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到底是什麼組織?

有以下若干猜測:

  1. 飲食聯盟?沙縣小吃是該聯盟旗下的加盟店,各戶獨立運營但是是向總公司拿貨,只有該企業的加盟店才能冠名沙縣小吃。
  2. 某地方性飲食協會成員?
  3. 某地區著名小吃的招牌?跟「桂林米粉」一樣,只要賣的是沙縣的小吃,都可以掛上該品牌。

另外店主都是福建沙縣人嗎?


目前,全國約有80000家沙縣小吃,在城市角落供應著人均不過10元的「中華快餐」,但這份廉價生意卻讓他們人均年收入達20萬元!我同事三火在沙縣呆了24小時,嘗了最正宗的沙縣小吃,發現這個看似混亂的小吃背後,竟藏著一整套細緻、標準的生產流水線。

沙縣有6萬人在外面開沙縣小吃,如果算夫妻店的話,其實本地人開的只有3萬餘家,剩餘的5萬家應該都是外地人自己開設的

……


沙縣小吃之所以風靡全國和當地的政府力推是息息相關的。在九幾年的時候沙縣就建立了沙縣小吃發展領導組,這個小組是縣委書記親自挂帥的,而且每年都舉辦「沙縣小吃文化節」。

沙縣小吃的店主基本上都是沙縣人,但他們整體上是一個比較鬆散的聯盟。他們開店沒有加盟費,沒有品牌使用費(品牌被當地政府註冊),也沒有人監控餐飲店的質量,全靠自覺。

他們的發展歷程基本是這樣的:少數幾個沙縣人在政府的資助下到一個城市開店,站穩腳跟後,就把親朋好友,同村的村民一起組織來開店,所以現在每個城市的沙縣小吃店主基本上都是一個村子裡出來的。


像龍門客棧一樣吧。

南來北往的人走得累了,口渴了,驕陽似火,汗水流進眼睛裡,使勁眨一眨,前面有一家小店,上書四個大字,沙縣小吃,頓覺胸臆中迸發出一股豪情,好一個沙縣小吃,有著蘭拉大酒店的高檔奢華,又有著客家菜的精緻風味。不禁一拍大腿,店家,給洒家來一壇好酒,兩斤切牛肉!

炎熱的夏季,北太平洋的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客家人又踏上了旅途。食物在人的匆匆腳步中不斷流轉,沙縣小吃,把當地人對美食的理解帶到了大江南北,把旅途的點滴溫暖,注入到對食物的烹飪中。

雨季到了,又到了交配的季節……

沙縣小吃的店裡,總有那麼一個叫湘玉的老闆娘,一支金步搖,回眸生笑。伊,就像童年時期的豆腐西施,在熱氣蒸騰中,視線逐漸模糊,只剩下一團濕噠噠的白和一雙明亮的眼睛。

啟程的日子裡,我總記起我故鄉的她。有著叫湘玉的女人一樣的眸子,燒的一手好菜。想到這裡,我總飢腸轆轆,異鄉的老闆娘面頰緊緻,卻不足以果腹。

我愛的那個姑娘,不肯跟我走。我只好壯士斷腕,逃離故土。在某一個叫沙縣小吃的店裡,卸下滿身的風沙,喊一句:小二,一盤飄香拌面!


今天我像往常一樣走進了一餐,這時候已經早上八點多了,直奔沙縣的窗口,刷卡的時候,沙縣的大叔突然眼神黯淡下來。  

「終於要結束了」

我迷茫的看著大叔被煙熏火燎過油膩膩的臉。

「今天的沙縣燒麥免費,另外在給你加碗蒸餃,想吃什麼菜我給你,都不要錢。」

「你這是......?」我突然感覺到那張一直油膩膩的臉瞬間乾淨無比,大叔也不說話,直接給我碗蒸餃,然後點了支煙,然後從窗口後邊走出來:「來,坐,餐廳人不多,聽我說說心裡話。」

「知道為什麼沙縣小吃這麼多嗎?」

「經濟實惠」

大叔抽了口煙,眼神突然堅毅起來:「不是這樣的,沙縣小吃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我放下了筷子,吃驚的看著沙縣大叔,大叔又抽了口煙。

「你以為沙縣小吃發展這麼快這麼大僅僅是因為便宜這麼簡單?世界上沒有這麼簡單的事情,沙縣小吃在一直在下一盤大棋。」

「在下一盤大棋?」剛被我吃進口中沒有來得及咀嚼的爆油燒麥就這樣被我暴露在空氣中。

「拉登其實沒有死。」

大叔悠悠的說出這句話。我腦袋突然閃過柯南破案時的白色光線,「那新聞聯播都是假的?」

「沒錯,他們也不想這樣,他們也只是為了配合國家工作,為了養家糊口而已。」

我震驚無比的看著沙縣大叔,大叔背後隱現著人民日報還有騰訊的雙重光輝形象。

「那麼中國沒有一個貪官的消息也是假的?」

「不,這是真的,不僅沒有貪官,其實一切都是假象,李啟銘是假,葯家鑫是假的,軍官掏槍對市民的消息也是假的,城管亂砸攤位也是假的,他們都是國家刻意安排的人,是做戲給西方看的,讓他們以為我國的社會矛盾很嚴重,為了配合國家的戰略,他們也只有忍辱負重,背負罵名了。」

