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張小嫻,安妮寶貝是一個級別的嗎?
亦舒顯然比張小嫻和安妮寶貝高出不少。
不過張小嫻和安妮寶貝也很厲害,她們的文章拆成零散的段落以後可以隨機重組,組成很多篇新的文章,而且可以勝任任何愛情主題。
不容易啊。
安妮寶貝和亦舒的書都看過幾本,姑且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不認為她們兩個的書有高下之分,要知安妮寶貝和亦舒描寫和探討的對象從來不同,要表達的也並不重疊。
安妮寶貝重在寫城市邊緣的「異類」,寫與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的小部分人,可以說她自己也在其中。她的文字重感覺,開創了新的文風。早期相對浮誇,越到後期越樸實,但從頭至尾都很別緻。她的巔峰作品是小說《蓮花》,推薦閱讀。結構非常完整,結局非常圓滿。
亦舒寫繁華城市生活中的「小人物」。此處說小,是說她的對象多是社會主流的平凡人物;另,雖各人選擇不同、結局不同,但大多數為獨立拼搏、聰明美麗的現代女性。亦舒的家境很優渥,眼界自然不同。她的文字簡潔明快,常出金句,毫不拖泥帶水,讀起來十分爽快。最有名的一本小說《喜寶》,「我要很多很多的愛,或者很多很多的錢,若都沒有,至少我還有健康。」(大意)。
可以說亦舒是言情作家,安妮寶貝卻不算。二人的風格,我以為是這樣:安妮寶貝是墜落中痛苦的美感,而亦舒是掙扎著上升的美。
以上。
回答這個問題,是看到跟風黑覺得有點點好笑。要知道,安妮寶貝不是只寫了「光腳穿球鞋」「白裙子」這樣的話,更何況這只不過是塑造一種形象罷了。而閱讀她的書的女孩子,也不會真的傻傻的全盤模仿,更多的,是情感上有共鳴。亦舒顯然是要高几段的,字字珠璣,還沒看到有誰的書比亦舒廢話更少道理更多。
三個人都從小就在看 目前十幾年過去了 明顯覺得張小嫻最低,寫的就是言情小說。安妮寶貝適合年輕的時候看,然後狠狠的愛一次,明白愛情的偉大,因為你日後的生活會很平淡並且必須平淡才能活得好。而如果你不在年輕的時候很愛很愛過,年齡大了就什麼回憶都沒有了。亦舒的書適合讓女子形成較高段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看多了自然就是渣男勿擾型的了,如果能深入理解師太的價值觀,我保證你找老公一定會很適合及幸福的!
把這三個人放在一塊我真是尷尬症都犯了。
作為一個過了而立之年的阿姨,在青蔥歲月的時候也覺得亦舒的文字讀起來清爽脆利,句句經典在理。也許沉重,但總有活路。
安妮寶貝我不忍去黑,畢竟是阿姨青春的回憶……但是人生真的不只是那麼一回事。安妮寶貝——現在叫慶山,也是在成長,力圖在宗教中獲得精神的安放;而我們凡夫俗子,既無時間也無金錢,做不到那般遁世清修,所以真的也就不再關注。而且說起來,阿姨我才疏學淺,還是看安妮的時候被安利了亦舒(喜寶,而現在卻是自己認為亦舒作品中最不靠近生活感悟的一部),才熱愛起這個世俗又清高的香港女郎。
至於張小嫻,大學的時候讀過一些,然後完全記不住有什麼值得記得的故事——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厘米的短篇可真的是血腥但好看啊。雖然句號很多,但是安妮文字的塑造力很強,不記得原文,但分分鐘能描繪出一個生動形象的場景,比起張小嫻,好太多。
其實亦舒這種場景的塑造力還真的沒有安妮那麼深刻,但是在亦舒的文字里總能看到女主的美,頭髮,身材,眼鏡,皮膚,鼻子,耳朵——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你想不出這個美女的臉的樣子,但肯定與別人是雲泥之別。
而後會愛上她筆下不那麼美的主角。鼻子上有眼鏡的壓痕,或者新中年疲憊的神態,甚至肚子上也會有贅肉。可是這些不完美的美人,有著不得已的自由,拼殺著世俗,堅持著自己的最後一點堅持。這活脫脫就是現實中奮鬥的我們啊,為自己買單,與生活妥協但並未完全喪失了自己,很多事無能為力深深絕望,但並沒有放棄掙扎。
