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放血療法大全嗎?

在網上中西醫論戰中,經常有中醫粉絲用放血療法指責西醫,從而為中醫的荒謬辯護,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中醫也有放血療法,並且明確記載在黃帝內經里。本人在2013年 4月份專門對黃帝內經中的放血療法作了統計整理,發現黃帝內經中有45篇論文涉及到放血療法,占黃帝內經總篇數的四分之一,可以說黃帝內經就是一本放血療法大全。最強大的放血療法見《黃帝內經-靈樞-血絡論第三十九》:「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
……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列出了專門用於放血的三棱針,即鋒針,在九針中排名第四,「鋒針者,刃三隅,以發錮疾」。

-----------------------------------------------------------------------------------------------------------------------------------
針灸的正宗是放血療法,經絡的本意是血管。20140607

經絡攻關計劃的決策者和參與者不是傻子就是騙子。 20140609


作為中醫院校畢業,執中西醫結合醫師執照,長期以內經理論指導臨床的醫生,很想和題主討論一二。題主既然對內經做過全面的統計,仍然還是對內經持懷疑態度,那我只有認為題主對內經還無一點認識,無認識的原因無他,一定是題主不是一個用中醫手段的臨床醫生,只是紙上談兵、做文獻工作的人。題主能有時間通讀內經並加以統計還能提出那個典型的描述放血過後反應的原文,我還是很羨慕題主寬裕的時間和記住原文的本領。關於題主所說的放血過後仆和放血時候射的問題,我和同行在臨床中都遇到過,古人能這麼詳細記錄下來,讓我看了再次感嘆那句話「古人誠不欺我也」。先說仆,應該理解為放血以後趴下了起不來對吧~為什麼趴下了呢?沒力氣唄,咋沒力氣呢?放血放的太過了,攻伐太過,傷了正氣了。這時候怎麼辦呢?躺著休息一下,喝點糖水。能起來了回家繼續休息。這樣的情況病情會不會好?肯定會好啊~只是需要一段時間休息,這就像敵我混戰的時候,我方朝戰場扔個巨炸彈,把敵軍全炸死了,結果我軍在戰場上的也炸死了,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啊~大傷自己元氣,虧本買賣,回來養一段時間吧~慢慢才能好。關於刺血了以後射的問題~我遇到各個部位三菱針一紮就射的,射是很強烈的力量噴出來對吧~就是那種感覺,射!有腰疼膝關節疼的腘窩靜脈一紮馬上黑血射出來,有頭痛要死醫院檢查幾天花費幾千上萬屁效果沒有在太陽穴耳背靜脈一紮黑血像尿尿一樣射的,有毒蛇咬了指頭整個手臂手掌腫得像個麵包棍人發著高燒被市醫院以沒有抗毒血清為由推出來聽天由命我用麻繩一圈圈繞起手臂最後在手指井穴三菱針一點黑血就像消防栓噴水一樣射我滿臉的,各種射血的情況有個共同點,血射完了複雜的病情會好很多,甚至痊癒。題主把原文寫來,我看到了只能佩服古人實事求是的記錄描述分析,古人誠不欺我也。文中仆的情況是要提醒醫者,不要攻伐太過,有的時候量的掌握很重要,悠著點;射的情況古人分析的和現今臨床一致,氣血滑利,擁堵嚴重,血射出以後帶邪外出,病必愈。題主覺得這兩種情況很極端,我覺得一點不極端,治病常用家常手段嘛,少見多怪。一看題主就知道就沒怎麼臨床過。至於放血療法大全的說法實在冤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官針篇記錄內經時代官方的針具是九種,鋒針既放血三菱針只是其中一種,其它八種針具很多篇章都有論述,怎麼會是放血療法大全呢?如果要看放血療法大全,合肥王氏家族建國以後母女兩代人幾十年嘔心瀝血以自己家族的放血經驗加上搜集各家文獻彙編的《中國刺血療法大全》,那是業界巨著,看了只有折服。內經裡面對五運六氣也有很多論述啊~怎麼不叫運氣學說大全,對穴位的記錄是當時最全的啊~怎麼不叫穴位取穴大全,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情況記錄很多~怎麼不叫人體生理病理案例大全?黃帝內經就是黃帝內經,是一個時代醫學的經典成就彙集,任何以其它名稱的書名偷換都是對這個經典著作的貶低。

另,關於西醫早期的放血療法和中醫的放血有很大不同,中醫一直有放血的時間,量,放血部位等各種禁忌講究,西醫能看到的文獻是理髮師用刀片割破或者割斷靜脈讓血大量流出,美國一個早期的傑出總統好像是華盛頓就因為大量放血導致死亡的。所以美國很早立法禁止使用放血療法。不知道兩百年的發展,西方世界對放血的運用有無進展,還是當初美國禁止運用以後就停滯不前了?