一支煙抽完了,大叔輕輕一彈,忽明忽滅的煙頭精準無比的落入遠處的垃圾桶中。 我不可思議的看著大叔剛發生的單手彈煙頭,大叔淡定了看了我一眼,又點了一支。

「拉登其實在某個沙縣小吃店裡?」

「是的!」

「在哪?」

「誰都沒見過,聽說整了容,也許在鄭姆斯特丹的沙縣後廚,也許在駐馬店沙縣前台撕小票,也許就在你樓下沙縣端盤,甚至可能是來沙縣收購泔水的,都是國家刻意安排的。」

「都是刻意安排的?那沙縣飯菜難吃也是刻意安排的?」

「沒錯,你很聰明。」大叔用那雙堅毅的眼光肯定的看著我, 「如果太好吃的話,就會把敵人吸引過來,沙縣小吃其實也是有西方特工活動的,特工也是人,也是喜歡好吃的。所以只能做的這麼難吃,一切都是為了拉登,只有拉登才有能力去襲擊西方國家」

「那麼我樓下的沙縣小吃。」我不禁想起來從不賣砂鍋的樓下沙縣分店,「難道……」

「沒錯,你猜的沒錯,是為了保護我們的行動人員,這個分店其實是我們的後勤部,為了避免吃飯人太多,而我們的特工人員無法吃到正常的沙縣小吃,為了保護所以只能委屈了同學們。你知道么,沙縣的蒸餃水平代表了現在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說到鄭姆斯特丹分店,大叔臉上竟然出現了一絲歉意。

「啊?……」我不禁嘆道「那他媽關門那麼早也是?」

還沒等我說完,大叔搶到:「那都是計劃中的,拉登一般夜間行動,我們必須不惜付出被罵的代價熄燈。」

「那咱小區的小樹林里?」  

「你肯定想問小樹林為什麼有這麼多談戀愛的吧,這是關鍵,西方國家到死也不會想到拉登其實就在那裡談戀愛,那都是假象。」

聽完了大叔的這些話,我腦中一片空白,原來一切都是假象,飯菜難吃是為了保護拉登,熄燈是為了保護拉登,就連談戀愛也是為了保護拉登,原來沙縣小吃是國家的一個特別組織,它的建立就是為了數年後提供給拉登棲息地,以便繼續和西方國家做鬥爭!

第二支煙滅了,大叔站起來欠欠身,眼睛爆發出精光,有點苦澀的說道:「任務完成了,新一輪襲擊計劃即將開始了,拉登也將被送到前線了,我在餐廳的掩護工作也將轉移了。」

大叔晃悠悠的走了開去,背著我說:「最後,給你個暗號,以後去三號窗口買沙縣特供燒麥,給那打卡的說八個字,他會給你多加一根紫菜的。」

這時,我依稀看到大叔的背影,在樓梯口閃了閃不見了。

「哪八個字?」

「沙縣小吃」大叔說了四個字,然後消失在拐角處,也不見了。

「沒有大菜」我脫口而出。


一直覺得蘭州拉麵和沙縣小吃就是中國的德克士,麥當勞,肯德基。比他們門檻低,又相對有營養價值的到處存在著。雖然基本都不是正宗的。。


「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沙縣小吃爆炸式增長。

  業主自發開創的沙縣小吃,「一家一店」,易複製,草根式快速成長。在歷經低成本擴張階段後,行業標準和管理的問題逐漸顯現,沙縣小吃如何規模化產業化,成為重要課題。在越來越多「冒牌店」和眾多快餐品牌的夾縫下,沙縣小吃會以何種方式繼續生存和發展?

  鄧世奇旗下,如今有遍布全國近200家沙縣小吃店。他是福建沙縣小吃的領軍人物之一。

  他的創業,其實是被動的——逃債,做小吃活命。他的故事,在早期沙縣小吃創業者中頗具代表性。

  那是約20年前,1992年2月,鄧世奇逃離沙縣,隱身廈門,支起小攤,在小黑板上寫下「沙縣小吃」。

  那時候,他的店只賣三樣東西:扁肉(餛飩)、拌面、茶葉蛋。扁肉一塊一碗,拌面五毛。

  20年後,沙縣小吃發展到200多個品種,不過沙縣人店裡最常做的,還是「老四樣」,扁肉、拌面、燉罐、蒸餃。

  「老四樣」,是20年前「跑路」的沙縣人用來討生活的。有了製作工具木槌(做扁肉)、鴛鴦鍋(做面),撐個棚子,就能開店了。

  那時期,數千沙縣人從家鄉「跑路」,他們幾乎經歷同樣的故事。沙縣小吃,就是從這樣的故事開始。

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走出去,總要討生活,而做小吃成為最好的選擇

  鄧世奇出逃,是因為沙縣的「標會」倒了。

  標會,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較為普遍的民間融資形式。一個標會往往由幾十甚至上百人組成,發起者稱會頭。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沙縣幾乎人人入標會。鄧世奇參加了30幾個標會。

