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月童度河》?

如何評價慶山《月童度河》?


不貼原文,貼一個鏈接過來吧。

雖然曾於里這篇文章寫的並不銳利,但是微信問了下確實給了《月童渡河》不錯的評價。

此文不妨一讀。

當然我最推薦的是曾於里點評安妮寶貝的春宴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M0MDUzMQ==mid=2652692356idx=1sn=3e27dd7f16e8ff2fdb0ddbd856f742eascene=0#wechat_redirect


《月童度河》屬於散文小說集,其中散文形式更為規範,不像《眠空》之中的零散寫作。但同時,這本書中的散文基本上是寫生活和體悟,文字沒有什麼「美」的體現,而是一種類似於「流水賬」的感覺。
書中可以感覺到慶山在文字運用上的一貫風格和新變化。一貫風格主要還是指角度永遠是旁觀的,沒有感嘆號的出現。現在的句號使用已經完全趨向正常,偶爾會密集一些。文字特質是不怎麼動感情,清清淡淡,像水一樣。《得未曾有》也是如此,但本書更好讀一些,因為是在寫自己,有更多來自慶山本人的思想。

其中「之三」關於女兒、母親,入世意味頗濃,寫養育女兒的事情,顯得很溫柔緩慢。此時,能讀出她在那些時刻之中已經完全融入母親身份。認真而有智慧的母親。
同時有短篇小說。其中《月》筆力最差,綿軟無力,不知所云,彷彿只是夢中囈語。不過《月》的情節已經融化在《春宴》中,單獨再閱讀《月》已無必要。《春宴》雖受非議,但實在有可取之處。清遠山上,春日宴席,這段描寫還是淡淡的,來自《月》,卻更具有突兀和深邃的美感。《春宴》中的描寫論述是她的一個新進步,唯一缺陷在於,安妮一直都不擅長講故事。

《長亭》,故事清楚,略顯單薄。女性角色一人,長亭。男性角色三人,分別是互相做愛的已婚男子,多年以前的前男友,和最後相遇感應的男子。有人說,這些婚外情、出軌的內容出現在小說中,於是痛罵。不是這樣的。小說不可拘泥於世俗規則,以前看毛姆的小說,也都是如此。印象很深的還有一本,《洛麗塔》。
《日消情長》,名字有味道,實質是慶山在講述《浮生六記》的動人之處,分享她的感受。讀來很舒服。

有時間會再更新一些對其中句子、段落、篇目的想法和論述。總體來說,《月童度河》是一本有所進步的好書。


其實大家可以察覺出,慶山的文風發生微妙改變,主要兩點。一是佛教等宗教色彩的融入,包括某些句式、用詞。二是有口語化的傾向了。
而且看到「超贊」一詞出現的時候,先驚了一下,然後不禁會心一笑。

來看《月童度河》一書中那些有味道的句子吧。

「……若不儘快記錄、整理,所有當下,都會瞬間成空。即便阿賴耶識從不停止它的工作……」
這一句話中,「阿賴耶識」是典型的宗教色彩用詞,或許有人覺得,這麼表達有些格格不入、突兀或造作,實則並非如此。「阿賴耶識」寥寥四字,內涵豐富,非日常語言可以說清,不如這樣使用,清爽乾淨。
「在密集空間里,我們所有人,好像在無聲地腐爛著,緩慢地死亡著。」
她一貫的敏感視角。彷彿電影一般。
「雙藍線的素白小杯。來喝盞茶吧。」
親切素樸的味道。
「青蛙有權利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局限里,大海在哪裡不關他們的事。」
清醒的認知,語氣娓娓道來,是成熟的。
像這樣的句子,隨手便能找到不少。可以看到穩重、典雅、智慧。


走在半路,下起了大雨。突然,毫無徵兆,不顧一切。
找個屋檐,躲在下面。看遠處的天空放亮,尋思這雨不能下的太久,等。
吃飯的地方大約有三十米左右。
《月度童河》看了大半。這是許多年來唯一一本想重讀的書。
與慶山接觸不長,之前讀過她的《得未曾有》。還是因為噹噹免費。斷斷續續,用了三個月時間。覺得這本書接地氣,作為閑書尚可。
《月度童河》則不然。
靈氣逼人,用斷句的手法表達情感上的超脫。
手不釋卷,總想一氣呵成。
讀這本書讓我心靈釋然,覺得周遭靜謐,能聽到秒針滴答滴答。
慶山總是在行走,尋找,開悟,引領,自持。
總迫使我這個讀書人慢一點,再慢一點。不急,還有另外一個世界。
那裡有風,有雨。有梧桐花香,有岩石茶。有流水潺潺,有荷花飄香。


