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射鵰》翻拍的次數較多?為什麼《連城訣》這部比較小眾呢?
【射鵰英雄傳】
1958 電影 曹達華 – 郭靖 容小意 – 黃蓉
1976 電視劇 白彪 – 郭靖 米雪 – 黃蓉 梁小龍 – 楊康
1977 電影 傅聲 – 郭靖 恬妞 – 黃蓉 李藝民 – 楊康
1983 電視劇 黃日華 – 郭靖 翁美玲 – 黃蓉 苗僑偉 – 楊康
1988 電視劇 黃文豪 – 郭靖 陳玉蓮 – 黃蓉 潘宏彬 – 楊康
1992 電視劇《中神通王重陽》
鄭伊健 – 王重陽 梁佩玲 – 林朝英
1993 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
姜大衛 – 黃藥師 梁佩玲 – 馮蘅
1993 電影《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張國榮 – 黃藥師 梁朝偉 – 歐陽鋒
1994 電影《東邪西毒》
張國榮 – 歐陽鋒 梁家輝 – 黃藥師
1994 電視劇 張智霖 – 郭靖 朱茵 – 黃蓉 羅嘉良 – 楊康
1994 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之南帝北丐》
鄭伊健 – 段智興 魏駿傑 – 洪七公
2003 電視劇 李亞鵬 – 郭靖 周迅 – 黃蓉 周傑 – 楊康 蔣勤勤 – 穆念慈
2008 電視劇 胡歌 – 郭靖 林依晨 – 黃蓉 袁弘 – 楊康 劉詩詩 – 穆念慈【連城訣】
1980 電影 吳元俊
1989 電視劇 郭晉安
2004 電視劇 吳越 – 狄雲 何美鈿 – 戚芳 舒暢 – 水笙
我有點感謝這個題主,這個問題給了現在算得上行內人的我一個反思的機會.所以我特地考慮了2天,請教了影視劇的資深前輩後,回來答這個問題.
上面有答主說了一個原因,即:《射鵰》這部作品本身的熱度高於《連城訣》,所以導致了影視劇選材大大傾向於前者.
不能說這個原因是錯的,但這個原因其實是一個怪圈:
《射鵰》幾乎冠絕武俠文學領域的熱度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影視劇的成功.而影視劇的成功又推動了《射鵰》這部書的熱度,然後又衍生了更多的影視劇作品...
換而言之,影視公司會甄別出他們認為適合拍攝影視劇的文學作品,而具備這種吸引他們元素的作品會因此聲名大噪,從而吸引更多讀者,令文學作品的影視文化價值步入一個不斷上升的良性循環.
就拿最近我正在參與的新《倚天》製作來說吧,我在一個資深的敏迷手裡得到了倚天版本考的大體資料,知道最早的一部倚天題材的電影是哪年的各位恐怕很難想像.
是1963年.
而我們知道金庸連載版倚天的創作時間是1961年,1963年他剛把連載版倚天寫完,這個電影就出品了,雖然我不知道這不電影出品確切的時間是不是早於9月2日,但算上籌備劇本,演員以及其他的前期工作,這部作品很可能是金庸還沒寫完就開始拍了.
事實上,這部電影的主角也確實不是張無忌,而是張翠山,遺憾的是我並沒找到劇照.倒是有一個65年版的劇照,你們可以感受一下:
連載版的倚天,是絕對稱不上頂級作品的,其中張翠山殷素素的愛情,只能算是後期忌敏羅朱戀情的1.0體驗版,居然也被影視公司堂而皇之的排成了電影.
而倚天也從此開始了改編影視作品——熱度提高——讀者增加——改編影視作品——熱度提高的無限循環,至今50餘年已經有18部相關影視作品誕生,而我目前正在參與第19部.
這個數量,幾乎可以把絕大多數世界名著踩在腳下.
而倚天這條路,走的就是《射鵰英雄傳》的老路.
