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摹上如何追求變化?

老師說我現在臨摹的通病就是缺少變化,就是粗細,節奏感的變化。粗細還能理解一些,節奏感就真的不知道了。問老師,老師又賣官子,說現在懂的太多不一定是件好事……學書半年,高中生讀書太少見識不廣,請原諒我的愚昧無知。。。。。。。心情好寫的,不是主貼所以寫得不好,大家見笑了。


謝邀。

這個問題呢有一點代表性,我分兩部分來答,第一部分關於韭花帖以及臨摹的問題。第二部分關於師徒傳授。

韭花帖,難度極其大,不要說對於初學者,即使是成熟的書家,往往也不敢遽然上手。這一篇臨摹之作,粗看略略具備,但不能細琢磨,每一筆都不能到位。韭花帖之難,首在其風神,後人評價楊凝式此帖是具備了魏晉風度的,黃山谷說下筆便到烏絲欄,就是說的楊凝式。風神太遙遠,可以暫置。其次是難在筆法,用筆精巧而繁複,唐人精妙處不過如此,這是宋人做不到的。

來看幾個放大字的節選。

我不一一展開說了。簡單點到,舉一反三。足下老師說的對比,大概就如韭花二字吧,壯者極豐腴,細者極清勁。這個可以通過讀帖容易看到的,不難。更難的是要研究它的用筆。用筆從哪裡看,從下筆、運行的外在痕迹看。比如當字吧,要細細看,認真想,每一筆下去的時候、運轉的時候那一絲絲的如髮絲一樣的痕迹是怎麼來的?又比如寢的寶蓋、花的豎彎勾,不是一筆直寫的,好像多段線條拼湊的,書家為什麼要這樣?這些當然是用筆的結果,要去探究,只有眼睛看到了,才有可能做得到,才慢慢得筆。話不再展開,觀察要細,網上有大圖全圖,可觀摩。

第二部分,我說傳授。傳授我曾經為了公開課,單獨列了一節。為什麼當時我想列這一節,因為中國書法最講傳承,整部書法史,或者說書畫史,沒有自學成才、孤峰突起的大家。在傳授中,有一種現象,叫心印。老師的心得,哪有保留的道理?有這樣狹隘的老師,但不多見。我所遇的前輩,只要是青年願意學,必定不厭其煩,甚至恨不得給你灌頂。這來源於書學的傳承傳統,因為這些前輩的前輩也是當初這麼對他們愛護提攜的。但受學生的自智力差別和階段,老師往往給出的答案讓學生失望。孔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耳。老師並沒有作任何隱瞞,等你會了就能理解老師的苦心。

前輩曾說,他們年輕的時候拿字給老師看,老師看了看只說再用功;上海的王蘧常先生一般說再沉著,就到此為止了,絕對不會在點畫上橫加指揮,怕的就是學生有束縛,留下弊病。上海的翁闓運老先生,寫顏的名家。有人拿字給他看,他拿過來一看,比如說是月落烏啼這首詩,老先生就把詩從頭到尾念一遍,再還給來人,結束。真神人也。

又,在傳授上,老師的話一個階段不一定對。為什麼?還是在學生身上。比方說一個問題的本質是蘋果,學生目光總是在蘿蔔和土豆上糾結,這時候老師也就順著蘿蔔土豆先敷衍幾句,等慢慢學生有領會了,再傳授蘋果的事情。需要謹記。

因為這些問題我都遇到過,故而啰嗦一答,祝好。


韭花貼難度是很大的
現在與你說太多固然聽不懂 你得到三十歲 讀了不少書了 這時候自己亦能辨別了

如今流傳的韭花貼都不確定為真跡 你若能發現真偽間的藝術差別 各種臨摹版本大致年代 每個人都臨摹特點 你算是了解楊凝式了

這些知識不要去看專家如何說 沈尹默被陳獨秀說字其俗在骨 吳湖帆山水又遠不及清人石濤 四王 當代活著的藝術家又遠不及上倆人 所以如果有能力要自己多讀書去辨別

目前只能說羅的版本貼近真跡 但明白人還是會遲疑 畢竟與楊的廬鴻草堂 夏熱帖 差距太大
何況羅的韭花貼筆跡仍有臨摹跡象

從你練習的韭花貼看 是容易獲得老師滿意的 但書法不是憑藉朝氣去創作的 所謂變化亦是指收放 剛柔 決斷等等人生經驗於筆觸間的展露 這些事物初學者往往隨意揣度 唯心生異境 不能兼顧通融 內涵不夠蘊藉 雅量器識不豁達 很容易出現書寫問題 這就是時間換空間了


節奏感是書寫速度的自然變化,這個東西是在書寫自己最為熟練的字體時,並且經過長期到位的練習後,自然形成的。所以,首先,你必須對自己正在臨摹的字體非常熟悉才行。韭花帖,建議你不要用生宣練習,找熟宣或者絹,先在網上找單字高清放大版看看。韭花帖游絲、縈帶,非常非常重要!生宣一寫就全廢了


