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六國遺族起義,用的是故國的文字還是秦的?
始皇帝死時六國覆滅也沒多少年,六國有影響力的人如項氏田氏等都還在,之後遺族們復興時,文字、服飾、制度等不會還是依照秦制吧?
好問題!先給結論:六國遺族起兵之後,制度仍沿續六國之舊。
六國之中,楚國制度特點最為鮮明,請以楚國為例論述。
1、陳勝起兵之後,以楚制建制,證據如下:
陳王徵國之豪傑與計,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上柱國是楚國官制中僅次於令尹的高級官吏。
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楚制,令尹即相當於六國的相國
上柱國、令尹是楚制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官職,皆見於陳勝所建制度之中,其為楚制甚明!
2、項氏建制也以楚國舊製為核心,證據如下:
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
司徒一職見於列國,也見於楚地,令尹則為楚國獨有!
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
柱國一職也為楚國獨有
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
莫敖,史記集解謂其為楚之卿號。
在地方制度上,項氏也沿襲楚國舊制,表現為縣令稱公,如
(灌嬰)擊破柘公王武
【索隱】:案:武,柘縣令也。
楚命蕭公角將兵擊越,越大破楚軍。
【正義】:蕭縣令。楚縣令稱公;角,名。
臣瓚在項羽本紀的註解中曾說:「時立楚之後,故置官司皆如楚舊。「鉤稽史冊,臣瓚之言不虛。陳勝、項氏所復興的楚制對於後來的漢制影響頗大,如劉邦初起兵自稱沛公,沛公之意與沛縣令同;劉邦早期所推行的爵制,有執帛、執珪等名號,明顯是楚制。由斯可見,六國起兵之後是復興了六國舊制的。
服飾
戰國秦漢之間服飾變動不大,無所謂復興不復興。另一方面,戰國時期六國的服飾趨於一致,而其式樣,也都可以在後來的漢朝找到。
戰國之時流行深衣,其形制,《禮記·深衣》記載: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 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下齊如權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聖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深衣是戰國至兩漢之時的常服,在周、秦、齊、魏、中山等國的遺址之中均有發現。
除深衣之外,褝衣也是戰國之間列國通行的服飾。
《九歌·湘夫人》:遺余褋兮澧浦
《方言》:褝衣,江淮南楚之間為之褋
戰國之際,常服既然通行,自然無所謂復興與否,唯楚服與中原略有不同。
《史記·叔孫通列傳》
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
【索隱】:案:孔文祥雲「短衣便事,非儒者衣服。高祖楚人,故從其俗裁製」。
服飾之中,唯一有鮮明特色的,當屬冠冕。
《後漢書·輿服》記載有高山冠
高山冠,一曰側注。制如通天,頂不邪卻,直豎,無山述展筒,《獨斷》曰:「鐵為卷梁,高九寸。」中外官、謁者、僕射所服。
太傅胡廣說曰:「高山冠,蓋齊王冠也。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近臣謁者服之。」
高山冠為齊王冠,田齊後人復國,或當復此舊制,其他如楚國之獬豸冠,或也在此例。
貨幣
並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六國復興之後,恢復了六國的幣制,傾向於認為無,理由如下:
1、從陳勝起義(前209)到漢朝建立(前202),七八年間,天下風雲激蕩,群雄並起,相互攻劫,並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可以使列國推行幣制改革。
2、六國遺族雖然復興,但大都出自張楚法統,在對秦的問題上使得其同氣連枝,恢復舊幣制無疑是自設壁壘。
3、漢朝建立後,不見有廢除舊幣制的舉動,僅見改革秦制。
《史記·平準書》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
此中更無一語指出關東六國曾經恢復六國舊幣制。
綜合以上而言,六國在貨幣方面應並沒恢復舊制。
