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和光線這兩家民營影業公司哪個更強?


謝@黃繼新邀請,華誼和光線這兩家民營公司,經常被人提起,也經常被人比較,我個人對此事也比較有興趣,所以可以嘮叨兩句。我們分為幾個部分來說吧。
一,公司形式: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上市公司,但有一個區別,華誼的主業是電影,然後是影院投資以及藝人經紀,再往後數才是電視劇啊神馬的。華誼兄弟上市,電影是主業。而上市的光線傳媒,主業是電視欄目,廣告啊什麼的,光線影業只是光線的一個分公司,上市部分並沒有包含光線影業。嗯,是這樣的。
二,關於電影。既然兩家公司比較,當然要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兩家公司的交集,就是電影。華誼兄弟是最早涉足製片業的大型民營公司,這大家很明白就不多說了。培養和締造了很多大導演,大明星,而植入廣告,包括貼片廣告的創始人也是華誼的王中軍,可以說華誼兄弟是一個具有開拓者一般素質的公司。光線傳媒是做電視欄目起家的,大家熟悉的娛樂現場啊什麼的都是他家做的,做電影開始比較晚,加上影業高層的張昭和徐林在光線和樂視之間來回跳,也是件挺好玩的談資。光線對於電影的投資很小心,大部分都是以發行形式投資的,或者加磅投資,光線的發行團隊,是張昭在光線的時候建立的,這種矩陣模式(就是每個城市都有發行人員駐地)是當時新穎的發行模式,現在樂視影業在國內的發行團隊也是矩陣模式,當然這算題外話了。單從影片本原說,華誼不管在項目的策劃,拍攝的質量和票房結果看,都大大強於光線,光線在這方面實在是不能跟華誼相提並論,在這一點上,光線甚至弱於小馬奔騰。
三,關於電影發行。這個問題要單說的原因是,我估計大家都挺感興趣的。華誼的發行是很傳統的模式,中規中矩,而光線標榜的矩陣模式就顯得很特殊,所以,光線利用這種模式拉來了很多大片發行權,包括致青春等等,但除了這種模式,還會有票房保底等等模式。這也是比較有操作實力和預見力的模式,有人願意給我保底票房,我當然會欣然接受啦。不多分析,大家明白就好了。
四,關於掌門人。華誼的王氏兄弟,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王中軍在美國學習奮鬥,回國後跟弟弟接手了華誼廣告公司,致力於企業VIS(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的工作,王中軍的作品包括「中國銀行」,大家很熟悉的「中國石化」的logo,還有「國家電網」的logo等等,而後做了電影,也開創了很多個第一,包括植入廣告,貼片廣告,找銀行抵押版權融資方式等等,在我看來,王中軍王中磊做的一些事,影響了整個電影業。光線的王長田先生,早年間是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離職後開創了中國電視界制播分離的先鋒者--光線傳媒,並因此而名聲大噪。但很多年過去了,他依舊保存著那種張力,依舊是一位優秀的電視人。
五,結語,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生力軍,是兩家非常好的公司。華誼兄弟一如既往的對電影痴迷,光線一如既往的電視電影全面發展。呵呵,看吧。


不太想答,唉。相比IT、互聯網、家電等行業的明星企業,以及好萊塢六大和其背後的傳媒集團,這兩家公司都也就那麼回事兒吧。華誼正在從巔峰滑落且已經很難再回到高點,光線受限於王長田本人的眼界,公司發展的上限是很低的,目前快要到頂了。

隨著陳國富的出走、連續幾部大片的票房失敗(當然即使失敗,華誼相比星美等沒腦子公司也不會徹底完敗),華誼開創、博納效仿的@yolfilm 所說的大片模式+明星戰略,都在走下坡路,相比頭幾年每部都賺錢,現在的華誼製片部門(尤其沒有陳國富了)和好萊塢六大類似,都是一部大賣三部賠錢,靠這一部大賣填三部賠錢的坑(這方面最擅長的就是迪士尼了)。同時曾經鼎盛的經紀部門大部分藝人都已經離開自立門戶,現在就靠姚晨等少數藝人扛旗。也就是說,在這場牌局裡,以前人人都知道華誼握著大導演和大明星兩張王牌,現在別人都在攢人,他們牌面上已經不佔優勢了,待未來兩年馮小剛約滿甚至退休,華誼對外最引以為傲的金字招牌也就是紙面陣容上的強勢就要清零了。

可華誼畢竟是華誼,就算對手們手握一把張藝謀+鞏俐+好萊塢巨星,華誼也未必就不能用一手烏爾善、彭浩翔的爛牌打贏一局。除了王氏兄弟本身相比同行具備明顯的智力優勢(就好像賭神用最爛的牌也能贏菜鳥的一把好牌),相比貴圈從業人員平均水平極低、缺乏標準化模式、大部分企業都是草台班子、人員流動率極高的行業狀態,華誼最大的優勢是建立了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員工雖然未必有很多奇思妙想,但至少在執行效率上和我們這樣的第三方宣傳公司不相上下(想像一下4A和PR級別效率的甲方)。在製片領域,陳國富和資本的監督追求工業化生產和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因此華誼的產品即使劇本稀爛(比如《畫皮2》、《太極》,也就是在開拍前先天就有殘疾),製作水準、物料配合、宣傳配合包括藝人協調等方面還都能保證專業度,至少是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

