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課真的有必要做手工模型嗎?
瀉藥
我想說的是,建築設計中大比例實體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在屏幕或紙面上表現的方式,都是單眼取景,而非雙眼取景,除了用景深處理以外難以表現任何縱深上的尺度感,即使有透視變化,其感受也是削弱了的(20131123補充:3d電影放映技術就是為了補充這一缺陷,使電影不再只是在平面上展開其表現力)。這也就是為什麼看建築即使你有無盡詳細的圖紙和照片也不如到現場一樣。
由此可知,在方案推敲中只有實體模型能夠提供這一條件(當然全息投影也許也可以,但是畢竟在本科教育中使用,現階段可能性還太低,暫不討論)。而且比例過小的模型會導致太明顯的「上帝視角」,將引導你注重形體而非空間(規劃的同學另說),所以儘可能大比例的模型才能最好的幫助你體驗你的設計。至於要做多大,就看你的專教的面積和財力了。當然未來全息投影技術完善並普及後更低成本製作大比例甚至1:1的體驗環境更加容易,方案階段實體模型就註定要被淘汰了。
在此推薦一篇相關文章:右眼的世界,作者是豆瓣的:遠古超萌武士。至於是手工製作,還是CNC切割,或者數控增材建造(即所謂的3d列印),不過是手段問題,以前建築表現還是自己畫水粉水彩甚至玩噴槍呢,現在不都用電腦建模渲染了么?這個真心無關緊要,這個手段適合自己就好,並無高下之分。
手工模型的限制,比如說各種曲面不便於做,這不等於不能做,我曾經用棉線和紙漿做過單葉雙曲迴轉面,只是試驗性質試做,用的輔助工具不過是裁紙刀乳膠夾子等非常基礎的工具,相信你琢磨一下也會輕易做到。
綜上所述,建築設計課做手工實體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各種自由曲面,你做個模型都很困難的話,你有想過施工會多蛋疼么?都不用到工地,結構就先罵娘了。複雜形體的你連模型製作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實際建造時的問題誰來擦屁股?動手能力也是建築師的基本素質之一,工人不會做的時候你不講誰講呢?
且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先做好簡單的體塊組合也許也許也許也許才是打好基礎的正途吧……建築師有著學者和工匠的雙重身份。
其實就是建築本身精神性和物質性的體現。
但是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工匠的重要性被大大輕視了。英文好的同學可以戳這個視頻:Design Thinking vs Design Doing.
http://vimeo.com/35710033
其中提到設計一把椅子,你是無法光靠想或是推敲電腦模型就把椅子做好了的。
必須得不斷地做出來嘗試,如果不舒服就一點點改進,直到舒服為止。做建築同理,模型越大,你可以關注到的細節就越多,最好做1:1的mock-up。
不斷做工作模型,然後找出問題再回到圖紙或電腦模型,如此反覆。
這就是design by doing。
皮亞諾就提到他的建築知識其實主要是從工地上學到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讀書,有看不起工匠的傳統。
這一點美國人做的很好。
以我認識的朋友為例,男孩從小就跟爸爸在車庫裡幹活,鎚子、電鋸、焊槍什麼都來。因為請人來做太貴了。
女孩也不遑多讓,做模型用蠟澆,用電烙鐵焊,用大木料鋸,沒有一點嬌氣。所以近年來,逐漸有中國建築師意識到「做」的重要性。
張永和以此革新了MIT,自詡為文人的王澍也下工地和工人一起夯牆。樓主提出做手工模型思路就被限制了其實不算很大的問題。
推薦一款軟體,pepakura。它可以把一個多面體展開在一個平面上。另一方面,曲線的創意不見得會比直線好很多。
在打基礎階段,不妨多研究下直線的可能性。
直線差不多了,再開始擼折線。
其實學過微積分就知道,折線和曲線已經很接近了。真哥曾經說過:「在宿舍里我打了一個架子,上面放了7,8個我最花心血的模型,其中一個是我自己下河去淘的粘土,然後自己燒成陶模型,離開德國的時候,我實在無法帶走整個模型,就敲下了其中的一塊。再後來,模型直接找模型工廠,全機械化,在中國模型螞蟻大軍可以滿足一切怪異的要求,效果圖和模型公司要求建築師不必再花心思動手做這些事情。可是那些PVC板噴漆雖然閃亮,卻常常沒有粗獷的靈魂。 」
我想學建築的人大多存在感都比較弱,所以修需要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房子出來提示我們曾經留下的痕迹。模型也是這樣的,它是你一片片剪出來一片片粘起來的心血,它是你的思想,你的心情,你的忘我時刻。
最後一句忠告:不偷懶。
謝邀。
建築設計做模型,那當然是十分之必要,非常之有價值,唯一的缺陷,在於成本比較高。
