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如此發達的今天,像冷軍這樣的超寫實主義的繪畫作品其意義在哪裡?


我父親是中國寫實畫派最早一批成員之一,從冷軍2005年加入中國寫實畫派,每一年我都跟著去布展,看他的展覽。在開展之前,也會聽藝術家們對著還沒掛起來的畫互相交流經驗。如果趕上寫實畫派的畫家們開會,我父親也會在回家後和我一起討論大家的畫作。因此,關於冷軍的畫,以及周圍同行的藝術家怎麼說,我想我多多少少還是可以說兩句。

2014年中國寫實畫派十年展布展現場,右一為冷軍作品《小唐》

首先,關於這個題目,我覺得用來說冷軍,其實有點不恰當。至少,冷軍曾經提過,自己並不是一個大家印象當中的那種「氣死照相機」的超寫實畫家。他一直堅持寫生,而不是在照片的基礎上「超越照片」。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相機這個東西雖然清楚,但是它本身很難說是有感情的。人如果過度依賴這種沒有感情的鏡頭,那麼就會在這種依賴的過程中,讓自己作為藝術家的感知能力不斷退化。如果感知能力退化,那麼藝術作品中感性的那部分就會變弱,就不那麼容易感動別人了。


冷軍自己對這個事情的解決途徑,就是靠寫生。對著活人盯著看,要想自己是如何被這個人感動。有感而發之後,才能談具體的繪畫技法,型準不準什麼的。這一點,可以比對一下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那一批藝術家,比如王文彬的《夯歌》。

王文彬《夯歌》,1957-1962,中國美術館,北京

以現在的標準,如果我們盯著畫面中人物的細節,比如腿啊,手啊來看,王文彬的造型能力肯定不如現在的畫家。當然,他那個年代,能畫成這樣已經很了不得了。但你看他的作品的可取之處,最關鍵就是精氣神。你看他筆下的人的狀態,一群婦女在那裡一邊唱歌一邊打夯,這個勁兒特別有生活,說明他自己也有打夯的經驗。現在全國美展很多作品也反映工農,但有些藝術家就下農村拿很好的相機拍一堆素材回來,畫出來的東西就不帶勁。


然後我們再看冷軍的畫。關於這個問題,我在美院上學的時候還和邵大箴先生討論過。他也談到,很多人看到冷軍的五角星,超寫實,認為這件作品在1999年全國美展得金獎是因為畫得逼真。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啊。就拿《五角星》來說,我們看到的時候,想到的肯定是無產階級艱苦奮鬥的崢嶸歲月么。但在傳統的繪畫當中,五角星都是「紅星閃閃放光彩」,沒有這麼銹跡斑斑,千瘡百孔,七拼八湊的。曾經金黃色的,光彩耀人的五角星,現在卻顯得滿目瘡痍,五角星是不是也筋疲力盡,累了呢?而且,整個背景漆黑一片,五角星在這裡更顯得像是一個孤軍奮鬥的英雄。

冷軍,《五角星》,1999,私人收藏

在當年美展結束後,就有人在《美術》上面批評,說冷軍的作品是對神聖的無產階級政治形象的褻瀆。當然,這個並不是主流意見,但從當時的爭論,可以說冷軍透過自己的超寫實,實現了自己的觀念。而冷軍的超寫實,其實是為了他的這層觀念服務的。如果不夠寫實,那麼他的觀念就不夠鋒利,不夠觸目驚心。但如果只是超寫實,畫出一個最閃光,最立體的五角星,其實沒什麼用。


而冷軍的那些肖像,比如在朋友圈轉瘋了的《小唐》和《小羅》,其實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他畫這些,和西方那一批玩超寫實的藝術家其實根本是兩碼事。同時,也正是由於他有這一套東西支撐,所以和那些「行畫」很不一樣。所以,如果單就冷軍一個人的個例來說,超寫實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意義就是,這是他一系列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果失去了這個部分,整個畫不能說不成立,但也是很不完整了。

冷軍,《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2004,私人收藏

但回到這個問題,我們拋開冷軍的個例,再來討論:在攝影如此發達的今天,超寫實繪畫本身的意義在哪裡。


關於這個事情,我引用一句俗語——戴著鐐銬跳舞。其實別說油畫了,就連攝影本身,現在數碼相機也已經在各個方面打敗了膠片,而傳統的沖印技術,比如銀鹽相紙那一套,更是老黃曆了。但為什麼還是有人玩膠片,玩雙反,本身拍起來就麻煩,而且洗照片還不可控,為什麼呢?這裡面必然有數碼相機尚沒辦法取代的東西。洗照片是什麼?其實很重要一條,就是手工感。