做生意就好像父母教養孩子,標準化的意義在於可以保證中等天資以下的產品(孩子)能夠暢銷(成材)。華誼的產品中有天才大作(馮小剛電影、《風聲》、《西遊降魔篇》)(從育人的角度講也就是神童,後面括弧內都是比喻)也有中下之資(《畫皮2》)。現在人才流失和水準下降導致的先天牌面(父母身體狀態)上的退步,使得天才之作(神童)的誕生概率明顯降低,但標準化生產(教育)可以保證華誼即使生產出《畫皮2》這樣的中下之資,也能賣個盆滿缽滿(成為人才)。因此即使華誼持續在走下坡路,依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然資本市場指望華誼重整旗鼓再領風氣之先,像Apple一樣成為行業標杆的希望已經很小了,大家有沒有想到IT業的某家被寄予厚望的老牌公司?

至於光線,要寫真話嗎?(想看的朋友請評論,如果很多人留言我會考慮寫完)


這個問題……yolfilm大叔有在微博談到過,我當個搬運工,游叔看見希望不要介意啊~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游叔微博翻,不知道我有無集全,大概這幾條微博:
1、感覺光線和華誼是兩個世代的公司,一個追求新類型的開發,下賭注於中小製作,敢用新演員,敢用新導演。另一家,是大片大片大片,和地方政府捆綁,死咬住幾個所謂的大導演,捆綁所謂的大明星。……華誼模式不衰敗,中國的電影不會有出路。
2、華誼的電影好看與否?跟這個模式能不能持續發展?那是兩碼子事。華誼那一套「捆綁」的思路中,不存在「驚喜」的可能性。中影、保利、華誼、加上萬達,全搞這種東西,弄到最後,全中國就它幾家家玩的轉。結果就是,不但是捆綁了,更是綁架。
3、這世道,發行投入,不見得比電影拍攝費用低多少,高調發行,甚至可以到製作費用的一倍半以上。王長田的意見我十分同意,製作、經紀、發行,本來就該分開,不該像「華誼」這種公司一樣,全捆在一起。我反對的,其實就是這種「大而全」的「國營中影集團」的「托拉斯」思路。
4、真正良善的影視行業發展,容我再重複一次,不該上下游一體整合,它整合成功了,其它中小公司全該倒霉,它整合不成功,連觀眾也倒霉。只因影視是文化產業,是媒體,影史早教會我們一點,你不能把影視產業當手機、電視來搞,上下游全在一家公司手裹,遲早死了自己,也活不了大家。

另外,關於「製作、經紀、發行」三者應該分開的觀點,高曉松在《曉說》的好萊塢啟示錄一期當中也有談到,曉說 第一季,大概從3分54秒開始。

另外,這裡還有一篇更細緻地比較兩家公司的文章,也是在微博上看到,作者彭侃:(不過這篇文章的觀點和上面兩位有些許矛盾,可以對比來看)

http://t.cn/zT56EPP (二維碼自動識別)


