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質量優先,用作建築的照相機,怎樣搭配前期和後期系統?
問題說明
主要針對數字化的設備進行配置,菲林領域也可以選擇,但優先考慮16bit色深的數字處理方式。不考慮黑白。主要選擇仍舊放在645及645以上的領域。135系統的話,是備選,8x10則暫且不考慮。針對建築(內、外)應該怎麼搭配照相機系統?(前期)
主要是在照相機系統里和支援系統中,我想到有鏡頭、機身、測距器or對焦屏or取景器、濾鏡、三腳架、水平儀、滑動的平移軸線(抱歉我不知如何表達,就像Tracking Dolly)。
當然移軸功能是我所嚮往的,不過若是接片來表達的話,移軸可以不考慮。針對數字化處理和輸出,通常的後期流程有哪般?如何矯正畸變和色散?如何處理不同設備對色彩的控制、輸出(印表機)的時候如何控制?(後期)
膠片的處理會因為沖洗和掃描中眾多步驟而控制較難。數字化則會有過渡不自然的問題。輸入輸出還有顯示器與印表機的色彩配置問題。對一般的建築攝影作品來說,位於地平面拍攝所致照片中10層以上的建築顯現的畸變過大,應該如何處理?(題外話1)
問題有三,總結來是以下三個
4萬-24萬人民幣之間
應該怎麼配系統、怎麼控制後期、怎麼處理上長下短的透視請高人敬請指點
先謝諸位
謝@Zhu Ashen 邀,老實說,看見問題中所述,我覺得題主還在對技術相機、大中畫幅認識一個比較混亂的狀態,知道很多零碎的知識,但系統思維還沒建立。
例如「十樓以上畸變過大」,畸變是畸變、透視是透視,要分清楚。如果是透視,利用技術座機或移軸是可以有效修正的,至於畸變,那就是鏡頭問題,基本沒辦法了。所幸,現代大畫幅鏡頭(老式的沒法說)基本上都對畸變處理得比較好,這個問題不大,紫邊問題也處理得很好,這個可以放心。
我和@路過凝結兄推薦看法一致,當然細節部分,我是屌絲派,還是推薦尼康娜的便宜高性價比鏡頭,我也是仙娜忠粉,所以雖然雅佳雲台和曼富圖重型台好,但為了無聊的光學設計,既然我推薦仙娜,那就教科書式一併推薦仙娜雲台,當然新的仙娜台並不好用......
我其實是想推薦快拍機,因為快拍機類沒有搖擺系統、輕便,更貼近建築攝影,但這玩意實在不如單軌類後背取景的好用。
所以,我的方案是:
最低檔,不推薦,尼康娜廣角,金寶微單軌(for dc)索尼口或者for db(介面看後背),a7r2/便宜的後背,保證像場同時可以用一部分技術座機功能,這個配置4萬多可以落地,但由於微單軌本身是重前抑後的系統,真的不好用,只是能用。
中檔方案,最推薦,二手的:仙娜p2以上平台(p2、x、p3、e),或者同級的金寶終極型/騎士lx等。尼康娜廣角,魔術師接圖板(很重要),二手飛思p45。
p45是飛思最用心做的一代,大家都知道,但在今天像素不夠誇張(我是覺得夠了,可是,你懂的....),但我就建議配上魔術師接圖板,配合飛思的接圖,接三張可以用盡45畫幅的寬邊,取景構圖更加直觀,這個配置價格也不貴,比起酷圖和iq便宜不少。
這個配置淘得好可以控制在十萬左右,也是現在最通行的中高端商業建築攝影配置。
高檔,有錢才能說,基本上是凝結兄的配置,上斯奈德鏡,iq或酷圖後背,p3、阿爾帕、金寶或仙娜快拍機,這個配置如果是一手你的預算肯定不夠,二手也得抓襟見肘。
大畫幅是個系統,小配件都買窮人,除了這些推薦,還有結實的腳架等,連靠譜的手提電腦都難買,舉個例子。
老數碼後背基本上都是火線400或火線800,除非你放棄連機拍攝功能,否則你幾乎只能選擇13年前產的MacBook Pro.......有錢都沒有新貨適合的,至於pc手提,很多火線外接卡要加電,蛋疼得很。這個真要有心理準備,我現在的md101都當寶用。
膠片真心不推薦了,真心太多不確定了。
----------
補一句,大畫幅操作技術問題,例如透視調節,清晰平面分配等,只要來源於技術座機的平移和搖擺動作,先看看書再摸摸機器比較適合,柯達系列叢書適合你,裡面有比較標準的大畫幅教程。可以考慮技術座機+二手IQ280後背+羅敦司德23HR。腳架方面可能捷信海洋系列比較好,對不同的地面配相應的腳釘。雲台可以考慮阿卡。
電腦:Macbook Pro Retina 13或者15(用於聯機,實時預覽)
軟體:Capture One Pro (leaf、Phase One 可以使用免費的DB版本)
解決方案1:
相機:alpa 12 max或者是alpa 12XY
後背:飛思iq180
鏡頭:HR 32
雲台:Arca C1
解決方案二:
相機:arca微單軌或金寶
後背:Leaf credo 60或者80(或者淘二手背,比如p45+)
鏡頭:HR32
雲台:Arca C1
第一個方案超預算,但是質量肯定是最好的。方案二符合你預算的,但是質量上就不如方案一。
曾經算是干這行的,但因為是給設計院交差所以也不算商業攝影。
不管當年還是現在,數位相機都基本沒法納入考慮的範疇,但在正式拍攝的前期會用數位相機拍樣片。
對於建築攝影來說,說透視的,皮腔面前這些都不是問題,說畸變的,300mm標頭拍建築四平八穩,150mm廣角拍出來也不錯。
以及題主對移軸的認識有根本性的問題。
沖洗的話基本就是常規操作,覺得麻煩也可以扔給機器。
底片數位化的問題的話,之前在單位用的是海德堡的機器在掃,那些照片放雜誌和宣傳手冊上應該說是殺雞用屠龍刀,更多時候是用於大型噴繪海報的輸出。那幾台機器和顯示屏,以及印廠的印刷機都會做同步校色以保證色彩準確。
但其實也有直接把洗好的幻燈片扔幻燈機上做展示的時候就是了。。。。我的後背是直接那掃描儀改的(佳能的攜帶型掃描儀)
前後組的話買個老的8x10就可以用了。
我就是折騰。不是吃飯。。
感覺上投資在顯示器。濾鏡。鏡頭上比較好。
推薦閱讀:
※用30mm鏡頭拍攝太陽和用200mm鏡頭拍攝太陽相比,哪一個進光量更大?
※膠片相機是否能拍出數碼相機無法拍出的照片?
※攝影新手,在單反相機選購上有一些問題想請教?
※出索入尼準備上D750求D750評價另求推薦尼康比較便宜量大的鏡頭?
※如何评价刚刚正式发布的富士 X70 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