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簡子」中的「子」是爵位嗎?


明顯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諸侯所用。例如齊侯,宋公,魯侯,鄭伯,楚子,許男………
趙簡子這個稱呼,可以拆分出來。趙 是他的氏,趙簡子嬴姓趙氏,先秦男子不稱姓而稱氏。簡是謚號,同樣有簡這個謚號的有鄭簡公,秦簡公等。子是尊稱而非爵位。春秋時期位高權重的卿不但死後使用謚號,而且在謚號後面冠以子字尊稱。這種現象在晉魯衛三國最常見。除了趙簡子外,魯國有季武子,季文子,季平子,季康子,孟獻子,叔孫宣子,叔孫孟子等,衛國有孫文子等,晉國幾乎每個卿都有這種死後謚稱,難不成晉國內部有七八個獲得承認的子爵國?顯然不是。
同理,諸侯死後的謚號稱呼,都是從 國—謚號—公字 這種結構。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等。春秋之前,諸侯都不敢冒用公字尊稱自己,但進入春秋,這種做法開始普遍。齊國和晉國都是侯爵國,國君死後稱公,顯然,這裡的公也不是一種爵位,和子一樣是尊稱。
《孟子萬章篇》 對爵位做過簡單論述,很明顯的區分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和卿大夫士等國內臣子的爵位。


趙簡子,簡是謚號,子是尊稱。
周代的分封制如下圖:

周代所謂的[爵],就是周代統治階級內部等級關係在法律制度上的規定。周代諸侯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諸侯的五個等級。公、侯、伯、子、男的排列次序,表明它是標誌周代諸侯貴賤尊卑的爵秩等列。周代社會是等級社會,它的卿大夫階層內部也是有等級的。國家的爵位尊,卿大夫的地位也尊;相反,國家的爵位卑,其卿大夫的地位也就卑,而且列國卿大夫的上下等級十分嚴格。
我們先來看一下[公]是怎麼回事。諸侯在國內所稱的[公]顯然已不是爵位,只是一種尊稱。我們說諸侯可以通稱[公],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說的。諸侯生稱爵,死稱公,這是諸侯稱[公]的又一種形式,也是一種臣下尊君的稱號。再來說[子]。《白虎通·爵篇》:「子者,茲也,茲茲無已也。」可見,子本是從王、公家族中分化出來的後代子孫。[子]演化成爵位起於商,周承商制,沿用了[子]的爵號。在西周大分封時,華夏族受封的子爵很少,且多為幾內小國。子爵大多為夷狄之君,子又是諸侯在服喪中的一種稱謂。因為趙簡子是晉國的卿大夫,公侯伯子男的爵秩等列是運用在諸侯這一階層內部的,同時趙簡子不屬於幾內小國、夷狄之君、諸侯服喪這三種情況的任何一種,所以趙簡子的[子]不可能是爵位。
那這個尊稱又是怎麼來的?
[子],其書寫演變如下:

[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稱,《穀梁傳·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貴稱。」可以單稱[子],《詩經·鄭風·子衿》:「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如同現在稱[您]。也可以在姓氏後加[子],孔子、孟子,如同稱某先生。
綜上所述,趙簡子的[子]是尊稱。
參考論文:
①《先秦兩漢文獻中所見周代諸侯五等爵》,陳恩林,載於《歷史研究》1994年第六期,第59—73頁。
②《「子」中敬意從何來》,韓華梅,載於《咬文嚼字》1997年第一期。
③《「君子」一詞的詞義演變》,羅江文,載於《玉溪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第一期,第68—73頁。
註:圖片來源於百度,侵刪。


