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會不會說漢語?


「朕,不識字粗人」——元世祖漢語言能力小考

本文未寫完,手滑不小心把草稿發出去了...........僅有緒論,萬分抱歉

  • 馬上的忽必烈汗——內蒙古正藍旗人民政府南廣場中央銅像

- 緒論 -

「忽必烈會不會說漢語」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很少有什麼小話題能讓歷代蒙-元史研究者產生如此明確的分歧。認為忽必烈不會漢語的學者包括較早的研究者吉川幸次郎、傅海波與中國現代專家中的周良宵、李治安、羅賢佑、張帆等,而陳得芝、蕭啟慶等元史學者則認為世祖至少粗通漢語。而筆者以為,世祖實際的漢語言能力應在「粗通」之上。

不通漢語說大概濫觴於清人趙翼,趙翼以「是凡進呈文字必皆譯以國書」得出結論「可知諸帝皆不習漢文也.......」(《廿四史札記》卷三十 元諸帝多不習漢文[1])此條屢被後世持類似意見者轉引,不過三半老人的原意應該只是認為元諸帝大多是「不識漢字」的文盲,結合元諸帝大多受過正規書院教育並工於書法的史實來看,趙翼的"多不習漢文"說並不正確,趙翼其實也並未明示元帝「不會口語」。

現代以降,研究過元諸帝漢學能力的日本東洋學者吉川幸次郎與德國漢學家傅海波(Herbert Franke)均認為忽必烈不懂漢語[2]。如傅氏雲[3]:

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的漢語知識頗差,正如福克斯曾指出,世祖在接受中原學者進言時需要口譯者。這一事實使人們對《御選元詩 帝制》中收錄的那首被標註為世祖所作的《涉玩春山紀興》產生了懷疑。很明顯,這首精雕細琢的傳統八行律詩的作者不可能是一位連漢語口語都不甚了解的人。我們大致可以做出推斷,《涉玩春山紀興》應該是御用文人據皇帝的指令創作的。

建國以來元史學者中,對忽必烈漢語能力持否定態度幾乎成為了主流意見:

范文瀾版《中國通史》第八卷元時代的主筆周良宵認為:忽必烈「除蒙語外,似乎不懂得其他語言」[4]。

《忽必烈傳》的作者、元史研究會會長李治安教授認為:「推行漢法比較積極的忽必烈,卻只通曉蒙古語,不懂漢語。忽必烈和一般漢族臣僚的交談或聽取其上奏,就需要藉助怯里馬赤翻譯......」,「忽必烈不懂漢語,也不提倡其他蒙古人學習使用漢語。」[5]

北京大學張帆教授認為:"與其他朝代不同,元朝皇帝大多不通漢語,對文言尤為隔膜......如至元二十四年立尚書省時,趙孟頫奉命草詔,「援筆立成」,忽必烈「聞大旨,召近臣譯以對,喜謂公曰:『卿言皆朕所欲言者。』自是國有大議,必以諮詢『。」[6]

以上學者斷定世祖沒有漢語能力的依據,主要是史料中屢見忽必烈在漢族大臣奏對、呈遞文字時使用「怯里馬赤」(譯者)的相關記錄。同時,掌握蒙古語(「國言」)也是元初漢人將領、文臣、怯薛的一項便利技能,例如「由善國言」的賈居貞,「大小庶政不資舌人,皆特入奏」[6]。史天澤在「大拜」(拜相)之後言:「今眷倚如,正以軍國事體,微多歷練,老夫有通譯其間,為諸公掉達耳。」[7]可知元初朝堂之上的工作語言確是蒙語。忽必烈也曾命部分漢族近侍學習「國語」,趙壁是忽必烈最早接觸的漢族文人之一,世祖在潛邸時「敕璧習國語,譯《大學衍義》,時從馬上聽璧陳說」[8]以學習典籍,並稱讚趙壁「 漢人乃能為國語深細若此」[9]。世祖亦曾命管如德「習國書」,並說:「習成,當為朕言之。」[10]

乍一看來,似乎已能得出世祖不通漢文的結論,實則不然。這些學者們都或多或少的無視了史料中一些不能用「存在譯員」來解釋的史實,甚至對部分史料進行了裁剪使用。如此的確頗為「省事」,由此得出的結論卻可能與史實大相徑庭。

  • 馬振聲、朱理存:《忽必烈營建大都》

現當代元史學者中,對世祖漢語言能力有較為嚴謹看法的是元史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陳得芝教授與已故的國立清華大學(台灣)蕭啟慶教授。蕭啟慶很早就指出忽必烈「至少略諳漢文」(《忽必烈「潛邸舊侶」考》[11],原是是蕭啟慶1959年自台大歷史系畢業的本科論文),陳得芝教授則認為世祖「大概是懂一點漢語的......他不僅的確能聽懂少許漢語,而且能略約理解許衡講的一些大道理」,但認為「他無疑是不通漢文的」[12]。

