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德宗?
RT
~~~~~~~~~~~~~~~~~~~12/7/2017 更新~~~~~~~~~~~~~~~
谢谢大家捧场!今天继续谈德宗捞钱的事情,为了行文方面,新更的内容在原文后面。
另,精力有限,优先更新,评论就先不回复了。
~~~~~~~~~~~~~~~~~~原文分界线~~~~~~~~~~~~~~~~~~~~~~
唐朝一共21位皇帝,德宗在位25年,排名第三。第一是玄宗,44年;第二是高宗,34年;第四是太宗,23年。与其他3位相比,德宗最不为人所熟悉。维基百科只用800字不到,就写完了德宗的生平简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无非是因为德宗干了一件极其失败的事情,就是削藩。
781年1月(阴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德宗不同意李惟岳继承父亲的职位,坚决要收回成德镇的任免权。于是李惟岳联合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反抗朝廷。
782年2月,李惟岳被干掉,田悦被困魏州,李纳被困濮州,朝廷形势一片大好。结果王武俊不满德宗分割成德镇再次造反,更重要的是,本来归顺朝廷的幽州节度使朱滔也反了水,于是战争继续进行。
782年12月,淮西李希烈也造了反,战势扩大。
783年9月,唐德宗后院起火。去支援襄城战场的泾原兵在京师造了反,拥立朱泚为帝,德宗跑到奉天。
784年1月,唐德宗下《罪己诏》,承认自己削藩是个错误决定,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和朱滔。
784年2月,救驾的李怀光联合朱泚造反。
784年6月,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被杀。
785年8月,李怀光被讨平。
786年4月,淮西陈仙奇杀李希烈,臣服朝廷。这场历时6年的战争终于暂告结束了。
很多人评价中唐、晚唐的弊端时,都是张口藩镇、闭口藩镇。总之藩镇太嚣张跋扈,朝廷却像个懦夫,只会放纵。这种背景下,德宗站了出来,高呼”名器不可以假人“,发兵和藩镇打了个底朝天,最后精疲力尽失败了。后人评价德宗,又是极尽嘲讽,看这傻B,输成这个熊样儿,真是丢尽了大唐的脸。
面对强大的敌人,是应该委屈求全,还是应该奋起反抗呢?作为”事后诸葛亮“,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当事人委屈求全了,我们就喷他懦夫、怂B;当事人反抗失败了,我们就喷他莽夫、傻B。只有当事人反抗成功了,才会得到我们的夸奖。在键盘上指点江山,谁都是一副英明神武的样子。但让你置身其中,不预先知道结果,你还牛的起来吗?
《孙子兵法》说,打仗之前要先庙算,算过之后觉得我方能赢就打,否则就怂。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庙算“容易吗?显然是非常难的!否则,只要是读过《孙子兵法》的人,一旦进攻就必然胜利了。可我们知道,曹操熟读《孙子兵法》,依然”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赤壁一战更是灰头土脸。
唐德宗的削藩,可以说是功亏一篑,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幽州朱滔、淮西李希烈背叛了他。
幽州、淮西都是独立型藩镇。用独立型藩镇去讨伐其他的独立藩镇,按以前的惯例,打下来的地盘不归中央,而归藩镇大佬。唐代宗时期,汴宋李灵曜造反,代宗派淄青李正己、淮西李忠臣俩独立大佬去平定,结果”前门驱虎,后门进狼“。李正己借机占据曹、濮、徐、兖、郓5个州,让淄青镇成为了坐拥15州的最大藩镇。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兖、郓五州,因自青州徙治郓州,使其子前淄州刺史纳守青州。
