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最後一集中,要傳經的時候阿難與迦葉要收人事,佛祖為什麼不阻止?

佛祖當時講了一個小故事,說的意思他是支持收人事的。為什麼?佛,不是莊嚴凈土嗎?為什麼感覺收人事是佛祖支持的呢?還有整部西遊記,佛讓傳經,為什麼不直接讓觀音帶唐僧去接經?中間有意製造了八十一難,然後又幫助解難,是什麼意思?製造困難的是你,出面解決的也是你,會不會被理解為「你在耍我嗎?」還是想告訴我們要收穫就得付出代價,即便這件事情我可以輕易做到,我也不會幫你,要你吃盡苦頭方能得到,這中間有什麼懸機嗎?如果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這樣的人,你會覺得她在幫你嗎?特別是親人,你會覺得這是在故意整你嗎?


因為是小說。

不管《西遊記》的影響力有多大,都應該明白它只是一部藝術加工的文字作品,連基本的事實都不符合,更不可能符合佛陀的教法。

如果《西遊記》是佛陀的著述,那拿裡面的內容來解讀佛法,毫無問題。

關鍵它是小說家吳承恩寫的。

不管他對佛法的理解是否正確,是否出自他的本意,在創作表達上給人的感覺是在很多地方「抹黑」佛教。

問題中的這一段,就是其中之一。

我相信很多看完西遊記以後,對佛的印象是:大boss,有心計,有手段,爭權者,喜歡奉承,縱容弟子腐敗......

對唐僧的印象是:懦弱,多情,沒有慧根。

實際上恰恰相反,唐僧的原形玄奘是佛教歷史上少有的高僧大德,他的取經路沒有任何的情感糾葛。

佛祖的原形釋迦牟尼是出世間的聖者,捨棄了王位,捨棄了家室,著糞掃衣,住樹冢間,在成立僧團後嚴格規定不能持金錢,不能以法換物(通過演說佛法來跟世俗交換物品)。

在佛教經典里也沒有任何相關的描述。

這些,誰有興趣了解?

佛教越世俗,才會越受輕視;而不是相反,收錢聽法才能獲得尊重。

不管是基於事實本身,還是佛法解讀,收人事的這段描寫,都不可能發生在正信的佛教里。

只能是與佛法不相干的象徵意義。

至於象徵什麼,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答案雖無趣,但無趣才是現實。

分割線:

評論中有很多疑問,不一樣作答。放一個詳細版的回答。

http://mp.weixin.qq.com/s/eVXZU1n5pbTJZAxteQrWJQ


佛門有一條警語——莫將容易得,視作等閑看。

不要把輕易的來的東西認為很普通。

但是偏偏很多人都是這樣,太容易到手,都不會珍惜。

聽說有個和尚最近傳法呢,就在我們本地,而且離我不遠,大家都去,那我也去吧。跟著去了。搖鈴打鼓念咒子的七里八里鼓搗完回來了。

進家門第一句話——什麼特么破玩意兒啊,折騰半天,累特么死我了……

至於以後修不修,再說,看心情,去他媽的破爛兒……邊兒呆著去……

太容易倒手的東西,自己不珍惜。

又聽說有個高人傳法,離我十萬八千里,下了飛機坐大巴,下了大巴坐牛車,坐上兩天牛車還得徒步二百里。到了某個深山的廟子里去。

和尚在上面搖鈴打鼓,自己下面心想——殊勝啊!尊貴啊!無上啊!了不起啊!

完事兒了之後還得嘀咕,這高人牛啊!在這麼深山老林裡面靜修!大成就者啊!

原路返回到家裡還得念叨。我得好好修法才能對得起恩師……

這就是差別!自己得來不容易的東西,都會珍惜。

到手的代價越大,到手之後越珍貴。

曾經有一個朋友的兒子想要一雙400塊的運動鞋。朋友不給買。兒子鬧。

我說,我給你出個主意,每天給他4塊錢零花錢。自己想買攢夠了去買。

過了小半年,我見到他兒子的時候問,你的運動鞋呢?他說沒買。

我問為什麼?他說,不值!相對於他拿著錢不捨得花,殫精竭慮地每天翻來覆去鼓搗這點兒人民幣,一雙鞋的誘惑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阿難迦葉對唐僧的道理是一樣的。捨得捨得,有舍有得。

你願意舍多少,你就能得多少。

說的更通俗一點兒,你來取經求法,這經法在你心裡有多珍貴,你取回去才能多珍惜。

為了經法,你可以放棄什麼,在未來,經法的功德和智慧才能在你身上顯露多少。

所以阿難和迦葉要求唐僧用「看得見摸得著」而不是「自欺欺人喊口號」的方式來證明給我們,對於你,經法意味著什麼。你願意付出什麼來作為代價得到他……

一開始唐僧說,我未曾帶的寶貝。

阿難迦葉想,莫不是他修到平等不二了?對待各種奇珍和寶貝不起心動念了?再好的東西於他也無掛礙了?

證得了這份平等性智,那就是證得圓滿法身。說通俗點兒,圓滿成佛分三步走,他這已經走完兩步半了。

這時候需要經么?諸佛以心印心,修到這一步,知道佛心是什麼,佛智是什麼,也就是說,你壓根用不著來取經,你自己回去說什麼都一定和佛說的不二,你說什麼也都是佛說,你說什麼本身都是佛經。一個會說中國話的中國人,需要學別人怎麼說中國話么?

所以給了他一堆白本兒。寶貝和俗物既然在你看是一樣的,那麼有字的和無字的在你看。必然也是一樣的。你有這樣的智慧,你回去說什麼,和佛也都是一樣的……

半路發現,我操!這孫子玩兒陰的,甚至於還有想法,不給供養就用白本子糊弄老子……

回來找如來算帳,如來講了個故事,白手傳經,恐怕後人要餓死了……

回到藏經閣,阿難迦葉依然在說,佛祖說了,這人事還是要的……

既然無字的和有字的在你這裡是兩碼事兒,既然你做不到像你剛才吹牛的那樣,

那麼,該表現誠意的時候你還得表現。佛法里有個專門的詞——求道心!

