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三國變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個武將會有怎樣的經歷呢?

如果東漢一直處於統一強盛狀態,
各個名留青史的武將如果在一起上班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
還會出現那麼多厲害的人們嗎?

——出自《三國志11》 真?大漢帝國


收穫了這麼多贊真是開心,為表感謝,再續幾張。 2014.12.30

--------------------------------------------------------------------------------

——————————————————————————————

補個文官(雖然跑題了)


漢征西將軍曹侯,謚桓,贈太尉,操生時好談笑,機警多權變,中常侍張讓,趙固深愛之,黨人亦服其智,然不懷其德。長子昂繼之,為人所諂,上稍疏之,尋病終。三子植有逸群之才,多著述,好酒及色,七年,坐不孝,於北闕自剄死。

漢幽州刺史劉侯,謚壯,贈中山王,世襲罔替。長子禪繼之。中山赧王禪,英邁不及其父,五年,坐嬉戲無度,頗廢戎事,降為安樂縣公。

漢西域都護孫侯,謚威。長子策繼之。策號小霸王,蠻夷憚而愛之,早卒,無嗣,次子權繼之,權在位四十五年,殺西域諸王四十七,滅國五十二,拓地至安息,貴霜,天竺。權任英用奇,播越凶名,黨人數毀之,坐擅開邊釁,轞車征還,權遂據輪台反,蔽絕陽關。

秋七月,戊午,遣長水校尉周瑜自長安討之。

瑜與權合兵,攻涼州,殺金城太守韓遂,西平太守郭余,虜涼州刺史張既,關中大震。

丞相亮自出街亭,卻西域兵,復涼州,以陽關為界。權猶不忿,數致書台閣,欲清朝綱,誅佞臣,亮報書答之,權意漸平,然猶不許西域士人赴徵辟。

十九年,權卒於輪台,夷狄生殉者七百人,以周瑜領其眾。下詔議之,謚大,贈巫骨大單于,六夷大都督,崑崙可汗。征其二子為郎,不果行。

大將軍何進,肆行不法,為中常侍趙固手刃。其弟苗有操行,代行大將軍事,終日儼儼,人莫知其所思,七年,日有食之,蝗起幽並,逐長吏,兩千石,牛馬毛皆盡,苗去位,以侯就第,三年後病卒。終苗一世,上下相安。

中郎將袁術,屢為亂,張讓常切齒。進被誅時,術腹瀉,其謀未成,操具以其謀告廷尉,下獄死。

渤海太守袁紹,頗近黨人,陰養死士,十年,上東巡,紹與許攸謀反。攸懼而告,上誅之,並其妻子。
@沃金 來一起玩~


姑且把題主的意思理解為漢末天下並未大亂,出現諸侯割據的局面。

漢末天下大亂, 有兩個重大的誘因:

第一: 黃巾之亂,給了各個草莽英雄出身的機會。最典型的就是劉備。 沒有黃巾之亂,朝廷不會開放許可權給地方練鄉勇,劉備就沒機會拉隊伍,就沒有戰功,就沒有晉身之資。雖然他是盧植的學生,不會一輩子賣草鞋,但是估計也就跟老祖宗劉邦一樣,當個小吏就到頭了吧。

第二: 何進之死。 何進當時是第一外戚,擁有龐大的勢力,他不死,朝中不會有群龍無首的局面, 董卓不會進京,關東諸侯也不敢樹立反旗。 如果何進能聽從袁紹的建議果斷一點殺掉那些宦官,不僅不會死,也沒後面那麼多事了。 到時候袁紹身為頭號馬仔, 曹操身為青年中堅,估計一起統合四方諸侯,做霍光還是做梁冀,都是可以的。

不過不論怎麼說,當時漢朝的朝政已經敗壞,百姓民不聊生。沒了黃巾軍,還會有紅巾軍。 所以即使何進不死,面對四處蜂起的起義,也會開放地方練兵,最後地方門閥勢力慢慢抬頭。等到何進老死,或者下一次宮廷政變,就會伺機而起。

所以最終結果是,歷史自有其規律, 也許可以推遲,但是某些東西是必然來到的。

而歷史大潮中的個人,就是時也命也了。

我們先假定,何進大將軍掌權之後,澄清寰宇,政治開明, 解民之倒懸,整個大漢帝國走向了富裕安定的場面, 那麼我們可以想像:

劉備也許小吏終老。 關羽繼續逃亡,張飛繼續賣肉。但是一旦有戰事,這些不甘寂寞的人一定會趁勢而起。也許偶然某天,教書先生劉備在買肉沽酒的時候感嘆自己一把年紀毫無作為,被賣肉的老闆注意到, 然後他們糾結了一個逃犯,打算去北邊打打烏桓和柔然,看看能不能掙個出身。 他們投奔了劉備的同學公孫瓚, 成為白馬將軍手下的一名白馬義從,然後縱橫草原, 保家衛國~~ 征戰之中,金子總要發光,劉關張小集團越來越強大,也許會跟公孫瓚起一些衝突, 但是在太平之時並沒有嚴重到火併,只是拉起自己的人馬,在廣闊的草原,打出了自己一片軍州,順便還從公孫瓚手下挖走了投軍的有志青年趙子龍~~ 從此受封刺史,成為北鎮一方諸侯。

曹操也許會和袁紹成為何進的左膀右臂,討賊急先鋒,做一個「治世之能臣」,但是何進死後,也許會因為跟袁紹不和而分道揚鑣,甚至很有可能翻臉火併,造成最終朝廷的大分裂。即使以太平為前提,不動刀兵,兩人估計也會在權謀上大大的鬥爭一番。袁紹四世三公背景雄厚,曹操雄才大略善收人心。結局不可知啊不可知。不過應該曹操會贏吧~ 之後順利當丞相,以曹公的胸懷,必定不會篡位,甘心做霍光,伊尹,為大漢王朝保駕護航。不過他的兒子,曹丕大公子就不知道了~ 曹昂此時沒死, 但是我們不知道他本事如何,抵擋不抵擋得住野心勃勃的曹丕~~

曹公袁公的各位手下,都會集中在朝堂上,分為兩派互相暗戰~ 每天打嘴仗~

孫堅不會入京,所以保全性命,統合江東,在孫策孫權以及周瑜的輔佐下將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如果天下太平,那就又是一個四世三公的顯貴傳說。 如果亂世只是推遲而沒有徹底避免, 那戰事來臨的時候,估計孫策會順利繼位,因為自身性格原因,估計孫策還是不會活太長時間, 孫權依靠祖上兩代的積累,仍然會跟原歷史一樣, 精於內鬥,善守不善攻,一輩子坐守富貴~

而其他方面, 董卓無法進京,會取代馬騰的地位成為西涼一霸。 呂布和丁原相安無事,估計會在征討羌人的過程中,依然拿到他「飛將軍」的稱號。 跟隨在他身邊的,有一個令羌人小兒不敢夜啼的年輕將軍。

貂蟬也會在王允府上靜靜的等待紅顏老去。

諸葛亮才名在世,估計會被劉表舉薦出仕, 然後憑藉過人的才幹一步步上升,但是因為出身問題, 他不會成為一方諸侯, 只能在朝廷中樞某個職能部門任職。說不定到時候會被曹操拉攏, 參與到曹袁暗戰里去~ 曹丞相+諸葛丞相,這個組合還真是讓人心襟蕩漾啊~

劉表成為勛貴文人典型的代表,和孔融一起為大漢帝國的文化事業做貢獻,留下美名於世,再也不會有懦弱的標籤貼在身上。

張魯在四川安靜的做他的天師。 也許道教會安安靜靜的發展,然後傳遍西南。

唉, 但使人間無刀兵,何懼白了英雄頭。

可能性太多~ 只能想像~


假設何進誅殺宦官成功,並且壓下了黃巾並且朝政穩定下來,天下太平。

袁氏兄弟是何進的寵臣,估計袁家可以繼續光輝的家世了。袁紹聲望和能力比袁術強,估計是何進之後下一任朝廷實際掌權者。漢朝的大將軍一般都是由外戚擔任,不過我覺得憑袁紹和何進的關係,漢少帝(董卓未進京,故未被廢)的皇后估計得姓袁,到時候大將軍得落到袁家口袋裡。

曹操是袁紹的摯友,志向又是征西將軍曹候,無論是何進還是袁紹執政,曹操都會受到重用,憑藉他的才幹,西北的羌人,邊章和韓遂估計能在初期佔據點優勢,後期會被曹操摧枯拉朽的擊敗,又一個伏波將軍,不,征西將軍的威名流傳後世。
曹家親族估計能夠盤踞雍涼地區,西涼曹家崛起。