敬佩你的用心研究,但您行文邏輯的幾個問題可能值得商榷:

1「最強大的放血療法見《黃帝內經-靈樞-血絡論第三十九》」。。。。

A中西方「放血」理論,方法和原則是否有差異?放血(靜脈/動脈)和刺絡(穴位/反應點)?
B通讀這一章,請問作者這一章的中心意思和論點是什麼?
這一章主要內容:不同體質的人,不同的病情下刺絡可能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和副反應,並給予描述和醫理解釋,從而讓醫者了解刺絡等方法的適用範圍。
行文結構:黃帝觀察臨床現象併產生疑問,岐伯回答治療宜忌並解釋醫理。
如果僅僅是隨便從原文中抽出一句話進行批判,恐怕有點斷章取義。

原文如下: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拔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拔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2「發現黃帝內經中有45篇論文涉及到放血療法,占黃帝內經總篇數的四分之一,可以說黃帝內經就是一本放血療法大全」。。。。。

春季佔全年的四分之一,是不是可以說全年就是一個春季大全?
再有按著您的這種方式,依照下面研究數據,是不是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一部心理學大全?

也有人做了研究:
據統計,全書以心理學相關內容為篇名命名的有32篇,佔總篇的19.8%。《內經》中涉及有心理學思想內容的條文論述達129篇,佔全部篇目的79.6%。有人統計了《內經》中出現的涉及心理學的條文多達176條。「心"字出現的頻率僅次於「氣」「寒」「人」「天」等字。將其按內容分為生理之「心」、心理之「心」、病理之「心」以及其他之「心」,其中47條涉及心理之「心」。該書中另有涉及「神」字條文63條,兩者相加,則《內經》中提到心神(心理)達到110條之多。
王米渠曾對《內經》全書逐篇、逐節、逐段的查閱原文,將涉及心理學思想的節與段計算,統計涉及的篇章,再將其概括為「中醫心理學理論認識」(具體包括陰陽學說、臟象五志論、心主神明論等),「對心理學的理論認識」,「思維方法與認識論」,「人格體質學說」以及「七情五志」5類,分別歸類統計。其中涉及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情志學說的共8l篇,103節段,其中《素問》39篇,《靈樞》42篇。相對而言,涉及人格體質學說的篇目較少,為19篇,共34節段,其中《素問》ll篇,《靈樞》8篇。


參考文獻:
[1] 王米渠.現代中醫心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2] 王米渠.中醫心理治療【M】.重慶出版社1986

3「指責西醫,從而為中醫的荒謬辯護」。。。。。。
我不覺得通過前者手段就能達到後者目的,同樣,指責中醫,也無法起到為西醫辯護的作用。也許那些人這麼做只是為了提醒大家---------
人類在任何一個時段對醫學的認識都是有限的,此刻的自以為是,到彼刻也許會面目全非。


黃帝內經是奠定中醫基礎理論的著作,中醫的治法,治則,很多來自於內經思想。
不知題主是否見過三棱針,比針灸針粗,尖端鋒利,用以刺破皮膚。
但是,中醫放血治療是以「滴」為單位啊!
放血治療也有其適應症,主要用於陽盛實熱證,寒證,虛證,一概不能放血。
放血大全,這種說法好奇怪!說基礎大全,針法大全倒是有點道理。


黃帝內經中的放血療法

劉鳳飛整理 2013年4月28日


在網上中西醫論戰中,經常有中醫粉絲用放血療法指責西醫,從而為中醫的荒謬辯護,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中醫也有放血療法,並且明確記載在黃帝內經里。本人在2013年 4月份專門對黃帝內經中的放血療法作了統計整理,發現黃帝內經中有45篇論文涉及到放血療法,占黃帝內經總篇數的四分之一,可以說黃帝內經就是一本放血療法大全。最強大的放血療法見《黃帝內經-靈樞-血絡論第三十九》:「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 ……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列出了專門用於放血的三棱針,即鋒針,在九針中排名第四,「鋒針者,刃三隅,以發錮疾」。時至今日,在中醫眾多的流派當中依然有一個小小的放血派,並且有正式出版的中醫放血療法的論文和專著,只不過該派人單勢孤、人微言輕,所以普通民眾對其知之甚少。有興趣者可參閱:1.《中國刺血療法大全》,作者:王崢、馬雯,525頁,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2.《中醫絡脈放血》,作者:喻喜春,207頁,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1.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

