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順利拿下了海南島,粟裕近在咫尺的金門沒拿到,這是體現了兩個人的差距嗎?


對於金門戰役,粟裕有「三不打」指示:沒有一次運載六個團的船隻不打;敵增援不打;要求山東沿海挑選六千名久經考驗的船工支援十兵團,船工不到不打。

這三條指示,十兵團的葉飛一條也沒做到。

第一梯隊只運了三個團上去,這三個團還分屬三個不同建制的師:主攻團244團屬於82師,助攻團251團屬於84師、253團屬於85師。當然這也是28軍肖鋒的輕敵,這不是打仗的編排,而是瓜分勝利果實的隊形。

戰役開始前,一直在海上游弋的胡璉12兵團動向不明,而葉飛對此視而不見。28軍軍長、政委、參謀長都不在位的情況下,葉飛依然堅持把打金門的任務交給28軍。敵情不明,我軍準備又不充分,這樣的仗怎麼打?

進攻開始前,渡船不夠,第一梯隊只送了三個團上去,戰鬥一開始,從福建抓來的船工四散而逃,潮水一退,船隻全部陷在沙灘回不來。三天三夜,無一人一船返回,第二梯隊上不去,眼睜睜地看著上島的兄弟被一點點打完。

當時作為華野首長的粟裕對於打金門的認識是清醒正確的,指示是對的。但當時解放軍攜橫掃大陸勝利之餘威,很多人對金門這個小島不放在心上。華野的有些首長就認為我軍一登陸,金門就會不戰而降,輕敵思想嚴重。粟裕作為一名高級將領,對下屬部隊的作戰也不能事必躬親、過多干預。做任何事都得上下一心,思想統一才能成事,在部隊領導打仗也是一樣,粟裕也不能一個人說了算,有些事他明白、著急,也沒有用。此時對於怎麼打金門,部隊的思想不統一,導致粟裕的指示沒能得到落實。

打海南島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因為有了金門戰役的教訓,毛主席對林總反覆強調不能輕敵,林總也認真總結了金門失利的教訓,打海南島的部隊積極訓練,準備充分,才有了解放海南島的勝利。再說了,林總在四野的話語權也是粟裕沒法比的。

而另一個重要因素,台灣對金門、海南的重視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蔣公退守台灣,金門就是門戶,金門丟了,大軍朝發夕至,台灣時刻都有危險,這是真正的唇亡齒寒。而海南島對於守台意義不大,這從兩地國軍的配置上也能看出來。

一場戰役的勝敗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統帥的指揮能力只有順利轉化為整個團隊的力量,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上,這兩場戰役並不能說明林總的能力比粟裕強。

另外,關於金門戰役的詳細情況,建議參考《金門戰役檢討》,作者是現任國防大學政委。


這個並不能體現二者的差距。金門戰役失利是多方面的:

一、關於"三個加強團"。攻金部隊二四四、二五一、二五三三個團,只二四四團加強了二四六團一個營。而且因船隻不足,各團都有個別連隊留在後方。連同第二天增援的十個排,不算船工,攻金部隊合共8736人,不足九千人。

二、攻金部隊因乘坐大小不等、快慢不一的木帆船夜間航行,無法保持隊形。中途風向改變,接近金門時遭敵炮轟擊,隊形更亂,官兵及船工傷亡不少,各單位沒有完全在預定地點登陸。登陸後部隊建制混亂,難以統一指揮,因此不能說"順利登陸"。

三、我軍登上金門後,僅擊潰敵二O一師的六O一、六O二兩個團,佔領了灘頭陣地,並沒有擊潰李良榮兵團。

四、我登陸部隊原計劃分兩路前進。一路由二四四團加二四六團一個營進攻雙乳山,控制金門腰部,截斷島上敵人;一路由二五一團和二五三團進攻金門縣城。但二四四團登陸不久即遭到敵十八軍一一八師的三五二、三五四團和敵十一師三十一團在坦克配合下的反撲,因寡不敵眾,25日上午即被敵全殲,既未向縱深發展,也未守住灘頭陣地。二五一和二五三團向縱深前進不遠,即被敵一一八師三五三團和十九軍十四師四十一、四十三團擋住,退回灘頭陣地。二四四團失利後,大批敵人自東向西橫掃,二五一團下午由灘頭向西轉移,同二五三團匯合於古寧頭半島。我軍背水作戰不能包圍敵人,敵人也未形成對我的反包圍。

