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都北京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


這個明朝人還真有記載的。

1、就城市環境而言,空間逼仄狹小,街上全是屎尿,蚊蠅亂飛,夏日酷熱,而一下雨又有內澇,瘟疫不絕。

京師住宅既逼窄無餘地,市上又多糞穢,五方之人,繁囂雜處,又多蠅蚋,每至炎暑,幾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瘧痢瘟疫,相仍不絕。攝生者,惟靜坐簡出,足以當之。

2、就人物而言,多是太監、娼妓、乞丐等人,奸盜叢生,各種醜惡冠於天下。就市民精神面貌而言,饞懶奸滑之人多,良善勤懇之人少。

燕雲只有四種人多:奄豎多於縉紳,婦女多於男子,娼妓多於良家,乞丐多於商賈。至於市陌之風塵,輪蹄之紛糅,奸盜之叢錯,駔儈之出沒,蓋盡人間不美之俗,不良之輩,而京師皆有之。

京師多乞丐,五城坊司所轄,不啻萬人,大抵游手賭博之輩,不事生產,得一錢即踞地共擲,錢盡繼以襦褲,不數擲,倮呼道側矣。荒年飢歲,則自北而南,至於景州,數百裡間,連臂相枕,蓋無恆產之所致也。

京師婦人有五不善:饞也,懶也,刁也,淫也,拙也。余見四方遊宦取京師女為妾者,皆罄資斧以供口腹,敝精神以遂其欲,及歸故里,則撒潑求離,父母兄弟群然囂競,求其勤儉幹家,千百中不能得一二也。

3、就經濟而言,市面雖然繁榮,但都是四方財貨,往來客商也都是外地人,北京淪為了一徹頭徹尾的吸血城市。

京師風氣悍勁,其人尚斗而不勤本業,今因帝都所在,萬國梯航,鱗次畢集,然市肆貿遷,皆四遠之貨,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土人則游手度日,苟且延生而已

以上記載,皆出自謝肇淛《五雜俎》。


我也補充一條環境的:

1、北京的天氣就比開封強那麼一丟丟……

《萬曆野獲編·兩京街道》記載:「街道惟金陵(南京)最寬潔。其最穢者無如汴梁(河南開封),雨後則中皆糞壤,泥濺腰腹。久晴則風起塵揚,覿面不識。若京師雖大不如南京,京之開封似稍勝之。」

20171215再補充幾條:

2、北京京城經常出現小規模沙塵暴。

明代北京經常出現規模稍小的沙塵瀰漫現象,以致當時市井中曾流傳著「天無時不風,地無處不塵」的諺語。 - 謝肇淛·《五雜組》(卷3)
「京師風塵漲天,獨少流水。」 - 姚旅·《露書》
「京師風霾時作,空窗凈幾之上,每一吹號,飛埃寸余。」 - 袁宏道·《瓶史》

3、弘治年間漂海來華的朝鮮國際友人崔溥思密達也來吐槽:

北京「其山童,其川污,其地沙土揚起,塵埃漲天」 - 崔溥·《漂海錄》

4、在北京居住過的南方文人,對這種天氣也頗為不適。

屠隆在《在京與友人書》中曾抱怨說:「燕市帶面衣,騎黃馬,風起飛塵滿衢陌,歸來下馬,兩鼻孔黑如煙突,人、馬矢和沙土。」 - 屠隆·《翠娛閣評選屠赤水先生小品》

5、地域炮在明朝就有了。。陳鐸陳大聲作詞嘲北京巷曲中人:

「門前一陣騾車過,灰揚,那裡有蹋花歸去馬蹄香?」 - 蔣一葵·《長安客話》

據《明實錄》中有沙塵暴的記載分別是:正月19次,二月36次,三月36次,四月20次,五月5次,六月0次,七月0次,八月1次,九月4次,十月3次,十一月3次,十二月6次。總計133次。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定都北京到1644年北京淪陷,223年里有一半的時間在吃沙子,心疼我大萌的北京人民。。


