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中國神話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曾經因為一些興趣使然花過一些心思了解《西遊記》,發覺並不像是童年印象中的那麼純粹的冒險故事,最簡單的一些問題各大論壇都有人討論過——如猴子大鬧天空前後為何「實力差距甚大」?須菩提祖師究竟是誰?金蟬子為何要轉世取經?甚至還有說六耳獼猴其實取代了孫猴子去取經的都有。再加上又看了悟空傳(雖然不嚴謹),讓我對西遊有了更大的興趣,乃至於引申想了解更多背後的體系結構,也就容易牽扯到《封神演義》了。(以下簡稱《西》和《封》)

但了解《封》的過程中牽扯的人物背景非但沒有讓我對中國神話形成更具體的的結構,反而越發混亂,因為這兩本說到底是小說啊,依託於原始神話以及各朝代對於佛道兩教的態度和作者的主觀因素,就像是兩本不同作者寫的「同人作品」一樣,都是衍生物,所以衝突和爭論不斷。那麼問題又來了,正統「原作」何在呢?

鑒於這兩部作品對後世巨大的影響力,對於這個體系結構是否有一些改變呢?如果有,也就是說神話一直在延續與補全,那麼被承認和納入體系的條件又是什麼呢?時間、知名度、文體(文言文和白話文?),如果說當代創作了一些與體系契合度比較高,有不錯的嚴謹性,流行於時代且經久不衰,那麼幾百年後這些在當代作品中的神袛也會納入「正統」體系嗎?

如果沒有,那麼「正統」是什麼?哪些人物與其故事背景「靠譜」,而哪些又只是小說虛構不被正統承認,又靠什麼來區分?

佛(單指禪宗)道兩家教內對於神話又是怎麼看的?


要弄清題主所說的上述問題,首先要知道神話是什麼?


狹義神話專指上古神話,也就是原始神話,即是在人類歷史社會早期形成的神話,例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


廣義神話則包括了後世的社會神話,也就是區別於狹義神話的民間傳說、宗教故事等內容,例如牛郎織女,哪吒鬧海。


古典派學者(例如茅盾)堅持將神話狹義化的觀點,而袁珂則認為神話不能僅僅局限於原始神話,還包括仙話、傳說等內容。


狹義的神話與後世的傳說之間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界限。袁珂曾以大禹治水作為二者的分界線,原因是自夏之後,社會形態已經不再屬於原始社會。但是他又指出,在三代之後,也出現了不少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形態上都屬於狹義神話的內容。

我個人認可的界限當在漢代,原因有二:


1.我們研究原始神話的典籍,成書年代多為周以及秦漢。


例如《山海經》成書時間為戰國到漢代初中期;《莊子》、《列子》等成書於戰國時期;《淮南子》則成書於西漢時期。


2.東漢之後,佛教傳入中國,道教誕生,原始神話逐漸被宗教神話等廣義上的神話吸收同化,世俗中的神話傳說逐漸朝它們傾斜。


從這個角度來看,《西遊記》、《封神演義》無疑屬於廣義神話。


好了,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敘事文本可以算是廣義神話呢?


袁珂先生曾指出:

廣義神話的中心思想,就是認為不僅最初產生的原始社會有神話,就是進入階級社會之後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有神話,舊有的神話在發展,在演變,新的神話也隨著歷史的進展在不斷產生,直到今天,舊的神話沒有消失,新的神話還在產生。

這個觀點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認同,然而學界對於如何界定(廣義)神話,仍然是眾說紛紜。


袁珂認為神話的定義是:

神話是非科學但卻聯繫著科學的幻想的虛構,本身具有多學科的性質,它通過幻想的三稜鏡反映現實並對現實採取革命的態度。

他指出,凡是具有包括原始性在內的神話的某些要素的,就是神話。但是他並未能對這些要素進行歸納和解釋,甚至認為原始性也非必要因素。只是提出了了以下九個廣義神話包括的部分:

有人則根據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有關論述,認為神話是敘述神的故事,而傳說(即廣義神話不屬於狹義神話的部分)則重點來表現人性,只是多了神話元素而已。


我更傾向於鑒定是否為神話的標準為「不自覺創作」、「信以為有」。


(這是針對大眾難以界定的作品提出的額外標準,例如古代志怪小說、現代玄幻小說等。因而像「神異性」等這樣一些共通的標準並未寫出)


「不自覺創作」從原始神話中歸納而來。原始神話僅在原始社會中產生,突出的特徵是對自然形態進行「不自覺」的藝術加工,而非作者按照神話的形式進行有意識的創造。


同時,「原始先民信仰神話為實有」,廣義上的神話也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徵,即受眾應當認為敘事文本的內容為實在的,發生過的事物。


也就是說,界定某個敘事文本是否為神話,首先要看這個文本是否有不自覺創作的成分,其次要看受眾對文本的認可程度,如果受眾大多「信以為有」,那麼它也可以納入神話的範疇。


例如題主提到的《西遊記》與《封神演義》,它們中的人物出處駁雜,並非全部來自於作者按照神話形式進行的有意識的改造。


而現代流行的玄幻小說,多是來源於作者的主動創作。而且似乎除了被某些人當成中國原始神話之外,並未有人信以為真,故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們遠遠不夠資格被稱為神話。

