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選擇與關羽的聯姻裡面有幾重思維?

孫權是為一方割據諸侯,關羽只是劉備勢力的二號人物,在這次政治聯姻中,孫權到底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選擇與關羽聯姻,而不是選擇同劉備?
1、是否出於宗法輩分考慮?劉備已經娶得孫權之妹,不可再讓相互子女皆為婚姻,選擇二號人物關羽,以鞏固聯盟。
2、是否有拉攏關羽、離間荊蜀兩地之意?選擇孫權與關羽聯姻,是否有兩家內部的相互知會,如果有為何關羽會毫不容緩的拒絕。
3、是否有討好關羽之意?呂蒙奪取三郡,關羽對孫吳是否存在芥蒂,孫權是否借聯姻來安撫關羽。
4、關羽是否說過類似「虎女焉嫁犬子」的話?如果不,實際的情況是為何,關羽拒絕孫權是做出了何種考量,準備將女兒嫁給誰?
5、假如關羽同意聯姻,會產生什麼作用,對後來的歷史走向能否起到影響,甚至避免死亡?


蟹妖。。。。。。

首先看材料。。。

關羽傳: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原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臣松之以為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

呂蒙傳: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
蒙乃密陳計策曰:"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日僵僕,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呂蒙傳這段獻計是魯肅死後,即217年左右。。。樊城之戰發生在219年。。
所以從時間上看:

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挑唆東吳「躡其後」——呂蒙獻計——孫權遣使索婚——樊城之戰——白衣渡江

所以,孫權索婚其實只是「倍修恩德,與羽結好」的一部分。。其真正目的並不是題主所說的政治婚姻,而是為了麻痹二爺。。並不是為了鞏固聯盟。。。而且作為嫁姑娘這麼大的事兒。。孫權的本傳里居然隻字未提。。可見根本不重視嘛。。。

二爺也並沒有說過虎女嫁犬子的言論,而是更為挑釁的「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即「你小子也敢?等老子幹掉曹仁,回頭就滅了你!」

而離間荊蜀的問題。。一個小細節。。裴黑用了「荊、吳」來形容當時的關係。。。可見蜀漢與荊州之間是不是也並不鐵板一塊呢?或至少來說,荊州當時也是蜀漢的一個獨立小政權。。。離間與否,東吳也是有實力吃掉他的,並不需要擔心西川會出多大的力來支援荊州,何況還是偷襲。。

假如關羽當時應允了這門婚事,我認為作為已經有了既定方針的東吳,這也不過是另一個劉備與孫夫人的故事,而不可能有其他的可能。。。畢竟,荊州是東吳必須要吃的一塊肉。。。

以上。。


我覺得離間談不上,但最終的確能起到離間效果,孫權目的是希望能讓關羽成為獨立於劉備和自己的一個從屬勢力,有些類似於臧霸或孫觀一樣的存在,並不完全站在劉備立場上,而是同樣也站在江東立場上考慮軍事行動等,為未來孫權收回荊州做鋪墊,避免不必要的軍事暴力手段,同時這也是周瑜死後用於填補周瑜和劉備平衡關係空缺位置的一個方法。。

孫權聯姻劉備,劉備在時多次詢問他的意見來執行計劃,反應出孫權在這個時候把劉備當一個新投靠自己帶有客將屬性的新親信來培養。

同時周瑜多次進言困住劉備,分化劉備與關張,然後驅使關張為自己的部下使用以此獲利,包括之後一系列藉機入蜀的打算等,孫權都不予採納。

如果單從表面看,好像會有一種感覺是劉備在對孫權吹枕邊風,但實際上考慮到孫權對周瑜的態度,顯然這只是孫權平衡周瑜的一種做法。

對於有甘寧龐統等人做部下的周瑜,剛剛完成赤壁和南郡兩大戰役,威望與軍事實力都前所未有的龐大化,雖然對比孫權本部依然是無法比擬,卻足夠分薄孫權的話語權。

因此不難理解當劉備軍團來到後,孫權是試圖扶持劉備,拉近劉備與自己的關係,以此扶植另一個新的集團來平衡與周瑜軍團的關係,不至於讓孫權集團集團旗下的周瑜逐漸做大。

信任問題上,我想孫權還是同樣也相對信任周瑜的,但這不是任由其擴大規模的道理,所以孫權選擇了理性的行為,那就是扶持劉備,接納魯肅的意見。

周瑜死後,周瑜集團的人有的過的不怎麼理性,例如甘寧和龐統,龐統乾脆跑到了劉備那裡,並且批評了東吳人士,看得出顯然是有一定打壓意思在內。

同時,周瑜的死讓孫權轉變了戰略需求,過去他希望以周瑜的部隊在荊州一帶駐紮威脅荊北,同時讓劉備勢力控制東側荊州地盤來制約周瑜,雙方彼此在此地互相平衡。

然而周瑜死後,缺乏掣肘的劉備集團開始獨大,從而讓孫權將戰略目標由平衡改為收回荊州,對劉備集團仍然存有餘地,那就是荊州拿回來,益州給你這樣一個情況。

但意外的是,事後劉備集團很大程度切斷了與孫權在客將從屬上的聯繫,因此在布防問題上,孫權原本預設劉備佔據益州,而江陵為主的荊州由一個親近自身的從屬勢力控制這一部分變成完全由自己控制,這樣的設想也就無法完成。

