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現當代藝術作品是用食物做成的呢?

不是問美食攝影啊,當然有著名的攝影和繪畫也可以,最好是雕塑,裝置藝術,中西方的都可以。介紹一下作品和藝術家,能上圖片和解釋下意義最好哦。


謝邀!@洗白白,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啊~

首先想到的是Janine Antoni的"Gnaw," 1992,她的材料是食物,創作的方法是用嘴和手。作品本身分為三個部分:一大塊600磅的巧克力,一大塊600磅的豬油,Janine用嘴啃掉了巧克力和豬油的一部分,然後用啃掉的東西做成了150個口紅和45個心形的巧克力盒子(為第三部分)。

Janine是美國著名的女權主義雕塑家和行為藝術家,她的作品很多都有涉及食物,但最重要的部分是她用身體,例如,嘴,頭髮,睫毛這樣的部分去創作的過程。她選取的材料和最後作品的形象都在批判一個文化體系對於女性物化,以及藝術圈內對女性身體、女性形象的沉醉和謎思。
她還有一個同時期的作品,也是用巧克力,還有肥皂,做了一系列的女性肖像頭像。作品叫 Lick and Lather, 1993

話說用巧克力為材料的藝術家在歷史上也不少。Dieter Roth在杜尚和博伊斯之後,又在美國把當代藝術的激進和活力上了一個台階。他就做了許多用巧克力為材料的作品,用高級巧克力畫畫,用巧克力做雕塑,但是目的不是為了讓巧克力保存,而是讓它變壞和消逝。他前幾年在MOMA有個展,就叫「Wait, later this will be nothing,」

例如這件1969年的作品,就是Roth給自己做的肖像,用巧克力和鳥食做的,然後要求美術館把它放是露天的地方,喂鳥吃,肖像最後被啜毀。

然後還有他的巧克力鐵板畫,其中,小蟲子的啃食和堆積,也是作品成像的一部分。

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英國女藝術家Anya Gallaccio 也常用食物和新鮮植物來做作品。她做的作品有用過水果、蔬菜、花卉、食鹽,水,巧克力等,她的作品都在用食物本身的氣息和味道來影響觀者,並且作品本身會在展覽的時段內發生變化,有的會消失,有的會腐爛。用材料本身討論生命和時間的關係。
例如這個蘋果樹的作品,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2000(Installation at Lehmann Maupin, New York)在展覽的期間,蘋果就在展廳里腐爛了。這個作品也獲得了2003年的Turner Prize。

Turner Prize 2003 artist: Anya Gallaccio
我要說她的原因是,她也做了一個巧克力的裝置作品:

她把一個房間的牆壁上都刷上黑巧克力,然後邀請來參觀的人隨意的舔,啃,摳,刮,總之是可以把牆上的巧克力都吃掉,隨便用你的方式。她認為,這個作品本身可以吃的材料正好體現了一種人們渴望完全、全身心地去「體驗」一個空間的慾望,與她近幾年討論的「慾望」和女性主義有關。

這是最後牆面上留下的參與者「啃食」的痕迹。

the thick coating of melted materials, and the interplay with the observer, results in a natural process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cay. Gallaccio has described that she sees her works, 『as being a performance and collaboration. there is unpredictability in the materials and collaborations I get involved in. making a piece of work becomes about chance – not just imposing will on something, but acknowledging its inherent qualities.』

然後,再來說一下@redvvh提到的美國女藝術家Jennifer Rubell,因為我之前在邁阿密的Rubell Family Collection上過班,所以也見過Jennifer Rubell幾回。
她確實是美國用食物做藝術的重要人物,但是就我的感覺來說,大家對她的認可大部分是來源於她爹媽做的這個Rubell collection。
她的比較著名的幾個大型參與性的實驗藝術,可以歸納到relational aesthetics的範圍,這是這幾年美國比較熱門的一個藝術分支,主要有實驗意義,觀者的參與性,考量社會和文化里人員的分工、角色和意義。
由於每年邁阿密的巴塞爾藝術節(Miami Basel)都是當地的大事件,而Rubell Collection每年都會在巴塞爾的那個星期開啟他們家的年度大展,而且他們家永遠免費,所以每年都是藝術家、藝評家、經理人、明星、和遊客的聚集地,我在那的幾次都被擠爆了。而Rubell collection每年都有一個傳統,就是叫「Rubell breakfast」,也就是那個周六的早上請所有來的人吃早飯。