大國如魯國7百里,有2個3百里的伯爵費伯臧伯,晉國更大,所以也有伯爵,齊國6百里,只有2個2百里的子爵國子和高子
孔子是後世尊稱,史書里都記錄為孔丘而不是孔子。但是趙簡子、孔文子的子不是尊稱,而是謚號,也很可能是子爵爵位,比如《成公二年》孫桓子還於新築,不入,遂如晉乞師。臧宣叔亦如晉乞師。皆主郤獻子。晉侯許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克於先大夫,無能為役,請八百乘。」許之。郤克將中軍,士燮佐上軍,欒書將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郤克也就是郤獻子明確使用郤子,那他就確實是子爵。
以晉國的甲車四千乘1000馬車的國力,200乘50馬車的子爵可以封個20個,當然也有些是400乘100馬車的伯爵、100乘25馬車的男爵
具體見我知乎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240019
我來解釋趙簡子說的「士,田十萬」該怎麼理解,就可知道這個人有多豪氣
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根據《周禮》天子下為公(六軍統帥,125乘馬車,視同周制侯爵125乘)、天子的卿(六軍統帥,125乘馬車,視同周制侯爵125乘、周制伯爵100乘)、天子的中大夫(師統帥,25乘馬車,視同周制子爵50乘、周制男爵25乘)、天子的下大夫(旅統帥,5乘馬車)、天子的上士(1乘馬車,100人)、天子的中士(25人)、天子的下士(5人)。
所以《禮記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 天子之(中)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而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孟子在《萬章》里說: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需要區分領地和實際俸祿。

《國語·晉語八》(約公元前550年)「大國之(下)卿(軍長,125乘),(俸祿)一旅之田(5乘)。上大夫(師長,25乘),(俸祿)一卒之田(1乘)。」韋昭註:「上大夫一命,百人為卒,為田百(周)頃[井]。」

《左傳·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趙)簡子誓曰:「……克敵者,上大夫(25乘),受縣(125乘),下大夫(5乘),受郡(都,25乘),(下)士(25人),田十萬(酇,1乘,100人)……」官升一級。田十萬就是田十萬畝,也就是100井

(趙)簡子巡列,曰:「畢萬,匹夫也,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於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晉國一開始是小國,畢萬一開始是匹夫伍長,一戰升下士,二戰升中士,三戰升下大夫,四戰升上大夫1乘,五戰升下卿5乘,六戰升中卿25乘,七戰升上卿125乘。


中間貌似有幾次名稱改革

諸侯國和《周禮》遂人一個級別。諸侯之上大夫卿(軍長)、下大夫(師長)、上士(旅長)、中士(族長)、下士(司馬長),凡五等。《國語?魯語》云:「天子作官(軍),公帥之。……元侯作官(軍),卿帥之。……自伯子男,有(下)大夫無(上大夫)卿,帥賦以從諸侯。」《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云:「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因為各大國普遍建立起很多軍,所以把上大夫與卿這個是同義詞給拆分了,還引入天子的中大夫。卿(三軍統帥)、上大夫(三軍副帥)、中大夫(軍長)、下大夫(師長)、上士(旅長)、中士(族長)、下士(司馬長)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故晉之法,上大夫(二軍長)二輿二乘,中大夫(軍長)二輿一乘,下大夫(師長)專乘,此明等級也。」

《荀子·大略》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晉獻公擴充軍隊為二軍。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下)大夫。士蔿說:「太子您不能立為國君了。分給您先君的都城,封給您的爵位,預先把您推到人臣的最高地位,又怎能繼位!不如逃走,免得大禍臨頭。BC632年晉國晉文公在已有的三軍中加入三行,BC629年晉文公擴至五軍,晉襄公縮為三軍,BC588年晉景公擴至六軍。晉厲公縮為四軍,晉悼公縮為三軍。


畢萬封下大夫(師長,25乘馬車),相當於男爵(25乘馬車),封於魏,那麼魏國就是個男爵國了,同樣的霍國、耿國也都是男爵國,男爵國邊長是一百周里,也就是50公里,其食者四之一,實際可用土地是邊長25公里,另外四分之三都是不容易使用的山地。

霍縣(附近很空曠)

耿縣(附近很空曠)