作為一個閱讀她的書多年的人來說。可以感覺到她一直在變化與成長,並做到了如她年輕時就說過的打開自己,享受世界。

閱讀她所有的書,從來未曾覺得她的書使人消極。相反,她一直在反覆告訴,痛與苦。並示出,人應承擔過渡。

覺得她很正能量。從不在公開場合談及她或提起自己認同欣賞她。她是個爭議兩極化的作者。願意與人一起欣賞她。
其它的都不願意做。


說實話,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挺失望也有些釋然的。
我是14年才開始讀安妮的書,那時她已然轉型,不再是《清醒紀》《二三事》里的偏執少女,而是開始學著與世間好好相處的行者與母親。我在《眠空》里看到的她,是一個在不斷觀察世界、反思自我、不斷成長、一路向前的人。
我那時正上高二,學業一度給了我很大的壓力,那種你無論怎麼努力都看不到回報的日子把我逼的煩躁不已,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了關於《眠空》的簡介與摘要,頓時覺得那些文字簡直是清靜又發人深省,毫不猶豫的就把它買了回來,後來是它和《春宴》幾乎支撐著我走完高中剩下的日子。可能是我對這本書印象太深了吧,以至於書中的許多句子以及安妮在寫這本書的心境現在還非常深刻的印在我的腦海里。
之前在看《月童度河》的簡介和摘要的時候,我就一直有一種恐懼和預感,這會是和《眠空》非常相像的一本書,果然,我在書店裡翻閱這本書的時候,發現我還真是想對了。
從序看起,這本書的序就和《眠空》的序非常相像,甚至有許多句子在《眠空》可以找到原話,看到這的時候我還安慰自己畢竟這本書和《眠空》相隔時間不長,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她的思想和心理狀態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更何況在《眠空》的時候她的心理狀態就已經呈一個穩定的趨勢,結果往後隨機翻閱了幾頁,才發現不僅是序,就連書中的內容和感悟都和《眠空》極為相像,當時我的心中真的是五味雜陳,失望和落寞席捲著奔上心頭,但是沒過幾分鐘我心底就只剩了平靜與釋然。這也算是安妮與自己內心鬥爭過的最好結果了吧,她終於變得愈發平和與穩定,只是再也不能帶給我新的東西了。
關於她的新書《月童度河》,推薦從前沒讀過《眠空》的人去看一看,裡面真的有很多的感悟與描寫非常的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你可以感受到安妮是一個一直在思考在努力在前行的人,你還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與平和,因為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狀態就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對於一直一直在讀她的書的人尤其是像我一樣對《眠空》有深刻印象的人來說,沒有必要再去讀了,她那時候,變化不大,她沒有帶來新的東西。
但在我心裡,她一直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作者,她從未停止思考和對自己的反省,她一直誠實堅定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她從不會為了取悅讀者而是寫下違心的話,她一直在前行,無論是作為慶山還是安妮寶貝。
我不後悔我曾經那麼愛她。


讀了一點月童度河,感覺很普通,安妮寶貝的才能來源於青春的痛覺,而當她自認為洗盡鉛華以後,所暴露出來的是貧乏的思想基礎,所以她即使回歸傳統寫作,也無法走的很遠,她不會繼續寫以前的故事,而新的作品又比較乏味,只能說所謂的樸素無華絕對不能成為「普通」的借口。


希望大家都讀不懂《月度童河》。但是我願意跟讀的懂的人交朋友。少女心事,迷亂青春,安妮已經寫盡了。不必再回頭。她現在叫慶山。如果每個人都能像她一樣勇敢審視自己,一直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那這個世界真的會和平一些,安靜一些。《月童度河》不僅有文學價值,在某種程度來說,她代表獨立審美,甚至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寫字的人辛苦,一部好的作品是作家的一段生命,我們務必要尊重。畢竟現在沒有幾個人在認真寫作品。我很幸運,在這個時代,能遇到慶山。