1 在初學設計的階段,人的空間想像力一般是比較弱的,而實體模型雖然比真實空間縮小了比例,但其三維空間的屬性,是任何其他設計工具比如效果圖,3d軟體這些二維展示工具,包括動畫,無法取代的。而其物質實體的屬性,又是虛擬現實
眼鏡這些雖然三維但無觸感的手段無法代替的。
所以,如果要做模型,那必然是突出三維空間,實物質感這幾方面的優勢,讓設計更接近於真實建築。
2 做模型本身還涉及到手藝的問題,鍛煉手工製作的能力,也算是對實體建築的建造過程及其工藝技術有個微縮的了解,雖然不是直接蓋房子,但是手眼腦+工具+材料的鍛煉,模型製作的流程和質量控制,都不是鍵盤與屏幕能代替的。這一點又是3d列印所不能取得的。做模型的訓練是很綜合的,甚至包括價格成本的考量,真是太棒了。
3 如果說實際用途,其實你可以發現,絕不是設計師和甲方看得懂的問題——哪個樓盤銷售沒有模型呢?實體模型才是大眾社會最能接受的形式,硬邦邦的人民幣哦~!更不要說盧浮宮前豎一比一模型,原大的節點推敲,風洞模型試驗這些用途。模型是最接近真實的設計工具。
4 至於限制,曲面製作的困難,本來就是拿來克服的,不然還要訓練做什麼?雖說初學者並不建議多用曲線曲面,但如果遇到了合適的題目,動腦筋克服掉這點工藝困難並不是難的事情。同意@岳意賀 的觀點,要知道實際工程建造麯面更困難,做個模型算什麼呢,。。。。辦法太多了,自己想吧。。。
已經有非常細緻的答案了,但是我想再補充幾點,由於題主提到了「師一要求手工模型的話感覺思路就被限制了。弧形不敢做,球形頂不敢做」這個問題。
在我沒有出國學建築之前,我也有過這種想法,認為模型達不到這樣,那樣的效果。但是在我出國之後,我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當然這其中的原因有學校硬體設施的問題,但是還有我們自己動手能力的問題:
1.先說說硬體方面,國內的建築學院一般很少有模型室,而在歐洲大部分建築學院,完備的模型室是建築學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模型室里一般有各種材料的切割機,打磨機,塑模機,激光切割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模型室里有老師,在開學初始的時候,老師會先交大家使用模型室的所有器材,告訴你什麼材料用什麼機器切割,各種機器可以切哪種材質,以及安全使用須知,因為有些比較危險的大型機器用來切金屬或者玻璃,不僅不能直接上手,在使用的時候還要帶眼鏡。模型室老師最大的作用是幫你實現你天馬行空的想法,缺什麼材料可以找他們,想做什麼形狀也可以問他們。曲面和球面在這裡根本不是問題,有一種塑料塑膜機,可以把液體注成各種曲面的形狀,更不要說現在學校一般還會配置3D printer,幾乎就沒有做不到的。這種硬體設施的先進,讓剛剛來到學校的我就產生了巨大的感嘆,在這裡,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2.再來說說動手的問題,老外的動手能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強悍,我大學期間也就和過一次混凝土,砌過磚牆和磚拱,但是我研究生上學期間studio里的老外基本從本科期間就熟練掌握用混凝土做模型的技能(包括自己做模板),鋸木頭,擰螺絲,弄齒輪等等,因為從大二開始他們作業要求就有做1:20的構造大樣的要求。在他們看來,做出自己想到的東西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不要為自己找借口,把你逼到那個程度,沒有你做不出來的。我記得知乎上有個同學做了埃菲爾鐵塔,非常震撼你送過或收到過什麼特別的禮物?
3.到底什麼樣的模型是有用的呢?一般我認為三種程度的模型是有必要的,我以自己為例:一般1:500-1:1000的模型用來研究基地和周邊環境的關係,其實我這個有點大了。是1:300的,這樣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基地周邊的交通和建築關係,在做的過程中你也會逐漸熟悉周邊的環境,每一個你用手做出來的東西肯定表示出你對它有所了解,就跟手繪圖是一個道理。記住,SU的這種模型不是不能做,是做出來之後沒有這種的直觀,而且你可以隨意對自己設計的東西進行變動,看是設計曲線的放進去合適還是方的,還是組合的。下面你就可以進行更加細化的設計,建築裡面是什麼流線,什麼空間呢?這時候做1:100-1:200的模型
然後,你還可以做1:50的模型,把你的細部設計放進去,記住要放人表達你希望空間里人的活動,人是怎麼使用空間的。
最後,如果你的構造設計很獨特,你認為有必要表達,還可以做1:1-1:20的節點大樣。
我沒有這種的,所以~~~
如果你這樣一套系統地做下來,你會覺得你的方案非常有說服力而且經得起推敲,做模型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因為你可以親眼目睹自己紙上二維空間變成可以使用的空間。建築師始終都肩負有向別人推銷自己方案的責任,也許甲方看不懂你的平面,剖面,立面,但他一定看得懂你的模型。這也就是為什麼賣房子的時候房地產商一定會做個小區總體模型和戶型模型還要放上傢具。做模型是一件利己利他的事情。