海鷗4B-1相機,至今偶爾還能在央美看到有同學拿這個做作品

某種層面上說,任何一種藝術都是這樣。我用油畫,就算顏色調得稀一點,畫得跟戈雅似的,但也很難實現像水墨畫那樣的寫意感。而畫國畫的時候,顏色又沒有油畫、丙烯那麼豐富,如果是用生宣紙,更是一鎚子買賣。寫實繪畫和照相機比,簡直是龜兔賽跑。但就在這種限制,也就是戴著鐐銬的過程之中,藝術家絞盡腦汁,看起來是在做無用功,但正是由於這種看似無用的行為,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就有可能在觀眾瞪大眼睛的時候跑出來。

當初安迪·沃霍爾在做《32個金寶牌湯罐頭》的時候,首次展覽便是32個罐頭一齊亮相。這32個罐頭都是統一包裝,只有在標示口味的地方有所區別。對任何一個觀眾來說,站在這32個罐頭前面,絕大多數人是沒有耐心去一個個辨識口味的,正如這個作品的標題《32個金寶牌湯罐頭》——總而言之,就是一堆湯罐頭而已。這恰恰是沃霍爾這件作品有趣之處。恰恰是這種看似枯燥而無意義的重複,讓沃霍爾能夠表達出他的寓意:我們的生活,就如同這一堆罐頭,日復一日,每天都跟前一天沒什麼兩樣。在這樣很難給人驚喜的日子中,只有那僅有的一點難以被人注意的不同,成為我們開始新一天生活的唯一動力。

安迪·沃霍爾,《32個金寶牌湯罐頭》,1962,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

對於他這套作品,觀念藝術大佬杜尚一眼就看懂了。杜尚點評說:如果你拿一個金寶湯罐頭重新畫50次,你感興趣的就不是視覺看到的罐頭了。你感興趣的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就是要把五十個罐頭放到畫布上的觀念。


這話同樣適合超寫實,乃至整個寫實繪畫。既然攝像機這麼方便,電腦軟體修圖這麼方便,藝術家為什麼還要費力不討好地畫寫實呢?或許,藝術家正是希望激起觀眾的疑問,轉而去關注藝術家將寫實形象放在畫布上的觀念。當然,這話反過來說,就是如果一個青年藝術家,一味地只追求寫實技法的精進,而不走腦子的話,那樣的寫實創作道路,是值得推敲的。


因此,只要有一日我們還能夠從超寫實繪畫中琢磨出新滋味,那麼,即使是攝影技術更加發達的未來,超寫實主義的繪畫作品依然會在當代藝術領域擁有一席之地。


有汽車火車飛機 博爾特跑那麼慢有卵用


記得第一次看到冷軍的畫是中學的暑假,為了貪冷氣買張票能在美術館混一天。對畫畫並不是很懂,什麼風格啊畫派啊也弄不清楚,但當我看到冷軍的女孩兒肖像時候,不由得觀察了好久。作為一個外行,我第一眼被這張如同相片的畫吸引了,之後便自然而然忍不住去觀察頭髮的光澤,皮膚的紋理,甚至是衣服的質地。從那之後當我看見冷軍這兩個字,或者是類似超寫實的畫,我會不由自主的去搜尋更多信息。我相信如果這只是一張照片,我不會留意到,也不會觀察這麼仔細,更不會之後很多年還能保持興趣。我理解的畫畫是一種表達方式,不單單是表達給內行人看,也是表達給普通群眾看,當它能給某些人滿足和愉悅,就有存在的意義。


碰巧我一位學長號稱「小冷軍」擅長畫超寫實的油畫,碰巧他和冷軍私交還不錯,我來回答可能還比較合適。

1.那些說寫實沒有意義的人們: 雖然寫實繪畫的路上已經有太多前人,但這個程度的寫實罕有人至。普通炸彈和原子彈,程度不同意義大不同。

2.那些說不如去攝影的人們: 看過原作你就會知道,原作給人的空間感和真實感遠遠強於攝影。不僅是畫面超高的精度,還有不同景深的多點對焦,可能比普通攝影更接近真實人眼的感受(謝謝知友karajan指出現在攝影技術也可實現,不太研究攝影,在此僅為說明畫家技術的特點),當然這也限制了冷叔的題材通常只能在室內光源小景深的正面靜物為多。所以原作可以在15厘米的距離欺騙人的眼睛,少有見過攝影可以做到。

3.那些說只有「技」,沒「想法」的人: 不要忘記了,不同於你理解的靜物寫生,冷軍的作品在畫之前還有一個重要步驟——裝置。在那時冷軍就已經完成了想法的注入。他畫畫的方式的確和大部分藝術家不一樣,但這不正是他的價值嗎?