至於佛道兩家對於神話的做法,無非是取而用之而已,禪宗似乎並無例外(不是很明白題主為何要單提禪宗),不再多說。


相關鏈接:中國古代神話能構成一個體系嗎?如果能,是何種邏輯及聯繫?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伏羲女媧——中國最古老的創世神話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眾所周知,然而早有不少學者指出盤古開天地的出處最早是三國時期的《三五曆紀》而且可能是受到南方少數民族神話影響。中國上古神話如《山海經》中似乎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造物主,即使是代表無上的主宰者天帝,帝嚳,帝俊,黃帝等,也可以明顯天帝看出不是唯一的一個人,天帝是好幾個人輪替。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文獻最豐富的文明古國,但歷史文獻中的神話資料卻最為貧乏,創世神話尤甚,以致國內外學術界長期存在關於中國古代有沒有創世神話的爭論。杜維明先生就認為,缺乏創世神話是「中國哲學的基調之一」。認為中國有創世神話的學者,主要精力用於搜集中國現代各民族的創世神話,至於古代中國的創世神話,較完整的只能舉出盤古開天的故事,盤古創世故事始見於三國時期,國內外都有不少學者認為它來自印度,非中國所固有。該文證據頗堅,要駁倒它不太容易。暫且不論盤古本是華人還是洋人,他的晚出則是不爭的事實。在傳世的先秦兩漢典籍中,的確找不出像盤古開天那樣完整的創世神話,而只能舉出羲和生日月、女媧造人補天等三言兩語的記載。它們充其量只能說是創世神話的殘餘片斷,完整的文本仍告闕如。傳世典籍,屈指可數,舉證中國古代創世神話的希望,可寄託於地下考古資料。 

一、一個完整的創世神話文本長沙楚帛書。   
  出土於1942年,出土地點是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墓葬年代為戰國中、晚期之交,帛書寫作年代當與此相同或稍早。楚帛書出土後數易其主,觀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1966年,大都會博物館用紅外線拍攝帛書照片,圖文清晰,成為學者釋讀楚帛書的主要資料依據。 經過眾多學者數十年的努力,楚帛書文字上的分歧已經不大,已基本上可以通讀。   
  楚帛書為四方形,中間有兩組文字,一組八行,一組十三行,兩組文字上下互倒,好比八卦的陰陽魚,四邊還有文字,並配有彩色繪圖。中間八行者稱甲篇,中間十三行者稱乙篇,四邊的文字與繪畫稱丙篇。本文要討論的是甲篇,今將其全文釋寫於下。

楚帛書甲篇釋文曰故(古)大熊包戲(伏羲),出血□雨走(震),居於睢□。劂□亻魚 亻魚 ,□□□女。夢夢墨墨,亡章弼。□每(晦)水□,風雨是於。乃取(娶)□□子之子,曰女王出(媧),是生子四。□是襄而土 戔,是各(格)參化法□(度)。為禹為契,以司域襄,咎而步廷。乃上下朕(騰)傳(轉),山陵丕疏。乃命山川四海,□(熏、陽)氣百(魄、陰)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益、厲。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為歲,是惟四時:長曰青干,二曰朱四單,三曰白大木然,四曰□墨干。  千有百歲,日月□ 生,九州丕土旁(平),山陵備血 矢(亻血 )。四神乃作,至於覆(天蓋),天旁動,扞蔽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孚 文 (保),奠四極,曰非九天則大血矢( 亻血),則毋敢蔑天靈,帝□乃為日月之行。  共攻(工)□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百神風雨,辰□亂作,乃□日月,以傳相□思,又霄又朝,又晝又夕 。     
  根據上面的釋文,茲將其大意表述如下:  
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處於混沌狀態下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後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闢大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並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木然,老四叫墨干。  一千數百年以後,帝□(俊)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並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人們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帝□於是制定日月的運轉規則。  後來共工氏制定十干、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曆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
由上可知,帛書甲篇是很標準的創世神話,在現有的中國先秦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還沒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確的創世神話,其珍貴是不言而喻的。
  楚帛書是典型的陰陽數術之書。陰陽數術之家一般要具備兩方面知識:一是形而上的理論,二是形而下的方術。他們的理論除闡發陰陽五行學說之外,還得解說宇宙的由來,寓理論於故事之中。在楚帛書中,甲篇只是引子,主體內容與當時的主要功能都在乙篇與丙篇。李學勤先生稱乙篇為《天象篇》,丙篇為《月忌篇》。《天象篇》講異常天象,預示人間某種災難,人們要根據天象採取避災的辦法。《月忌篇》講每個月的宜忌,而以忌為主,教人每月行事如何趨吉避禍。這兩篇都是歷忌書,即以曆法說宜忌,猶近代的曆書,很有實用價值,是當時的流行讀物。甲篇講的是宇宙形成的故事,可稱為"創世篇",似乎大而無當,但是,帛書作者種豆得瓜,這個開場白是帛書中最有歷史價值、最能傳世的部分,它為後人保留了華夏民族的創世神話,而且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先秦時期惟一完整的創世神話。更為難得的是,與現代中國各民族流傳的創世神話相比,它保留著更多史前神話的舊痕與原始思維的特點,而且更富有中華文明的固有特色,又帶有楚文化的地域特徵。

