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繪畫論》中這段話是正確的嗎?

繪畫科學高於數學,後者只研究數量和大小,不關心自然界的美,繪畫則能夠將自然界中轉瞬即逝的美生動地保存下來。

讀到了這麼一句話,十分想知道這是時代的局限嗎?還是說這是真的嗎?抑或是有其他答案?


我們還是應該把問題還原到原先的語境中去。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這句話是否正確,而是這句話為什麼會出現。

在文本中,達芬奇橫向比較了當時的各種藝術形式,並得出繪畫高於音樂又高於雕塑的結論。米開郎綺羅與達芬奇都認為自己主要從事的藝術形式高於對方,他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闡釋同一個問題。達芬奇採取古希臘的論調,以創作過程所消耗的體力評判高低。而米氏則將體力轉換為技術難度提出雕塑高於繪畫。這在兩千年前的柏拉圖看來都是低級的技藝,由於視覺藝術作為對觀念的模仿的模仿而不具備觀念的實際功能,不僅如此,還在道德上對藝術具有的幻象與神迷進行了責難。

中世紀的文化裂谷並沒有將認識論向前發展多少,就使得兩千年後的達芬奇仍然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在當時的大學教育中,音樂與數學作為高級的技藝具有不可推翻的地位。達芬奇的推論事實上攻擊的正是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同人文主義者一樣,他也已自己的方式聲討了當時西方社會在文化上的"粗鄙"。而這種聲討的可行性則建立在認識論的鬆散結構之上。

在當時,揭示客觀世界本質的途徑存在諸多模型。這種不確定性使得達芬奇提出繪畫高於數學的結論。系住真善美這三匹駿馬的韁繩還沒有拉緊,就必然會有一匹馬跑在前頭。達芬奇作為畫家當然希望自己駕馭的美能沖在最前面,於此他將美是和諧的觀點做出進一步推論得出美是事物的本質。因此比較當時的數學研究方式,那種不躬身於田野自然的技藝在這一理論結構中必然的低於繪畫。同時繪畫也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在形式上因為美是比例,所以當時的藝術家往往具備一定深度的數學,幾何知識,並通過作品研究"數學問題"。

我們可以發現達芬奇的邏輯其實是:因為自然是美的,並因其比例和諧而美,所以研究自然就是研究美的比例,同樣作為揭示客觀世界本質的數學在研究比例問題時卻不師法自然,誠然比繪畫技藝低劣。

在今天看來真善美應該是輛平穩並行的三駕馬車。而在當時,由於認識論的基本結構比較鬆散,使得各學科之間可以互相競爭頭馬的資格。可惜的是,到今天雖然我們已經給多數學科劃定了自己的疆域,但我們還是不能確認當下所持有的知識體系是否正確。與達芬奇時代一樣,今天經驗主義,實證主義,觀念主義等等認識論的框架仍雄踞一方,類似於達芬奇對知識體系的質疑也隨處發生。所以,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而非用現代思維對古代人的行為做嘲諷,事實上我們在這一問題上處在相同的境遇中。


我覺得這題的側重點應該是音樂才對。


這段時間忙極,沒空回答,先給個結論吧:
——這是真的。
達芬奇不愧是大師中的大師,他看事物的角度比眾人廣,深度更比眾人透。

或者說,真正的藝術,總會處在一個高於科學的地位,儘管藝術可能多數時候只是思想理念的傳播載體,但科學呢?科學往往不建立、不傳播思想理念(別跟我說什麼科學XX論之類的,那些東西本質上是科學的延伸,而不是科學本身),科學所側重的是知識。由科學向縱深發展的哲學,才是一種思想理念,是一種價值觀體系。

比如我們可以看,這個宇宙中許多的事物可以用數學或物理或化學的角度分析出他們為什麼會形成現在我們所看見的模樣,但只有用藝術的眼光才能發現這些規律究竟想要說明什麼——美,確切地說,是宇宙萬物、大自然的美。
也就是說,不管多麼複雜的科學規則,要告訴人們的是這些科學規律與美是分不開的,不管這種美多麼短暫,哪怕一顆流星,我們可以分析出它的軌道、體積、構成、密度等等一切科學的東西,但我們無法用科學造成或複製它划過地球的那一條奇異絢麗的軌跡線——但藝術能,尤其是繪畫(即使音樂,也能用抽象的聽覺元素造成這種流星划過天際時觀察者的某種心緒)。

所以,用科學來闡釋整個宇宙,終究是片面的。
藝術如果脫離了以科學的角度去觀察、重現,也是不全面的,即使是抽象藝術作品,也需要在作品中有來自科學角度對自然界的理解、認識和體會,譬如趙無極的許多作品。

把藝術和科學硬生生割裂開,說到底都是一種狹隘。

就先這樣吧。


所謂什麼是正確也是個偽概念,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也許這句話在當時的語境下對提高繪畫的地位有作用。相對正確而已,那又有什麼事情是絕對正確的呢。

按照禪宗的說法,什麼事情都是平等的,不要有分別心。這段話太有分別心了。


現在看來,計算機科學可以做到以上兩點,研究數學,還有能夠把自然界的美保留下來。
應該是歷史局限。不過他說的應該是廣義的。
那個時候的繪畫什麼也許就和今天的計算機似的


推薦閱讀:

這樣的繪畫離工作還多久?
為什麼李希騰斯坦的畫作:《我可以看到整個房間……可沒有人在那兒!》能夠成為佳士得當代藝術拍賣最貴的畫作?
《蒙娜麗莎》受讚譽的原因是什麼?
素描時一般鉛筆用到多短時可以扔掉?

TAG:藝術 | 繪畫 | 美術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