4.那些說只適合洗錢的人: 售價和真實價值相差越大的藝術品越適合洗錢。冷軍的作品太實在,連外行人一眼都知道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價格不會低,這樣的作品難以炒出泡沫。相比之下中國藝術市場上大把既沒開拓性又沒真功夫的現代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更適合洗錢得多。

總之,無論抽象還是具象,能至人所不能至的藝術總是有價值的。中肯來看,冷叔的確絕非大師,其許多作品的主題和形式現在來看也已經顯陳舊,不過也絕非很多人想的那樣簡單炫技分文不值。冷叔就是冷叔,不高不低,就在那裡。


寫實繪畫的終極目標是視覺欺騙,和變魔術比較像。

繪畫的主觀性比較強,為了空間感與立體感無所不用其極,如果真要和攝影對比,也是每一寸都單獨做過後期的照片。如其他回答所說,按傳統的路子,繪畫是可以做到沒有虛焦的,你可以看清前面人的睫毛,也可以看清遠山上的樹枝。那怎麼表達景深呢?完全可以靠對比度、飽和度、冷暖做出來。這個感官是很有趣的,並不像攝影記錄的是一瞬間的觀察狀態,更像是把時間暫停,你站在原地,可以推拉鏡頭看不同的地方。

既然每一寸都需要主觀處理,為何不直接一筆一筆畫呢?

再者,作為一個魔術,用有限的常規手段達到目的永遠比用高科技或超能力更有意思。


我有個朋友買了一塊很貴的手錶 不知道是一萬多還是十多萬 反正我也不懂那玩意
我問他這玩意為什麼這麼貴?除了奢侈品牌的溢價 它有沒有點真正值錢的地方?
他回答我:我這塊表走500年只慢1秒
我說:Iphone 走500年1秒都不慢 人家每天互聯網校時
朋友說我的表完全不能聯網 不能電子校時 卻在百年以內的尺度上相當於有互聯網校時 這本身不就是價值么?


說實話我挺討厭第一名答案的 不是專業的卻老回答問題誤人子弟。什麼虛實藝術可以是完全抽象的 文字也可以描述到淋漓精緻。很多音樂我覺得比視覺藝術還要們給人帶來更直接的感受一點不虛好嗎!冷軍為什麼流弊下面也說到了。1.體制內 他就是畫的最寫實 毋庸置疑。就算有相機很多人也願意看他超越相機的感覺
2.他雖然是寫實 但裡面也有藝術家的精神內涵。不僅僅是一個隨便的彩色照片。很多東西是形而上的。3.他都那麼寫實了必然有商業價值 而且很值錢。4.最後談談藝術價值我覺得每個人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就我而言我不否定他,但我還是覺得他的藝術價值並非十分高。比起很多大師肯定是成就不夠高的。但是國內這方面也就他最厲害了。


我個人一個小小的想法,即便是都追求「還原事物本身樣貌」的創作,攝影和繪畫還是完全不同的,攝影機是一個咔嚓或者咔~嚓~來錄入圖像信息的,但人眼看東西大腦並不會一下子接受所有投入到視網膜的光線信息,而是一點點抄錄下來的感覺,而且人眼是不斷遊走轉換焦點最後調整拼湊出一副圖景的,並且能同時觀察作品和對象著進行創作,所以二者的創作結果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兩種東西。攝影和繪畫是不同的兩條線,也許他們在「超寫實」這裡看上去交於一點了,但之前的因和之後的果都不同。所以這並不能絲毫否定彼此。因為「超寫實」不可能是作品創作的終點,無論是好的攝影還是繪畫,創作者最終想傳達給圖像前的人的是都一種感受,一種感情,而不是圖像本身。