李忠臣也把汴州纳入自己的领地,直到他被李希烈驱逐,汴州才回归中央。
燧知忠臣暴戾,以己功让之,不入汴城,引军西屯板桥。忠臣入城,果专其功。
……
庚戌,加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同平章事,仍领汴州刺史,徙治汴州。
显然,这么个搞法,”削藩“就是一句屁话,只会越削越麻烦。德宗既然有恢复大唐中央威严的雄心壮志,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继续发生。
李希烈打败了梁崇义,想占据襄阳,被德宗拒绝,于是李希烈翻脸了。
希烈既得襄阳,遂据之为己有,上乃思承言。时承为河中尹,甲子,以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欲以禁兵送上,承请单骑赴镇。至襄阳,希烈置之外馆,迫胁万方,承誓死不屈,希烈乃大掠阖境所有而去。
朱滔拿下了深州,想收入囊中,德宗又不干,把朱滔气坏了。田悦一挑拨,朱滔就反了水,成为叛军的扛把子。
滔固请深州,不许,由是怨望,留屯深州。
……
滔乃自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仍请李纳称齐王。是日,滔等筑坛于军中,告天而受之。滔为盟主,称孤;武俊、悦、纳称寡人。
后来被德宗打得要崩了,朱滔赶紧让李希烈当扛把子。
时朱滔等与官军相拒累月,官军有度支馈粮,诸道益兵,而滔与王武俊孤军深入,专仰给于田悦,客主日益困弊。闻李希烈军势甚盛,颇怨望,乃相与谋遣使诣许州,劝希烈称帝,希烈由是自称天下都元帅。
这种背景下,德宗就需要做出决定了,是坚持下去,还是就此打住。好比我们买了一支股票,它突然暴跌了,我们是应该割肉呢?还是补仓呢?陆贽作为鸽派代表,提出了“割肉”方案。
”……今关辅之间,征发已甚,宫苑之内,备卫不全。万一将帅之中,又如朱滔、希烈,或负固边垒,诱致豺狼,或窃发郊畿,惊犯城阙,此亦愚臣所窃为忧者也,夫审陛下复何以备之!陛下傥过听愚计,所遣神策六军李晟等及节将子弟,悉可追还。明敕泾、陇、邠,宁,但令严备封守,仍云更不征发,使知各保安居。又降德音,罢京城及畿县间架等杂税,则冀已输者弭怨,见处者获宁,人心不摇,邦本自固。”上不能用。
他说,我们现在已经到极限了,首都的禁军、京畿周围的朔方河东军都派出去了,万一又冒出一个朱滔、李希烈那样的叛贼,陛下拿什么抵挡呢?
毫无疑问,陆贽说得太有道理了,而且是神预测。泾原兵一造反,差点把德宗送上了西天。然而,玩过股票的人都知道,“割肉”是能止损,但就没弊端吗?因为史书的记录都是”事后诸葛亮“性质的(参见我的这个回答:颇牧卫霍:怎么向孩子解释「三国志里的那些谋士们那么聪明,为什么要效忠他人而不选择另一条路自己单干呢?」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看见陆贽谈“补仓”的风险、“割肉”的美好,看不见相反的意见。好在之后德宗又面临了类似处境,讨伐李怀光的战争也打得焦头烂额。但最后德宗胜利了,所以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割肉”的言论,反而记录了李晟的“补仓说“。
时连年旱、蝗,度支资粮匮竭,言事者多请赦李怀光。李晟上言:“赦怀光有五不可:河中距长安才三百里,同州当其冲,多兵则未为示信,少兵则不足提防,忽惊东偏,何以制之!一也;今赦怀光,必以晋、绛、慈、隰还之,浑瑊既无所诣,康日知又应迁移,土宇不安,何以奖励,二也;陛下连兵一年,讨除小丑,兵力未穷,遽赦其反逆之罪;今西有吐蕃,北有回纥,南有淮西,皆观我强弱,不谓陛下施德泽,爱黎元,乃谓兵屈于人而自罢耳,必竞起窥觎之心。三也;怀光既赦,则朔方将士皆应叙勋行赏,今府库方虚,赏不满望,是愈激之使叛,四也;既解河中,罢诸道兵,赏典不举,怨言必起,五也。今河中斗米五百,刍蒿且尽,墙壁之间,饿殍甚众。且其军中大将杀戮略尽,陛下敕诸道围守旬时,彼必有内溃之变,何必养腹心之疾,为他日之悔哉!”