國內目前比較欠缺這一方面,我認為自己一定要有意識地提高,我自己的空間想像能力並不強,所以模型對我幫助很大,而且一般草模也是非常有用的,不用做得太精細,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好,而且草模的不確定性使方案各方面發展空間非常大,可以拓寬思路。
如果有時間,我會上更多圖來說明。主動回答。感覺其他答案邏輯不清晰。
建築沒有對錯只有流派不同。遇到的困難往往不是能不能拒絕錯誤而是是否勇於嘗試。
第一。對於空間的探討,實體模型(物理模型)是非常有幫助的。之前參與一個工廠改造項目,9米左右的柱距有10跨,在Rhino和sketch up中完全像樹林一樣,做了很多渲染也沒有體會,去了現場傻掉。
但物理模型也會欺騙你的眼睛。BIG針對重要空間會製作3個不同比例甚至更多比例的模型(有個記錄片說蓋里也這麼工作)。模型永遠是跟想像力結合的,你要知道自己做的是建築而不是這個模型而已。第二,上一點特地提到實體模型,因為那個模型還真不一定要你親手做。比如BIG用實習生OMA有專門的模型師。但是親手做模型肯定對於空間的認識和建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一點在更關心建築設計的材料部分與建造部分的人看來更重要。貌似TAO就不太使用任何軟體建模,完全實體模型探討。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提問者本身沒有明白大家說的模型更指代過程模型,也就是工作模型。這模型不是用來最終展示的,而是自己理解並與團隊溝通。這種模型跟草圖有點類似,重在比如可以表達重點意思,通過各種手段和材料,說曲面你完全可以用香蕉皮說表皮你可以雕刻個蘿蔔什麼的,比如還可以探討空間能否成立,往往比軟體清楚快捷。這不僅僅是有關板材的模型。為什麼不敢做你想要的呢。
而對於最終表現,我覺得如果你水平可以的話必須是渲染完勝模型。CE可是還包括動畫渲染跟3D體驗的。lumion跟ae也都不難學。而最終模型我覺得3D列印也不比板材模型貴多少了。可以淘寶試試但是注意挑個靠譜的。
最後,我對於彷彿問題中體現的對於分數的擔憂(也可能是我誤解),我想說的是,一屋子的工作模型絕對秒殺一個精緻的展示品,無論是你從中的收穫還是老師的感受。
製作一個精緻的最終模型也會有收穫,但是我認為時間成本太大,還容易表達不清楚。
非常有必要做,工作後很少做實體模型,但我一直感謝當初在大一的時候老師對模型的要求,在大學的時候能一直保持著做模型的習慣。
首先,從大一開始,就應該做實體模型,不僅僅是最初的概念體塊,要一直深入到最終的細節表達。模型本身的直觀性就可以讓你從各個角度來推敲,檢驗。良好的習慣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你的空間想像力。
然後,模型本身也是一次建造的過程,構思階段的曲線不應該成為模型難做的借口,當你找到了能夠做出這些複雜形體模型的方法時,你的設計就更完善了。我們做實際工程遠比一個模型要複雜,遇到的各種結構材料問題更為複雜。要有能夠解決如何施工的能力才是個合格的建築師。
最後,更不要因為怕模型不好看影響分數而放棄思考,分數是最不重要的東西。善於思考就一定會發現問題,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讓你的想法實現遠比僅僅一次的分數重要的多。
當你這一次拿出一個比較丑的模型交上去的時候,就為你下一次拿出一個更精美的模型打下了基礎。題主你真的有做過手工模型么!
你難道不覺得手工模型拿在手裡把玩,各種視角(無論是人的視角還是上帝視角還是什麼視角)看,然後很輕易地掰掉一片牆開一個洞的那種感覺很!爽!么!!
尤其是看!你在SU模型或是任何電腦模型或是平面圖剖面圖上看,跟實體模型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好么!你不覺得那種感覺才是真愛么!!至少現階段模型是最接近人真實感受的東西,絕對不是電腦能比擬的!
雖然做起來有點困難,但直接跟模型接觸,推敲方案的感覺絕對不是電腦能做到的!
曲線模型也是可以做的!雖然真的做起來蠻累的,但是,但是是值得的!
而且你做模型的時候同時也是一個再次深入設計的階段,你會碰到很多問題,你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你可以直接在模型上標註出來,太方便了!
而且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做模型,你的思路到達一定程度了,草圖畫到一定深度了,SU推了一些體塊了,那麼開始做模型吧,這個時候你在平面圖剖面圖上再深入已經比較艱難了,這個時候模型帶給你的視角和快感是無與倫比的!
設計就應該是圖紙→模型→圖紙→模型→圖紙→模型→圖紙→模型→圖紙……orz吶!