Jennifer Rubell就通過這個機會,每年的巴塞爾都會做一個大作品,在他們美術館的後院,也是雕塑場地做。無論你是誰,都可以在這裡排隊吃上一份早餐,非常有人民公社,社會主義大食堂的趕腳。圖片資料有很多,她有請人吃過玉米片,蛋撻,甜甜圈,棉花糖,牛排,中國包子,香蕉和麥片,黃油夾麵包(見上圖,美女模特的旁邊是一堆黃油,她一早上都在認真的給每個人抹黃油),還有蛋糕。

我親自參與的那一次是請人吃蛋糕,作品名字叫做「50 cakes」,她買了50個不同口味的奶油蛋糕,然後布置了一個類似於會場似的舞台,50個不同種族、但都穿著黑色制服的「feeder」一個個坐上面,觀眾可以排隊,然後每個人找到一個feeder,把嘴張開,你的feeder就會用一個勺子喂你吃一口蛋糕,每人就吃一口,每一人吃的時候都會換一個新的勺子,用過的勺子就被丟在地上。

上圖就是「50 cakes」的現場,是我排隊吃完了之後拍的。圖中的兩位老人就是Rubell夫婦本人,就是Jennifer的爹媽,也是Rubell collection的絕對大boss。我的感覺是,來參與這個活動的人都不是沖著Jennifer來的,都是沖著這一對收藏大亨來的,作為藝術粉絲,能被他們喂吃一口蛋糕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他們老兩口才是這個活動里的焦點和絕對明星。不過,我覺得這個作品除了吸引人,像個大party之外,確實還是有些值得回味的地方。排隊得到食物,人家喂你食物,怎麼都想到了「愛的供養」這個詞,可以算是「大藏家/藝術決策人對公眾藝術口味的供養」的這個意味。
去看看Jennifer的網站,還有很多她之前的作品:http://jenniferrubell.com
最著名的應該是請人吃牛排(還是豬排,忘了)的那次,過程非常複雜,三層樓都用上了,盛事場面,叫做「Creation,2009」。

除了大規模請人吃飯之外,Jennifer還做過一些雕塑。2015年的巴塞爾,Rubell就弄了一個女性藝術家專場,當然也有自己女兒的作品。Jennifer這次的互動性雕塑應該是反響還挺好的,後來又去了不少的展。這個手動的壓核桃吃的裝置雕塑挺有意思的,用女性的襠部去壓核桃,每個來看展的人都能來玩一把,無論男女老少,用這個方式獲取食物,多少有點不好意思,但又有點小興奮。Jennifer也算是個女權主義藝術家,這個作品既有女權主義意識,又有點小幽默。我覺得還不錯。

再來快速說幾個我想到用食物做的作品。

"The Chromatic Diet" an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 writer Paul Auster (b. 1947) and artist Sophie Calle (b. 1953)
我最愛的法國女人Sophie Calle做的行為藝術,一天只吃一個顏色:

THE CHROMATIC DIET

To be like Maria, during the week of December 8 to 14, 1997, I ate Orange on Monday, Red on Tuesday, White on Wednesday, and Green on Thursday. Since Paul Auster had given his character the other days off, I made Friday Yellow and Saturday Pink. As for Sunday, I decided to devote it to the full spectrum of colors, setting out for six guests the six menus tested over the week.