李晟表示,我们应该坚决“补仓”,“割肉”有五大弊端:
1. 李怀光赦免了,我们还是得防着他啊!防御他的兵派多不行,他不会相信您的赦免状;派少了就更不行了,您不怕他哪天反杀吗?
2. 赦免李怀光后,晋、绛、慈、隰4个州得还给他吧?这样一来,浑瑊、康日知怎么办呢?浑瑊刚当上河中、绛州节度使,康日知刚接手晋、慈、隰节度使。这俩为了您的削藩大业浴血奋战,结果刚得到点奖赏就被剥夺。为了安抚李怀光这样的叛将,却寒了浑瑊、康日知这俩忠臣的心,您觉得划算吗?
3. 西边的吐蕃、北边的回纥、南边的淮西,都在睁大眼睛看着陛下呢!如果陛下怂了,他们肯定会更嚣张,更不把我大唐放在眼里了。
45. 我们钱不多,要赦免李怀光,就得赏赐跟着他一起造反的将士,那么讨伐军就没赏钱了,这不是鼓励人造反吗?
最后,我们虽然苦,李怀光也苦啊!再坚持十来天,他必然比我们先完蛋,请陛下相信我!
很明显,李晟说的这几点,稍微改一下放到德宗讨伐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李希烈的时候也非常适用。陆贽的“割肉说”字字珠玑,李晟的”补仓说“也铿锵有力。没有金手指,谁都是很难抉择的。德宗作为鹰派皇帝,两次都选择了”补仓“,结果一次惨败,一次胜利。
综上,唐德宗是个对藩镇强硬的鹰派皇帝。可惜削藩战争失败了,于是饱受非议。战争结束后,很多人又喷德宗对藩镇太姑息,这就非常无聊了。六年战争把国家折腾得满目疮痍,你让德宗拿什么再打呢?相反,重新稳住阵脚的德宗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暗中积蓄力量以图再战。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就是建立在德宗的基础上的,具体可参看我的这个答案:
颇牧卫霍:如何评价唐宪宗李纯?
同时,德宗的失败给了宪宗前车之鉴。宪宗削藩时,敌人比德宗少多了(见下图)。然而大臣们纷纷表示,我们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安抚王承宗,只打吴元济一个,否则就会重蹈德宗的覆辙啊!
王承宗纵兵四掠,幽、沧、定三镇皆苦之,争上表请讨承宗。上欲许之。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弘靖以为“两役并兴,恐国力所不支,请并力平淮西,乃征恒冀。”上不为之止,弘靖乃求罢。
……
癸未,制削王承宗官爵,命河东、幽州、义武、横海、魏博、昭义六道进讨。韦贯之屡请先取吴元济、后讨承宗,曰:“陛下不见建中之事乎?始于讨魏及齐,而蔡、燕、赵皆应之,卒致朱泚之乱,由德宗不能忍数年之愤邑,欲太平之功速成效也。”上不听。
宪宗一开始不听,但遇到麻烦后,纠结了很久,终于退了一步,赦免了王承宗。
李逢吉及朝士多言“宜并力先取淮西。俟淮西平,乘其胜势,回取恒冀,如拾芥耳!”上犹豫,久乃从之。丙子,罢河北行营,各使还镇。
可见,德宗的失败经历,帮助宪宗君臣更准确地进行”庙算“,作出更合理的选择。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战争结束后,德宗还当了快20年皇帝,要谈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他重用宦官掌管神策军,又比如他拼命捞钱,搞出”宫市“、”五坊小儿“这些臭名昭著的东东,更让他的历史评价低到了极点。如果这个回答看的人多,我就继续写下去,否则就算了,太累了~
~~~~~~~~~~~~~~~~~~12/7/2017 更新~~~~~~~~~~~~~~~~~~~~~~
钱!钱!钱!