劉備在黃巾中有功,聚攏了三兄弟,小官小吏估計滿足不了。他可能會棄官投奔公孫瓚駐守北邊,虐殺烏丸。也有可能因為結識過曹操,被舉薦加入征西大軍,以軍功進入官場,再因皇族血統能夠受封州牧,從此成為封疆大吏。其實就算留在中央,憑藉他的人格魅力,他也能夠如魚得水,不知道會不會遭到袁術的妒忌,所以在外當州牧絕對比在內過的更加舒坦。我其實相信他兒子劉禪並不廢,在位四十年,派系複雜的蜀國發展的還是很平穩的,守劉備傳下來的侯爵估計可以善終的。
關羽和張飛能成長為威鎮一方的勇將。由於曹操的賞識,關羽肯定能走的更高一點,但是性格問題使然,他最好的歸宿還是留在西北當將軍或是在劉備手下當閑職,在洛陽中心的話估計也會被排擠,天天和袁紹的顏良文丑吵架(扯淡中……)。張飛估計會因酒醉而犯過錯,肯定會失爵,不過有劉老闆撐腰,肯定能善終,每天在桃園裡喝酒吃肉,沒事就出去搶個妹子當媳婦………………
趙雲在公孫瓚的帳下,無論劉備駐守北邊,還是劉備被曹操徵召進入西北軍,他都能在東北戰場打出自己的一份天下,能成為一方郡守。
馬超?和他爹一起被曹操滅了…………要麼馬騰和韓遂反目,協助曹操平定西北,然後被曹操排擠,遷入洛陽供起來,馬超長得帥,又長期在西北不毛之地生活,第一次看到這麼繁華的大都市,又是閥二代,估計天天醉生夢死,和一幫官二代天天在外面浪,史稱錦馬超(穿著華麗的馬超)。
黃忠還是默默的在劉磐手下打醬油,退休,種花養鳥,順帶沒事打打獵,射個大雁啥的。

孫堅,大漢的救火隊長,哪有叛亂,哪就有孫隊長的身影,沒拿玉璽就沒多少是非,叛亂和農民起義這種層次的對手是傷不了孫堅的。孫策長大了肯定也隨軍,也不會被人刺殺。周瑜也可能慕其名,然後兩人相見,這對黃金組合肯定能成就一番功名。
江東士族應該還是在江東任職,沒啥太大變化,只是不知道大小喬嫁給了誰。

劉焉,派張魯拿下漢中後斬殺朝廷使者並且截斷交通。但此漢非彼漢,朝廷肯定會派兵征伐,以一州之力對抗一國,更何況東州和益州人士的矛盾,朝廷能夠在益州士人的幫助下拿下劉焉。作為回報,應該會讓益州士人擔任州牧。

董卓沒有被通知進京的話,他還在河東當土皇帝。內心日益膨脹的他可能會對中央的命令不理睬,但是他肯定不屑與韓遂、邊讓等為伍,所以他會是一個在首都附近的、不怎麼聽話的、手握重兵的壞孩子。鑒於和西涼的恩怨,他肯定會協同曹操一起西征,戰績也肯定不會差。但鑒於他不聽話的態度和曹氏西北的擴張,他一定會被中央給幹掉。到時候按照賈詡的自保能力,他可能會進入曹操的府中。

荀彧,荀攸等估計能是通過舉孝廉等步驟開始進入官場,然後通過擔任地方官員來開啟自己的仕途,以他們的能力估計能夠位列九卿。郭嘉很可能跟著曹操西征,並且一去不回。滿寵很可能會被徵辟為司隸校尉,頗有酷吏之風,到時候洛陽的錦馬超們必定聞知膽寒。

卧龍和鳳雛。野史記載,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和劉表都是蔡諷的女婿,那麼諸葛亮肯定會被劉表所推薦,從而進入中央,也許和荀彧能成為好友,如果有幸成為司隸校尉的話,估計能夠讓錦馬超們膽戰心驚一陣。外調估計能夠使一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留在中央也能受到賞識,名氣也大,路應該也好走。
龐統開始會是周瑜的功曹,跟隨孫堅四處救火,後期還是會跟著周瑜的步調。其實積極進取的龐統也許會和小霸王孫策結下深厚的友誼,如果周瑜因病早逝(暴亡),他還是會跟著孫家的步伐走的,只要不是孫權當一把手,他永遠會是孫家的人。

