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什麼言行讓你敬服?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國志·諸葛亮傳》
說得多好,活成了一個原則:「及卒,如其所言。」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第一個公開自己財產狀況的高級官員,千年之下的今日華夏大地,官員公開申報財產依然阻力重重,每念及此,就讓人想起諸葛丞相的這段遺言,以及陳壽那句補刀:「及卒,如其所言。


把持朝政還名聲極好~


「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位極人臣而一生如此,是我輩一生粉丞相的原因。

順便建議某些說諸葛亮有野心的人多看點書漲漲姿勢,少看點陰謀論翻案文。

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遂就綿竹埋人腳而戰,父子死焉。

一家三代為季漢捐生,當陰謀家當成這樣到底是侮辱誰智商?


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可是我覺得他老人家沒有做到。。。。


臣等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好的言行很多。。。 但要說最令人敬服的自然是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我最佩服的是他能發明連弩,孔明燈等等,這麼偉大的物理學家居然要去搞政治,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損失
還有那個「木牛流馬」,如果真有的話也忒牛B了,反正我沒搞明白它的能量源是什麼,這要流傳到現在就是第三類永動機有木有,一次性解決全人類能源問題。什麼石油,可燃冰都弱爆了,木牛流馬不吃不喝不燒油不曬太陽不充電就能跑,這GDP得高到啥程度?!


終生不忘實踐「隆中對」的諾言,我寫的專欄文章《那些古人,那些國士之風: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內容如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人,雖過千年,仍然閃耀著熠熠光輝。他們不止才華出眾,在個人品格上也足以為後人楷模,言而有信,知恩圖報,忠以為國,他們被稱作「國士」。對於這些「國士」,以及他們所做的事情,筆者有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給大家看看。由於篇幅所限,所以筆者將之寫成一個系列文章,這是第二篇。


今天要說的這位「國士」是諸葛亮,諸葛亮被當作「智慧」的化身,得益於名著《三國演義》,諸葛亮的事迹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如果我們對諸葛亮的一生進行劃分,可以比較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躬耕於南陽,和朋友喝酒論詩,笑談天下形勢,第二個階段出山輔佐劉備,最終三分天下,第三個階段接受劉備託孤南征北伐。

本文主要探討這幾個問題:1、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幫助有多大?2、為什麼諸葛亮要南征北伐?3、為什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沒能完成?


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幫助有多大?


看一看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和之後的命運對比就知道了,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事業非常坎坷。早在中平元年(184年),23歲的劉備就已經在剿滅黃巾軍的過程中展露頭腳。初平二年(191年),劉備因為累次建立功勛而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國相。興平二年(195年),將要過世的徐州太守陶謙把徐州讓給了劉備,此後劉備先後丟失徐州和小沛,妻子兩次被擄去,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仍然沒有建樹,幾里地,幾個將領,幾千個兵,就已經是劉備的全部家業。


再看看劉備一生之敵的曹操,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在陳留老家「散家財,合義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初平四年(193年)到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基本上控制了中原,隨後與控制河北的袁紹大戰於官渡,曹操用火燒掉袁紹軍的糧食,打敗袁紹,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已經成為最強的勢力,長江以北,函谷關以東都歸曹操所有。


劉備和曹操,差不多開始時間奮鬥,但兩個人的成就差遠了,劉備完全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實事求是地說,曹操是官宦世家,子弟兵眾多,所以起點比劉備要高是肯定的,但劉備也不是沒有過機會,195年,劉備當上徐州太守,天下九州已據有其一,這時候曹操也不過擁有兗州和青州兩州之地,兩個人並沒有量級上面的差距。之後命運之輪開始轉動,從195年到207年,劉備從一州之主變成四處漂泊,越混越差,而曹操則青雲直上,逐漸發展壯大。


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得早期的劉備比不上曹操?