“钱是万恶之源”。自古以来,正直之士都是对钱不屑一顾的,只有内心龌龊的小人才一天到晚往钱眼里钻。孟子不是有句名言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此,想当一个名声好的皇帝,就千万不能爱钱。别说像德宗这样赤裸裸地热爱了,就是稍微流露出一丝对钱的关心,也会被正义的大臣怼得哑口无言的。
河东道租庸、盐铁使裴谞入奏事,上问:“榷酤之利,岁入几何?”谞久之不对。上复问之,对曰:“臣自河东来,所过见菽粟未种,农夫愁怨,臣以为陛下见臣,必先问人之疾苦,乃责臣以营利,臣是以未敢对也。”上谢之,拜左司郎中。
德宗的爸爸代宗接见河东的财务官员裴谞,一不小心问了一句:专卖酒每年收入多少啊?裴谞马上开始装B,不予理会。代宗还不醒悟,继续追问,裴谞义正言辞地回答:要当明君,就得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不是自己的荷包。您问的问题太没档次了,我不屑回答!当年曹操平定袁氏,占据冀州,第一件事就是查户口,结果被崔琰当众打脸。所以,千万别和这些清高正直的人谈钱,太俗了,您就不能扯点高大上的?
既然贵族君子们都清高得一塌糊涂,钱的事代宗只能找没丁丁的小人们解决了。
代宗优宠宦官,奉使四方者,不禁其求取。尝遣中使赐妃族,还,问所得颇少,代宗不悦,以为轻我命。妃惧,遽以私物偿之。由是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尝贮钱于阁中,每赐一物,宣一旨,无徒还者;出使所历州县,移文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
宦官们四处出击,到处受贿。从黑体字来看,太监们收了多少贿赂,代宗是要过问的,可见这些钱肯定要上交代宗一部分的。妃子家的人赏赐太监少了,代宗一怒,个个都吓得拼命补钱。崇祯皇帝看见这段,肯定满心的羡慕嫉妒恨吧。他想让老丈人周奎出点银子助饷,费劲了力气都没榨出几个钱来,这就是差距啊~
德宗刚登基,立马废除了老爸的总总捞钱”弊政“,赢得朝堂上一片喝彩。但没过多久,德宗就表现得比他老爸还无可救药。
削藩战争打得旷日持久,担任度支使的杜佑告诉德宗,现在每个月花费一百多万贯钱,国库快撑不住了,请迅速筹集500百万贯!德宗找宰相卢杞帮忙,卢杞派出小弟赵赞,“抢大户”,“税间架”、“算除陌”,各种“烂招”齐上,折腾得鸡飞狗跳。
杞乃以户部侍郎赵赞判度支,赞亦无计可施,乃与其党太常博士韦都宾等谋行括率,以为泉货所聚,在于富商,钱出万贯者,留万贯为业,有余,官借以给军,冀得五百万贯。上许之,约以罢兵后以公钱还。
……
明年六月,赵赞又请税间架、算除陌。凡屋两架为一间,分为三等:上等每间二千,中等一千,下等五百。所由吏秉笔执筹,入人第舍而计之。凡没一间,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文。除陌法,天下公私给与贸易,率一贯旧算二十,益加算为五十,给与物或两换者,约钱为率算之。
泾原兵变时,乱兵冲进长安,就摆出了“解放军”的姿态:“我们不抢大户,也不搞间架、除陌!”
及十月,泾师犯阙,乱兵呼于市曰:“不夺汝商户僦质矣!不税汝间架除陌矣!”