  但標會盛行的同時,賭博也成風。1992年,沙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金融災難爆發,標會紛紛倒閉,「八大會頭」集體外逃。

  瞬間,鄧世奇從小老闆變成了「負翁」,負債13萬元。

  當年,沙縣的城關、夏茂鎮是標會倒閉「重災區」。在追債的壓力下,破產的「會員」大多選擇跑路。據統計,只夏茂鎮,就有1000多人出逃。夏茂人也成為後來做小吃的主力軍。

  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簡稱小吃辦)第一任主任樂相森介紹,福州、廈門成為大部分外逃沙縣人的首選地。那裡離沙縣不遠不近,城市夠大也容易藏身。

  「走出去,總要討生活,而做小吃成為最好的選擇。」樂相森說,沙縣家家都有做小吃的傳統,再者,開小吃店本錢不需要太多,「四根竹竿撐塊塑料布,兩個煤爐伴只扁肉鍋,就可以叫賣了。」

  小吃成為沙縣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二元吃飽五元吃好」

  做小吃賺錢快的信息快速傳播,更多的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木槌,奔向城市

  鄧世奇的第一家小吃店開得不順利,還賠上了押金。房東把房子轉租的那天,他和妻子原冬英蹲在店門口,抱頭痛哭。

  「我們都想去跳海了,但想想還有孩子。」鄧世奇說,那之後兩人在馬路邊架起鍋灶,從天黑干到天亮。

  這樣幹了兩個多月,鄧世奇在廈門湖裡區挑了間12平方米的店,掛上了「沙縣原家小吃」的招牌。

  地方選對了。「頭一天賣了158塊錢,第二天188塊。當時一個月能賺上千元。」鄧世奇說,當時工人月工資幾十元。

  沙縣小吃業主們說,在市場摸爬滾打後,他們發現,開店最重要的是位置選擇。沙縣小吃一般選擇在學校、廠礦和寫字樓附近。

  「一元進店,二元吃飽,五元吃好。」樂相森認為,便宜、口味好、快捷,是沙縣小吃被眾多食客接受的原因。

  早期,鄧世奇店裡扁肉賣一塊一碗,拌面五毛。但流水量大,每天能賣五六百碗。

  而上世紀90年代初,正趕上下海潮、打工潮,吃飯難、住宿難、出門難漸成問題,沙縣小吃填補著「吃」的市場。

  鄧世奇回憶,當時也不辦理證照,開小吃店的門檻極低,「工商局抓到只罰款500元,並不妨礙經營」。

  他的小吃店,日營業額很快突破千元。

  沙縣小吃一般營業時間很長,往往開到凌晨兩三點。為了省錢,小吃業主晚上住在店裡,做小吃的煤爐晚上封住也放在店裡。一次鄧世奇煤氣中毒,爬到門口打開房門,把命撿了回來。

  那個時期,沙縣人的小吃生意紅火。做小吃賺錢快的信息,一傳十,十傳百,更多的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木槌,奔向城市。

  小吃店越開越多。

  來自沙縣小吃辦的數據,到1994年,廈門有900多家沙縣小吃,福州2000多家。到1997年時,在外經營小吃的沙縣人上萬。

幹部帶頭外出開店

  沙縣要求每個鄉鎮一名副科級幹部留薪留職,外出開小吃店,開得好同樣提拔重用

  「出走」5年後,鄧世奇在1997年被請回了沙縣,進駐縣政府投資建的「沙縣小吃一條街」。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做小吃掙來的錢匯入沙縣,標會風波平息。1997年在夏茂鎮,時任沙縣縣委書記的劉道崎聽到滿街叮叮噹噹的敲打聲,得知是鐵匠日夜加工鴛鴦鍋,農民背著外出開店。

  這與當時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增收的中央精神契合。劉道崎回縣裡開會,決定推廣扶持。

  「沙縣小吃一條街」便是政府推動的產物。動員農民外出經營小吃,成了沙縣自上而下的任務。

  沙縣要求每個鄉鎮必須有一名副科級幹部留薪留職,外出帶頭開小吃店,開得好,同樣提拔重用。

  1998年,沙縣還成立了小吃辦。被譽為小吃大師、沙縣小吃第一人的樂相森,任第一任小吃辦主任。

  樂相森介紹,當時全縣13個鄉鎮共有200多名幹部外出經營小吃。夏茂鎮原黨委副書記羅維奎「下海」後,兩年多時間辦起18家「羅氏小吃店」。

  這個時期,每年都有大批沙縣人奔向城市。這個時期的沙縣小吃,還集中在福建和廣東沿海。零星走向其他地方的,大都因「水土不服」經營慘淡。

  2003年11月,福州市的沙縣小吃業主把扁肉、拌面的價格從1塊提到1塊5,遭到當地消費群體的抵制。此後,約3000家沙縣小吃店撤離福州,往利潤高的廣東、上海和杭州遷徙。