二、帛書甲篇的原始性、民族性、地域性
  帛書甲篇創世神話的原始性,首先表現在創世次序與敘述重點上。
  帛書甲篇的創世次序是:第一段基本上是寫地;第二段先寫日月的誕生,再寫天蓋的製作、旋轉與加固,基本上是寫天;第三段主要寫共工氏制定曆法。此外,它寫得最多的是山,"山"字共出現四次,是全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自然物。怎樣理解創世順序先"地"而後"天"?我們知道,史前先民造字,都是先造土、山、川、日、月等字,然後才考慮天字。這是因為,天很抽象,離人類最遙遠。倒是天上的日、月、雲、雨,與人的關係比較密切,人與土地更是須臾不離。因此,在古希臘創世神話里,先有大地之神,然後才有天空之神,後者還是前者所生。在殷墟卜辭里,有祭土、祭日、祭雲、祭雨,而沒有祭天。《山海經》有祭地、祭山,也沒有祭天。另據筆者研究,良渚文化玉璧不是祭天禮器,良渚文化還沒有賦天以神格,也沒有祭天的禮俗,相反,祭地的可能性倒是存在的,因為人類祖先是先祭地然後才祭天的。
  在史前先民的心目中,山的地位是非常崇高而神秘的:高山插雲,日月星辰出沒其間,高山是天的實體部分,是天的根據地。在《山海經》里,所有的"帝"與"神",都住在山上,"帝都"也建在山上。希臘神話中的諸神也都住在奧林帕斯山上。懸空的天堂、天庭是後來才產生的,在人類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高度以後才能創造出來。在上古時代,人們還不會把理想寄託於渺茫的天空,而是寄託於天空中的高山。《離騷》的靈均,上天求女,以崑崙、懸圃等高山為目的地,他"哀高丘之無女",不是哀天空無女。殷墟卜辭與《山海經》有祭山而無祭天,情理即在其中。現代中國有些少數民族的創世神話里,山的地位也比天高。在帛書甲篇中,山字出現四次,頻率最高,情理也在其中。
  在中國上古時代,高山有個特殊名稱,叫"崑崙"。《爾雅·釋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銳上為融丘,三成為崑崙丘。"成者,層也,重也。"三成"謂其高,梵谷山都可稱崑崙。在《山海經》里,"崑崙"出現二十次,分屬八處,東南西北中都有。高山為什麼都可以稱"崑崙"呢?筆者認為,"崑崙"是"混沌"的對音。昆、侖、混、沌,上古音都在元部,"崑崙"與"混沌"都是迭韻聯綿詞。天地未分稱"混沌",天地分離以後,仍有高山連接其間,它是"混沌"時代的遺存,故音轉為"崑崙"。在先秦,"崑崙"還不是具體的地理名稱,而是神話概念,是天地柱的意思。由於是天地柱,"崑崙"不但有"山"、有"丘",而且有"虛","崑崙虛"在地面,甚至在地下。
  高山是天地柱,是宇宙的棟樑,當然非穩定暢通不可。山陵安靜,天地才能安靜;山陵暢通,天地才能暢通。帛書甲篇四次寫山,三次贊其暢通("疏"),一次贊其穩定安靜("□")。
  總之,帛書甲篇的寫作次序與重點選擇,符合遠古先民的思維規律,說明它還保留著史前創世神話的基調。
  但帛書甲篇寫於戰國時期,不可能是純粹的史前神話。殷墟卜辭只有春秋二季,帛書甲篇有"四時"。第一段四神名字以青、朱、白、黑配四時,與《爾雅·釋天》、《屍子》、《漢郊祀歌》相同。第二段的青、赤、黃、白、黑五色木,與五行說的顏色相同。這一切說明帛書甲篇已被染上陰陽五行的時代色彩。這是很自然的事,毫不足怪。難能可貴的是它居然還能保留著史前創世神話的創世次序與敘事重點,從而反映出原始思維的規律。
  各民族的創世神話有不同特點,不同類型,帛書甲篇的創世神話可稱為"生殖型",其創世活動從伏羲"取"(娶)妻開始,謂早在混沌時代,有伏羲女媧二神結為夫婦,生了四子,四子代表四時,四子又造了地,然後造了天。伏羲與女媧,不但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地也是靠他們所生的四子而營造出來。這裡,宇宙似乎像個家庭,一切都從婚姻開始。這個開頭實在太富有中國味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徵是宗法制度突出,家庭觀念特強。帛書甲篇一開始就顯露出中國文化的這一根本特徵。