亦舒的讀者只能是女性,長期的讀者只能是職業女性。她的文字是給年輕人教誨「自食其力」,而給情傷工作傷人情世故傷的內心千瘡百孔的職業女性們一點驚醒,會心的自嘲,和加油鼓氣的力量:人活著,都不容易。原諒自己接受別人,做一個安靜的,有自己想法的人就好。
而張小嫻的格局幾乎只談情說愛,對於作職業女性的阿姨我來說,實在不夠。安妮寶貝和亦舒說小說都矯情,都做作。單安妮不說教,這點好。亦舒那講的是些什麼gp道理啊!要麼是常識,要麼是歪理邪說自己打臉。說「沒有很多很多的愛,就要很多很多的錢」的喜寶,在她的錢槍殺了她的愛以後,她不過就是哭了一場而已,然後又衣不解帶地,感天動地地陪她的錢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這位劍橋高材生,真的分辨得出,什麼是錢,什麼是愛嗎
我還挺能接受她們的東西的,在一片聲討中會不會顯得很怪(一個大寫的尷尬。。。)
初讀安妮寶貝第一部作品是《素年錦時》,散文集,讀完一遍再偶爾拿出來翻幾頁讀幾段,讓我在數理化之外聊有幾分慰藉。知道這位女作家,句末喜用句號做結,思維跳躍,遣詞造句還算信手拈來,雕琢痕迹雖然明顯,但不至於讓我反感。我那時候也會看郭敬明出版的雜誌《最小說》,他們也常常拿安妮寶貝開玩笑,說安妮阿姨已經攻入佛學修身養性去了,卻留下了一群餘孽矯揉造作地進行粗劣的模仿。讀完《素》後特意找了同學借了那是更加有名的《八月未央》來看,青少年時期的我還算是一個活潑愉快的年輕人,《八月未央》對我來說還是太黑了一些,很多觀念會往心裡去,所以心情不很愉快。
後來一次晚飯我和爸爸討論起安妮寶貝來,他(是從網上看到的評論)斥責安妮寶貝是一個流氓作家,說她筆下的人物都是吸毒做愛,頹廢至極,叫我(青少年兒童-。-)不要看,我沒做聲,只是默默地打開了高考高分作文……
高考後看了許多她早期的作品,覺得都不如後來的作品,排除先入為主的因素外,我個人感覺安妮寶貝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也從一個執拗地躲在在黑暗裡看世界,關注邊緣人群,喜歡揣測人性之惡劣,人生之空虛的講故事的人,開始鑽進了花叢里,岩石後,海浪前——因為她筆下的「物」和「人」都好似跟現實生活隔了一層,但至少後篇能看到生氣,我喜歡有生氣的東西(兒童時期我可是喜歡冰心奶奶那種咋咋呼呼的文風的…羞…)
對於大學以後買過《春宴》,寒假看到一半,就停止了。
其實接觸亦舒更早,初中看過《小紫荊》,但是因為裡面港人主人公幾度有諷刺大陸軍民嫌疑,就對她有些抵觸,(現在想來可笑,還好看了汪曾琪嗲嗲教我們年輕人,口味要多元一點,不然看了《赤地之戀》豈不是要瘋…笑~)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困在圖書館裡讀完了一本《如果牆會說話》,覺得妙趣橫生,其實亦舒作品的人物命運還真是挺波折的,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鴛鴦蝴蝶,看起來輕鬆愉快可讀性很強。她筆下的角色多多少少都是有共同點,女主人公們大都幽默樸素、顏值高;男主人公年長的話大都多金風趣、顏值高,年輕的話大多不羈自立、顏值高。缺點就是人物肖像有點太類似了,時間久了忘了誰是誰...人物們總是妙語連珠,作者借人物的口說了好多處世哲學。不過她的作品像我覺得《開到荼蘼》這種打打殺殺的東西就不如《牆說話》餘韻悠長。而且像我這麼八卦的人,看亦舒,也好更加了解那個時代的港女明星嘛~
近期已經不讀亦舒了,道理我懂了,故事也聽完了,亦舒老了,黃金時代過去了,後期作品看著總有點傷感,不過慶山還能寫,看著一個作家成長也是挺有趣的事。
三人中我只看過亦舒和安妮寶貝的作品,所以我只能說她們倆。
附一個《城市畫報》對慶山的訪問《城畫》專訪回顧 | 寓言,態度,平靜的時光
-----------16年8月22日更新-------------
再附一個覺得不錯的對《月童度河》的書評
https://m.douban.com/note/572500065/
安妮寶貝只會用句號!