  珠三角一直被沙縣人看作「福地」,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有沙縣小吃店進入廣東,放著《瀟洒走一回》開一整晚。到如今,珠三角還是沙縣人最集中的區域。

  為推廣小吃,沙縣政府先後組織到上海、杭州等各地開推介會,並鼓勵沙縣人「攻城略地」。2004年沙縣小吃打入上海市場時,業主開一家店,縣政府補貼1000元。2007年,沙縣小吃打入北京市場,前100家店,沙縣政府每家補貼3000元。

  沙縣小吃快速向全國擴張。

  2010年5月4日,沙縣小吃登陸台灣。今年7月7日,沙縣小吃進入澳門。

  「在國內,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這麼說,絕不誇張。」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會長黃福松說。

  沙縣小吃業主藉助沙縣政府的推動,進入北、上、廣等大中城市,有的還在日本、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秘魯等國落戶。

推高沙縣房價

  賺了錢的小吃業主回老家買房,使得沙縣房價高出附近縣市約2000元

  能不能對外地人有償技術培訓?政府曾進行民意投票,結果以絕對多數票否決。不過,沙縣小吃是不是只能由沙縣人經營的爭論,仍在繼續。當地人怕被搶生意,但另一方面,外地人經營的狀況其實難以控制。而且,不吸納外地人,必然影響擴大經營。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沙縣小吃業主逐漸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沙縣也因小吃而改變。

  有的業主賺到第一桶金後,投資房產或創辦企業。小吃業的發展,還帶動了調料、桌椅、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

  有了錢的沙縣人,回到老家購房購車。據報道,沙縣的商品房,近六成都是小吃業主購買的。沙縣房價目前約六七千元每平方米,高出附近縣市近2000元。

  而因沙縣人車買得多,甚至車牌號不夠用,借來同屬三明市的其他縣市的車牌號。

  鄧世奇算了一筆賬,開一個60平米以下的店面,每月租金約3000元,物料成本8000元,員工工資5000元,水電費和稅費3000元,合計成本約2萬元。只要選准位置,每天接待130人,每人消費10元,月營業額約4萬。若是100平米以上的店面,能達到月純利5萬元。

  來自沙縣小吃辦的數據,沙縣小吃產業年營業額超過40億元,小吃行業收入佔據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沙縣經濟全力打著小吃牌。從1997年開始,每年一屆小吃文化節。投資小吃文化城,開發旅遊項目。

  據介紹,在沙縣每10個農村勞動力,7個在做小吃。到2010年,在外從事小吃業的戶數達1.9萬戶、5.5萬餘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22%和農村勞動力的60%。

「硼砂」之憂

  「一塊招牌,一損俱損」,有業主使用硼砂,讓整個沙縣小吃行業蒙受巨大打擊

  沙縣小吃迅速而廣泛的分布,甚至引來懷疑,有篇網文將沙縣小吃調侃為嚴密的情報組織,娛樂了很多網友。

  「我們巴不得是有組織的人。」小吃業主們哈哈一笑。

  沙縣小吃其實是有組織的,但比較鬆散。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成立於1998年。作為行會組織,自願加入。

  鄧世奇是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副會長,他說雖然會費3年只400元,不過,在市場獨自摸爬滾打的小吃業主,對加入公會熱情並不高。近2萬家小吃店,真正加入同業公會的不足五分之一。

  各自為戰的沙縣小吃,機動靈活,不過缺乏行業統一標準和管理,弊端也在暴露。

  在2005年,福州爆出沙縣小吃餛飩餡摻入硼砂事件。2009年,廣州、西安再次爆出硼砂事件。

  傳統工藝製作的扁肉,是用木棒不停敲打肉,直至成泥,敲打過程中加入適量鹼,讓肉膨脹。在硼砂事件中,一些小吃業主圖省事,用機器將肉絞爛,摻入硼砂。硼砂毒性很大,嚴禁在食品中添加。

  樂相森介紹,硼砂系列事件,對沙縣小吃業打擊巨大,在福建、廣東一帶,不少店生意一落千丈,被迫關停。深圳硼砂事件,幾乎讓整個沙縣小吃在深圳全軍覆沒。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沙縣小吃品牌被顛覆的風險將越來越大。」樂相森說,小吃業主們都用「沙縣小吃」一塊招牌,一損俱損,沙縣小吃必須加強行業管理,「沙縣小吃20年的品牌積累,再也經不起一勺『硼砂』。」

名小吃走不出去?

