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陝西作家群體,比如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孫皓暉?

上世紀90年代有陳忠實《白鹿原》(1997年榮獲茅盾文學獎)、高建群《最後一個匈奴》和賈平凹《廢都》的陝軍東征,現在有孫皓暉的《大秦帝國》,都是數十年磨一劍,然後一經發表就震動文壇的作品。但是陝西作家卻很少引領中國文壇,為什麼?


文學研究中有以地域為單位的「XX作家群研究」,旨在探討地域對作家創作得影響。舉例而言,俄羅斯作家總能寫出很宏大的作品,比如《戰爭與和平》《紅輪》,這與其廣闊的國土有關係。日本作家的作品中總能讀到一種憂傷,比如太宰治和川端康成,這與日本「恥感文化」有關。所以,只要不把地域對作家創造得影響庸俗化,這種研究還是有道理的。


具體於「陝西作家群」,我說兩點:

一是陝西作家往往有「土地情節」。無論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土地都是他們小說中永遠的主題。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繞不開的是家鄉的土地;陳忠實的《白鹿原》從白嘉軒看到白鹿跑到那塊土地開始,又從這塊土地引發的愧疚結束;賈平凹《浮躁》《秦腔》《古爐》《老生》……離不開的是對農村地刻畫,賈平凹也被陳思和稱為「緊貼大地飛翔的作家」。時間已經到了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當余華《第七天》已經開始在城市中迷失,格非《春盡江南》將烏托邦位於了燈紅酒綠之中,當蘇童《黃雀記》寫起了改革開放後的江南小城鎮,當閻連科《炸裂志》描繪了了農村是怎樣一步步「炸裂」發展成大都市……賈平凹依然固守鄉土,近年作品,《老生》講百年鄉村史,《帶燈》講農村基層幹部,《極花》講農村拐賣婦女的現象,這些小說的後記中,「土地」這個詞被賈平凹屢次提及。

需要說明得是,這並不是說陝西作家寫作很「土」。《白鹿原》被稱為中國的《百年孤獨》正是因為其中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賈平凹的作品,《秦腔》中引生以一個瘋子的視角有時近乎全知全能的感知,《老生》里活了上百年的講述者,《極花》里跳上房梁觀察自己怎麼被強暴的女主角,這些顯然都不是傳統現實主義的寫法。

無論鄉土情結還是魔幻的寫法,陝西作家的創作歸根結底是植根於秦地文化。關於魔幻的手法,有「魔幻現實主義」和「幻想現實主義」之分,後者指那種奇幻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塊土地之上,比如莫言得創作(莫言諾貝爾獎頒獎詞中用得就是「幻想現實主義」,很多地方翻譯錯了);前者比如馬爾克斯、賈平凹,是指根植於當地的文化,即這種奇幻只可能發生在那塊土地之上。應該說,悠久的三秦文化也是陝西作家自豪的資本。


二是陝西作家在創作中是很下苦工的。陳忠實為了寫《白鹿原》遍訪當地各縣,閱讀了大量縣誌;路遙寫《平凡的世界》,在圖書里借了歷年的《人民日報》,一頁一頁翻,把某年某月某日發生的新聞,在小說中可能用得上的,都記了下來,據說手指能翻出了毛病;功成名就的賈平凹依然保持著平均兩年一部長篇小說的創作速度,在當今文壇,殊為難得;更不用說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500多萬字的浩然巨著,今天這樣潛心創作的作家很少很少了。

總得來說,以省為單位而論,陝西是中國當代文壇很重要的部分。陝西、河南、山東是今日北方文壇最出作家的三個省,全國範圍的話,再加上江蘇、浙江、湖南。有些省份確實近幾十年沒出過什麼大作家。至於什麼原因,這很難講,可能是文化積澱,也可能只是偶然。


再多說兩句,「陝軍東征」是90年代很著名的文學現象,已經進入了文學史。有陝西「三駕馬車」、「五虎將」的說法,關於這種說法的具體來源,多有爭議,甚至還有不少文壇罵戰,感興趣得可以去搜搜,很有意思。這裡不八卦,單就作品論,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熱愛命運》實在無法與陳忠實的《白鹿原》和賈平凹的《廢都》相提並論。在我看來,「陝軍東征」多少還是有炒作之嫌。