五、敵人奪回了二四四、二五一團所佔領的灘頭陣地。但古寧頭半島地形有利於我,直到戰鬥結束前,一直由二五三團和二五一團控制,敵人沒有完全切斷我軍後路。25日夜間我增援部隊十個排又在古寧頭登陸,就是明證。
六、"沒料到"胡璉兵團增援金門,這不是事實。胡璉兵團第一批的十八軍兩個大師,即十一師和一一八師,早在廈門解放前的10月10日,即由汕頭到達金門。我軍攻佔大嶝島時,消滅了敵十一師三十一團的半數,抓了不少俘虜。當時我方得知胡璉兵團來了十一師,不知還有一一八師,對此不予重視。

七、胡璉兵團第二批,即兵團部和十九軍的十三、十四、十八三個師,於23日夜陸續在金門登陸,到24日已登陸一個半師。但24日中午,我軍還認為胡璉兵團尚在海上徘徊。24日黃昏,我軍已偵知敵十九軍有兩個團登上了金門,仍堅持按原計劃於當夜開船發起戰鬥,對敵人的數量優勢滿不在乎。

八、閩南地區剛剛解放,徵集木船和船工都很困難。我軍決定找夠能運三個團的船就開戰。且不顧潮汐變化,要求木船連夜往返接運後續部隊,沒有預備船隻。船工是臨時征來的,沒有經過教育訓練,船隊接近金門時因敵人炮擊,船工或死或傷或跳水逃散,船隻無人掌握,海水退潮遂全部擱淺被敵焚毀。

九、金門失利的實際原因是敵我兵力懸殊。據福州軍區1960年前後幾份內部文件,金門守軍七倍於我登陸部隊,約在六萬人以上(台灣官方講五萬人左右),又有海空軍支援和坦克、炮兵配合,占絕對優勢。尤其是敵方對我軍攻擊金門的地段、重點都有準確的判斷,在古寧頭及其以東海岸配備二線兵力,在金門狹窄的腰部設重兵把守,使我軍攻擊不能奏效。

十、金門失利的思想原因是我福建前線指揮員輕敵急躁,對敵人固守金門負隅頑抗的戰略打算和大力增援金門的可能性都沒有思想準備,對金門守敵的數量優勢及其戰鬥力估計過低,對木船渡海夜間作戰的困難缺乏認識。在船隻數量不足,船工覺悟不高的情況下貿然下令開戰,特別是確知敵人援兵已到時不肯改變決心,終於釀成嚴重的後果。

_引自邢志遠

而海南島的勝利同樣也是多方面的:
1、留守海南島的國民黨軍隊有十餘萬。但大部分為粵軍余漢謀集團的殘部,建制不全,士氣低落。薛岳遂將其整編為十九個師,但兵力仍顯不足。

2、島內有已成氣候的瓊崖縱隊存在,兵力相當可觀(戰前約1.5萬),在牽制國軍的同時,還引導解放軍先遣隊登陸。

3、瓊州海峽,東西長約80千米,南北平均寬為29.5公里,最寬處直線距離為33.5公里,最窄處直線距離僅18公里左右。

4、正由於金門戰役失利,解放軍不敢掉以輕心,事先就已經安排各戰略兵力在島上,裂解國軍的防禦體系;戰役開始後,解放軍在時間與空間的優勢已然明確,加上瓊州海峽並不寬闊,解放軍可以迅速從廣東調度軍隊進攻。

5、參加海南島戰役的解放軍為第四野戰軍,兵力十餘萬。在拿下廣西後,士氣大振。

這說明海南島的勝利和金門的失敗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並不能簡單的判斷二位開國元勛的軍事素養的高下。發表在《軍林之友》上的一篇文章提到,粟裕的軍事才華和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特別是解放戰爭期間作出的特殊貢獻,深為中共中央器重,也為有的戰略區指揮員讚賞。有人稱讚粟裕戰役指揮以智取勝,以奇制敵,是打「神仙仗」,有人讚賞他戰爭指揮上的膽略和氣魄。豫東之戰勝利後,一位戰略區的指揮員說:「像豫東戰役那樣的仗,我是不敢輕易下決心打的。」