  沙縣小吃已發展到240多個品種,但出了沙縣,一般也就是經營「老四樣」

  2010年9月25日,樂相森收鄧世奇、原冬英為徒。這背後是一個讓樂相森尷尬的事實。

  樂相森研究小吃四十餘年,編寫了130多萬字的沙縣小吃技術書籍。他在沙縣培訓上萬人,學生遍布全國,但他稱沒一個真正的徒弟,因為他有百種小吃技藝卻無人願學。

  「大家學起來沒有動力。」鄧世奇經歷了從街邊攤到連鎖店,他發現小吃業的狀況是,經營品種越單一,工作效率越高,生意越好。

  此外,小吃講究新鮮,一般就地取材。鄧世奇說,很多品種的小吃,外出經營的沙縣人就算會做,也做不出來。他曾經做過長途運輸食材的試驗,「運輸超過6個小時,材料就不新鮮了,做不起來。」

  這也形成了「名小吃」走不出去的尷尬。目前沙縣小吃發展到240多個品種,其中63個被認定為「福建名小吃」,39個品種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但出了沙縣,一般也只能吃到拌面、扁肉、燉罐、蒸餃「老四樣」,與20年前沒有多大區別。

  樂相森認為,也因為這幾樣小吃最簡單,其他小吃的製作工藝都要難得多。他認為,小吃走不出當地,是制約沙縣小吃發展的瓶頸。分散各地的沙縣小吃,需要出名廚、出精品,將來才能立足。

 怕外地人搶生意?

  沙縣小吃試圖從技術上保密,關於小吃技術的書籍不公開出版,小吃辦也只培訓沙縣人

  樂相森說,小吃辦組織調查,發現一些使用硼砂的小吃店並非沙縣人經營的。「但你怎麼向顧客解釋?」

  沙縣小吃不是沙縣人開的,並不鮮見。「至少30%的沙縣小吃不是沙縣人。」樂相森說,現在沙縣附近的將樂、南平、順昌等縣,甚至是福建省以外的人也都在掛沙縣小吃的招牌。

  「打假」如今是沙縣政府最重視也最頭痛的一件事。

  樂相森說,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在1998年註冊了商標,不過只是一個圖形,「沙縣小吃」因涉及地名,一直沒獲得審批。即便得到審批,按照《商標法實施條例》規定,商標中含有地名,註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

  此外,很多外地人開的沙縣小吃店,並不使用同業公會的商標圖形,大多數沙縣小吃業主也並不使用。這種情況下,「打假很難」。

  「小吃辦人員有限,做好培訓就已經很吃力了。」樂相森說,雖然成立了維權辦公室,但以一縣之力,對散落全國各地的「冒牌店」打假,心有餘而力不足。

  沙縣小吃也試圖從技術上保密,樂相森編寫的沙縣小吃技術的書籍不公開出版,沙縣小吃辦也只培訓沙縣人。

  據介紹,就能不能對外地人有償培訓的問題,政府曾進行民意投票,結果以絕對多數票否決。樂相森認為大家都怕外地人搶生意。

  不過,沙縣小吃是不是只能由沙縣人經營,這種爭論仍在繼續。

  樂相森擔心,不把外地人納入管理,不但不能保護品牌,反會使這個品牌在無監管下濫用。

  並且這也限制了一些沙縣業主的發展思路。例如若開加盟店必然向外地人傳授技術。鄧世奇的公司培訓外地人加盟開店,使得他與很多業主,尤其和沙縣政府的關係微妙。

小吃謀求上市

  沙縣成立了小吃集團公司,準備整合小吃業主入股。發展目標是搞連鎖經營並上市

  目前多數沙縣小吃業主本錢有限,租的店面小,環境衛生也不會太注意,難以擺脫「家庭作坊」、「低檔次」的標籤。

  樂相森認為,沙縣小吃業要朝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必須發展連鎖快餐的經營模式。

  一些小吃業主已開始連鎖經營的嘗試。

  沙縣夏茂鎮人羅光燦2007年進入北京經營沙縣小吃,以其他行業帶來的資金,克隆洋快餐的管理模式。

  目前羅光燦在北京勁松的店面,裝修和管理可與一些洋快餐媲美。他店裡同類產品價格比其他沙縣小吃稍貴,不過顧客還是很多。

  沙縣小吃業主余根華的大悅城店,也在借鑒羅光燦的模式整修。

  羅光燦說,裝修、品牌、文化、經營模式、服務水準等,都是必須正視的問題。他的對手很多,價位差不多的有廖排骨、成都小吃、馬蘭拉麵等等。

  他說,讓顧客吃飽肚子已是快餐業最低標準,沙縣小吃的低價、快捷優勢也越來越小。

  羅光燦打算找合作夥伴一起經營「羅師傅」品牌,直到開百家直營店後尋求上市。

  鄧世奇很早就走上加盟連鎖的道路。他說,2000年的時候他參加一個展銷會得到啟發,認為沙縣小吃將來一定會做成加盟連鎖的形式。2002年他在泉州嘗試加盟店,因材料配送和管理等原因失敗了。2007年,他成立了公司,吸納了很多社會股份,真正開始了加盟連鎖經營。鄧世奇的第一家加盟店在上海開張。

