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的指揮上是否失當?
該如何評價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時的做法?有無對錯?謝謝。
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何止指揮失當,而是昏聵無能、胡亂指揮,乃千古罪人也!
淞滬會戰之後,南京門戶大開。因此,在11月中旬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等國軍高層認為在這種形勢之下,不宜與敵硬拼,應當考慮從南京撤退。而唐生智卻高調陳詞,大拍蔣公馬屁,把南京軍民置於火坑之上而不自知。對此,白崇禧是這樣記述的:委員長在會場宣稱南京是我們之首都,國父陵寢之所在地,必須防守。會中詢問誰願擔任防守責任,唐生智立起發言,慷慨陳詞,自願防守。他批評自抗戰以來中下級士官犧牲甚多,但未見有高級軍官犧牲者,他願擔任防守責任與城共存亡。委員長嘉獎其壯志,但與會人多為唐擔心。因為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多是甫由淞滬戰場撤下,有的部隊傷亡過半,至少也在三分之一以上,而沿途撤退,上有敵機,後有追兵,士氣非常低落。以久戰疲敝之師來保衛南京,這是我們為唐擔心的最大原因。(《白崇禧回憶錄》11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
那麼,既然如此多的高級將領都反對守城,為什麼蔣介石就那麼輕信唐生智這樣一個曾經的「反蔣派」,且並未執掌兵權的軍委訓練總監呢?我想,唐生智決定撤退當天收到蔣介石一封電報或許能夠說明問題:「經此激戰後,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為我革命轉敗為勝惟一之樞機。」蔣還指示:「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策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
蔣公是要「民族光彩」、「國內外形勢大變」,其實仍然延續了自「九一八」以來的老調子——指望國際干涉來解決問題。而唐生智好不容易大權在握,自然信心爆棚,不可一世。
就這也,蔣公與唐生智竟然真的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以致兵力愈增愈多,共計達到10多萬人送往虎口之中。
而唐生智腦子發熱之下,為了表示背水一戰的決心,竟然還讓交通部長俞鵬飛將下關原有的兩艘大型渡輪撤走,並嚴令守衛浦口的胡宗南第1軍和守衛挹江門的宋希濂第78軍36師,制止從南京向長江北岸或由城內經挹江門撤往城外的部隊和軍人,如不聽從可開槍射擊。
當然,唐生智此舉蔣公並非一無所知。 儘管蔣在11月24日已經正式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但蔣本人仍留在南京,充當是南京保衛戰的實際指揮者,直至12月7日凌晨,蔣才飛離南京。 六天後,城破。而真正的守城作戰只堅持了兩天。但是,即便是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官,也應當周密部署、嚴明軍紀、組織抗擊。可是,正如白崇禧、徐永昌等人所擔心的那樣,戰前牛哄哄聲稱要「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中」的唐長官,除了大吹牛皮,自斷後路外,卻是茫然不知所措。據87師副師長兼第261旅旅長陳頤鼎回憶:
十二月十一日……更奇怪的是當敵人對我們陣地猛烈進攻時,在中山門外路北我軍炮兵某部(番號已記憶不清)有普福斯山炮十二門在那裡放列,我們要求以火力支援,他們也以怕敵炮火壓制而拒絕了。……
南京城的保衛戰,糊裡糊塗地打了五天。在這五天戰鬥過程中,上級沒有同我們見過一次面;沒有盡他們應盡的責任,也沒有告訴我們南京保衛戰的一般部署情況,更沒有向我們下達撤退的命令,事後也沒有聽說哪個指揮官因失職受處分。……
(十三日,開始撤退的第二天)午後三時許,我們已到燕子磯。當我路過烏龍山時,還看到一些工人正在給永久工事澆水泥,我勸他們不用再澆了,他們反以不能耽誤工期作答。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第175-176頁)
怕敵人炮火壓制,就把山炮當擺設?打了五天,上級沒有見過一次面?已經大規模撤退了,竟然還在給永久工事繼續澆水泥?尼瑪這是鬧哪樣?
應當說,南京保衛戰,成千上萬的國軍弟兄堅決抵抗,直至戰死。蕭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華、羅策群、姚中英……等十餘名師旅長壯烈殉國,他們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國家棟樑!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敵我雙方正在鏖戰,勝負未明之際,唐生智竟然按老頭子「相機行事」的指令,12月12日晚17時簡單的開了20分鐘的會就倉促安排全軍撤退。自此,成千上萬軍民陷入空前的無組織中。「自行決定由下關渡江的軍、師長大多未按命令規定的時間開始撤退,而是在散會後立即部署部隊撤退。有的單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有的將領只向所屬部隊打撤退電話,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脫離部隊,先行到達下關……第2旅旅長鬍啟儒得知撤退消息較早,不等會議結束,即以奉命去下關與第36師聯繫為由,電話通知其第3團團長代行旅長職責,獨自先去下關。」(《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聞聽長官往下關去了,幾萬國軍,無數民眾便湧向了下關。就這樣抗戰史上悲慘、恥辱的一幕開始了。據負責防守挹江門的第78軍36師212團上校團長熊新民回憶:
面對一望無際的人潮,上級給我們下死命令,除了指定的部隊、機關人員准到下關渡江之外,其他任何人、任何部隊、機關,都不準通過挹江門到下關。只是事起倉促,人們都不理解、不相信,所以任憑我們如何解釋、勸阻、堵截,都無濟於事。本來在鼓樓堵截時,就發生過火併,現在為了衝出挹江門,更是到處響起自相殘殺的槍聲和混成一團的沖、殺、喊、哭聲。我第一營先是以一個連堵,不行,再加一個連,又增加一個連,直到把整個營都投了上去,也不解決問題。那種殘酷的情景,發展到把整個挹江門所留下的、用以進出的一個側門,也被人流堵死了。先是蠕動著湧進來一部汽車,被人流和壓死的人堵住。結果,汽車也被堵住開不動了。人流便翻越過汽車,往前涌,越集越多;車輛、死人、活人越堆越高,以至高到把整個側門都塞滿了。人們又爬過死人堆上、爬上城牆,然後用梯子、用繩索、用電線、柱子等滑吊下城,擁到下關輪渡碼頭者,萬不及一。(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上)》·609頁)
