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節)的習俗是如何來的?


我略說中元節來由。後面答下邀請和私信的相關問題。不一一@了。^_^

中元節的根源有二:第一,古四時祭中之秋嘗;第二,祭月

一 秋嘗:秋收祭祀先祖,過時不祭則失人子之道。嘗者,以七月而嘗黍稷。此為宗廟之祭。夏商周之四時祭不一,唯有秋嘗歷三代而不改。並非無因。周秦之際,禮制更迭。一廟之士和無廟之庶民皆有三伏立秋則嘗粢盛酌傳統啦。也就是祭祖嘗新迎氣之節的最一開始的形式。這個時間並不是完全固定的。

二 祭月: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祭月,其實原來每月十五都有跳月之說。朔望定支。後來,只有正月,七月,八月,十月這個四個月份,後來有了道教,就變成天地水三官三元節外加秋分中秋節。月亮代表陰氣,人無陰不能成。所以需要祭月。但是傳到後來,男子一般是不要求拜月的,尤其修乾道的。只不過十五前後,兩氣不一樣而已。

知道這兩點之後,大概就會明白為什麼會有七月半中元節之說了。中間道教的乾貨加進去一些,這裡就不提了,基本是延續自古華夏的傳統。總的來講,中元節的全民普及的時間是在唐朝。這就是所謂鬼節的由來。

至於佛教的盂蘭盆節為啥是這天。這詞音譯應該是烏蘭婆挐(拿音)。救倒懸之義。倒懸是因為子孫絕嗣或者別的原因不再祭祀祖先,祖先不得祭,死後倒懸。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孤魂野鬼(並不確切,其實是我們分的更細)。這個烏蘭婆挐起源於婆羅門教《摩奴法典》中的祖靈祭。其中輪迴的說法和佛教幾乎一個思路的。佛教需要出家,一開始並不提倡祭祀,也摒棄婆羅門教的儀式之類的,後來發現不對勁,就有了一些說法。傳到中國後,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尤其經過梁武帝後,開始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儀式。就成超拔七祖什麼的之類的說法,實際上與秋嘗祭祖合流為一天。只不過是祭祀孤魂野鬼,補其不足。就是所謂的施食啦,火供啦,超度啦。再到武則天,周唐之爭,為了政治目的,同樣定在這天了。大力推廣到民間。

廟的最開始的功能,就是宗廟祖先祭祀之所。後來被人拿去用,就變成現在的廟啦。所以現在廟裡基本是收濟怨孤,和以前的廟是不一樣的。以前這些,是國家統一祭祀。後來漢代禮制出了問題,才有道教在民間打醮。再後來,還有再再後來就太遠了,不提了。

話說回來吧,一般正常人家七月半
如果祭祀先人,那麼不用去廟裡,這個時間段只要子孫祭祀,就會各自找各自的子孫。子孫不祭祀,祖先其實不見得會去廟裡。這個就不具體說了。所以人人知道祭其先祖,就沒有那麼多孤魂野鬼。有了餘力再說其它,方是應有之義。現在的人鬧不明白這些,一來就去廟裡這會那會的。豈不知,隔著血緣差的多了。而且現在那啥居多,真不如自己誠心燒點紙好了。看似簡單而已。如果有真的信仰,自家祖宗也管好了,那再去廟裡那啥也算好事。
-----------------------------------------------------------------------------------------------------------------------------------
答問題:
1.摺紙,每個地方折法都不一樣,只要有錢的意義就可以。那些冥幣無非就是心意的載體。你折個什麼都不要緊的。不然為啥燒黃紙就好使。世人迷於俗說流於形式而已。印那麼大數額,沒點心意,然並那啥哈。所以有:庫錢折法,元寶,不同的金克子,各種紙錢,黃紙等等。其中自己手作的,心誠而已。並無所謂規制。一般來講,按照所處當地民俗即可。