  • 比老闆

誰是中國娛樂之王:王長田or王中軍?
2013年05月03日 10:37 創業家

  導讀:王中軍把生意做成了娛樂,他是一個娛樂大亨,長袖善舞地混企業家圈子找錢和混娛樂圈圈名導演、演員,快速成就了華誼的繁華;王長田是一個把娛樂當生意做的人,一個無趣的傳媒商人,低頭試錯所有業務方向,努力融合傳媒與娛樂。現在,傳媒商人打敗了娛樂大亨,光線發行的《泰囧》和《致青春》票房紅火,光線的市值比華誼高近4億元。現在,王長田是中國的娛樂之王。
  「我從來沒想去變成一個奔馬,我覺得駱駝挺好。所以今天我還是一個駱駝,只不過可能從一個駱駝變成一群駱駝而已。」這是光線傳媒(29.060,-1.44,-4.72%)創始人王長田[微博]在2012年創業家年會的開場白。
王中軍VS王長田
  「它們置身於『被VC綁架的商業世界』之外,奉行強大而自成一統的生存邏輯。它們是反周期生存的樣板,猶如沙漠中行走的駱駝,持久、緩慢、穩健。昔日狂飆的悍馬被遠遠甩在身後。」這是《創業家》雜誌2009年給予駱駝公司的定義。而被外界描述為勤勉隱忍的王長田似乎也在栩栩如生地詮釋著這一定義:1999年創業,苦熬13年於2011年登陸創業板,王也以41億元的身家成為民營電視製作領域的第一富豪;他自詡的是自己創業十餘年間沒有進行過一次融資。
  而讓王長田揚眉吐氣的實則是一年多後的《泰囧》,一部被冠為各種「史上之最」稱號的華語影片:上映5天票房突破3億,上映一個月票房達到12億,觀影人次超過3900萬人,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華語電影云云。讓王更加春風得意的則是4月26日上映的《致青春》:上映首日票房達到4650萬,上映6日票房飆升至3.2億。伴隨票房而來的是漲勢喜人的股價,《致青春》上映首日,光線股價隨就漲了7.61%,較半個月前累計上漲了48.74%, 5月2日光線股價更是飆至28.65元,市值衝破140億元,達到145.07億元。雖只是賬面上的數字,但相對於華誼兄弟(29.970,-1.61,-5.10%)的23.35元股價和141.22億元市值,王長田也許會為能超越競爭對手長舒一口氣。
  假如時間回溯至4年前的2009年,王長田可能「胸中塊壘酒難澆」,因為自己從2006年開始涉足電影,一路平穩,卻沒有一部被人所稱道的佳作,「從前光線最弱的就是這一點,我拿不出一個代表作來。」而因公司估值分歧,王長田的融資計劃也泡湯。那時的王中軍、王中磊[微博]兄弟則是洋洋自得,公司成功登陸創業板,旗下更是籠絡了諸如馮小剛、張紀中、鄧超、馮紹峰、李冰冰、吳彥祖、姚晨等一大票著名藝人。他們出品的影片票房也是一路飄紅:《風聲》突破2億,《全城熱戀》突破億元,《唐山大地震》高達6.6億,《非誠勿擾2》也達到了5億元。當時有報道將王中軍和王長田放在一起比較,問誰是娛樂之王,當時的答案顯而易見。
  然而僅僅三年,王長田就扳回了一局。2012年11月29日華誼兄弟投資2億的馮小剛力作《一九四二》登陸大銀幕,不過在《少年派》和《泰囧》夾擊下,《一九四二》表現慘淡,也成為馮小剛近年來票房表現最差的一次。華誼兄弟股價11月30日、12月3日連續暴跌9.9%、6.02%,兩日市值蒸發13億。而自此之後,昔日狂飆的「悍馬」華誼兄弟也被「駱駝」光線傳媒在業績增長和股市表現上遠遠甩在身後。2012 年華誼兄弟總收入13.8 億,凈利潤2.4 億。而光線傳媒201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0.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8.13%,凈利潤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6.47%。目前,「誰是娛樂之王」一問題看來也將會有另一種答案。
  王中軍,1960年生人,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老闆。部隊大院里長大的北京頑主。當過「洋插隊」,干過美術師,賣過寶馬車。現在,他越來越像一個好萊塢大亨
  王長田,1965年生人,光線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出生於大連附近的一個村莊。曾經是中國最好的報紙和電視記者之一,精明勤勉,事必躬親。現在,他越來越像一個苦行僧
  王中軍靠資本、企業家支持快速做大
  王長田不混圈子融資、悶聲踩坑吃虧緩慢成長
  王中軍最值得欣賞的是兩點:第一他不一定很善於分享,但是他善於合作,他有比較開放的心態;第二他說到做到、說一不二。比如說,當時他跟華友談出讓華誼音樂控股權這個事,一直到今天都是蠻後悔的一件事,包括他周圍的股東,當時也都反對這個事,但是王中軍在飯桌上同意了,於是他就硬著頭皮做了。這在王長田那兒是不可想像的,在簽字前一分鐘他還會節外生枝。性格不一樣導致做事的方法就不一樣。
  ——易凱資本[微博]CEO王冉[微博]
  對待資本,王中軍主動,王長田被動。
  在影視娛樂業里,許多公司背後的「金主」是地產商。華誼兄弟、派格、麥田的大股東都是太合地產,中博傳媒的靠山是馮侖。「玩票」性質的投資決定地產商們不會在這個高風險的市場上投入過多。
  王中軍急於突破業務瓶頸。如何通過華誼兄弟在電影業已經建立的品牌優勢來收購擴張,特別是進入電視劇、音樂等未曾涉足的領域?「白白建立了半天品牌,你不用就有點可惜。」但是他手裡沒有足夠的資本,太合也不是他理想的股東。
  跟其它娛樂公司的老總不同,王中軍一向喜歡與娛樂圈外的企業家打交道。他頻繁參加各種企業家聚會,其中每一位都是潛在的資金來源。
  2004年底,他在君悅酒店大堂里碰見了時任TOM集團CEO的王。兩人之前只是點頭之交,一番寒暄後,正在四處尋找內地傳媒業投資項目的王主動發問:「華誼兄弟需要錢嗎?」
  「需要啊!」