1.1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1.2 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1.3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錮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2.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第三
2.1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2.2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2.3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

2.4
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

2.5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2.6
奪陽者狂,正言也。


3.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3.1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葯也。

4.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第五
4.1 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
4.2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

4.3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4.4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4.5
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懾辟,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4.6
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藏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5.
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5.1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藏,乃病藏;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5.2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


6. 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第七

6.1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

6.2
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

6.3 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

6.4
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

6.5
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
6.6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

6.7
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

6.8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

6.9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

6.10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6.11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6.12 凡刺有五,以應五藏。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


7. 黃帝內經-靈樞-終始第九
7.1 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

7.2
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7.3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8.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
8.1 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8.2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9. 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第十七
9.1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葯以補之。

10.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第十九
10.1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疒水)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10.2
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10.2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11.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第二十
11.1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11.2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12.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
12.1 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12.2 暴瘖氣鞕,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13. 黃帝內經-靈樞-癲狂第二十二
13.1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13.2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13.3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13.4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
13.5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13.6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13.7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

14.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14.1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14.2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干唇口嗌,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14.3 熱病嗌干多飲,善驚,卧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14.4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筋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14.5 熱病數驚,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14.6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14.7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於其俞及下諸指間,索氣於胃絡,得氣也。

14.8
熱病挾齊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里。

14.9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五指間各一,凡八,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巔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14.10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14.11 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14.12
癃,取之陰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14.13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15.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第二十四
15.1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涌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心腸痛,作痛,膿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有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16. 黃帝內經-靈樞-雜病第二十六
16.1 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中血絡。

16.2 衄而不止,(血丕)血流,取足太陽。(血丕)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中出血。

16.3 中熱而喘,取足少陰中血絡。

16.4 頷痛,刺手陽明與之盛脈出血。

16.5 頰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

16.6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16.7 腹痛,刺齊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


17. 黃帝內經-靈樞-五亂第三十四
17.1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


18.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第三十五
18.1再問岐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滎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18.2 黃帝問於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對曰:此言陷於肉盲,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盲,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19. 黃帝內經-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19.1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工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19.2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

19.3
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


20. 黃帝內經-靈樞-血絡論第三十九
20.1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岐伯曰:血絡是也。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髮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20.2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久留而不瀉者,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悶。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20.3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21.
黃帝內經-靈樞-禁服第四十八
21.1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滎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21.2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問。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具飲葯,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21.3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絡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21.4 通其滎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葯,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葯,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22. 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第五十七
22.1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23. 黃帝內經-靈樞-玉版第六十
23.1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道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23.2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藏,外次六府,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23.3
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23.4
黃帝曰:上下有數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頃其壽者也。

23.5
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24.
黃帝內經-靈樞-五禁第六十一
24.1 黃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25.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25.1 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

25.2
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26. 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26.1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27.
黃帝內經-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27.1 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27.2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府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27.3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27.4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27.5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28. 黃帝內經-靈樞-官能第七十三
28.1 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

29.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29.1 黃帝曰:其上氣,窮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黃帝曰:善哉。
29.2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

29.3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無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29.4
黃帝曰:官針奈何?岐伯曰: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鑱針。刺寒者,用毫針也。

29.5
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29.6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30.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
30.1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
30.2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岐伯曰: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岐伯曰:一曰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員針,取法於絮針,其身而卯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三曰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員利針,取法於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

30.3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31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第八十
31.1 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藏府,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32.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32.1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33. 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33.1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


34. 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34.1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寫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34.2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35.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35.1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35.2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35.3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35.4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月耑)(骨行)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35.5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36. 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36.1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寫有餘,補不足。

36.2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


37.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37.1 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38.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第三十二

38.1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38.2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38.3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39.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第三十五

39.1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40.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第三十六

40.1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火高)(火高)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40.2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40.3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40.4 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

40.5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伍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40.6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