  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大多隻談空間的形成,很少談時間觀念的形成。楚帛書甲篇兼說空間與時間的由來。甲篇第一段最後部分談四時的形成,第三段幾乎都在談時間觀念(曆法)的形成。大談時間觀念的形成,是帛書甲篇與世界多數民族創世神話的不同之處,這可能與中國農耕文化特別發達有關,也與楚帛書是歷忌書有關。
  太陽的東升西沉、朝出夕落,是人類祖先建立空間觀念與時間觀念最重要的依據。因此,世界上(尤其是西方)不少民族都奉太陽為創世主與至上神。帛書甲篇兼談空間與時間的形成,卻幾乎完全不提太陽的作用。太陽在第二段才出場,而且是由帝俊所生。第一段最後說:"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為歲,是惟四時。"未有日月,四神竟然也能定出歲與四時。第二段開頭,"日月俊生"後,大概因帶來光明,使九州太平,山陵安靜,此外別無作用,而且這個作用,還要歸功於帝俊。帛書甲篇對太陽如此輕慢,完全符合中國古代文明的特點。自然神地位不高,祖先神壓倒一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突出特點,是中國文明區別於西方文明的重要界碑。這一特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時期就已顯露出來。例如,良渚文化許多玉器刻紋,都是祖宗神居中,而且刻得很大;太陽神都在邊角或下方,而且刻得很小。《山海經》里有許多"帝"與"神",都屬人間祖神,太陽不但沒有"帝"的頭銜,連"神"的稱謂都闕如,它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自然名字:"日",而且基本上只有自然形象,沒有超凡的神性。
  在帛書甲篇里,參與創世的有伏羲與女媧以及他們所生的四子(四神),還有禹、契、俊、炎帝、祝融、共工。他們全部是人間祖先神。被創者是自然界及其運行規則(曆法)。可見,在帛書甲篇里,是人類創造自然,不是自然創造人類,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濃重的人本主義特色。
  楚帛書甲篇寫的不是楚國歷史傳說,除了祝融,沒有一個是楚的先人,它寫的是當時的"天下",是全"天下"的創世神話。另一方面,這個全"天下"的創世神話是楚人所寫,這使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楚文化地域特色。《易·繫辭下》記述歷史,首舉"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接著依次舉了神農氏、黃帝、堯、舜。除包犧氏外,沒有一個人物與楚帛書相同。這或許是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差別。帛書甲篇第一節寫禹與契,他們分別是夏、商民族的祖神,《楚辭·天問》也著重寫夏、商民族,對鯀禹寄情特深。帛書甲篇第二節以"日月俊生"開始,以"帝俊乃為日月之行"結束。帝俊的名字在傳世文獻中僅見於《山海經》,而且是《山海經》里最重要的天神。《山海經》與楚帛書都是南方人的著作,都崇拜帝俊,而中原文獻未見帝俊一字。又,帛書甲篇第三段專寫共工一人。中原文獻中的共工,是個凶頑之人,更未見有推步曆法的記載。楚帛書把他專列一段,令人矚目。其實,共工制曆法,並非空穴來風,中原典籍無此印痕,而《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生歲十有二,即生了十二個兒子,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上古時代,曆法職司,往往是一家世襲,噎鳴管曆法,也即共工管曆法。看來,楚帛書與《山海經》的關係,要比與中原典籍的關係密切得多。