其他倆至少知道什麼是逗號和感嘆號和省略號!
不是。初中時看安妮的書,身心巨虐,覺得生活要哀傷悲情才夠酷,然後我初中那會兒做得最多的事是:年少不知愁滋味而強說愁。每天悶悶不樂,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後來高中學業緊沒時間看那些勞什子的書了,安妮也忘了,有幾個知心朋友,釋放出來開朗樂觀的本性,過得充實而開心。後來大學常常泡書店,把張小嫻看了一些,亦舒看了大部分作品,感受很不相同,感覺張小嫻是能看清一些事情的,不過語言上沒有亦舒精練,更沒有亦舒的通透,亦舒在男女事情上的觀點我覺得是很贊的。當我現在慢慢成長時,我才慢慢的體會到那些亦舒文章中的句子。《我的前半生》裡面關於婚外情的一些觀點和我今天看的馮小剛電影《一聲嘆息》中的觀點就尤其的近,其實認真想想還真就是這麼回事兒。當然這是我個人理解,而且初中接觸過安妮後,就再不願意再看了,可能她也不全是這樣。只是我覺得寫作其實是為了展示生活的多面,當然有悲傷和喜悅,如此這樣把生活描述到全無樂趣,多少不真實,只不過能引得對生活失望之人的共鳴或不諳世事人的追捧,對於如我當年一樣年紀的孩子卻多少有誤導。所以吧,就我心中排名:亦舒,張小嫻,安妮。
雖然這三個作家我都很不喜歡,但前兩個至少寫的還算回事,至少是踏踏實實的在寫,是給正常人類看的。但是安妮,我真的是黑她到死。當初一個文青妹子特別喜歡安妮。抱著圖謀不軌的心我也看了一點安妮的書。記得當時看的第一本是《八月未央》,當時看的我差點都要把書扔了,這算什麼玩意啊,無病呻吟,拖泥帶水,遣詞造句真的是讓人想死,故事也是一個勁的矯情做作。我當時以為是我逼格不夠,強迫著自己繼續看下去,最後看《蓮花》和《清醒紀》發現這丫的還是依然如此,一個勁的裝,居然還生造一些看起來小資情調滿滿的根本就沒有的詞。至此我成了安妮一生黑,樓主可以百度「銀鐲體」,就是為她發明的。總結一句,我想對安妮說,你丫的能不能好好說話。
天 從未想過安妮寶貝能與亦舒相提並論…亦舒老師得罪過你嗎
安妮寶貝這種白蓮花成天去洗滌靈魂的人自然不能和亦舒這種凡夫俗子相比啊。
如果所有的作家都在文學殿堂里排隊,那麼亦舒可能是身穿高定美麗不可方物地在站在當代通俗言情小說隊列的第二位,不屑的看著第一位的瓊瑤。張小嫻安靜的站在隊伍的後半段。安妮寶貝大概是像她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光腳穿著球鞋,一身洗的發白的棉布裙,為了表示隆重可能特意塗了銀白色的眼影畫上紫色的唇彩,帶著一股全宇宙的中心在這裡,就算不在這裡我的頹廢憂鬱也是最美的最獨特的勁頭,扎眼的,裝作漫不經心實則用力過猛的,站在隊列的中間。她那獨特的氣質那樣引人注目,讓她看起來在隊列中靠前了不少。
但這個隊列,在文學殿堂里僅僅處於邊緣的位置。
亦舒,我個人還是很喜歡的,看了她蠻多小說。她的作品流暢簡潔爽利,故事情節也很吸引人,也塑造了很多經典的人物形象,金句更是數不勝數。「一個人可以依靠的只能是她自己」「正真自信的女人不會炫耀,因為她沒有自卑感」「不驕不矜,才是好女子」……她的作品展示著香港那個成熟的商業社會所具有的精緻的冷漠、繁華物質包裹著的情感匱乏,用清冷超然的筆觸撥開溫情的外衣,露出一個現實的、利益大於天的社會。但是,她的創作並沒有超越她的生活階層的局限,寫來寫去,不同故事不同人物都是一個相對單薄刻板的形象,女主多獨立幹練理性美麗,反面角色多是一下精明算計冷酷的商人或是涎皮賴臉的小市民。她的創作局限於自己小小的世界,並把這個小小的世界當做全世界。