2.供飯,還有家廟的人自然不用我來講。現在人大都沒有的。所以一般人就去十字路口畫個圈燒紙。然後有自己平時做飯的人。自己做點好吃的。蒸點饅頭,雞蛋,肉菜,茶,酒。放在乾淨之處。這個按照習俗就好,南方蒸的居多,我就不一一講了。若能向西則更好,不能也不要緊,就是慢點。買來的就算了。若是知道是誰,那麼做點其愛吃的就成了。不用特別計較。心誠就好,給誰的就心裡想著誰。生前不茹素,那這個時候不用茹素。

3.去墓地掃墓,這個可以帶祭品去,放在墳前。東西和上面一樣。
而掃墓燒紙都在白天去,在公墓的要特別講一下。最近反應的問題,就是燒紙收不到,為什麼?現在祭祀變得流行起來了,逢節燒紙的人很多,所以化紙爐經常清理。白天他們不活動,所以不是即時的。白天燒的晚上才能拿的到。但是一般下班之前就早早就清理了,沒拿到就收拾了。其實還是因為焚化爐前,燒的人大都很趕時間,一下子扔了一堆進去,乾貨太少了,再一打掃就沒啥了。但是墓地只有白天開。解決的辦法就得叫墓地的工作人員不要白天馬上打掃。第二天黎明再掃。要不然錯過高峰那兩天,早兩天去燒也是可以的。再不濟,大家心誠點,燒少點並無所謂,心裡想著,嘴裡默念給誰的錢也有用。關鍵不看燒多少張。而是那份心思。

4.國外的同學,如果華人祖先已經在那邊下葬,那和一般情況相同。如果祖先不在那邊,自己又想祭祀的同學可以供飯,留學生一般都會自己做菜,那就自己動手做點好吃,擺在那裡就成了。燒紙,有條件可以,距離不是問題。沒條件不燒,反正是差點事。

5.牌位設立,一般的同學如果沒有條件安放神堂在家,那就不用特意設立安放。牌位是給平時皆有祭祖的同學準備的。安放了,又沒時間祭祀,或者天天糊弄,那還不如不安放。如果有條件,那就可以安放。牌位是所謂的神主位,其中安放比較講究,關鍵是別祭祀錯了,弄錯了,光祭祀些沒有關係的。結果自家祖宗沒人管,這種不是沒有過。人人先管好自己家,有能力在管別人。這世道會太平許多。

6.時間,趕早不趕晚,尤其今年,明天處暑一過,就可以找天氣好的晚上去燒了。

7.陋俗,燒紙的污染只怕比工業化的億萬分之一都沒有,所以不用以此為借口,草木灰對土地還是肥料呢。哈哈,不過今年北京那啥。所以保證了天藍,建議大家不用燒的太多,關鍵在於心意。心誠就是真金,一張金子,和一麻袋草紙誰值錢呢?燒完了有條件的就打掃一下,沒有的話,就辛苦環衛師傅啦,大家都感謝乃們哈。

8.祭祀順序,有家廟祖墳的就不在這裡說了。這裡單指的自己在路邊畫圈燒紙的順序:
首先,一家一個圈內祭祀。直系輩份高的先祭祀。可以夫婦一起來。不用細分。一代完事再下一代。也就是太爺爺奶奶,爺爺奶奶,等等以此類推。一般只管自己自己直系。若是旁系長輩也要祭祀,那得燒完直系再說。
其次,外祖父家,舅舅等母系血親,要在另外一個圈內燒。不要混在一起,也按照備份和血緣分先後。
最後,男子比女子燒效率更高。這沒辦法,陰陽有別。不是啥封建的說法。而且對體弱女子不是很好。

9.有好些話,沒法直說,不是干這行的不要刨根問底。禮曰:「喪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難言。」我已經儘可能講的清楚,給大家的都是乾貨啦。按照去做沒問題的。別再問些對自己沒啥意義的問題。我也沒法子答哈。