並不是反對關於環境差的那個觀點,我要說的是,環境污染,三教九流聚集,恰恰是古代城市發達程度的關鍵體現。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古代城市。如果你認為古代發達的城市也是現代這種乾乾淨淨的街道就太天真了。就說對現代城市來說無比簡單的供水,不論中外都是巨大的問題,歐洲城市裡黑死病傳播最大的途徑就是日常取水的水井。其他的衛生問題更不用說,想做到全城街上沒有大小便幾乎是不可能的。越是發達的城市越是垃圾遍地臭氣熏天。


不要對任何農業時代的城市抱有幻想,很多人都說的很清楚了,古代除了江南水鄉因為有水有雨相對比較乾淨,其他城市幾乎到處都是大糞、蒼蠅、蚊蟲遍地。解放前北京臭名昭著的龍鬚溝,就是古代的常態。


差不多同時代的日本


3想多了,明朝時經濟中心早就在江南了,你一個政治中心,你說有多發達?

怕是你沒見過一下雨,大馬路上都能淹死人吧。古代的北方都市,大多都是要塞類型,像北京這種地方,什麼東西都是外地運來的,一到冬天就只能啃白菜,別說一般老百姓了,你就是做到侍郎,沒有好差事撈錢,靠皇帝給的幾粒米,說不定你連官服都得典當出去。

所以,你就別幻想明朝的北京能有多發達了,趕起當時的經濟中心江南來說,落後的很。你認為發達的,其實是故宮的龍吐水,以及他的排水系統,但那是皇帝住的地方。

下面有一些晚清的北京照片,不過晚清的北京更爛,因為人口更多,也就意味著屎尿更多,所以晚清是特別愛鼻煙壺,有錢人晚上出去叫局子,那一定得帶鼻煙壺,為啥?因為實在是太臭了。

以及

另外,別被電視劇騙了,北京在古代是非常的窮的,普通老百姓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你有一身好衣服都能拿去典當了,而且只有有錢人才穿的起花花綠綠的。寒酸一點的旗人,一身好衣裳就好比你們手機的愛瘋X一樣。要是弄髒了,那可比摔壞了屏幕要疼心。而且,當時的北京要比現在冷,所以正常的畫風是這樣的。

沒錯,正常的北京是個人都裹得和一個粽子一樣,那些王公大臣也是如此,清宮劇里穿的那麼少早就凍死了。所以,正常的明朝北京,你出去一看基本上都是灰丫丫的一片。


哈哈哈哈 其實古代城市的面貌 大概可以這麼想像一下:

1 土路 (石板路可不是哪都有的)
2 主要運力為牲畜,所以滿大街的牲畜糞便
3 人的糞便 垃圾 生活污水 也經常往大街上傾倒
4 再下個雨,這些玩意都混成了一團……
5 雨停太陽出來了,泥巴表面凝結裡面還是濕的,馬車人一走 又是一道道的土溝……


其實當代印度就是古代大城市的活化石


側面印證並補充 樓上 三種不同的紅色 的其中一條。

來源《大汗之國》 P52

註:利瑪竇為明萬曆年間傳教士。


這問題其實應該問
明朝南京發達到什麼程度才對
畢竟明朝後期可是窮到
給北京修一圈外城牆的錢都沒有
才搞成現在這個正方形+長方形(評論提醒,「凸」字形)的樣子

原計劃大概這樣,實際上修成了現在的二環路路基。來源百度貼吧


都差不多,歐洲不也是很晚才有的廁所什麼的,雖是城市,也是早晨起來開門就潑尿,都不說往遠點潑……


北京天氣確實不好,春天有風,夏天濕熱,冬天有風還氣溫低。唯一可以享受的季節就是秋天了。至於衛生環境,其實中世紀歐洲的情況也沒有比中國好多少。Quora 上有個 4.4K 贊的答案,說的就是歐洲中世紀的衛生環境。(地址:In the old times, how did people in Europe wipe their bottoms after pooping?)【不管是真黑還是造謠,大家看看就好】

原答案:

Europeans we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toilet』 during the middle ages. They were taking care of their 『needs』 on open fields, or inside their houses. High-heel shoes and umbrellas were in great demand since people used to throw their cr』ap out in the streets of the smelly cities.