第一部射鵰英雄傳電影出品於1958年.
讓我震驚的是這一年金庸甚至還沒完成連載版射鵰的創作——1959年金庸才連載完畢.
而就著楊鐵心郭嘯天當初那點破事一直寫到郭黃初始就算是一部上下篇的武俠電影了.
他的畫風是這樣的:
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傻很蠢,但是當時已經算是了不得的巨制了.金庸本人雖然沒有參與編劇,但他是非常清楚影視作品對他的意義的,因此他參與了主題曲的創作——他為主題曲填詞了.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射鵰和倚天這種作品,從誕生伊始(甚至還在胚胎階段),就已經是影視傳媒的寵兒.可以說,金庸的很多長篇作品都是這樣,它們似乎天然蘊含著影視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元素,只要把握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在商業運營中獲得成功.
很明顯,連城訣的文學價值不輸於射鵰,但在影視文化產業中的商業價值,卻遠遠不及了.
我也在思考,為什麼射鵰的影視作品就比連城訣好看呢?也許分為以下幾點吧:
1.很多答主提到的,作品基調的差異.比起連城訣的壓抑,悲觀和避世,射鵰顯得積極了很多.從主角的成長過程來看,狄雲實在是苦大仇深,從小苦戀的師妹移情別戀,自己又深陷仙人跳鋃鐺入獄,好容易遇到個靠譜的大哥,還掛掉了,身體殘疾不說,為了生存還不得不託庇於聲名狼藉的武林第一淫棍手下,面對名門正派的追殺,一心想救的小美女還咬死的認為他就是個色魔.好容易學到武功了,才發現自己崇拜的師父和很多名震天下的名門前輩都是人渣敗類,只好隱居.
反觀郭靖的命運幾乎是穩步攀升,活像一個制度健全,經營完善還擁有黑科技的公司股票,雖然起點低(再低也比狄雲高),但你架不住人家天天漲停板啊,在宇宙第一帝國原始積累階段就參與了感情投資,騎著法拉利遇見外掛富二代女神,用幾個擠壞的點心就把人家女神騙得傾心相許,基層都不用混直接就得到大財團CEO面授機宜了.盟友後台強的要死要活不說,敵人各個都是王八蛋,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應該說射鵰這樣簡單積極的基調,對影視劇的創作難度要求不高,觀眾看起來心情也更好,對於上面來說,這種更接近主旋律的價值觀會更被看好和扶植,讓人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最好每個人都相信以自己的智商都有機會混到郭靖那程度.
2.連城訣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難度很高,道貌岸然又心狠手辣的名門正派在連城訣中佔據了太大的比例,到了射鵰全都換成了又萌又酷的五絕了.五絕從文學元素上倒未必高的過花鐵干,戚長發,但是人家角色的感染力和魅力高,所以王家衛搞個東邪西毒都能隨隨便便的圈粉.五絕在書中通天徹地,幾乎無所不能,但放到攝影棚,塑造的難度反而低於連城訣那幫子腹黑男.
3.影像元素上,射鵰比連城訣不知道高到哪去了.你想想桃花島,白駝山,大理江南蒙古草原,哪個不是讓你心曠神怡的好鏡頭,等到連城訣可倒好,不是監獄就是家裡,好容易有個外景還搞出來個雪山,拍一個月成本都夠多找倆小鮮肉了.
再說美女,連城訣里水笙和戚芳都沒啥存在感,黃蓉是金庸筆下唯一一個幾乎一家獨大的女一號,把穆念慈和華箏壓得喘不過氣,更別說什麼李萍包惜弱梅超風程瑤迦韓小瑩瑛姑之類的了,然而連城訣的女角加起來恐怕還沒有梅超風的存在感高.
觀眾看個電視劇,也許並不決定於顏值,但顏值肯定有影響劇本吸引力的條件,為什麼倚天版本這麼多,某種程度上還不是被這群顏值怪獸轟的.