事后,大家一致认为卢杞就是泾原兵变的罪魁祸首,但德宗非说是老天爷坑我,不怪我的大臣,气得陆贽直跺脚。最后在李怀光的逼迫下,德宗才把卢杞贬为新州司马。李怀光完蛋后,德宗又要提拔卢杞当饶州刺史。幸亏一帮正义的大臣拼死力争,才没让德宗得逞。
卢杞之后,正义的大臣李泌开始管钱。他恢复被裁的官员,增加官员俸禄,还阻止德宗接受藩镇的贡献。德宗没办法,只能亲自拉下脸皮,到处要钱。
上谓李泌曰:“每岁诸道贡献,共直钱五十万缗,今岁仅得三十万缗。言此诚知失体,然宫中用度殊不足。”
……
二月,元友直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长安,李泌悉输之大盈库。然上犹数有宣索,乃敕诸道勿令宰相知。泌闻之,惆怅而不敢言。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到这里,实在忍不住了,把德宗臭骂了一顿:你是皇帝,天下的钱全是你的,你却像个匹夫一样到处捞私房钱,你tmd的智商呢?
臣光曰: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财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财以养天下之民,己必豫焉。或乃更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
“天下的钱都是皇帝的”,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读了崇祯皇帝的故事。他勤俭节约、不近女色。然而,自然灾害、后金入侵、农民起义,到处都要花钱,让他一筹莫展。他手下的官员、藩王们却一个个富得流油,拥巨资、嫖名妓、住豪宅。他们的钱真的是皇帝的吗?
李泌死后,德宗终于又找到了一个愿意替他出马捞钱的,裴延龄。他帮德宗建立私人小金库,又主张裁官省俸禄,被满朝文武联合攻击。
尝因奏对请积年钱帛以实帑藏,上曰:“若为可得钱物?”延龄奏曰:“开元、天宝中,天下户仅千万,百司公务殷繁,官员尚或有阙;自兵兴已来,户口减耗大半,今一官可兼领数司。伏请自今已后,内外百司官阙,未须补置,收其阙官禄俸,以实帑藏。”
……
国家府库,出纳有常,延龄险猾售奸,诡谲求媚,遂于左藏之内,分建六库之名,意在别贮赢余,以奉人主私欲。
官员们越是攻击裴延龄,德宗就越是宠信他。他死时,官员们纷纷欢欣鼓舞,唯有德宗黯然神伤。
贞元十二年卒,时年六十九。延龄死,中外相贺,唯德宗悼惜不已,册赠太子少保。
德宗为什么如此爱钱呢?简单地解释,就是他财迷+脑残。就像以前人们讨论明朝万历皇帝贪财一样,要么说他心理变态了,要么说他受小商之家出身的妈妈影响,总之就是不正常,随便换个正常人上去都比他强啊!然而,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为万历翻案的文章越来越多,他捞钱的正当理由也越来越多。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打过一场大仗的德宗,自然是深知金钱的重要。他之后的宪宗也一样,只要想打仗,谁都会拼命捞钱的。只不过宪宗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在史书上留下他冠冕堂皇的理由:如今藩镇割据、河湟沦陷,我一心要恢复大唐荣耀,可惜财力不足,所以才不得不攒钱啊!
绛尝从容谏上聚财,上曰:“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左衽,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而财力不赡,故不得不蓄聚耳。不然,朕宫中用度极俭薄,多藏何用邪!”
而德宗呢?削藩被打脸,只能当缩头乌龟,哪敢像孙子这样野心侧漏呢?从他生活简朴、又拼命扩编神策军来看,他捞钱的原因和宪宗差不多。
况陛下御膳宫厨皆极简俭,所用外分赐百官充俸料、飧钱等,犹未能尽。
八月,初置左、右神策统军。时禁军戍边者,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中尉,其军遂至十五万人。
先写到这里,有空再更下一节:说忠臣谁是忠臣。
他是唐王朝最后一个经历过开天盛世的君主,安史之乱爆发的那年他已经十四岁了,那是开始搜集记忆的年龄。他也亲身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事,对安史叛军的最后一战就是他挂名元帅时完成的,那一年他二十出头了,那是一个开始追求梦想的年龄。十多年后,他三十八岁时成为帝王,他立即开始向那万里江山倾泻他的梦想。然而,他失败了,败得很惨,他再次丢失了首都长安。四年后,为了收拾残局,他写下史上最真诚的帝王罪己诏,其中说:朕实不君......