40.7 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40.8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40.9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40.10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40.11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40.12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

40.13(骨行)痠痛甚,
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饞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40.14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41.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41.1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41.2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41.3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41.4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41.5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41.6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41.7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41.8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慾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41.9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目巟)(目巟)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

41.10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42. 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42.1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42.2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瘖。

42.3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42.4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42.5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


43. 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43.1 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

43.2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44.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44.1 神有餘,則寫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44.2 血有餘,則寫其盛經出其血。

44.3 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44.4 志有餘則寫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44.5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44.6 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頃,補寫奈何?岐伯曰:寫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44.7 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火卒)針葯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45.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45.1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45.2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葯,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45.3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45.4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參考文獻:

1.
中國刺血療法大全,作者:王崢、馬雯,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2.
中醫絡脈放血,作者:喻喜春,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題主對於黃帝內經的誤解應該是源於對自己學識的太過自信以及對古代聖賢的學識太過貶低,黃帝內經是沿襲了數千年的醫學巨著,又怎是我等黃口小兒能輕易總結的。題主對於放血療法的執著估計是對於經絡的本質存在錯誤認識,如果經絡是僅僅是血管,那麼我們研究起黃帝內經的話不會那麼難。困擾我們的問題原本就是」經絡本身不全是血管,那它又會是什麼?「


小時候聽老人說:廟裡佛前香灰能治病,現在想想有可笑之處是落後。長大後我學過針灸和初級醫學基礎中知識,也翻閱了民間秘方書本。現在想想,社會發展至今科學的先進醫學和前瞻醫術的廣深未來,能視而不見嗎?那些草根樹皮的醫病求葯,我曾在北歐的旅遊地參觀過他們祖先留下的藥店,與至今中國的中藥鋪雷同的貨架,感觸至極。。。請問:那些人們天天高叫中藥中醫的管理者病了,走中醫門還是奔西醫?只有那些老頭老太會相信國璀的國葯。。。


題主啊,圖樣啦
首先呢,內經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針刺啊,按照內經的論述,沒幾篇不涉及針刺,而且針刺紮下去無非五種可能:扎到皮,扎到肉,扎到筋,扎到血管,扎到骨。放血只是其中的五分之一。
此外,你的統計方法有問題。每篇內經包含的東西都很多,可擴展的內容也很多,比如刺熱病篇可以看成是傷寒的縮寫。常常一篇內容會論及刺法很多內容,其中一種帶有放血,僅此而已。比如「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筋,刺筋著無傷骨(素問第五十篇)」裡面是提到刺脈了,但是整個來看並沒有把刺脈看做多麼特殊的一種治療方式。因此不能將刺脈單獨列出來。又比如,這一篇論述n個治法,其中一個涉及針刺出血,那麼這一篇算作出現放血療法的內容?你這樣統計當然會偏大。
如果真要做統計,就要統計所有治法(至少也是隨機抽樣統計),然後再看裡面用沒用放血,才算準確。

我個人估計真正用到放血的應該不足10%,大部分只是說刺什麼經/穴位,壓根沒說要不要刺到什麼深度,所以不能算作放血。蛤蛤蛤


怎麼稱呼您?題主?好吧,就稱你題主吧。我想表達兩點。
第一,不管內經的本義是不是放血療法,但是,經過了這麼多年的變革。後世的內經理論肯定不再是放血療法了。或許放血療法還在其中,但從知識結構的角度分析,放血療法已經處於整個內經知識體系的邊緣位置。
第二,就現代經絡的課題還是研究一下比較好,畢竟是有臨床療效的。大家也都想知道為什麼會有療效。我想說的是,沒有什麼初始目標一定是正確的,萬一有什麼驚人地發現呢。而且,歷史上好的驚人的發現,不都是在錯誤的操作下得到的嗎?
補充一下,題主文獻整理的挺好,如果不是抄的,那就是閑的,哈哈哈哈


知乎不是專業網站,望題主明白,中西醫爭論的人有很多都不是行業專家,偏題了


我只要補充一句,這個問問題者是天涯的中醫黑。


推薦閱讀:

為什麼豬看起來逃生速度慢,戰鬥能力低卻沒有滅絕?
為什麼狗就知道和主人好呢,雞卻不知道?
在你的專業里,有什麼基礎知識是和普通人的認識不相符的?

TAG:健康 | 中醫 | 針灸 | 科普知識 | 黃帝內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