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伯承的作戰能力?


劉伯承的指揮風格是判斷準確,有氣魄,有奇思,在確定作戰方向、集中兵力和把握預備隊投入上尤為獨到。早在川軍時期,劉伯承已被稱為「川中名將」。南昌起義時劉又被委以制訂作戰計劃的重任。劉伯承不打麻藥摘眼的故事,是其被稱為「軍神」的源頭。劉是上過伏龍芝軍事學院的人,標準的參謀型統帥,翻譯甚豐,為軍隊的正規化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回國進入蘇區後劉主要在總參謀部工作,負責對軍委戰略意圖的貫徹,不是一線的統帥,因而表現的機會不多。到了中央紅軍北上四川過大渡河時,劉伯承當了先遣隊司令員,巧過彝族區,在大渡河北岸連續作戰飛兵奇襲,算是有了獨立領軍。八路軍時期,劉伯承去掌握紅四方面軍改編成的129師,開始成為獨擋一面的統軍主帥。劉指揮的智算神頭嶺和疊伏七亘村是其軍事指揮的代表作,從這兩戰可以看出劉能反向思維,指揮才能過人一籌。解放戰爭初期劉伯承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最先打出了漂亮的上黨戰役,開了第一炮。其後的邯鄲、隴海、定陶、豫北、魯西南等戰役都打得不錯,顯示了劉伯承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卓越才能。每到苦戰、惡戰階段,劉伯承都親臨前線指揮,給手下的將領們「安卵子」。國軍將領曾有過評價:劉伯承指揮不錯,但手下的縱隊不能打;陳毅(國軍不知道華野負責戰役指揮的是粟裕)指揮上不行,手下倒有幾個能打的縱隊。千里躍進大別山時中野較為狼狽,損兵一半,重武器丟光。不過這是下風戰,能保住全軍,並完成戰略任務當屬成功。出了大別山劉伯承很快恢復了運籌殲敵的本色,淮海時打黃維更顯出了劉的魄力,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瘦狗拉硬屎」,喝出去打光全軍也要幹掉黃維。過長江後劉的指揮就是順風順水了,西南戰役一下就包了國軍90萬。二野在解放戰爭中一直打的是苦戰,但殲敵230萬,位於三野後排第二位,很大程度上是過江之後的戰果。在多年領兵作戰中,劉伯承做到了進攻兇狠,撤退迅速,料敵準確,時有巧思,尤其擅長控制作戰規模。因而,在臨陣對決中,劉伯承很少有打得狼狽混亂的戰例,小勝可以打成大勝,小敗能夠迅速轉身,這是劉帥獨有的功夫。建國後,劉帥早早退去搞軍校,是他政治眼光的見證。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時,劉帥很銳利地指出了印軍在東線防禦上的弱點,設計了精巧的戰術進攻手段,令人稱道。


抗戰開始後,劉伯承被派去掌握以紅四方面軍為主力改編成的八路軍第129師,由此成為了獨擋一面的統軍主帥。總的來說,劉伯承的指揮風格是判斷準確,計劃戰鬥周密,善於確定作戰方向、集中兵力和把握預備隊,在足智多謀、反常用兵方面尤為著稱。僅從八路軍出師山西初期的幾戰中,就充分顯現了劉伯承的作戰指揮特點。


在第115師的平型關大捷一役中,師長林彪三次親臨戰場查看地形,選定作戰地域,爾後與副師長聶榮臻確立作戰決心,並集中全師2旅4團主力(不惜違背毛澤東、彭德懷關於集中一個旅作戰的指示,只是後來因山洪斷路只趕到參戰3個團)於平型關地域,精心進行戰鬥部署。對於師、旅、團的指揮位置,部隊的展開、預備隊擺放,乃至機槍陣地的設置、作戰節奏的控制等細節,他都一一過問,力求無虞。結果一戰成名,極大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心。林彪的指揮特點,突出了一個「細」字。

第120師開赴晉西北後,為配合忻口會戰,師長賀龍就將人馬展開,命宋時輪支隊出雁北游擊遲滯日軍,張宗遜、李井泉率358旅715團南下側擊忻口之敵,王震率359旅進至崞縣以西配合張宗遜部行動,賀炳炎、廖漢生率358旅716團兩個營去雁門關襲擊日軍交通線。賀龍不打折扣,捨得用兵,把手上的兵力都撒了出去。他對各部的要求就是:現在打得是日本侵略軍,不是內戰時期的國民黨軍,在戰術思想上要扭得快。同時要緊密聯繫群眾,搞好偵察工作。結果宋時輪支隊在雁北進行游擊,於井坪鎮、馬邑、安榮橋、岱嶽、平魯、南辛庄等戰鬥中先後奏凱,殲敵數百人,收復平魯縣城;賀炳炎、廖漢生部打伏擊兩勝雁門關,殲滅日軍500餘人,擊毀汽車20多輛,一度切斷了日軍由大同經雁門關至忻口的後方補給線;張宗遜、李井泉部出擊南北大常成功,殲敵百餘人;王震部在陽明堡以南設伏,殲敵300餘人,毀車30餘輛,一度切斷了日軍由平型關至忻口的交通線。賀龍向來用人不疑,手下將領也極富作戰主動性,在指揮特點上突出了一個「放」字。