  • 韓書力、邊巴頓珠《八思巴與忽必烈》

需要辨析的是:「使用譯員」,與「需要譯員」不能等同忽必烈在有漢臣奏對時使用「怯里馬赤」,並不能作為世祖不通漢語的依據。因為實際上有足夠材料說明世祖本人並不依賴「怯里馬赤」,口譯人員的服務對象應該另有其人。同樣,世祖朝「御前奏聞」的工作語言為蒙古語也與世祖本人的口語能力沒有關係。至元之後的元諸帝除泰定帝外都接受過正規經史教育,通曉蒙漢雙語,而元廷「御前奏聞」使用的語言直至元末也一直是蒙古語。

筆者以為,根據部分直接史料與合理推理,世祖的漢語言能力不應被過低估計。至少比陳得芝所判斷的「能聽懂少許漢語」要高出許多,另外世祖似乎不應是個完全的文盲,至少不能輕率判斷「無疑不通漢文」。

-正文-

(待續.......一定要等我寫完啊..........)

— 部分參考資料與注釋 —

[1].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中華書局,1984年.

[2]. (日)吉川幸次郎:《元の諸帝の文學(五):元史叢說の一》,《東洋史研究》,1945,9(3):179-188.

[3]. 譯自 (德)傅海波(Herbert Franke):《蒙古皇帝能夠讀寫漢文嗎?》(「COULD THE MONGOL EMPERORS READ AND WRITE CHINESE?」),《蒙古人統治下的中國》[英文],慕尼黑,1994,28-41.傅氏原文為:

Qubilai"s(r.1260-1294) knowledge of Chinese was rather poor,as has ready been pointed out by Fuchs.He had to use interpreters when receiving Chinese scholars.This fact must arouse suspicion regarding the poem attributed to him in the collection of poetry yu-suan yuan-shih(御選元詩) under the heading 帝制.The title is "Record of emotions during an excursion to the mountains in springtime"(涉玩春山紀興) and noting in this elaborate and traditional poem of eight-word lines suggests an author who had a poor knowledge of even spoken Chinese.We may perhaps assume that it has been composed by some poet Laureate on emperial order.

[4]. 周良宵:《忽必烈》,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

除了蒙古語之外,忽必烈似乎不懂得其他語言(對所謂八思巴文掌握到什麼程度則不得而知),但他可以用畏兀兒蒙文作書。.....因此,儘管他不懂得漢語,不諳漢文,但他仍然擁有足夠的知識與手段,能夠牢牢地控制和指揮這一套主要以漢文化為基礎的官僚機器,按自己的意志進行有效的運轉。(《忽必烈》P234-235)

[5]. 李治安:《忽必烈傳》,人民出版社,2004.

當時,朝廷內外各民族官民頻繁接觸交流,漢人懂蒙古語,蒙古人學漢語,色目人懂蒙古語或學漢語的,蔚然成風,數量甚伙。但是推行漢法比較積極的忽必烈,卻只通曉蒙古語,不懂漢語。忽必烈和一般漢族臣僚的交談或聽取其上奏,就需要藉助怯里馬赤翻譯.......值得注意的是,忽必烈本人不懂漢語,也不去提倡和鼓勵其他蒙古人學習使用漢語,反而督促漢人和南人官僚學習蒙古語。(《忽必烈傳》P771)

[6].羅賢佑《元朝諸帝漢化述議》,《民族研究》 , 1987 (05) :67-74

[7]. 張帆:《元朝詔敕制度研究》,《國學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 姚燧:《參知政事賈公神道碑》,《元文類》,商務印書館,1958. 卷六十一 .

[7]. 王惲:《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忠武史公家傳》,《秋澗集》卷四八.

公初進大拜,制下之日,朝野交慶,公門閣蕭然,若無所事。有面說公以威權自張者,公因舉唐周墀為相問於韋澳曰:「力小任重,何以能濟?」澳曰:「願相公無權。」墀愕然不知所謂。澳曰:「爵祿刑賞與天下共之,何權之有?」又曰:「其緣汗馬,頗著微勞,余將何有?今眷倚如,正以軍國事體,微多歷練,老夫有通譯其間,為諸公掉達耳,相,則吾何敢當?」言者悚服而退。

[8]. 《元史》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9]. 虞集:《中書平章政事趙璧謚議》,《道園學古錄》卷十二.