  鄧世奇說他選擇加盟店很謹慎,大多分布在沙縣小吃店少的北方,並要求加盟店避開沙縣人開店的輻射範圍,以免落下「搶飯碗」的罪名。

  沙縣政府也在為沙縣小吃尋找未來。新上任不久的沙縣縣長袁超洪10月在全國重點地區密集調研小吃業主。沙縣小吃辦現任主任鄭興景說,沙縣成立了小吃集團公司,準備整合小吃業主入股,走連鎖經營的路子。縣委提出了沙縣小吃發展目標:「保牌、提質、連鎖、上市」。

  「20年了,沙縣小吃必須要改變了。」樂相森說,在這麼多快餐的夾縫裡生存,只大不強,就意味著被別人擠垮。


□本報記者 劉一丁福建、北京 報道


國民小吃沙縣於1990年代走出沙縣。屆時小吃市場除了外來品牌並未有席捲全國的統一品牌,加盟更是少之又少。那時候的沙縣很窮。勤勞的沙縣人民拖家帶口地奔向了祖國的各地,也將沙縣品牌帶到了四面八方,也將「沙縣四寶」(扁肉、拌面、燉罐和蒸餃)帶到了中華大地。
後來來自各地的人不斷地湧向沙縣學習,還有了專門的小吃培訓學校。

於是你家樓下的沙縣也可能是河南人開的。


當然,這家沙縣的老闆可能已經走遍了大江南北。

父母在開沙縣小吃店的沙縣人蔡懷忠的記憶里,寒暑假都在不同的城市吧父母照顧小吃店。蔡懷忠父母開的夫妻店面臨超負荷運轉的情況。2004年,他們來到深圳開店;2013年,回去休息了一段時間,一年後來到上海。去年,蔡懷忠一家又換到汕尾開店。

沙縣小吃們開店還中意於與蘭拉、桂林米粉、黃燜雞、雞公煲等組織靠攏,形成規模,吸引食客來換著吃。

沙縣小吃們在武漢會賣熱乾麵,在廣東賣東莞米粉,在重慶加花椒,這個自強的組織也深諳要紮根還是要本地化的國際策略。

新一醬 關注身邊的衣食住行;)


監視中國最大的穆斯林組織「蘭州拉麵」的,「蘭州拉麵」五里內必有「沙縣小吃」!匿了不謝還要監視萬惡資本主義美利堅派來的肯打雞呢


如你們所知道的,我是一個人民警察,原來是。

後來。該死的後來。

當我拿了區大隊大練兵比賽第一名,捧著獎盃雙眼鑲滿激動的淚珠時,大隊長來了。他身邊有個中年人,平頭,鬍鬚刮的不幹凈,眼神很飄忽,是那種沒什麼精神的飄忽。大隊長說他姓李,木子李。過來是有任務給我。


那姓李的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會包餃子嗎?」 我楞了下說:「不會。」
"那你要學了。"


中央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為什麼滿城儘是沙縣小吃
(作者:里八神)

「戰爭結束了。」沙縣小吃的老闆叼著一根煙,一屁股坐在我的面前,眼神飄忽。一口煙從他口中爬出來。我感到不快。
當時我要了一籠包子,一個大份餛飩,吃的很開心,準備再要一隻雞腿,其實我更想吃大排套餐里的大排,但是不知道那個是否能單賣,我正在心中醞釀措辭。這個中年人一屁股坐在我的面前,一個單獨吃飯吃的面帶笑容的顧客面前,說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而且抽著煙。
「什麼戰爭?另外,大排套餐里的大排單賣么?」我耐著性子問。
他起身去廚房,端來一口鍋,滿滿全是滷味。蛋,豆乾,雞腿,大排。
「你這是……?」我問。
「隨便吃,不要錢,如果你要白飯的話我去添。」他遞給我一隻大勺,「聽我說說話,我心裡有話,一切都結束了,我得說一說。」

這很合算。我點頭。

「你看,」他手指不遠處。一家蘭州拉麵館,老闆和幾個夥計坐在門口的一張桌子上,各自手裡捏著一把撲克牌。「他們在幹嗎?」
「打牌,」我在鍋里尋找一顆鹵得較久比較入味的滷蛋。
「不,仔細看。」他面帶一種譏誚。

我停下筷子,仔細觀察。他們手捏一把撲克牌,但好長時間都沒有人動一動,表情麻木,彼此之間沉默不語。
「彷徨。」他輕敲桌子,「我理解這種感受。」
我不理會他,夾開一顆滷蛋,汁水四溢。
「你知道么?本死了。」他好像在告訴我一個秘密一樣。
「嗯嗯……。」我口含一顆滷蛋,含糊答應,蛋黃噎住了我的嘴。
「所以,戰爭結束了。It"s over。他們輸了,我們贏了,」他表情悲戚。「但有一點一樣,從明天起,我們同樣是是失牧的羔羊了。」
我重新端詳這個老闆,微黑,沿海五官,有一種潮汕地區人民特有的質樸之氣。

「老闆你是不是最近生意做得不順?」我問。你腦子壞了嗎?你餛飩包傻了嗎?你鹵湯中毒了嗎?