他心中有爱,为了寻找在战争中失散的母亲乃至愿意放弃皇帝尊严。他心中有恨,因为在早年间曾经受到回鹘可汗的羞辱而恨了回鹘人一辈子。
他曾经无限接近成功,有过站在世界之巅的错觉,虽然他最终跌落谷底。
他敢于大起大落,只因为他想竭力追回童年时的那个大唐,那个盛世年华里的大唐而已。
他和你我一样,是个有梦想的平凡人。
台湾历史学家柏杨评价他是“傻皇帝”,但我不客气地说,那只是一种文人式的不晓人世艰难的酸腐。
要评价唐德宗的话,可以用hebe的那句歌词:只许叫我疯子,不许叫我傻子......
唐德宗李适是什么人呢。
有一个身份一定要提到,他是唐王朝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顺顺利利登上帝位的皇帝的长子。
太子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
太子承乾被贬充军客死异乡。
太子李忠被赐死于黔中。
武皇长子太子李贤猝死于合壁宫。
中宗李显长子 懿德太子 李重润被武后杖毙。
睿宗长子李宪主动将皇位让给李隆基。
玄宗长子李瑛因三王案被赐死。
肃宗长子李豫倒是顺利登基了,不过是在宦官的拥立下,如果肃宗多活几年,他结局如何也未可知。
代宗李豫的长子就是德宗李适
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要么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要么是武曌的日月凌空,要么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而在安史之乱后的一半历史则缺乏关注,很容易的简单目之为繁华落尽后的敷衍延续。
唐后期确实有很多问题,譬如宦官跋扈、藩镇割据、党争倾轧。但唐后期并非全是昏聩的皇帝,像宪宗、武宗、宣宗都是些有为的皇帝。德宗在位很久,有二十余年,但是历史评价不是很高,多是说他刚愎自用的。其实无非就是对待藩镇问题的失败。
德宗皇帝李适,是见证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大唐的,也见证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乱,更曾经在向回纥借兵时遭到羞辱。要说他没一点中兴大唐的梦,我是不信的。
他的父亲代宗结束了安史之乱,但是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河朔藩镇的桀骜不驯本就让代宗头疼,西边的吐蕃又趁火打劫,甚至让天子蒙尘。安史之乱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代宗只能对藩镇妥协。德宗继位时正值壮年,他一定有澄清天下的理想。
那么,该怎么办?当然是教训这群不听王命的藩镇,这些藩镇互相引为奥援,冀图以土地传子孙。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中央集权的皇帝都是不能忍受的。
于是顺理成章的,德宗拒绝了成德的父死子继,名器不可假人。那就打呗,本来一开始战场都是很顺利的,但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对于成德的措置不当导致了王武俊的叛乱。用李希烈削平梁崇义后,中央想要收回该藩镇,又遭到了李希烈的反噬。德宗并不是在这点困难下就退缩了,他一往无前的继续战斗下去。
但是泾师之变的确太致命了,相当于在大唐的腹心捅了一刀,本来山东打得再乱,关中总是稳定的,这下子连大本营都被端了,德宗猝不及防。
但泾师之变的叛兵毕竟数量不是很多,德宗被困奉天虽然窘迫,李怀光的朔方军足以扭转危局。这时候德宗让人很不解的没接见李怀光,后来李怀光更是反叛了。这实在是难以理解,李希烈的反叛还可以解释为藩镇为唐廷效命只为了兼并同类,在不被允许后的反噬。李怀光的反叛实在是让人困惑,无论是解释为卢杞的作梗还是神策军的排挤都很牵强,或许是今人看待唐人行事有时代感。