此戰略區指揮員就是林彪。

林彪不僅羨慕粟裕的作戰,稱之為「神仙仗」,除了發電祝賀外還要劉亞樓收集粟裕指揮的戰役資料進行研究學習。 林彪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研究了好幾天。 當劉亞樓有事進去報告時,林彪感慨說:「粟裕盡打神仙仗。」 見劉亞樓沒聽懂又說:「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林彪自比天馬,從不誇讚其他人,惟獨對粟裕是個例外,而且把粟裕的用兵比做神仙 。

_引自《瀾海回聲——百名將軍訪談錄》

當淮海戰役戰役結束後,林彪對於粟裕的敬佩之情更是日漸愈深, 更加深入的研究粟裕的指揮藝術。 劉亞樓對此很是不解。

劉亞樓說:「林總,你對華野的作戰情況特別感興趣,是不是想與粟裕同志比個高低。」

林彪說:「你這個人說話欠考慮。首先,我對打了大勝仗的兄弟部隊都很感興趣;第二,我對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們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後來,由於經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風格。我因為長期以來,肩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主力,我的擔子很重,打仗較為慎重。

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如豫東戰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這次淮海戰役來說,沒讓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討和借鑒。

」 _引自《虎嘯血野—華東野戰軍征戰錄》

能得心高氣傲的林彪的欣賞,說明粟裕的能力最起碼是不在林彪之下的。


這隻能體現葉飛和鄧華的差距。


這個問題可以反過來看。

薛岳沒守住海南島,湯恩伯守住了金門島,這是體現了兩個人的差距嗎?


不能體現吧親

海南島和金門島的形勢相差太遠了

金門島這邊的情況,之前的朋友回答得夠詳細得了,總之天時(潮汐漲退風浪強烈)、地利(就那麼小一個島國軍增援方便 + 解放軍地形不熟)、人和(沒有內應)都不在解放軍手中。


而當解放軍打到海南島的時候,除了四野的規模和戰力擺在那裡以外,別忘了島上還有馮白駒領導的一群紅色娘子軍,啊不,瓊崖縱隊呢。本來馮白駒認為憑藉瓊崖縱隊自身的兵力就足以擊敗島上國軍,佔領海南島。。。後來只是因為國軍突然間湧進來太多,所以沒法實施了而已。

╮(╯_╰)╭

而且更重要的是,海南島戰役前,毛澤東專門發電報要求四野向第三野戰軍調查渡海作戰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

也就是說,粟裕是怎麼撲街的,林彪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條件這麼好又有前車之鑒,如果這樣還能悲劇,打穿了幾十條緯度線的四野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吧。


——————————————————————————————


"......金門島戰鬥失利,為人民解放軍如何充分作好必要準備進行解放海南島等渡海戰役提供了重要鑒戒。"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我覺得既然黨史都承認得這麼爽快,這個話題可以暫告一段落了吧


反對 @旺才的答案,所謂「三不打」純粹是杜撰。

見《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對金門戰鬥「三不打」的質疑與考證——兼論回憶錄的史料價值及其考辨》 作者洪小夏

【摘要】 發生在解放戰爭末期的福建金門島戰鬥 ,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罕見的一次全軍覆沒的失利之戰。該役失利的主要原因 ,過去早有定論 :是由解放軍尤其是高級指揮員在戰略追擊的順利形勢下產生的「輕敵思想與急躁情緒」所致。但近 40年之後 ,重要當事人肖鋒將軍卻提出一個新的「說法」 :當年三野副司令員粟裕對金門戰鬥有過一個「三不打」的指示 ,而十兵團領導人違背了粟的指示 ,這才是金門失利的真正原因。這一說法曾廣為流布 ,傳為事實 ;雖然缺乏文獻支持 ,卻又難於否定。但是考證三野、十兵團、2 8軍這三級相關單位的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口述史料 ,並進行實踐可行性分析判斷 ,都應得出否定的結論 ,並且《肖鋒日記》存在明顯的事後修改痕迹 ,由此引申出當事人應如何為後人留下真實的史料以及研究者應如何考證、辨別、使用史料這兩個史料學問題。


不能反應。
粟裕將軍打仗向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善出奇招,往往有五分把握就可出手;而元帥比較求穩,向來不打勝算低於7分的戰役,當年的錦州就是例子。正如 @華陽子 所說,兩場戰役具體情況不一,況且憑藉一場戰役的勝負來評價兩位戰神,有些勉強~~
PS:解放戰爭基本就是兩位戰神的表演;
再PS:個人觀點:粟裕將軍沒有入選十大元帥,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弱點,軍事上足以名流千古~~