希望這本書不要火起來,要不然就說明了讀者們這麼多年還是沒有進步。


月童度河讓我有些微失望,也許是因為年歲漸長,她與世界和解專註內心的態度讓人覺得失去鋒利,年輕時候的她像一把刀,脆薄但足夠把心劈開一小條縫,現在成為了手腕上摩挲出光澤的紫檀木念珠了。文章憎命達,內心的平靜會讓作品失去靈性嗎?這真是藝術家的悲劇。但對本人來說未嘗不是好事。沒有人有必要為藝術成為梵高和海子。
從得未曾有開始,安妮似乎變得有些何不食肉糜,她想表達的人應該以怎樣態度等待物質和精神關係的內核未有太大偏差,但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是某種對世俗生活的不理解,如同前段時間流行的詩與遠方,高曉松解釋說詩與遠方是種心境,並非叫人放棄理性不顧一切,然而生活在優越物質環境中的人實際並不能明白底層生活的庸常和瑣碎,足夠耗盡人心中的優雅靈性。月童度河中安妮推許北歐如瑞典丹麥人的生活態度,卻理解不了中國人永遠活不成北歐,把物質發達導致的觀念不同認定成高級價值觀和真理,最終只會形成脫離普羅大眾的局面,成為魏晉清談那樣的東西。


從2001到2016,我第一次看安妮寶貝的書是初二,完全被她的才華所驚艷。當年她的語言破碎而華麗,當年她嗜酒,如今她品茶。當年她的文字是一地要命的玻璃渣,才上去就鮮血淋漓,而如今她的文字理性克制,是在反覆自省。
月童度河是她的散文集,和眠空差不多的,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就是反覆在佛與人到之間遊說,反覆理智地闡述某些概念。


慶山在書中寫道:回頭看看,能把幾年的反省、記錄、斟酌、思考,整合成一本書,也是值得的。寫書的最終意義,是存在的流動。這些文字、思考,在出版之後,已是自己的過去時。但它會成為不同人的現在進行時或者未來時。

感覺,這段話足以證明月童度河的意義。度,非渡。意義更深。

而這本書,對於我,正是她所說的,現在進行時。


這是一本對我影響很大的書籍。
她對於生活,工作,情感的解讀透徹到有種像是道的氣息。
慶山的三觀太正了,這麼好的書,希望能有更多人的閱讀~
在此附上我很喜歡的語段——

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服務於比較廣大的目標,沒有信仰,人與人之間,只有自我滿足、一律為自己的方便做打算,就會弱肉強食。無信用,彼此自私暴戾地相待。失去敬畏,互不援助,刺激進一步弱肉強食。這便是惡性循環。

依靠消費和娛樂活著,肯定不是正途。

人們需要的是,有心靈支撐的均衡模式。真誠和有效的生活方式,精神與靈性有追求,真正地相愛。以及為別人服務。

人不是為藝術而犧牲,而是應該以藝術為工具達到自我救贖。

應該怎樣去接納和給予,一份與他人互動的珍重而真摯的情感?今生能夠鄭重溫柔地對待過他人,離開世間是也應該沒有什麼遺憾。

他說你極為用力,喜歡想得完美和理想主義。我當然知道這些未必是優點,但沒有這兩條,人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很多人都是由於不用力以及過於現實和理性,半途撤退。冒險的心需要一種沉淪的動力。

活得足夠,即是一段充分拆解和粉碎自己的過程。

如果足夠勇敢,應該繼續扛起所有問題往前走。直到因果成熟自動脫落。人對問題的解決方式,不是試圖找到答案,而是背負到可以卸除的那一天。


以前讀了 得未曾有 我覺得這是個很有靈性的作者,這本書留給我的也是一分很清新很美好的體驗,於是買了 月童度河。讀了幾頁,不知道是我以前太幼稚還是她寫得有問題,我真的看不下去。


我很喜歡這本書啊。很奇怪,從以前到現在,她的書總會有種力量可以使我靜下來。
從《八月未央》的歇斯底里,到《得未曾有》的人間煙火,再到《月童度河》的禪意滿滿。似乎我一直在跟著她的步伐走。
我相信每部作品都有它的磁場,吸引同樣磁場的讀者。
能閱讀這本書,三生有幸啊。


