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非同尋常的作畫介質?

生活中,有什麼特殊的介質,可能並非紙質,但是能和他們所在的材料融為一體,甚至超越在紙上作畫呢?


題主提的問題不錯,可以拔高到藝術史的角度來看。

自繪畫誕生以來,色彩與造型就是藝術語言的兩大主體。藝術史上所謂的風格、流派的不同都是由這兩方面不斷變化而形成的。從古典主義繪畫對造型的追求,到印象派對色彩的迷戀,藝術家關注的或是畫面的構圖、透視、人物的形態與比例,或是空間的創建等等。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等這些風格和流派的不斷湧現顯示了他們在色彩與造型方面取得的成就。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家越來越重視精神的表達,繪畫語言的變革成為必然,繪畫自身的所具有的精神性內涵被逐漸發掘

也就是說,利用各種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質經過組織與經營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成為了藝術家們越來越感興趣的一個方向。你會發現,藝術家想要描繪的具體物象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了,作品中依託材料所散發出的精神力量反而更能直接對觀者產生觸動。

舉幾個例子,比如張洹的香灰畫,他重點表達的並非是直觀的視覺圖像,而是繪畫中獨特的材質——香灰。顧名思義,香灰就是我們燒香拜佛留下來的灰燼,用這樣一種介質來取代顏料,就使材料具備了一種精神性。而這種精神性可以說是中國人所獨有的。

再比如蔡國強大名鼎鼎的火藥畫。

再比如王薇的發綉。

1、張洹的香灰畫

東風5號,2011

很喜歡這樣的作畫形式,之前寫過一篇專欄文章,專門介紹張洹的香灰畫的:http://zhuanlan.zhihu.com/youbie/20394312

這裡貼一部分過來。

外婆是家裡唯一信佛的。

每一年,她都會往周圍山上的那座小寺廟送香火錢。以至於到了後來,她乾脆在家裡折騰了一個小房間,買了一座小佛像,供在裡邊。這樣,就能時時拜佛了。在記憶中,佛前的几案上永遠擺著新鮮的水果,每次進那屋子,我都會偷偷順走一個蘋果吃,感覺供奉過佛祖的,就特甜一樣。案前還擺著一個香爐,上面總有幾束香在點著,久而久之,香爐裡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香灰。每當爐里裝不下時,外婆就會把香灰剷出來,放到花盆裡,或者挖一個坑,埋到土裡。總之,這些香灰是不會被隨意丟棄的。外婆總說,香是因,灰是果,你點什麼樣的香,就會得到什麼樣的香灰。點香時懷一顆虔誠之心,那麼也要用同樣的心意來對待香灰。

我總覺得,香灰是拜佛後留下的憑證。畢竟,你燒的香拜的佛,心裡默念的種種祈願,在你起身離開蒲團的一剎那,都煙消雲散了。能留下的,就是那燒完香後留下的灰燼。人們在香燃燒伊始到結束的過程中懷揣的敬意和虔誠的心意,都濃縮在這灰燼中了。它就是一個載體,承載著祈求者的希望和願望。它既是物質性的,又是精神性的。

所以當我得知這樣一種神奇的存在還可以用做繪畫的材料時,我是非常驚訝的。而能夠想到這一創意的藝術家,名字叫張洹。

關於張洹

其實最早了解張洹,是從他的行為藝術開始的。

張洹1965年生於河南安陽,在河南大學攻讀繪畫,並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取得了碩士學位。在90年代,張洹創作了許多「駭人聽聞」的行為藝術。他會把自己
脫光裸著身子坐在北京東村的公廁里,全身塗滿魚油和蜂蜜,讓無數蒼蠅爬滿全身,或是把自己用鐵鏈捆綁著吊在房頂,用輸血管將鮮血滴入地面上烤灼的托盤中。
那個時候的藝術家,窮的只剩自己的身體,能利用的也僅有自己的身體。所以他才用這種狂暴野蠻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為魚塘增高水位,1997年

當然,相比於這些過於「猛烈」的行為,我更喜歡他偏向於沉默的反抗,《為魚塘增高水位》即是一例。這是張洹出國前做的最後一次行為藝術表演。他邀請了40
位來自社會底層的農民工,讓他們裸身站在魚塘里,先是排成一條線,再是自由走動,最後就那麼直挺挺地站著,用他們的身體妄圖將魚塘增高一米,這簡直是沒有
任何意義的行為。然而即使無意義,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存在。在這之後,張洹去了紐約,一待八年。2005年,張洹回國,在上海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宣
布不做行為藝術。也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使用香灰來進行藝術創作。

「這是另一個世界」

張洹喜歡舊物件。或者說,是有記憶性的東西。在上海周邊有幾十個很大的棚,是賣舊貨的地方,在那兒你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東西。有一次,張洹看到一把鍘刀,立刻就聯想到了小時候在鄉村裡使用鍘刀的那種感覺。他很喜歡,就問老闆要了一千把這樣的鍘刀。

搬香灰的場景

同鍘刀類似,香灰也屬於舊東西的一種。幾千年來,中國人習慣於在祭拜和各種宗教儀式中焚香。這一行為是人們對美好生活殷切期望的象徵,而香這種傳承千年的
材質本身所具有的去濁存清和定心凝神的功效也使這一行為帶有了精神治療的寓意。在燒香拜佛的時候,人們想的總是些美好的願望,祈求家人平安,祈求早生貴
子,祈求事業順利,不會去想一些齷蹉陰暗的事情。

放虎歸山18號,2010

所以,當張洹第一次來到上海靜安寺時,他看到的是一種不同於現實的希望世界,「當我在寺院中,看著這些媽媽們,看著這些男男女女虔誠祈禱,我感覺是有些走
火入魔,或者說是有病了,真的有病了。我在想,是什麼力量使得他們那麼虔誠,在寺院中進拜,相信會改變他們的生活和命運,實現他們的夢?我發現,是通過敬
香、點燃、燒盡的過程,通過這個形式去實現他們的願望。」在這個世界中,有由香客們無數次燒香拜佛祈願留下的積累成堆的香灰。它們「已經不是灰燼,也不是
材料,它含有一種精神、一個集體的記憶、集體的創造、集體的祝願。」受此啟發,他開始在自己的工作室內創造香灰畫。每一年,他都要從江浙一帶幾十座寺廟請
來幾千立方的香灰運到工作室。而第一次張洹將靜安寺的香灰請到工作室時,他和他的同事「都是跪在香灰前」的。