文字
@白開水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但其所提出的兔子山出土」張楚之歲「簡文並不能成為一個很有力的論證。」張楚之歲「出自兔子山遺址八號井,該井中所出土的簡牘並非都是楚國文字,楚文簡牘僅占其中的少部分。
我的看法是:列國並沒有恢復舊有文字,但六國文字在日常使用中可能還有一定的遺存,正如我們目前的簡繁並用一般。
理由如下:
1、同貨幣,在短短的七八年間,六國所致力的是相互攻戰,爭奪領地,對於文字、貨幣改革這種見效慢,短期內甚至會引起社會激蕩的舉措,沒有慾望,也沒有環境去推行。
2、漢初不見有改革文字的做法。
3、從出土簡牘來看,也看不出有文字變動的傾向。
益陽兔子山J1、J5、J7出土的是西漢早期的簡牘,字體為秦或漢初古隸書。
江陵張家山漢簡的年代約當於呂后時期,字體為隸書
臨沂銀雀山漢簡稍晚,約在文景,字體為隸書
我是業餘研究語言學的。實際上是這樣的:
首先,秦國統一六國文字並非簡單地用秦國文字取代六國文字,而是參考周朝的主流文字,算是正體字吧。秦朝統一文字更好的繼承了商周的文字體系,在統一之前,秦國已經對文字進行了整理,基本上把後世篡改的恢復原狀,然後進行一定的合理化改造,因為很多客卿都是六國人。以至於秦朝滅亡後,各國貴族還是比較支持統一的文字的。
其次,秦國統一文字的影響力不大,僅限於官方。統一文字是官方層面的使用正體。中國的文字實際上一直是不統一的,但是絕對不是我們想像的不能交流。《說文解字》中有六國官方文字的記錄,95%以上是相同的。秦國統一文字之後,民間隸書的種類不計其數,有很多竹簡為證。但是官方有個比較傳統的正字體系,作為正式場合使用。到了漢代,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篆書,但是多數情況下使用隸書了。後來到了明清,印章等地方還是大量使用篆書的,官方使用規範楷體,民間各種簡體字橫行。
===========================================
各位不要覺得秦國的法定有多麼野蠻不講理,其實,很多是有慎重考慮的。包括貨幣,也是考慮到秦國的貨幣最為方便(實際上在秦國統一之前已經考慮過了,本來秦國的貨幣也不是圓的)。所以,統一是吸納了各國優點,兼顧歷史的統一。如果單方面宣布秦國的一切作為標準,那麼抵觸會非常大的。
大家對秦國的不好的印象,是因為後世不斷的醜化造成的。秦國其實是個很開明的國家。
張楚、項氏政權所用的文字很可能是楚文字,秦末戰爭時間雖短但並非沒有出土的文字資料。
2013年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八號古井中出土了一枚記有「張楚之歲」的觚,簡文為楚國文字,沿用楚國的大事紀年方法,以頭年之事紀次年之歲,「張楚之歲」即秦二世二年。兔子山遺址是益陽縣官衙署所在地,有學者推測應是益陽當地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抑或起義軍統治益陽時期的簡牘。
▲出土張楚之歲觚
另一個可能的證據是里耶秦簡中的楚簡。里耶秦簡出土時候有個奇特現象,發掘里耶古城一號井時發現簡牘最上層有10多枚寫有楚文字的簡。文物出土的層次是上新下舊,埋藏越深層的年代越久,但是在里耶古城一號井簡牘出土卻是大量的秦簡埋在楚簡下面,出現了發掘層中上舊下新的錯位,考古人員對此百思不得其解。武漢大學陳偉教授推測這些楚簡可能不是戰國時楚國的,而是秦滅後楚人的。當然學者還有其他的解釋,這些楚簡的時代還未定論,存此一說備考。
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二十年風雲激蕩 兩千年沉寂後顯真容
個人意見回答。
就官制來說,確實應該是按六國舊制。其他大部分應該是按秦制。
以楚來說是因為楚在滅秦過程中出力最多,聲勢最大,也是最開始反的。
中間答案已改動
為什麼楚國的稱呼跟其他六國不同,因為楚國一直都被視為南蠻。故而在對於官職的稱呼也與中原各國大相徑庭,甚至包括秦(這一點從屈原的詞賦中看得出些許端倪)。
然而貨幣的話,應該是會按照秦來繼續。因為戰國時代,貨幣過於混亂。燕齊的刀幣,秦的方孔,楚的蟻鼻錢,趙魏的空首布。很多時候兌換都是很費神的事情。甚至包括度量衡以及通用書面文字(小篆)都應該沿用秦制。服飾也應該是照六國舊制。
其他的暫時想不起來了。
推薦閱讀:
※喜歡留侯張良的人都是喜歡他哪一點呢?
※為什麼項羽要選擇在彭城(今徐州)建都?
※范增為什麼不投靠劉邦,或者說為什麼見識到了項羽的暴戾之後不離開他?
※為什麼說韓信是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