4.應該說小說思維和編劇思維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編劇思維更注重能夠影像化的文學元素,對於意識的衝撞和信仰的暗流,編劇是盡量規避的.而後者卻是連城訣的立身之本.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很多金迷朋友問我為什麼金庸劇拍不好,尤其是鹿笑兩本(笑傲江湖應該算是連城訣的2.0版).我問了他一個問題.
獨孤九劍應該怎麼拍才會重現原著中的部分風貌.
他答不出來,別說他,把金庸找來,不設資金和卡斯的限制,用好萊塢的特效團隊,你仍然無法傳神的還原原著中的獨孤九劍.
因為這門武功是一套意識流的東西,大概是輪扁斫輪的理論,只能靠領悟,很難具象化.
原著中的六脈神劍並不是97版的激光槍,但97版的特效卻得到了很高的認可度,因為這種具象化觀眾可以理解.所以降龍十八掌做成滿天飛的龍雖然不符合原文,觀眾也會喜歡.
但獨孤九劍就不行,兩個人斗劍,像原著一樣打了半天劍刃都沒碰上,觀眾看了不會覺得這武功厲害,只會覺得逗比.所以影視劇喜歡那種力量型的武功設定,你在北京一拳把石家莊的樓打塌我都不怕,就怕這種哲學型的武功.
然而武功,即使不能還原,好歹可以用特效糊弄過去,但連城訣中大量的思潮和內心戲,是編劇最難以把控的因素.觀眾卻很容易想當然的認為很容易.比如:
有些人心中,暗暗還存在一個念頭,只是不便公然說出口來:「南四奇和鈴劍雙俠這些年來得了好大的名頭,耀武揚威,不可一世。死得好,死得妙!」
這段在讀者看來,極為震撼.但在電視劇中,無論你是用旁白還是獨白,還是表情,都會覺得做作.
以上
居然過百贊了!鞠躬!wwwwwwww
蟹蟹大家!
----------------------------------------------
我覺得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連城訣真的太壓抑了…
先說男主,郭靖和狄雲的設定都是傻小子,可郭靖是誰,忠良之後,又深得鐵木真賞識,在蒙古還有托雷華箏這樣背景了得的小火把,更何況江南七怪這幾個師父雖然武功不是一等一的好,人品可是一等一的好。且不說還有全真教馬道長丘道長的提攜,後來又遇到了一心一意喜歡他這個傻小子的俏黃蓉,更有北丐洪七公這個授業恩師,周伯通這樣瘋瘋癲癲小孩兒似的結拜大哥…一路多貴人,走得順風順水
再看看狄雲,師父戚長發,武功上的造詣估計是馬馬虎虎,梅念笙沒好好教嘛,至於人品,江湖上口碑不怎麼好,工於心計,愛算計,還和師兄弟一起害死了自己師父,對待自己的徒兒甚至女兒,自始至終也沒什麼真情流露,論師父,狄雲完敗郭靖。
小師妹戚芳呢,對他倒是真心一片,可是真心終究不過是狄雲被陷害後,就真相信了青梅竹馬的師哥真是個貪慕錢財女色為人不齒的小人,最後嫁給了一手造成自己悲慘命運的萬圭萬少爺。。這一點上不妨看看蓉兒又是怎樣呢,華箏公主不遠千里來找金刀駙馬回去成親,這可不是什麼栽贓陷害,蓉兒當著大漠諸人、桃花島主、江南七怪的面,只對郭靖深情款款地說,我相信靖哥哥心裡只有我一個,我心裡也只有靖哥哥,女友力max,狄雲再次完敗。