基本差不多了吧。以前有幾個帖子也是燒紙祭祀的,有需要的可以看看。
地府如何管理來自陽間的大量大面額冥幣?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還有什麼相關問題可以問,我會統一幫大家解答下有用的問題啦。^_^開腦洞的,靈異故事,神叨叨的,恕我這段沒啥時間陪著玩耍啦。不一一回應啦,不好意思。
--------------------答題-------------------------------------------
1.郵寄:收的到,但是要寫好名字地址,或者燒的時候念叨著自己對其的稱呼和名字。不過七月十五,一般不用郵寄。
2.紙張的材料:易焚而有形即可。
3.祭祀過的食物能吃嗎:一般人家都是把這些東西擺半天一個晚上之類的。時間不長就可以吃。原來祭祀的肉是要分著吃掉的,所以吃了沒啥事的。
-----------------更新--------------------------------------------
注意事項:
1.打雷不要燒
2.燒的時候不要總胡說,不要上下出氣(打嗝放屁)
3.到家之前,掃肩膀,搓跺腳,吐口濁氣,再進門。
4.回家路上別亂說話,最好別說。
5.別帶著小孩去燒,或者去墓地。

沒人看也放在這裡哈,^_^
俺任務完成了。不用再給俺留言問詢啦。拜拜。


-
中元節的由來

超度的意義與供僧的功德 / 聖嚴法師

每年農曆七月,在中國的民間及各佛教道場,都顯得特別忙碌。因為,在民間的信仰中,以七月為中元,是一年之中除了清明之外的另一次祭祖大節日。這本是由中國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延伸而來,不僅祭祀各人自己的祖先,也祭祀那些沒有後代親屬關照的孤魂,後來跟佛教的思想結合,就稱為「普度」;這在民間,原來還有個來自道家的名稱,叫作「打醮」。

從佛教立場說,七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月份。在佛陀當時開始,每年夏天有三個月的雨安居,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為止。因為印度地處熱帶,在雨季中,蟲蟻遍野,雨水泛濫,出家人不便外出遊化,所以佛陀制定律法,利用這三個月時間,做一年之中定期的安居修行。

直至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僧自恣日」,也就是散居於同一區域內的僧眾,共同集合在一起,做一次非常坦誠的檢討和報告。因為三個月中,大家都在精進的修行,有不少人因此悟道,證得聖果。其餘雖然沒有悟道,但身心也都是非常清凈、安寧、開朗、坦誠的,這是值得恭喜,也值得歡喜的事,所以又稱此日為「佛歡喜日」。而十方信徒,也利用大眾僧集合到會的這天,紛紛會合來供僧,因為供養初發心菩薩功德很大,供養剛剛修行完成的行者,功德也非常殊勝,而此時,連帶著發生了下邊的一樁佛事。

當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證到阿羅漢果以後,念及自己的親恩未報,並以天眼看到他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便以缽盛美食,用神通奉獻給他母親。由於餓鬼道的業報,本因慳吝的貪心,而引起的熱惱之相,故其母雖得到飲食,卻於入口之際,即化成火炭。目犍連因此回到佛前,請示佛陀的幫助,佛陀便告訴他,在七月十五的僧自恣日,以種種上好供品供養大眾僧,就能救度餓鬼道的眾生。因此而說出了一部《盂蘭盆經》,梵語的盂蘭盆,即解救倒懸之苦的意思,所以,七月十五日的法會,又叫作「盂蘭盆法會」。

另外,還有一位地藏菩薩,也是一位孝子,從《地藏經》看,他累生累世孝順父母,為孝順父母而修行佛道。在唐朝從新羅到中國的一位高僧,他的名字就叫地藏,後來到了安徽的九華山,便定居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九華山成為地藏菩薩化身救世的根本道場,而這位出身於新羅的地藏大士,他的生日是七月三十日,而且地藏菩薩誓度一切眾生,特別是對地獄眾生悲願無窮,故民間相傳,七月是地獄門開、鬼來去自在的一月,民間將七月當成鬼月,這又是另一種信仰的根源。