那就表現唄。我有個唐王賜的紫金缽盂你先拿著,關鍵有個下文,等我回去奏請唐王,定當重謝。

既然你有寶貝和俗物的分別,那我就傳你一些「但有言說,皆無實意」的文字本本……

迷時千卷少,悟後半字多。唐僧取走的是佛祖的廢話,真實法並未曾得。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把寶貝當一物,終歸取回去的也不過是些塵埃……

密宗特別重視供養。一方面是財供養,一方面是法供養。

財供養是指的資財,法供養指的是身口意。

說到底,是要用眾生自己對於資財的貪嗔痴而轉化為對佛法的動力。

五塊錢求來的法必然不珍惜,五天五夜和五萬塊求來的法,才能讓他恭敬……

這和佛沒關係,只是眾生自己的愚痴太混賬而已……

佛要來錢也沒用,來之眾生用之眾生,過過自己的手。

當我值乎的提問從7塊漲價到99塊的時候,問題數量明顯少了,但是問題的質量明顯高了。

需要他花99塊才能提出的一個問題,也必定是讓他日思夜想不得其解,並且真心希求答案的問題了。

於是我也可以更認真和用心回答每一道題了,以前7塊錢的問題諸如抄經用幹什麼本子用什麼筆,用什麼香爐燒什麼香,我3秒就能回復完還能送他一句祝您吉祥如意。而如今所有一對一私密提問可以繼續錄音回答的,我都起碼說上他七八分鐘,里里外外前前後後都給他鼓搗通透。

再加上小區院子里的貓貓狗狗還有無家可歸風餐露宿的流浪者也都有福了……

花點兒錢對大家都好的事兒,何樂而不為呢?!


更新一下,看了某篇回答氣不打一處來。

實名反對那位高僧(疑似,不確定)@法嘉宗智的回答。
我們來看看這位的回答
「佛門有一條警語——莫將容易得,視作等閑看。 不要把輕易的來的東西認為很普通。但是偏偏很多 人都是這樣,太容易到手,都不會珍惜。」
「阿難迦葉對唐僧的道理是一樣的。捨得捨得, 有舍有得。你願意舍多少,你就能得多少。」

可笑。唐僧一行五人,走了十多年,一路風餐露宿,歷盡風霜雨雪,這些代價不夠。唐僧自己幾次被妖怪擄去險些被吃掉,唐僧幾次被女妖擄去險些被奪去元陽,被凡人國王和玉帝刁難完成一些莫名其妙的任務也有幾次,這些代價不夠。這十多年的磨難,都不夠代價換取那幾本真經,都不足以讓唐僧明白什麼叫「有舍才有得」。但是,這位高僧告訴我們,只要向阿難迦葉獻上了紫金缽盂一個,就足夠了欸,足以讓唐僧明白什麼叫「有舍才有得」了欸。

更可笑的是@法嘉宗智對於別人質疑的回答,有人評論了和我上面說的相似的話。我們來看看他的回復。

評論:「能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風餐雨露,難道這都不是得到經書的代價?佛祖為了讓唐僧知道珍惜經書就用要幾件東西這種小手段,這般解讀,著實可笑……」
@法嘉宗智答:「捨命不舍財的人還少么?不可笑么?」

看到沒有,捨命是不夠的,還要舍財。那我再請問一下這位高僧。唐僧捨棄了自己做一路總管的殷開山外孫的富貴,捨棄了自己做文淵殿大學士陳光蕊之子的富貴,捨棄了李世民封賞他的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的富貴,情願帶著兩個隨從去西天取經。這一切一切的榮華富貴,我唐僧都舍了,只想上西天取得真經,不夠證明我唐僧願意「舍財」只想求的真經解脫世人弘揚佛法。怎樣才夠證明我願意舍財呢,向阿難迦葉兩位羅漢獻上紫金缽盂一個。

如果今天有人提問「為什麼如來佛祖為什麼不願意直接降下真經,而是要唐僧歷盡磨難去西天取經」。你當然可以用「讓世人付出足夠多才能讓他明白得到的東西有多珍貴」。但現在問的是什麼?為什麼他們嘗遍千辛萬苦到了西天還要向阿難迦葉獻上紫金缽盂才能求得真經,這為高僧依然在用這套說辭為兩位羅漢開脫。我只想對您說

以下是原答案:

很簡單,因為這本書夾雜了很多作者對明朝政治的隱喻,或者說作者生於那個時代長於那個時代寫出來的東西當然會符合那個時代的背景。現代人多半會覺得民主好啊,但是放到一千年前沒多少人會這樣想,身處這個時代寫出來的東西當然會符合這個時代。

玉皇大帝或者說大天尊代指皇帝,所以在書中他是至高無上的。但是,明朝文官集團抬頭,即使是皇帝也要面對內閣首輔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弱勢一點的皇帝甚至淪為擺設,政令由內閣出,比如隆慶皇帝,當然後世都稱之為聖人垂拱而治。這就很符合書中玉皇大帝下旨要求佛祖或太上老君,這兩位是不敢違旨的,但是玉皇大帝對兩位也有著足夠的尊重,並沒有當做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渣滓。

這麼一想,阿難迦葉收受賄賂就不難理解了。官員依靠手中的權力獲取利益現代都未曾解決,小吏為了些許錢財欺上瞞下欺壓百姓在當時更是常見之事。阿難迦葉不正是活脫脫的「宰相門前七品官」的最好寫照嘛,背靠大樹豈能不好好利用!

再說一遍,千萬不要覺得這本書是抑道揚佛或是揚佛抑道,事實上釋迦摩尼住的地方都錯了,明明是中央婆娑大世界怎麼會是西牛賀州呢?書中的神仙妖怪菩薩佛祖根本就是世間的芸芸眾生。

他么的百度下好不好。人事其中一個含義,饋贈的禮物。


要評價傳經應不應該收人事,不應該從西天這個生產廠家入手,而是從東土大唐這個消費者入手。說白了這是一個商品定價的問題。

如來的意思很明確,「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東土眾生就是指普通人,有一句俗話說的好「便宜沒好貨」,尤其是白送的。

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從印度留學一圈回來帶來大量經書典籍,佛像法器,大唐這邊一點成本都沒有出,完全是玄奘大師的個人行為。結果呢,帶回來的東西跟大雁塔里放到現在,老百姓根本不管你帶回來的東西是什麼,他們在意的只是「有這麼個人,出去一圈帶著東西回來了,皇上很器重他。」

所以說真正的好東西,就得是讓消費者花大價錢買來,他才知道這東西的可貴。

那麼唐僧取來的真經到底是不是好東西呢?我們來看看三藏真經到底如何:

「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三藏: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

注意看最後一句「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

四大部洲這裡值得注意一下,大唐地處於四大部洲之一的南贍部洲,也就相當於我們生活的地球。三藏真經記載了包括地球在內等總共四個世界的「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簡直是跨世界的百科全書好吧?!假如說咱們現實生活里真有那麼一本這樣的百科全書,全世界各大國的政府搶破了腦袋都得爭到吧?