路遇貴人嘛,狄雲命里兩大貴人一個是丁典,另一個當屬血刀老祖,一個傳給了狄雲上乘內功心法,一個無意留給了狄雲上乘外功秘籍。丁典這個人總體來說,是個漢子,但也不算什麼鐵錚錚的漢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丁典太耽於兒女情長,有一個場景我印象很深,是說凌退思想從丁典身上得到素心劍法,不惜犧牲女兒,丁典和狄雲述說這段往事的時候,一臉沉痛地說,要是霜華真要這素心劍法,卧!老子肯定痛痛快快要多少給多少啊!須知這素心劍法可是梅念笙千叮嚀萬囑咐不能落入歹人之手的…金庸筆下的情痴不少,如令狐沖,如楊過,但在這種大義的問題上,他們卻不會如丁典一樣被愛情沖昏頭不顧道義,所以說啊,丁典一身好本領,困於情啦。血刀老祖更不用說…金庸老先生很不喜歡番僧的樣子。。。金輪法王已經夠討人厭了,血刀老祖簡直是無碼版,沒有原則沒有信義心狠手辣更別說戒律…大家一起掉下懸崖沒東西吃的時候,心裡還常常琢磨要吃了自己的「乖徒孫」狄雲,最後血刀和劍譜落入狄雲之手,也是因為自己一命歸西…說這麼多,狄雲的貴人運,還是慘敗於郭靖。。。
寫了這麼多,心裡已經壓抑得不行,想了想,還有很多沒說到啊
再說配角的性格。。。
射鵰里好人的典範太多太多,就說說典型的反派吧,拿梅超風和楊康做典型好了。但是,梅超風雖然壞,對小師妹是不糟糕的,對丈夫是情深意重的,對師父更是滿滿的敬重、師恩就是天。再看楊康,楊康這個角色太掙扎了,他想出人頭地到瘋狂,渴望權力,渴望絕世武功,但他深愛母親,對楊鐵心和完顏洪烈這兩位父親則是愛恨交織,他無疑是感激敬愛完顏洪烈的,在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前,這位父親給了他錦衣玉食和滿滿的愛,所以他最終回到完顏洪烈身邊應該不止是貪慕富貴,更重要的是真實的父子之情,和楊鐵心相認,是楊康最大的悲劇,他骨子裡是高高在上的金國小王爺,墜落雲端讓他的性格更加扭曲,他努力過掙扎過,他為了母親的遺願和愛人穆念慈的心愿,也想認祖歸宗,但是這善良忠義的一面最終被打敗了。然而不管怎麼說,射鵰里哪怕是反派,他們都是有善良的一面的,他們墮落能明顯看出是自我掙扎的結果,可以說是人之初性本善。
連城訣呢?連城訣里的好人用十根手指頭都能數的過來:陸、劉、水三位前輩,丁典和凌姑娘,戚雲小師妹,水笙小姑娘,再加上主角狄雲…陸、劉、水三位的戲份主要是在營救水笙的部分,其他地方只是說落花流水四位大俠如何豪氣干雲,這三位是大俠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水爸爸不用說,救女心切,性命攸關的時候也不忘江湖規矩,另外兩位則為了老夥計也算兩肋插刀,然而,在連城訣這樣陰暗的一部小說里,我不得不對他們的內心坦蕩度表示懷疑,看看他們的結義兄弟花鐵干,掉下懸崖失手殺死劉以後,開始黑化,到後來油嘴滑舌,內心險惡,姦邪小人一個,所以啊,死得早未嘗不是好事,不管內心戲究竟怎樣,勉勉強強還能保住大俠的名號。再說說水笙小姑娘,我不太明白她最後待在崖底等狄云為何感動了許多人,在我眼中這不過是個任性驕縱的小姑娘,運氣太不好遇到了好大的變故,結果爹爹去世了表哥也不要自己了,於是帶著受傷的心,慢慢對眼前救了自己不知道多少次的悲慘男主有了一絲絲情愫,悲慘男主武功蓋世,多少是個不錯的依靠,自己既然沒地方去,那麼就在這兒等他吧,興許他還是會像以前在崖底一樣守護自己。有沒有覺得有點眼熟…依稀帶著郭芙的影子啊,可惜沒有郭芙的命。。。