「你見過工商來這裡收錢么?」他問。
「似乎是沒有。」
「你見過混混來攪事么?」他問。
「好像是也沒有。」

他俯起身子貼近我,在我耳邊很深沉的說。「因為我是安全部的。」
我再次端詳這個老闆,微黑,沿海五官,有一種鐵血論壇的偉大使命感。
「哈?」我說。你老母的。
「我不是開小吃店的。我是一名情報人員。」他翹起二郎腿,堅毅,目視遠方。
「哈?」我說。****的。

「沙縣小吃不是為了掙錢才開遍全國的,是為了應對伊斯蘭極端勢力通過他們滲入中國內陸城市,才特設的特別行動機構,隸屬於安全部第九局。」他說。
「他們?」我駭到了。
他手一揚。
「蘭州拉麵?」我扭頭看。
「不只。」他左右張望。「還有吳忠小吃,新疆大盤雞……」
「不是吧。」我回頭看蘭州拉麵,經常在那裡吃飯。
「比你想像的更黑暗。」
「叼啦!哪裡有這麼多錢搞這麼多人。」
「中東很多富豪的。」他說。
「不是,我說這麼多家沙縣小吃……」
「交過稅么?」他問。
「你這不是屁話么?」
「房價高么?」他問。
「抽你了啊。」
「那麼多稅,年年創新高,那麼多地,每天新地王。」他停頓一下,給我思考的時間。「錢到哪裡去了?」
「咦,難道不是被吃喝貪掉了么?」

「放屁!」他跳起來,根根青筋凸起,好像要拿大耳光抽我。「我們的官員為此背負多少罵名!」
「你的意思是說,」我露出了驚異的表情。
「是的。」他環指整家店面。「情報機構。國家的盾牌。」
「你聽說過五千億維穩經費么?」他問。
「聽說過。」
「實際投入的錢十倍都不止!」他慷慨激昂。「中國根本就沒有貪官!」
「沒有貪官?」
「一個都沒有!」
「那麼?」
「都是幌子!迷惑國際敵對勢力!」他說,「你看到那些腸肥腦滿的官員……」
「是幌子?」
「忍辱負重。他們為國家付出很多。」表情深沉。

「你設想一下。」他循循善誘。「如果我們一分錢都沒有大吃大喝,一分錢都沒有被貪污,官員只是裝出無能和貪婪的樣子,讓國際上以為我們的財力都被內耗了……」
「我的天!」我震驚了。被這宏大的真相所震撼,屋裡一片寂靜,兩個人相視無語。

「中央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他周身放出強國社區的盛大光芒來,好刺眼!

「我們已經近乎全能了。」他驕傲的說。
「不是吧……」
「哼,拉死了,你知道么?」
「你剛才問過了,我知道……」我忽然停住,意識到了這句話的意思。
「位置是我們提供的。」他故作輕快的說。
「我的天!」再一次震驚,「這麼說是沙縣小吃除掉了拉!」
「不,」他有些不好意思起來,「準確的說,這個情報是由絕味鴨脖截獲到的,總參二部的,但我們是同一個旗幟下的戰友。如果你買鴨脖的時候用內部暗號『一曲忠誠的讚歌』,還能有八折……」
「甘撒熱血譜春秋。」他站起來,激動的用唱腔誦道。


然後他面露頹唐之色,重重的坐下來。
「怎麼了?」我問。
「一切都結束了。」他沉痛的說。「登死了,基地組織全面撤出中國,沙縣小吃即將撤編了。」
「我並不憎恨登,他也是一個有理想,為了信仰奉獻一生的人。」他喃喃的說。「但是這是上頭的意思,我們和美國做了一筆骯髒的交易。」
「我將要離去,這個工作了許多年的崗位。」他猛抽煙。「我見過許多你們難以置信的景象。天麻豬腦湯的霧氣中,浮動著所有悲喜與沉默,一隻豬的前世今生。咀嚼乳鴿時,世界會顛倒下來,你飛速的墜向天空。一頭扎進蒸熟的燦米,你看見白色的廣袤世界中閃動著美麗的南方。」
「而這一切都將歸於湮滅,就像在肉餡中消融的一片蔥花。」
「離開的時刻到了。」他捂著臉,我從他的指縫中看到一片黑暗的淚水。