況且別人(尤其是老師)理解你的思路,直接對模型做推敲和評判是最直觀和準確的!做模型是非常的必要!但首先我先幫題主想想辦法,弧形和球形頂如何用最簡單辦法做模型!本人上學時用的是PVC發泡板就是人稱雪弗板的那種容易切割容易粘貼還有一定的硬度。
如果是弧形的牆面可以將板材切割但不割透,然後利用切口彎折形成連續的弧形牆面,如果覺得切割的那一面外觀不好看,可以在表面貼上一層紙或者帶膠光面壁紙,這樣也可以掩蓋板上的一些刀口、鉛筆線和坑洞。
如果是球形頂,最簡單的處理辦法我建議就將球形分解成眾多三角形,進行粘貼處理。在SU建模是你也會發現,它並不能生成矢量的圖形,所有的弧形球形都會被分解成眾多三角形。如果建模時遇到複雜的曲面,你也可以在SU建模進行參考對照。
當然以上都是簡易建模方法,如果學校擁有切割機或者3D印表機,當然可以更好的輔助我們做模型(當年我們只有美工刀,真羨慕現在的學校……ˊ_&>ˋ)。再說說做模型好處吧!大家已經說的很多了。
首先,增加尺度感受。
我覺得這是做模型最大的優點之一。做建築設計時,建築的尺度關係是相當非常重要的,不合適的尺度關係會讓建築產生不為所願的空間感受。電腦建模會影響你對尺度關係的判斷。相信實際工作後,去了項目現場會經常發生「卧槽明明我建的模型沒這麼大(小)怎麼實際這麼小(大)」這樣的事。效果圖也同樣會帶來實際觀感的錯覺,當然我們常利用這種錯覺忽悠領導……手工做模型能讓你對建築體量產生正確的尺度觀感,尤其是大比例模型。1:1的模型實際感受會完全不同,建築是為人的使用而建,當然要從實際人的視角來感受整個建築,鳥瞰圖那些放屁的玩意都是給領導在天上看自己政績工程用的。其次,實際空間感受。上學時最喜歡的課就是大師作品分析,結課作業就是大師作品手工模型一個。真的,大師作品分析你做幾百頁的彙報PPT也不如用平立面圖實際建出一個模型(含每層室內空間)。你會更好的了解建築內部空間構成關係,直觀的感受空間尺度變化帶來的不同感受,流線和功能也會在不知不覺印在你腦子裡,要不然,他永遠在你的PPT里。
最後,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發散思維的綜合提升。中國教育方式本來這方面就缺乏,這種時候正是鍛煉的時候。用便宜的材料怎麼做出各種效果,怎樣做出某種特別的造型,這些動腦的過程正是提升的時候。還記得流水別墅作業時,班裡的同學各種想法,有全樓木頭材質的,有雕刻板材仿文化石的,有石膏做山體的,玻璃膠做河流瀑布的,有噴雪的雪景,也有帶燈的夜景。
手工模型這麼一個有趣的環節,你覺得有沒有必要呢?在日本這個熱愛手工的地方學設計,製作模型是第一要務。我曾經也覺得既然軟體建模速度快,隨時可以糾錯,也能變換多種視角,那為什麼還要花成倍的時間手作模型。尤其是一個方案要做多次模型來推敲設計。待在建築·景觀研究室看了做了兩年後,明白了一些。
まず、他們的設計周期比中國長,不僅有時間手作模型,還有時間一遍遍手繪圖紙,效果圖,分析圖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東西交給手下來做,我是大師我拍誰!(說的是教授 )所以說節省時間對他們來說不重要,設計細節經不經得起推敲才是注目すべきのところだ。
次、在我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做了五六七八個模型之後,深有體會手作模型訓練出來的空間尺度感比軟體建模要深刻。軟體里3米的天井高只是數字,拉,回車。手作模型需要—計算,量,畫,裁,拼,粘。我想多出來的步驟會多出思考,計算犯的更多的錯誤,也是實際建設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這就阻止了很多你想當然的思考。軟體建模也許會讓你忽視很多錯誤。模型做好之後,當你開始感受自己設計的空間時,你可以把視角低到塵埃里,視線隨意轉折,盡情撫摸,深入...我想這就是人們想像出小人國,和做微縮模型的魅力。而軟體讓你永遠隔著一道屏幕,情不自禁伸手去觸碰這面自己設計的美麗的牆體,都被冷冷的擋了回來。
當然,除了空間,就是材質。過程模型是為了推敲空間,那最終完成模型當然可以附加材質表現。木質結構你可以用木質模型材料,金屬質感也有各種金屬材料,當然也可以發揮想像力,把所有能模擬你想要的質感的材料都用來作模型,比如摳出電線銅絲做樹榦,想分出多少樹杈就分多少,還有ダンボール(黃不拉嘰的大紙箱,便利店裡隨便要)做牆做頂做地形,做什麼都沒人攔著你。這種三維空間附帶材質的表現,肯定比後期材質用ps出一張看上去很美的二維效果圖要好吧。當你把完成的模型對著真實的天空左拍右拍怎麼都拍不夠,出來的照片那才叫可以亂真呢!然後對著照片想像自己的設計變現的樣子,那真是美美的。
好了,早上起來還沒出被窩,打字有點累了,就先想到這麼多。
最後補一句,我是建築景觀領域裡做景觀的,哈哈!每天看著那幾個日本哥們兒敲敲打打,研究室里各種材料堆得亂七八糟,才看得到設計人的理想工作狀態。
研究室日常~
研究室內景~
研究室門外的京都全景~
最後是我的坑爹小模型局部。全自製雞爪槭表現,海綿先染色,晒乾,剪碎,粘在塗滿膠的樹杈上,樹榦就是為了省錢(日本的材料tm的貴死)摳到手爛摳出的電線銅絲兒~小人在透明板上畫好剪下來(想想就覺得自己小聰明 )。
由於本人還挺愛做手工,所以比起天天讓我崩潰的軟體,手工模型是真的是我做設計的樂趣之一。那成就感是杠杠的!以上です。
補圖
最新畢設模型~學習建築設計的過程脫離不開對於立體構成的理解和立體思維的鍛煉,除了在設計圖紙中運用二維圖像抽象反映立體構成關係和效果之外,建築模型的運用可以更加直觀、全面並且自由的表現立體構成特點。可以說任何建築設計方案的構思和表現都離不開模型的輔助,問題在於是否一定要用到手工模型。
SANAA
- Rolex Learning Center建築模型根據製作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手工實體模型,手工加工而成;其二是軟體建模以及機器製造模型(含3D列印和激光切割等技術)。如果論模型的成果,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做工的細緻程度以及模型搭建的效率和成本,但是這些條件還不是學習建築設計首先要考慮的。那麼我們在學生時代,學習從設計概念到設計表現全套的流程,最應該注意什麼,需要從中獲得什麼呢?