要說值此危機關頭,拱衛南京的最高長官唐生智應當坐鎮指揮有序撤退吧。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唐生智竟然自己先撒丫子跑了。
據負責防守挹江門的第78軍36師工兵營營長蕭兆庚回憶:
當我帶著工兵營撤退經過挹江門時,只見開了一扇門,其餘兩扇門緊閉。因此軍隊和老百姓都從這一孔門裡出去,十分擁擠。當我經過城門時,並不是走出去,而是被擠出去的!有些婦女、小孩被擠得呼大叫媽喊救命。丟掉包袱或貴重東西的,要想彎下腰去撿時,就只有被後面擁上來的人群踐踏、踩死。我當時只顧自己逃命,置之不理!我逃出城門外百餘米處時,忽聽到轟隆隆的坦克車聲音和凄慘的叫聲與槍聲從城門那邊傳來。隨即見到三輛坦克車在前,一輛汽車跟後,在隊伍兩旁飛馳而過。這時人流中有很多人叫喊:「戰車快停住,壓死人啦!」我這才知道這些坦克是為了衝出城逃命,不惜壓死很多老百姓和軍人。當場有位同胞聽其當時任憲兵團長的同鄉說:「那三輛戰車後面跟著的那輛汽車,就是唐生智逃跑時坐的小汽車。」想起當時戰車沖逃被壓死、壓傷的受難者,能就這樣含冤九泉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上)》·604頁)
身為主帥,率先逃跑,後果可想而知!時任 78軍軍長兼36師師長的宋希濂後來回憶:
長官部召集的會議散了後,唐生智等立即開始渡江,但各部隊均不遵令突圍。教導總隊、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第七十四軍及南京警察等,均沿中山路擁向下關,爭先搶過挹江門,互不相讓,並曾一度與守挹江門之第三十六師第二一二團部隊發生衝突,秩序混亂達於極點。隨之下關亦亂,船隻既少,人人爭渡,任意鳴槍。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許多官兵拆取店戶門板,製造木筏,行至江中,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慘遭滅頂者數以千百計。哀號呼救之聲,南北兩岸聞之者,莫不嘆傷感泣,真可謂極人世之至慘。(《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第268頁)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第一軍當時並不知道撤退計劃——已經決定撤退,倉皇之下,北岸的守軍竟然沒有得到通知!他們奉命向江中的船隻射擊,直到渡河國軍到了對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經開始。但不知已經誤殺了多少人。
到底有多少官兵葬身長江中,現在已無法考證,八十七師作戰參謀李文秀說渡江過程中被日軍炸死和在江中淹死的超過5萬人。
這裡有必要補充一句,當包括德械師在內的國軍嫡系部隊跟著唐生智狂奔潰逃時,廣東葉肇的66軍卻迎著日軍殺將過去,一度打到了日軍16師團的司令部,並最終成功突圍(下圖兩支向東而去的藍色示意線)!
1937年12月13日上午,日軍從中山門、中華門、漢中門、水西門、集慶門、光華門、太平門、中央門等幾個城門如狂濤般湧進南京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六個星期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遇害的被解除武裝的戰俘以及平民達30多萬人。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滿目瘡痍,屍橫遍野,成了一座人間活地獄!
對於犧牲在對日作戰陣地上的英烈,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崇敬!可是,這些血灑戰場的英烈們,無辜喪命的同胞們,有多少實際上是不明不白亡命在昏聵無能的長官手中的呢?!
不是國軍弟兄無能,實在是跟著豬一樣的長官要倒霉的啊!
1945年10月,唐生智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勝利勳章。
南京守不住不是他的責任,畢竟國府淞滬新敗國防線名存實亡南京孤城一座,換誰來都守不住
唐執意要守也不是什麼問題,雖然蔣李何等人都傾向放棄南京,但是他說不在國都犧牲一員大將對不起先總理在天之靈什麼的倒也讓人無法反駁
先說與首都共存亡後來卻跑路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撤退命令是老蔣下的,再說喊著犧牲實際跑路的歷史上太多了,這充其量是道德品質問題
唐真正欠黑的是:為了體現自己與南京共存亡,驅逐了江上一切可供撤退用的船隻(除了他留給自己跑路用的船以外)並且沒有擬訂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撤退計劃
所以南京保衛戰的結果就是一個號稱要殉國的指揮官跑路了,一幫不想死的軍隊和老百姓被坑了,順便還誘發了南京大屠殺
從這一點來講唐就是千古罪人,一生黑
結論寫在前面:
唐生智是歷史罪人無疑,但他最大的罪狀不在於同意蔣守南京,而是在守備南京時立下所謂「誓與南京共存亡」的Flag,所以城防工事、城內軍事工事,甚至是城內部隊安排,全是按照城破與敵人死戰而設計的,而此時南京三面被圍,為了顯示「死戰」決心,唐讓宋希濂36師將長江下關口的大小火輪、民用船隻全部清除(其實保留了2艘火輪),並有軍令:凡私自撤離南京者,軍法處置。
此時看,唐還是很有氣魄的,蔣很晚才離開南京飛往武漢,臨走時唐慨言:誓與南京共存亡,臨危不懼,臨死不苟。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然而,唐在守備南京時,一直在關注武漢方面的消息,當中日雙方血拚之時,當中華門終於出現在日寇的視線中時,唐遵守所謂武漢方面「撤退」條令,專門召開參謀會議(此舉為防止日後背鍋,死無對證),在會議結束後隨即撤離,而很多守衛部隊與南京市民一無所知,他們哪裡知道,南京在幾天後將真正變成煉獄。
城破之時,由於之前的城防工事,城內大亂,秩序混亂,很多原本可以撤離的地方全都被工事設施堵死,而下關口所有船隻都被清除,剩下的兩隻火輪早已將國民黨將領接走。最終南京僅有兩隻部隊是從正面突圍,剩餘的部隊不是被俘虜就是與日寇作最後的鬥爭。
最慘的,還是南京市民,手無寸鐵面臨屠殺,草峽履屠殺作為一次大規模集體屠殺,百姓和士兵幾乎就是束手等死,這一切,都是因為唐生智的不當指揮!