關於書法臨摹的目的與方法,有必要作一些說明與提示。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初學階段,大多數的時間都化在臨摹之上。也有書法家晚年還經常臨摹,甚至臨一輩子的,如胡小石、林散之晚年還做臨摹的日課;趙孟頫、王覺斯晚年還醉心臨摹王羲之書法。更有甚者,清道人李瑞清將臨摹性的書法作品作為自己一生書法的代表性作品。當然,初學者臨摹與書法家臨摹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初學者臨摹,主要是為了打好書法的基礎,為了擁有良好的基本功。書法家有明確目標與有選擇性的臨摹,則是為了進一步的深化與深造,以實現最後的理想。
現在講的臨摹,一般指的是臨而非摹。其實所時謂臨摹,包含了摹與臨二種不同的方式方法。摹也可分描紅與印摹二種方法。描紅即是在專為摹書而印製的紅色字樣上摹寫;印摹是用半透明的紙張覆在字帖上面摹寫。「摹」這種方法一般也只有初學者才使用,但也可以作為進一步嚴練與研究時採用。臨也可分為對臨、背臨與意臨三種。由摹到臨,再由對臨到背臨,由背臨到意臨,這代表著書法學習的進步與提高。修道中有「三轉九返」之說,意謂真修行往往需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反覆多次,真正把工夫做實、做到家。
書法的臨摹又可分為學習性的臨摹與習作性的臨摹二種。前者是為了書法的學習與進步而進行的臨摹;而後者則將臨摹作為完成書法作品的一種方法與手段。前者可看作為初級的臨摹,後者相對而言是一種中級與高級臨摹。正因為目的不一樣,觀念手法也就自然有異。如果是學習性的臨摹一般都先求形似,然後求神似,而以形神兼備為目標。另外往往採取的是舍我從人的方式,完全以學象學好為目標,還無法顧及個性與發揮。創作性的臨摹就不一樣了。正因為臨摹是為了創作與個人完整的書學服務的,更多的是通過臨摹來掌握書法的總體的方法與規律的,同時還要考慮到結合自己的個性與愛好。這樣的臨摹就可以有更多的主觀意識與思想,可以追求神似,可以同時考慮到結合個人風格的因素。
臨摹也可分為寫實性的臨摹、寫意性的臨摹二種。寫實性的臨摹從字面的意思可知,這是一種尊重客觀對象,強調反映準確逼真的方法。寫意性的臨摹則不強調寫實與形似,而重視的是取其意、得其神。可以說前者強調的是形似,後者強調的是神似。一般在學書的初級階段可偏重於寫實性的臨摹,先強調形似。等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逐步過渡到寫意性的臨摹。在寫意性臨摹的成熟階段,此時雖然不求形似,但因有形似的基礎與功夫在,不求形似而大略形似,有「不似之似」與「神似」的效果。不管是寫實性的臨摹,還是寫意性的臨摹,其間都要考慮到每個人的個性及在書法中的作用與表現。我國常規的書法學習,尤其是初級階段的書法學習,一般都不夠重視這一點,強調這一點,這對書法的學習帶來的不良後果其實非常的嚴重。好多人不清楚,書法真正的成功,其中必然包括著個性發揮的重要因素。此即所謂真正的「書如其人」與「人如其書」也。
正因為人的個性有異,其精神意識與動作形態也自然有異,方才導致書寫的形態與氣息而有不得不如此、不能不如此的差異與變化。這種因個性之不同而存在的差異與變化,如果看得真切與透徹,便可以有意識的加以確認與保護,使其得到充分的發掘與發揮。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可能會引發因為個性與學習對象有異而產生的困惑與矛盾,打架與挫折,甚至會對自身的書法素質與才能產生壞疑,從而打擊到自身書法學習的自信心。反之,如果認識到個性是個好東西,個性不但不需要迴避,而且應該得到足夠的尊重與珍愛,便可走上一條臨摹學習與個性融合兩不誤的最佳途徑。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名家名帖與名碑難計其數。學習從從哪家入手呢?按理而言,應該根據各自的愛好與個性特點加以選擇。然而初學者一般都沒有選擇的能力與餘地,一般的教師與輔導者又不懂得書法如何應材施教。至於怎樣識別個性,怎樣確認個性與臨摹對象之間的差異與融合的度。因為今天所談不是這個專題,只能略作提示。
人可分為心理和生理二個部分。人因心理的差別而產生屬於個體的意氣與感覺,這就是書法氣息個性化的基礎。人也因生理的差別而產生屬於個體的形體與動態,這種形體與動態的自然展開就自然會作用書法的形體與動態,這又是書法形態風格個性化的基礎。要想實現臨摹與個性的「雙贏」,就要走「中庸」之道,就要使之兩相調和融合,從而確保兩不誤。此所以不知道書法成功即是個性的成功的人,便會偏面強調形似,也只知道形似。而知道書法成功即是個性的成功的人,便會提出「臨摹不須十分像」、「臨摹可以求神似」的觀點。其實,學習者的個性與臨摹對象相近,便易得形似。反之,如果學習者的個性與臨摹對象差距較大,形似就是個難題,就是個大問題。此所以本人亟力強調書法要好好研究個性與書法內在的聯繫,強調書法教育要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臨摹追求的是形神兼備


各人愚見,臨摹的是字體的結構,各人的風格是對藝術的再加工。所以為什麼同樣一副作品,標準化的字體沒有手寫體有韻味就是這個意思。就拿各人最喜歡的是草書為例,一副草書,有大有小,有粗有細,有虛有實,這就是作者在書寫過程的二次加工。所以欣賞書法,不僅僅是作品內容本身,更是看出書寫者的藝術見解。
各人愚見,不喜勿噴!


推薦閱讀:

顏真卿的楷體好在何處?
學字大半年,想練行書吧,楷書間架又差了一點,繼續學楷書吧,平時書寫太慢,不咋會連筆字,求教各位大大。?
為什麼我看顏真卿的字特別難受,評價說他的字有勁,我完全沒感覺,看歐陽詢的卻很舒服?
哪位書法高手談談如何脫貼?
自學書法半年,陷入瓶頸期,求指明方向?

TAG:書法 | 毛筆書法 | 書法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