中世紀歐洲人並不習慣 「廁所」 這個概念。他們解決問題往往在開闊地或者在自己房子里。對高跟鞋和雨傘的需求很大,因為大家都直接把糞便傾倒在臭氣熏天的城市街道上。

The Church also did not welcome the washing and cleaning of the entire body because 「it would stimulate lust」. European women were wearing large skirts to conceal the potties they carried underneath. The invention of perfume in France is also often related to Europe』s historical lack of hygene.

教會也不贊同清洗和清潔身體,因為 」這樣會激起淫慾「。歐洲女性穿大裙子為的是在其下隱藏便器。法國人發明的香水也經常和歐洲人歷史上不愛衛生聯繫起來。

往裙子里隱藏便器

While walking down on a street during the time of Louis XIV of France in Paris, nobody was sure that something dirty would not fall on their heads. At any moment, someone could pour a potty out to the street from a window. It was not a pleasant sight at all, and the horrific smell throughout the streets of the city was unbearable. Any corner, even the walls of the churches were covered with feces. ( Max Kemmerich )

「行走在路易十四法國巴黎的街頭,沒人敢保證頭上不會降臨污物。隨時都可能有人從建築物的窗戶里往外倒馬桶。這樣的行為很不雅觀,而且城市街頭的噁心氣味令人無法忍受。任何角落,即使是教堂的牆壁,也覆蓋著糞便。」

In medieval Europe, people were often getting married in June because they used to take their yearly baths in May. But the brides were still carrying a bouquet of flowers to suppress their booming body scent. The nuns were strictly forbidden to wash their bodies except faces and hands. Isabella, the Queen of Castile, only took a bath two times during her 50-years-long life.

中世紀歐洲的人們經常在六月份結婚,因為五月份正好是一年一度的洗澡時間。不過還是會拿一束鮮花來掩蓋四處飄散的體味。修女們嚴禁洗身體,只能洗臉和手。卡斯蒂勒女王伊莎貝拉活了五十歲,只洗過兩次澡。

The tradition of pouring potties out in the streets continued until the 17th century in Europe. For instance, Louis XIV of France used to spe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ime on his potty everyday, including managing the state affairs from there.

歐洲將糞便直接倒在街道上的傳統一直延續到十七世紀。例如,法國的路易十四每天都在馬桶上待很長時間,包括處理國事。

The extreme dirt of the old European royal palaces was well-known. That is why, juniper tree was burned to give them a nice scent. ( Frantz Funck Brentano / la Societe Sous l』Ancien Regime )

「老歐洲王宮極度坑臟,簡直聞名遐邇。因此(王宮裡)都會焚杜松子香來讓人聞起來舒服。」

歐式坐便器

( The 「potty throne」 of Louis XIV. )

(路易十四的「馬桶王座」)

The bedtime of Louis XIV was like a ceremony. He used to wear his gown first, and then take care of his 『needs』 by sitting on the potty. Meanwhile, he was also discuss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tters with the high-ranking officials of the palace. 「The right to sit on the potty」 was a privilege that the aristocrats could have. Only the ones 「with a licence」 were allowed to use it. (Primi Visconti)

「路易十四就寢好比一場儀式。此人首先得穿上禮服,然後再坐上馬桶解決自己的『一急』。同時還要和王宮的高級官員討論政治經濟問題。『坐馬桶的權利』 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擁有 『許可證』 的人才可以使用。」

Europe partially met with a 「toilet cultu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18th century. Crates were placed inside the palaces for the kings and aristocrats to 「meet their needs」. There were places in Europe that still did not have any toilets eve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到十八世紀初歐洲才部分接受 「廁所文化」。王宮裡國王和貴族開始使用木箱來解決問題。直到二十世紀初歐洲還有地方沒有廁所。

【題外話】

說到用木箱做馬桶,歐洲人好像沒有忘記過。二戰時美軍(好像又是德軍)的軍醫就推薦使用木箱來做廁所。在木箱頂端挖一個洞就能用了。平時不用的時候要用布蓋上,防止蒼蠅蚊子進入。


諾維格瑞


[前言] 回答之前請允許先稱讚一下大明朝,自朱棣遷都北京起,明朝可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中國歷史上除了游牧民族和割據政權外第一次定都在遠離中原而如此臨近北方草原的北京、震懾蠻族。朱棣六次對蒙御駕親征,英宗親征被俘差點死了,但于謙成功發起北京保衛戰,末代崇禎也死守北京抵抗後金。大明是有諸多缺點,但面對強敵從未遷都偏安,也從未被迫和親或稱臣,縱觀各大漢人王朝,大明還是可圈可點的。(請看明代北京所處的戰略位置)

[正文]接下來說說北京,不知道題主說的是哪種發達?