Villa
Nave - The Foundation - Rpf歷史上學習建築設計從純手工的時代到機器和軟體等信息技術輔助設計的時代,對於建築設計的學習一路走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建築設計和表現獲得了空前的表現技法多樣性的大爆炸,開拓設計師思路的同時,為建築設計的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宜。然而,對於建築學院的在讀學生而言,與畢生從事建築設計相比,還只是認識建築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掌握一套紮實的學習建築的方法,學會閱讀、體驗、思考、定義、設計建築,以及進一步組建自己的建築學知識體系,為自己之後的學業和將來的建築設計事業鋪墊扎堅實的基礎。
Student
presentation board對於建築學本身而言,無論是傳統的建築學方向,還是探索未知領域的建築設計,建築的主體始終離不開人,還是需要和人建立各式各樣的聯繫,由此探討建築的社會意義和存在的價值,這也是建築無論在什麼時代都脫離不開的核心議題。
既然是由「人」出發探討建築,理論方面的高談闊論暫且不說,對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形體關係,包括尺度、比例、體量等等因素的認知和理解構成了學習建築學的基礎。對於這些基礎內容的學習需要我們用到的不單單是大腦去思考和想像,更多的是用身體去體會,用四肢去丈量,用感官去捕捉。所以,在這個階段,對於建築的認識和體悟來自於切身的感受。作為建築基礎要素的模擬,模型也是同理。
A
tent model雖然在建築學本科階段很早就會有軟體教學課程,各種軟體的應用也介入到設計作業中,軟體的工具雖然強大且便宜,但是正如Daniel Libeskind所提倡的「計算機應該是以手套的角色參與到設計和創作的過程當中」,手工模型和手繪製圖不可替代的一點就是,我們通過手工實體模型和手繪製圖,和想像中的建築和空間形態建立的切身感受。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比例尺是建模和繪圖以及空間尺度感的前提,模型材料的選用反映了我們對於實際建築材料的認識,組件的加工和構成方式啟發了我們對於建築的建造和施工邏輯的理解,身體感官的直覺和理性的思考,對於模型及其材料的把控和加工,是建立我們設計建築的參考系,真實而且靠得住。
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建築學基礎學習要點會在逐漸積累的繪圖和建模的過程中對我們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培養和鍛煉我們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和素養,而且可以鍛煉我們對於建築的感覺、直覺,尤其是尺度感,這個和建築最相關同時將建築與其他方面區別開來的因素。
Sou
Fujimoto - Primitive Future House Concept綜上所述,問題不在於是否是有必要做手工實體模型,而在於選擇一個怎樣的學習和工作方法。手工實體模型只是一種紮實的學習建築的方法,可能在如此快節奏和浮躁的社會和行業環境中,設計項目的甲方可能都不會在乎設計師們做手工實體模型到底為了什麼,有渲染圖就好了。但是設計師們自己心裡清楚,只有這樣的方法才能夠讓設計師覺得可靠而且嚴謹,是能夠讓設計師無論是在學業還是事業中持續積累紮實功底的方法。
Process
models by OMA and Herzog de Meuron. Power in numbers學校的時光對於學習建築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如此,手工實體模型的意義不可小覷,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分建築設計的階段來講手工實體模型的作用和意義。
在思維發散的階段,手工模型的製作自由且隨意,能夠快速記錄、測試和視覺化最初的想法,表現形體塑造、材料質感、尺度關係、概念邏輯等等角度的想法和效果。這個階段的模型多是為自己而建,好讓自己能看到自己的想法是什麼樣的,一些想法,不做出來就很難體會其中各式各樣的問題和潛力。
An
endless collection of new ideas and models exhibitedoma
development modelsConcept
model在輔助概念構思的階段中,模型的運用在於幫助我們初步建立對建築設計方案的形體可能性和尺度感的認識,將設計策略視覺化展示出來,在數量和深度方面都比較思維發散階段有所提升,有益於加深尺度感和形體的認識以及中期設計方案的深化推敲,為解決實際設計問題提供可靠參考標準。另外,模型作為展示想法的工具,能夠讓老師或者同學獲得對方案意向和效果更全面的了解,並從對話和研討中為自己提出更有幫助的反饋意見。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OMA) – Jussieu Library-1992-NAI CollectionPLUGGED
- Project by Dina HaddadiConcept
