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被襲擊後英國網路媒體的反應過激了嗎?為什麼會這樣?
英國網路媒體反應匯總【來自風端微博。若您感不妥請在問題下進行評論,我將火速刪除。】:http://weibo.com/1496846132/xfxoDnaoY
謝謝。做了匯總就是希望人看的,所以一點不妥都沒有。
我覺得英國的媒體反應沒有過激,他們不這樣做才奇怪。
竊聽事件發酵到現在,在英美兩國,完全符合任何媒體的頭條標準——涉及公共利益、涉及名人、涉及政府行政。甚至放到國際新聞標準,如果本地沒有更重大的公共事件,這也符合大部分國外媒體的頭條標準(央視都直播了)。所以,英國媒體網站以頭條方式直播聽證會是非常正常的做法。
有意思的是報道默多克被襲這一片段,並用做頭圖。
默多克被襲,與聽證會相比,其公共價值並不大,只是更具戲劇性,更加花邊,更加吸引眼球。
但這與英國媒體整體花邊化有關。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推薦了《金融時報》的一篇專欄,作者感慨:美國人說到言論自由時,是在捍衛憲法;英國記者這麼說,是想突破法庭的封口令,告訴你吉格斯到底睡了那個女明星。[1]
這就是英國媒體低俗化的寫照。
匯總前,我專門留意了一下不同媒體的反應速度。一般認為的嚴肅媒體,BBC和《衛報》,在事件發生後將近20分鐘,都沒有將圖放到頭條,繼續正常報道聽證會。反而是默多克旗下的《太陽報》和《泰晤士報》,10分鐘內就上頭條了。
從製作難度上,他們不存在任何差別。所以,我心懷叵測地想像BBC和《衛報》的編輯部里,編輯們是多麼幸災樂禍地看到這一幕,又是費了多大勁才壓抑第一時間放圖的衝動,幸災樂禍的心理又是多麼強大地壓倒了理性,把圖放上了頭條。
用以佐證以上說法的是:現在距離襲擊過去了將近1小時,如果大家現在還沒睡,可以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這幾家通常被認為是嚴肅的美國報紙的網站,看看他們有沒有把這個花邊弄上頭條。再看看被認為比較市民化的《今日美國》的網站。
是把老默被砸、鄧文迪衛夫的花邊畫面放做頭條,還是報道聽證會這一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是區分媒體嚴肅程度的一桿標尺。
-----
[1] 《金融時報》2011年7月8日發表的《Why I"ll never be Robert Redford》:http://www.ft.com/intl/cms/s/2/cd2be734-a784-11e0-beda-00144feabdc0.html#axzz1SZctzSdg
媒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企業,也是追逐利益的,它需要瀏覽量,需要觀眾,需要吸引眼球。
推薦閱讀:
※如果你是薛之謙,會如何洗白自己?
※有哪些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新聞標題或新聞稿?
※媒體、商業平台等內容使用方應該如何正確、規範地使用他人創作的內容?
TAG:魯珀特·默多克 | 新聞集團NewsCorp | 傳媒 | 英國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