後台,2009

生之我時3號

2、蔡國強的火藥畫

蔡國強的火藥畫帶有濃郁的中國符號。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火藥爆破後在紙上留下的痕迹就如水墨畫般,白色的紙同黑色的痕迹對比呈現出一種悲愴哀婉的意味。

升龍:為外星人做的計劃第二號,1989年,火藥、墨水、紙

Corcovado and Fantasia,2013

Photo by Joshua White/JWPictures.com, courtesy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

3、王薇的發綉

知乎大神 @SakuradaRishin@陳諾@庄澤曦 他們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王薇的採訪:
訪談|王薇和她的發綉

看了之後特別喜歡這位藝術家。

她的創作動機:

修習博士學位是要確定研究方向和纂寫論文的。我確定課題之初傾向於一種以頭髮為媒介的藝術的表達的主題,這種表達方式在當代藝術中普遍存在。在接觸了大量的案例後,「發綉」這種獨特又古老的藝術形式偶然的納入了我的眼界。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發綉研究」的方向最終定格。

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接觸了一些中國傳統的頭髮文化。關於頭髮的風俗、崇拜、禁忌,圍繞著古人的一生。

至於我為什麼在藝術創作中選擇頭髮作為媒介,也許與我研究了這麼多有關於頭髮的東西有關。當然冥冥之中也與童年的經歷與記憶有關,同時或許也因為自己是女性的緣故,會對頭髮關注的更多一點,覺得它與你的年齡、你的生存狀態、你的容貌有很大的關係。


關於頭髮的崇拜和禁忌了解的太多了,就不敢隨意捨棄自己的頭髮了。我就開始按天收集自己的頭髮,每天梳頭掉落的頭髮都會被收集起來,會把它們裝在小袋子里,標上當天的日期。時間久了之後這些裝有頭髮袋子擺在一起,就發現特別有趣,它們就像日記一樣,有的袋子頭髮多一點,有的袋子頭髮少一點,有的頭髮是這樣彎曲著的,有的頭髮是一堆,好像它就是那一天的日記一樣,很有趣味性,所以我就萌生了要用這些頭髮作一件作品的想法。

一些作品:

藝術家頭髮及玻璃器皿 15cm_15cm

藝術家頭髮及玻璃器皿 15cm_15cm

藝術家頭髮及玻璃器皿 15cm_15cm

藝術家頭髮及玻璃器皿 15cm_15cm

以上部分內容參考自:
孫迎雪:《材料即思想》,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有別(youbieart),期待與您交流。


謝邀,我要開大了。

用屌做畫的加拿大藝術家Brent Ray Fraser??

用翔作畫的藝術家Katsu。以街頭文化為主的藝術家。把自己的翔泡成能畫的再帶著面罩畫了扎克伯格。

行為藝術家Milo Miore用哦芒果夾著蛋畫畫,蛋的墜落伴隨著偶發性。

另外關於作畫介質我的個人理解是材料。蔡國強的炸藥是介質,豐塔納的刀片是介質,憑什麼大屌不能是介質?
還真有人較真介質這個詞?沒聽說過都,你要那麼較真在藝術里根本沒有介質這詞,介質的定義:
一種物質存在於另一種物質內部時,後者是前者的介質。
某些波狀運動,如聲波、光波中,則稱傳播的物質為這些波狀運動的介質。
介質分爲光介質、電介質、機械波介質、磁介質等等。


倫敦的嘔吐畫家Millie Brown用嘔吐物作畫

在Gaga演出里看到她的,我覺得超帥!!

喝下去的是染過色的牛奶

沈偉的dance art

還有 藝術家Heather Hansen用舞蹈作畫也好美

在南藝看過一個超有意思的展叫《蟲先生》
給小蟲子們的腳蘸上墨汁 讓它們在宣紙上爬

它們的足跡還能創造出一些特別的文字


有並非紙質甚至超越紙質的繪畫方式嗎?

答案是有!

紙質繪畫因為紙張的取得的便捷性和繪畫場景的多樣性,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最主流的繪畫介質,但事實上紙質繪畫不要說是在藝術創作的大類里了,即便是在傳統繪畫中也占不上大頭。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得慢慢展開來說,正好當作一個繪畫常識普及帖好了,讓我們先看看傳統繪畫里非紙質的有哪些吧:

油畫

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專門的油畫用紙,但不同於一般觀眾的認知,絕大多數油畫其實都是在亞麻/棉麻材料上完成的。
先選定好需要完成的作品尺寸,然後根據這個尺寸來製作一個木框,最後將布料繃緊在框上釘死,刷好底料後就可以用了。

這是木框:

綳好布後刷底料:

刷好之後:

但是在文藝復興早期,油畫材料和技術都沒有完全成型的時候,主流的畫種還是坦培拉,或者油坦混合。

坦培拉,即蛋彩畫,是一種利用蛋黃調色使用天然顏料粉的畫種,而油畫則多是加工完成的顏料膏,使用多種植物油(亞麻油、松節油、罌粟油等)來調色。

這是油畫顏料:

這是坦培拉顏料:

而這一時期,繪畫還是主要在木板上進行的。

比如大名鼎鼎的《蒙娜麗莎》:

達芬奇的其它作品和他所屬的佛羅倫薩畫派一樣,絕大多數都是在木板上完成的,這種情況直到凡艾克的出現才得到改變。

同樣是佛羅倫薩畫派的大師-波提切利,代表作《春》,也是在木板上完成的蛋彩畫。

---------------------------------------------------------

說完油畫還有版畫。

版畫不是答主的專業領域,只知道一些主流的版畫種類:

木版
石版
銅版
鋅版
絲網

這麼多種,顧名思義,它們的主要區別就是創作材質的不同,而魯迅先生就在我國現代木版畫的推廣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幅版畫在創作完成後都會定量印刷,而收藏家拿到手中的印刷作品往往標明了類似3/15這樣的數字,其中15即總印刷量,3即該作品是第幾次印刷的。

而每一幅珍貴版畫的印刷數量都是極少的。


誠然版畫最終以印刷到紙面上居多,但是在不同材質上的刻制過程才是其創作主體。

我國當代大師黃永玉的版畫作品《春潮》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你講了那麼多西方繪畫,那中國的國畫不就是畫在紙上的嗎?