創作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欣賞的方式,我們看畫作時也總是像作者一樣總是在畫面上轉換視覺焦點,這看看那看看,筆觸和塗抹,顏料堆疊也會有厚度,這些都會吸引我們觀察。但是看攝影作品我們總會盯住整個畫面陷入其中,而不是看看這坨像素點再看看那坨像素點。從整體到細部觀察繪畫是充實信息的過程,而同樣的方式對攝影則是丟失信息的。部分的像素們本身串不出新的信息,我們討論攝影作品,即便是其中的細部也是完全從整體出發的,因為攝影的細部的產生本來就是同時出於一體,不是繪畫那樣架構拼湊融合調整的結果。

我想讓題主產生這種誤解的原因,可能也就是在於題主平時接觸的都是攝影作品和對繪畫的攝影,讓題主難以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可以的話還是要脫離屏幕去欣賞二者,哪怕只是產生「哇,簡直跟攝像機拍的一樣」的感受,這和真看攝像機拍的的感受,不還是完全不同嘛,那「超寫實繪畫」的存在就完全有意義啊。


說到超寫實繪畫,很多人會拿它們去和照片去做比較,仔細想想:這些畫能使觀眾去進行這種比較,就已經很有意義了,為啥?

這又得扯到攝影和繪畫的歷史上去了。簡言之,攝影的出現使得西方傳統繪畫的故事性和寫實性受到極大挑戰:既然一拍就能得到更為真實的效果,何必苦苦描繪?基於這個問題的思考與解決,西方繪畫開始求異尋變,放棄追求傳統,尋找新的方向。

但這就意味著傳統的寫實毫無意義,沒有活路了嗎?也不是,關鍵是看你如何正視這段歷史,如何對待現實,走出一條新的道路。比較聰明的做法是避開攝影的鋒芒,另闢蹊徑,去發揮繪畫獨有的優勢;這也是最主流的做法。還有一種做法,那就是與攝影針鋒相對,迎難而上。

用傳統的手段去達到機器般的效果,但還保留著『畫意』(這條極少人做到,不多提)以至於模糊了其與攝影之間的界限,這種夾縫中求生存的挑戰,難道不算有意義嗎?


你仔細思考下就會發現,從實物→攝像→攝影→繪畫→文字→音樂,是一個從實到虛、從客觀到主觀的過程,就是說,同樣記錄一個事物,越靠近後面的形式就越虛,給作者的發揮空間越大,給觀眾的主觀想像空間也越大。每種藝術形式的存在,都有不同的價值,只是滿足的需求不同而已。

實物:比如鳳姐,真實的樣子有很多面,從時間上看,有她的童年、少年、現在;從性格看,也許有脆弱、張揚、自卑、自傲等等;從外貌上看,有素顏、化妝、穿衣、裸體等情況。

攝像:但到了節目訪談裡面,我們只能看到他故意展現的一面:鳳姐的節目訪談錄,看了這樣還原度很高的節目,你的想像空間應該基本被打破了吧?

攝影:而拍成照片,就成了這樣,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難看,只看照片,或許還會有漢子喜歡上她:

繪畫:如果交給達·芬奇,他老人家情人眼裡出西施,經過畫筆的加工,或許鳳姐就變成下圖了,這就是寫實繪畫的作用——作者可以融入自己對對象的理解。但繪畫一旦畫出來,隨著時代變遷,審美觀念的變化,這個時代被認為很美的女人,到了另一個時代也許會被認為很醜,繪畫在這裡顯出了局限。

文字:如果鳳姐有幸遇到曹植,曹植拜倒在鳳姐石榴裙下,為了表達對鳳姐的仰慕,可能會這樣描寫鳳姐:「羅氏玉鳳,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艷逸,儀靜體閑。」比起繪畫,讀同樣的文字,不同人的心目中會湧現出不同的美女形象,大家都得到了滿足,這樣鳳姐是不是足以流傳千古了?但文字也有局限,就是寫成了漢語,外國人讀起來會比較困難,翻譯過去又可能會有失文字的神韻。

音樂:如果鳳姐祖上燒高香,恰好遇到了貝多芬,用高超的技巧征服了貝多芬,貝多芬意亂情迷,揮手彈出《獻給羅玉鳳》,那樣的話,憑藉音樂跨越語言和種族界限的能力,鳳姐不僅可以在一個國家流傳千古,還可以成為世界人民的財富,感動整個人類。

現在你還覺得「有了相機,超寫實主義繪畫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嗎?