綜合上面的各種資料來看,七月既是慎終追遠月,也是普度眾生月,如何慎終追遠?如何普度眾生〈最好的方法和最大的功德,就是供僧。可是相沿成習,習久成弊,民間皆用殺生祭祀的方式來媚神、媚鬼,形成了殺豬、宰羊、賽豬公、辦流水席等種種奢侈浪費、勞民傷財的陋習,本來是莊嚴的一場佛事,竟演變為民間迷信的活動。近年以來,台灣地區,一致推行節約拜拜運動,上行下效,已收到了顯著的效果。而在佛教中也普遍地推動了供僧的風氣。

談到供僧,它的功德來源,除了如上所言,於三個月的定期修行而證到聖果,清凈身心之外,另有一重意義,特別是今天的中國,只有部分的出家僧眾,遵循著結夏三月的生活,多半的人是無法做到的。但信徒供僧仍具特別的功德及意義,仍然值得倡導。

一般而言,出家人本身的生活所需,非常有限,來自供僧所得,未必全部用於日常生活。剩下的便可以當作道場建設、弘法工作的推廣以及救濟貧困等用途。所以,供僧等於間接推動了社會福利慈善事業,這和直接將金錢物質投之其間的方式比較,兩者雖然都能達到社會上有無相通、彼此互助的效果,而供僧能對於三寶產生恭敬之心,有見賢思齊的功能,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力量,能鼓勵和策動大眾去追求佛法化世利人的理想,無形中產生了轉移風氣凈化人間的作用。所以,供僧既符合世間的需要,更能夠幫助完成佛法普度眾生的目標,因此,七月的超度和供僧是值得遵行並發揚光大的一樁佛事。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五日《人生》一三期)

本文摘自《明日的佛教》

-


今天是中元節。

傳說,這一天,地獄之門被打開,已故的祖先乘著秋風來到人間。

傳說,這一天,人間要焚香,家家要燒錢。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此夜漫長,各位要好生走路。

言歸正傳,先說說中元節的由來:

【由來】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又稱「鬼節」、「七月半」等。按照傳統習俗,中元節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相傳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七月原本是小秋,這時已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按照慣例,人們要用新米祭祀祖先,報告收成。東漢時期,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後來,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此外,在中元節,到了晚上,過去家家戶戶還要在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稱之為「布田」。那天店鋪也都關門,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習俗】

除了祭祀祖先和祭祀土地,民間還有哪些重要的習俗呢?

1.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2.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如今則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在有些地方,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在這兒,我們著重介紹一下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元節民俗。

【香港潮人的盂蘭勝會】

「盂蘭節」的起源,兼具佛教和道教的教理。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挂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在這天準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眾僧,成就殊勝功德,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盂蘭盆會」或者叫「盂蘭盆節」。

佛家在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七月十五日是僧眾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褔報百倍於常時。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解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在道教方面,中元法事則為亡魂赦罪超度,希望他們早日離苦得樂。做法事時,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濟。做法事所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潮州人的原居地為廣東省潮汕一帶。潮人富拓荒精神,早於宋末元初,便有人漂洋過海,在南洋群島披荊斬棘,立根創業。香港開埠後,潮州人接踵而至。盂蘭勝會這個源於中國大陸的歷史悠久的民俗,隨著潮汕人的海外發展,傳攜到香港及東南亞。1866年,香港潮籍人士高滿華、陳煥榮、陳殿臣、蔡傑士等創「南北行公所」。十九世紀末,英商「渣甸洋行」屬下糖廠(俗稱「渣甸糖房」,位於港島燈籠洲,今銅鑼灣百德新街)所僱用的苦力(也稱「咕哩」)幾乎全部是潮州人。在潮州人和英籍經理渣甸的合力推動下,首屆勝會於1897年舉行,請僧人誦經超度孤魂,洋行方面代向當時的華民政務司申請立案,定名為「潮州公和堂」。由此,「潮州公和堂」每年農曆七月舉辦盂蘭勝會,至今已達112屆,規模由小到大,影響日益擴大。