嗯,這個觀點對也不對。

放眼國畫的發展史,現代、當代確實有很多大師喜歡在紙上完成作品,比如齊白石、吳冠中、張大千等等,但是在更久遠一點的時期,能夠名留青史的諸多大作,有很多是在絹這種材質上創作的。

比如工筆大神,畫聖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

宋代工筆李嵩的《花籃圖》

當然,不止工筆,很多山水也是,比如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還有宋代奇才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這些其實都是絹本。

---------------------------------------------------------

傳統繪畫里還有一個大類:壁畫


我就不多談了,像西方的《最後的晚餐》《創世紀》,中國的莫高窟、永樂宮等等,都是壁畫中的精品,更是和紙質繪畫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

那麼我們來看看,繪畫進入現代以後,藝術家們有了哪些超越紙質的嘗試呢?

首先登場的是我們的老頑童畢加索先生:

利用相機的長曝光原理,進行的光繪畫創作,人家早就玩膩啦~!

接下來是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

同他的代表作《記憶的永恆》比較一下:

是不是有種把超現實主義搬到現實里來的感覺?!!!
這也算是大師嘗試超越介質的一種嘗試吧!

馬蒂斯更屌,直接建了座教堂:

和傳統的充滿雕塑和紋飾的教堂不同,玫瑰園教堂只是在用光和極簡的線條來表達信仰之心。

恩斯特 《被夜鶯嚇著了的兩個孩子》
用門板和油畫的綜合材質創作了這副作品

克里斯托夫婦的驚人之作《包裹國會大廈》
這種立體層面的宏大視覺感受,是不是也很驚人?這也是超越傳統介質的一種手段吧。

約瑟夫康奈爾的裝置作品《玫瑰霍巴特》
雖然是裝置作品,但其實視覺上就是一副繪畫作品,並且充滿了童年的甜美。

在超越傳統介質方面,大師們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典範,看看當代藝術家們的表現吧:

Julie Bender的烙畫
一種用烙鐵在木板上繪畫的形式,精美而富有新意。

我很喜歡的藝術家基弗的兩幅作品:

他的作品多使用綜合材料創作,即可能是繪畫又可能是裝置,在超越介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看似粗糙的表面背後是精心的創作布局,寧靜中又充滿巨大的力量感。

蔡國強樓上已經有人提過了,作為國際上炙手可熱的中國藝術家,用煙火來創作作品,也是超越介質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位很有意思的女藝術家Alexa Meade的作品,她將模特或者靜物塗滿油畫顏料,再用相機拍攝下來,讓人產生這是一張油畫作品的錯覺,算是融合了兩種創作介質的嘗試:

是不是有點傻傻分不清楚了??

還有日本藝術家深堀隆介創作的樹脂金魚畫

原理很簡單,就是在一層層的樹脂上繪製金魚的各個部分,每畫好一層就加封一層樹脂再畫上面一層,最終就能產生真實的立體感,惟妙惟肖。
這種對於新的繪畫介質和視覺手段的嘗試,讓人心生佩服。
---------------------------------------------------------

當然不僅是當代藝術,有些民族藝術也是有超越介質的成分在裡面的。

比如土耳其印染術:

一種在水面上作畫,然後印染到布或者紙上的民族工藝。
美的讓人窒息,有興趣的可以搜下視頻。


還有藏傳佛教的沙畫,用裝滿各色顏色沙子的尖嘴壺,通過手臂的抖動來繪成一幅畫,在完成時一掃而空,象徵著塵世的虛無,也是一種令人吃驚的繪畫介質。

完成即幻滅:


謝邀。

畫畫的介質……就是所謂support了。

大家都知道的:中國畫有絹畫紙畫等等;歐洲人畫畫,有紙,有畫布,有畫板。
這些東西,看來簡單,說起來蠻複雜的真稍微了解點,會有種「跟我想像中完全不一樣啊」的感覺。

我之前有某課的小論文是說這個的,聊聊吧。


說說
現在大家習慣用紙寫寫畫畫了。但其實圍繞著紙,歐洲人,包括日本人,沒少遭罪費心思。
中國紙傳入歐洲之前,歐洲人這麼過日子:

莎草紙。最初是埃及人使:摘了紙莎草,削了皮,將莖切成三角形截面的薄片,在水裡泡一周;長條們排一列,垂直著這一列再擱一層,然後用木槌打:兩層薄片壓成一片了,再用石頭壓緊、石頭磨光,這就可以用了。要命的是:莎草紙只能在埃及那類乾燥地方使,濕氣一重,立刻完蛋;而且費盡千辛萬苦製得一張,只能單面書寫畫畫。
羅馬人曾試圖把莎草紙放在雪松熬的油里,以免被濕氣沾染,後來發現:倒是不受濕氣了,可是顏色日益變黃,字跡不清;油里撈出來,立時粉碎。這東西後來就沒人用了。

於是中世紀的人用羊皮紙,做法相當讓人不舒服:倒不是得殺綿羊或山羊剝皮——中世紀歐洲人生計艱辛,都下得了狠手——而是處理方式:羊皮剝下來,先得剃乾淨、脫了油脂,用石灰撲過,找個架子掛好張開,用刀颳得乾淨了,再用浮石磨光漂白。問題不言而喻:一隻羊能剝多少皮,制多少紙呢?價格昂貴,自不待言。實踐證明,越是嬌嫩幼小的羊,其皮子越適合寫字畫畫,所以好羊皮紙法語所謂velin,價格和普通羊皮紙parchemin可以相去萬里。
而且誰使過羊皮紙的都知道,如果不加各類染色劑之類,顏色其實很難潔白。歐洲人被羊皮紙虐習慣了,後來反而覺得老羊皮紙顏色很古樸。現在許多畫冊還用這個做噱頭。