當然,三藏真經是百科全書這個是如來這個總編輯的宣傳語,我們還是要從它的實際用處來判斷它到底是不是好東西。

「 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苦歷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

  太宗與多官拜畢,即選高僧,就於雁塔寺里,修建水陸大會,看誦《大藏真經》,超脫幽冥孽鬼,普施善慶,將謄錄過經文,傳布天下不題。」

「至今東土永流傳」,在《西遊記》的世界裡,玄奘取來的真經終於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算是彌補了歷史上玄奘法師取來真經卻少有人當一回事的遺憾。

而《大藏真經》,也確確實實起到了「超脫幽冥孽鬼,普施善慶」的功效,符合十四年前唐太宗魂游地府時,判官給下的承諾:

判官道:「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這樣看來,唐僧所取的真經,確確實實「符合商品評價」,該給五星好評。

既然真經確實是好東西,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定價的問題。

如來給出的官方定價是多少?

「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念一遍,要價「三斗三升米粒黃金」。

不要被「米粒」兩個字誤導就以為這些黃金很少,「米粒」只是這些黃金的形狀。「斗」和「升」在古時候都是用來稱量糧食的容積計量單位,十升是一斗,十鬥合為一石。我們常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讀到的「一石糧食」就是這個意思。三斗三升米粒黃金用現在的單位換算就是33立方米的黃金。

33立方米這個數字擺在眼前也許讀者朋友們沒有太大概念,你們想像一下一個邊長為3米的立方體倉庫,它的容積是27立方米,把這個倉庫滿滿的裝上黃金,當然33立方米比這個還要更大一些。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現代的方式來換算這些黃金到底值多少錢:

首先我們可以結合黃金密度

以及今日黃金價格

筆者經過計算得出,這三斗三升米粒黃金放到2017年11月的中國,總價值為:2.2個億。

真他爺爺的貴!

如此看來,玄奘用一個紫金的破飯碗就把經書搞到手,如來已經是給了親情甩賣價了。


總得收個版權費吧

也沒要多少,就要了一金飯碗


這段話意思表達的很明確,認真再讀一遍比你想那麼多更有用。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我個人認為,中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有個普遍規律,那就是歷史人物神聖化,神話人物世俗化。

越是小說設定與歷史相符的人物,其言其行就越是超凡脫俗;相反越是神佛妖異,或者是與歷史上真實人物不挨邊的角色,其言行越貼近普羅大眾。

所以你看《三國演義》寫關羽、諸葛亮,楊家將寫楊繼業、楊六郎,都是極盡拔高其超凡脫俗,乃至令人感覺「長厚而似偽」「多智而近妖」。

而像《西遊記》這樣的作品,其中的仙佛角色則村俗不堪。與孫行者討價還價的觀音大士,假扮如來的彌勒童子,收取賄賂的阿難迦葉,包庇縱容的佛祖釋迦,等等等等。還有就是《聊齋志異》裡邊「妓盡狐也」這種話,實質上都是在用神話對現實進行諷刺。

我覺得這可能也是當時的一種「政治正確」(注意引號),那些暢銷小說家在越貼近史實的人物上,越要強調「光偉正」,越不敢輕越雷池。他們的一腔憤懣,就只好託言妖異來發泄了。

《西遊記》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還帶有解構主義的思想。它在構築了一個完整神話體系的同時,又推翻了其中的神聖性。在西遊中沒有任何深不可測的人物,沒有天理昭彰報應循環,有的只是一個個身居仙位佛位的俗人,探討著最俗氣的話題。這一點我認為在中國古典小說乃至世界小說史上都是不多見的。


小的時候,看《西遊記》實在是搞不清楚裡面的唐僧有什麼用,手無縛雞之力,又不能降妖除魔,膽小怕事,還經常勞煩三個徒弟搭救。取經路上完全是個累贅

及至後來學佛,讀至《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段: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 突然想起西遊記里的唐僧,雖肉眼凡胎凡夫一個,不正是「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他沒有三個徒弟呼風喚雨的本事,常常命懸一線,但是仔細去看《西遊記》里每一章,每一段,每一句,從來沒有看到唐僧萌生「半途而廢」的想法,即使被妖怪抓,面臨生死關頭,雖也怕死,但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後悔取經」之類的話。
  • 即便是孫悟空也有中途撂挑子不幹過,八戒更是整天想著分盤纏回高老莊。反觀唐僧,雖歷經種種磨難,卻也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沒有一絲一毫的退縮和後悔。這不正是「諸佛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么」?這不正是「從初發心,精進不退」「為重法故,不惜生命」么?若沒有唐僧的堅持不懈,這一路上任憑三個徒弟再有神通廣大的本事,也是到不了「西天」求不了「真經」,估計早半路散夥各回各家了。

想明白了這點,再回過頭去問這個問題,「佛法」「真經」在唐僧心中是什麼位置?為什麼最後阿難迦葉要想他收「人事」?

  • 若在唐僧心中,此經比不上世間的「金銀財寶」,那麼託付真經與他,也是所託非人。所以最後這問「人事」,其實更是「問心」。所以《西遊記》中佛說: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若所託非人,便是輕傳,若不舍「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便是空取。
  • 所以試問唐僧,經對你來說是輕是重?而後唐僧用唐王親手賜予的「紫金缽盂」來換取「真經」可說這段為他西行求法划上了圓滿的句號。因此紫金缽盂,乃唐王親自賜予,非世間金銀珠寶可比擬。而唐僧能舍,證明唐僧「真是」取經人,法亦未輕傳。

從另一個角度講:「不舍貪愛」如何能求取「真經」?」

如禪宗里有個公案「金碧峰」禪師的故事

有一位叫金碧峰的禪師證悟後,能放下世間諸緣的貪愛,唯獨對身邊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每入定前,一定要先把玉缽收藏妥當,然後才能安心入定。

有一天,金碧峰的世壽當盡,閻羅王差了幾個小鬼前去捉拿他。金碧峰入了甚深禪定,小鬼們上山下海到處尋找,就是找不到他的蹤跡。接連幾天過去了,小鬼們非常著急,怕沒法向閻羅王交差,於是就去找土地公,請他幫忙想辦法,讓金碧峰出定。土地公對小鬼說,禪師是個證悟的人,對世間的許多境緣都已經放下,唯獨對玉缽仍有貪愛,也許你們設法取走他的玉缽,他一動念,可能就出定了。