三、中國創世神話的民間遺存

  雖然楚帛書甲篇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先秦時期惟一完整的創世神話,但在現有先秦文獻中,它並不是絕無旁證。《楚辭·天問》開頭寫道:"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屈原提出這樣一連串問題,當不是個人無中生有的奇思異想,而是對當時流行傳說的發問。他以問詞的方式證明當時創世神話的客觀存在。
  民族學資料表明,創世神話的產生與流傳都具有全民性質。它的主要傳承者是巫師,主要傳播途徑是宗教祭祀活動,因此,廟宇祠堂往往是創世神話的重要載體。東漢人王逸《楚辭章句》在介紹《天問》的由來時說:"屈原放逐,憂心愁瘁,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昊,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偉譎詭,及古賢聖怪物行事。"此處,謂楚國先王公卿的廟堂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信而可征,近人潘嘯龍、蕭兵諸君已證明王逸此言可以憑信,這裡不必贅述。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創世神話是廟堂壁畫的重要內容,王逸所說的"天地"應指開天闢地。
  王逸之子王延壽撰《魯靈光殿賦》,記載其壁畫內容云:"圖畫天地,品類群生;……上紀開闢,遂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鴻荒朴略,厥狀睢盱。煥炳可觀,黃帝唐虞;軒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後,瑤妃亂主……"魯靈光殿壁畫,先畫鴻荒開闢,次畫黃帝唐虞,後畫三代時期,與《天問》的內容次序大體相同。其"上紀開闢,遂古之初",當是中國古代宗教性歷史傳說的常見開場白。中國神話先秦盛於漢代。靈光殿建於西漢,所在地山東又是"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儒學發祥地,此時此地的靈光殿,還畫有"開闢"故事,那麼,巫風甚盛的戰國時期的楚地廟堂,更應該畫有"遂古之初"的"開闢"故事。
  建於東漢的山東嘉祥武開明祠(《金石索·石索》)、武梁祠(《漢武梁祠畫像錄》)、武班祠(《金石索·石索》),也有伏羲女媧畫像。1949年以後發掘的漢墓,更有大量伏羲女媧題材。與其它題材畫比較,伏羲女媧交尾圖的位置最為顯要,"多刻於墓門、石柱、主室頂石、石祠山牆上層、墓壁上層等高處或顯要地位。而且伏羲與女媧都是"手持規矩",或"手捧日月"。手持規矩應是創造神的象徵,手捧日月應是宇宙主宰神的象徵。有些伏羲女媧交尾圖還伴有四神畫像。在帛書甲篇里,四神是伏羲女媧的兒子,是四時的代表,是經營天地的大神。《說文》:"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女媧的神性不只是造人,而是化生萬物。《說文》作者是東漢人許慎,這說明直到東漢,女媧還保留著創世主的身份。漢祠、漢墓中的伏羲女媧交尾圖,其思想內涵不能只看做一般的"生殖文化"、"生育之神",而是"化萬物"的創世之神。漢代大量伏羲女媧交尾圖實是上古創世神話的孑遺。
  此外,中國古代的"人日"禮俗,也是創世神話的民間遺存。
  中國從古代到近代,都有以正月初七為"人日"的習俗。為什麼以正月初七為人日,正月初一至初六又是什麼日呢?關於這個問題,《魏書》的作者魏收在自序中,有一段介紹:"帝宴百僚,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對曰:『晉議郎董勛答問曰:俗雲,正月一日為(讀作,下同)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以陰晴占豐耗。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這些話又見於《北史·魏收傳》。董勛是晉代人,"人日"的習俗可追溯到晉代以前。
  宋朝人高承所撰《事物紀原·天生地殖·人日》也說:"東方朔《占書》曰: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羊,四日佔豬,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東方朔是西漢人,"人日"的習俗至少似可追溯到西漢。《事物紀原》是宋代資料,多了個"谷",谷是人種出來的,當然要排在人之後。那麼,雞、狗、羊、豬、牛、馬為什麼要排在人的前面呢?這是因為它們各有象徵。《墨子》卷十五《迎敵祠》記載一種祭祀儀式:
  敵以東方來,迎之東壇。……青旗。青神……將服必青,其牲以雞。
  敵以南方來,迎之南壇。……赤旗。赤神……將服必赤,其牲以狗。
  敵以西方來,迎之西壇。……白旗。素神……將服必白,其牲以羊。
  敵以北方來,迎之北壇。……黑旗。黑神……將服必黑,其牲以豬。
  在這裡,雞、狗、羊、豬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中國古代,四方與四時(春夏秋冬)、四色(青赤白黑)是重疊相配的。在《墨子·迎敵祠》里,雞狗羊豬代表四方,在別處也可以代表四時。
  牛與馬為什麼排在人之前呢?《易·說卦》說:"乾為天,為父,為良馬,為老馬。坤為地,為母,為子母牛。"牛代表地,馬代表天,所以要排在人之前。
  《淮南子·覽冥訓》寫伏羲與女媧之時,"一自以為馬,一自以為牛,其行蹎蹎,其視瞑瞑"。從全段文字的次序推敲,應是伏羲為馬,女媧為牛。這裡所說的"馬"與"牛",也應象徵天與地、陽與陰。
  楚帛書甲篇的創世次序是:先有伏羲女媧夫婦生下四子,即為四神,代表四時,然後造地,最後造天。古代"人日"習俗也是先有四時(雞狗羊豬),再有地(牛),最後才有天(馬)。班固《漢書·律曆志上》說:"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人日"習俗與《漢書·律曆志》所說的"人",不包括伏羲女媧等創世之神,而是指芸芸眾生的凡人。有了"天地四時",即有了宇宙,神才創造凡人,故說"天地四時,人之始也。"在宇宙諸項之中,《漢書·律曆志》把"天地"調到"四時"之前,把"天"調到"地"之前,這不是班固個人的創意,而是中國文明成熟時代"天尊地卑"觀念使然。當時"天地四時"的次序已經凝固不化,而民間"人日"習俗的創世次序還與楚帛書同步,保留著原始思維的特點,是上古創世神話的活化石,彌足珍貴。
  袁珂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在《中國神話傳說》一書的《開闢篇》第一章中指出,"人日"習俗與"天地開闢的神話"有關,並在該書注文中寫道:"《太平御覽》卷三十引《談藪》注云:『一說,天地初開,以一日作雞,七日作人。『這就關係到原始開闢神話,有點類似《舊約·創世紀》所說了。"能從《談藪》注中看出"人日"禮俗來源於"原始開闢神話",是袁珂先生的慧眼卓識。後來,葉舒憲先生把"人日"習俗稱為"雞人創世神話",做了頗有深度的研究。可惜他們都沒有提到楚帛書,都沒有指出"人日"習俗的創世次序還保留著史前創世神話的舊痕。  