香港潮人舉行的盂蘭勝會是祭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的祭祀活動,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主要有佛家和道家兩種儀式,但其宗旨和形式至今已融匯貫通,異曲同工。甚至同一小區舉辦勝會時佛、道二家一起做法事。盂蘭勝會除了祭祀祖先、超渡亡魂外,還有為無主孤鬼和那些為國捐軀的死難者超渡,施予救濟。由於中國大陸解放前多年戰亂,好多人為避戰亂,偷渡到香港,在此過程中,有很多人喪失了生命,卻又不為家人所知。這些人本是一同渡港的夥伴,如今卻成無人祭祀的孤魂,所以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也有祭祀這些亡魂的內容,稱為「拜好兄弟」。盂蘭勝會始辦於香港銅鑼灣的公和堂,後來香港各地區都效法舉行,至今尤盛。

盂蘭勝會每年從陰曆七月一日開始,在不同小區,搭起大棚,其中有神廠棚、神棚、大士棚、孤魂台、附薦台、經師棚、戲棚和理事棚等。居中最重要的是神廠,是供奉先人以備祭拜的地方。紙紮塑像「大士爺」有三四米高,儼然威懾,高大龍袍,巨大貢香兩邊擺開,神台上擺滿各種各樣的祭品。神廠對面是戲棚,供潮劇演出,還有供宣讀經文的經棚。大門高高掛起盂蘭勝會和主辦單位的大牌坊,以及各施主牌匾,花團錦簇,規模宏大。在這氣勢非凡的場面中,有潮劇的演出鑼鼓絲竹之聲,還有佛事的經贊鍾磬之聲,更有壯觀的潮州大鑼鼓遊行。遊行路線必須經香港市政批准,沿途全線封路,由香港警員維持秩序,隊伍龐大,鼓樂喧天,此起彼伏,震撼人心。

盂蘭勝會開鑼,香港小區議員、民政、警署及有關部門,均派員出席參加,以示關照。這時,盂蘭勝會人聲鼎沸,香煙繚繞。參加盂蘭勝會的人們,除潮州人之外,還有不少是福建、客家人,以及上海籍的同胞和本地人,他們來會場參加「附薦」,即是把死亡親友的名字,寫在紙條上,然後貼在神位牌上,陳列在宣讀佛經的棚里。這樣,親友的亡魂,便有機會聽經,因而得到超度。每一個小區的潮汕人,特別是那些普通勞動大眾和小商人們,把盂蘭勝會當成自家的重大節日。他們遷徙到其它地區經商,都喜歡依期回到從前居住的地方參加勝會,和遷徙前的鄰居暢談敘舊,一起觀賞潮劇、潮汕木偶(或稱紙影戲)、海陸豐白字戲、和輕音樂等節目。

香港盂蘭勝會每個小區舉辦三天或五天。在這幾天里,會長、總理、理事、經師等人物均要齋戒。第三天最為熱鬧,白天潮劇演謝神戲,下午二時到四時左右,經師棚請誦經上師起經,嚴肅庄穆。這時,會長、總理和眾理事等率領信眾,手拈燒香,虔誠跪拜三叩首,大鑼敲十三響。誦經結束後,即行施孤,在孤棚向來者發放大米、衣服、雨傘和其它家庭日用品。那些來領取「救濟品」的人,排起長龍。實際上他們並非是需要救濟的人,而是為著「財氣」,拿一個「好意頭」或「彩頭」,吃一頓平安米煮的飯。拿到盂蘭勝會發放的物品,物雖輕,但得到的是濃濃的親情梓誼和「神佑」賜福的自豪和慰藉。

【傳承】

2011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批名錄,入選名稱為「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類別為」民俗「。(圖源網路)

參考資料:

高巍,《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百度:中元節(民俗、節日)_百度百科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慎終追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

盂蘭盆節萬燈會

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七月半其實不是一年一度,因為
《上對了班,中元節每天都過》

作者:Areyo烘
鏈接:中元節為什麼不放假? - Areyo烘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公司不給你們放假其實是在保護你們,
因為鬼來了,