當他再度站起來,那個堅毅的情報人員消失了,他重新變成了一個沙縣小吃的老闆,微黑,沿海五官,漫不經心的收拾著碗碟。
「你走吧,不要告訴任何人。」他說。


若干天之後,我又經過那條街,沒有了沙縣小吃也沒有了蘭州拉麵,小販們竊竊私語,其中有多少暗流正在涌動?我不知道,但失去了沙縣和蘭州的這條街,正變得陌生而失去靈魂。

但我意外的市中心的大娘水餃又看到了他。的確是他,穿著服務員的制服招徠客人。我萬分激動,上前招呼他,「找了新工作了?」他目光游移,並不理我,向一個方向稍一頷首。我向他指的方向看去,一家肯德基的門店經理正冷冷的隔著玻璃注視著這邊。
「戰爭尚未結束。」他擦過我身邊低聲說。
「一曲忠誠的讚歌。」我低聲回應。


現在沙縣小吃在很多地方都只是掛羊頭賣狗肉,就以福建省內(作為沙縣小吃起源地)為例,很難吃到真正沙縣人開的沙縣小吃,要要吃到正宗的沙縣風味小吃更是難。
補充:本人老家和沙縣同屬三明市,但就我所知,我們縣真正沙縣人開的沙縣小吃就一家,但那家老闆所經營的風味已經和沙縣當地相去甚遠。
閑扯這些,其實就是說明:沙縣小吃和天津包子,蘭州拉麵一樣,都是以地方為據,而後在外為人所知,但多數都是商家為了生意借用來的名號。既然如此,何來什麼組織一說,大家或許真是過於敏感了。


在沙縣小吃之前,人們是通過肯德基麥當勞的多少來衡量一個城市的繁榮程度的。


早期的沙縣小吃是真的沙縣人和真的沙縣小吃,那時候是真的很好吃啊,拌面與餛飩乃是我最愛。

現在的沙縣小吃已經大部分流於粗製濫造或掛羊頭賣狗肉的模式了,沙縣小吃只有加盟初期的簡單講解與培訓,沒有一體化的工序流程和後期的質量監管,品牌的發展完全是放羊式的經營,一方面可以說沙縣小吃很成功(都要上市了),另一方面某程度上毀了沙縣小吃(好難吃到原來的味道)。


沒有嚴密組織,但是有相對鬆散組織。

起初是政府推動,每個新建立的店面向協會提供照片等證據,變能夠獲得5000左右的補助。這筆錢,現在看不多,但是,在發展初期還是極大的推動了組織發展。

沙縣小吃也有工廠,小吃店可以向廠子進貨。但並不必須。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自己在當地採購。協會提供菜譜,各種各樣,但也是店主自己選擇制定。所以


我是沙縣人,自己評價還是很喜歡吃沙縣小吃的。不過入店就只吃拌面,最多要個餛燉。這兩樣已經和原產地出入多了。我個人最喜歡吃的是沙縣的燒賣,有甜咸之分。甜的最好吃,是用豬油做出甜的味道,至今我認為是世上最好吃的東西之一,可惜只有沙縣夏茂鎮出產;鹹的是用粉絲做的,表皮透明,可以看見裡面的粉絲,做得最好的,我只記得是十幾年前老電影院街對面一家店。


沙縣基本上是個比較鬆散的小飲食店,真的小,因為這個經營起來的錢比較小家
不過我喜歡,有時候就不喜歡吃肯德基那種,就一味地快,雞肉只能分辨是肉
雞的味道沒啥感覺
大學旁邊的沙縣我經常光顧,主要是沒事跟老闆吹吹牛
那家沙縣是個邋遢但豪爽的上海大叔當的店長,其他都是沙縣當地人,大叔大媽很實誠
沒事會來噓寒問暖幾句,感覺蠻窩心的······
還有一次算錯時間,因為上海(或者別的地方也差不多)的公交幾乎沒啥夜班車
迷路了,我有一點輕微的夜盲,那會兒也忘了是幹啥搞得這麼晚,口袋剩下十塊錢
大冬天的,冷得受不了,後來去沙縣(那會兒還真的只有這種店在開的,老闆真敬業)
吃了一碗面,暖和了一下,終於找到學校了
沙縣救了我的命呀!~~~~~(好像全國各地的沙縣都會開到深夜的樣子)
然後根據我不太多的遊離全國各地的見聞,沙縣也是個入鄉隨俗的飲食店
雖然這一點貌似跟同檔次的店面說起來是很基本的因素吧~~
就是,我在廣東能在沙縣吃牛腩面,在上海的沙縣會吃到大排米線
大概是這種程度······


他們是祖國派來監視蘭拉的


一曲忠誠的讚歌


戒賭吧官方後勤基地


沙縣小吃和蘭州拉麵是一對好基友


推薦閱讀:

TAG:飲食文化 | 沙縣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