大概能寫的東西都寫過一遍,人到中年在《月童度河》里有點江郎才盡的味道。
引用摘句與他人的信件,見解之處太多。書里表達的跟之前散文集里的觀念相似之處很多,換了個手法,成新的語境。大概是把小部分以前寫過的打亂揉碎顛倒再裝進新的容器吧。
不知道是自己這些年成長了還是安妮這幾年過得清凈安逸?
可能是她越來越平和而讀她作品的我正屬於鼎沸的年紀吧。
比起讓我通篇驚艷的《素年錦時》,《月童度河》確實是讓我失望了一些。
《素年錦時》重複拜讀,幾乎摘抄了近十頁:
「對一件事物的價值和體會,人需要經曆數十年百轉千折,以心境的曲折作為質地,才能與它相互映襯。美好的珍重的東西,一般也是脆弱和驕矜的。它不願意使人輕易懂得。它寧可被毀滅。」
「我給予身邊人的負擔,離奇乖僻都不是難題。叛逆時期,做過的一切事情,辭職,離家出走,以及與人之間來去迅疾的危險關係。這種與真實的生活聯繫在一起的行為,才是對生活本身做出的挑戰。顯得無知無畏。現在看來卻又十分必須。因之後人才能對命運敬畏和順服。 」
「死亡同時讓我明白要隨時接受依賴被抽離,希望被破滅,等待被斷絕,未來被遏制的世間規則。 所有的事情,都是重複的,循環的,這樣的痛苦,可是人必須把自己脫離出來,看一看鋼輪下幻想被碾碎的肢體,那些被四分五裂的終究要化為虛妄的肢體。 對生活的境遇,我們只能以命運來解釋一切以此最終使自己獲得平靜。並且依舊相信命運無可辯白的公正性。」
「所有的執著,貪戀,不甘,在於我們本來就不完美。守候數量有限的柴薪,觀望火焰。你知道餘燼冷清。你知道黑夜漫長。你知道孤影搖動。你知道時間在流動變遷。幻覺註定不能固定成形。不去擦拭它,它也在褪色。不去裁剪它,它也在破損。」
「被忘卻,被記得,都是別人的事情。生離,或者死別,意味著一個人的消失。他被消失了。被剝奪了。喜歡回憶和沉浸的人是可恥的。」
……
而《月童度河》翻頁之快,看完摘抄的句子不過寥寥:
「我對你說,最近我無思無想,時空經常如同停止一般。你說,這樣是好的。是心在沉澱。」
「光陰流逝,是太專註了吧。如同海浪反覆打在臉上無法呼吸。我還在往對岸游著。」
「人越老去,離小時候的記憶越近。生死就是這般,慢慢匯聚成一條線。」
「如果你曾經被打趴在地上,在痛苦中體會到粉碎,那麼這種完成就很徹底。我們在失控和調控中逐漸建立起心靈的秩序。這些代價需要親力親為。
也許需要在活著的時候遨遊過一次地獄。」
……
有人說,每一個階段喜歡過的人和物都是對當時的自己內心的折射。
但無論這折射如何無常變化。我仍然喜歡安妮,喜歡現在的慶山,就如同喜歡當時喜歡他們的我自己。


看了月童度河之後由粉轉黑。倒不是書寫得不好,而是我突然發現安妮的文藝性已經對我不起作用了。就像她說的,村上的文藝性已經對她不起作用了一樣。初三初讀她的第一本書,是春宴。當時我那個小心靈啊小宇宙啊,震撼的。。人生價值觀都快崩了。。她對我當時的影響,真是說不盡啊。初三,我斷絕了所有與朋友間的來往,每天神遊在安妮製造的新世界裡,故作頹廢狀。我當時看她寫的書,每看幾句就會有那種渾身的震顫。。不知道別人是不是也是這樣。而且,我在她的書里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這說的不就是他媽我嗎!!!雖然後來才發現別人也同感 。我當時的狀態啊,就像是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裡面的蓮見一樣,以莉莉周為信仰,相信自己找到了以太的存在。後來上了高中後,又看了她的得未曾有,畫風也是一變。安妮的書我幾乎全看過,但沒有哪一本能像春宴那樣帶給我那樣的震撼。現在我這個高三狗已經對安妮無感了,月童度河全是一個徹底的終結吧。偶爾會看看她的微博。不過還是懷念曾經那段為一個從未謀面的作家而近乎癲狂的不管不顧的日子。不管它是好是壞,它對我意義非同小可。