 餘論

  神話創作的黃金時代在史前時期,中國史前文化大致上可分為東、西兩大系統。西部文化樸實,東部文化浪漫;西部勤於人事,東部繁於祀神。中國幾支主要的玉器文化,如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都集中在東部地區,決非偶然。玉器缺乏實用價值,主要用於宗教禮儀。東部地區玉器繁榮,是東部文化宗教發達的物化表現。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史前的大型祭祀遺址,基本上集中在東部地區,又是東部文化宗教發達的表現。相應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話,都出在東部地區。怒觸不周山的共工,原是南方人氏,楚帛書甲篇給共工空前崇高的地位,即其一證。商是東方民族,宗教意識濃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識淡薄。
  中國古代文獻缺乏豐富系統的神話資料,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個事實不能說明中國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熱情與瑰麗的神話傳說。因為中國現存的先秦文獻都是周代所撰,經過周文化的過濾勢所必然,故它可以說明周文化的特點,難以說明周代以前中國文化的整體特徵。我們不能以周文化代表中國史前文化。周公東征以後,重人事、講實際的周文化開始統治中國。東部民族的原有神話主要殘存於《天問》、《山海經》、《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而僅存的神話殘餘,還要遭到儒家的扼殺與曲解。例如孔子把"黃帝四面"(四個面部)的神奇形象改說為聖人垂聽四方,將"夔(神話動物)一足(腳)"的神話說成夔這個人很賢良,有一而足(滿足)。焚琴煮鶴,不知滅了多少美麗的神話。幸好新中國考古成就輝煌,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的大量玉器與大規模宗教遺址的出土,把我們引進宗教發達、神話繁榮的史前世界。只要我們不固守傳世的文獻資料,勇於直面新發現的考古資料,那麼,一部分沉沒的史前神話,就可能漸次浮出水面。
  當我們把發掘神話遺產的主要希望寄託於考古資料時,千萬不能對傳世文獻掉以輕心。中國的傳世文獻對神話特別吝嗇,惟其如此,片言隻語我們都要倍加珍惜,像考古學家珍惜陶片那樣,爭取從陶片復原或設想完整器。不要以為今天沒能看到某種記載,當時就一定沒有這種說法,失載的神話比記載的不知多出多少倍。傳世的先秦兩漢文獻的確沒有關於伏羲女媧結為夫妻的明確記載,但不能因此就把他們的婚期定在唐朝,甚至連他們在漢祠漢墓畫像上的名字都加以抹煞,代以抽象符號"陰陽之人格形象"。這種思維模式只能使本來就十分稀疏的神話資料飄零入泥。漢代人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已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的記載,但願文獻中的這些片言隻語,像是海面上的片片木板,能引導我們去打撈沉船!


首先,「神話」是個外來詞,不是漢語固有的詞彙,而是清末民初時期,從日本傳來的「和製漢語」對mythology的對翻。

這個詞最初被介紹至中國,也帶有當時「民族主義」的情懷,那種想要「復興中華文化」的集體想像(亦即:我們有共同的祖先,我們是一體的,這種集體想像和敘事)。所以,有不少你看到的神話,是基於這種目的,而被「整理」和「編排」的。

所以中國原本並沒有神話體系的概念過。能看到比較有體系的,是清末民初之後,才開始加以「編排」的。

而也因為神話是個外來詞(指遠古先民對事物秩序和起源的神聖敘事),你很難在古中國文獻中,找到完全相應的概念。而只能後見之明地,從幾個圍繞在「神話」的相關概念中,例如「鬼神」、「祭祖」、「禮」、「道」、「天」、「聖人」和「古史傳說」的書籍(例如,淮南子、論衡、山海經、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詩經、尚書、周易、離騷、天問、九歌、左傳、國語、史記、禮記、路史、列子、 搜神記 等等),篩選出各種材料,再加以編寫。(可以看看 袁珂 的《中國神話史》)

至於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這兩本都是明清時期民間信仰(三教合一)的產物,不但和道教、佛教本身的宗教敘事有點距離,也和古代的民間信仰(佛教尚未傳入,也沒有佛道教的地獄和輪迴觀),有不小的差距。

若真要說,古代中國能有什麼正統的、長久被信仰的神話體系,那就是帝王世系,聖人譜系。圍繞在帝王、聖人的那些傳說和歷史事蹟,就是維持古代統治的神話敘事,也是塑造當時事物秩序意識形態的根源。

這在近現代也是一樣的,黃帝(帝王)和孔子(聖人)曾經是中國國族建構的根源。(請見沈松僑的論文: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 http://ultra.ihp.sinica.edu.tw/~origins/pages/book3.htm )


謝邀。

首先,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只是小說,不可當真。

道教的神仙太多,體系不可能盡述。但是你可以從真靈位業圖和三才定位圖來看中國傳統的神仙體係,至於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還是算了吧。中華傳統之中,三清為大。或許有人會問,那鴻鈞呢?嗯,不好意思,道教沒這號人物,此人純屬虛構。還有人會問,那盤古呢?嗯,不好意思,他是三清之一——元始天尊的化身。總而言之,你問的這個問題太龐大了,就好比你問中國有多少位公務員一樣,很複雜的。

至於佛教體係,你不能拿到中國,我覺的更應該拿到印度和濕婆去討論高低吧。


第一…………華夏神話來源比較雜亂…………體系混合之後就等於沒有體系…………
第二…………祖先崇拜…………創世神崇拜…………由於混合就會有許多版本…………祖先的話上古三皇各種各樣…………媧皇據說是創造了人族但也有人說她和伏羲是兄妹也是夫妻…………盤古大帝在三五曆紀之前似乎沒有記載…………三清伏羲盤古都開天闢地過…………
第三…………中原的炎黃神話……炎黃是老大……西方的崑崙神話……西王母是老大……東方的蓬萊神話……仙人的原始版本……南方的巫楚神話……東皇太一是老大……亂七八糟加加減減…………所以華夏神話系統就是沒有系統…………
第四…………道家和道教是不一樣的…………神仙大多數是道教弄出來的…………而道教又吸收了陰陽家和神仙家以及儒家等等的學說…………所以天庭和玉皇大帝就出現了
第五…………佛家的加入使得華夏神話變得更加複雜…………比如誰是老大?三清法力高還是如來神通強?而且佛家又本土化了一下…………比如觀音菩薩是男的…………到中國來就是女的…………
第六……同樣是混合……有些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如軒轅黃帝戰勝蚩尤之後把他封為兵主…………而同樣職司的有刑天…………你說媧皇是南荒巫族…………我說媧皇是中原神女…………就是這個樣子
第七…………我國認為仙人是凡人修成的…………仙人是凡人的升級版…………於是前者一堆道家祖師和奇人…………比如張道陵…………天庭四大天師之一…………比如陶弘景…………再如神…………外國的神相當於我國的仙…………我國的神相當於受限制的仙(封神)以及辦事的山神土地之類…………而人民淳樸…………認為正而能為神…………是以關帝武神屈子登仙…………而帝王封神也會對民間產生影響…………比如封岳飛封孔子等…………
最後…………亂七八糟一大堆…………我個人覺得華夏神系最大的體系就是沒有體系