Eating the City - Song Dong, London, February 2006
2006年宋冬做的餅乾城市,請人在現場吃了,就也毀了。我覺得沒什麼意思。

加拿大女藝術家Jana Sterbak用新鮮牛肉做的裙子:Flesh Dress for an Albino Anorectic (1987)
她還用肉做過一個沙發,屬於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作品,用材料表態,而且她的作品都是會腐爛的,現在都變色變質了。

還有一個前幾年網上很火的青年藝術家Erno-Erik Raitanen做的棉花糖牆壁,在美術館裡請人來吃,最後吃沒。Cotton Candy Works,2013

——————————————————
先寫這麼多吧。
你望你們覺得有用。
如要轉載,請私信聯繫我。


自古以來,以食物為題材進行藝術創作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不足為奇,而本君最愛的是塞尚的靜物畫。而選擇以食物為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則是非常新興的創作手段

那我們應該怎樣來理解藝術家選擇這種創作手法呢?首先就是藝術家對於傳統藝術表達的厭倦,以及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熱望。當杜尚將小便池搬上軍械庫藝博會的展台,便以其藝術家的」特權「大聲宣告了所謂高潔的藝術與人們庸俗的生活本就是在同一個維度。於是,在此之後一個世紀里,非傳統的藝術材料,特別是食物,被藝術家灌入到藝術原本的磨具中,從而在藝術家的精心烘焙製作下,呈現出和往常概念全不一樣的食物藝術作品。

如果說,只是用食物作為基礎,創作出一張張架上的圖畫、或一個個靜態的雕塑,那麼食物其本身的特色並沒有被完全發揮出來。因此,這樣的作品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沒有什麼特色,也算不得當代。所以,今天本君在這裡介紹幾個活躍在世界各地的當代食物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不僅是食物做成的,而且還可以吃,這才是將食物作為新材料的藝術創作的精髓所在

Rirkrit Tiravanija
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一定是第一個被提及的名字,他從美國紐約303畫廊發跡,成為第一個在MOMA生火做菜的藝術家,他一邊端著鍋烹飪,一邊請助手將盛好的飯菜分發給來到MOMA參觀的客人。後來,他的這個活動推廣到了全世界各大藝術展覽活動的現場,2015年的Art Basel香港,他的項目也是衝上了藝術版面的頭條,畢竟誰不愛吃嘛!

不過,他的這一簡單炒菜上菜的行為之所以沒有被挑剔的藝術評論家蔑視為藝術博覽會走廊邊的賣餐小販,而被恭恭敬敬地邀請進美術館,而且還被譽為了當代食物藝術第一人,其最終要的原因就是他將人們飲食的行為視作一個集體的行為表演,更是將其冠名為」social practice「,即社交實踐行為。Rirkrit Tiravanija本是研究社交行為的實踐的專家,他通過食物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品嘗,從而創作出了一個在短暫的社會活動,引起社會關注,成為輿論話題,這個活動圍繞吃、圍繞人的品味,並從此引申出關於人口、種族、文化、地區、政治等等諸多的社會話題。因此,他為看客而」做飯「,用行為藝術的方式叩問」社會「的概念。

Marije Vogelzang
http://www.marijevogelzang.nl/www.marijevogelzang.nl/home.html

荷蘭藝術家Vogelzang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女食物藝術家,上過TED,去年荷蘭誒因霍溫藝術學院還專門為她開設了食物設計系,她則作為首位系主任掌管大權。Vogelzang最大的特點是輕鬆巧妙,他的作品色彩非常明快,有著典型的歐洲風格。明顯是生活壓力不大,社會福利超高而創作出來的產物。處處都彰顯著詼諧與智慧。

同樣地,Vogelzang也在探索和思考食物的社會性價值。她的作品Sharing Dinner,則是用白布規避了用餐人的身份,讓餐桌上的客人忘卻其它,只專註於美食與對方的臉,以及因美食而帶給彼此間的笑容。這就是食物作為藝術的魅力!