最後看看主題思想。
射鵰的主題莫過於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哦不,為國為民,經久不衰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還是很能振奮人心的。
連城訣呢,祖師爺騙師父,師父騙徒兒,師祖想吃徒兒的肉,師妹不信任師哥,表哥嫌棄表妹,大家拼死拼活都要去搶金子…卒。
所以說,射鵰不管怎麼翻拍拍多爛,作為金庸死忠,我都願意看一看,可是連城訣啊,不管拍多好,我都不想讓心被再一次蹂躪。
以上。我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並非「《射鵰英雄傳》與《連城訣》有什麼特殊性」,而是「金庸小說普遍越長越熱門、越短越冷門」。
長度五十章:《天龍八部》、《鹿鼎記》
長度四十章:《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
這六部的人氣遠遠超過其他九部。大多數金庸影視劇(包括原著改編和衍生)都是以這六部為素材的。
長度二十章以下十章以上:《飛狐外傳》、《書劍恩仇錄》、《碧血劍》、《俠客行》、《連城訣》
這五部的名氣就大不如前面那些了,影視劇也都有,但比前面要少得多。
這四部里只有《雪山飛狐》人氣還可以,其影視劇往往會和《飛狐外傳》合併起來拍。
另三部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各自只有一版電影或電視劇,即使是金庸粉也很少有人看過。
怎麼說呢,答題要看題目,不是光表態,好多答案就說一句「我喜歡《連城訣》」,這話沒人反對,但是你喜歡解釋不了這道題:
為什麼《射鵰》翻拍的次數較多?為什麼《連城訣》這部比較小眾呢?
題目兩點:1、《射鵰》翻拍的次數較多;2、《連城訣》小眾原因
影視劇翻拍的原因可能很多,根本上一條:有人看。所有的電視劇不論你怎麼說,如果沒觀眾再說藝術成就也說不過去。
而「有人看」又可以再細分:1、知名度高;2、內容題材吸引人;3、情懷
內容題材很多答案說到了,《射鵰》總體上是一部積極向上、帶有一定主角光環和逆襲思想、情節完整和曲折的故事,而《連城訣》色調更加壓抑陰險,主觀上受眾就有影響。
知名度,不僅僅是小說的知名度,還要考慮電視劇的知名度(或者說電視劇知名度更重要)。我覺得金庸在一般觀眾中比古龍梁羽生火的原因,不僅僅是小說本身,更多是電視劇。從香港、台灣,到新加坡,到央視,金庸劇留下的經典電視作品以作家角度也就是瓊瑤阿姨能匹敵數量。畢竟大多數觀眾是不看小說的。
這其實就進入了一個循環:因為翻拍了電視劇,導致更多的人知道;因為更多的人知道,所以觀眾受眾強,更有市場;因為受眾強,所以有更多的影視人願意再翻拍(有一種沒錢時難掙錢,有錢後錢滾錢的感覺)
我們今天看到《射鵰》翻拍多,從76年就開始不斷翻拍,期間出的不少經典。以至於如今如果去問非小說的金庸觀眾,如果只問一部金庸劇,估計回答《射鵰》會佔較大比重。也正是這多人把《射鵰》當成了金庸最出名的代表作,後續的翻拍就一直有動力。