中國的植物纖維紙就不說了。造福世界啊。荷蘭人仿製之後,一時饞死全歐洲。

之前琢磨浮世繪時了解過一點和紙,說說吧。
現在日本和紙做法,基本工藝是17世紀定的了。
制和紙,最常用的纖維來源,是楮樹。楮樹枝被煮過後,剝下樹皮來,晒乾;樹皮再用鹼液煮過,如此能去除樹枝上的澱粉、油脂與鞣質,變得清澈了,再將只餘下纖維的樹皮放在清澈寒冷的流水中,洗去鹼液。樹枝的纖維經歷過如此豐富的剝取洗滌之後,便變得清瘦纖薄。可以選擇漂白:將纖維放到有水蒸氣處,放久了,自然白凈些——雖然不如機械製紙添加化學藥劑,那麼慘白奪目。當然也有貴人喜歡自然甚至有波浪紋的,有古意,便不漂白。
匠人赤手空拳,將雜質從纖維中挑揀乾淨後,便可以將楮樹皮擱在石頭上敲打了——直至成為紙漿。將紙漿舀去一個平面上,抖動,使之展開成平整的纖維。這時候,可以用一種增稠劑來處理一下——通常用黃蜀葵根製作——不增稠的和紙成品薄些,適合寫字作畫當書頁;增稠的和紙成品厚一些,可以很硬扎結實。
甚至可以拿來當盤子端菜。

和紙的分類,最有名的三種:雁皮紙、三椏紙與楮紙。名字的來源,是三種樹。
雁皮紙古代也叫斐紙,表面光滑明亮,適合用來製作書籍,翻來很是順手。有浮世繪畫家會拿來作畫或印刷,當然各人洗好不一。浮世繪史上第一貓畫師歌川國芳,就嫌過這玩意太滑了,無論印刷還是作畫,感覺都不那麼順當。
三椏紙則有象牙色,喜歡的人認為有古意,這類紙表面纖細,適合書道。浮世繪名家中的肉筆繪能手,也願意使這個。
楮紙的質感接近於布匹,入水不會變軟,用途極廣。比如,浮世繪大宗師葛飾北齋少年時,為了掙零錢,曾經用殘舊的楮紙,粘成一人高的紙糊辣椒,在江戶街頭唱辣椒歌謠,跟扮河童的、扮福神的諸位為伍,蹭點兒賞錢。日本的摺紙文化、花道甚至型染,都會用到此物。


順便說說畫具——嗯,不能直接說是畫筆
我們習慣紙筆的搭配了。其實歐洲人古代,使筆不太多,而用炭條
歐洲古代素描或做工程圖,用的炭條不大挑揀:核桃木、李子樹、椴樹甚至白樺樹,有什麼木頭您就招呼。文藝復興前後,大家使了千多年炭條,都有經驗了。
滿手烏黑的大師們總結道:炭條的特色是在哪兒都能畫出印子,不拘牆上紙上人臉上,且不帶粘附性,後一條是優點也是缺點。
優點是畫錯了,隨手抹掉很容易:那時大家都用麵包屑擦炭條痕迹;缺點是炭條作畫,不易保存。16到17世紀,義大利大宗匠們的做法是:用亞麻油浸泡木炭,這樣炭條畫出來就帶粘性,油光鋥亮,方便大師們名垂千古。
一根炭條,看著簡單,也不容易的。

自身無顏色,需要蘸墨水的,則有鵝毛筆和現代用的刷狀畫筆。羽毛筆大概是六世紀開始有的:說是鵝毛,其實公雞和烏鴉都有,瑞典王室最有錢時,炫耀過天鵝毛制的筆。羽毛尖端用熱灰處理,脫脂,切出斜面和裂口。斜切角度大的筆適合寫粗體字,書信等字跡細密的,則得用削尖了的筆。所以西方書法之華麗多變,很大程度上,是寄托在鵝毛筆匠的刀刃上的。
一支羽毛筆,看著簡單,也不容易的。

中世紀往後,有錢大師也用銀條鉛條。銀條磨尖了手感極好,可以畫修長優雅的線條,在羊皮紙上呈現灰色,氧化後會變褐色,能夠長存;鉛條雖然比較軟,不像銀條那麼精細,但則比較親民:拿起來就畫,而且可以用麵包屑擦掉。
15世紀到16世紀,義大利的大師們也用黑石來畫解剖圖或設計圖,用赭石畫素描和裸體解剖。以至於粉筆與鉛筆,不一而足。

中國人用毛筆,但毛筆也複雜得很。
《齊民要術》里說了:青羊毛做筆芯,兔毫毛做筆被,這才能成好筆端呢。到現在,軟毫硬毫,狼毫羊毫。潘天壽先生認為羊毫圓細柔訓,很好使。蘇軾被貶謫到嶺南,就嫌那裡的筆不得用——應該是嶺南氣候不同,動物的毛髮硬度都不一樣了。
王羲之說,傳聞鍾繇就用鼠須筆,於是筆有鋒芒。《法書要錄》則說《蘭亭序》是王羲之用鼠須筆寫的。
——我就隨便想想。湖筆一度為了保證筆尖,即「湖穎」的整齊,每隻山羊身上,才找得出六錢羊毛,可以當鋒穎的。鼠須筆,有說是用黃鼠狼的,有說是其他貂鼠的,那工程也要命啊。鍾繇反正位高權重,到時候一聲令下,大家滿世界給他捉鼠去……
一支筆,看著輕巧,也不容易的。


說說畫板
大家都見過歐洲畫家把畫布擱畫板上作畫。也有木板油畫。
但畫板這玩意,不是隨便一塊木板就行的,比紙還麻煩。
歐洲地分南北,用的木頭也不同。義大利用楊樹,北方國家如荷蘭和德國則愛用橡木。達芬奇和他的諸位好友弟子們,愛用核桃木。其他橡樹、椴木、櫸木、栗子樹葉也不稀罕。
原則上,一棵樹只有中心一段可以做畫板:邊材和樹皮,太容易被蟲子襲擊了。當然,樹木中心也未見得太平:遇見木質粗細、木紋龜裂的,還是只能用布片或羊皮紙直接貼上。
木板拿過來了,先得上石膏或膠:大師切尼尼認為起碼得八層才夠勁;也有人想法子,用鉛白、油和膠水自製了圖層的,總之是變著法子抵抗壞天氣和蟲子。義大利人也積極往外尋覓:他們發現,西班牙那邊,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使松樹,加泰羅尼亞人用楊樹,但都不及義大利本土的。沒奈何,他們只好偶爾也接受一下北方弗蘭德斯人的玩法了。
歐洲北方人多工匠,安特衛普和阿姆斯特丹都有能工巧匠,專門負責把橡木乾燥、塗料、完成,送給畫家。橡木用完了,就找波蘭人進口。15世紀,弗蘭德斯人普遍要把木頭乾燥八到十年才制畫板;16世紀之後,他們改良了技術,二到五年就可以開工了:打磨平面,用白堊和膠水塗層,然後由行會前來驗收質量,再販賣到歐洲各地。
一塊畫板,也不容易的。