小鬼們按照土地公說的辦法,找到禪師的玉缽,頑皮地敲打起來。禪師聽到動靜,擔心玉缽被小鬼們敲打壞了,趕快出定去保護。小鬼看到禪師現身,拍手笑道:「走吧,跟我們去見閻羅王吧。」禪師聽罷,當下了知一念貪愛將要毀掉他千古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空中迴響起他留下的一首偈頌:

若人慾拿金碧峰 除非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 再來拿我金碧峰


這一章通篇就講了一個道理,且容我賣個關子。

我們先來看原文: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本章依然延續了之前的風格,處處玄機,我盡量用最淺顯的語言去講。題主所講的在本章後半段,直入主題吧。

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行者見他講口扭捏,不肯傳經,他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儺道:「莫嚷!此是什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一卷卷收在包里,馱在馬上,又捆了兩擔,八戒與沙僧挑著,卻來寶座前叩頭,謝了如來,一直出門。逢一位佛祖,拜兩拜;見一尊菩薩,拜兩拜。又到大門,拜了比丘僧、尼,優婆夷、塞,一一相辭,下山奔路不題。

兩位引唐僧看完經書,問其有何人事相送。唐僧說,千里迢迢,沒有準備。二位尊者說:這種傳經的方法,後人非得餓死,直至悟空說要去如來狀告他們,方才作罷,傳經與他們。這段基本是白描,下一段就有意思了。

卻說那寶閣上有一尊燃燈古佛,他在閣上,暗暗的聽著那傳經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儺、伽葉將無字之經傳去,卻自笑云:「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問:「座邊有誰在此?」只見白雄尊者閃出。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飛星趕上唐僧,把那無字之經奪了,教他再來求取有字真經。」白雄尊者,即駕狂風,滾離了雷音寺山門之外,大作神威。

這一段乃關鍵之處,惜無人注意。實際上唐僧取到的也是真經,只不過是無字真經, 並非有字真經。燃燈古佛恐東土眾僧愚鈍,不識無字真經,故而請白雄尊者換成了有字真經。再往後看。

  八戒去追趕,見經本落下,遂與行者收拾背著,來見唐僧。唐僧滿眼垂淚道:「徒弟呀!這個極樂世界,也還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著的散經,打開看時,原來雪白,並無半點字跡,慌忙遞與三藏道:「師父,這一卷沒字。」行者又打開一卷看時,也無字。八戒打開一卷,也無字。三藏叫:「通打開來看看。」卷卷俱是白紙。長老短嘆長吁的道:「我東土人果是沒福!似這般無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麼敢見唐王!誑君之罪,誠不容誅也!」行者早已知之,對唐僧道:「師父,不消說了,這就是阿儺、伽葉那廝,問我要人事沒有,故將此白紙本子與我們來了。快回去告在如來之前,問他扌肯財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來!」四眾急急回山,無好步,忙忙又轉上雷音。不多時,到于山門之外,眾皆拱手相迎,笑道:「聖僧是換經來的?」三藏點頭稱謝。眾金剛也不阻擋,讓他進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來!我師徒們受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自東土拜到此處,蒙如來吩咐傳經,被阿儺、伽葉扌肯財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將無字的白紙本兒教我們拿去,我們拿他去何用!望如來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即叫:「阿儺、伽葉,快將有字的真經,每部中各檢幾卷與他,來此報數。」

唐僧師徒發現是無字白紙,回頭去找佛祖,佛祖告知經不輕傳,又請兩位尊者為他們取有字真經。注意這裡又提到,白本,乃是無字真經,不是白紙。

二尊者復領四眾,到珍樓寶閣之下,仍問唐僧要些人事。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雙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窮寒路遙,不曾備得人事。這缽盂乃唐王親手所賜,教弟子持此,沿路化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萬望尊者不鄙輕褻,將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謝。只是以有字真經賜下,庶不孤欽差之意,遠涉之勞也。」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伽葉卻才進閣檢經,一一查與三藏,三藏卻叫:「徒弟們,你們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卻都是有字的。傳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數,收拾齊整馱在馬上,剩下的還裝了一擔,八戒挑著。自己行囊,沙僧挑著。行者牽了馬,唐僧拿了錫杖,按一按毗盧帽,抖一抖錦袈裟,才喜喜歡歡,到我佛如來之前。正是那——
  大藏真經滋味甜,如來造就甚精嚴。須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儺卻愛錢。
  先次未詳虧古佛,後來真實始安然。至今得意傳東土,大眾均將雨露沾。

唐僧將這回把缽盂奉送,終於取回了有字真經,共伍仟零四十八卷。至此,需要交待的也差不多了。再放呂祖《真經歌》,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呂祖真經歌
真經歌、真經歌,不識真經盡著魔。人人紙上尋文義,喃喃不住誦者多。
持經咒、念法科,排定紙上望超脫。若是這般超生死,遍地釋子成佛啰。
得真經、出洪波,不得真經莫奈何。若問真經端的處,先天造化別無多。
順去死、逆來活,往往教君尋不著。真經原來無一字,能度眾生出大羅。
要真經、度自己,除非同類兩相和。生天生地與生人,豈離陰陽造化窩。
說真經、不脫空,西川澗底產黃金。五千四十歸黃道,正合一卷大藏經。
日滿足、氣候通,地應潮兮天應星。初祖達摩親口授,真玄妙法蓮化經。
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華瑩。花蕊初開含珠露,虎穴龍眠探濁清。
水生二、葯正真,若待其三不可進。壬水初來癸未來,須當急采定浮沉。
金鼎煉、玉爐烹,溫溫文火暖烘烘。真經一射玄關透,恰似准箭中心紅。
遍體熱、似籠蒸,迴光返照入中宮。一得真經如酒醉,呼吸百脈盡歸根。
精入氣、氣忽神,混沌七日復還魂。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人少人論。
活中死、死復生,自古仙佛賴真經。此個造化能收得,度盡閻浮世上人。
大道端居太極先,本於父母未生前。度人須要真經度,若問真經癸是鉛。

下面簡要分析一下

一、真經有兩部,乃無字假經和有字真經,以及有字假經和無字真經。

佛教有個非常有名的故事

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

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並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只是用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於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心印相傳,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從這個角度看,所有的文字不都是假經嗎?故而講無字乃真經,有字乃假經。禪宗六祖慧能目不識丁,不也照樣開悟成佛嗎?真正踐行了佛教平等的精神,販夫走卒,人人可開悟,人人可成佛。聞聽任何佛經,一聽就懂,哪需要那麼大部頭的佛經呢。

為什麼燃燈古佛和佛祖講,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為什麼唐僧說只是以有字真經賜下,庶不孤欽差之意,遠涉之勞也。唐僧是奉了皇帝的命令,身兼重任求取真經,即便唐僧一口咬定無字真經是真的,除了被皇帝砍頭,被人民群眾唾棄,或者直接跑路,別無他法。從皇帝的角度看,真經的作用在於教化,國泰民安,這才是真經。你是為皇帝辦事的,從這個角度看,無字乃假經,有字乃真經。唐僧取回來的真經,也的確如此,有字真經是什麼呢?