Jennifer Rubell
www,http://jenniferrubell.com
Jennifer Rubell可謂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藝術家,他的父母在邁阿密建立了家族美術館RFC Museum,他們也是美國前十的藝術收藏家族。而在她還是孩子的時候,安迪·沃霍爾就是其座上賓。所以從小開始,他的父母便讓小Jennifer為他們的客人籌備派對。身沁在藝術、名流、和美食間,不難想像Jennifer Rubell會成為紐約上流社會的食物藝術明星。

Jennifer Rubell的作品特點是」巨大「,而且最後的結果總是」杯盤狼藉「。或許是看慣了上流社會人們的優雅矜持,Rubell的作品則是對準了食物的陰暗面,即食物被吃掉、被銷毀、被破壞。所以,當食物藝術活動結束後,現場總是臟髒的、亂亂的、污污的。這或許是對她自身階級的反諷;食物藝術或許成為她幻想里永遠想走卻走不出的牢籠的唯一解脫。

Emilie Baltz
http://www.emiliebaltz.com
Emilie Baltz是一半美國人,一半法國人。從小就在美國和法國兩種文化下成長。做過芭蕾舞演員,畢業於最牛X的女子學院,又當過美國紐約性博物館的藝術指導,現在是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的創系教師。

Emilie Baltz則調動其女性特有的敏感,將食物解讀為」a sensory experience「,即一場感官體驗。由於熟諳攝影技法,她的藝術創作橫跨多個領域,可以說她是最懂拍攝的藝術家,在她自己的鏡頭語言描述下,每一場她所主辦的食物藝術活動,都會讓觀者深刻地體會到」通感「的奧妙,」食色性也「可謂是對她藝術作品最好的註腳之一。

何與呼 (HE+HU)

HEHU
在食物藝術領域,也有中國中國藝術家的身影。除了涉及過食物主題的宋東以外,兩位專註於食物藝術主題的就是一對兒藝術小夫妻:何為與呼延乃紓。他們的組合叫作:何與呼(HE+HU),英文名字發音還是蠻有深意的嘛。
何為是空間設計背景,而呼延乃紓則是戲曲舞台背景,二人的組合是將食物以戲劇的方式呈現在出來。在他們看來,食物是孩子們最早的玩具,它可以挖掘我們的童真。食物連接了放肆的慾望,也蘊含著規矩和方圓;它既能體現幽默,也可以表達詩意。它是融合多遠價值的載體。

在他們2016年最新的展覽《Propriety|禮》中,他們同樣以食物為紐帶,將西方的Hip hop舞蹈和中國傳統禮拜相結合,將身體的律動轉化為餐廳上餐的服務行為。這場在紐約中央火車站的食物藝術展,面對全世界不同身份背景的遊客和觀眾所展出。這好像也正是如今我們每個人的樣貌,面對紛繁的世界,我們將如何在中國的並不清晰的歷史與西方主導的洪流中挺立?而無論你來自哪一個國家,有著怎樣的背景和信仰,你又如何面對一個在全球化與地域文明間艱難博弈的世界,並與之握手言和呢?最後,安利一下:這對小夫妻還製作了有關食物和藝術的小視頻:
視頻封面年夜飯桌上的豬頭 你擺對了嗎?視頻

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公眾號【藝起范兒】,裡面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藝術知識,還可以調戲主頁君。

好啦,說了這麼多,希望發問者喜歡本君的回答。再次感謝大家捧場閱讀!


Wim Delvoye的粑粑機呀

說實話說到用食物的藝術家,除了立刻想到炒菜那個和曼佐立的粑粑,然後就是DELVOYE的粑粑製造機了,簡單而言就是模擬人類的排泄系統,用機器來製造粑粑……

圖片來感受一下:

你瞧,你還可以買一袋呢,多體貼


德國藝術家博伊於斯的雕塑作品《脂肪椅》,是把一大塊脂肪放在椅子上的。

還有作品《蜂蜜泵》

還有作品《如何對已死亡的野兔解釋圖畫》

看起來,題主說的用食物做現代藝術品這個事他還蠻喜歡的。


菲力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的作品
《無題(今日美國)》

這堆糖果常被堆在美術館的一角(目前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了紀念他癮艾滋病而去世男友Ross,糖果的重量就是Ross的體重,觀眾被鼓勵帶走一顆糖果,隨著重量減少,他會繼續補充被取走的重量直至結束,這種不穩定性和變化是對這個世界的諷喻。Ross在身患艾滋病的時候,病痛反覆折磨著他的身體,他的體重也在不穩定中隨著生命一起消逝。岡薩雷斯通過這種方式讓別人感受到他與Ross關於生命的體驗,也表達了他對同性戀和艾滋病的意見,以及對政治波動的突顯。

菲力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美國古巴裔藝術家,極簡主義和觀念主義的直接繼承者,通過自身的懷舊之情和詩意來探索個人、公眾和政治問題,從而不擺出敵對性的姿態。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追贈為美國選擇的藝術家。

1996年死於艾滋病,享年36歲。


【她用小貝的臭球鞋做乳酪,還只有VIP才能吃】

標題黨一下……

有一位挪位藝術家叫Sissel Tolaas,她是個氣味學家兼裝置藝術家,既懂氣味與嗅覺科學,又利用氣味進行藝術創作。

她在自己的實驗室做很多「氣味」,但她不是調香師,不做商業化的香水,不拘泥於「好聞的、香的、甜美的」,而是借氣味來表達所想,例如公益性的創作,呼籲社會關注氣味污染;藝術性的創作,在世界各地做城市氣味展覽;也有商業性的作品,也就是我想寫的——小貝臭球鞋乳酪。

這個項目源於阿迪達斯邀請她做點跨界又酷炫的創作,於是她決定展示一個理念——bad smells could be good(難是難聞,但它好吃啊)。

首先,她找來一雙小貝穿過的舊球鞋,臭的。
接著,從球鞋上提取出導致臭味主要來源的細菌。
然後,用這細菌來培養製成乳酪。

簡而言之,就是把臭球鞋的味道做成乳酪。

這款小貝臭球鞋味道的乳酪,並不對外發售,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

它被用來招待倫敦奧運會貴賓休息區的VIP們,也被阿迪達斯在世界盃期間用來款待重要客戶們。

拋開藝術的層面,講真,我覺得貝嫂可能都不會吃……

Sissel Tolaas大部分作品還是跟氣味和嗅覺有關,例如恐懼的氣味、城市的氣味、找40個男人的體味做成一本書讀者可以挑一頁撕下來聞著睡(......),這裡就不詳細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google一下,也可以看我的公眾號(厚著臉皮自薦一下)……


說一個不著名當代藝術:Sushi Chess 壽司棋。
這是我的學長、NYU GameCenter 第一屆遊戲設計碩士畢業生Jonathan Zungre製作的。

規則同國際象棋,但是當你『吃掉』對方的旗子的時候,你要真的『吃掉』。


宋東 吃掉城市系列


陳游標的空氣


Ivan Alifan,紐約藝術家

看他的作品是不是很有奶油塗抹在身體上的質感?

他也確實是對著塗滿奶油的模特創作的。

但有些細節是真的擠上去了奶油,就像蛋糕裱花一樣
具體細節請看視頻鏈接
http://www.ivanalifan.com/videos


朱昱 《獻祭》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不算藝術。


法國巧克力師Patrick roger ,同時也是一名雕塑家,把巧克力工藝和雕塑相結合成佳作。網易公開課有一節叫深入巧克力世界,有在他的工作室拍攝,主持人拿著那隻猩猩的手,感覺老重了……

((「我從來沒有預先計劃好自己的創作,舉例來說,當我在喝咖啡的時候我思考到一個細微差別,那就是如果我講它翻倒的話,我就可以來用它創作了" 義大利藝術家Giulia Bernardelli說到。