_~_………………………
………………………………
更新:
關於「蔣介石認為應該放棄南京,而唐力主守南京」系謠傳,我來闢辟謠。
關於南京守備問題,蔣介石組織了兩次高級會議。第一次,作戰部長劉斐、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全部到會,他們一致主張南京不可守,蔣介石其實非常生氣。追問陳誠是否來電報表態。而電報顯示陳誠也力主放棄守衛南京。
蔣介石說:在上海損失大的部隊,可以向皖南集結休整,一部分可以到江北。
那意思是,南京還是需要守的。
劉斐又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最多放18個團,在南京作象徵性防守,這樣於國內國際都有所交代。
會議沒有結論,這才有了第二次會議,而這次會議,時任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和唐生智,還有一些參謀長參加了。會上話題仍然圍繞南京守備問題,按蔣介石軍用電話專線台的王正元回憶(他聽兩位參加會議的作戰參謀說):當時唐生智精神似乎出了些問題,因為開會時他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一會兒跳下來,一會兒蹦上去。這個回憶顯然有點八卦了,很難想像在蔣介石召開的保衛首都的重要軍事會議上,他唐大將軍像個猴子一樣蹲在椅子上。而後他突然說了一句:
輕棄首都,對不起總理(孫中山),總理陵墓在此!
此話一出,蔣介石心頭一震,但是卻非常高興,唐生智不知道,幾天後,蔣介石就會讓他守備南京。
第二天,蔣介石率領南京的將領到紫金山天堡城視察,蔣說:不要進行呆板的防禦戰,要充分利用熟悉而有利的地形,再加上守衛有方,南京可以守上一個月,這樣就可以「等待時機」了。
此處的時機其實特指蘇聯出兵東北,直接武裝干預中日戰爭。這個後面有機會再說。
視察完陣地,蔣介石來到唐生智的寓所,一是探老唐的口風,二是給他打氣,他已經決定叫他守南京了。他已經下了決心,南京得守:促使蘇聯出兵是其一,開戰之初輕棄首都影響抗戰熱情是其二,還有就是先總理的陵墓在南京。
蔣介石當然沒有直接提出來,而是問唐:何人可守南京?
唐說: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
蔣說:谷正倫資力不夠,難當大任。
唐又推薦了羅卓英將軍,蔣還是拒絕,最後臨走時,蔣對唐說:
我知道你重病在身,然南京之局勢,唯有你可以擔此大任,其他人我不放心。要麼你留下,要麼我留下。
1937年11月18日,蔣介石主持第三次軍事會議,在會上,蔣介石問誰願意留下來,一時沒人接話。蔣介石又說:
既然你們都不願意留下來,那我自己留下來吧!
話說到這份兒上,唐生智站起來,說:我願與南京共存亡。
關於唐生智到底是主動留守還是被動的,歷史尚無明確定論,唐回憶說自己是被動的,但是又有相關人員回憶他是主動,不論怎麼樣,我認為,唐守南京,有他自己的意願,也有蔣介石表態的原因。不論如何,此時的唐,是有些氣魄的。
後來蔣離開南京飛往武漢時,唐生智說了一段這樣的話:
臨危不懼,臨死不苟。
剛一走馬上任,唐生智就開了個記者招待會,會上他說了兩條:奉命衛戍南京,至少兩點最有把握:一是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首都;二是這種犧牲會使日軍付出巨大代價。
不論歷史如何,唐生智此時身為軍人,我還是佩服他的。但是作為一個軍人、一個男人、一個中國人,他此時的承諾竟然僅僅是空談而已。
關於蔣介石找唐生智守南京,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早在1935年南京就進行了首都保衛計劃和城防軍事演習,主要策劃人正是唐生智和谷正倫。正是那個時間,南京雨花台建立了永久機槍工事,在演習時,「敵軍」連雨花台都未突破便被唐生智的守軍殲滅,這給了蔣很大的信心。
……………………
……………………
南京戒嚴了。日軍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合圍而來,南京只剩下北面下關江邊一個出口。唐生智為表示與南京共存亡的決心,叫俞飛鵬把從南京下關到江北浦口和上游武漢的大部分渡輪都開走,留下的一小部分輪渡和被收繳的民船,交給了宋希濂第36師看管,任何人沒衛戍司令部的命令不許動用。開始的時候,衛戍司令部自己也沒留船,不是沒留幾艘,而是一艘也沒留。從這個細節看,此時的唐生智確實作好死守的準備了。參謀長周斕覺得不妥,極力請求下,唐才同意由司令部單獨掌握一艘小火輪。唐生智下令:如有誰敢擅自渡江逃退,宋希濂第36師和長江北岸的胡宗南第1軍可立即開槍正法。
其實我也不怕得罪人,我說句實話,唐本人在前期南京守衛戰中,表現的異常冷靜,調度有方,甚至一度有部隊後退,唐拿槍頂著部隊首領,聲稱誰後退一步就要軍法從事,當時的媒體和他的部下都稱其「首都瘋子」。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可笑。
1937年12月初,蔣介石這邊跟南京的通訊已中斷,他只好電令在長江北的顧祝同,叫他轉告唐生智,原話是:「如情勢不能久持,可相機撤退。」
一個電話打過去,正好是唐生智接,顧祝同叫他11日晚先渡江,同時向各部隊下達突圍命令。但唐的想法是:如果自己先走,雖有蔣的口頭傳話,但若將來真的要他背鍋,那豈不是死無對證?所以他告訴顧祝同,必須召集司令部會議,向將領們傳達蔣的命令。
唐生智是12月11日晚上11點接到顧祝同電話的,3個小時後,也就是12日凌晨2點,他在自己的公館召集副司令羅卓英、劉興,以及參謀長周斕和參謀處長廖肯等人開會,將撤退的命令通告諸人。其實整個撤退計劃是比較具體的,我來貼一貼:
一、敵情如貴官所知。
二、首都衛戍部隊決於本日晚衝破當面之敵,向浙、皖邊區轉進。我第7戰區(新成立戰區,由劉湘任司令長官)各部隊刻據守安吉、柏墊(寧國東北)、孫家鋪(宣城東南)、楊柳鋪(宣城西南)之線,牽制當面之敵,並準備接應我首都各部隊之轉進。蕪湖有我第76師,其南石炮鎮有我第6師佔領陣地,正與敵抗戰中。
三、本日晚各部隊行動開始時機、經過區域及集結地區,如另紙附表規定。
四、要塞炮及運動困難之各種火炮並彈藥,應徹底自行炸毀,不使為敵利用。
五、通信兵團,除配屬外部隊者應隨所屬部隊行動,其餘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內外既設一切通信網,應協同地方通信機關徹底破壞之。
