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親戚越來越沒共同語言的現象?

過年了,大家免不了走走親戚。本人春節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室,來訓練的小夥伴出人意料的多,閑談中不少人都說走親戚沒啥意思,其實就是應付一下吃個晚飯拉倒,即使就待在一起幾小時,也沒啥共同語言,時不時低頭玩手機。而這種現象在知乎用戶中似乎更常見。元芳,你怎麼看?


給大神回答一個吧,剛關注了您老人家。
共同語言這個事兒吧,其實個人覺得還是一個生活圈、性格和掌控話題的能力的問題。
拿我自己說事。家父鯉魚躍龍門,跳出了農村,現在律師做的風生水起,也給我創造了不錯的環境,讓我接觸到了比農村好的多的圈子。但是捏,我這個人不長進,總喜歡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而且記性好,所以很多亂七八糟的事都記得清,所以跟親戚們也會聊些家長里短比方誰家去哪兒旅遊啦,誰家地種的咋樣啦,誰家那小誰身材賽過楊貴妃啦。這是性格的問題。
至於圈子,大神你也是健身教練,自然能理解健身的重要性,因為你在這個圈子內;而親戚們不在,他們因為缺乏切身體會而不屑一顧,又因為沒有健身投資觀念而和你在這方面有代溝,並且親戚的家人朋友可能也都是持有此種觀念的人。圈子決定視野,視野決定生活。
最後是掌控話題的能力。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天賦。我覺得吧,大神你在生活中應該是屬於內秀的,不太愛顯露自己的能力,所以就沒有太多機會掌控話題。而我相反,我話多面廣,各種扯淡的事情都略知一二,善於引導話題搞活氣氛,這樣就不會顯得沒有共同語言。舉個栗子,如果我的親戚說我沒有必要去健身房,不如去廣場甩手,我會說,甩手也是種好方法,不過太單一了,哎二大爺要不我推薦你練練太極吧,老祖宗傳下來的。然後就balabala各種太極。話題自然就多了。
所以捏,歸根結底,圈子,性格,能力三者都會影響共同話題的產生。再最後,沒有共同話題還是因為你面對的人沒有跟你產生共鳴。


大家平時天南海北交流少,關注的方面也不盡相同,大家三觀不同,又礙於情面很難坦誠的溝通,所以很難找到無關痛癢的共通話題。
舉個例子。小A問:「叔叔,您平時上知乎嗎?」
小A叔叔:「知乎是什麼?」
小A:「知乎就是(以下省略500字)……」
小A叔叔:「哦。」
對話終止了。
小A叔叔忍受不了尷尬的沉默,挑戰另開話題。
小A叔叔:「A啊,你現在平時有空的時候都做些什麼啊?」
小A:「最近我開始健身啦,每天泡健身房。我們小區新開的健身房,器材設施特別好。」
小A叔叔:「浪費這個錢幹嘛,要鍛煉每天去公園練練甩手多好,空氣又好。你們年輕人啊,就是不知道節儉,想當年我……(以下省略500字)」
小A:"嗯。叔叔,這個糖醋鯉魚好吃,您多吃點。"

有殺傷力的問題又有損和氣,不適合過節愉快輕鬆的氣氛。
舉個例子。
小A叔叔問:「小A啊,你都30好幾了,怎麼還沒有找個對象啊?」
小A:「……叔叔,這個糖醋鯉魚好吃,您再多吃點」


「走親戚」本來就不是一件「好」事,它是帶有功能性的,比如跟著我爹去看姑姑,我爹自然是很想念他的姐姐,可是我跟姑姑幾乎完全沒有交集,這種情況下我還是會去,否則我爹的嘮叨是聽不完了。但是若讓我自己去看姑姑,我是必然不會去的,因為它帶來的功能性我不需要。


原本共同語言就不是基於親戚啊,朋友啊,血緣啊這些的。
基於的應該是共同經歷,愛好,思想,理想什麼的。
假如是和親戚們話變少了,那大半是過年走親訪友什麼的有除了沒話找話以外更有趣的替代。


推薦閱讀:

「好幾年沒發燒,一發燒就是重病。」這種說法靠譜嗎?
滿族有什麼過年時候的傳統美食?東北的滿族和北京的滿族飲食方面有什麼差異?
中國哪些地方說1斤是1公斤的意思?
你們老家在三伏天吃什麼?

TAG:習俗 | 關係 | 人際交往 | 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