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和父母的三觀越來越遠,很迷茫、很心累怎麼辦?

回家過年以後就一直感覺很迷茫、很心累,我突然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人了。由於我身體有一點缺陷所以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和照顧都很好,非常用心,尤其是我父親,我個人的三觀也很受影響,甚至我姐說十分相似。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裡面是有一些問題的。由於歷史、家庭條件等原因,其中有很多劣根性,而從發現到改變卻是很難的。即使這樣,我爸爸還是在一直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我,並沒有兌現上了大學以後就不再給我灌輸他的思想的諾言,一直強調自己既讀書又接觸社會,有經驗有理論,如果我做的他不滿意,就會表現的很不滿,或者過好久還拿出來說,至於說「你這樣的,幹什麼都不行」的話說了無數次,我也有一定的免疫了,前些天我走之前說給你再把把脈調調方子,他又因我如他意說你不行,不用。
我現在真的都不知道該怎麼交流了,也越來越不願意交流了,甚至我到底該怎麼做都不知道了。


題主對父親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實很多年輕男性都有這種感受:

在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完成了學業找到了工作,覺得自己長大了,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了。

可惜的是,這種自信與掌控感,在遇到父親的時候,常常會徹底瓦解。

你發現無法與父親溝通,在對未來的選擇上有著不可化解的分歧,甚至在聊天時,都無法直視他的眼睛。

和父親之間的相處充滿了尷尬、不適感。你們無法心平氣和的對話,甚至還會爭吵和冷戰。

這個情況從來都不是個例。

父與子的難題貫穿著每個男性的一生。不論是自己身為兒子,又或是日後成為父親,父子關係都是一個極其艱難的人生命題。

我們和父親之間,不止有愛,

還有著對抗與和解,掙扎與無奈。

最後,我會變成你嗎?|父子關係的5個階段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在人的一生中,父子關係大致可概括為5個階段。

  • 偶像化時期

對於一個極其年少的兒子而言,父親就是偶像。父親無所不能,無所不曉。我們學他走路,學他說話,偷穿他的衣服和鞋子。在這個階段,孩子會竭力地取悅父親,試圖從父親那裡獲得認可與接受。

  • 不和期

這一階段父子之間的相處幾乎以衝突為主。十幾歲的你有了獨立意識,父親不再是你的偶像和鏡子,你開始反抗父親的權威,反對父親強加的期望與要求,可能成為了一個「叛逆」的孩子。這種叛逆,可能會一直持續到20歲出頭。

  • 進化期

成年後,儘管父子感情上依舊疏離。但也少了不和期的那種反抗,或者是變成一種隱匿的競爭。你的話語權在增加,可能會更多地插足父母或者家庭的事務。一個明顯的轉變是,你的母親會在更多的事情上尋求你的意見。

  • 接受期

這時你已經三四十歲了。可能也有了自己的兒女,慢慢地懂得了做父親的感受與困難。正如一句話所說:「當一個男人意識到自己的父親是對的時候,通常他已經有了一個認為他錯了的兒子」。這個時期的你逐漸開始原諒、接受、甚至欽佩你的父親。逐漸老去的父親也是如此。你們開始互相接受彼此的不同,分享彼此的興趣與觀點。

  • 和解/遺留期

等到了50歲時,在那些已經和解了的父子關係中,我們能看到愛、包容、敬佩、理解與容納。而在那些終其一生都未能面對和處理的父子關係中,其中未被代謝的願望、悲傷、憤怒甚至感激和遺憾,很有可能會再次影響到兒子同孫輩之間。

然而,這些階段都只是一種概括性的描述,並不囊括所有的個例情況。

我們為什麼會衝突?|父與子之間的鴻溝

孩子與父親的分離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不論是在情感上還是物理距離上。

回想你早年與父親對抗時,你會發現,那種反抗恰恰是你自我成長的一部分。

儘管這個過程對於雙方都很痛苦,但卻對你的成長極為重要。

在反抗的過程中,你正在建立自己的身份,你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無論在哪種社會文化中,男性都是更偏向於隱藏和壓抑自己的情感與感受的。