超級大本營有一期專門講金門的,說是當時進攻集團的解放軍連辦公桌,檯燈都放在船上了,因為從團長到戰士沒有覺得拿不下來的,這些傢具都是為了政府辦公準備的,結果後來彈藥不夠這能怪誰。前面的幾個營連戰前動員都沒有很仔細地做,原因是很多營指導員開完會回來覺得「島上就是些老弱病殘,沒啥好準備的」,以為解放軍只要一登陸敵人直接投降,導致很多戰士遇到有效抵抗之後一下子就懵了。葉飛據說連前線都沒有下過,只在指揮部里等著「勝利的消息」,相反,粟裕在得知自己的幾個指示(沒有六個團不打,沒有6000山東船工不打)都沒有執行後,他的警衛員回憶,當時粟裕一天都倒騎在椅子上(從來沒見過),然後拿起口琴吹了一天口琴,非常悲傷的曲調。


林彪和粟裕是解放軍最具有大兵團指揮能力的兩位將軍,金門不能全怪在粟裕身上,葉飛的輕敵不能不考慮。相反,金門守將胡璉是國軍五大主力18軍的軍長,軍事素質相當過硬,又是頂著常凱申的死命令,所以。。歷史沒有假如啊


就算是葉飛的直接責任,但部下執行力不夠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領導責任,粟裕戰略戰術俱佳,但領導魄力稍嫌不足,很多人對陳粟搭檔中陳的作用頗有微詞,實際上陳粟搭檔很大程度上是用陳的資歷和魄力壓制下屬(華東的部隊本就來源複雜,加上山東許部,粟鎮不住),毛曾試圖讓粟單飛,但結果並不好。
因此至少在領導力這一點上林勝出(55年粟為大將未必冤枉,看一下十大元帥,除了葉的經歷特殊,羅是政工代表外,其餘都曾是一方諸侯)。


這麼多人一個都說不到點子上!
金門沒打下來一方面是軍事,但更大的原因是因為政治。1949大陸的海軍是很弱的,聊勝於無。但打下近在咫尺,在大炮射程內的金門島是沒有問題的,但打下金門以後怎麼辦?打下金門以後能接著打下澎湖,台灣嗎?
不能。
國民黨也知道真打起來金門是守不住的,但迫於局勢必須守住,守不住金門台灣人心就亂了。大陸也知道自己有能力攻下金門,但當時拿不下澎湖跟台灣。
所以不打金門是雙方形成的默契,台灣到大陸很遠,好幾百公里,但大陸到金門很近。大陸和台灣在金門互相打打炮,挺好。互相有個照應,不至於落個老死不相往來。


無論如何也反映他倆的差距。一萬士兵在第一次兩棲登陸中全軍盡墨,粟裕將軍最起碼也要負擔失察之責,領導之責。或許是百勝餘威,粟裕將軍首先不拿金門的殘兵敗將當盤菜。作為戰略軍團軍事首腦,在這件事上,也要擔負用人不當的責任。當年孔明用馬謖而失街亭,就自罰薪水。

林彪元帥相對而言,對士兵的攻擊戰術,敗仗的總結,用人知人方面優勝。韓先楚聽說在四十三軍無力趕來或無法脫身時竟然上報要單幹渡海攻擊。終於在最後一次有利的季風中渡海而去。

金門小而近,海南島大而遠。爾心悠悠,亦何言哉?

金門之戰以後,粟裕等於被剝奪了軍權/實際領兵權。最多擔任總參謀長。最多接受林彪委託去西北查看地形提建議。

一萬士兵盡墨,不能繼續領兵了。


對比一下金門戰後總結和海南島的準備工作,就能看出差距。當然,也有可能是金門在前,海南島就比較重視了,不能因為這個就說粟裕和林彪有差距(對事不對人)。感覺有幾個差距:
1.領導力。粟裕也有指示,但沒有落實,例如要準備多少船。林的具體指示就落實了,例如部隊領導把精力放在軍事上,不要管地方的事。而當時葉飛的精力就沒放在軍事上
2.準備不到位。例如金門的戰後總結也沒有對潮汐等問題研究清楚,但是海南島就不這樣,氣象不好堅決不動
3.學習能力。三野在之前出過幾個類似問題了,例如鼓浪嶼戰鬥,但是都沒有總結,四野的學習能力就比較好,每出一個問題都有很好的總結。

打仗是個綜合能力,不僅僅是臨場指揮,例如平時訓練跟不上,到時也發揮不出來。當然,解放海南島在後,更加重視應該有很大關係。


粟裕60萬敢吃80萬,林彪在優勢的情況下依然不反反覆復不敢打錦州,這體現了兩人的差距嗎?


