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色時判斷飽和度高低的標準是什麼?

當飽和度為0是,色彩呈現黑白。
假設飽和度為無窮大時,畫面是什麼情況?
飽和度是否有固定數值?
看到某個畫面的第一眼,判斷畫面屬於高飽和/低飽和/飽和度適中 的依據是什麼?
飽和度與明度如何正確區分?
高飽和度給人以刺激感,是否可以當感覺到色彩刺激時,及判定為高飽和。但每個人色彩感受有差異,標準如何確定?

百度了很多,也藉助矢量圖,直方圖,對飽和度有所了解。
但是對於飽和度還是沒有一個數值般的精確認識,請教各位大神。


飽和度的各種角度:

大家都知道顏色可以混合的。

那最飽和的紅色和灰色之間差了什麼?毫無疑問是紅色的補色——青,因為青+紅=白。

其他顏色也是同理。

如圖是一隻顏色明快的企鵝

去色之後是這個樣子:

為它加上補色則是這個樣子:

因此飽和度即原色的純凈度是色彩遠離中性色的距離.


我們打開PS時,會發現飽和度為100%的時候,三數值中的最小值必定為0,比如最飽和的紅色和青色:

(飽和度(S)為100%時,RGB中有一色為 0)


因為一旦不夠飽和,則必定存在補色,而補色則會讓最小值不為零。

因為,飽和度降低意味著趨向黑白灰,那麼RGB三值就趨向於相等。

比如最純的紅色是這樣的:

飽和度減半的紅色是這樣的:

飽和度為0的紅色是這樣的。

因此斷言,RGB飽和度的上限就是最低值變為0時的純色。

所以飽和度沒有無窮大的說法。


而從光譜的角度來說,波長越純的顏色就越飽和,飽和度越低,光譜中雜色越多。因為波段越雜,同時刺激到的人眼細胞種類就越多。


比如一種顏色只含有一種波段只刺激R細胞,要是波段多了,就容易刺激到G和B細胞。那就灰了。

還有空間上的分布,如圖,離遠了看起來接近灰色

但實際上沒有一個像素是灰色。

(放大後的局部圖)

因為離遠後,不同像素作用於同一片人眼感色細胞,就吸收了不同的波長。

這個如果不明白的話,可在知乎繼續查詢相關資料。我手上沒更好的圖了。

飽和度?不存在的。

題主第二個問題:

飽和度是否有固定數值? 沒。

首先「飽和度」本身數學定義就很有問題,


計算機定義飽和度的主要問題在於對中性色的選用,根據我剛才所述,飽和度是遠離黑白灰的程度從一個角度說, 降低飽和度相當於拿黑白圖和原圖混合。用怎樣的黑白圖去混合,結局完全不同。因此有必要談談黑白。


黑白圖就是飽和度為0,以PS為例,PS中魔改過的飽和度甚至多於三種,將純紅(255,0,0)的飽和度用不同的方式歸零得到如下不同的結果:

取色板中將飽和度降為0之後RGB三值是這樣的:

色相/飽和度將飽和度降為0之後是這樣的:

Lab空間中用色相飽和度將飽和度降為0是這樣的

通道混合器的默認設置將飽和度降為0是這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不同?因為某種顏色對應的中性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很難解釋。

以人眼為準,則難以數字運算;

以HSB空間(色板)為準,則人眼會覺得哪裡不對(後文鸚鵡圖第三幅);

以RGB空間為準,則人眼還是會覺得哪裡不對。比如下面兩種顏色,在RGB中直接去色卻成了一樣的顏色。

可能紅色和青色對人眼刺激量確實相同,但我們要的不是這樣的結果。因為對比失去了。一對對比強烈的相反色居然成了同樣的灰色。

說到底,將顏色降為成亮度,是個取捨問題。飽和度難定義,因為黑白圖很難做。

這裡插一個彩色照片做黑白的例子

這是一勺鸚鵡(來自修色聖典):

↓這是普通人做的鸚鵡(直接CTRL+U去色),

(羽毛的藍色黃色和身體間缺乏原圖的對比。)

↓這是用色板的演算法做的黑白圖:

(層次嚴重失調)

↓這是大神自定義中性色做的黑白鸚鵡。

(注意翅膀單位藍色黃色部分,雖然層次還是沒達到最優,但明顯比去色好)

另一方面,同樣定義下同樣數值的飽和度,人眼的感受卻隨畫面內容變化。

(我不知道這個說出來會不會阻礙新手進步。)