對於這點,劉備一生之敵曹操給出了答案,曹操評價劉備是這麼說的,「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意思是劉備是足以成為我的對手的,可惜他得到出謀劃策的人稍微有點晚,這個出謀劃策的人指的是誰?諸葛亮。


縱觀劉備的生涯,曹操的這個評價是相當中肯的。在用人方面,劉備非常的知人善任,在劉備時代,蜀漢人才濟濟,和劉備去世之後劉禪時代形成鮮明對比。在武力方面,劉備也是一員猛將,單比「匹夫之勇」,劉備可能還要強於曹操。劉備和曹操相比唯一差的其實就是謀略,曹操本身非常擅長謀略,而且還得到了一眾謀臣輔助,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還有後來獲得的奸詐的賈詡。當然,劉備也有自己的優點,在仁德方面劉備比曹操要做得更好,更能得士子民心。


劉備身邊能帶兵打戰的武將眾多,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這都是虎將,加上本身劉備自己也是一名非常彪悍的將領,所以劉備前期並不缺乏將領,缺的是從全局謀劃明確指出要打哪為什麼要打的人,沒有這樣的人那就會瞎打胡打,贏了戰術,輸了戰略,越打越失敗。正是因為不善於謀劃,劉備在前期多次失去發展壯大的機會。劉備自己也深知這一點,當劉備得到徐庶這樣的謀士之後,非常珍惜,待若上賓。這事情被奸詐的曹操知道了,劉備得到頂級謀士了那還得了?於是曹操擒了徐庶的母親,讓徐庶離開了劉備。徐庶走之後,劉備非常地傷心(能不傷心嗎,光明未來沒有了),好在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又找到了諸葛亮。


當劉備找到諸葛亮,補上他唯一的短板之後又怎樣?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劉備從孫權手中借的荊州江陵(南郡),佔據荊州五郡。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勸降劉璋,領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佔領上庸。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所以,有沒有諸葛亮,是天和地的差別。


為什麼諸葛亮要南征北伐?


在劉備過世後,諸葛亮開始了孤獨而又執著的「南征」和「北伐」,其中「南征」是為「北伐」服務的,「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提到要安撫好南邊的少數民族,後來孟獲背叛,諸葛亮不得已征伐孟獲,但仍然「七擒七縱」,目的是要收孟獲的心,以確保南邊能永久安寧。效果也的確如諸葛亮所願,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是不正確的,諸葛亮前後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北伐的過程我們就不提了,北伐最終沒有成功,離「隆中對」中的「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差得很遠。


回到原來的問題,為什麼諸葛亮要北伐?


因為諸葛亮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對於蜀國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這有相對性!別人攻不進來,但你也殺不出去!用一句話來形容蜀地:「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險山峻岭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這個觀點是易中天先生提出來的,筆者非常贊同。當時蜀國和魏國人口數量差距太大,蜀國人口不足百萬,魏國人口接近五百萬,由於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奉行休養生息政策,魏國的人口恢復要比蜀國和吳國要更快。隨著時間推進,蜀國和魏國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坐以待斃必死無疑,與其坐等,不如主動進取,或許還有一些成功幾率,諸葛亮出蜀既是為了要完成「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又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為。


為什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沒有實現?


「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沒有辦法實現是因為條件無法滿足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天下有變」滿足嗎?不滿足,諸葛亮在世時曹魏政權還很安穩。


「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上將關羽沒有了,荊州沒有了。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將軍即劉備也沒有了。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關中已經被曹操經營多年,民心又怎會向著蜀漢?


可以說「隆中對」的條件除了「攻打秦川」這個方向外幾乎沒有一條滿足,這又怎麼成功?