model在設計方案深化和推敲階段,手工實體模型能夠有效塑造一些不易把控的設計變數因素,例如光、材料質感和自然肌理,精益推敲和深化設計方案的整體和細節效果,同時也能夠作為「證據」示人,佐證自己的構思和方案效果。
Architecture
as Forest, exhibition model Sou Fujimoto ArchitectsConcept
modelLight
experiment1st
Year Model Making最後,在成果展示的階段,手工實體模型用以展示設計方案,能夠為觀者提供一個全息的閱讀體驗,更為全面和細緻的了解方案的整體和細節特點提供有力依據。
diller
scofidio, renfro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high line park, new york,
USA, 2009steven
holl hamsunPresentation
modelModel
of proposed Maggie"s Centre in Oldham, UKGiant
Rolex learning center model , SANAA話說回來,在建築設計課中,同學們容易被自己的表現技法的「不成熟」限制住手腳,擔心自己的手工表現力不強,不忍將自己費半天氣力卻始終無法美觀化的草模展示給同學和老師看。不論是出於專業自尊心還是精益求精的初衷,想把模型做的精緻並且能夠充分表達設計想法當然是上進的表現。
Models
that are not so beautiful but very useful但是建築設計是一門考查綜合能力的課程,因為建築學的研究和學習必然要涉及對於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和研究,在綜合各方信息,整合元素之間的關係時,再強的大腦也無法空著手做設計,運用無論是圖紙還是模型視覺化設計想法和構思是獲得反饋和進行進一步設計推敲和修改調整的必要前提。所以除了圖紙之外,不論是軟體模型還是手工模型都是相當有必要的。
建築設計固然不是模型手工藝課,模型做的再好,卻不能表現自己最想表達的想法又有什麼用?
Sou
Fujimoto, Masushino Art University Museum and Library, Tokyo, 2007-2010所以,最後想對所有建築的同學們說:「製作模型本身可以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徒手創造,在過程中體驗空間,鍛煉設計思維,培養專業興趣。至於建築設計方案最終的圖面表現,都是經過設計內在發展而達成的外在形制,同學們千萬不要舍本求末,偏離建築設計『本來』的養成路徑。」
以上望有用,有問題再問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謝邀。
手工模型是理解空間和建造的極好的方式,你模型都不想辦法做出來的話,實際的怎麼建?所以你的思維還是在如何更輕鬆地完成作業,而不是如何有效地學習建築。
有困難,去想辦法解決,這樣才會有提高,而不要讓困難限制了你的思維。
手工模型還有個特點就是你可以利用各種材料的特性,沒有約束。你也能在直觀的模型製作中進一步推敲你的方案。
許多人回答的都是有沒有必要做模型。有沒有必要做模型和有沒有必要手工做模型是兩回事
個人覺得完全沒必要手工建模
方案推敲草模也許不錯,如果要求做工的話簡直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金錢
final模型的話直接激光切割3d列印或者cnc不是更好?做的比手切好看精準比手切更快有更多時間花在設計上面而不是想著怎麼把模型做的好看上面
看見過有學生做個模型,去做個可以移動的連軸的窗子。的確很炫酷很有意思,然而和設計有什麼關係。
如果是digital fabrication,只要有電腦模型,想要大模型剖面模型場地模型都是分分鐘的事情。手切完全不能比啊。
更不用說這年頭這麼多異性建築設計。手切的話zaha或者sci arc那些不是要上吊了...
而且建築師的模型本身看的是空間,難道還真有人覺得紙板厚度就能代表結構了?建築做得好和以後的建築實際建造工匠精神也沒什麼關係啊,手藝再好建築師也不會親自上去搬磚的。上面有評論說「幸虧是要求手工模型.否則設計越發的藝術而脫離工程了。「專業細化的今天,這條不成立啊。否則幹嘛要結構工程師。那些日本建築事務所純粹手切模型的,簡直摧殘實習生。如果去實習,是願意參與設計呢?還是花好幾個就去不斷地切紙板切泡沫切木頭呢
那些特別喜歡手工做模型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同樣相比autocad更喜歡鉛筆和描圖紙來畫平面圖。
看到樓上那麼多說曲面難做就別設計曲面的,似乎理解了一點為什麼城市裡面會有那麼多方盒子。。。(這讓高迪啊柯布啊沙里寧啊情何以堪)
重要,甚至比畫圖紙都重要,尺度感,是需要用手去感受的。。。本人室內設計師,很多人覺得,你室內設計不就是往房子里擺傢具,了不起砸個非承重牆改個結構么。呵呵。你去給我設計個不要說五星級酒店,別墅就抓瞎了。為毛?你想的那些個東西沒法實施或者只能實施到一半或者實施出來以後就是一坨翔。
說老實話,建築師啊服裝設計師啊什麼的,這是好聽的叫法,說穿了就是高級工匠高級裁縫。但是,做的好,你就是巨匠,就是藝術家。這其中區別是什麼?當然就是你比同行業的其他從業者做出來的東西更精緻更宏偉更劃時代。做到這一點需要什麼?技術和思想啊。服裝設計現在也是CAD製圖,但是你覺得一個服裝設計師不會看材料不會打版不會使縫紉機合適不?
