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好多論文都有詳細說明,轉載一部分給你看看。原文未標註作者,侵刪!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和「至聖」。

(2)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從「無為」到「有為」: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但是,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都威脅著西漢的穩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認為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國家的需要;要維護政治的統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稱為「三綱五常」。它有利於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於扭轉內外松馳的局勢十分有利,漢武帝接受他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3)儒學成為正統: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從漢武帝時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並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設,興辦太學,規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漢武帝還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
此後,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學
(1)三教合一:漢武帝以後,儒學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程朱理學: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其中,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成為最為突出,「理學」也稱「程朱理學」。「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認為人倫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並指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但被後天的慾望所蒙蔽,所以強調「存天理,滅人慾」。「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主張通過學習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朱熹理認為,「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3)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中期以後,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他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慾侵我蝕,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去掉人慾,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於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1)李贄的離經叛道:明朝後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道學家(儒家中以正統自居的理學家,他們把儒家經典鼓吹成神聖不可侵犯的經典理論,一些貌似聖賢而實際品質惡劣的人以此為幌子)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聖。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形成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他自稱為異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聖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他批判道學家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2)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他從明亡的歷史中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他放棄科舉,開始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他重視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他經過實地考察寫成了巨著《天國郡國利病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捨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與黃宗羲、顧炎武同時代的王夫之,繼續和發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最後我補充一點的是,近現代發展起來的新儒學:
1.1919——1949年
民國四五年之交,整個中國陷在革命頓挫,內部危機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悶之中,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卻浸沒在一片尊孔復古的逆流之中。帝制復辟的事實,說明君主專制的影響仍然浸透於中國社會的機體之中。這使得一批年輕的激進民主主義者感到,民主共和國制度未能在中國真正確立,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觸動以孔教為核心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基於這種需要,他們進行了一場精神解放運動,對孔子、儒學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形成了「五四」時期轟轟烈烈的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時代潮流。在這種潮流的衝擊下,儒家傳統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吸引力喪失殆盡。「五四」批孔風暴之後,中國學界堅持唯真唯實的一批學者開始認真思考關於孔子評價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問題。他們對孔子、對儒家政治思想開始重新研究。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張君勱、馮友蘭、熊十力、賀麟等。

2.1949——1976年
這一時期,中國大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之政治倫理思想偏重於批判,並且隨著思想文化領域裡「左」傾思潮的日趨嚴重,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全民批孔、全盤否定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這一時期,在「左」的思潮的影響下,雖然有著「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但實際上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一家獨尊,儒家文化等同於封建主義,只能作為批判對象而存在。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政治思想既沒有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也沒有傳播的市場和條件,儒家之政治思想作為一種思潮,在中國大陸已無立足之地。現代新儒學這股保守主義的勢力被迫轉至香港及台灣兩地,且得到重要發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方東美等人。


3.改革開放以來
伴隨著盛行一時的極左思潮的消退,儒學在這一時期開始「復興」,並隨著蓬勃而起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興盛起來,甚至成為當代中國的「顯學」。經濟的發展,政治環境的寬鬆,學術交流的頻繁使儒家思想的研究在這一時期進入到了黃金階段。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成立了眾多的儒學研究機構。其二,創辦了一些專門的儒學研究刊物。其三,召開了大量的國內國際儒學研討會。其四,發表出版了數量可觀的儒學研究學術論著。其五,社會各界人士給予儒學研究普遍的關注與重視。其六,儒學諸問題探討的深度、廣度的雙向拓展、對待孔子儒學之態度的根本性改變是儒學研究之繁榮的內在表現。其七,「大陸新儒家」的出現。

代表人物有杜維明、余英時、成中英、劉述先等人,他們可以說是現代新儒家的第三代。


上面的答案是學界通說,很多不準確,荀子和孔孟的思想就有多不同,比如在哲學基本問題人性上,孔孟主張人性向善,而荀子卻主張人性本惡,並且培養了兩個法家的弟子,後面的董、程朱,都是用孔孟來註解自己的思想,理學心學最多只能算是儒家的支流,其實他們都是打著儒家的牌子發展自己的思想,應該單獨列一個流派,不應該通通丟到儒家的籃子里。由於後來人對儒家曲解太厲害了,倒是明末清初,民國時期,有些人在回歸真正的儒家,要格來說,儒家就是指孔孟思想,最正宗的儒家典籍就是論語和孟子。所以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治國的思想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學界也有皮儒骨法的結論。想要了解儒家思想,首重論語和孟子,其次是明末清初的顧黃等人的著作,再次是民國時期的新儒家。以上回答受傅佩榮先生影響較深,而傅師從於方東美先生,方是民國時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中國哲學史 胡適 馮友蘭


推薦閱讀:

中國人祭祀祖先的習俗和地府轉世輪迴的神話體系是否矛盾?
如何系統地學習吟誦?
為什麼梨園春會衰落到幾乎無人問津?
一個80歲的人吃過的鹽、走過的橋真的比一個20歲的人吃過的飯、走過的路還多嗎?
春節送紅包習俗的由來?

TAG:傳統文化 | 儒家文化 | 儒家 | 中國古典文化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