六、各部隊突圍後運動務避開公路,並須酌派部隊破壞重要公路、橋樑,阻止敵之運動為要。
七、各部隊官兵應攜帶4日份炒米及食鹽。
八、予刻在衛戍司令部,爾後到浦鎮。
南京衛戍軍各部突圍計劃:
一、第74軍所轄第51師、第58師自鐵心橋、谷里村、陸郎橋一線以右地區突圍,向祁門附近集結。
二、第87師、第88師自飛機場東側高橋門、淳化鎮、溧水一線以右方向突圍,向黟縣附近集結。
三、教導總隊、第103師、第112師、第66軍,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門、土橋鎮、天王寺一線以南地區突圍,教導部隊向昌化附近集結,第66軍向休寧附近集結,第103師、第112師向於潛附近集結。
四、第83軍自紫金山、麒麟門、土橋鎮一線東北地區突圍,向歙縣附近集結。
五、第2軍團應極力固守烏龍山要塞封鎖線,萬不得已時渡江,向六合集結。
六、第36師應掩護各機關及直屬部隊渡江後開始渡江,向花旗鎮、烏衣附近集結待命。
但要命的是,當時戍衛部隊之間的通訊都已經中斷,指令根本無法傳達下去,導致撤退延誤。而此時唐生智死守的惡果在撤退時開始顯現:
1.所有工事均是按照死守南京設置,導致城破時城內擁堵不堪,很多撤退通道不是被賭死就是還有部隊衛戍,竟然不讓通過,很多百姓和士兵活活堵死在了南京城內,成為日軍手下的冤魂。
例如,保衛戰開始時,唐生智就把挹江門封了。12日傍晚決定棄城後,由於通訊不靈,命令並沒馬上下達到挹江門守軍這裡。此時挹江門前,兩邊是鐵絲網,中間只有一條小道,第36師士兵舉著步槍,做瞄準狀,不叫人們出城。衝到門前的軍民,則一起往前擠。第36師士兵隨即開槍阻擊,南京城內陷入大混亂!後來城門終於打開,然而由於人群擁堵,發生大規模踩踏。很多士兵軍官沒有死在敵人手裡,卻死在了自己人的腳下,可悲可恨!
2.下關口船隻全部被清除,民眾湧入下關口要麼等死,要麼跳去長江找東西漂浮,時值12月,長江水氣溫低,即使人找到東西漂浮,也基本生存無望。
南京,在那個12月,在歷史的鏡頭下,開始變得血肉模糊,一切夢魘在那個冬天悄然發生。
南京保衛戰湧現了太多英雄,他們是我中華民族之脊樑,任何時候,中國人是打不垮的。我讀這段歷史,不知道哭了多少次,為英雄!為南京!為中國!
南京南京,嗚呼哀哉
………………
………………
其實淞滬會戰對南京戰事是有影響的。早在1933年針對京滬杭的地理位置就設計了三條國防線:
第一條陣地帶位於在吳江縣至福山鎮的吳福線, 第二條陣地帶位於無錫至江陰的錫澄線 ,第三條陣地帶位於乍浦至嘉善的乍嘉線。
其中以步兵營陣地為單位(特別重要的地段以團陣地為單位,次要地段以連陣地為單位)。陣地內設置一線陣地和預備陣地,建有射擊、觀察、通訊、交通、偽裝、掩體、障礙等設備,以輕機槍、重機槍、戰防炮工事為主體,組成環形防禦體系。建築材料以鋼筋混凝土為主,盡量利用天然障礙物,輔以人工障礙,形成永備工事。
然而國府在淞滬戰爭中將過多兵力直接壓向上海。眾所周知,上海的地形位置並不利於防守,且沒有任何縱深可言。蔣開淞滬會戰的目的大家其實都清楚。但如果能夠利用好我所說的三條國防線,形成戰略縱深,依託工事節節抗擊,其效果要明顯好於直接撤退。其實會戰後的撤退是有方案的,但是,亦如後來的南京保衛戰一樣,在戰爭時期,撤退指令對士氣的打擊和對士兵心理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常說淞滬會戰使日本由北向南的戰略政策轉變為由西向東。其實不能說錯,但是我們過於高估了日本的戰略計劃。事實上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在對華的整個政策上只有一個所謂的指向性方針,說通俗點,根本沒有具體的計劃細節。
拿南京戰役而言,日本其實在上海會戰後曾以多田俊為首在中國設置了軍事「制令線」,這也得到了東京大本營的肯定,因為日本在對華問題上並沒有明確目標。但是由於國軍潰敗,柳川平助的第十軍迅速推進突破了「制令線」,為「擴大派」增加了籌碼,所以陸軍參謀本部的大多數人都開始傾向於攻略南京。在1937年11月24日第一次大本營御前會議上,總算出面的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當著昭和天皇的面,說進攻南京勢在必行。
而天皇也最終同意了這個建議。「制令線」由此作廢。
其實,日方總是高估了「首都」對中國抗戰的影響。誠然,國家首都淪陷對於一個國家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但這不足以摧毀中國人的抗日意志。從南京到後來的武漢,日本人一直秉持著攻陷國府首都即可摧毀蔣介石的統治,但我們知道,即使後來遷都重慶,國府也已經做好了節節抗日、即使重慶陷落則將首都遷往西康省會繼續抗日的打算。
後來的武漢會戰,日本參謀部本間雅晴認為中國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日方認為湖北也是地理上的中原),所以才對武漢三鎮發起了進攻。其目的都是為了瓦解和摧毀國民政府的統治。
縱觀二戰,直到45年日方投降,日本在對華問題上「究竟是將中國徹底征服還是以戰爭作為政治手段以此來議和達到目的」始終沒有定論。包括整個二戰日本的作戰戰略,是被人們高估的。
我最討厭給這個傢伙洗地的,毫不誇張地說,南京大屠殺,有一半的責任要歸於唐生智身上
關於南京的問題,蔣介石一直是主張放棄的,不論裝備還是兵員國軍都處於絕對劣勢。我認為國軍之所以一直打敗仗,主要就是因為一直是打陣地防禦戰,而很明顯防守方的武器落後於進攻方時陣地防禦就沒有任何希望可言,而以當時的國軍而言又不具備以機動性彌補火力的可能,而且制空權也在日軍手裡,所以最好的戰法應是誘敵深入,和鬼子打巷戰,但是南京城區又沒什麼縱深,再加上兵員大部分是淞滬下來的敗兵,士氣並不高漲,所以客觀來講這就是一個死局。不管蔣介石當時打的是什麼小算盤,但是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南京不能要了
但是就是這個時候唐生智站出來了,高歌了一曲黨國之恩不能忘,國父陵寢不能丟的主旋律,表示誓與南京共存亡。試問,站在光頭的立場,這個時候還能說南京不要了么?其他將領能說「大炮的墳丟了就丟了」么?這和今天很多人裝逼之前都要先找好道德制高點是一樣的,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所以光頭就說:那好吧,你就是南京城防司令了!