你鋼琴彈的出神入化,也就只能是鋼琴演奏家,你還得會演奏其他各種樂器,精通指揮作曲編曲,你才算的上音樂家,然後你得有音樂之魂,才能成為藝術家。技術,實在是最初級的需求。連技術都沒有談什麼藝術。
回到你的問題,一定要做模型嗎?換成某些甲方,他們覺得,就這樓,四方筒子貼玻璃,上面加個中式小亭子,我也能設計,然後提出各種匪夷所思的要求。這種時候,需要你用各種專業知識和數據、經驗,去平衡客戶要求和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你以為用書本上那些就夠了么?模型是具象化和完善設計意圖的利器,模型都做的歪七扭八,樓得蓋成什麼樣?你不需要做模型的唯一原因只能是,你對你設計的每一處環節已經爛熟於心了。你的設計必須依託實體來實現,而模擬與現實終歸有差別。有些部分,你不自己來一遍,你始終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就像畫人體,只要畫表皮就好了,但解剖還是要學學。做了模型未必施工就沒有問題了,但是可以避免一些疏忽的顯而易見的錯誤,強化你的理解和記憶。
另,本人姥爺老爹都是國家註冊建築師,姥姥則是結構師,差別就是,1:信息量。2:姥爺和老爹的手繪做模型功力完爆我姥姥。體塊組合和板片穿插真的很普通么,有一堆牛逼的大神會跳出來告訴你,你能做好立方塊就已經很屌。
我自己是一個做不好模型的人,這和性格有關係,我沒什麼耐心。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手工模型的重要性,你自己親自做了模型你才能對你建築體量和尺寸有一個清晰的把握,這絕對不是拷貝紙上幾條線和電腦裡面一個su能搞定的事情,就算可能你做的不那麼精細,但是完整的做一個模型你可以很直觀的得到一個重要概念,就是【這個房子是怎麼建出來的】。做模型也要有建造的邏輯,牆和頂的關係,牆和牆的關係,主要受力在哪裡。
至於你說的曲面無法做,反正我自己是做過千禧教堂,那三個大弧面就不說啥了。
。。。。。。分割線。。。。。。。。。
我記得以前看到過邁耶的工作室,每個新人進去要先做兩年的模型,而且好像至今他的工作室也沒有買3d印表機。這至少能說明一部分問題。以及你說的模型會限制你的思維,相信我,並不會,連蓋里那樣的都可以做出無數個過程模型【當然啊可能是3d列印的】,並且,模型並不是說你一定要把每一個細節做出來,模型只是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也許是空間,也許是材質,也許是概念,也可能是你的邏輯。有時候很簡單的一張紙折一下也可以表現你的邏輯與想法。退一萬步,你說的你做不出來的弧面曲面,是不是僅僅是因為你沒有動腦筋去學要怎麼做,你用紙團成團,然後用透明膠纏起來,切開是不是一個球面,你把PVC板打上花刀開水一燙是不是就能做出想要的弧面,辦法有很多,只是你想不到,再者說,你想想,你自己做個這麼小的模型都做不了,真的實際工程,要費多大的精力才能做出你隨便畫的一條曲線。。。
我不知道題主現在是幾年級,但是看問的問題我估摸著應該也是一二年級,我想說的只是,在低年級,特別是還沒有開始正式的課設的時候,千萬不要想著要做一個多麼具體的東西,你需要思考的是,這個課程想讓你懂得或者學習到的東西是什麼,安排這個課題的意義何在,不是說你設計了一個幼兒園,你設計了一個遊客服務中心就算了,你需要了解的是你設計了這個東西,你從這個東西裡面掌握了什麼,空間處理手法,流線的組織能力,還是形式的突破。而我認為,立方塊和板片足夠你學習到這些東西,曲面,弧線,數字化,高年級有大把的時間給你去玩。盡量在低年級的時候以一個很簡單的視點去看待建築學習建築,不要想太多,去感受建築。技巧和手法高年級完全可以學到,但是最最基礎和本質的東西不要丟掉。
以上。
說了半天結果是你們自己的問題,不是說大家都覺得難就是不好,這說明大家都差,但沒關係,都是學生 建築本來就是一條很長的路,嗯。
技術上說,做模型時不敢做,不會做曲面,怕craft太差影響成績,這怪不得老師要求,是你們對自己手工能力的恐懼導致你不敢進一步設計;退一萬步拋棄曲線的想法,概念上說,好的建築,好的設計理念必須得要曲面?實際生活中你不僅要面對客戶的各種要求,還要面對城市規劃的限制,要學會在要求下創造自由,嗯。
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你們應該想的,沒有任何事是絕對的,既然談設計,那麼一切能讓client明白你的project的手段都是必要的,無論電子的還是實體的,沒有什麼好疑惑的,嗯。
做模型都做不出來,怎麼把建築做成真的呢?