公孫瓚是個很好玩的人,他喜歡組一隊白馬出去打架,有點強迫症的味道。。。他對北方的烏桓和鮮卑採取的是鐵血政策,他的上司劉虞則是懷柔政策。劉虞怕他造反就提前下手,但是戰鬥力太渣,被殺。此時的袁紹並未去過河北也並未和他結怨,但是朝中的尚書盧植是他的老師,估計能夠把事壓下來,公孫瓚從此可以肆無忌憚的虐殺北方游牧民族了。

丁原是執金吾,是首都的衛戎司令,沒有董卓就沒有殺害,呂布也還在他手下,張遼是他的同事,哥仨一起保衛大漢朝的京都。想想呂布和張遼騎著大馬,警衛開道,左右簇擁著走過整個洛陽的街道,嘖嘖,為官莫若執金吾,娶妻當如陰麗華。但隨後西北戰事起,曹操也可能會徵召一部分北軍的士兵,呂布和張遼也許會成就一番功名,走上自己的人生巔峰。


姜維日後會和夏侯霸成為至交,擔任涼州要職,走上人生巔峰。


公瑾和孔明終於可以大大方方相愛相殺於朝堂了!


首先,沒劉備什麼事了,因為東漢基本上沒有這種皇親中的遠親什麼事
也許有曹操點事,不過由於宦官身份,在總體上越來越強調家族的東漢政壇想必也走不太遠
或許孫家能有點事,如果能利用一點外戚身份的話
袁家也許可以大大的紅一把,也許不過是泯然眾人
最紅的人,沒準是孔融
武將?呵呵,哪個太平盛世武將很出名的?


當年漢朝在的時候,那些英雄不都是在平凡的討生活嗎?
織草鞋的劉備,賣紅棗的關羽和殺豬的張飛肯定不能成為兄弟,劉備可能就是張飛的狗頭軍師,關羽就是個保鏢……
曹操最好的結局就是當個富家翁,不管是宦官還是士大夫,都容不下曹操。
袁紹可能是混得最好的,但也有可能在下一次政爭中,被新來者屠殺。也有可能在此之前,先殺死自己的弟弟。
孫堅,可能成為大盜,扯下大旗,自己做草頭王。
呂布公孫瓚,草原人眼中的大英雄,最好就是在邊境上迎著朔風,喝著苦酒。
那些宦官可能是最有權勢的人,當然也是最有可能不得好死的人。
那些謀士,應該還在苦讀聖賢書,結交家世好的同學,期待自己早日上位。
太平時節,才是英雄的末日。
埋沒民間,做著春秋大夢,也許他們一般的狀況。


三國啊
漢221年終結,當時劉備60歲,孫權倒是年輕,可曹操已經死了……

明明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被這夥人用一輩子時間拆了好嘛?


建安二十年,魏公,丞相,冀州牧操薨,上及皇后親臨其喪。下詔褒賞,功如蕭相國。
建安二十五年,下詔曰:魏公,丞相,冀州牧丕,同產弟臨淄侯植,鄢陵侯彰及諸昆弟姊妹婿謀為大逆,欲詿誤百姓。賴宗廟神靈,先發得,咸伏其辜。其發覺有功者,咸封賞有差。
建安二十六年春正月,左將軍,益州牧劉備遣子禪入侍,以為都尉。加備漢中王,備固辭,不許。
秋八月,有詔召討虜將軍,荊州牧孫權,權遣十萬兵據境上。遣大將軍司馬懿率軍三十萬討之。
建安二十七年,吳人殺權以降,子弟皆族之。
建安二十八年,漢中王劉備上書願侍帷幄,不許。復上書罷劍閣守,以兵赴朝廷北邊之急,詔曰可。
建安二十九年,征漢中相諸葛亮為弘農太守,尋拜司徒,領尚書事。
建安三十一年,征北將軍飛,征西將軍,漢壽亭侯羽破匈奴,斬其名王以下,獲牛羊無數,各加封有差。
建安三十五年,大將軍司馬懿有罪,自殺。
建安三十六年,漢中王備薨,謚曰烈,子禪嗣。
建安三十八年,漢中王禪坐淫亂不道,征為安樂鄉公,國除。
建安三十九年,上崩於未央宮,太子即位。群臣上尊謚曰建武皇帝,廟號成祖。