但說到頭,人類史上,無論是畫布油畫、木板畫還是絹畫紙畫,其實都只是歷史的一小部分。
人類史上真正的主流介質,或者說作畫方式,是:
壁畫。
也是真正最洗腦,最容易與周圍混融一體的藝術方式。


您別覺得壁畫這詞聽著土氣,不如油畫、山水那麼瀟洒。按歷史,壁畫是油畫、絹畫、帛畫們的老祖宗了。只說中國。唐絹畫,宋紙本,大家都看多了。
壁畫呢?敦煌莫高窟,更遠是三國時的曹不興,所謂曹衣出水,以壁畫著稱。
張僧繇也是壁畫聖手。您也許不知道這位老張是誰,但「畫龍點睛、破壁而出」這個成語,那是一定知道的吧?那就是張僧繇了。
漢朝石刻壁畫是一朝代表,就不提了。看圖便知。

非石刻的也有很好的畫:

敦煌壁畫,這感覺。

您大概意識到了,佛寺最愛用壁畫。為什麼呢?一會兒說。

歐洲油畫,是中世紀發明的。蛋彩畫,古埃及就有。
但都不如壁畫古老。
這裡得說一下繪畫這種體裁。
我們現在習慣,覺得畫是掛著欣賞的,是藝術品。
其實最早的畫,不像後來的中國捲軸、歐洲畫框、日本浮世繪,拿回去裝飾欣賞的。是拿來裝飾建築的。陵墓、神廟、教堂。

現在留存得久的歐洲壁畫,大多是fresco。又分為Buon fresco濕壁畫和Fresco secco干壁畫。
濕壁畫是牆壁表面做成濕灰泥,趁沒幹時,用水性顏料作畫。灰泥干透,顏色嵌進去,保留下來了,壞處也很明顯:畫濕壁畫的,不能失手,一失足成千古恨,沒法改。所以許多穹頂畫,是一遍濕壁畫,一遍干壁畫。濕壁畫打個底,干壁畫改一改,加加工。時間長了,干壁畫是會褪的,底下的濕壁畫卻不會。

像中世紀許多超老的羅馬式教堂,穹頂是一片黑,透幾個孔,熹微落下點光芒。那時的講究,是讓你覺得中世紀人間黑暗幽悶,沒希望,只有天堂是明亮的。
但那會兒,基督教就懂得了:要在教堂等各類地方,多做裝飾,天頂也不放過,360度無縫覆蓋滿。
這樣才有一種「你被包圍了」的感覺。


哥特式教堂愛用拉高的穹頂以及彩色玻璃窗,但大多不那麼考究。
比如華麗到塞維利亞主座教堂這種土豪金,卻也不愛認真畫畫,大多是些幾何形。
請看:

西班牙人這勁兒,是跟阿拉伯人學的。比如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是阿拉伯人留給西班牙的遺產,周遭頭頂,各類細密雕刻,沒有具體圖畫。你看了會得密集恐懼症。

17世紀巴洛克風格的羅馬的教堂,講究的是繁複細密,讓你看花眼。

盧浮宮則有這個:

關於壁畫和穹頂畫的概念,新藝術運動期間有一個說法:
凡居住者,都希望自己能夠身臨其境,而非從一個畫框里看世界。
掛了個畫框,形式上就代表了虛構,大家都知道「畫里是假的」。
而穹頂畫和壁畫,則有種無邊界的美感。
你住在無窮的壁畫里,抬頭看天頂也是,彷彿真用環境包圍自己,可以以假亂真。一種浸透式的美。


我換個例子。好比說,你用手機看一部電影,是一回事。真坐到大熒幕前,又是一回事。
壁畫,就是試圖用一種整體感來包裹你。這種表現力,比紙本繪畫要宏偉得多。
所以許多人願意在裝修上砸很多錢,而不太願意買幅畫在家裡掛。是因為,大家概念里,畫終究是附帶品,而裝修是營造環境基調的。
以前的壁畫,就是這種效果。


加上工業材質進步,現在已經可以不用灰泥水色顏料處理牆壁了。要做穹頂與壁畫裝飾,更方便。
所以巴黎現在有車廂是這樣的。
您沒看錯,就是穹頂畫。

汽車內飾,也可以如此。

現在大家都在說VR科技,虛擬現實,全息投影。其實也就是試圖製造壁畫當年給我們製造的牛叉效果。
而在人類還沒進入全息虛擬時代之前,全方位包裹的壁畫,也就是最好的、讓你投入到另一個美妙環境中的方式。
每個人都想坐在家裡,然後生活在別處嘛。

所以宗教設施都願意玩壁畫和雕塑。
不是他們想浪費錢,而是雕塑這種宏大的3D氣派,和壁畫這種無縫360度包裹的效果,才能更好的渲染氛圍。紙本繪畫和板上油畫,相比起來,就小家碧玉多了。


x蟹妖啦!
首先紀念當初考前班膜拜過的大神,仲明亮的圖章畫

出處:央美附中50年

如果光繪也算的一種的話,前陣子新百倫攜手塗鴉藝術家Ddoness拍的片,裡面的光繪簡直了!

(圖二不是廣告)

還有廣東塗鴉藝術家陳英傑,微博@畫圖男,作畫時候那種狀態太燃

日本老爺子堀內辰男用錶格文件作的畫,也顛覆了人們對Excel的認識,對就是那個表格Excel !

膠帶畫(貼東西的膠布)和磁帶畫(隨身聽以前的卡帶)

當然,在寒冷的冬季, 需要溫暖,最後這種畫會有種小確幸的感覺呢。那就是···樹洞畫

------------------以上&<( ̄3 ̄)&>------------------------------------------------


卸腰

題主說的「嘆為觀止」雖然比較泛。

但是就我第一直覺想到的就是這個:

去年聖誕節的禮物,哈哈還挺應景的,要是我早點放出來的話,估計很多男生就不用抓著頭皮愁送妹子什麼聖誕禮物啦。

另外,還有幾個玻璃球也非常好看,在我們滿大街玩個球的時候,人家已經在玻璃球里描繪宇宙了。

把宇宙「囚禁」在玻璃珠里,真是酷炫到沒朋友。

但這個嚴格來說其實不算是畫出來的,玻璃球內部的行星是由貓眼石以及純金碎片製作而成的。

星星軌跡則是通過高溫把彩色玻璃拉出來的。

哈哈,抱歉上面習慣性跑題了,下面的保證都是畫出來的!