  王中軍先以7500萬元、溢價3倍回購太合集團手中45%的股份。接著,有著李嘉誠背景的TOM集團以500萬美元現金和500萬美元可轉債的投入成為華誼兄弟的戰略投資者,持股27%。同時,擔任華誼兄弟財務顧問的汪潮湧[微博]也以旗下信中利的名義投資75萬美元,獲得3%的股份。王中軍及其家族在公司中的股份上升到了70%。
  2004年底,王長田剛剛擱置了與軟銀賽富的投資談判。
  其實,光線是風險投資眼中的「金礦」。在民營電視製作業,光線一家的收入就超過排名其後5家公司的總和。它擁有9檔節目和1份周報,每日製作量超過6小時,節目在全國近300個電視頻道播放。
  像國內很多白手起家打下江山的創業家一樣,當「資本家」前來叩門的時候,王長田的心理有些複雜。
  「一方面我們沒那麼缺錢,還有當時在想,我拿了錢到底幹嗎?沒有什麼公司值得收購,或者你收購完之後它面臨的狀況跟你是一樣的。你去做其他的業務,比如電影、電視劇,時機是不是成熟?」
  早年的光線僅憑著10萬元人民幣滾動發展,最難的時候也沒有人「雪中送炭」。現在,它的電視業務已經積累了豐厚的利潤,還需要「錦上添花」嗎?
  王長田的想法是:第一,要把自己的業務賣個高價。第二,盡量少裝一些核心業務,把風險比較大的新業務放進來,讓VC來「埋單」。
  權衡再三,他把融資目標鎖定在兩家。聯合IDGVC的軟銀賽富,聯合富達投資的聯想投資,他們的出價為1000萬美元,佔光線16%左右的股份。王長田選擇了以投資盛大名聲大振的軟銀賽富,投資意向書很快簽訂。此後,王長田向軟銀賽富提出加價要求,後者接受。
  還沒來得及享受融資成功的興奮,在分別諮詢了好朋友噹噹網[微博]創始人俞渝以及e龍網創始人唐越後,王長田沮喪地認為,自己可能還是賣便宜了。
  雖然為難,王長田還是再次向軟銀賽富的負責人閻焱[微博]提出了加價要求。「價格已經重新談過一次了!」作為風險投資界的領軍人物,一向作風強勢的閻焱拂袖而去。2005年10月,軟銀轉而投資了另一家民營電視公司歡樂傳媒。
  與TOM的合作讓王中軍的事業上了新台階。為了完成這輪私募,公司第一次梳理了管理結構,建立了規範的財務部門和外部審計制度。王中軍開始投資像《夜宴》這樣上億的大製作,同時,華誼兄弟還獲得了向香港寰亞新片《墨攻》投資1300萬美元的機會。
  但經營業績滑坡的TOM集團很快就難以滿足王中軍的胃口,他需要引進新的股東。2005年,因為將阿里巴巴[微博]的股份以10億美元高價出售給雅虎,並且獲得雅虎中國,馬雲[微博]聲名大噪。他是王中軍的朋友。馬雲尚未揚眉吐氣的時候,王中軍就經常邀請他一起聚餐。
  沒用20分鐘,馬雲就給了一個爽快的答覆。他還給了王中軍一個重要建議:「像TOM這樣的策略性股東的股份不宜太高,中軍你這輪不但不能拿錢,還應該和我一道掏錢。」
  2005年底,TOM以1600萬美元的價格減持20%華誼股權,王氏兄弟回購5%,馬雲以旗下公司中國雅虎的名義接手15%。TOM集團所持股份降至7%。大約同時,王氏兄弟還從信中利手上回購了2%的股權。王氏兄弟持股升至77%。
  在華誼兄弟的第三輪融資中,江南春[微博],虞鋒、魯偉鼎共同投入2000萬美元。TOM出讓剩餘的7%股權,所獲回報接近上輪20%股權的轉讓。江南春等人的入股還吸引了分眾傳媒[微博]CEO譚智。幾個月後,譚智與德龍控股主席丁立國再次溢價認購了華誼兄弟增發的1000萬元新股,搭上了末班車。
  4輪融資之後,王中軍家族及其核心團隊仍然以60%的股權保持著對華誼的絕對控制。
  當王中軍高歌猛進的時候,王長田終於意識到錢永遠都是不夠用的。
  2005年1月1日,光線的王牌欄目《娛樂現場》被調整出已經播了5年的北京四套節目平台。這一幕很快在上海、長沙等地再次發生。
  不久,王長田為《娛樂現場》找到了在北京落地的新平台,光線與中國教育電視台合資成立中視傳媒(14.29,0.00,0.00%)。在光線的內容支持下,中國教育台三套與北京電視台開始了聲勢不小的競爭。沒過多久,北京地區有線電視的用戶突然發現自己的電視機不再能收到教育三套的節目信號。
  現在回想,王長田仍認為自己不接受軟銀賽富的投資是正確的,「2005年下半年整個行業陷入了低迷,我也一樣。融資是有條件的,達不到(業績)就會很慘,肯定股份稀釋比較厲害。即使沒有稀釋,投資者也可能已經對你失望了,想辦法要解決你了。」
  對光線感興趣的風險投資商依然絡繹不絕,但急於拓展新業務的王長田卻開出了更高的價錢。2006年,他告訴記者,「如果從融資的角度看,用於互聯網和無線的建設就要1000萬美元以上,如果加上視頻內容的提供要達到2000萬美元。」當然,「即使沒有融資,我們也會投入至少1000萬美元。」
  「他永遠認為光線的價值要比市場給的價值更高一塊。」一位給王長田做過財務顧問的投行人士感嘆。
  2006年,光線傳媒因種種原因業績未達預期。據說在400多人參加的年會上,王長田流淚自責,「公司會有今天的狀況,是我這個做家長的對不起大家,是我沒有讓在座的兄弟姐妹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2007年,在華興資本CEO包凡[微博]的撮合之下,光線與在納斯達克[微博]上市的SP公司華友世紀(Nasdaq:HRAY)達成了合併協議。2008年3月,協議中止。儘管雙方就此互相指責,關鍵原因可能還是價格。華友世紀市值1億美元左右,按照協議,合併後光線佔有42%的股份,至多只能達到65%。而早在4年前,軟銀賽富等風險投資商對光線的估值就已經超過7000萬美元。
  王長田1998年10月份成立公司,有一段時間到處找水喝,找草吃。直到1999年7月1號《娛樂現場》節目播出,公司才確定一個發展方向。大概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到處在那兒轉悠,當然也沒餓死,干點小活。找到了一塊草場,然後到2005年高速增長,每年都賺很多錢。2002-2005年,光線已經一年能夠賺到4000萬到6000萬了,凈利潤,德勤審計的。後來有人質疑說光線的財務有問題,2008年利潤是1300萬,到2010年1億。但是他們不知道光線2008年的時候是歷史低谷,2009年才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