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有那許多披毛頂角之形,將身還債,將肉飼人。其永墮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三藏: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

有字真經實際上是對儒教對法律的一個補充,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儒教的概念,佛祖講的很明白了,儒門雖然講仁義禮智信,帝王雖有各種刑法,仍有道德和法律到不了的地方,那麼佛教在這裡起了一個教化的作用,是法律之外的另一個道德底線。告訴大家如果這麼做,會有怎樣的一個後果。這也是臨景說法的意思,到了東土要這麼闡釋佛法,方能傳法。根據不同的根器,施用不同的法門。實際上有字真經,設置了一個學習的障礙,唯有皇帝士大夫階級方能識得,此間妙不可言。

這裡確有嘲諷東土眾僧之意,只能學得有字真經,而學不到無字真經。

真經歌、真經歌,不識真經盡著魔。人人紙上尋文義,喃喃不住誦者多。
持經咒、念法科,排定紙上望超脫。若是這般超生死,遍地釋子成佛啰。

其實有字真經本就是為了度化世人的,可能人家壓根沒打算超脫生死?

二、一切佛法不離世間法

有字真經就是一部世間法,包羅萬象。

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

講的全是世間之事,堪稱百科全書,談天說地度鬼自然是修行了,如果修行就是知道的多,就是口頭禪,那麼真經自然成了假經。

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

講的極為明了,這部經就是為那方(東土)之人所取。

眾人眼中的佛祖是完美人格的化身,怎麼會縱容手下要人事呢?其實佛祖之前已經點名了,這人事乃是給唐僧上的第一課。

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

佛祖已經說了,人事是經義之一,不知唐僧是真傻還是裝傻。佛祖慈悲,親自給唐僧上了生動的一課。

大家可以想想,唐僧取經,一路上的佛寺,金碧輝煌,從哪來的?不全都是這人事而來,所說的人事不是張口要錢,而是世間法。弘法是需要銀子的,蓋大廟也是需要銀子的,不通人事這些從何而來呢。試問,如是唐僧回東土之後,不依例索要人事,和尚不都得餓死,廟不都得塌了嗎?從宏教的角度看,也是應有之義。

這裡面還有一重含義,唐僧求得經書伍仟零四十八卷,正應了唐僧取經的時間共伍仟零四十八日,大家不妨琢磨一下,這是個什麼意思?

得來萬法皆無用,原來結尾是開頭。

利益相關:小道士。


這個問題書中就有答案啊。

唐僧要成佛,肉身都必須捨棄,何況金缽這些身外之物。

要人事只是表面,收去身外之物,才是要緊。


西天佛土必須黃金鋪地,大雷音寺必須七寶琳琅,我們看看西藏的布達拉宮就知道了,這一切,都必須要錢。

對於宗教的獲利,只有兩個辦法。

第一種,對外掠奪。掌握高科技,培養豪傑。象伽利略、牛頓、布魯諾、哥白尼,全部是天主教培養的精英。看看他們的教育背景,全部是修道院或是教會大學出身。自此羽翼豐滿,豪傑無數,橫行七海,號令萬國。後世衍生了基督教文明,自由平等獨立,西方列強是也。

第二種,對內掠奪。對信眾進行殘酷壓榨,對外堅定的妥協,比如佛教。講究燈前燃指,剝皮為鼓,剔骨為筆,刺血抄經。又鼓勵捨身飼虎,割肉喂鷹。

清朝利用佛教這個特徵,對西藏和蒙古輸出佛教,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過去雖然此地有佛教,但不是滿清那種要求。雍正要求,此二地民眾,必須全民信佛 ,以立法的形式,要求:一戶有八個兒子,必須七個出家當喇嘛。一戶有四個女兒,必須三個去當空行母,即廟妓。凡是違背清規戒律,生子的空行母,和淫亂的喇嘛,一律處死。

又宣布,此二地的處女(本就沒有多少了),也就是家裡剩下的那一個處女,第一次也必須獻給佛,那麼誰是佛?就是外地人,她們到了出嫁的年紀,就在路邊支起一個白色的帳篷,凡是第一個遇到的外地人,就是佛派來的,奉獻給他之後,還必須懷孕,若沒有懷孕,還得繼續找佛,直到懷上佛子之後再回家嫁人。嫁給誰呢?只能嫁給幾家的兄弟,多夫制,亂其種姓。當然,多夫制家庭的長子,雖然號稱佛子,其實卻是最沒有地位的,因為老公們都知道他是外地人的後代。

至今,西藏那個公路兩邊,時常還能看到白色帳篷,但是千萬不能想多了,她們很多都是廉價妓女冒充的。她們全部信佛,佛教是不管錢財干不幹凈,還是偷的搶的,只要捐了廟裡就能往生極樂。

當年征服世界的蒙古人,奴役隴西六百萬漢人的吐蕃帝國,到滿清末年,才有幾十萬人。至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國家保護他們 也就才有三百萬人,不足漢地一個四級市的人口。

所謂三藏十二部 就是一部對內壓榨的秘法。管唐僧客客氣氣的要錢,真的是太慈悲了!

以下引號可忽略不看:
「」伸手黨問出處,不點贊還問出處?好吧,我同情他們。看看馮玉祥的記載:

「」馮玉祥將軍《外蒙古行記》,他在外蒙古和許多主張蒙古脫離中國的當地人交談,引述了他們許多言論:
「」【談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
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當喇嘛者有紅黃緞子穿,又可坐享優厚的俸祿。女子沒有充當喇嘛的福氣,但又難找得相當的配偶,於是都做了內地人洩慾的對象。因為由本部內地來的文武官吏及軍隊、商人,都以道遠不能攜帶家眷,他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臨時太太。
一方面是七八個蒙古男子僅有一個妻子,一方面是一個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內地人為她的臨時丈夫,事實上形成一個亂交的社會。同時男女衛生都不講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後,惟有聽其自然。當時活佛即患梅毒,爛塌了鼻子。
據說目前檢查結果,蒙古青年十七歲至二十五歲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歲以上者,所佔百分比自然更大了。這種現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繼續存在,馬上就會有滅絕種族的危險!
那次和蒙古國民黨的朋友談及這個問題,他們把這一點也作為他們脫離中國而獨立的理由。他們說:『你看,中國政府就這樣防制我們,使我們即要滅種,使我們民族無法生存,你看我們怎麼還能和你們在一起? ——馮玉祥《外蒙古行記》「」
……………………………………………………

