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吹牛皮」,「吹牛B」,「牛B」,「牛」,「牛氣」 等等辭彙和用法是怎麼來的?
12-15
比如這些辭彙的源頭,相互間的演進關係,出現和流行的時間。
似乎在明清小說里沒看到「吹牛」這個用法。
吹牛B、牛B等是吹牛皮的衍生嗎?
怎麼來的不知道,有人說在北中國是因為王朔小說的流行。肯定不對,我在哈爾濱,從八十年代就能常聽到以「吹牛逼(屄)「形容自吹自擂,以」牛逼(屄)「形容出類拔萃的用法。
用法,個人印象:」吹牛「可以不僅指自誇,也包括胡侃玄講狗扯羊皮,比如說兩個人坐在一起雲山霧罩,很多地方也說他們在」吹牛「,貶義不很強烈。說別人在」吹牛逼「就不同了,是含有強烈鄙視的。
特別是在著名的東北吵架語錄里,它是播種機,是宣傳隊,是露布,是宣戰,是比外交部嚴重抗議強烈得多的表態,是無可挽回的信號,案例如下:
甲:」我他媽削死你,你信不?!「
乙:」吹牛逼!「
接下來再不動手的話,將會遭到圍觀者的一致輕視。
準確的說應該是:「吹牛皮 」
「吹牛逼」是現在歪曲了一點的不太文明的說法 原意還是:「吹牛皮 」
據傳,在很久以前,黃河河套地區,既沒有橋,也沒有船。人們常用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筏子。這種筏子大都是用牛皮製成的,人們便稱之為「牛皮筏子」。
「牛皮筏子」不是公用物,而是人們日常的家備交通工具。平時不用的時候,收放在家中;需用的時候,才往「牛皮筏子」里吹足氣,使它能載人飄流於水面。
「吹牛皮筏子」並不容易,是一件很費勁的事,一般都得幾個人通力合作才能吹脹一隻牛皮筏子。所以,當時凡遇說大話的人,總有人以「好大的口氣,簡直可以吹脹一隻牛皮筏子」的話來回敬。這樣,「吹牛皮筏子」常常很自然地與「說大話」聯繫在一起。久而久之,「吹牛皮筏子」竟變成了「說大話」的同義語。
「吹牛皮筏子」又往往被省略稱作「吹牛皮」或「吹牛」。顯然,「吹牛皮」或「吹牛」說起來更為順口。這樣,作為「說大話」的同義語流傳至今的也就不是「吹牛皮筏子」,而是「吹牛皮」或「吹牛」
稱呼說大話叫吹牛皮。吹牛這一俗語,來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以前,這些地方的人過河,靠的是皮筏子,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時候,往裡面吹氣,紮好口後,作為渡河的工具,把小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成為大筏子,大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
所謂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氣,看似簡單,其實是需要技巧的。
口氣不小的來意也是如此。
搜索了一下吹牛皮跟早期牛皮筏子有關,形容肺活量大,引申為說大話。
至於其他帶B字的詞,我認為是髒話,我從來不說,也不願探究它們。
我們這邊土話是 吹牛逼
推薦閱讀:
※「我」是怎樣成為漢語的通行的第一人稱的?
※為什麼 「玫瑰」的漢字名稱是玉(王)旁的,而不是像其他植物花卉那樣以草字頭或木旁的漢字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