  「我是非常謹慎的人,我還是擔心哪天會出點什麼事,所以就像個財主一樣,把掙的錢先找一個罐子埋起來。就像駱駝,夏天吃了好多草,喝了好多水,駝峰就長得壯壯肥肥的。突然到2006、2007年碰到電視行業危機,沒草吃沒水喝了,進入冬天了,只能自己消耗自己。幸好那時候我們積累了一堆脂肪還能消耗,否則真的慘透了。在那兩年,歡樂傳媒、唐龍、派格,一堆公司都退出了。我一方面在消耗自己,當然也有利潤,但基本上不能賺了,人你也得全都養啊,不然一旦東山再起你的兵在哪兒啊?另外一方面趕緊去尋找新的草場,然後就找到了電影和演藝活動。到2008年行業景氣又回來了,光線的兩棲業務也逐漸發展起來了,經過兩年高速增長,2011年上市是我們最穩定的時候,發展空間非常清楚,可以預測的空間也很好,團隊也做好了準備,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行業經驗也非常豐富成熟,一旦錢過來我就知道下一步我要做什麼事。
  我是有不安全感,所以我一直給自己留後路,尤其反映在我對公司的經營上。2003、2004年的時候,我賬上已經很有錢,完全可以成立房地產公司,當時有人說出3000萬就能去拿項目,我就沒做。我一直覺得,雖然不錯吧,但也許哪天有點什麼事呢?也許哪天要錢呢?幸虧我把錢留在那兒,要不然我真的早就死掉了。這就是我最大的一個不安全感。包括公司上市之前不到一個月,還有一筆貸款(北京銀行(8.98,-0.09,-0.99%))問要不要拿,我決定拿。一旦上市延後一點,這個錢你需要。」
  王中軍拼人脈,王長田拼鏈條
  王中軍的整個公司運作就一個字——「人」,他就是抓住了人。這是他的一個理念。而光線的做法是模式,我們非常強調未來能不能做成工業化生產。
  ——王長田
  王中軍找到了馮小剛。接著,他又找到了一批馮小剛。
  當嚴重依賴馮小剛的王中軍屢次被問到「馮小剛病了怎麼辦」的時候,他開始考慮:「什麼能夠代替馮小剛使企業平衡?」
他看中了收入穩定的電視劇業務。電視劇是中國各地電視台最主要的廣告收入來源,全國1974個電視頻道中有1764個播齣電視劇,電視劇廣告佔全國各級電視台廣告總收入的50%以上。
  王中軍要進軍電視劇的決定遭到了公司內部的普遍反對。「老闆,中國一年生產1萬多集電視劇,能賣出7千多集,真正賺錢的就4千多集。」
  「我們就做那4千集,為什麼要做賠錢的人啊?知道他們的能力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的能力了。」王中軍回答。
  「我們為什麼電影成功了?就是靠『大製作、大手筆加影視大腕』。」王中軍很快列出一個國內前十位的電視劇製作人名單,然後挨個談判。他第一個去見的是張紀中。「其實我也不認識,大家想這幾年電視劇誰火,張紀中火,就見他。」僅僅30分鐘談判,王中軍簽下了張紀中,條件中還包括華誼兄弟的股權。
  然後是張國立、趙寶剛,「沒有談進來,這是很正常的,朋友照做。」康紅雷被王中軍成功說服。最終,華誼兄弟共簽下五位著名電視劇製作人,收購了他們的公司。他通常為這些電視劇公司支付的市盈率為10倍。
與最好的製作人合作,保障了華誼兄弟電視劇業務的盈利能力。到2007年,華誼兄弟電視劇年產量超過500集,成為華誼兄弟穩定的現金流來源
  王中軍有著與其他傳媒機構不一樣的管理演藝人才的方法。在華誼兄弟內部,導演馮小剛、電視製片人張紀中、藝人經紀人李雪等都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類似一家小型公司,獨立核算,負責人擁有業務主導權。王中軍會對這些工作室的業績進行排名,每兩年進行一次末位淘汰,再引進新血。在好萊塢,類似的工作室被證明是一種成功的、符合創意人才創業的模式
  王中軍不僅擅長將朋友變成股東,同樣樂於讓藝術家成為華誼兄弟的股東。華誼兄弟原本只有導演馮小剛擁有股份,後來吸引張紀中加盟也使用了股權激勵。如今,包括李冰冰、黃曉明、康紅雷在內的80餘人全都擁有華誼兄弟股份。這也是受到了馬雲的啟發。
  幾年間,華誼兄弟傳媒集團旗下擁有了影業投資、電影發行、音樂製作、廣告、文化經紀等多個公司。建立了從編劇、導演、製作到市場推廣、院線發行等基本完整的電影生產體系
  憑藉著多年來費心經營的人脈關係和個人信用,找錢對王中軍來說不是難事。用友股份董事長王文京經常會接到王中軍的電話,幾年間,他累計借給王中軍近億元人民幣。當華誼兄弟籌備拍攝《集結號》時,預計所需資金為1億元人民幣,王中軍自籌5000萬元,缺口部分則來自於招商銀行(13.68,-0.09,-0.65%)的短期貸款。招行行長馬蔚華也是王中軍的老朋友。
  如今,除了與銀行家、投資人以及產業巨頭打交道,王中軍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是不時和集團內工作室的負責人吃頓晚餐,或者偶爾去劇組探班。更多的時候他會睡到自然醒,然後去三里屯約上三五好友打打撲克。周末他會去郊外馬場遛遛他的名貴馬匹,關注一下藝術品收藏市場。公司具體的製片業務交給了他的弟弟——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
  王長田對於未來的構想比王中軍更早更清晰。默多克是王長田最為敬佩的傳媒業巨頭。「他確實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而且是非常好的商人。你看他整個公司的業務布局,做得真是非常棒。再有收購上的手筆,他的價錢往往高出別人很多,讓你連拒絕的可能性都沒有。」