張小嫻,之前看過一套文集,並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但也沒有留下壞印象。現在依稀感覺好像有些哀而不傷的憂鬱。
安妮寶貝呢,其實我們也許不應該太過苛責,她是一個還在成長的作者,現在是慶山,安妮寶貝的作品是她青春時期的幻想和追求的投射。是特定年紀特定時代的產物,適合的對象是特定年代的特定群體,也就是80後讀初中高中的女生們。安妮寶貝作品裡,那些一身洗的發白的棉布裙,光腳穿著白球鞋,可能裡面穿著黑色蕾絲內衣,在小鎮或小城讀書,長相普通,成績優異或很差,幻想自己當著班幹部(「班主任竟然這樣當眾批評我這樣一個當班幹部的女孩」「在學生會開會的時候,她想著林婚禮上的樣子」)內向冷漠,內心裡卻幻想自己無比引人矚目,自己有無比獨特的精神內核。自己讀重點高中,漂亮的閨蜜讀技校,自己讀大學,朋友讀高職,外出讀書,最後回到小鎮或者小城,嚮往著外面的世界,感覺總會有最帥的男人愛自己,用流血、做愛或死亡來證明。這不是就是那個從落後開始突然發展的年代,那些覺得自己的一個班級就是整個世界的中二小女生所會幻想的世界嗎。
當你成熟起來,看到更大的世界,回頭看看安妮寶貝會讓自己有一種難堪的感覺,那感覺和看自己高中時候日記的心情會有些相似吧。「天哪,這都是什麼呀」,這就青春就是成長。
所有從情懷上講安妮寶貝是有其不可取代的地方。
奇怪怎麼沒有人提安妮寶貝的《二三事》好像這本書沒出版過一樣233333
安妮寶貝廢話太多 張小嫻偏向雞湯文 只有師太寫盡世事
我們不能隨意詆毀。每個人都有一個成長過程。安妮後期的書還是不錯的。
高三的時候要交周記,我每周摘抄一篇張小嫻的散文交上去,她方便了我還能繼續保持懶生活不受破壞。張小嫻的文字表達非常乾淨,不堆砌辭藻,不會為求文采(裝逼)而貼上一圈又一圈肥厚的東西,看到的都是實在意思,不帶城府的表達,透過文字會感受到她細膩又無害的心思。安妮寶貝的風格大大不同,她文字里的添加劑,刪減亦未嘗不可,但減呀減,你會發現色即是空。安妮寶貝的文字,讀的是境界,但她要表現的東西,太容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咱可以拿一本張德芬的來拯救一下安妮寶貝的。而張小嫻的文字,讀的是情感關係,在我看來在眾人當中如一股清泉。當然,比本質東西的話,她們倆都會被佛經和心理學的解釋給比下去。
你們說的師太,亦舒的,我暫時沒看過,也不抱很大期望,道理亦同上。
都是情緒相關的「家常」小說,作為一個心智較成熟的人,對於娛樂消遣,能從中找到快感或慰籍就好。
覺得安妮寶貝也是一步步成熟。。前期的文字是不成熟。到後期的文字慢慢成熟,有深度。沒必要這麼黑她。如果你寫,你未必寫的比她好,她也是很用心的寫作者啊,看她的散文,也會覺得她是熱愛生活的人。她筆下的女生讓很多青少年有感觸,只是相似,可能安妮寶貝的童年也是沒安全感,缺愛。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就是自言自語。可是寫作不就是抒發感情嗎?何必那麼黑她?然後一副讀過 莎士比亞的樣子?瞧不起安妮寶貝,覺得她矯情,她不成熟。她自己也說 讀者到了一定年齡就不會喜歡她。她明白,她也並非你們說的那樣吧。
張小嫻是寫小清新,亦舒是寫現實生活,安妮寶貝是寫自我感覺。
初中叛逆讀安妮寶貝
高中壓力大張小嫻
成年處世事讀亦舒
不同時候的縮影心境自然不一樣
推薦閱讀:
※安妮寶貝為什麼改筆名為慶山?
※能否將安妮寶貝和郭敬明放在一起讀?
※如何看待周冬雨、馬思純憑藉《七月與安生》雙雙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