我覺得在德國學習那麼重視手工工作模型的主要原因是 模型不是最終的表現手段 而是設計思考的輔助手段 基本和畫草圖類似 我就看過一個同學帶個耳機 就那些對著基地模型 一遍遍切各種不同的體塊 各種材料 造型的去反覆組合搭配的去試去修改 有點類似裁縫的量體裁衣 而這種類似草圖的推敲工作電腦很難完成 su也有很多限制 光用草圖可能也無法那麼直觀的呈現空間效果 還有一點就是 模型是真正的物理世界中的材料組合 而非電腦虛擬的數字圖像呈現 電腦虛擬的會省略掉很多重要的信息 比如材料質感 物理世界的彈性重力 建造過程的再現等等 伊東豐雄就說過 如果模型都很難建造 那麼實際建造的難度可想而知 設計中可能就會有所調整 還有一點就是 其實電腦的成本也很高的 買一台建模渲染很出色的電腦其實是很貴的 何況還有軟體的費用(當然國內基本盜版)還有就是軟體的學習成本
再補充一點是老師評講時候的試看和修改 模型在電腦上怎麼也不方便直接拿起來 轉著角度去看 去修改的 通過一個滑鼠操作也比較麻煩對於題主所說的創意被扼殺我只能說這才是手工模型真正的意義,如果你不能真正把你的方案建造一個試試,你在手工模型中建造體驗是最接近於實際建造的。對於沒有毅力手工實現弧形設計的人,即便去了設計院也不會設計神馬異形的建築,異型的建築在設計中的難度遠遠大於手工做個模型。手工模型和真實建造都是使用平面材料加工製作異形建築,這也是目前建設成本最低的方式。
有人說使用3D列印可以很簡單實現異形模型製作,這裡我要說這個模型只能給外行人看。對於自己做設計沒什麼幫助。3D列印的缺陷是很明顯的,對於材料的把握,3D列印模型其實也是偽模型。只有針對3D列印的建築(現在還沒有進入實用階段)才有效。手工模型和建造更為接近,不單是為了什麼體驗空間。空間體驗嚴重依賴體積,空間體驗模型無論手工還是3D都木有卵用,還是得靠腦洞。如果時間、精力和財力允許。做手工模型真的非常有樂趣。
還記得大一大二時候一直通宵趕製模型,很多圖紙上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會在製作模型的時候被發現並且反覆推敲。
電腦三維建模雖然環保省時方便,但是它真的是沒有靈魂的!
它無法像手工模型一樣,讓你感觸到你設計的每一個角度。
手工模型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的未知性,很有可能在你粘膠水,割窗洞,裁牆板的時候,讓你有了新的啟發。你在創造它的時候,它也在引導你。(好像說的太神乎了~笑)
尤其是用不同的材質媒介來製作的時候,有時候你用不同材質來做建築旁邊的樹木,都會有不同的意境,這個時候,你會感覺你不僅在做一個建模模型,而在做個小世界。』--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估計就是這種感覺吧。就算你不將模型的做的很精細,僅僅做相關的體量體塊。
實體的體塊在你手中的把玩組合也是充滿趣味的。
模型軟體里你無論怎麼移動滑鼠,都很難有這樣的體量感的。當然也可以去看看現在比較有名的國際著名的建築設計競賽獲獎作品,實體模型和體量關係手工模型依然在版面上佔了不小的篇幅。
因為這些都是證明你真的有好好推敲作品本身的證據。
也是讓設計理念本身富有靈動性的體現。當然我非常贊同之前各位的觀念,曲面建築對於手工模型要求很高,製作複雜困難很多,記憶深刻當初的朗香教堂(和現在的各種扭曲建築相比顯得多麼樸實),但是在想盡辦法不擇手段的製作工程中,讓你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的曲面建築是多麼艱難!(做曲面模型一定要不擇手段好嗎~!)
總而言之,請珍惜這段時光吧。
那你做設計的時候放任天馬行空的同時,自然要銘記嚴謹理性的根本。
因為你是建築設計師。
P.S.我直到高年級了才發現,曲線建築其實並沒有曾經看上去那麼好看了。空間的組合,體量的穿插,人性化的細節成為我之後關注建築的重點。
無論是多炫目的效果圖或者多高科技的電腦3D建模,都無法取代你用一管膠水一點一點拼接構築的設計作品。
加油~少年。
以上。
推薦閱讀:
※Sketchup 在当下是否过时,值不值得花时间学习?
※手繪培訓機構哪個好點?
※建築師每天的工作是怎樣的?
※中國許多公司擺在門外兩側的那些動物像,不同的物種分別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