贊曰成祖沖齡即位,承黃巾之後,內臣竊權,外臣不廷,天下有累卵之危,社稷有篡移之憂,帝玄默自守,而潛運嘉謀,挽狂瀾之既起,拯大廈之將傾,內平中國,外攘夷狄,生民免乎塗炭之苦,天下免乎土崩之難。聖矣哉。


我的答案不算回答這個問題,但也是YY三國演義的。三年前胡謅的一篇架空文字,現發上來與諸君共享。

演繹三國志 楊非世家

(近來迷上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創了一個武將在遊戲中四方征伐、一統天下。然後突發奇想,古代名將都有史書為之立傳,我為什麼不可以自己給自己創造的武將立一個傳記呢?於是,有了這篇東西。純屬YY虛構之作,各位不必當真;文妙不足,方家亦不必見笑。另,YY是指「演繹」的意思,別想歪了哦)


楊非,字明是,荊北襄陽人,漢中平元年生。少時父母雙卒,及加冠,乃仗劍去國、遊學四方。非多有義舉,鄉民交口而傳,時曹丞相孫將軍與非有舊,遣大夫往先招納,然非以曹公吳侯雖為英主,難為聖君,固辭不受。

建安十三年,聖祖棄守新野,闔城百姓相扶隨之,帳下謀士進言曰:「賊軍速甚,豫州為百姓所累,日行不過數里,何如舍而活乎?」聖祖不納。時明是僻居江陵,聞此訊,乃嘆曰:「真明主也!百姓不棄公是為擁之至,公不棄百姓是為仁至,不懼曹公是為勇至。劉琮坐擁荊襄數十萬眾,不戰而降,劉豫州以疲弊之卒拒曹公、全百姓,果明主也!」遂往仕聖祖。

十月,操領軍東下,孔明乃進聖祖:「事急矣,亮請使於孫將軍。」聖祖曰:「善,然賊勢大,江東情勢難明,君可於眾將擇一而行。」孔明拜曰:「願與楊將軍共往。」非遂與孔明同使江東。非與孔明上陳吳侯,盡言利害,吳侯遂與聖祖約為唇齒。

時周公瑾與聖祖合兵樊口,與操對望赤壁。明是進言曰:「賊軍甚眾,然必負於周郎,操料此戰可定江南,遂傾巢而來,荊襄無將,可使奇兵一戰而下。」聖祖曰:「不然,襄樊城堅池深,吾軍士多受周都督節制,與賊相對赤壁,今可遣軍馬不過千餘,不可強進荊襄。」對曰:「兵者,詭道也,以正合,以奇勝。操據襄樊而鴆劉琮,襄陽軍民惡操而望將軍者甚眾,可為內應。非請軍兩千,裡應外合,以克襄陽。」聖祖許之。時公瑾使黃蓋行詐降計,火燒連船,曹軍死傷者數十萬,操僅得百數殘兵望北而去。曹公敗走赤壁訊至襄陽,城中兵將惶惶不已,明是引軍而來,斫樹枝縛於馬尾作萬軍狀,城中兵士有懼明是軍勢、念劉景升恩義者,遂縛守將而出,聖祖得入襄樊。而後明是引襄樊兵馬,四方招討,荊襄七郡盡歸。周公瑾使人責曰:「此戰江東出力最甚,然皇叔坐擁荊襄,我主一城未得,恐傷唇齒之盟!」明是對曰:「普天之下盡王土,荊州乃大漢之荊州,劉豫州既帝室之胄,敢不為天子守土,豈可假之他人?」吳侯聞之,曰:「劉玄德之得楊明是,猶吾之得公瑾也。」遂遣近隨使周瑜勿再言。

明是一戰功成,八方盡知,是時吳侯以之比周公瑾言傳於海內,水鏡舉其與周瑜為赤壁雙傑。聖祖既得荊州,日日練兵不輟。明是進言:「昔時隆中對話,軍師與將軍分析天下之勢,莫如跨荊益圖天下。今荊州已定,將軍何不引軍西進?」聖祖以劉璋同為漢胄,起刀兵而向恐致不義,遂不納明是之言。