所以說,唐生智這個人爬到這個位置不是沒道理的,看看他上任以後都幹了什麼:大呼口號,收繳渡江船隻,不許老百姓撤離。和現在某些搞形象工程的領導也差不多嘛···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第三天收到光頭「相機撤退」的命令以後立馬卷包袱皮跑了,臨走也沒忘了帶自己的幾箱子寶貝,唯獨忘了通知城內外的友軍一起撤退。說好的破釜沉舟,這貨可沒忘了給自己留一條「應急」的船。所以說項羽就是個傻子,都不知道給自己留條後路,萬一秦軍那天打了雞血···科科
有人說,那南京的守城士兵也不行啊,那麼多人說潰敗就潰敗了,就是幾萬頭豬···這個說法完全不正確。不管是城外的阻擊陣地還是城內的陣地,都有無數的英雄死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缺少重武器的國軍士兵,經常是拿著炸藥包衝上去和日軍坦克同歸於盡的。而蕭山令、朱赤、高至嵩、易安華等高級軍官都堅守在自己的指揮崗位直到最後,但是今天又有幾個人記住他們的名字,反而是唐生智這個卑鄙小人被大多數人記住了。嗚呼!
但是守軍最後的潰敗是的確的,但是這能怪他們么?本來就因為裝備和戰術不濟,被一路胖揍回來的,現在天天叫囂要共存亡的總指揮自己卷了包袱,用著自己特權弄的船第一個溜了,更可惡的是連叫都沒叫這幫手下一聲,這中華民國,連這幫官老爺自己都不要了,這些大部分初衷是為了混口飯吃的軍人,讓他們從哪拿出那麼大的覺悟?而且群體性的恐慌和憤怒的威力和蔓延的速度是加倍的,所以如果沒有發生大潰敗,那才是見了鬼,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唐生智在一個錯誤的地方裝了個錯誤的逼,然後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一種錯誤的方式認慫了。
日軍崇尚武士道,尤其敬重有節氣的軍人,我無意為日軍大屠殺洗地,但是要知道,日軍不是每攻一座城就要屠殺一次的。方先覺將軍率第十軍死守衡陽47日,斃敵數倍於己,最後彈盡糧絕,為了保住手下幾千傷兵的性命,放棄突圍,提出不殺俘虜的條件以後無奈投降。日軍信守承諾,沒有加害將軍和他的殘部,甚至讓他們就地駐防,這其中的差距在哪?就是一股氣上!
假如你是日軍中的一員,看著這些敗軍之將在自己的首都大呼誓死抵抗然後僅僅三天就如山崩般潰退,混亂不堪的擠在一起準備逃命,你會尊重這些對手?除了聖母婊以外我猜是不會的了。所以,日軍大屠殺的暴行背後,除了有法西斯軍國主義殘暴的本性以外,更脫不了干係的就是軍人的不自尊,導致百姓一起受牽連。而這背後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這位唐生智,唐跑跑。他應該和日軍的劊子手一起,對慘死南京的冤魂負責!
然而歷史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這個貨最後在解放戰爭里因為【起義】有功,竟然一直活到了文革,1970年才病死,真是···
半夜發瘋,寫了點自以為是的文字。我不是果粉,但是也不喜歡tg,我只是把我對歷史的一點見解和對人物的看法和大家分享,如果入不了各位看官的法眼···
別打我,右上角不是有個叉么
唐生智是湖南軍閥,後來被蔣削了軍權,只給了一個虛職。日軍逼近南京城的時候,蔣介石召開高級軍事會議,沒有哪位有實權的將領敢直說可以守南京,但是唐卻站出來了,喊出了願與南京共存亡的口號,於是蔣給了他兵權,可是最後呢,守了沒兩天就跑了,沒有詳細的撤退方案導致大潰退,南京城破,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但是!但是!解放戰爭的時候唐在湖南起義了,投誠了TG,所以後來正史對唐沒有太多的批評
嗯,我的觀點就這樣
報告完畢,請指示
不該吹牛的時候吹了一個牛。不該發誓的時候發了一個誓。
對唐的評價,有很多種聲音:
1、投機軍閥出身,準備以守城撈資本的;
2、常凱申的背鍋俠角色-小受型的←_←;
3、本非嫡系無親無信,傀儡坐堂無力調度;
4、戰術布局無巷戰部署自斷後路平民遭殃;
5、棄國都,憤民心,聚國聯輿情關注調停。
凡此種種,當然許有其餘在此略論了,總之唐某人-最後「破釜沉舟」的溜上一「未沉」的小舟,飄逸乎悲慟然絕塵而去,揮一揮衣袖,棄下三十多萬冤魂!
無論如何自願與否,唐某人以胄甲之身留守國都,且誓噴城在人在。況南京保衛一戰並非無戰果。此役致日軍七千餘傷亡,近十倍平型關捷,以蕭山令為首的十一位少將以上銜將軍戰歿捐軀,而後另更追授十七位殉國軍官將銜。反觀唐某人則自攜一尾快艇保命餘生,無論因何緣由或因其日後投誠意識形態使然,而謳歌粉飾這廝,為它辯白。作為誓守舊都的坐堂將帥,如此之猥瑣怯懦行徑,絕不能被原諒。
從最傳統的民族風骨或最平泊的民俗情懷而言它都不應該「挾尾自溜」棄民於人間地獄,日寇軍中戰敗了,其中多少還留臉搞個切腹儀式鳴謝「滿賽」的。沖繩戰役戰敗,全島軍民自殺殉國,日寇侵略殘暴罪有應得,然其血性也讓人震撼入骨,反觀南京幾個持槍的軍卒押解屠戮上千的軍民俘虜,如宰綿羊無所反抗。嗨……
即使全軍潰退之時,唐某人處此關口也不可退卻,部下願守願撤自從,十萬袍澤中絕當有死士相從,一將中居即可維繫調度秩序,亦可周旋於日軍救民於萬一,誓言尤在耳聞,背鍋又當如何?