從初中開始閱讀安妮的書,到後來陸續減少閱讀和關注,我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安妮也度過很長一段時間,作為長時間的讀者,我目睹她的改變。她早年有激烈、頹廢、絕望的部分,漸而變得平和冷清,在皈依佛教之後,又多見諸許多對現實思考。
在月童度河中,她開始批評一些具象的現實,如城市現狀、媒體、和這個時代浮躁的一面。她描寫生活,人與世間的關係,失去一種懷疑的美感。她開始用肯定的口吻來描述一些事情,情緒的張力在這本書中與之前相比較為匱乏。在這本書裡面,她的口吻是平靜的,也是母庸置疑的,但不那麼克制,也沒有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在文學當中,有情緒的文字才會讓人覺得有趣。作為散文,若只是淺顯觀點的佈道與描寫,是簡單並且乏味的。
並沒有任何批評的意思,只是覺得她失去了真正屬於她的區別與其他現時代普通作家的東西。


讀過安妮寶貝之前的大部分作品,這次在書店看到新書翻開看了序言,就感覺語言似曾相識,有一種將之前說過的話打亂順序又再來放到新書里的感覺。
比如,每次寫作都是把自己放空然後又重新注滿什麼什麼的...... 這種話。

讀起來沒什麼新意啦,後面的也不願意再看。雖然知道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前也從她的書中獲得很多平靜的力量,只不過現在更喜歡余華那種,一本書寫好幾版序言不會有太多語言的重複,而每一段又給人思考的作家。相比於安妮寶貝更有魅力。
評價對於安妮寶貝來說並不重要,每個人從書中都能得到自己的體會就已經足夠了。


7.10至今,因為忙碌,還未將書整本讀完,但是心中大致有數,這種感覺,在閱讀她作品十二年時間裡,如初如故。就像她在書寫中反覆提到,她風格的變化、有的讀者會慢慢跟不上且不能接受,但她只能告別。閱讀十二載,是一種習慣,讓她成為我生命成長中的一部分。但是你要記住,她所說的並非完全正確,只能聽信部分,不能反駁思考並非好事。

看書的時候一直聽陳粒的《走馬》,歌曲的節奏歌詞的感受與整本書無限貼近。

http://www.jianshu.com/p/18b286bbd5b1

這是寫在簡書的更加具體的整本書的圖文感想。比較零散,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這裡我只說部分感受。

這本書類似散文集,而安妮多年的散文風格很碎片,她也說是想到什麼就說些什麼,可能段落之間並無關聯。我曾以為這是好事,結果很多年寫作都被老師指責寫得太散,有點糾正不過來。

作者早期的作品,故事情節的破壞性,其實都是通過自我摧殘為代價,產生的爆裂反應。一開始觸目驚心,長期下來是傷痕纍纍,反社會特徵明顯。可能為人母后,她開始沉澱反思,明白了有生命力的寫作需要探求的是什麼,而之前那些,就像青春。不過曇花一現。

之前閱讀她的作品一段時間後,會對她的亂倫、婚外情等描述反感。如今一些觀點上不能融合,主要集中在戀情態度、日本文化等幾方面。

儘管隨著時代發展,愛的體驗更加開放隨意,承諾、戀情、婚姻關係不牢固,但不必提醒或倡議接受這種混亂,加速這種不忠誠。

她提到日本文化中的禪意,苦心琢磨或寓意生活,十分尊敬。卻令我想到另一本書中所提。

以及在閱讀中因為作者提到一塊敘利亞肥皂的小小樂趣。

只能說在這本書中觀察她的變化,走過的路。感性這種相通。《素年錦時》才是她散文的黃金時期。


穿著棉布長裙的安妮寶貝已經走遠,地鐵里迎來了叫一個叫慶生的師太。以前平素的叛道變成現在出世的主張是這些年作者心態的變化。

以前是在禁慾的外表下釋放隱忍的生理慾望和貪婪的陰霾的愛情。現在是一點都不色情,一點都不好看,師太正在床上做法事。

—《月童渡河》節選


任何忽略背後代價的選擇都是瞎意淫,掙扎在早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當中並不丟人。在基本慾望里死磕沉浮不見得就是墮落,也可能只是宿命。誰要創作?誰又要走的更深一點?!就讓西門慶和潘金蓮好好的在一起吧,好嗎!

可不是嘛。

===


推薦閱讀:

有沒有全文詞藻優美華麗的文章,如抒情散文?
有什麼失戀的句子嗎。?
在散文《匆匆》里,朱自清覺得他的時間過得很快,並懷疑有人偷去了,真的有人能把時間偷去嗎?
周作人常提到的靄里思是否有其他譯名?
有哪些插畫書非常的精美,值得收藏?

TAG:文藝 | 作家 | 安妮寶貝作家 | 散文 | 月童度河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