相比較,《連城訣》最大的吃虧在於實在沒有一部出名的影視劇,名氣不大導致「老觀眾」少;內容上的限制導致拍出來能吸引的新觀眾有限,兩項相加的觀眾總數還沒有人家一項多,吃虧了。
其次,是小說本身是否適合電視劇。從故事完整性和篇幅上,《射鵰》四十回,人物經歷過程明確,主角的練功線、愛情線、復仇線、家國天下線,每過一段都會有一段的主題,細化的分其一大漠篇為以學武和比武為核心並為全書鋪墊;比武完後洪七公出場開始提升等級,然後北丐、東邪、西毒、老頑童、九陰真經依次出現是全書的核心部分,南帝出場算是一個收尾;接著島上驚變煙雨樓大戰一場衝突後時空由江南回歸漠北解決第一部分留下的背景和伏筆,最後華山論劍是全書終結。其中復仇和愛情貫穿全書。這樣情節上完整且有戲,編劇有發揮的空間又不至於失去方向,大量配角雖然上相時間不等在某一時段也有可能頻繁出現,這樣演員有了充分的表演和展示,對應的製作,人員安排就可以上去,拍成一部大製作電視劇不成問題。
而《連城訣》在篇幅和情節上就受限制,故事情節、人物矛盾衝突不如《射鵰》多,主線就是去萬家,被害;然後一路向西在雪谷打一架;回萬家報仇。作者為了表現思想在很多情節上其實做了省略,戚長發假死逃走後一段時間在幹嘛?言達平教了狄雲後下線了半本書又在幹嘛?整個西行大戰期間沒有寫萬家的事,萬震山在幹嘛?戚芳生活的怎樣?雪谷結束後狄雲回萬家,水笙、花鐵干又在幹嘛?編劇要把很多細節補上又不能傷害主線,比如不能早早告知觀眾戚長發沒死,那其實這個演員就什麼戲份了;中間雪谷大戰不能來回穿插萬家的事不然這樣情節會被割裂,丁典和凌霜華的故事主要是回憶,結尾處狄雲的意識流,這樣大大增加了工作難度,但補上的細節又無法對製作本身有明顯提升,說到底了《連城訣》很難拍成一部大製作的電視劇,影響力受到很大限制(吳越版的電視劇其實把很多情節都補上了而且也不錯,比如於承惠先生出演梅念笙,計春華先生出演血刀老祖,於是為兩位加了一場開篇的大戰,順便交待了三兄弟弒師的事;六小齡童出演的花鐵干增加了很多戲份,基本超過戚長發萬震山成第一BOSS,如果僅按照書中篇幅,梅念笙只在丁典回憶中出現,花鐵干出了雪谷就失蹤,兩位老師就算演技再高沒鏡頭能表現個啥?客觀說這部戲挺被低估的)
試想下:一部武俠劇上上映,從沒有看過武俠的觀眾怎麼關註:
「這是一部武俠劇,以前誰誰誰演過,可以看看有什麼不同,哪個好。。。」(對比「這是啥電視?新拍的吧。誒,金庸?這電視劇是金庸寫的?沒聽說過估計是掛名新寫的吧。。。」)
「這故事很精彩,我想繼續往下看。」(對比「這個故事好陰暗,看的我害怕。」)
「這電視劇有好多愛豆,還有好多老演員好出名的。」(對比「這貨誰?這個演的不錯,又是誰?」)
從演員角度:
「這部劇我演主演,很多觀眾都知道這個角色。」(對比「這部劇我演主演,演到一半就沒我事了。」)
「這部劇我演配角,有很多鏡頭能和主角搭上戲。」(對比「這部劇我演配角,分別在第一集和最後一集露臉。」)
「這部劇我演大俠,教育主角拯救天下。」(對比「這部劇我演大俠,出場時被人捅了一刀快死了。」)
從製片方角度:
「這部劇IP很火,可以大賣。」(對比「這部劇沒人聽過。」)
「這位明星演員片酬8000萬,經常露臉可以吸引粉絲大賣。」(對比「這位明星演員片酬8000萬,拍了10分鐘就殺青了。」)