建安十六年,操欲遣鍾繇伐漢中,劉璋懼之,恐操得隴望蜀,遂使人迎聖祖入川、共伐張魯以為計。聖祖乃親率軍馬而行,使孔明雲長固守荊襄。璋生性多疑,恐聖祖借軍勢竊其城地,遂設伏落鳳坡,欲置聖祖死地,然龐士元與聖祖換騎先行,伏兵誤中士元。聖祖遂以明是為先鋒,並子龍領二萬軍馬先往成都。明是至成都,使人於陣前書「荊州楊明是」,守城諸將莫不膽怯,莫敢與之戰。明是謂子龍曰戰者攻心為上,乃圍而不攻,以拒劉季玉援軍,絕其生機、挫其鋒芒。聖祖引兵而至,季玉見旌旗萬里、遮天蔽日,慟哭曰:「悔不該招虎驅狼!」遂開城請降。

聖祖主益州,鼓勵耕織,整頓軍備,而後與操會戰漢中。楊非列陣於野,曹公以諸將分兵共進,諸將引軍沖陣再,明是連卻之。是時操觀戰陣於前,乃長嘆曰:「妙術天成,見所未見!聚則密雲不雨,散則多點開花,角則鋒芒畢現,御則不動如山。不想兵法之妙竟至於斯,其疾如火其徐如林,楊明是真可謂飛將也!」聖祖與操對峙良久,莫能克之,明是獻計曰:「賊兵勢大,且後援不絕,不可與之正面而對。可據險而守以遏賊勢,暗使輕騎游擊敵後,斷其糧草輜重、兵士補給,則彼眾必潰。」聖祖從之,遂盡取漢中地,進位漢中王。

二十四年,江東背盟,遣軍襲取荊州,雲長輕敵冒進,被困麥城,荊襄盡歸吳侯。聖祖遣明是率騎出蜀,明是舍輜重、輕裝甲,直驅麥城。江東都督呂蒙見明是輕騎而來,遂指示左右而笑之曰:「世言楊明是有胸壑、精謀略,曹丞相許之飛將,我主以為蜀之公瑾!今日一見,不外如是,待吾擊之。」遂引兵出陣。明是佯作不敵,徐徐而退,待呂子明離陣深入,方回師相迎、翼然合之、絕其退路、虎踞龍蟠往來絞殺,吳軍救援不及,呂蒙亦被斬於陣中。雲長乘勢兵出麥城,與明是里外相應,江東兵馬頃刻而亂,死傷者數萬。

吳侯聞訊,令諸軍退守江東。時操已薨,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僭越尊號。聖祖上應天命、下合民心,於蜀中承繼大位,改元章武,受漢室之祚。吳侯遣使來賀,欲重修舊盟,并力向北。孔明獻計聖祖:「今曹丕僭居大位、立根未穩。陛下可假許吳侯,約之會盟夏口,遍告天下,以蔽曹丕。暗使雲長、翼德、子龍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明是、漢升、孟起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天下可定,漢室可興!」聖祖從之,以六將分兵北進,大軍皆受明是節制。明是遂傾益州兵馬迅雷而下長安,盡取關中故地,而後六將合兵洛邑,東都亦復,曹丕退據河北幽州之境,莫敢與王師相接。

聖祖於夏口盟會說之吳侯順天歸漢,吳侯不允,拂袖而去。時王師大勝,連克兩都,鋒芒莫有之御,聖祖遂使明是挾大勝之威,望江東而來。江東舉陸遜為都督,傾兵相迎,陸伯言以王師先勝,銳氣正盛,唯有暫避鋒芒,方可伺機而破。明是知吳軍不肯正面而抗,遂設下連營計,以行軍營帳並蒂而連,糧草補給盡存大營,留數百軍士駐守其中,以惑吳軍,而諸將皆領各營兵馬伏于山林。軍中諸將皆上言曰:「輜重糧草盡屯營中,若吳軍以火攻之,而將軍急切間未能挫敵,王師不戰而潰也!」明是不允,言:「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破趙如是也。」遂依計而行。陸遜見之,果然謂左右曰:「楊明是求勝心切,意在與吾決戰,其憂縱深千里,補給不繼,遂將輜重糧草盡存於前。又恐我軍襲取糧倉,遂設下連營,形如長蛇,擊首則尾至,擊尾則首至,擊中則首尾齊至。此計看似精妙,實則愚矣,彼之連營,何其若昔年赤壁曹公之連船也!飛將軍英名不久矣。」是夜月黑之時,陸遜親領大軍襲入連營,縱火而焚,然不見人馬來救,遂知是計,此時王師已望營中火起,衝殺而下。是役,東吳精銳盡失,楊明是一戰定江東。