中國自漢唐以來,不斷對西北輸出佛教,欲滅其種,四大石窟就是見證。滿清早期對新疆實行屠滅政策,後期在新疆大力輸出佛教,全部是喇嘛教。並以武力

寶浪蘇木廟_始建於公元1866年(同治五年)喇嘛廟。
承化寺_位於新疆阿勒泰市。
又作丞化寺。系喇嘛教寺院。蒙古語名為 Shara Sume,意為黃廟。清同治年間(1862~1874),新疆回紇族叛亂之際,西寧之大喇嘛棍噶扎勒參即率領軍隊討伐,將軍營扎在青格里河的阿爾泰地方,輾轉攻戰建立軍功。清廷念其功績,特於該地建承化寺,以守衛邊境。光緒三十一年(1905),阿爾泰辦事大臣曾駐於此。

這個佛教是個多麼好的利器,輸入到哪裡,哪裡人就對內壓榨,自取滅亡。而在中原之內,不斷的滅佛,三武一宗大家都知道的。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消滅一切佛像,用來鑄錢,名為五行大布。

近年佛教又起,此幣價格大漲,傳說此為佛身錢,可以供奉,對之磕頭即可延年益壽、包治百病。不知佛徒跪拜於五行之下,會作何感想呀?


人事啊,人事啊,人事啊,人的事啊!

人之間的潛規則啊!潛規則啊!規則啊!人啊!

阿難和迦葉試試看你還有沒有俗人的想法啊。唐僧說我沒錢,而沒說什麼是人事。

紫金缽是化緣用的,缽就是化緣裝飯用的,不管是金是玉是土是瓦,功能就是裝飯化緣。從象徵意義來說唐僧把化緣的東西換經,一方面來說功成圓滿成佛就不需要再化緣吃飯了,一方面說這是放下作為人的慾念。回大唐以後唐皇開御膳,連一向貪吃的豬八戒都不太愛吃了,就吃了一點。

從現實意義來說經確實不可空傳,唐僧一路上有神聖保護,實際是沒有生命危險的,化緣不要他化,飯不用做飯,路都不用走,一直騎馬。和徐霞客比就是RMB玩家V10待遇,臨末了到終點隨便就能拿本經去?你在現代,開著車順著公路到印度,想要到XX宮裡面參觀,難道就不用門票了?

只是中土眾生愚蠢,讀不懂無字真經。孔聖人傳下儒教多年,讀書人裡面的貪官還少了?


西遊記只是小說而已,吳承恩是作家,作家怎麼寫是作家的自由,所以我認為沒必要深究。

之前有人把西遊記當做修行的真經來對待,認為西遊記里暗藏了諸多修行的秘密,並把自己的「研究」寫文發表,讓世人以為西遊記是多麼高深的修鍊指導書籍,此行實在是讓人無語。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

拜讀樓上諸君所述,末學受益匪淺。我們不妨把西天取經換一換,換成上學讀書,這樣就便於我們理解了。

唐僧師徒就是我們,李世民就是家長,大唐就是我們的家,西天就是學校,佛祖就是校長,觀音菩薩是老師,阿難迦葉就是教務處的接待人,經書就是課本。

上學要買書本,校長能說不用交錢嗎?書本是有成本的。
只有買來的,才會認真的看,不然就吃虧了。這是我們的劣根性。
現在寺院的經典都是免費流通的,我們看了幾本?
上學能不考試嗎?考試是為了檢驗學習的成果,不是為了難為學生。
上門教的老師還能尊重嗎?有幾個人會尊敬家教的?

佛陀教育同理。
不是佛要設置種種障礙,是我們的人性決定了來之不易的才會珍惜。

假如現在釋迦摩尼佛親自來敲我們家的門,拿出大藏經一百卷送給我們。
我們會怎麼想?
騙子!傳銷的!邪教!

古人云:只聞求學,未聞往教。

學習任何世出世間的學問,沒有什麼訣竅,只有『真誠』二字。不經歷磨難,如何知曉自己是否有真誠?

佛菩薩免費教我們的是樹立面對逆境的心態,解決問題的辦法。
佛菩薩不教我們不勞而獲。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解讀西遊記中引人入勝的情節,自然能夠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如果站在佛教的立場上解讀,也並一定認為就是單純的一部小說而已。

先說收人事,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迦葉尊者向唐僧索賄,而且還得到佛祖的支持。這個情節,強調了福慧雙修的重要性。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參禪打坐誦經念咒悟道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窮的叮噹響,退失道心了怎麼辦?傳授佛法的上師餓死了怎麼辦?是吧,也就是說,窮並不光榮。現在一些佛教徒,動輒說四大皆空,要錢無用,我看是為自己沒有賺錢的能力找借口。要行六波羅蜜,第一層級的修法就是布施,你自己都沒錢布施,那還修行什麼啊。好幾年前,有師兄問上師,說自己現在事業處於上升期,無奈子女尚小,不知道應不應該辭職回家相夫教子。那上師就說了,掙錢比養小孩重要。小孩的成長是依靠其福氣而生養,工作有了錢可以去布施,增長子女福氣,其自然能夠健康長大,又何必痴愚到辭職呢?所以說,要成道,除了開啟智慧的修行,仍然需要世間資財的支持。

再說為什麼一定要經歷磨難才傳授佛法。從修行角度看,這是滅除習氣和業障的過程。你光布施,不銷業障,就好像灌水的瓶底有漏洞一般,還是積攢不了福氣的資糧。以前認識的一個師兄,人大氣又精明,經常捐助寺院,甚至於寺里更換柱子,他會自己丈量尺寸籌劃資金,把柱子從四川運輸到青海去,但是他有一個習氣,就是喜歡年紀很小的男孩子,怎麼也改不掉。所以經歷磨難其實就是為了磨平習氣,否則那麼多人念一念觀世音,然後什麼都不用干,躺在床上就可以成佛,這不是做夢嘛。八十一難中,有一難是無底洞,按照南老師的說法,無底洞對應的就是人的慾望,無窮無盡,慾壑難填,過這一關其實就是消磨自己的貪慾。不通過外在事境的修行,坐在家裡頭是不可能消除業障的。所以西遊記有一個很長的偈子,具體的忘了,有一句印象很深刻:
「積雪為糧,磨磚為鏡,誤了幾多年少」
批的就是那些不知真正修行的修行人。