不過其實有時候上對了班,鬼節每天都過

前方圖片高能

害怕的妹紙可以趁機吃男友豆腐

最近就是它們來人間的日子

有時候它們並不是很神秘


因為總會通過某種方式

給這個世界的人類一點暗示


人們總是習以為常

卻往往細思極恐


例如



1、從古至今,辦公室中一直

流傳著一個未解之謎:

中午吃什麼

2、你難道沒有發現

有些時候人的魂靈思緒

總容易觸發一些東西成真

當你覺得自己快要遲到的時候

路上就會更容易堵車


3、有時候這些東西

會喜歡跟你玩「捉迷藏」

很著急找它的時候

大多數一般都找不到

當你不想找了

它就會出現


就像故意來找你一樣

4、像是中邪一般

歷年來離校生多年尋惑無果

每次逃課必會點名

畢業之後

學校一定會重新裝修

5、老闆有自己的辦公室也更忙碌

但他們似乎擁有瞬移的能力:

總會在你摸魚的時候

毫無防備出現在身後

6、聽說人在睡著的階段

靈魂會懸浮出遊

所以有時候

你想


amp;https://pic1.zhimg.com/f72d255d4838027715fbdcd432e7cd0c_b.png&" dw="503" dh="205" w="50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72d255d4838027715fbdcd432e7cd0c_r.p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f72d255d4838027715fbdcd432e7cd0c_r.png&"amp;>

閉眼再睡五分鐘的時候

醒來卻已經過了半個鐘

7、明明這件事情理所應當

但卻總是陰差陽錯


amp;https://pic3.zhimg.com/d29350f65700261ffc39123d4810d08e_b.png&" dw="415" dh="233" w="415"amp;>

(生氣臉)


同事請吃東西的時候

你總是不在

8、人類是無法改變時間快慢的

可在辦公室里


amp;https://pic4.zhimg.com/0cd127e203da889d867e2c6c7e7811af_b.png&" dw="496" dh="193" w="49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cd127e203da889d867e2c6c7e7811af_r.p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4.zhimg.com/0cd127e203da889d867e2c6c7e7811af_r.png&"amp;>

每次等下班的時間總是那麼慢


尤其在你很閑的時候

還會掐住下班的點

沒有預兆的收到

來自甲方的修改意見

一本正經的妖言惑眾


純屬個人經驗

歡迎留言打臉


文章源自公眾號:凡事有正反

(一群新媒體人聚集地,了解最新網路流行,每日分享各樣獵奇、高逼格事件題材、 重要的是污力濤濤)


在中國,春節、中秋、元宵節等這些喜慶的節日,大家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每個人都喜笑顏開。但也有一些節日會充滿憂傷,比如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正是清明節的真實寫照。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不同的節日,主角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節日就是給逝去的人而過的。中元節,就是逝人的節日。所以也稱中元節是「鬼節」也有叫「七月半」的。

但是,在中國鬼節不單單就一個中元節,還有清明節,三月三,十月初一


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延伸:中元節養生必知6大禁忌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1]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曆三月三日。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農曆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並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指農曆十月第一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因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又稱為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 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延伸:

鬼節不單單就一個中元節 4個必知鬼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據了解,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鬼節」的來歷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歷史淵源

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後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國內民間習俗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複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省,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雲南省: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列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合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國外民間習俗

泰國:農曆七月十五當天將會舉辦水燈節,人們放天燈為逝去的亡靈祈福。

日本: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專註於手部動作,類似於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此時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顯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6]

朝鮮: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注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7]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台」或簡稱「歌台」。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台,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台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台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8]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也稱盂蘭勝會或慶贊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貫的傳統習俗戲劇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新加坡華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異。

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麵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如今則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在江蘇省部分地區,很多人還會在中元節當天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內容綜合整理自:百度百科、重慶晨報


推薦閱讀:

TAG:習俗 | 傳統文化 | 祭祀 | 中元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