德宗初年的削藩的确是失败了,彻头彻尾的失败了,他的罪己诏也很痛心疾首。对河北诸藩也都妥协了,除了称帝的朱泚、李希烈是真的无法妥协的。
其实从结果倒推德宗当然是失败的,但是他不正是很像现在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吗?满怀信心,雄心勃勃的想要创建一番事业,结果却碰了壁,整个人摔的灰头土脸,从此意气也消沉下去。
区别只是年轻人失败了,没有万众的瞩目,他可以借酒消愁。德宗却背负着中兴大唐的责任,他的失败无疑会遭到后世的口诛笔伐。
其实他的孙子宪宗和他是何其的相似,一样的对藩镇强硬,一样的对藩镇作战,只是结果大相径庭罢了。于是宪宗就成了人们口口称颂的明天子,德宗成了刚愎自用的昏君。
德宗后来是有很多敝政,也着意于聚敛。所以会有很坏的名声,但正是他积攒的府库,成了元和中兴的基础。
德宗其人在位二十几年也不全是对藩镇作战还有聚敛。在晚唐时期德宗朝是一个缓慢变化的时期,两税制取代租庸调,将神策军交给宦官统率,将尾大不掉的朔方军肢解,联合南诏、回纥等国弱化吐蕃都是德宗朝的事。这些都将对晚唐政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联络回纥对抗吐蕃尤其难能可贵,德宗年轻时为回纥所辱,一定刻骨铭心。但能够为了大局,抛开旧怨,真的很了不起了。
如果德宗是个普通人的话,当他失败了,也许大家还会掬一捧同情泪吧。
德宗晚年时,太子顺宗中风,行动不便,六十多岁的老人晚景也不是很好。
——分割线——
识人不明,重用宦官,聚敛无度当然都是黑点,不否认。篇幅所限只是着重谈了削藩。史书里评价都很中肯客观的,前人之述备矣!新唐书: 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故其疑萧复之轻己,谓姜公辅为卖直,而不能容;用卢杞、赵赞,则至于败乱,而终不悔。及奉天之难,深自惩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至于唐亡,其患以此。
一个理想主义热血青年是怎样被现实修炼成闷声发大财的老狐狸的?
志大才疏,缺乏主见。有时候不顾及全局心生怜悯之心,有时候又因局部的小问题而心生怀疑猜忌。
偶然想起要看看《读通鉴论》,翻到了德宗一朝,就想到了这个回答,感觉说得还是蛮准的。我觉得他像雍正,代德顺宪,对应康雍乾,顺可以忽略,德宗的两税法有点像官绅一体纳粮……看资产纳税,只是实行得不好,总之他最初一腔热血,最后不得不铁石心肠,想办法捞钱,可是并没有他奢侈的记载,宁愿相信他是充军费了,不然怎么会外战平西平南平北,我觉得他在下一盘大棋,不过重用宦官确实有点
标准的国企领导,太像了。
唉,心有能力差,手段还不如他父亲代宗。他要有代宗水平,就冲他在位那么多年,唐朝情况也会有好转
之前我评论过唐代宗善用老子之术 说直白点就是装王八 根据心理学 身为儿子肯定看不起爹 并要做出一番事业 扬眉吐气 结果 强行中央集权 当拼凑出来的大军在河北鏖战不止的时候 在自己的都城 却被叛军狠狠来了一刀 当被围困在奉天小城的时候 他终于明白了他爹的良苦用心 最后也开始用起了老子之术 不过用的没他爹巧妙 因为宦官势力这开始尾大不掉了 文臣再无元载 武将再无郭子仪 帝王心术再难施行
唐人写他那个时代的志怪笔记是最多的
对唐德宗的评价最用心、最精准、最一针见血的毫无疑问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看了你就知道。
推薦閱讀:
※唐太宗為什麼廢太子李承乾?
※如何評價哥舒翰,如果他在潼關堅守不出,安史之亂是否能迅速撲滅,唐朝不會中衰?
※唐朝為何會「以詩賦取士」,詩賦難道比治國重要,為何詩賦在進士科中那麼重要?
※如何評價《大明宮詞》這部經典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