插一句嘴,書的最後,還寫到,當孫悟空在雷音寺要求佛祖為他解開金箍時,佛祖問,是誰給你戴上的?悟空答「」觀世音」,但是再摸摸看,頭上早已空無一物,悟空當下徹悟。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西遊記,真不是一本僅僅是用來消遣的小說。


舉個例子:去某些大學讀研(我說的是「某些」個別現象,而不是所有,請不要亂噴),你被告知基本不用花什麼錢,有獎學金什麼的。結果入門後,你發現導師各種的刁難,送禮是免不了的。等到畢業,男生呢,有些要給導師要交一筆可觀的酬勞;女生呢,長得丑的,拿錢說話;有姿色的,……,你懂得。然後才能給你畢業證證。辛苦幾年,沒有畢業證,你啥都不是。

而去某些技校呢?進門學費嚇死人,某些專業對你的學歷要求還很高。但是你進門後發現,技術活兒也就那麼回事兒!動手嘛,誰也不比誰笨多少。有了技術,還能課餘賺個外快,甚至有些在校生就能開發出牛逼的東西而創富。至於畢業證嘛,再菜的學生也給你。畢竟到社會上也沒幾個把你這畢業證當回事兒,還得靠手藝吃飯。

毫無疑問,前面的大學,就是佛教。比如凈土宗的「一句南無阿彌托佛就能往生極樂」,簡直太容易了。而你信了後發現,諸如布施啥的就來了。雖說是隨心,你給大師一分錢,再看看他的臉色。唐僧就是這樣!剛開始畫的餅,那麼香甜誘人,然後一路的坑,臨畢業還被敲竹杠,否則沒有畢業證!我TM幹嘛來啦?有些回答者,還美其名曰,讓你「珍惜」!這跟一個導師弄一個女研究生,然後說是教給你到社會後遇到男人的經驗,有啥區別?簡直就是強盜邏輯嘛!

而道家呢(我說的是「道家」而不是「道教」,道教跟佛教一個德行),秦漢之前的道家思想對於傳道,類似於第二種的那個技校。門檻很高!

如果老師不差錢,你給多少錢都不教;如果你資質好,老師無私而贈,分文不取。甚至還會諸多饋贈。比如黃石公傳張良,主動找你、考驗你,教會你,然後飄然而去,從此陌路。風塵三俠(當然這不是歷史,但反映了道家的思想)里的虯髯客,不但教給李靖兵法,還以家宅財帛奉送,然後自己也是飄然世外。

如果老師差錢呢?收費那是必須的。畢竟老師也是人,也需要吃飯,要不餓死了。我教給你,能不能領悟,全在你自己了。我儘力的教你,對得起這份工錢,咱們兩不相欠。秦漢之前,對師徒關係並不是那麼看重,很多人都是到處遊學,今天跟這個學,明天跟那個學。甚至今天跟師爺學,明天又跟徒孫兒學。學而已,沒幾個去糾結名份。比如老子曾經傳道孔子,但老子非得讓孔子拜師嗎?不必!所以儒家到現在也不承認老子是孔子的師父。如果按照他們「一字之師」的說教,該承認才是啊?但是沒有。

所以說,收錢沒什麼不對的。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意打,一個願意挨!明碼標價就好,沒有誰免費教你的義務。就像買一本書,即便買回去你發現然並卵,擦屁股用了,但你也不後悔,因為那是自己當初的選擇,對錯自己承擔。但是,你玩兒套路、敲竹杠就是不對,給你錢都窩火!唐僧還你如來前世的二徒弟呢,又是觀音親上東土敲定的,一路的折騰,到最後用「畢業證」卡你!說一萬個理由,你也圓不了這個無理!所以,道家在《西遊記》里借「菩提祖師」之口,給道家教、佛教、儒教這「三乘教」下了個定義,叫做「三百六十旁門」。而真正的「正道」,就是菩提祖師傳給孫悟空的「長生術」,反映的就是原始道家追求「長生長樂」的「千歲厭世、去而上仙」(莊子)思想。

那位說,道家有畢業證嗎?沒有!道家所謂的仙,都是自己修的,不用誰授予你「果位」。能修多高的層次,全靠自己努力,沒人能幫得了你。大家不用被後世的金丹仙藥迷惑了。真正秦漢之前的道家諸子的文章里,壓根就鄙視這些玩意兒。你翻翻看,他們告訴你應該找誰賜予你仙藥或授予你成仙證書了嗎?

修成的仙,也都是散仙,三島十洲愛哪兒哪兒呆著去,這些地方都不歸天界管,後來又創立個新名詞兒叫「大羅天」,意思略同,都是不受體制管束的仙界。要注意,道家追求的是仙,不是神!道教追求的是神,就是天界的公務員。

了解更多民俗、佛道、西遊記、道法修鍊的解讀,歡迎關注我的知乎。


這是整個西遊記里最具有大智慧的一件事。

把裡面的邏輯關係理解了就能明白吳承恩寫的是多麼的好!棒!贊!

佛的原則在於「四大皆空」,是視貪婪為罪惡的。

假如佛可以開口要錢,問你要多少才不會被你視為違背了佛的原則呢?不被視為貪婪呢?
每個人對貪婪的衡量標準是不同的。
所以捐款時都說「隨喜隨喜」,你隨便啊,看你的心意是多少嘍(和別人比捐多捐少的話,已經違背了佛想傳達的原則)。

其實佛祖能無償提供給唐僧沒有字的佛經已經很不錯了,你買作業本還花錢呢對吧。

你連買作業本的錢都不願意付,只知道哭訴自己來求經一路多麼辛苦,讓我同情你免費提供給你真經啊?
我有跪下來求你讓你來我這裡嗎?
是你自己內心太痛苦了,來我這裡找智慧的好伐!!

所以唐僧你少TM道德綁架我!
佛祖我看在你一路也不容易,還是有這個向善之心的,無償送你幾本無字經書已經不錯了好吧哎呦喂!
反正你這麼愚鈍,給你有字的經書你也理解不了我想表達的意思。
萬一傳經的時候把意思給我講錯了,我還怕你毀壞我的名聲呢!