【回複評論】這個答案不全面,也沒想著把一切說清楚立標準答案,只是提供一種思考,你們指責的「胡說八道」和「是外行還老是回答問題誤人子弟」實在擔不起。要讓雜草不長,就自己種點莊稼出來,別罵完人,自己又跑去種些雜草。


看過細節你就知道了,感覺和相機完全不一樣,全身每個地方都是對焦點。


第一:手工作業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價值和值得尊敬的事情. 易於操作的日本電飯鍋能煮出顆粒分明的白色米飯,並不能說明帶著煙火氣的鐵鍋煮出來的米飯鍋巴不香.

第二:有些時候超現實的繪畫作品能做到比精準更精準,如果你靜距離去欣賞,你完全可以發現連照相機都會忽視掉的那些細節質感. 人皮膚下的毛細血管,衣服布料的微小皺褶和顆粒,超現實繪畫能給你帶來的是一種準確到不真實的恐懼感. 這應該就是藝術與技巧的震撼.

第三:對畫家所付出的精力與時間應該給予最大的尊重,有些事很難很慢,但如果人沒人去做,那麼它就不存在了. 時代進步的再快,也有人會對祖母留下的舊衣裳感興趣,這是同樣的道理.


脫離開藝術家本身去剖析其藝術作品,根本就是扯淡


總把攝影和超寫實放一起真叫人反感,藝術是偏靈性的感悟,你只看到它的形似卻否認它的精神力量,冷軍不多說了非正學院派畢業的,踏踏實實畫畫幾十年,功底那是能單純用一張相片能覆蓋的嗎,他從鋪大調就能概括的很神似,才氣,德行,缺一不可。傳統精神,神一樣的存在。你讓一個沒有藝術休養的人來精微素描,扣出來的東西難以想像。現在考前美術都畫成啥玩意了。題外話了


說在前面,非專業,純愛好者
圖片來自公眾號和百度
早期學畫畫的時候,看到了冷叔的畫,百度一看超牛逼啊,怎麼這麼像拍的,一幅畫畫個幾年,拍賣賣個幾百萬,現在應該買都買不到

驚嘆於耐性,實力,執著,細心,一直覺得當代年輕人浮躁,一幅畫打幾遍稿草草了事,模仿馬蒂斯嗎
給我爸一看,他說為什麼不拍,費那麼大勁畫出來一幅
精雕細琢,鬼斧神工也不為過吧,如果說超寫實落後,我一直覺得是時代變了,人越來越懶,用越來越便捷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能夠每日堅持坐在那畫畫的人少了,藝術有多種形式,看國外大師的一些畫,有時候我是get不到點的,

這類畫我是看不懂的,但是也是藝術形式,大概表達了畫者的想法

這一類個人覺得複雜了一些,畫面美感提升了很多,人是視覺動物,第一印象還是很重要的,我想了一下,我有時間要模仿一下,掛在家裡

真的太美好了
藝術的表現形式太多樣了,分享一個朋友的畫作,當代藝

我一直覺得如果我的夾克上可以用這些會很酷

馬蒂斯的抽象藝術最喜歡這兩幅

啊這種也很好,童趣
看了那麼多,如果讓我收藏,我還是選冷叔,信息時代如此發達的今天,我一直把他當做一種警醒,慢一點去生活,慢一點去畫畫,每種藝術都有受眾人群,超寫實會一直存在下去並且非常有意義


小時候,我和表弟玩得不錯,有一年他生日,我做了一個萬花筒送他,當然比較粗糙啦,只能勉強發揮萬花筒的功能,不過他很喜歡。有一天他媽媽當著我的面說: 這種東西有什麼好送的,店裡就可以買。你們都不懂,雖然都是萬花筒,但這個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你是在畫展看了畫,而不是網上用照片拍下來的畫作高清圖。你就明白攝影技術並不能取代繪畫帶給人的感受。人眼能識別的遠比列印技術或者屏幕顯示技術所能達到的精度高的多。
繪畫使用顏料能帶來比列印出來的相片多的多的細節。
畫是賣給人去收藏去家裡掛起來的,如果只是單純在屏幕上看一眼。任何畫都沒有攝影有意義。


只是一個疑問,繪畫要不要有意義?


不能因為你自己不行就說別人的東西沒用啊 你說是不是


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為欺世。--齊白石


推薦閱讀:

請問這幅畫出自哪位大師?
為什麼西方藝術中,有關死亡和痛苦的意象遠多於中國藝術?
如何評價這篇文章,關於農婦與周春芽的畫作欣賞?
如何評價畫家李壯平把自己的女兒當裸模?
畢加索 莫迪利亞尼同時代多以生肉為繪畫內容的畫家叫什麼名字?

TAG:藝術 | 攝影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