至於題主所言「陝西作家很少引領中國文壇」,這裡需要說明,中國現當代文壇很少,甚至沒有出現過以某個地域引領文壇、引領創作的現象。引領文壇的往往是某種創作風氣。拿80年代舉例,首先是回憶文革創傷的「傷痕文學」,之後是反思痛苦根源的「反思文學」,隨後是痛則思變的「改革文學」,再之後是回到民族源頭的「尋根文學」,其後還有「先鋒文學」、「新寫實主義」「新歷史主義」等等,這都是某種創作風尚,或創作方法,而非某個區域作家引領。到了90年代之後,連可以概括的創作風氣都沒有,進入諸神退隱、眾聲喧嘩的時代,更遑論某區域作家引領文壇。作為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大國,如果某幾位作家引領文壇,在今天這個時代,並不是好事。


陝西作家一直在引領。只是大家離文學太遠。一般熟知的也是有影視作品的成功帶來的那些作家。還有是像史航、止庵等名人推薦的少。那些人都是華北或東北的。就能聽懂普通話,嘴裡一直是王朔王小波。太可憐。


陝北作家群,在這個時代火與不火是根據讀者來判斷的,比如我是一個地地道道從農村走出來的人,知道農村人的各種「優渥卑劣」。這樣的話再去讀《帶燈》《古爐》《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就會很有感觸。如果一個從小生活在城市的人去讀陝北文學可能只是從批判或鑒賞的角度來理解作品。就說我舅舅吧,現在是一名教師,50歲。《平凡的世界》他每次看,每次哭。我舅舅自幼喪母,姥爺老實巴交沒文化,他初三複讀了6年才考上中專,上初中時寄宿在學校,每天吃飯就是大餅泡白開水。餅也是從家烙好帶到學校的,每次吃飯都偷偷的藏在一個角落。年輕人的自尊與自,不經歷是不會深入理解孫少平的內心世界。同孫少安相似的是我的大姨,大姨為了舅舅能出人頭地(考上中專)到26歲才出嫁,每天就是靠著 從鄉下收雞蛋到城裡去賣。有一次座火車去城裡賣雞蛋,火車門的腳踏板太高,身材瘦小的她沒站穩,連人帶雞蛋都摔在站台。我們不經歷這樣的人生體驗,那麼這樣的一部作品,我們讀不出血與淚。不能造次去評價好與壞。


其實陝西作家中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其實就是陝西不同地方的一些本土作家,陝北關中陝南就這種地域分布才會成就不同的作品


押沙龍:

陳忠實是個好作家,但是白鹿原表達出的世界觀是朽壞的,也是荒謬的。

不是說作家必須傳達世界觀,也不是說描寫了朽壞的世界,作家的觀念就是朽壞的。就像《黑夜想你沒辦法》,它就是描寫了一個個的人,它的世界比白鹿原更黑暗,然後卻寫的那麼好。問題是白鹿原在努力地傳達作者的世界觀,在努力地表彰鄉約去傳達讚美,所以才會有那種朽壞觀念的氣息。

有一陣「陝軍」作家的書很火,《廢都》、《白鹿原》、《最後一個匈奴》.......我讀了都不喜歡,那種感覺就像逛故宮,總覺得有一種棺材味,文字里似乎有一種沉醉於腐壞的氣息。描寫鄉村的小說里,我喜歡《故鄉相處流傳》《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故鄉天下黃花》。

這也是我今天的看法。

清風子:

想起了當年的《菊豆》,看這部電影時感覺很壓抑,心裡頭堵得慌,一股子陳腐霉爛的棺材味兒。

把膿包撕開給你看,向你揭示表面的日常生活之下各種被掩蓋了的極端醜陋,黑暗、溷濁、齷齪、腐爛,令人作嘔,卻又讓你看不到一丁點新生未來的希望。


看賈平凹,陳忠實,路遙的書比較多
其他作家的書沒看過
我作為陝西人,他們寫的書拋開藝術成就不講,更多的給我的感覺是一中情懷
很多時候讀賈平凹的書感覺置身在城牆上看著城裡發生的一切故事,或者是村子裡人的喜怒哀樂
陳忠實老先生是關中的代表作家,每次讀起來就像回到老家,看著村子裡認識不認識的人在過日子
路遙的書高中讀了一些,很激勵人,自己比較喜歡陝北話所以覺得讀起來也有趣