這也就被迫讓孫權尋找新的出路,過去聯姻劉備的基礎,正是以劉備在控制荊州作為自身親近從屬這一基礎上完成的。

當劉備佔據荊州後,大部分人都被召入荊州,唯獨關羽留下,之後才發生了聯姻事件。

從這裡能看出,孫權是希望將關羽當做另外一個劉備來拉攏,我不認同另外一個回答的地方是孫權尋求聯姻的時間。

這個時間很大程度上我個人認為應該是發生在取三郡前,因為湘水劃界後兩家基本上算是徹底翻臉,並且孫權已經拿到了三郡,不大再有必要熱臉貼冷屁股去真的打算結好關羽,在此之前關羽的態度和底線已經確定了。

不難判斷一個時間線,孫權尋求聯姻大致時間應該是在213年諸葛亮等人剛剛入蜀,並且戰爭局勢已經確定下來,可以判斷劉備幾乎獲勝之後,也即是213年到215年之間。

孫權曾經派人與劉備一起入蜀,反饋回來的情況不大好,但後來劉備又獲勝,孫權因此判定無論輸贏都好,關羽都會獨立存在於荊州。

於是有了聯姻關羽這一事件,希望重新複製當初劉備入吳時的情況,讓關羽扮演下一個制衡於周瑜與劉備之間的角色。

如此就省去了強要拿下荊州的必要,確定好關羽的外交關係和從屬問題後,把關羽變成一個傾向於東吳或同時穩定服從於益州和江東的客將軍閥,某種程度這又跟周瑜當初的計劃很相似,所以孫權還是走上了之前沒採納的老路。

由於關羽是劉備部下,雖然名聲與能力都很優秀,但地位是不能跟孫權平起平坐的,哪怕劉備對比孫權,兩者之間的地位也是孫權高而劉備低,這是實力決定的地位關係。

所以當孫權主動連下三級去主動求婚時,關羽不許的表態就很明確,讓孫權肯定了關羽並不是潛在的搖擺中間派。

等孫權意識到拉攏關羽不可行,直接相對較溫和的派人去取三郡,但也被關羽趕了回來,這也就徹底意識到了關羽的底線何在,並且跟劉備集團徹底撕裂。

我相信在魯肅死前,孫權集團已經確定了對荊州進攻是一條唯一解決問題的路線,只是什麼時候打,這並沒有議論結果。

關羽跟魯肅共同單刀赴會後,反應了交涉是必然不能有結果的,劉備願意分荊州三郡也是基於利益交換,讓孫權去攻打青徐,藉此換取曹操能分兵回救的可能,同時擱置兩家爭議,避免矛盾激化。

最終結果是雙方矛盾徹底爆發,魯肅死後,孫權進攻北方無果,然後才在呂蒙勸說下被迫確定了進攻荊州的路線。

應該說,劉備作為與周瑜平衡的產物被孫權扶植後失去控制,同樣處於荊州原本劉備位置的關羽再一次於孫權眼裡成了一個新的「劉備」,在試圖重新讓關羽立場搖擺傾向於自己的這個過程里,確定了關羽不會背叛劉備,然後用上升一級的硬性手法直接取三郡後官吏被趕出,摸清了關羽底線後意識到荊州無法靠溫和手段拿回來。

跟著在試圖進攻北方的可能性中獲取一絲突破的機會,完完全全失敗之後,才把所有壓力輸送給不願意聯姻也不願意真的給出荊州的關羽。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如果關羽採取聯姻,相信是可以很大的緩和孫劉矛盾,讓孫權知道關羽是有討價還價餘地的,但這在劉備看來就有很大問題了,雖然劉備性格來說不大會懷疑關羽,卻怎麼也不能讓關羽避開嫌疑,所以真的聯姻了還是會有離間的可能,然而這不是聯姻的根本目的,離間僅僅是聯姻過程里的一個產物。

最佳解決辦法實質上還是關羽拖住孫權的要求,派人去請示劉備,劉備認同後再進行聯姻,這樣里子面子都賺到了,也能溫和的穩定下彼此關係。

不過考慮到關羽的性格,基本上是說做就做的生猛派,相信不會去請示。

另外,如果要請示的話,一來一回便可能要上幾個月時間,劉備不可能親自到荊州就為了這件事,頻繁請示劉備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遠超收益,孫權方面也不會傻等幾個月,聽說關羽請示劉備消息後還真的為了拉近關羽關係來允許聯姻繼續。

最起碼的事情是,一個老闆的老闆,連續向下跨三級跟你一文不值的女兒尋求與兒子的聯姻,你的孫輩生下來就是潛在的江東繼承人,並且未來會跟士人大族通婚,這麼好的待遇如果你還能等幾個月才給答覆,孫權面子上也掛不住,可能還不如當場就婉拒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
為什麼李傕用皇帝的名義徵召朱俊入朝朱俊就來了?

TAG:歷史 | 三國 | 關羽 | 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