這個話題很好,我用一些佛教的知識來解讀,大家看看怎麼樣

神話故事是從遠古時代相傳下來的歷史。

一、首先從人類起源談起
根據佛教《起世經》記載,人類並不是從猿猴進化來的,而是從更高級的狀態退化成人的。
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吧,其實不止佛教的經典這麼記載,《聖經》也是這麼說的。
在地球剛形成的不久,第一批人類是從天而降的天人,這些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和我們現在的人類有巨大的差別,按照佛經記載,他們不需要飲食,能隨意飛天,身體還有光芒籠罩,並且壽命非常長,所以都很快樂。地球上第一個降生的神人,誤以為自己創造了這個世界,因此自封為創世者。那時候地球的環境也很美好,因為剛形成,沒有地勢高低起伏,沒有山川河流峽谷沙漠之分,整個地表非常平整,像平整的湖面。此時的地面被一層乳酪一樣的東西覆蓋著(原文記不得了)。

後來人類怎麼慢慢變成今天的樣子的呢,佛經中記載的和《聖經》非常接近。那就是慾望的誕生導致了人類整體的墮落。《起世經》中詳細描述了這個變化的過程,大家可以自己去百度,這是佛教小乘經典中的一部,我用自己的語言來講出來,如果大家覺得不過癮自己去查。第一個產生的慾望是食慾,最初的人類本來不需要飲食,但是其中有一個人看到地表的「乳酪」,有一天突然產生了好奇,於是用手指頭蘸了一點「乳酪」嘗嘗,感受到甜美的滋味以後,愈發喜歡,因此貪心頓生,改用手掌鞠著吃,越吃越多,此時其他上古人類看到有人嘗試吃「乳酪」於是紛紛效仿,很多人於是開始了吃。與此同時,另外一些人發現了這批吃東西的人的身體發生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光芒弱了,身體變的笨重起來。於是這些還沒有吃過地表的「乳酪「的人類發出警告,希望這些吃的人趕緊停止再吃,否則將墮落下去。但是已經嘗過鮮美滋味的人並沒有聽從忠告,被慾望所牽引,吃的越來越多。

於是上古的人類終於分成了兩種,一種保持著原生狀態,一種漸漸墮落為凡人。凡人因為飲食的緣故,身體退化不再能飛行,變成了血肉之軀,於是聚集在一起生活,成為了原始部落。最初的天神因為有種種神通,之間溝通不需要語言,但成凡人之後,互相之間不能心靈感應,因此便衍生了最早的語言。同時因為共同在一起的時間長了,人們之間產生了好惡,不平,因為過度愛好,漸漸出現了性別,於是又有個了性生活和胎生,新的人類不再憑空化生,而借胎體而生。這就是第二個慾望- 性慾的產生過程。(具體還是各位自己去百度《起世經》)

說到這裡,佛經和聖經記載的人類起源基本一致,聖經中用了大量比喻來說明這個過程,亞當和夏娃在吃東西之前沒有性別之分,他們兩個代表了最早的人類,用蘋果來比喻最初讓你產生食慾的「乳酪」,用毒蛇比喻內心的慾望,同時,兩本經都提到了天神的警告,亞當和夏娃最終沒聽從天神的勸告,吃了蘋果,慾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隨後兩人產生了性慾。同時聖經中提到夏娃是亞當的一根肋骨,其實暗示男女同源,最初並沒有性別的區別。

二、神話的來源

神話的來源就是上古人類的生活。因為那個時代是人和神共同生活居住的時代,那個時代,人類並沒有發明那麼複雜的文字,所以用口口相傳的方式把最初的上古人類的生活傳道了我們這個時代。

那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這些神話那麼誇張?

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我們不相信而已。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只有宗教人士才信,普通人不信,如果宗教人士和你講這個故事,你也會當成神話。

我們現在的人類是慾望越來越重的發展趨勢,而上古時代,我們曾經和神只有一步之遙。
神話是哪個時代的歷史而已。


謝邀 。

神話體系是如何形成的?我覺著這個討論應該更唯心一些。甚至,所問的最初衷應該換成,神話是故事還是遺失的歷史。

說神話,就必須說神話故事。雖然這兩者不同。但當下我們所接觸的神話,畢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流傳下來的。

從故事來說。故事二字從字面來看,故,以前的時間。事,發生了什麼。故事,從前發生了什麼事。同時,故事也不能這麼解釋,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故事這兩字本身就帶上了不當真的意味。

那麼這些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當中的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呢(注意:這裡先說的是神話故事,不是神話)?