做「全媒體」一直是王長田的夢想,卻嚴重不符合中國的現實。2003年,光線傳媒與國家廣電總局合辦了一份娛樂周報——《明星Big Star》。該報的發行量一度號稱數十萬份,但由於「八卦的內容不讓登」,兩年都沒跨過盈虧平衡點,王長田只能將其停掉。
  (i黑馬註:王長田曾跟i黑馬詳細討論過光線做傳媒和娛樂結合模式的思考——「娛樂業方面,其實很早就想過。1999年,娛樂業環境還不是很好,我隱約覺得按照國外的軌跡來看肯定是有機會的,當時先介入娛樂業的報道,了解娛樂業,增長判斷力,影響娛樂界,最終還是要進入娛樂業的競爭。但這個過程我猶豫了很長時間。我是從媒體出來的,我滿腦子都是媒體的思維,但媒體和影視公司有非常大的不同。為什麼娛樂業要跟傳媒業結合?除了表面上傳媒業可以給娛樂業提供宣傳平台,比如默多克在全球範圍內發動宣傳機器為《阿凡達》宣傳,傳媒業也需要娛樂業的內容,但雙方內在的規律更加重要——娛樂業的波動需要傳媒業的現金流來平衡。米高梅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沒有媒體資源的娛樂公司,最後被收購了。回過頭來看,光線在國內的商業模式,應該說比其他的娛樂業公司要強很多,當然也比純傳媒的公司也強很多。」)
  2004年之後,王長田先後和南京、西安等地電視台,以及教育台成立合資公司,試圖介入對電視台頻道的整體運營。這條路很快被主管部門堵死,甚至連付費的數字電視頻道也不得其門而入。
  2005年3月之後的1年時間,王長田閉關研究當時美國最為流行的互聯網公司http://Myspace.com。這位傳統媒體人開始言必稱WEB2.0,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互聯網的經營,光線公司網路部門一度招入近百人的團隊。不過傳統傳媒人與互聯網人的思維存在巨大差異,e網(E視網首頁)註定是一場幻想,互聯網沒能完成王長田轉型新媒體的夢想。
  (i黑馬註:王長田在接受《創業家》採訪時曾總結他錯過的機會:「一個是互聯網。我們是國內最早做互聯網的公司之一,2000年就建了個網站,國內最大的明星社區,有很多明星資料,一幫粉絲互動,2004年Alexa排名大概全球前三四百位。但後來公司用錯一個人,一個技術人員把硬碟毀掉了,用戶資料全部沒有了,這個網站就不行了。後來我們做了個新網站,當時MySpace剛剛出來幾個月,模仿它們。但是我們貪大求全,拷貝了MySpace的所有功能。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用戶上來之後發現你什麼功能都有,但什麼都空空蕩蕩。這個網站是失敗的。之後我基本上對這一塊就光看了,不要貿然去做了。)
  「如果看前兩年,你拿著錢幹什麼呢?公司沒有什麼好收購的,你也不能上電視台買,沒什麼好做的,現在拿錢不一樣了,現在我知道我要收購什麼公司。」2008年王長田這樣說。
  2011年光線傳媒上市,2012年光線出資7500萬元投資一家做網上演藝的公司——呱呱視頻,獲得32%的股權,呱呱2012年營收高達5.8億元。這在業界首先實現電視、綜藝、電影+用戶和粉絲的模式,比其他所有的娛樂公司都走在前面。
  另外,在業內,光線傳媒在電影發行上建立了自己一套獨特的體系——在各大城市設置發行人。「以往通過電影公司發行,別管多大的電影公司,發行公司都只有十來個人,他們跟院線打交道。你根本不知道影院怎麼排片,什麼時候播?十幾年來一直是這樣的。我們就在全國70個票房最高的城市,每一個城市都安排發行人,每個影院都有。這個系統建立以後,他們發現我們這個系統可以提升30%的票房,但是仍然沒有這麼做,說我們勞民傷財,沒有什麼意義,多宣傳就完了。他們不明白我們在當地幹什麼,我們可以和當地媒體合作。」王長田對i黑馬說。電影上映後,依賴各個城市當地發行人協調當地影院和媒體的資源,效率頗高:「別人去一個城市都人生地不熟的,我們的人都駐在那裡。這個營銷的系統,別人真的沒辦法相比。」
  王長田坦言,電影製作公司的角色和發行公司的角色相比,他更願意自己承擔好一個發行公司的角色。「發行公司的判斷是連著好幾頭的,需要判斷其他發行公司的片子,院線的態度,觀眾的態度,演員的號召力,導演的號召力,成本問題。
  光線的這套院線發行和營銷體系保證了光線影業之前拍了一堆爛片卻從來不會大虧,也為《泰囧》、《致青春》等靚片的票房成功立下汗馬功勞,也間接為光線股價超越華誼打下基礎。
  「我自己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公司做成市值比較高的,讓這些人覺得這麼多年在公司沒白乾。」王長田說。
  王中軍把生意做成娛樂,王長田把娛樂做成生意
  「王中軍是把生意做成了娛樂,他是一個娛樂人物。我是把娛樂做成了生意,一旦做成生意,這事就沒什麼樂趣了。我有一點一直逃不掉,人家說一日為記者,終生為記者。他是娛樂人,我是傳媒人加商人。
  真要拿王中軍跟我比,他有他的樂趣,騎馬、打球、開車、請客。我有我的樂趣,我就喜歡跟同事一起上館子吃飯,再有就是盲人按摩。跟我的同事一起,我很快樂。
  像王中軍他朋友多,可能老能給他出主意。說實話,我不認為外面有什麼人能夠給我帶來非常大的幫助。這個行業我看得比較清楚了,真正大的問題是沒有什麼人可以解決的,有什麼能夠幫你解決中國市場機制的問題呢?像馬雲、江南春,雖然比我年紀小,但是我跟他們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這些人可能對我有幫助,或者最起碼可能你看到什麼東西了,他會促使你,幫你下決心,推你一把,不一定提出什麼,但是支撐著你。不過這些只有股東會做。我跟他們的接觸只是生意上的接觸,不是玩的接觸。我基本不浪費時間,都是就事論事。我不需要生活的圈子。」
  (本文由王根旺根據《創業家》雜誌和i黑馬網之前采寫王長田和王中軍的稿子綜合而成。)