海南島能拿下主要是韓先楚的功勞,韓的軍事才華不遜林粟,


那三個團的戰士死的冤啊,被一群好大喜功的輕敵之將害死了。


以小見大,雖然是一場師級戰役,但還是能說明一定問題。

有人說像林粟這樣野戰軍司令級別的將領,如果每個小戰役都關注,豈不累死,師級戰役的成敗算不到他們頭上。這樣說可不全面。作為大boss,當然不能事無巨細地關心,但一定要抓重點。毛周朱林這樣正國級大boss紛紛為一個殉職的小兵雷鋒提詞,號召全軍向他學習,這就是抓典型,抓重點。要知道每年有多少士兵犧牲,個個都能提詞嗎?再比如46年林彪親自指揮秀水河子戰役,打掉遠征軍一個團,這就是抓重點。當時東北我軍急需一場勝利來提振士氣,通過一次小戰役摸索戰勝精銳遠征軍的辦法,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羅帥總結林帥有一條就是:重點主義。

那麼小小的金門是不是重點呢?當然是。金門雖小,卻是我軍第一次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打好打壞對全軍,甚至國共雙方都有巨大的影響。何況三野還有解放台灣的任務,那麼金門戰役就是一個相當難得的練兵機會。要知道49年粟裕可沒法預測後來朝鮮局勢突變,美帝介入海峽,解放台灣泡湯。

然後三野上下怎樣對待這樣的重點呢?粟神將在養病,兵團司令葉飛忙著接收、宴請。整個28軍前敵指揮只有一個副軍長。敵情估計嚴重不足,海運力量不足,潮汐不明。那麼之後的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野自渡江以來,就一直有一股驕橫之氣。月浦、鼓浪嶼、步登島的失利也不足以讓他警醒。一個統帥應該像球隊的主教練一樣,牢牢掌控球隊的士氣,調整到最佳狀態,不驕不躁不餒。林彪在我軍橫掃江南勢如切竹的時候,還保持著高度的冷靜和專註,這種敬業和勤勉更值得後輩學習。


廈門的老漁民說的,徵集船工的時候有船工連夜划船到金門島告訴島上親戚躲起來,然後被國黨知道了


這體現出了薛岳和胡璉的差距


解放海南的第一功臣是韓先楚
粟裕沒有親自指揮打金門好吧,
那會他身體不好,給的三不打的指示
底下根本沒當回事


攻打金門失敗,主要原因其實是解放軍不習海戰,計算潮水失誤導致的,廈門人一直都知道

蔣當年叫湯恩伯廈金都要保住,但湯恩伯等人認為廈門離大陸太近,容易攻佔,就移廈門大部的兵力往金門,等於棄廈保金。

當時打廈金有三個方案,先廈後金,先金後廈,廈金並取。最後因為兵力不足,在不斷拖延戰鬥日期後,決定先廈後金。

攻打廈門是解放軍第一次渡海作戰,當時就暴露出解放軍不習海戰的弊病。第一批船趁夜色將士兵運往海灘後,返回去運第二批,但此時海水漲潮,導致第一批登陸的士兵後來全部泡在水裡,只剩下海面上一個個腦袋。

廈門能打下來,主要原因是,第一,國軍棄廈保金,大部兵力移往金門。第二,攻打廈門前,解放軍佯攻鼓浪嶼,國軍以為解放軍要從鼓浪嶼發起進攻,兵力往西南移動,廈門北部沿岸守備較弱。第三,廈門離大陸較近,所以,當出現漲潮的失誤的時候,問題不算太大,第二批兵力很快運過來了,然後就發動進攻,登島作戰。

而金門則完全暴露出解放軍不習海戰的弊病。計算潮水時再次失誤,金門離大陸更遠,第二批士兵來不及運上去,第一批士兵就已經因為久戰被殲了。金門守備又比廈門多,最後失敗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海南 | 金門縣 | 粟裕 | 林育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