比如小面積的紅色感覺沒那麼紅
小面積的紅色圍繞著青色就會感覺更紅, 而青色面積不同又會影響紅色的存在感。

如上,具體照片要具體考慮。雖然複雜,不過還是有套路可循的,這裡不細談,光知道原理也沒用。

大量練習過明度、飽和度、色相搭配的藝術生在調節照片時會做得更好,這些是色彩構成的內容。

要是考慮照片中的明度變化和錯覺甚至構成內容,那感知上的飽和度就更複雜了。

比如顏色錯覺:

——要是用這幅圖中樹葉的飽和值去調節自己的照片,那肯定得不到這麼清淡透明的顏色。

再比如明度錯覺:

中間是純白色,但我們覺得在發黃光。


上圖去色後:

來自:構成基礎練習之四十三:明度錯覺_廈大陳文捷_新浪博客

一個人如果能遊刃有餘地畫出來,那在調飽和度時就很有數。


明度錯覺我拿出來說是因為很多人想給過曝的太陽/瓷器的反光染色,但實際沒必要——與其他色調不同,極高光必須是過曝的,不能過度追求細節

總結:

總結下,一個場景下的高飽和度在另外一個場景下可能嫌低,反之亦然。

以人眼為標準的飽和度嚴格意義上不存在固定的數值,不存在LZ想要的嚴格定義。因為這玩意兒隨環境變化,要調節優秀,完全看姿勢水平和審美。


不過必須聲明的是,我們沒必要吹毛求疵去嚴格定義,對顏色的區分,了解12種就夠,對飽和度的認識,粗略套用色板的定義就有足夠的直觀認識。

比如題主想要飽和度直觀的數字表示對吧?


可以看這個,原圖來自QQ空間玩得很66的大神@迷之那啥,我重製了:

其他的問題懶得回答了,如何判斷飽和度,真的只能靠(xia)審(JB)美(tiao),不建議走捷徑。比如光看矢量圖,就很容易做得不通透。


還有問題的話儘管問。


判斷飽和度的標準就是
不能讓眼睛看的時候覺得刺眼,也不能讓眼睛覺得這顏色慾求不滿。
特殊色調除外

飽和度不存在無窮大。因為顯示器沒有無窮大,眼睛的可識別範圍也有限。

飽和度和明度是兩個概念,一個是顏色,一個是光影。
如果是說「色相飽和度」里的飽和度明度。飽和度可以調整圖片的顏色飽和度,調整明度時不會改變色相但會導致飽和度降低,不管明度提高和壓暗飽和度都會降低。


飽和度是色彩三屬性之一(色相、明度、飽和度),由於自然界色彩無限大,所以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色彩討論都局限於是RGB空間。

RGB空間中,比如紅色,純正的紅色就是255.0.0,飽和度是100,色相環是0度,明度是100.

但是人眼在閱讀顏色時,尤其是複雜環境下的顏色時,會帶入自己的主觀觀念,比如說這張圖。

拾色器中這張圖的紅色只有196.21.26,飽和度是89,照比純正的紅差了很多,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飽和度特別高,特別鮮艷。

這就是人腦主觀評價的結果。這張圖中用的是去色突出主色調,還有一些圖用的是對比色,比如莫奈的《日出》。

圖片中的朝陽特別顯眼,整體給人的感覺又很恬淡,而實際上朝陽的顏色在拾色器中是242.98.87,飽和度只有64。這裡用的就是互補色原理(紅青互補)。

所以,當我們在照片調色的時候,就要利用好色彩對比來控制顏色的飽和度,來達到突出主題而又不辣眼睛的效果,當然,飽和度還得結合明度和色相來一起控制,比如莫奈的畫作裡面,如果朝陽不是橙色,水面不是青色,二是正紅和正藍,就會呈現這個樣子

嗯,這很老法師。。。


手機答題 可能會持續更新一直到寫完(圖慢慢補)

飽和度這個東西 可以說是只有在特定的色彩模型中才有意義

我們從色彩的形成說起吧
人眼中的視錐細胞分為三種 分別對特定波長的光有特定的響應曲線 這三個響應峰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原色」即RGB
所以所謂色彩 只是可見光波段內不同波長光線的能量分布不同 由視錐細胞接收後產生的神經衝動
因此 我認為可以將色彩的飽和度定義為特定能量分布曲線的光的總能量大小
從這個角度來說 飽和度是不存在上限的
但是對於視覺和計算機來說 不是這樣
首先是視覺方面 視細胞對光線能量的接受程度是存在一個上限的 我們經過測定 把這個上限繪製為一個可見光的色域
就是這張很常見的圖
(待補圖)
(從中心點D65至外飽和度是遞增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 飽和度的上限就是人眼視細胞的承受上限