縱是投機也罷、背鍋也罷、傀儡也罷、厚黑也罷、政治秀也罷。奈何公在天下危亡之時之任之責之骨之我族淪喪。唯或戰死或自裁,以全忠國之義,以盡胄甲之軀,以激民族之魄。
「 當此以死-銘刻萬年汗青的機遇,是多少風騷之士夢寐以求的 」!
對此不管他人怎麼說,我唾棄你!唐婦,你…
上愧列祖英魂,
中愧誓言良心,
下愧塗炭黎民。
無論怎麼樣,唐生智這個王八蛋死不足惜。誰敢自稱是他的後人,我相信肯定會被南京市民打死。一個不責任的軍閥,從沒有為國家做過任何貢獻的混蛋,把中國最精銳的國防軍折在南京。不允許撤退,把南京市民跟後退的國防軍退路堵住,王八蛋。
無論於情於理,他都必須死在南京,無論自殺或者戰死!無他,古來有訓,城破,將必殉之!
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裝了一個錯誤的逼
1,當時的南京換誰也守不住
2,唐要守的理由也是無法反駁的
3,要守就守到最後,而不是前期毀掉一切渡江船隻,後期後悔自己先跑。
唐最好的結局是死在南京守衛戰上。
沒有做到,卻敢吹牛逼,可憐了國軍戰士。
一生敗筆,不足可惜,呸!
吹了牛逼,又不做牛逼人該做的事
此人一生黑,再說要罵娘
無論於情於理,他都必須死在南京,無論自殺或者戰死!無他,古來有訓,城破,將必殉之!
金陵江邊水涼,不宜殉國。
理性說下。。。南京當時是一定要守,從軍事角度看,南京從南往北攻就是死路一條,本來兩層的城牆只剩一層,還有個山(貌似是紫金山),當初曾國藩打太平天國,民國內戰時期包括這次日軍侵華都是跨國這個山攻進來的,所以南京是絕對守不住的,但是從政治角度看,當時淞滬會戰剛剛吸引國際注意,如果南京守都不守一下就放棄很容易在輿論上陷入被動,所以當時守南京的很多都是精銳部隊(教導總團的一部分士兵,三大德械師全部投入進去,而這些人在守城的過程中絲毫沒有給中華民族丟臉),所以這一仗必須打,但是又不能像淞滬那樣打這麼久,一是當時已經決定在徐州打會戰(還順帶把守黃河的重炮旅調往徐州讓韓復渠以此為借口送掉山東幾乎全凈)二是剛剛打完淞滬疲憊之師需要休整,所以老蔣三天後就發電報讓唐生智看情況撤退(因為三天已經完全夠了,守城只是個表面形式,如果提前撤退還能順帶表明一下老子就是要跟你打持久戰的意思,如果拼到最後一兵一卒反而給人一種真的亡國的感覺),所以並不是不能打,敗就敗在唐生智撤退的消息沒全部放出去就跑了,導致大部隊沒船過,毫不客氣的說,軍人死在戰場死的榮耀,但是因為撤退失誤,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恥辱。長江過不去,前路又都是日軍,所以無數中華兒女選擇了戰死至一兵一卒,德械師旅以下軍官可以說全部殉國,之後的抗日戰場也基本沒見過他們的身影(別說合併之後,太丟臉)
1937年12月11日下午6時,南京總指揮官唐生智(聲稱要與首都共存亡)接到「上級撤退的命令」召集守軍各部隊長,開會製定突圍計畫,並下達撤退命令。
唐生智又補充下達口頭指示說:「71軍(第87師)、72軍(88師)、74軍及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
但戰前唐生智為表示破釜沉舟之決心,下令撤走了下關到浦口間的許多運輸船,所以能過河的其實「名額有限」。
因為「名額有限」,會議結束之後「願與陣地共存亡」的「黃埔軍人之楷模」桂永清派人通知參謀長邱清泉要各團長撤退,自己就趕緊先前往下關渡江落跑。
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將正面突圍計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當然往後坐船渡江才安全,只是向所屬部隊打電話通知撤退,便不顧部隊趕緊自己先行渡江......
教導總隊第2旅旅長胡啟儒不等會議結束就以先去下關與36師聯繫為由只用電話通知第3團團長李西開代行旅長職責,自己也接了老婆先去了下關!
邱清泉、周振強、馬威龍、馬連桂放下爛攤子也跟著逃跑,廖耀湘 、樓迪善、楊厚彩,也脫掉制服變成「路人甲」,但是秩序已亂,渡不了河~
他們只好都穿上百姓服裝躲在南京城內,等到翌年3月中旬時才逃離南京,其間邱清泉還被日軍第5師團第9旅團徵服勞役,但未被發覺其身份。
與邱清泉被徵服勞役的還有一個劉啟雄(黃埔二期),是中央軍第87師第260旅少將旅長,日軍還給了他們薪資。
劉啟雄後投靠汪精衛政權,擔任起汪警衛軍第2師師長,汪中央軍官學校教育長,進昇中將。
南京天文台高地有構築堅固防禦工事,紫金山頂鋒雖被日軍攻佔,中國軍仍可據守抵擋,但天文台高地(天堡城)守軍幾乎未加抵抗就撤退。
放棄陣地想脫逃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開始四處逃散,一部到達燕子磯,只見部隊擁擠混亂,江邊沒有船隻,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
一部想進城由下關渡江,而擔任督戰隊宋希濂和胡宗南的部隊還搞不清楚狀況,阻止南京守軍出城過江,對違令者胡亂射殺制止.......
教導總隊被督戰隊射殺無數........南京守城坦克車還疾駛從教導總隊士兵屍體碾過去.....
教導總隊最精銳的的德制第1團團長秦士銓因高度近視,撤退中與隨從失去聯絡未過江,死於亂軍之中。
最精銳的的德制第2團團長謝承瑞更悲慘,在光華門被自己人踐踏而亡!
最精銳的的德制第3團團長李西開以電線桿紮成兩個木排,克難的帶著6個兵用雙手划水逃到對岸。
其他第4團團長睢友蘭、第5團團長鄧文僖、第6團團長劉子淑脫掉制服,混在老百姓中幾經周折,終於逃出了南京城(咦?不是南京大屠殺怎麼還逃的出去!)