要說發展便利,朱棣遷都北京後,大修官路,把大量的資源順著京杭大運河,從江南運到了北方,達到平衡南北方的經濟差距,實現了均衡發展。

要說城池規模,明朝北京為了防止蒙古入侵加了個外城,南外城原為關廂,西側曾是元代由南城(金中都)到大都的通道,明初官府在這裡修建了若干 排稱為「廊房」的出租房屋,供外來經商、務工人員暫住,在正陽門外大街的東、西側形成商業橫巷,並逐漸發展成北京的重要商業、手工業地區。新建南外城後, 商業手工業更為繁榮,還出現很多大型酒樓、戲樓,對,還有青樓。

要說商業經濟,明朝北京商業自然是比較繁榮的(相對而言),很多商會就在北京建立會館,例如像徽商浙商這樣的著名商幫。北京資本主義萌芽也是有的,連青樓都學會分工協同、僱傭勞動力搞剩餘價值了。。。

至於富裕程度,看看蒙古兵痞子去北京周邊搶劫了多少次多少東西就知道了,國都嘛就像今天的北京一樣借著地位無條件吸引四方資源,所以還是有點騷錢的。

【答評論留言】
建議不懂就亂批判的人多讀點史書再來看問題。有人拿唐玄宗逃到四川和南宋偏安從而續命了一百多年來證明大明死守北京的錯誤,要知道那是人家自己還實力仍在,而金國當時沒有實力一舉滅宋,否則,你逃也沒用,蒙古人來的時候,你有本事偏安續命啊!人家答應嗎?追你到海南島照樣滅你,所以只能用綜合實力說話。而明朝前期國富民強,如果那個時候因為蒙古人來了就放棄北京逃跑,估計整個北方都會送給蒙古人,由此可見大明定都並死守北京是有魄力、有遠見、有實力的,至於末期的確是內憂外患,整個國家都爛透了,軍隊腐朽,名將凋落,即便是退守南京一樣被大清或者大順滅掉,這時候崇禎就算是跑到南京大明王朝照樣滅亡!!

皇帝雖然很多昏庸但也不好當啊,請大家不要過分苛責,不深入了解整體情況就盲目對比批判,很多時候我們不在其位不知其難!


發達定義是什麼?市容?北京顯然糟糕。人口?這倒算多。財富?貧富差距巨大,且集中於官員和皇家,到底怎麼算髮達?跟同時代比,北京市容都算糟糕,市民階層財富也不多。
北京是朱棣老巢,明朝能打的軍隊又都分布在北方邊境,朱棣作為造反起家的人自然懂得軍隊的重要性,通過遷都北京,將藩王內遷,鞏固自己地位,天子守國門口號不錯,但反面一想,為什麼國門跑到了北京?是誰放棄了朱八八在塞外的地盤?


不怕找不到廁所。現在的北京都比不上吧。


明朝不是10萬太監?


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一場火燒了北京新宮的三殿,次日朱棣下罪己詔:

朕躬膺天命,祗紹鴻圖,爰仿古制,肇建兩京,乃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殿災,朕心惶懼,莫知所措...
...下厲於民,上違於天,朕之冥昧,未究所由,爾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戚是同,朕所行果有不當,宜條陳無隱,庶圖悛改,以回天意。
欽此

古人還是太迷信,雷擊而已,至於的嗎?

放今天,趕集、58、自如、鏈家、貨拉拉、閑魚、12306 或成最大贏家。

匿名護體


所以文青們動不動回到明朝宋朝唐朝

大致就是一種yy


我是走錯問題了嗎?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裝成看起來像城裡人的樣子?
街頭塗鴉是如何選擇時間地點的?
你的城市中,有哪些有趣有情懷的店?

TAG:明朝 | 歷史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