後二年,明是飲馬黃河,聖祖幸臨陣前,與曹丕隔河而望,丕知難御王師,遂入朝拜表請降。自黃巾亂起,風塵肆虐數十年,至章武四年漢室中興。

次年,聖祖獎率三軍,以明是勛勞第一,欲以王爵褒之。群臣俱上表以高祖白馬之誓為諫,聖祖不許。明是拜表辭曰:「今天下初定,陛下欲興漢室、開太平,則必循祖宗遺法,不然,則授人以柄。高祖遺法曰異性不王,此為天時;群臣上表,此為人和。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可隆也。」聖祖贊曰:「自古富貴知止者甚少,雖憊而力進。卿今引大體,朕深許之。欲以卿為一代法。」遂賜明是衛侯爵、領大將軍印,與孔明、雲長、翼德、子龍、孟起、漢升同列柱國,號「一相六將」,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同蕭丞相舊事。又令人起飛雲台,以七大柱國銅像立於其上,受萬民參拜,享國朝之祀,以彰其功。

時孔明封武侯、領丞相印,上表聖祖曰:「臣隨陛下出茅廬、一亂世,十又余年也。今天下已定,吾可功成而退,念隆中田畝鬱郁蔥蘢,乞骸隱之!」聖祖不允,使明是往說焉。明是謂武侯曰:「得天下與守天下,孰易?」孔明對曰:「得天下。」明是拊掌曰:「然也,今天下初定,社稷未穩,豈可謂功成乎?公欲豹隱青山,豈非拈之易而畏之難乎?」孔明拜服。

章武九年秋,單于聚九族之兵,合草原之眾,連犯涼州。聖祖以明是為行軍總管,孟起為副,出師北伐。明是使孟起與夷兵正面而抗,自領二千精騎奇襲單于牙帳,城下訂盟,立碑而還。單于喟然嘆曰:「飛雲六將,盛名果然。此六人可為漢之萬里長城也!」

建興十二年,蠻王反,擁兵自立,是時七大柱國唯明是尚存,賦閑杜門。關興張苞朝堂奪帥,互不相辭,帝無奈,使人問明是曰:「將軍復能為陣前先鋒乎?」明是遂挂帥征之。蠻王驚曰:「飛將軍安在乎?漢長城未失,吾安敢至此?」遂自去尊號,入朝請罪。

建興二十七年,明是病甚,雙目不能視物。帝幸臨其第,曰:「將軍朝之重臣,有大功於國。今疾若此,為公憂之。」薨,年九十二,給班劍、羽葆、鼓吹,以國禮陪葬皇陵,謚曰武。

明是子卓,建興元年,領荊州刺史。次子越,領汝南太守。其孫知成,襲明是爵,建興三十三年薨於疫病,無嗣,贈荊州都督。
明是善用兵,建安十五年,操攜諸子煮酒銅雀台、評說天下英雄。論及勇冠三軍者,張文遠以為呂布勇武第一,夏侯氏則獨許子龍,爭執不下,然與會諸君皆許楊明是軍陣無匹、神鬼莫御。章武七年,聖祖宴群臣,席間聖祖問七大柱國之長短,孔明對曰:「明是精絕戰陣,長鋒所指無不俯首;雲長兼姿文武、義貫春秋;翼德豪情干雲、勃勃英氣;子龍一身是膽、橫掃千軍;孟起一氣而烈、長驅萬里;漢升老當益壯、烈心不已;以上皆吾之不及也,至於理國輔政、與民生聚,吾較諸公有一日之長。」

野史氏曰:「甚矣,武曲星君不世出矣!漢室中興,其名將曰衛、義、忠、英、勇、烈,能依乘風雲,連兵百萬,攻伐必克,勒功帝籍,蓋君臣之際,固有以感之。若楊非銀鞍白馬,崛起赤壁烽火,征伐亂世,游擊四海,而後居高自省,固辭王爵,畏遠權逼,功大而主不疑,雖古哲人,何以尚茲?世言明是遊學鬼谷、傳兵家妙術,是不然,特以臨機果、料敵明而已。」