幸虧後來唐僧醒悟,把自己的飯碗給了佛祖,換經書。
還說讓唐王送很多的金銀財寶來。

哎呦喂唐僧,我有說我要金銀財寶了嗎?佛祖我是有原則的好不好,你以為我是那麼貪婪的人嗎?
你還是不懂佛祖我的心啊!
人都說心有靈犀一點通,你這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唉!!!
指點你都是浪費我的時間。

給給給,經書全給你,懶得理你了,和你說話都是對牛彈琴。
好好讀書,好好看經書,這麼多夠你看上一輩子了,自己回去慢慢悟去吧。。。

其實西遊記里你說的佛不阻止底下的小嘍嘍收錢,但佛也沒有開口問你強行要錢啊,沒幹搶劫的事兒啊!

佛祖本身莊嚴偉光正,普度眾生,怎能開口要錢??
但小嘍嘍們看不下去啊,我們再怎麼有心做慈善,總不能連飯都不吃吧,惡人還是我們做吧!
所以好心提醒唐僧趕緊意思意思一下。

(世人難成佛,因為佛難做。)

所以稱善男信女為「施主」。
是自願施捨供養佛祖,感謝佛祖指點,感謝佛祖專心的弘揚佛法,保佑了世間的安寧。

是具有向善之心的善人,是懂得佛也有為難之處的聰明人啊!啊?啊。。。

聰明人知道佛也缺錢啊,僧人沒飯吃,寺院不就都倒閉了,連最基本的吃穿住都不能保證,誰來世間捨身求法,出家傳承佛法,弘揚佛法?

即使佛都是住在天上不吃不喝具有不死之身,剛出家的僧人可以嗎。。。

八十一難很好理解啊,就是生活中的各種痛苦,這些痛苦的來源都離不開佛祖說的貪嗔痴等邪念。有劫渡劫,渡過去了想通了才能具有智慧才能成佛。

所以真正的佛雖然具有大智慧,但他同世人打交道的話,卻很難做人。。。
他們只敢在大殿上端著,不敢說話,害怕一說話世人就胡亂理解。

————分割線————
我告訴你西方有個大學,大學裡有很多充滿智慧的老師,在裡面學有所成後,畢業可以找個好工作。

你帶了乾糧來,學校給你發了書,也沒要求必須立刻交書費學費。

四年後,快畢業的時候,
你跑來跟我說:「校長啊,你看我也不容易,不辭辛苦埋頭苦學了四年,能不能不收學費了」。
我想了想:「唉,這娃能學到這程度,也算有慧根,書就送給這娃吧,學費不收就不收了」。於是我沒說話,也沒強求讓你交學費。

然後你走了,走到半路突然想起來,我沒畢業證啊。
你又跑來和我說:「校長啊,你看我不辭辛苦苦學四年,可不可以給我把做畢業證的費用也免了啊,反正你都能贊助我書費學費,學校這麼大這麼闊氣,也不缺我的畢業證這麼點兒錢吧。」

我說:「我們學校缺不缺錢是我們的事,你願不願意為了你學到的知識付一點錢是你的問題。你如果成為啥人物了,以後大家來我們這兒學習都看你的樣子,一毛不拔,學校馬上就可以因為賠本關門了。你呀,就差最後一個竅沒開智慧了。我說完了,你現在懂了沒?不懂?不懂滾!!!」


只是小說而已啦 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人吶 比如說自己的父母 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有責任心 能面對現實和困難


為什麼藏地密碼里的男主可以肏貴族寡婦!?為什麼我在藏區沒有找到藏地密碼中寫的帕巴拉神廟!?為什麼我在杭州沒有找到盜墓筆記里的小哥兒!!


謝邀!
上小學時,看電視劇版《西遊記》,看到此段時,心中就一直有疑問,後來長大後也沒得到答案。

對此有問題的解釋,以下為南師的版本。

「最後一路艱辛萬苦到了西方,唐僧師徒四人見到佛,佛說:「你們很辛苦,功德圓滿。好啦!你們的目的是要取經。」佛就吩咐大弟子迦葉尊者把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給他們,迦葉尊者問佛:「給哪一種經?」佛說:「他們從遙遠的東方來,功德圓滿很辛苦,給最好的。」

佛未加說明給哪一種佛經。結果迦葉尊者帶領唐僧一行到書庫,準備拿鑰匙開書庫,迦葉尊者把手一伸說:「拿來。」唐僧問:「什麼拿來?」「紅包拿來」「啊!」孫悟空氣得要揍迦葉,「世界上到處要錢,你這裡也要錢,你這個老和尚該不該死?」唐僧說:「不要吵!請師父慈悲慈悲。實在一路取經,碰到九九八十一種魔難,來到這裡已經什麼都沒有。」「那不行,這裡規矩要拿啊!」「實在是沒有了。」迦葉說:「你身上還有衣服。」「出家人只剩了一件架裟」。「一件也可以,拿去當啊!」唐僧只好脫了架裟,叫徒弟快拿去當了。孫悟空一邊生氣一邊抓腦袋要修理迦葉。這個道理說明什麼?學佛要福智二資糧,一個學佛人先要具備這個本錢,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不夠,沒有辦法的,《西遊記》用這個故事說明。

迦葉尊者打開書庫,取出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給唐僧,任務完了。西方雷音寺很大,山門很遠,孫悟空猴子鬼精靈,說:師父啊!靠不住,這個老和尚到這裡都要錢,打開檢查看看,該不要弄破的經典糊弄我們,我們那麼辛苦來取經。」「唉!猴子就是猴子。」唐僧說:「你要誠懇相信人嘛!佛的大弟子哪會有錯!」孫悟空說:「靠不住,他還要紅包耶」。打開檢查一看,唉喲!不得了,每一本都是白紙,孫悟空一面大吵大鬧怪師父,一面嚷著要把迦葉抓出來打死。

這一吵給佛聽到了,孫悟空向佛報告:「迦葉不但要紅包,拿了紅包還給白紙。」佛笑著說:「猴子啊!你不懂。」佛把迦葉找來問:「怎麼給他們這種經典?」迦葉回答說:「世尊,是您交待要給最好的經典。最好的經典是沒有文字的,本來就是道。」佛說:「你搞錯了。我是那麼講,不過他們智慧低,你還是拿次等有文字的給他們。」迦葉說:「那好那好,拿去換過來就是了。」所以第一等智慧不需要文字,《西遊記》即說明這個道理。大智慧不是文字!文字言語是幻術。所以經典上說,在文字上求道找不到道。但反過來說,如果認為沒有學問,就可以成道,那又錯了。不可以拿文字言語是幻術,作為不研究教理的籍口。」


推薦閱讀:

唐太宗、唐高宗為什麼拒絕玄奘入住少林寺?

TAG:西遊記書籍 | | 人事 | 玄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