劃時代的作品——《通往奴役之路》。在這部世紀之作中,哈耶克縝密地運用邏輯和思辨力量,及德國、義大利和前蘇聯的歷史事實,有力地論證了一個實行計劃經濟的社會,將通過控制生產和控制消費,剝奪人們在生產和消費上的選擇權,並進一步剝奪人們選擇生活方式和表達內心想法的權利,以及其它基本的政治權利。在那樣的社會中,人們沒有財產權,沒有契約自由、創業自由、交換自由,個人只是計劃制定者心目中的一個零件;並且,控制了所有經濟活動的人,還將「決定人們應當信仰什麼,去為什麼而奮鬥,而人本身變成了那個可能指導著獨裁者的理想的一種工具。」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哈耶克給出的最關鍵、也是最為振聾發聵的信息是:單一公有制的全權計劃體制與自由不能相容,(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與自由勢不兩立。
  《通往奴役之路》問世至今,風雨蒼黃的65年過去了。我想,《炎黃春秋》作者群中毫無保留地禮讚共產主義社會的人,其中大多可能沒讀過哈耶克的這部名著,否則真是很難解釋,為什麼他們還會相信被徹底共了產的、搞全面計劃經濟的社會,會是什麼人世間的天堂,一個什麼「自由人的聯合體」。據於哈耶克先知般的論證和極權主義實踐的紛紛破產,那十有八九隻能是一座人間地獄,一個充斥全面奴役的社會;在那樣的社會中,每個人的被奴役是一切人被奴役的條件。
  當然,我至今都不認為,馬克思在創立他的學說和勾勒他的理想社會時心懷惡意,我也不認為馬克思是個騙子。馬克思的悲劇在於:他一輩子都誤以為,他所珍視和寄予厚望的全盤公有制和全面計劃經濟,與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自由不但毫無矛盾,而且相得益彰。他壓根兒沒想到,二者是內在衝突、不可並存的;社會的共產程度越高,個人自由就愈少;而正是在他傾心憧憬的共產主義社會裡,自由勢將乾涸。
  最後我想說,我和《炎黃春秋》作者們一樣,相信馬克思懷有善良的願望,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我和他們不同的是,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主義,而我則認為,馬克思搞出來的主義,恰恰與他本人的意願相左,是導向極權和奴役的主義。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夢想?

TAG:烏托邦 | 世界末日 | 烏托邦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