「隆中對」的規劃其實很好,分兵兩路,一路直攻曹魏心腹之地許昌,吸引曹魏主力,另一路乘機攻佔關中。(「隆中對」時曹操還沒有佔領關中,但顯然諸葛亮已經預測到曹操不久就會攻佔關中。)


而如果跳出「隆中對」,分析劉備最終沒能復興漢室,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劉備遇到諸葛亮太晚了。

「隆中對」其實是要模仿漢高祖劉邦獲得天下的路線,滅秦後,項羽讓劉邦入蜀,此後沒多久劉邦勢力便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佔關中,繼而出關和項羽爭天下最終成功,最關鍵的一點其實是時機,當時關中分為三秦,章邯、董翳、司馬欣分別佔據一塊,且分封未久,關中老百姓怨恨章邯、董翳、司馬欣投降項羽,所以劉邦和韓信才能很快佔領關中。


到了劉備的時候呢?原本佔領關中的馬騰、馬超勢力已經被曹操消滅,劉備勢力要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統一了北方的政權,難度要比劉邦時候超出兩個等級。


筆者認為,如果劉備和諸葛亮的組合能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前佔領一州之地,不論是劉表佔據的荊州還是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的益州,都有可能匡扶天下,如果是那樣,那麼劉備就會是第二個劉秀。


這一切的一切早在劉備和諸葛亮遇見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想來不免悲嘆。


「國士」當之無愧


諸葛亮一生始終維護漢朝正統,在曹操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他選擇隱居南陽,當帶著區區幾千人馬的先主劉備三顧茅廬懇請諸葛亮出山扶持的時候,諸葛亮答應了,只是因為漢的大義和劉備的誠心。須知那個時候幫助劉備站穩腳跟,挽狂瀾於既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諸葛亮做到了,最終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這已經是人力所能達到的極限。


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及之後的披肝瀝膽親身實踐,劉備或許至死還是一個寄人籬下的食客。得一賢士,成其功業,壯哉!雖然最終諸葛亮幫助劉備復興漢室沒有成功,但諸葛亮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對漢朝盡忠,對主公盡義,堅持理想,鞠躬盡瘁,至死方休,「國士」之名,當之無愧!


最後,安利一下我的專欄:「南山快評」,一個原創雜文專欄,關注國際局勢和台海關係熱點話題,偶爾涉及歷史或者文化,每天更新內容,歡迎關注。


知乎專欄:南山快評 - 知乎專欄

微信訂閱號:「南山快評」,掃描二維碼關注。


功蓋一代而朝不忌,權傾一時而主不疑


言: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行: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言行一致,令人敬服。
(引文摘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電視劇他臨終時幻想蜀國一掃天下,三分歸一,吳國和魏國皇帝來朝拜,不禁讓人潸然淚下。。英雄總是孤獨的,即便如此,沒有人幫忙,也願意一試,為的是那個叫理想的東西。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我覺得按才氣來說,最出色的一段應該是赤壁外交啊:也就是智激孫權。簡直是天人之作,為什麼沒人提。當時曹操正在追劉備打,並且把劉備打成了喪家之犬,孔明一忽悠:直接轉移了曹操的打擊目標,讓孫權當了肉盾,做了劉備的擋箭牌;協助周瑜魯肅孫權壓制了內部可怕的投降勢力,忽悠曹操孫權正式開咬;趁孫權拖住曹操,暗中準備,打算趁亂撿荊州的便宜,基業第一步;能把幾千殘兵敗將忽悠成幾萬精兵強將的同盟,而不是附屬。此一舉四得之作,大概是軍師28歲左右的傑作。如果隆中對是個戰略的話,這個第一步行動直接改變了三國的走勢,當然仗是周瑜打的,但是赤壁最大的受益者明顯是劉備。雖然日後埋下了隱患,但是這是兩碼事了不提。


大約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想以諸葛亮的智慧,他怎會不知道,北伐最後不可能成功,漢朝也不可能匡扶。


推薦閱讀:

大家通過相親都明白了什麼道理?
在你的印象中,東南大學是一所怎樣的大學?
你是如何定義女神的?
哪一個瞬間讓你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TAG:調查類問題 | 三國 | 諸葛亮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