劉伯承率第129師挺進山西後,根據八路軍總部命令,分別於正太鐵路、邯長公路沿線展開游擊戰,襲擾遲滯日軍的進攻。在此期間,先後指揮了著名的疊伏七亘村,再伏黃崖底、戶封村與智算神頭嶺等戰鬥,斬獲頗豐。在七亘村戰鬥前,劉伯承親赴戰場察看地形,周密組織戰鬥。第一次伏擊戰取勝後,劉伯承準確判斷日軍仍要從此處經過,遂決心採取兵法中的「疊伏」之策,於七亘村同一地點再次伏擊日軍,結果又告凱旋。兩戰共殲滅日軍400餘人,繳獲騾馬400多匹及大批彈藥物資,取得了第129師出師以來繼奇襲陽明堡戰鬥後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之後,劉伯承指揮第129師繼續在昔陽縣東南的黃崖底設伏,殲滅日軍第109師團第135聯隊300餘人,擊斃騾馬300餘匹。為配合南下支援正太路地區作戰的林彪第115師,劉伯承再次指揮第129師在廣陽以東的戶封村附近設伏,又殲滅日軍第109師團一部250餘人,迫使日軍第109師團不得不改道北去。劉伯承指揮第129師在正太路沿線接連四次設伏,仗仗取勝,戰果輝煌。對此,劉伯承稱之為「重疊的待伏」。


在神頭嶺戰鬥前,劉伯承由於對國民黨軍隊的地圖不放心,就帶著陳賡、李達及參謀人員去實地進行了勘察。結果發現實際地形與地圖不符,日軍必經的公路不走山溝走山樑,上邊又光禿禿的埋伏不了兵,看上去根本打不了伏擊。正當大家失望之際,劉伯承卻提出就在這光山樑上打伏擊。陳賡很快明白過來,也予以贊同。經過周密分析利弊後,他們決心仍在此處設伏,依託嶺上路邊國民黨軍隊修的一些廢棄工事,搞好隱蔽偽裝,來一次反常用兵,打敵人一個出其不意。結果一個漂亮仗誕生了,殲滅了由此經過的日軍第16師團、第108師團各一部,斃傷俘敵1500餘人(日軍資料稱共戰死399人,失蹤8人,負傷40人,損失了314匹軍馬),斃傷和俘獲騾馬600餘匹,繳獲各種槍支550餘件,擊毀敵汽車百餘輛。戰後日本的報紙上驚呼,說「這場戰爭是由支那一流的中國人稱為神機軍師所指揮的」。


從上述幾戰中可以看出,劉伯承足智多謀,能反向思維,反常用兵,指揮才能過人一籌。從中突出的指揮特點,是一個「活」字。

正因為林彪、賀龍、劉伯承具有不同的指揮特點,他們所指揮的戰役戰鬥便也相應具備了各自的特點。林彪打仗唯恐兵少,好集中兵力打大仗,同時深思熟悉,算無遺策,輕易不願涉險;賀龍打仗放得開,用兵忽分忽合,手下大將也各顯其能多獨擋一面,反過來說就是小仗多而大仗少;劉伯承也喜歡集中兵力打大仗,同時變動不拘,神出鬼沒,具有很強的威攝性,令對手未戰而先膽寒。國民黨軍將領就曾經指出,劉伯承指揮很不錯,可惜的是手下的縱隊不太能打。當然,能打不能打,實戰是最好的試金石。從1945年9月至1948年8月三大戰役開始前,在全國各戰略區統計的殲敵戰績中,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前身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共殲滅敵軍13個半軍部、44個半師部、103個團,居於五大戰略區野戰軍戰績之冠。你說,能打不能打?


劉伯承在川軍時,有一天部隊訓練結束,與韓德勤等人騎馬返回,討論到「開進」這個軍語,劉說,開進就是部隊前進。韓立即糾正,不對,開進是部隊發現前方敵情,由行軍或駐止狀態向作戰地域前進的一種狀態。劉聽後不語。當晚韓已準備就寢時,劉伯承敲門而入,拿著幾本書,對他說,這個軍語,我開始也了解不夠,現考證後的確如你所說,你把這個軍語通報全團吧。——郭汝瑰知道這個故事後,在日記中記下並加了一句評語:國共兩軍勝負不問可知。


推薦閱讀:

未來的戰場上可能會出現坦克跳傘么?或是說坦克能完成跳傘的行為么?
機械載具和動力裝甲有沒有實戰價值?
為何現存的唐刀和考古出土的唐刀文物那麼少?
人類僅憑冷兵器能否跟恐爪龍正面決鬥?

TAG:中國歷史 | 軍事 | 戰爭史 | 劉伯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