最後一個。。。高能極度預警。。。心理素質弱者望撤離
。。。


。。。

我當年在大學圖書館五樓發現一本21世紀初中國行為藝術(大概如此),隨手抹掉厚厚的灰,翻看來,認識了這位藝術家朱昱。
此為他著名行為作品(食人),盤中嬰孩為五月大女死嬰,朱昱全程清洗,烹飪,吃食,並錄成錄像帶,曾一度引起巨大反響,褒貶不一,藝術的限度和倫理為難理清之事。至於藝術家的其他作品也都是極其顛覆,有興趣可以去查看。


1961年,義大利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Piero Manzoni),號稱將自己的大便裝到90個罐頭裡面,並且將罐頭都密封,等到將來出售。每個罐頭都有皮耶羅·曼佐尼字樣的親筆簽名,以及獨一無二的編號。而且,他還給這些驚世駭俗的作品取了個很直接的標題:「藝術家的大便」 。 當時,皮耶羅·曼佐尼還做了另外一件作品 ,叫做「藝術家吐的氣」,他找來很多氣球,裝滿他吐出來的氣,然後加以密封保存。 每一個罐頭中裝有皮耶羅·曼佐尼大約30克的大便,花了不少功夫,他終於完成了90罐「藝術家的大便」。這些作品完成後,皮耶羅·曼佐尼還擬定了售價,他打算每克大便比照黃金的市場價格來賣,而且這些作品每年還要跟隨金價上下浮動。2005年,編號57號的「藝術家的大便」罐頭成功拍賣了11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20多萬。2007年, 編號18號的「藝術家的大便」罐頭,在義大利米蘭的蘇富比(Sotheby"s )拍賣會上,拍賣了12萬4000歐元,大概是當時的人民幣150多萬。如果以30克的糞便來計算,每克糞便的價格早已比黃金貴了。


看圖應該懂得


2016年巴塞爾藝術節《做一份沙拉》,相比與其他食物作品的視覺衝擊,這件作品是以聲音為主。


世界景觀大師 瑪莎 施瓦茨 ( Martha Schwartz )的作品麵包圈花園( the Bagel Garden )
她積極探索材料的邊界,藝術學背景的她在理解達達主義的精神中,嘗試著打破生活與藝術的邊界。因此在這個花園的設計中,她選擇用麵包、甜甜圈來作為景觀花園設計中的一個主要因素。

「施瓦茨認為,麵包圈是一種廉價的、易維護的、不需要陽光的材料,經過海焦油塗抹之後它還具有防水的特性,同時它又富有家庭的親情。她用這種她丈夫最喜愛的食品作為對他一周工作歸來的歡迎。麵包圈是一種臨時的材料,最終在主人外出時被貓破壞了。」
《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Martha Schwartz created this first design product of her online shop in commemoration to the Bagel Garden which she had invented at the beginning of her design career. In 1979, the Bagel Garden was a small but highly imaginable temporary installation. Within Schwartz』s written manifesto she decried the lack of creativity and intellectual vitality in the profes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at time. As a humorous critique, Schwartz explained her use of the Bagel as an 「appropriate」 landscape material in that it was inexpensive, easily installed, did not need watering and did well in the shade.

A BA-GEL FROM MAR-THA』S SHOP

BYROBERT SCH?FER


馬上想到了達利後期的一系列食物話


沒頂公司的徐震(中國當代藝術現象級藝術家)做的蛋糕,奶油花的形狀和顏色是徐震的代表作元素。當代藝術就是這麼花樣騙錢,周瑜黃蓋的遊戲呢。╮(╯▽╰)╭


推薦閱讀:

國家博物館為什麼永久收藏 Windows XP?
如何看待「當代的作曲學生學習傳統四大件,只是為了畢業時能夠避免這些規則?」?
藝術觀念是如何轉化成藝術作品的?
有什麼表達男女平等(教育,工作,權利)的藝術作品嗎?或者電影嗎?
有哪些和書籍有關的裝置藝術?

TAG:藝術 | 實驗藝術 | 當代藝術 | 現代藝術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