這成了父子之間無法有效交流的障礙,也將兩者之間的隔閡越拉越遠。

每個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可能被父親創傷過。


心理學家稱之為:Father Wound (來自父親的創傷)。

來自父親的創傷一代又一代的傳遞著。


比如父親覺得踢球更像是一個男孩子該做的事,便逼迫著你去上足球班。

當你表現不好時,父親會生氣,會批評,會對你表達極度的失望,而不是鼓勵你,安慰你。

這種感覺糟透了,這讓你恐懼,讓你質疑自己的價值所在。

如何與父親和解

「當我們成為父親的時候,便會意識到父親當年做的有多糟糕。更可怕的是,我們現在也做的很糟糕。」

一般當很多男性開始有了自己的孩子時,便開啟了與自己父親的和解之路。即使你沒有孩子,也會慢慢地意識到:父親是一個人,有著自身與時代局限的普通人。

然而,和解終究是需要勇氣和努力的。

整個年少時期的記憶都會困住你。

你會發現,即使當你開始理解父親的難處時,你仍然在內心裡抵抗這種和解。

又或者,你認為父親的錯誤更多,他才是在這段糟糕的父子關係中負更多責任的人時,你有時候會拒絕和解,拒絕原諒,拒絕與父親重建關係。

但我們很難能徹底地撇清在這段關係中的義務與責任。我們與家庭依舊有很深聯結,當我們與父親之間的矛盾無法化解時,它就像個死結,永遠纏在我們心裡。

與其一直讓自己不舒服,不如慢慢解開死結,釐清,甚至重塑你和你父親的關係。

你可以做這些:

  • 表達出你的感受

記得和你的朋友,你的諮詢師,或者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在安全、私密的空間中分享在這段父子關係中你的感受與經歷。

  • 建立起改變的願望

你需要明確你做出改變的積極態度,並願意花費精力在這上面。

  • 建立起各自的邊界

你可以並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和父親溝通清楚,明確地告訴他,哪些權利和義務是他的,哪些責任和權利是你的。

  • 轉換看待事情的視角

試著改變看待父親的方式:看到他身上積極的的一面。有時候很難,但請試試看,你可能會看見你和父親之間的深深聯結。

  • 放棄過高的期待

你是否在期待著突然在某一天就能徹底修復好和父親的關係,甚至改變父親?

這是個不現實的想法。現實是,這條道路極其漫長,甚至有可能以失敗告終。

放棄過高期待,試著面對和處理這之中複雜的情緒,雖然也常不能在現實中改變什麼,但是你也許可以找到屬於你的、和父親之間的和解的方式。

很難。但你可以在準備好的時候,用你舒服的方式來行動。

你可以回父母的家住上一段時日,在吃飯喝酒時與父親聊一聊各自小時候的故事,聊一聊你們是怎麼遇到現在的女朋友/妻子/男朋友的。

或者邀請父親去你家裡,讓父親更多地了解你到生活與工作。


總之,願你們在彼此的生活與故事裡,通過摩擦與了解,看清各自的人生。

願你和父親之間,有愛,有衝突,有和解。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紀伯倫在《先知》里說過: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這段話送給你的父親,更希望你能看明白,心安理得地擁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同時,也希望你能理解父親想要保護你怕你受傷害的良苦用心,但是同時,恰當地拒絕過分的呵護和愛。

祝好,加油!


謝謝邀。家庭人際界線不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把其它家庭成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熱心,過分捲入,過度干涉,過度保護,具有過強的監護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有抑制不住地保護和幫助他人的需要,出於「我這是為你好……」的心理,替別人做決定,這種心態會促使父母在孩子達不到預期或稍有不同意見馬上採取批評、貶低、懲罰和控制子女,這無形中又轉到了迫害者的角色。子女長大後一方面囿於傳統家庭觀念無力反抗,同時又不自覺用從小從家長處習得的拯救心態對待控制父母,又逐漸成為迫害的一方。想想看,當父母與子女夾雜著傳統家庭觀念同時相互拯救與控制,這家庭關係得多擰巴。以上