「這部劇買版權花了3000萬,劇本要好好改。」(對比「這部劇買版權花了3000萬,劇本和重新寫了本小說一樣。」)
我不是說《射鵰》和《連城訣》哪本書好,甚至說由於金庸年齡和筆力的提升,《連城訣》小說在很多方面優於《射鵰》,但是好的小說和好的電視劇是兩個概念。除非說有高人拍一部小眾電視劇結果黑馬版的大賣,這樣或可以讓《連城訣》大熱。在此之前,《射鵰》和《連城訣》在電視領域基本不在一個量級
因為射鵰英雄傳粉絲多啊,連城訣小眾,粉絲少啊。
射鵰主角光環非常重,反觀連城訣,主角特別慘,兩相比較,對讀者的吸引力,確實是差得遠。
連城訣這種書,心情好的時候看能抑鬱,心情不好的時候看想自殺
射鵰講的是一個經典而永恆的話題,愛情,民族,國家,兄弟,師徒各種關係交織融合非常到位。看電視的大多是打發時間,沒空和你去品味其中深意。射鵰這種優秀的劇本加上萬年長青的主旋律自然容易受到觀眾追捧。
轉看連城訣,通過這個悲劇金庸想講一些道理,但是整個話題太灰暗了,主角從頭到尾就沒好下場過,觀眾是很容易帶入的好不好,人家看電視就想爽一下休閑娛樂,讓人看悲劇中間還不帶喜的誰看啊。主要是主角形象不夠突出(沒顏值,沒成就,雙商低,還結巴,功夫前期渣後期沒表現,唯一的特點就是慘,可也不是最慘的),還不如幾個反派或者丁典。如果要拍成電影,劇本要大改特改才好。要拍成電視劇的話,原作篇幅太短,更需要擴充。無論是改還是擴充,難度都不低,稍有不慎就是畫蛇添足。總之沒有太大的必要翻拍。
拍成小電影的話,就別指望掙錢,基本就是公益性質了。可是這種黑暗題材又不適合做公益。
老哥。。連城訣看完不覺得整個人都要炸了嗎。。。。。。
射鵰閑著無聊可以看一遍又一遍,連城訣我覺得看個兩三遍已經再不想看一眼了。。。所有本應該美好的東西全都成了炸裂的狀態,徒弟砍師父,師父騙徒弟,爸爸兒子互相撕,師兄弟爾虞我詐,好人花樣撲街,這比那堆韓劇虐太多了吧,拍成電視劇想想都酸爽~
看完連城訣再看射鵰,本來有點嚇人的梅師姐簡直萌到不行啊23333333
連城訣真實地反應了人性的陰暗面,故事情節也比較真實貼切(XX大革命的寫照),雖然是個90後,但小學的暑假都是與天龍射鵰倚天屠龍等眾多金庸電視劇作伴(不下5、6遍),那時候非常快樂。唯獨回憶起小學時看過的連城訣,就感覺在金庸裡邊是最另類的一個。現在成人的我再次回首,感覺現實亦如此嗎!人人都喜歡郭靖無忌小寶那樣名利美女雙收,卻不知浮華的背後還有個悲慘骯髒嚴寒的角落裡有個堅韌不拔的狄雲。
武俠世界類似童話,讓人能從現實中抽離在其中獲得安慰。《連城訣》卻是比現實醜陋更甚,無人不惡,親情,愛情,友情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對書中人物只有同情和厭惡,令人不忍,也不敢再接觸。
我為什麼非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在地鐵上看了連城訣的小說,我感覺越看到後面我越心驚膽戰,尤其是最後兩章,我看一會必須休息一下再看,因為實在是太讓人感嘆和畏懼人性的貪婪了...
我必須分享我的感受...
我在看到在花鐵干吃他的義兄義弟的時候就已經忍不住看結尾了,因為如果不是最後的結局我還能接受,否則我真的有可能會看不下去,真的太讓人絕望了...