只有教導總隊第3旅主動跟隨廣東部隊66軍(軍長葉肇)突圍而去。
眾所公認中國軍最精銳的納粹級部隊在長江邊全軍覆沒,其他大部份教導總隊士兵脫掉制服,逃入南京難民區。
難怪日本軍入城後,看到一大堆中國軍隊的衣服褲子與丟棄的裝備,嘆為觀止..............那時候局勢已經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控制得了的了,但我覺得,他缺乏最起碼的責任心!一開始,或許是為了在老蔣面前留個好印象,他一口氣攬下了整個保衛南京的重任,我感覺他分明就是為了面子在老蔣面前說一通好話。
然後他有管過嗎?南京外圍,內城士兵浴血奮戰,到12月10日日軍發動總攻,唐有沒有前後為情況做足準備?只等11日蔣令其可以撤退自己先坐船逃走了~!城內還有10完守軍,看最高長官先跑路了不都炸鍋了么?所以這個時候南京城內守軍已然失控,不戰而敗!
日軍進城一看,特么哪兒還有守軍?全都一群逃兵,還有難民!這是他最大的責任!率先逃跑,造成南京城內混亂,特別是大部隊沒能有秩序撤退,加深戰場局勢的不利性!唐或許指揮作戰真沒準備,跑路他倒是準備一通,同樣造成這個問題還有,一開始唐在蔣面前逞能,把所有船隻都擊沉了!什麼先安排中央軍撤退(為了給蔣交代)雜牌軍又怎麼安排,到頭來,南京碼頭,(浦口還是下關不好意思忘了,本來是給中央軍安排撤退的)一派混亂景象,哪還分什麼軍啊民的,軍民擁擠成一團,相互打架爭先恐後圍堵在碼頭邊,中央軍、雜牌軍都不管了,誰讓誰死得快,後面日軍槍炮聲逐漸逼近,每個人心裡都惶恐,然後碼頭秩序更亂了!這也算唐生智頭上了!
所以,因為前面提到的,唐生智率先逃跑帶來的後果,日軍的軍艦也可停在碼頭,對岸上的軍民開火。
整個南京城都面臨失控,只有肖山令率領他的憲兵隊,默默組織還擊,儘管如此也只是螳臂當車,他們只攻擊了5個小時整個憲兵隊和肖山令,犧牲在南京保衛戰中。
對這類問題我做個人統一回答。老百姓最後選擇共產黨,拋棄國民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唐這幫垃圾雜碎。
沒有自殺以謝國人就是最大失誤!
其他失誤其次
來源《解放》周刊第25期
為了促使國民黨打好南京保衛戰,中共領導人,特別是毛澤東,多次呼籲南京國民政府總結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在各戰場一再失敗的教訓,進行政治改革、軍事改革,改變片面抗戰的方針與單純防禦的被動挨打的戰略戰術等。延安的中共報刊發表了多篇這方面的報道與文章。
11月13日出版的《解放》周刊第23期,在顯著的位置刊登了毛澤東於10月25日在延安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這是在南京保衛戰打響的前一個多月,毛澤東針對當時的抗戰形勢與面臨的「戰爭危局」所進行的深入分析,既指出了抗戰幾個月來所取得的成績,也對國民政府為了「挽救這個危局」應進行的政治改革、軍事改革發表了中肯的意見。
毛澤東的談話實際上敲響了南京保衛戰的警鐘。他語重心長地指出,「要勝利必須政治上軍事上都採取和現時大有區別的政策」,即必須進行緊迫的政治、軍事改革。他列出了進行政治改革的六個方面,以求真正廣泛、深入地發動民眾,實行全面抗戰。
在軍事改革上,他說:「軍事上說來,亦須實行全盤的改革,主要的是戰略戰術上單純防禦的方針,改變為積極攻擊敵人的方針;舊制度的軍隊,改變為新制度的軍隊;強迫動員的方法,改變為鼓動人民上前線的方法;不統一的指揮,改變為統一的指揮;脫離人民的無紀律狀態,改變為建設在自覺原則上的秋毫無犯的紀律;單單正規軍作戰的局面,改變為發展廣泛的人民游擊戰爭配合正規軍作戰的局面,等等。」毛澤東與貝特蘭的談話,實際上為南京保衛戰,同時也為當時的中國抗戰,指出了所應採取的正確方針與措施。
1937年11月4日出版的《新中華報》刊登了毛澤東於11月1日在陝北公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目前的時局和方針》,再次分析與批評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片面的抗戰」與被動挨打的戰略戰術,呼籲改革。他說:「現在的戰爭形勢,中國顯然不順利。這是由於過去只是片面的抗戰,不是全面的抗戰。現在外面有好多人說現在已是全面的抗戰,這是不對的。因為在地域上說是全面,在成分上說只是一面,還有廣大的群眾並沒有發動到抗戰中來,只是軍隊和政府來干而已,所以遭受了許多的失敗。在這種情形下,有一種新的危險在增長著,漢奸與親日派乘機抬頭,『戰必敗』『唯武器論』這一套,一定會跟著活動。」
毛澤東批判了漢奸與親日派散布的「戰必敗」「唯武器論」等民族投降主義,指出了「過去的抗戰有著不可抹殺的成績」。在指出「片面的抗戰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同時,毛澤東又指出,「在軍事上要學第八路軍的打法。就是要活打,不要死打」。可惜的是,毛澤東的這些批評、建議與忠告,沒有能引起南京方面的重視,更沒有能在南京保衛戰中加以貫徹與實施。
南京保衛戰迅速地失敗了!它再次以血的事實證明了國民政府「片面抗戰」的方針與被動挨打的戰略戰術的錯誤,證明了改變抗戰方針、改革軍事、改變戰略戰術的正確性與迫切性,證明了中國必須制定與實施新的戰略戰術。
1938年7月1日,《解放》周刊第43期、第44期合刊出版,為「抗戰一周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專刊」,刊登了毛澤東的名著《論持久戰》。毛澤東再次分析了中日兩國的國情、戰力與戰爭態勢,總結了各戰場,包括南京保衛戰的教訓,深刻地指出:面對強大的日本侵略軍的兇猛進攻,貧弱的中國軍隊絕不能打單純的被動防禦的陣地戰!毛澤東引用了他在1936年7月與美國記者斯諾的一段談話: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
以毛澤東的這些意見來對照與分析南京保衛戰,我們就可以知道它為何失敗得那樣悲壯,又為何失敗得那樣慘痛與快速的原因了。在1937年夏秋的華中戰場上,國民政府軍事當局面對強大日軍的進攻,卻集中兵力層層設防,打單純的被動防禦的陣地戰,在上海陣地防禦戰失敗後,緊接著又來打南京陣地防禦戰。這正中敵人下懷。歷史證明,這等於是軍事上的悲壯自殺。毛澤東的這些意見也使廣大讀者明白了中國抗戰前進的道路與應該首先努力的方向。
南京保衛戰敵我死亡考