為了統一名稱和拍馬屁,又改為:上卿(原卿,六軍統帥)、中卿(原上大夫,二軍長)、下卿(原中大夫,軍長)、上大夫(原下大夫,師長)、下大夫(原上士,旅長)、中士(族長)、下士(司馬長)。《左傳·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次國之上卿(二軍長)當大國之中,中(軍長)當其下,下(師長)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軍長)當大國之下卿,中(師長)當其上大夫,下(旅長)當其下大夫。」中大夫很可能是晉國三軍時代才增加的,六軍後又消失了。《論語·鄉黨》(約BC500)「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如也」。天子之田,方千(周)里,(夏制)公侯田,方百(周)里,(夏制)伯,七十(周)里,(夏制)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周制)侯曰附庸。
1周里是0.5公里,方七十周里,面積是35*35=1225平方公里,夏制伯爵有3個方百夏里,1夏里是0.25公里,面積是3*625=1875平方公里,夏制子爵是1250平方公里,商制伯爵有3個方百商里,1商里是0.32公里,面積是3*1024=3072平方公里,商制子爵是2048平方公里。可見七十里是瞎編的,是為了迎合百里和五十里。

王畿千里,可封四公,三公名義上與天子各得25個方百里,但是全都在偏遠之地的5個方百里,還其食者半,三人加起來15個方百里,只能出兵7.5個方百里,而天子坐擁「八百里秦川」的7.5個方百里、75000人的西六軍,以及10萬人的東八軍,可以輕鬆擊敗三公聯軍。

漢初大夫5頃,等於下大夫1井9夫。公大夫9頃等於小國之上大夫卿2井18夫。公乘20頃等於大國之上大夫卿4井36夫。左庶長74頃以上等於16井,秦國吸取了晉國的教訓,高級官吏的領地非常小,與戰國高級官吏動則百井,完全不能比了。
《禮記·王制》制農田百畝。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 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諸侯之下士(司馬長,俸祿1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中士(族長,俸祿2夫)倍下士,上士(旅長,俸祿4夫)倍中士,下大夫(師長,俸祿9夫1井)倍上士。卿(軍長,俸祿4井),四(下)大夫祿。君(俸祿40井),十卿祿。次國(公爵國)之卿(俸祿3井、2井),三(下)大夫祿,君(俸祿30井),十卿祿。小國(侯爵國)之卿(俸祿2井),倍(下)大夫祿,君(俸祿20井),十卿祿。
(春秋晚期)次國之上卿(二軍長),位當大國之中,中(軍長)當其下,下(師長)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軍長),位當大國之下卿,中(師長)當其上大夫,下(旅長)當其下大夫。其(大國)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小國)上之三 分。
這裡應該是以投入相同種子和勞力作為前提的,土地肥力的區別,導致產出的區別。下農夫食五人,原始社會的均田至少能養活耕種者,那麼投入生產的就佔五人,上農夫食九人,也就是四人可以不勞而獲,這是怎麼回事?自然是奴隸在負責工作,以便「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
凡令賦,以地輿民,制之:上地,食者三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三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
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唯田與追胥竭作。
上地,夫一廛,田百畝萊五十畝,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畝,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畝,菜二百畝,余夫亦如之。
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州長,每州中大夫一人。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族師,每族上士一人。閭胥,每閭中士一人。比長,五家下士一人。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縣正,每縣下大夫一人。鄙師,每鄙上士一人。贊阝長,每贊阝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人。鄰長,五家則一人。
天子,三公、九卿(西六軍加東八軍,天子自將一軍,留守一軍),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國(魯國),三卿(軍長),皆命於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國(公爵國),三卿,二卿(軍長)命於天子,一卿(師長)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國(侯爵國)二卿(師長)皆命於其君(軍長),下大夫(師長)五人,上士(旅長)二十七人。

天子之大夫為三監,監於諸侯之國者,其祿視諸侯之卿,爵視次國之君, 其祿取於方伯之地。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視元士。諸侯 世子世國,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賜爵,視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國。 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祿。


謝邀。
是的。子爵。
當時趙鞅是晉國卿大夫,是家臣而非諸侯,不能稱公侯伯,只能稱子。三家分晉之後爵位是侯爵。
趙鞅死後謚號是簡,生前時人稱之為趙孟。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爵位 | 春秋時期 | 周朝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