  • 比發展策略

進入王長田辦公室,記者發現,他豎了塊長長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劇名、片名、人名。這位自稱所有時尚雜誌都看、閑時喜歡喝茶和書法的總裁,經常會把自己關注的項目和行業人物寫在黑板上,久久看著,反覆琢磨。接受採訪時,王長田詳解稱,從前光線的黑板上有100多位港台導演的名字,但從去年開始,他開始有意識地偏向內地的新導演。因為他覺得中國觀眾和電影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內地新導演得到了更多的認可,培養新導演是中國電影目前迫切需要去做的一件事情,「現在可能現實題材更受歡迎,現實題材的導演肯定以內地導演為主。內地老一些的導演也在創作,但他們很難支撐華語電影工業發展的未來。沒有辦法,只有挖掘新導演。中國目前的導演數量太欠缺了,我們至少需要200個新導演,這個缺口很大。現在跟我們合作的新人導演有十多個,有的是從演員轉型,有些還需要我們去挖掘說服。」光線電影全面調整了電影項目戰略,「第一,全面發掘培養內地導演,發掘新導演,讓電視劇導演、廣告導演、演員等來執導電影,讓更多導演處女作出現,徐崢是其中之一。第二,堅持商業類型片,我們不會為獲獎而拍片,不為傳達價值觀、教化大家而拍片。第三,品牌化運作策略,我覺得,未來可以容納20個品牌,希望光線成為擁有最多品牌的一家公司。