「南京參戰部隊共11萬餘人,撤退或突圍而出的約3-4萬人,苦戰陣亡的約2萬人,留在南京未能突圍者還有5萬餘人,這些留在南京的官兵大多成為日軍屠殺的對象。」「如果說淞滬戰役猶如血肉磨坊,那麼,南京保衛戰就是更大的血肉磨坊。
(1)各部都見英烈。中國軍隊保衛首都,以血肉長城抵擋日軍炮火,前赴後繼,在南京城外的戰鬥、在南京城垣的血戰、以及後來的突圍戰中,各部浴血犧牲的英烈事迹,比比皆是。……(2)將星在南京隕落。南京保衛戰短短几天內就犧牲了20位將軍。營連排級軍官及士兵更是數倍、數十倍、百倍於此。不到10天就陣亡了20位將軍,將軍和高級軍官陣亡的密度及比例均遠高於淞滬會戰,在世界戰爭史中也罕見如此密集的將軍陣亡記錄,足以反映中國軍人的英勇精神和南京保衛戰的激烈程度。……
(3)南京是更大的血肉磨坊。日軍的戰報詳細記錄了中日雙方戰鬥傷亡情況,日軍對國軍在南京保衛戰中激烈抵抗、英勇犧牲的記載,斑斑在目。……日軍參加南京戰役的部隊共約7個師團10萬人左右,據日方統計,日軍傷亡2.6萬人,超過參戰人數的四分之一,代價不可謂不重。從11月6日第十軍決定進軍南京開始,到12月17日日軍舉行南京入城式,43天內,日本華中方面軍傷亡了1萬8千人。也就是說,在南京周邊戰和突圍戰中,中國軍隊都曾給予日軍重大殺傷。如此慘烈的戰績,卻是在雙方兵力相當(對日軍毫無人數優勢)而日軍裝備訓練卻遠優於國軍的狀況下打出來的。中國將士打出這樣的成績,不僅難能可貴,可說是創造了奇蹟。」(1)
簡言之,「南京保衛戰在戰役上,可說是可圈可點,中國軍隊並沒有失敗,它敗在撤退階段,以至整個戰役形成『虎頭蛇尾』的結局。加之隨後出現了慘痛的南京大屠殺」,導致「七十多年來,沒有給予南京保衛戰應有的重視」。(2)
2、至於日軍對己方戰死者屍體的處理,一般是將之燒成遺骨,裝入骨灰盒,隨軍攜行。待戰事告一段落,再舉行慰靈儀式,最後送回日本。1941年底建成的「南京神社」,即曾被用來暫時安置侵華日軍陣亡者的骨灰。南京之戰前夕日軍處理陣亡者的情形,可參考日本記者石川龍三《倖存的士兵》一文中的描述:
「士兵們等待著即將開始的南京之戰。在那裡,他們或許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或許佔領南京後戰爭就會結束。那時他們就可以返回家鄉了。在行軍中,部隊帶著陣亡的士兵的骨灰盒。上岸後因為無法把這些骨灰盒送到後方,只好一路帶著。隨著進攻的開展,骨灰盒也越來越多,而戰士卻愈來愈少。活著的人,感到明天自己也會成為死人。死人和這些活著的候補死人正在向南京進軍。」(3)
(1,2)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 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 1931-1938》,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P351-400。
( 3)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國際、聯共(布)、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 1938-1943 20》,中國黨史出版社,2012,P198。
唐生智_百度百科
1981年,黨中央恢復唐生智的名譽,承認他為革命的領導幹部,委託湖南省委重新為唐生智召開追悼會,鄧小平、王震等中央領導送了花圈,湖南省委對他追求真理、愛國愛民的一生作了蓋棺論定,並在悼詞中特地提到力保賀龍的驚人功績。
以上信息引用百度百科.
愛國正氣留人間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快了滅亡中國的步伐。11月初,日本軍隊直逼南京,大有一口吞下南京之勢。當時,在最高軍事會議上,當蔣介石問道「誰負責固守南京為好?」此時,滿座無語,只有帶病參加會議的唐生智打破了沉寂:「願勉為其難,堅決死守,誓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將軍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後,於11月27日向中外新聞記者表示:「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一,本人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此言彰顯唐生智抗日的決心。
日寇在南京開戰後,不斷增兵向城裡猛攻,數以萬計的炮彈傾瀉而下,六七十架飛機輪番狂轟濫炸。日軍總司令松井石根在進攻的同時向唐生智發出勸降書:「百萬日軍已席捲江南,南京城處於包圍之中,如唐將軍和平開放南京城,則以寬大處之,不加侵害。」唐生智用猛烈的炮火作出了回答,松井勸降以徹底失敗告終。戰鬥中,唐生智的司令部被密集的炮彈擊中,他讓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到鐵道部的地下室集中辦公,而自己則與副司令仍留在原地繼續指揮戰鬥。
在主帥唐生智臨危不懼的影響下,堅守南京的十萬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殊死抵抗,幾十位團以上指揮官在戰鬥中陣亡,駐守在雨花台的六千餘名官兵全部在戰場上壯烈殉國,可歌可泣!
由於南京的陷落,國民黨內的投降派氣勢上漲,早已決心投敵的汪精衛想藉此機會拉攏唐投敵。唐生智堅定地說:「我們的官兵都是為不願做亡國奴而犧牲的,中國是不會亡的,除了抗戰到底,別無出路。」汪精衛見唐生智將軍態度如此堅決,拉攏陰謀只好作罷。
在中國抗戰史上,南京保衛戰是一場敗仗,作為政府首腦的蔣介石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在抗日緊要關頭挺身而出臨危受命的唐生智將軍在南京保衛戰中的一言一行,卻表現出他作為愛國軍人的英雄氣概。
----沒說他城破了是怎麼跑出來的,臨危不懼.. .. ..好大一盤棋啊.推薦閱讀:
※孫立人將軍的指揮才能在國共兩軍中中能夠排在什麼位置?
※林彪何以能夠迅速攻克錦州?
※為什麼曾國藩會有近代聖人之稱?會有這麼多人推崇他?
※蔣介石有沒有搞過個人崇拜?
※為什麼《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對中國近代史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