說個身邊常見的吧。

這玩意,其實我覺得很多人應該都見過,甚至畫過:

哈哈哈,停完車順手抹的,驚艷不。

同樣是汽車玻璃灰塵上作畫,差距咋就那麼大捏。

其實還有很多「嘆為觀止」的東西就在身邊 。

小時候在某個旅遊景點見過這門手藝,趴小攤兒那一看就是兩小時,當時驚訝得不要不要的。

內畫鼻煙壺

它是用特製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內繪製而成的。

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一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

後來,手工藝人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變成磨砂玻璃,容易附著墨色,所以裡面畫的圖形越來越多樣複雜。

鼻煙壺作畫不單對創作者手上功夫要求較高,另外也非常考驗人的思維能力。

因為,它需要反手作畫。上色的順序也跟普通作畫不同。

平常畫一張畫是把最底下的顏色先畫完,然後再畫上面一個圖層的,而鼻煙壺上畫畫的順序則是相反的。我這種三腳貓的技術只能勉強搞定這樣簡單的單個平面畫。

很不容易噠,表揚一下我嘛。


畫鼻煙壺使用的一般是國畫顏料

在不同介質上畫畫,使用的顏料也不同。

常見的顏料就有水粉、水彩、油畫顏料、丙烯等。

水彩顏料粒子細膩,效果清透,有層次感。覆蓋能力差,不易修改,一般只能用於紙面。

水粉顏料也是水彩的一種,不如水粉顏料通透。一般畫海報、展板時候用的比較多。這是學畫畫時用得最多的,美術專業考試時,用得最多的顏料。

油畫顏料是一種用油做稀釋劑的顏料,需要做專門的油畫底子,一般是畫在畫布上。油畫很難干,乾燥過程是油與空氣中的氧的一個氧化過程。油畫能很好的保存畫家在畫畫時的筆觸。有很強的立體感。

丙烯顏料覆蓋性強。速干,形成一層不滲水的膜。顏色飽滿,除了在紙或畫布上畫畫之外,牆繪用的最多的就這種顏料啦。

丙烯顏料,是我工作後用的最多的,比如我們新裝修的下線活動的場地,也是用丙烯顏料畫的。

但這些顏料,很難附著在像玻璃這樣的光滑面上。

比較特殊的介質上作畫的還有,在蛋殼上畫畫的。

但它作畫的筆是把小電鑽。

畫了一個萌萌噠劉看山,但著電鑽吱吱吱的聲音,我瞬間腦補的是補牙的畫面。

某種意義上說,在這類堅硬的表明上創作已經屬於雕刻的範疇了。

在珍珠上作畫、象牙、牛骨上作畫也大致是這個方法。

自從,在去麗江,買了這個,我的U盤就沒被拿錯過。

而且我還有好多,哈哈哈。

寫這個回答的時候,電視里CCTV6在放《火線追兇之驚魂宴》,鍾漢良很應景地說了一句台詞:往臉上也可以畫畫啊!

額……

原諒我搜錯電影了。

不過,只要題主你腦洞夠大,又有一顆探(zhe)索(teng)藝術的心,總能找到非同尋常的介質,來完成嘆為觀止的巨作的。


張佳瑋的答案中也提到了,在車上畫畫,比我在車玻璃的灰塵上畫畫高大上多了!

一眼看出這是輛漢蘭達了。不過我很好奇,你們家這漢蘭達畫成這樣,天窗還能開啟不?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唐伯虎點秋香

還有 蔡國強 炸藥作畫

再看個成品


以前用紙粘土在蛋糕紙盤上作過畫,這種畫也可以叫推畫,是手工與繪畫相結合


骨灰

煙熏

還有用杯子底的咖啡漬畫出的杰倫


國外妹子用姨媽作畫,其實覺得還蠻美,不過只試過鋼筆水


火藥繪畫

一種利用火藥爆炸燃燒在不同介質上進行作畫的一種技法。由著名華人藝術家蔡國強首創。蔡國強(1957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表演藝術導演。8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中國發明的火藥創作作品,是國際藝壇上最受矚目的中國人之一。

火藥炸出成名路


1981年,23歲的蔡國強從福建泉州來到上海,就讀上海戲劇學院舞台設計專業。他第一次「觸」火是在1984年,把布掛在樹上,用小孩玩的煙火棒打過去,布很快就燒起來了。那時起,蔡國強就一直在做方案,「當然我的創意一直是不錯的」,蔡國強說,學生時代他一直在研究,一個作業能變多少方案。』85美術運動時,蔡國強獨自遠在泉州試驗火藥,1986年年底,蔡國強在前衛藝術運動步入高潮時,單槍匹馬前往日本留學。


在日本,蔡國強開始室外火藥爆炸,這種新鮮而震撼的藝術讓他從默默無聞到備受關注。1990年,他的《為外星人作的計劃第三號》隕石坑計劃,在一萬多平方米的地上大爆炸,成為日本評論家進行中日當代藝術比較和自我批評的範例。「在日本人的眼裡,我的作品是東方精神。」頗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藝術,讓他迅速成為日本當代藝術界活躍的藝術家。


2012年4月18日,蔡國強在浙江杭州西湖中間臨時搭建的平台上用火藥描繪西湖景點。

蔡國強杭州創作「火藥畫」《觀潮圖》 的過程

蔡國強杭州創作「火藥畫」《觀潮圖》 圖--卓克藝術新聞


第一反應是樹葉,然後是美女。


網上很多
河南有人用剪碎的頭髮作畫

簡直是廢物利用,理髮店的碎頭髮變成藝術品

捷克女畫家用自己胸部作畫

12月 據台媒Etoday援引外媒報道,捷克布拉格一名女畫家Tanya(塔亞娜)不僅容貌美麗,她作畫的方式不是運用傳統的畫筆,而是用自己的胸部來作畫。

塔亞娜她大方地分享自己作畫的過程,透過照片的呈現方式,完整地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