父母和子女是有緣分一說的。

有緣的感情特別好,特別理解,可以一路扶持。
相反如果無緣的,不必要過多精力放在維護關係上,因為根這個東西有好有壞。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了解他們的局限。自己還是要活出自己本真的樣子。
用科學的 更好的方式去對待你的子女。
你是你子女的根。把根栽培在一個新的土壤。


和家人三觀不合這本不是一件大事,真正造成你的痛苦的是你和家人的界限沒有劃清。在中國,這種現象非常普遍,父母和孩子之間往往存在相互的依賴和粘連,這種聯繫是病態的。為了改變這種粘連,你必須分清你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因為你是你,他是他。如果你們之間起了衝突,你應該意識到,有時候是你的想法錯誤,有時候是他的想法錯誤,僅此而已,不存在他的想法需要強加到你身上這種必要性,也不存在你的想法必須和父母相契合這種必要性。

簡單來講,你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且自己開始試著勇敢地去承擔這些責任。如果有衝突的地方是可以溝通的,你就坐下來好好溝通,傾聽家人的意見也說出自己的意見。如果是根深蒂固不可改變的,你就做好自己的就行,不要和父母進行太多的粘連和三觀上的依附。

你必須慢慢的意識到三觀不合這種情況存在的必然性,畢竟是兩代人,相差幾十年。其次,你應該勸自己接受這種情況,因為這種情況幾乎存在於任何一個家庭,而且這很正常。你需要不斷進步,是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


堅持自己,同時理解他們,愛他們。
你的父親也很缺乏安全感,他需要「控制」你來獲得這種安全感。
希望你能夠多愛他,愛不是完全的聽從,而是尊重。


謝邀。
題主想改變父母,對方不願意,題主父母想改變題主,題主也不願改變自己,其實你們很像不是嗎?君子合而不同,家不是評理的地方,尊重父母,願意聽就多聽,不願意聽就少聽。父母在意的是態度。


離開 如果問你原因

「我想看看這個世界有多大」


我猜有這個問題的不僅是你,因為剛剛我就打著國際長途和媽媽在頂嘴,掛完電話我就尋求知友的回答了。

我在一個最為廉潔的國家新加坡呆了5年了,人際交往頗為簡單,沒有勾心鬥角,實實在在,畢業幾年我沒有變得圓滑世故,相反,更為簡單、踏實,但並不代表我傻。這幾年離開家,獨立生活,回家的次數有限,交流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而且隨著父母年齡越來越大,我越發感覺到三觀的不一致,我經常失落的難以入眠。曾經和我心心相犀的媽媽,在我心裡三觀最正的媽媽現在居然和我越來越遠。。我內心真的是奔潰的。我在出國前,為了以後全家可以團圓,我在父母和哥哥的家的旁邊給我買了屋子,我想等我漂夠了就回家,現在我真的不知道那個家還怎麼回。

媽媽說我冷血無情,但是我不覺得自己冷血,我有時間就去做義工,每個月有固定捐款,同事需要幫忙我只要能做到也不拒絕,從來不幹壞事,心裡牽掛著每位親人。我根本不接受我冷血,而她所謂的我冷血,是我不廣交朋友,不走動親戚,不愛和人打交道,我就不明白,我有我自己的生活,為什麼每天要把心思花在外人的身上。

最重要,她現在居然覺得女兒就是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的人了,而且我對收大量彩禮女方確陪嫁少這件事相當反感,她確覺得這樣做是對的,應該的。我覺得她變了,她覺得我變了。。

自己的媽媽和我的關心都這樣,可想其他家裡人,有的時候真的心很累,懂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


推薦閱讀:

《大魚》(Big Fish)里的父親是個好父親嗎?
有個不靠譜的老爹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確診肝癌晚期,怎樣將病情告知孩子並減少傷害?
于謙他爹到底是幹嘛的?

TAG:親情 | 心理諮詢 | 家庭關係 | 心理分析 | 父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