那對於計算機來說呢
這裡我們要引入色彩模型的概念

為了在計算機中量化表示色彩 我們需要對色彩的特徵進行分離 量化 再編碼

這就需要根據色彩的特性設計色彩模型

比如說 根據上述的三原色 設計RGB模型

根據色相 飽和度 亮度 設計HSL模型

根據可見光光譜 設計LAB模型

諸如此類 還有各類其他的模型 都是對可見光的一種量化

當然 這些模型只是定義了怎樣量化色彩 沒有定義色彩的表達範圍(或者說是色彩的色域/色空間)

因此我們又定義了諸如rec.709,srgb,adobe rgb,prophoto rgb等色域

這些色域 就是在可見光範圍內 圈出了一塊「地」 作為本模型能表達的色彩範圍

這個範圍 我們就可以認定為是這個色域的飽和度上限

相信這個內容可以回答題主的部分疑問了

(先上課去 找時間接著答)


我有一篇文章涉及本問題,詳見--鏈接:理想的色彩--控制影像顏色的關鍵 - 知乎專欄(若能仔細閱讀,當能提高對數碼後期的認識)。


再具體談談數碼後期顏色控制中「判斷飽和度高低的標準是什麼?」。

對於一般人來說,也許有人喜歡顏色鮮明、高飽和的圖像,也許有人喜歡低飽和的。甚至,不同的人對顏色的感知也不同,有色弱、色盲的人存在,也有色強、密集恐懼的人存在……另一個因素是視覺經驗,看多好的影展、國際上主流圖像機構網站的彩色圖像(包括用觀片器看彩色正片-反轉片的效果),才會對彩色圖像的顏色程度有說認知。否則,看多了小清新之類(實際是類似彩色負片、偏色、欠飽和等),會覺得正常的彩色圖像過飽和及鮮艷。

而對於經過正規學習、觀看並製作過大量圖像的數碼暗房師來說,「判斷飽和度高低」則是有標準的。簡述散談如下:

第一,判斷顏色程度(包括飽和度)的第一標準,是還原拍攝場景的人眼所見的真實顏色。這一點看似容易但實際很難,就目前數碼相機而言,絕大部分綠色還原都欠缺較大,需要後期強化。而手機(尤其是蘋果)由於內置固件的演算法優化,綠色還原要好的多。

第二,圖像顏色在還原人眼真實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優化和強化。如很多風光類的日出日落晚霞等,實際都強化了紅色……

第三,具體到顏色飽和度。飽和度較低的話,圖像整體暗淡甚至慘淡,局部(顏色範圍)失真。如所謂小清新的人像,皮膚表現往往缺血和死板……

第四,飽和度如果稍高,則會出現後期的一個嚴重弊病--色漬。尤其在低頻圖像(如天空、花瓣、衝鋒衣等),飽和度稍過就會導致顏色堆積的色漬出現。

第五,如飽和都過高,則會出現後期另一個嚴重的弊病--溢色。

以下例圖說明。原圖如下:

校正綠色如下:

正常校正鬱金香的紅色如下:

鬱金香飽和度過高出現的問題:色漬(如下圖白色箭頭指示),溢色(鬱金香局部顏色變化,直方圖右側明顯溢出,左側也近於溢出)。

上圖僅為一例,供參考。另外,掌握顏色調控技術的暗房師,絕不單獨使用【色相/飽和度】調控某一顏色,而是使用【色相/飽和度】選擇顏色範圍(顏色選區),並配合【可選顏色】、【自然飽和度】、【顏色平衡】的剪貼蒙版進行。


你這個問題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我認真思考了一下。在修圖的時候。飽和度最高的數值是100。不是無窮大。在lr的界面裡面,可以調節總體飽和度和每個顏色的色相和飽和度。當飽和度為0的時候是黑白。飽和度為100的時候畫面顏色會非常鮮艷。我不知道對於飽和度100的界定是什麼。我個人認為,當高光和影陰飽和度都趨於你說的無窮大,那麼顏色都是溢出的。在直方圖裡。那最後的結果應該是白色吧。個人不科學不嚴謹的回答。要是有專業人士回答了我會回來圍觀的。


修圖者本人!


這是最針對性的回答了

公式般剖析色彩三要素:色相、飽和度、明度


推薦閱讀:

如何調出微博攝影師雙喜是朵花兒照片的感覺?
這樣的日系少女調色是怎麼調的?
這種風格色調的後期思路是怎樣的?
Photoshop 里「飽和度」和「自然飽和度」的區別是什麼?
攝影的後期思路有哪些?

TAG:AdobePhotoshop | 顏色 | 攝影后期技術 | 光學 | 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