她先是把上衣脫下,接著把顏料塗在自己的胸部

之後再壓到畫布上,藉此完成多幅畫作。

只是這樣的創作方式,外界看法兩極;有人認為很多的現代藝術都是在挑戰社會的傳統和禁忌,往往情色和藝術就在一線之隔。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創作方式的權力,就看每個人怎麼認定了。

Tanya正在審視自己的作品

Tanya的畫作

【視覺震撼
攝影師的「裸體盛宴」】

美國攝影師Spencer Tunick素來以人體攝影出名,早在1992年便拍攝出大量裸體集結的攝影作品,網上有很多照片,這算是用人作畫?不一一列舉了

還有樹葉作畫,木頭切成段,在斷面上作畫。可以做成裝飾品倒是很藝術。


看了金哥哥的哲學作畫,想起了近來見到的這位國內某些想搞大新聞的網站傳是捷克的女畫家。

這比用男性生殖器作畫更難,因為完全看不到。

肯定是不寫實了。外行看上去應該也會覺得好看。
詳情:G??????sleriyle resim yap??yor(那個不知道什麼文看不懂,抱歉……)用屁屁作畫看來也不會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您們人類感受一下。



我提一個………………沙畫:曼荼羅


看到題目,腦海中剎那間浮現出一片色彩斑斕的瑰麗:

細密畫

奧爾罕·帕慕克在他的諾獎作品《我的名字叫紅》中,無數次的提到了一個大家可能陌生的名詞:細密畫,事實上,《我的名字叫紅》正是一部圍繞細密畫家和細密畫展開的懸疑小說。

上圖是奧斯坦.穆罕默德.法爾希奇揚(Ostad Mahmoud Farshchian)的作品,他1930年生於伊朗伊斯法罕,師從於另一位伊朗繪畫大師伊瑪米,他是當之無愧的伊朗細密畫的巔峰代表,也是我最喜歡的細密畫大師。

夜深人靜時凝神這張畫,你會發現有濃郁的詩意散發出來,這正是作者的獨特之處,他將自己對詩歌的領悟和天空行空的靈感融入到了作品中,創作出了一幅幅不朽的細密畫作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馬約爾稱讚他為「一位屬於全人類的畫家」。

細密畫,是波斯藝術的重要門類,是一種精細刻畫的小型繪畫,粗看上去,有點像中國的工筆畫,始於《古蘭經》的邊飾圖案。主要是用來作書籍的插圖,以及封面和扉頁上的裝飾圖案。

細密畫一般畫於羊皮紙、紙或書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題材多為人物肖像、圖案或風景,也有風俗故事。多採用礦物質顏料,甚至以珍珠、藍寶石磨粉作顏料。

在公元前16世紀,埃及新王朝法老的陪葬品中,曾發現過插圖卷物,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最早的細密畫。在此之後,細密畫曾在希臘和羅馬廣泛流行,但倖存下來的實物很少。它在帖木兒王朝(約公元1369~1500)達到鼎盛,18世紀後因歐洲殖民者入侵而幾乎消亡。目前世界各國博物館、圖書館、私人收藏的細密畫絕大多數是拜占庭、波斯、加洛林、奧托、 尼德蘭的手抄和小型木板蛋膠畫。

伊斯蘭早期的繪畫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馬賽克鑲嵌畫和壁畫藝術,另一類則是用做文稿、書籍插圖的細密畫。

穆斯林在歷史上一直非常重視文字和書籍,因此,裝飾書籍的書法和插圖在伊斯蘭藝術中也就顯得十分重要。雖然從10世紀起穆斯林就懂得了印刷術,但是他們依然固守著對手抄本的偏愛;又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古蘭經》里是不會配有插圖的,所以大量裝飾封面和插圖出現在供上層權貴和富裕市民消遣及欣賞的手抄本書籍中。

這些插圖通常描繪非宗教的波斯或印度的寓言、傳說、愛情詩篇及帝王、英雄的傳記,塑造出豐富的動物和人物的形象。

13世紀至17世紀間,在波斯文化影響範圍內發展起來的波斯細密畫,是伊斯蘭細密畫的主要代表。事實上,細密畫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至7世紀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時期。

薩珊波斯藝術中用自然主義手法描繪動物形象和變形手法創作裝飾及抽象圖案的雙重傾向,也作為波斯細密畫的傳統保持下來。細密畫發展過程中又分別受到西方和中國繪畫的影響,這些因素被波斯文化同化和吸收,形成了不同的階段和流派。

波斯細密畫追求平面空間的視覺享受,運用阿拉伯幾何和植物紋飾,並結合了中國的傳統山水畫技法,極具裝飾性,也營造出一種「精神啟示的氛圍」。在空間表現上,細密畫不囿於焦點透視,突出平面的超自然構圖,藝術家的想像力充分得以施展。

真正的波斯細密畫開始於12世紀的阿拔斯王朝。在阿拔斯王朝和賽爾柱王朝統治時期的摩蘇爾和巴格達,形成了最早的細密畫中心,出現了一個巴格達畫派,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細密畫受到了統治階層的喜愛和大力支持。

最初的插圖本是一些學術論文,後來插圖也用於故事和寓言的書籍中,從而為細密畫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傳世作品有《解毒藥典》、《卡里萊和迪木奈》,哈里利的《麥卡麥》和《樂書》等為數不多的幾種。

《麥卡麥》成書於1237年,現存有聖彼得堡圖書館和巴黎國立圖書館的兩個藏本。

書中插圖作者一方面吸收拜占庭的美術樣式,又熟練地掌握了薩珊波斯的細密畫技法,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無論是騎駱駝的商隊還是結婚行列中的人物,都具有豐富的表情和鮮明的個性,對動物的刻畫則在寫實之外不乏漫畫風趣。

巴格達畫派受到外來藝術和本地傳統的雙重影響,因此更接近阿拉伯和拜占庭的繪畫,人物的臉形橢圓,鬍鬚連鬢,姿態粗獷有生氣,與後期波斯細密畫中人物的文弱和秀麗形成對比。《麥卡麥》插圖畫就是巴格達畫派的代表作品。

有關細密畫的歷史和典故還有很多,就不詳細介紹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題目說有什麼特殊的介質,可能並非紙質,但是能和他們所在的材料融為一體,我認為細密畫就很典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壁畫,還有最近才流行起來的沙畫。

至於說超越在紙上作畫,這個我覺得沒必要比較。

真正美的藝術,是無法來作比較的,就像拿《教父》和《肖申克的救贖》來比較哪個更經典,拿蘋果和桔子來比較哪個更好吃一樣。

當你真正被一種藝術打動,從心底被震撼的說不出言語時,就會明白,一切的比較都是浮雲,而藝術永恆不朽!