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盡識之: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敦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獻帝王朝》故事梗概:


漢靈帝時期,黃巾作亂,為抵抗黃巾軍,幽州太守劉焉發榜招兵,漢室中山靖王之後劉備與關羽張飛三人應徵入伍,報效國家。平定黃巾之亂中,劉備屢建功勛,並且在戰亂中救得董卓,深受董卓賞識,董卓將其招至麾下。

黃巾之亂雖然平定,朝堂卻依然烏雲密布,何進與袁紹密謀誅宦豎事敗,何進反被所殺,袁紹逃出。董卓趁機引兵,以勤王之名,行伊霍之事,廢少帝,立獻帝,獨攬朝政,露出虎狼之心。劉備數次勸諫,董卓不聽,兩人心生嫌隙。
袁紹假天子詔,會盟諸侯,欲除董卓,卻奈何諸侯各懷心事,糧草不濟,最後只得退兵。董卓從此更加囂張,並且毒死劉辯。曹參之後曹操密會劉備,兩人制定計劃,聯合王允等一乾重臣,除掉董卓。

自此,劉備曹操輔政,重用能臣,誅不臣,整吏治,輕賦稅,重農耕,開邊荒,平異族,實行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政策,漢朝恢復了強盛,史稱「獻帝中興」。

目錄:

第一回:謀逆反黃巾作亂,討判賊群雄起兵;
第二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救董卓;
第三回:平戰亂天下初定,欺弱主朝堂難安;
第四回:何袁謀誅宦豎,董劉心生嫌隙;
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袁公,破關兵雙雄戰關羽;
第六回:各謀利諸侯異心,困糧草群雄退兵;
第七回:虎狼心董卓毒劉辯,報國恩曹操會玄德;
第八回:劉備巧設鴻門宴,曹操暗藏刀斧手;
第九回:除國賊二德輔政,撫諸侯雙袁受封;
第十回:賢劉備發布求賢令,勇孫堅受領揚州牧;
第十一回:議削藩荀彧獻策,穩政局曹操暫擱;
第十二回:明刑律袁術伏法,暗襲擊公孫身死;
第十三回:征烏桓曹操舉袁紹,求謀士荀彧薦郭嘉;
第十四回:趙雲三戰報主仇,郭嘉一計定遼東;
第十五回:恃功勞袁本初犯青州,報舊恩太史慈救孔融;
第十六回:毒賈詡獻計賺袁紹,智曹操安穩撫大局;
第十七回:曹劉還政漢獻帝,馬韓起兵亂涼州;
第十八回:整吏治陳群獻策,平羌亂曹操親征;
第十九回:巡荊襄劉備遇孔明,攻山越魯肅助周瑜;
第二十回:實在編不下去,今天暫且休息。


各大名門望族繼續把持士族,出身不好的安然於市井。


那群平民遊俠出身的人應該 編草鞋的編草鞋 賣肉的繼續賣肉 董卓沒事屠屠羌人 劉虞 公孫瓚 公孫度沒事平平北方 應該也就沒別人什麼事了


如果,那麼,然後,最後。

如果東漢一統。
那麼曹操會制霸歐洲。
孫權會海外擴張澳洲、南北美州。
劉備會平定中西亞,非洲。
然後 像諸葛亮會建立經典物理體系,成為傑出的物理學家,並著有孔明三定律,萬有引力。
最後,世界是中國的。


關羽要麼被抓,殺人償命。不過更多的是他太厲害,一直逃亡,成為通緝犯。

張飛還是買豬肉的,不會歷史留名

而一些名將像呂布,應該會做羽林軍,去保護皇帝。趙雲要麼會做羽林軍,要麼做邊關守將,張遼也會是邊關守將。如果有個7國之亂啥的,趙雲和張遼會去做前線的將軍

馬超一定是鎮守邊疆的將軍。

魏延和黃忠,應該還是某個太守下面的武將,管理城市軍隊的。


感覺這個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可以在三國殺中完美演繹~!


獻帝就不能叫獻帝了←_←


沒有戰爭的磨練,沒有爾虞我詐的經歷。他們估計什麼都不是,
時勢造英雄。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充分說明了,,認真答題的人的贊實在比不過抖機靈的,,


推薦閱讀:

顏真卿的字有哪些特點?
為什麼歷史教科書上介紹近現代歷史人物時要註明其階級屬性?

TAG:歷史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