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貢布里希被奉為藝術史修讀的經典?


自十九世紀美術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來,美術史的學科基礎是建立在風格史上的,也就是說我們假設風格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不同時代不同個人因為種種因素創作不不同風格的作品,研究者即需研究出風格的成因和發展規律。
美術史學科發源於德語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運用風格分析方法奠定美術史學科基礎的著作也均為德文出版,如瑞士人海因里希?沃爾夫林的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1915)(此書國內由潘耀昌翻譯,原譯為《藝術風格學》,2011年北大版改為《美術史的基本概念》),沃在瑞士巴塞爾大學師從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文化》的作者)。貢布里希出生於奧地利,他在維也納讀大學時也曾去慕尼黑聽沃爾夫林的課。
貢布里希的牛逼之處在於將視覺心理學引入美術史研究,形成一套關於再現心理的學說。因為西方藝術直至後印象派的革命之前都是以視覺再現為核心的,所以貢比里希即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所以關於再現藝術的種種風格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藝術與錯覺》(Art and Illusion)是研究視覺再現心理的主要成果,另有《秩序感》(Sense of Order)是研究圖案心理的著作,通俗著作《藝術的故事》也是以此為主要線索的。
貢布里希的成就非常大以至於後來的藝術史學者都需反思如何重新開闢新的研究道路,因而產生80年代的新藝術史,雖然其同時代也有研究符號意義的圖像學方法和偏向社會史的贊助人研究的存在,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圖像變為了文本,並非以視覺藝術為核心的研究。


貢布里希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如果要理解藝術史作為一個學科的來龍去脈(因為發源於西方,所以大都以西方為中心論述也可以理解),主要的經典有:溫克爾曼的《古代藝術史》,李格爾的「藝術意志」理論,沃爾夫林的風格分析,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然後是貢布里希,後面還有達彌施等。這些都讀過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貢布里希其實是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學科線索一脈相承的。


贊成樓上。貢布里希在國內的地位有點過分捧高。


翻譯得比較早,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余華的小說在韓國那麼火?
賈平凹的《帶燈》究竟好在哪裡?
名著為什麼是名著?為什麼現在我讀起來索然無味?

TAG:閱讀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