(附一些細密畫作品,圖較多,非壕勿勉強,大過年的,欠費停機了多不好)

(註:本文所有細密畫皆為Ostad Mahmoud Farshchian的作品)


終於填坑了。圖侵刪。只有一張是自己拍的。好慘。谷歌比百度好用,嗯。雖然部分還是來自百度。
補充一下沒在其他答案里看到的吧。在別的地方看到過。
1.葉脈
搜索葉脈畫可以找到很多,舉個例子:

一般選擇網脈,葉脈越濃密越好,通常需要留下透明薄膜和葉脈,並漂白。我玩葉脈書籤的時候身邊沒有合適的材料,只試過用氫氧化鈉溶液(可加碳酸鈉)煮,樹葉只試過自家院子里有的,桂花葉算是葉肉易去除又不損傷葉脈的了,但葉脈不夠密,(好像也沒有薄膜?記不太清了)著色難,效果也不太好。其他獲得葉脈的方法不便嘗試。也有其他製作圖案的方式,不過一直沒有時間精力繼續做。。。嗯對於熟練的人來說,在合適的葉脈上作畫,和紙上也沒有很大的區別吧。
後來看到了另一種形式的葉脈畫:

推測可能是對需要保留的葉肉部分作了特殊處理,避免被腐蝕。好像當時有問店員?不太記得了哎。。。價格我也沒記,反正不便宜。這麼精細說不定用到了敝專業的技法2333

2.以地面為介質,以人為「顏料」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5月2日報道,美國亞特蘭大畫家克雷格·艾倫擅長利用一個個極小的人物形象來組成美國各大明星的肖像畫。由於每個小人物看上去都有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因此整幅畫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幅航拍照片。

3.以沙灘為介質,用腳走出痕迹

【環球網綜合報道】紐西蘭北島素以衝浪和天然質樸的海灘聞名,但是現在人們蜂擁出現在馬塔卡納島,卻是為了欣賞那兒的沙畫作品。據英國《每日郵 報》5月26日報道,3名藝術家受到街頭藝術的啟發,在海灘上做出3D沙畫,呈現出骷髏、小船、金字塔、萬神殿、森林、人像等畫面。

  這 三位藝術家是傑米?哈金斯(Jamie Harkins)、康斯坦薩?奈廷格爾(Constanza Nightingale)以及大衛?蘭度(David Rendu),他們使用的工具只有一根木棍與幾種耙子,哈金斯還利用光線的對比創造出了多彩的效果。遊客們聚集在海灘上,觀看他們的創作過程。

額我本來看過的是平面圖案,但是比較繁複,不過找到了這種形式的,感覺更加有趣。
有沙灘圖的話,PS是可以做出類似的紋理(像手劃的那種)效果的,用來寫字什麼的還不錯,只是我技術渣。。不知道有沒有人真的收到那樣的電子賀卡哈哈。(有畫工的話什麼效果都能出啦)
4.以雪地為介質,用腳踩

藝術家西蒙·貝克在西伯利亞的雪地里走出了一隻巨大的雪龍!他每天就在雪地里走一走,多走走的話,每天花5到10個小時就能創作出一幅作品。

3、4原理差不多。
5.以毛皮為介質,撥弄毛的方向,也可以形成紋路
其實跟麥田怪圈的原理差不多哈。
個人覺得純手工很難有層次感,配合其它工具還是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不過好像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成熟作品。倒是想起來有些奢侈品牌會在活的豬身上紋身,而且要反覆多次才能繪製得到理想的效果。(可能是委託給藝術家的形式。具體我就不8啦,只是介紹這種作畫形式而已。)個人不太支持這種做法。

6.《海街日記》裡面,姐妹們在梅子上用竹籤扎小洞,可以形成文字或圖案。

特地跑去截圖(╯°口°)╯︵┴─┴
換成我的話能戳的東西多了去了╮(╯▽╰)╭
7.在積了灰的板面上(比如玻璃),可以擦出圖案有個外國小哥玩的很6
看到後來有答主寫了,那我就不放圖啦。
8.理髮也可以理出畫呀
應該很多人都看到過,不補圖了。
以下是補圖的時候順便看到的:
9.小熊糖作為「顏料」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24日報道,德國藝術家約翰?科德斯用小熊橡皮糖創作出了瑪麗蓮?夢露、蒙娜麗莎和肯尼迪等眾多名人的肖像。

10.紐扣作為「顏料」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邁阿密藝術家奧古斯托·埃斯基韋爾就讓小小的紐扣發揮了另一種用途——他用不同長度的漁線把一枚枚扣子串起來,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人物肖像」。

11.羽毛上作畫

下面的是自己留意過卻沒填(完)坑的:
12.毛氈畫

優點是可以立體/平面,寫實/抽象,易上手,自己喜歡就好哈哈。這個圖不是我的。

13.傘面、牆面、玻璃、木材、塑料板等
這些在除了紙以外的材料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吧,我其他答案里放過部分,這裡就不放啦。
擠番茄醬、蛋糕裱花也跟畫畫很像呀2333

總結:
日常所見的陶瓷、布料的圖案,本質上也是換了個作畫的介質而已。民間有些食物上也會有作畫的風俗。園藝工作者用花擺出圖案,也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的繪畫。
只要能形成色差,哪怕只有相近的兩種顏色,也足以作畫。除了專攻幾種繪畫方式,其他的完全可以自由發揮。比如早稻大大也會用樹枝代替畫筆啦什麼的。
其實畫也可以是立體的呀,可以不同方向看起來不一樣啊…有些創作方式是模糊了繪畫和其它藝術形式的界限的。

完,撒花~


謝邀,恰好最近有在玩熱縮片。

朋友畫的,用打火機烤壞了,我帶回家用煤氣灶補救的。建議皮膚用水彩,而其它用馬克筆畫。


推薦閱讀:

如何自學成為專業的插畫師或漫畫家?
如何欣賞油畫?
繪畫時不會畫場景,應該怎麼累積元素?
陳丹青為什麼能為大師?
畫人物速寫怎麼起型?

TAG:繪畫 | 美術 | 藝術欣賞 | 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