故事,口口相承,後人不斷地完善與演繹。甚至在不同的階段出現過相當大量的官方版本。所以,這些神話故事體系,是被人改造的,符合主流群眾的社會認知,符合統治階級價值觀,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精神娛樂需求。無論善惡,正邪,都是我們比較容易接受的。包括各大論壇討論的那些問題,無論怎麼解說,見解如何特立,價值觀如何顛覆,也都是我們當下可以閱讀理解的,不一定認可,但卻可以討論。我們這本身就是後人對神話故事的演繹,有好,有壞。

所以,我認為,從神話故事看神話,是不可取的。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神話。

神話,到底是什麼。故事是神話的載體。同時,故事也在破壞著神話。

談神話體系。天庭?地府?這不也是社會的投影嗎?

所以我們還是要談事,以前的事。卻不能用故事來形容了,必須這麼說,以前的事。

女媧造人,伏羲演八卦,神農嘗百草。這些是事,在一定歷史環境中分別解釋了,我從哪裡來,我到那裡去,我是誰?可見,神話也跑不出為人民服務。

中國神話體系

《封》這本書很好,這本書是沒有正邪對錯的。統統死後封神而已。闡教,截教都不過是一個名稱而已。夏,周也不過是誰當家罷了。這裡面就已經出現了社會投影。系統結構已經變得有條理,容易被人接受,這也就說明被人為改造的很成熟了。

我個人認為,神話,不能當故事看。應該當歷史看。

每一個神話人物都是一方雄主,未交流時,大家各自生活。有交流時,文化相互融合,改變。如果我們擴大來看,歐洲神話和東方神話不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嗎。感覺,都是一套模板里不同的說法而已。

所以,神話,無體系。只有獨立的人和事。

至於佛與道。武則天曾說過,佛本是道。而且,在中國。佛經是由道學學得最好的一批人來翻譯的。


謝邀
不好意思 回得太晚了 前段時間都沒玩知乎
我不太會回答這類問題,我隨便說兩句。


與西方不同,中國的神話體系其實很亂,西方神話和宗教人物向來都是區分開的,但中國確是盡其所能的融合。


從最初的部落神話信仰開始,道教誕生了,就把他們融在了一起 佛教來了 就又融在一起了 民間某位聲望高的人物被神話了,也加進去 久而久之,神越來越多。不同的地域信仰的神還不同,就連道佛兩教還分了各種派系,某個人物在這個派系很牛 到那個派系就是一個護法 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所以什麼是正統很難說。因為每個人對正統的定義都會不一樣。
西遊記有人覺得是正統,有人覺得就是一本知名度極高的名著小說。
如果說道佛兩教經典中的神才是正統 ,那遇到不同派系的區別又該以誰為準呢?那麼民間地方上信仰了百年千年的神邸沒被納入典籍就不算了么?所以這個沒辦法強求每個人都是相同標準的。


《西》和《封》的確如作者所說就像是兩本同人小說,他們都是發生在作者自己構建的神話體系當中。但是他們的構思脫胎於一些民間演繹,有的是原創,有的卻早已成型 就比如孫悟空這個角色,早在吳承恩之前 民間就有它的名字和樣板戲,只不過吳承恩把它變成了主角 讓他活了。


我一直覺得《封》藉助歷史朝代的便宜將自己的故事中的人物更加凌駕於《西》中人物的地位之上。你那邊牛逼哄哄的二郎神,在我這是三代弟子,你那邊文殊普賢觀音在我這也要被銷去三花五氣 由道入釋。尤其是這幾年西遊記的陰謀論突然崛起,又影響了很大一部人對於這兩部小說的看法。


所以我覺得他們也許放在當時也就是兩部比較暢銷的作品,但是百多年下來卻沉澱為我們的名著,並成為了我們當代神話體系中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試問在《封》之前,誰會說那麼多耳熟能詳的菩薩其實都是闡教弟子。

如同前幾年的《佛本是道》一書,他同樣在這些神話故事的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神話體系,試問在他之前,誰會說女媧是妖族聖人,還有什麼十二祖巫、巫妖大戰一類,但是如今已經有許多人將之當作標準,並且極其維護,這不得不說人家夢入神機的確有才,寫的好,我也愛看。


但是對於在看之前就多少了解一些中國神話的我來說,有些世界觀還是無法改變的,比如西遊之路處處透著佛道相爭的地下勢力,好吧,我完全不能接受,道佛兩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必定有它的大文化內涵在內,凡是導人向善的宗教就不該被過多醜化,作者為了戲劇性的衝突,又或許他本身的信仰而做了改編,卻令眾多書迷沉浸在忘我的批判而誹謗中,這點我是接受不了的,但卻也不妨礙我繼續去看,因為對一些人(包括我)而言小說畢竟還是小說。另外還有什麼巫妖大戰,你問我是不是正統,我肯定說不是。但對有些人而言那就是,也許幾十年百多年之後,它也會隨著電視廣播話劇等形式成為一部流傳甚廣的作品,成為後世中國神話體系中不得不去參考的標準體系之一,誰又知道呢!

所以說中國神話的標準體系絕對沒有,因為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與其做不到統一,不如根據自己的感覺去劃分你的標準。


推薦閱讀:

道教和佛教的齋戒有什麼區別?
真正作為法器的是什麼菩提?
為什麼孫悟空最後是佛,而觀世音只是菩薩?

TAG:西遊記書籍 | 佛教 | 道教 | 封神演義書籍 | 中國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