王中軍在博鰲論壇發言
國際化要順勢而為
  作為公司領導者,要判斷團隊管理理念是否國際化,分工是否專業化,導演幹什麼,製片人幹什麼,公司發行老闆幹什麼。中國電影國際化一定是順勢而為,自然而然。我強調中國沒有大公司,華誼是中國最大的電影公司,我們市值20億美金,而美國一線的傳媒公司是400億美元,不是一個當量。
  不管是我還是我們的同仁,首先努力開拓自己的市場,如果單片在國內能賣5億美元,那麼投資能力、整合海外渠道的能力都能提升起來。
  電影語言是未來中國電影面臨的一個問題。中國電影公司超級強大以後,投資能力和整合國際演員的能力非常強,甚至整合大導演的能力非常強。中國電影再往前走一步很有可能就是拍英文片。我拍過《功夫之王》,用美國導演,除了成龍和李連杰說中文,那個戲拍得中流水平,甚至低一點,但在美國賣得非常好,賣了5000萬美元,因為是說英文。中國最好的電影成績在美國是多少?48萬美元!所以我認為語言是未來最核心的問題。
成熟公司依賴產品系列化
  動漫最容易讓老闆掌控,對明星沒有依賴,創作好的動漫人物是好的商業模式,但中國動漫產業沒有技術支持,沒有非常好的動漫小說、動漫產品。美國最火的動畫電影都有非常好的文學基礎。
  我們現在假設做孫悟空,我覺得孫悟空是有可能會變出來的,現在電影《西遊》票房也賣了12億元。騰訊有強大的遊戲產業鏈,假設騰訊和華誼兄弟合作,未來三五年開發一個產品,是可以做出特別牛的動漫電影來的。一家成熟的電影公司是非常依賴於產品系列的,而不是天天創新、天天發現新導演,美國幾家大電影公司都是這樣。

  • 比股價

不下哪個更牛的結論了,不過感覺如今的華誼像以前的光線一樣,貪多,餅攤的太大,錢也許賺了,人心卻失了。王長田現在簽下很多新導演,包括鄧超等等,藉助發行,未來幾年有的發力。


說市值嗎?哈哈,華誼股票單股現在比光線貴三塊多!
華誼前期製片很強,現在也不是光守著馮小剛了,光線後來居上,有地網發行團隊,所以未來有爆發!


也不知什麼時候起,知乎喜歡用這樣的提問方式。有些問題是不適合出選擇題,而是適合出簡答題。就像人一樣,3個人誰先死還真難說。現在看最強壯的人,可能死於心梗,看看很弱的人,托很久的也可能。1、騰訊:確實很難攻破,特別現在微信、QQ雙槍。不過社交在…

顯示全部


2016年,面對電影市場佔比逐漸下滑的局面,欲重振業務的華誼從萬達挖來大將葉寧擔任要職,大有重新攪動行業格局之勢,自此與萬達生出不和。作為華誼兄弟影業CEO的葉寧首次在3月份的片單發布會上亮相,被寄予厚望。但一整年下來,《奔愛》、《靈偶契約》、《紐約紐約》紛紛折戟,《搖滾藏獒》、《羅曼蒂克》預計虧損較大、《陸垚知馬俐》表現尚可,《魔獸》近15億票房,但華誼投資佔比較小。所以,除了找到耀萊接盤的《潘金蓮》,華誼全年整體業績慘淡,在2016年電影公司發行成績單上,華誼以總票房23.2億的成績(《魔獸》就佔了一半多)已經排名嚴重下滑,連王中磊在內部信中也不得不承認華誼的2016年在票房和佔有率上大有退步。

作者:票房透視鏡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現在該跟萬達比了


刨掉各種公司財務指標不看,最近小半年各種大火的電影,爸爸去哪兒~四大名捕~同桌的你~來自光線,華誼恕我記性不好,貌似沒有。華誼現在給我的感覺更像一個邁入暮年的國企,有資源有人才有平台就是沒有活力,而光線恰恰相反,我想一個電影公司更像是一個創意公司,年輕有創意想必是在這一行業佔有一席的根本。


電影內容製作 光線&>華誼 資本運作 華誼&>光線 嘴炮水平 華誼&>光線 未來公司空間 光線&>華誼 股票莊家實力 華誼&>光線


英皇有青春偶像嗎?華誼兄弟好像打造的都是老牌。光線感覺作品有點像看老照片的感覺。sm公司我挺喜歡的。只是看不到公平競爭


現在市值和市盈率都是光線更高,或許可以認為,光線實力更強,前景更被看好


我是一個被逼著回答問題的人!


目前來看,感覺光線已經基本把握了市場,也就是了解了觀眾的口味,所以推出的電影能夠滿足目前觀眾的需求,並且能夠保證較高的話題性和票房,但也產生一個問題,即一直推同類型的影片。比如《致青春》火了,後面就跟著推《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等青春片,細節上可能有些許差異,但是本質上並沒有創新。做文化產品創新還是最終動力來源,而且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傳播行業標杆,應該以引導市場作為最終目標,而不是一味附和觀眾的口味。因此,雖然還是比較看好光線的發展,但想成為下一個華誼還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


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我的老東家,共工作了10年。樓主一看就是關注電影傳媒行業的人,但是沒有分析對,因為不是光線人也不是華誼人。你分析的不完全對。哈哈哈哈


華誼兄弟 當然力挺他們了


大陸應該還沒哪個公司能和華誼比。。。。。。。。。


非專業分析,應該是華誼更厲害,畢竟一個是專門的影視公司,而光線是個傳媒公司,只是涉足影視,長遠看,從資源等考慮,華誼更厲害。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驢得水》里的銅匠?
為什麼現在預告片在中國的電影院里基本絕跡?
如何評價新浪娛樂專題《中國電影發行黑幕大起底 票房上億的另類秘密:自產自銷》?
《等待戈多》這部小說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中國大陸為什麼辦不出一個像樣的、好的電影節?

TAG:光線傳媒 | 中國電影 | 華誼兄弟 | 電影行業 | 電影製片廠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