活在過去的一群人。想說的東西都差不多,翻來覆去地弄就是多餘了。


打動讀者的不是他們,而是在黃土地上滋生的文化,他們只是如實地描述了這些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


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喜歡看作家的書,卻很少去評價某一個作家,因為深深地覺得,很多作家思想之深邃,遠非我們這些人可以評價的。

這裡說的喜歡看,是看《平凡的世界》、《廢都》、《紅拂夜奔》等作品,而非小時代類的。

由於我自身是從黃土高原走出來的,所以再度這些陝西(我不是陝西的)作家群體的作品的時候,往往能夠引發更多的共鳴。

有時候,讀他們的書,彷彿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讀黃土高原。

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思想,他們展示出來的東西,已經和黃土高原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我覺得這是一個區域的環境、文化對作家的塑造。

甚至我覺得,沒有親自見過黃土高原,沒有在黃土高原感受過天地遼闊,感受過窯洞歲月,感受過一道道大地的傷痕的人,對於這一群體的作品,在讀的時候,總歸會少那麼一點兒代入感。

這麼多年,在外奔波流浪十餘載,但是無論多遠,讀這一群體的書的時候,彷彿又 站在了黃土高原上,下面是道道溝壑,上面是天高雲淡。


一大幫子吃飽了沒事幹的趙家老爺說起種地的,不屑也就算了,還要嘲諷種地的這都什麼年月了還種地。脫離了底層階級的精英還真是膩害喲

還是那句話,歌唱土地的作家這麼多,讓你們看膩了,都不記得自己是吃米的。

就靠這種思想傳承文化還是離文化遠一點,實在看不慣知乎上某少數人口一張一合感覺自己說什麼都對的破嘴臉。(不針對大家,就是看不慣這個回答下的個別人)


過去陝西人用「吃顆顆糧」和「吃面面糧」來區分城鄉。這些跳出「農門」的可以「吃面面糧」人,有機會抬頭看看天,也可以低頭再看看腳下這片土地。這些作家普遍鄉土情結濃厚,故土難離!
二十多年前有一部電視劇《半邊樓》,還是寫的是農科院的先生們……
儘管陝西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企業、全國知名的民生、金花等三產,但是,好像沒見過寫這些的作品。
寫民國時期生活的電視劇倒有幾部,可惜反響一般。
西風殘照,漢家宮闕。
算是距離產生美吧?!
城在那哩,風景也還在那兒。


為啥不叫「秦軍東征」,「陝軍」聽起來怪怪的。


陳忠實生於灞橋、長於灞橋,是徹徹底底的白鹿原下的人,他的作品裡記錄的是他所生存、居住的周圍的環境。而賈平凹的故鄉是西安城南300里外秦嶺群山裡的商州,成年後定居於西安城,多是寫自己前二十年所經歷的故鄉,這些東西其實已經不在他的身邊了。
推薦大家看一下紀錄片《路遙》:http://www.le.com/jilu/10008416.html


陝軍東征


陝西文壇三駕馬車已去其二


陝西作家寫的東西都比較接地氣,寫很多基層的東西,能引起共鳴


如何評價是嗎。
他們都很好,都混出了名堂。挺好的。


因為太接地氣,剛富裕起來的一撥人不敢面對不久之前的窮困。


我先想問一下引領文壇的定義是什麼


1、陝西派一直走的是鄉土路線,但是黃土就那麼多,寫著寫著就寫沒了,後面沒有什麼好寫的了,使得現在陝西那邊的作家也不願意寫鄉土了。
2、前些年陝西山西挖煤都富了,大多數的人已經把鄉土忘掉了,沒有什麼體會怎麼寫書。

另外說一下賈平凹,一直就是女人,屁股,白饅頭,還有性壓抑,和性釋放,沒什麼新意了,再說現在社會這麼開放,大家又這麼忙,哪有這麼多的性壓抑呢?以前很愛看,現在不愛看了,還是看王小波來的痛快和實在。
強烈推薦劉震雲。


推薦閱讀:

金庸小說里眾多「父親」你最喜歡哪個?
張愛玲是一流作家嗎?
莊子說的「鯤鵬」是不是一種鯨魚?
宋詞的詞牌名怎樣起的?有什麼寓意?有什麼作用?

TAG:作家 | 電視劇 | 中國文學 | 白鹿原書籍 | 賈平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