我其實覺得連城訣可以拍成電影好過電視劇,首先它的劇情是越到後邊越精彩 (可以說精彩也可以說驚悚),但是要考慮它的限制級,不用拍得太露骨,其次,連城訣是有教育意義的,讓人們看看貪婪之下的人性是多麼的殘忍並不是批判貪婪,而是只是為了更好的提示人性有惡也必有善的一面,所以搬上熒幕是有必要的.最後,連城訣拍成電視劇受眾就是兩種,沒有看過原著的,以及看過原著的,看過原著的人除非導演優秀,演員顏值高,否則不準備再被劇情虐一遍(我個人觀點),沒看過原著的人在看到中後段的時候有可能會棄劇,因為實在太多的人物內心戲了,讓人看著糾結難受(如果忠於原著的話).
但是如果不拍內心戲的話,劇情就會縮短很多.
綜上,我給個結論吧,拍電影比拍電視劇好,然後狄雲找一個眼睛大,皮膚黃,長得挺普通的男的就可以,女演員千萬別找花瓶,要演技好的潑辣女子,水姑娘可以找一個清秀但是要高大的女子來演.
哈哈,腦洞開好了,就等著有人來拍這部電影了~
我也是在這裡等答案。我看連城訣也沒有細看,但是直覺上就是一個悲劇,不喜歡也不忍心看這樣的悲劇人物。
草根人物狄雲一直被算計,到最後也算不上什麼好結局。
戚芳痴心一片,跟小師妹有點同病相憐,或說渣男配好女是王道?
水笙,我小時候看是很氣的,最不愛這樣的傲嬌的大小姐了,後面巴拉巴拉,也沒看出來和男主有愛……
跑題了,連城訣不符合電視劇的主流,那就是YY啊,先有郭靖傻大個泡得絕世聰明芙蓉,後有一見楊過誤終身的美男伴著清新脫俗的小龍女,都是出身比較苦,後面一路加主角光環,最後成為大俠。現在還有手撕鬼子等精彩YY,狄雲這種沒了青梅竹馬,最後又沒有大才女「任盈盈」相伴的苦命娃,電視機前打發時間的老百姓沒有視覺享受,沒有精神勝利的愉悅。這怎麼會讓各位大導演動容呢?
因為連城訣根本不適合拍電視劇。二十集至少,有多少人看了開頭還能繼續看下去,能堅持到最後丁典身亡、血刀老祖獵殺落花流水、萬震山砌牆、戚長發發瘋這些高潮呢?
如果拍成了電視劇,你就要忍受前10集的壓抑、憋屈。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在我看來,最適合連城訣的,是話劇。其次,是電影。
而電視劇,是最差最差的選擇。年輕的的時候喜歡射鵰系列,長大以後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其實是連城訣。
連城訣太悲了,喜歡的人不會多,而且篇幅太短,拍不了很多集,沒有利益,射鵰比較符合大眾的口味,篇幅長,看的人會多
喜歡連城訣的我是一個人?
若大清真箇亡了 連城訣也就火了吧
在當年來說,凡帶一些抵抗外敵的片子國內都火,像霍元甲,雪上飛狐講李闖抗清,射鵰抗蒙金,連城訣沒有涉及的國讎,只講人性,從小說架構來說,人性大於故事性的祖品,風格偏詭異,好人沒幾個,壞人扎堆,把人埋在牆裡這段當年看的睡覺都夢的到。從人物塑造來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愛國者郭靖,比受盡屈辱後無奈反擊的社會底層狄雲格局在當年的環境下更容易被官方推崇。有人推出來故事背景是清康熙年間,而人物原型是金庸的一個家僕的真是事迹,推測金老爺子想寫的不是清朝的事,而是解放後改革前那些年的亂。
好的作品一定是通過個體人物命運變遷來展現大的歷史背景。兩者相比,射鵰的歷史背景元素完爆其他幾部小說,靖康之恥,宋金之戰,武穆遺書,蒙古南下,國恨家仇,哪一個不是華夏男兒的扼腕長嘆。用現在的話,歷史背景已經是一個超級IP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