[10]. 《元史》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11]. 蕭啟慶:《忽必烈「潛邸舊侶」考》,《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

[12]. 陳得芝: 《元世祖詔令、聖訓從談》,《元史論叢》(第十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很多人都嚴重低估了蒙元時代的蒙古貴族的漢語水平了。

咱不說元朝,就說伊爾汗國。

旭烈兀的太孫子合贊汗,就是那個帶著伊爾汗國伊斯蘭化的可汗。他奶媽的老公叫伊升(音譯)就是個漢人,他的老師巴黑失牙魯黑(蒙古名,漢名失載)也是個漢人,自幼除了學習蒙古語外,還要從巴黑失牙魯黑處學習漢語、畏兀兒語。這都隔了多少代人了,而且說實話,統治波斯的蒙古皇帝,學漢語有毛用啊。

忽必烈要是不會漢語,就不會跟漢人軍頭尿一個壺裡了。

看另外幾個回答的評論里有人提怯薛,俺這裡就說明下,怯薛不代表元朝皇帝就可以不用懂漢語了。因為越到後期,怯薛越是漢人。而從忽必烈開始,真正履行御林軍職責也不是怯薛,而是漢人侍衛軍。

蒙哥死後,蒙古人擁戴的阿里不哥和漢人擁戴的忽必烈都在搶著拉攏蒙哥的的怯薛宿衛,忽必烈專門找來木華黎後裔安童、博爾術後裔玉昔帖木兒、博爾忽後裔月赤察兒三個根正苗紅的人物來組建自己的怯薛軍。

為什麼要新組建呢?

尼瑪原來,蒙哥死後,蒙哥的怯薛要護送蒙哥的屍體歸葬蒙古,這一支御林軍到了蒙古後自然就歸順阿里不哥了。

所以忽必烈為了標榜自己正統,必須用最快時間複製一個怯薛出來,結果……忽必烈指認的怯薛長安童,這時候還真是個童子,才十三歲……這怯薛根本就是個幌子,就沒幾顆人……

既然忽必烈的怯薛是個徒有虛名的幌子,但是怯薛的工作得有人干啊。忽必烈必須得有禁軍啊。

於是忽必烈的謀士姚樞和商挺就建議組建中原王朝式的御林軍,取名武衛軍(大夥有沒有想起曹魏和西晉呢,嘿嘿)。兵源呢,就從入股忽必烈的各路漢人軍頭的部隊里挑猛男,最終挑了三萬。

然後,忽必烈就以李伯佑為武衛軍都指揮使,鄭江和劉復亨為副都指揮使,以王仲仁、劉思敬、董文蔚等人為千戶,部下清一色漢人,用來做忽必烈的御林軍。

後來元朝又進一步擴充御林軍,新增了前後中左右五衛、虎賁衛、忠翊衛、海口侍衛等,合稱「侍衛親軍」,基本而言,保護元朝皇帝的都是這些漢人。當然後面為了民族團結,元朝增設了一些色目人和蒙古人的侍衛親軍,比如阿速衛、左右翊蒙古侍衛等等,但這些非漢族的侍衛都不駐防大都,而是駐防大都周圍地區了。

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元朝皇帝要是不會兩句漢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是問題,衛兵說幾句牢騷話都聽不懂。當然這是一般情況,因為元朝畢竟很亂,董卓輩出(這些董卓大多數都是掌握侍衛親軍軍權的蒙古貴族)、皇帝動不動就是傀儡,所以這個只能是一般情況。

而皇帝的御林軍都是漢人了,那麼怯薛怎麼辦?

怯薛真沒有戰鬥力了。

大夥看了前面就知道,元朝皇帝的天子親軍,基本多數都是漢人。那麼成吉思汗時代的傳統宿衛——怯薛咋辦?忽必烈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一直留著怯薛的建制,但這時候的怯薛就是個幌子,只有一點點人,忽必烈給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護後宮,給皇帝養馬放羊、做翻譯官、以及給皇帝端盤子、穿衣服、抱奏章……說實話這種活……尼瑪太監乾的啊……

畢竟在忽必烈複製怯薛的時候,連怯薛長都只是個十三歲的孩子,這些蒙古小孩也就只能幹太監乾的活兒了。而且忽必烈也知道怯薛的戰鬥力,出征乃顏時,怯薛長月赤察兒曾經要求參戰,忽必烈說:「你給我干背弓箭袋的活兒功勞很大,何必跟那些賣命的搶功勞呢。」

在元朝中後期的政治鬥爭中,怯薛基本只有挨打被殺的命,在漢人為主、色目人為輔的侍衛親軍面前毫無反抗能力。比如「南坡之變」中,怯薛長拜住率領怯薛保護元英宗,結果被掌握侍衛親軍中的阿速衛的權臣鐵失輕易碾壓,史料中都找不到怯薛跟阿速衛激戰的隻言片語,只能說這些干太監活兒的蒙古官N代子弟,連抵抗之力都沒了。

而忽必烈之後的怯薛都是什麼人組成呢?可憐憐怯薛成員也被漢人篡奪了……

首先,怯薛的源頭就是蒙古首領們的「伴當」,說白了就是貼身護衛和雜活僕人,職責略等同於皇帝身邊的太監。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自己就經常衝鋒陷陣,所以怯薛戰鬥力很強。忽必烈時期,為了籠絡蒙古勛貴,專門搜集成吉思汗的功臣後代充任怯薛。而這些怯薛身份高貴,也有自己的「伴當」,而這些怯薛自己的伴當從哪兒來呢?就是不少通過走後門的門路混進怯薛中的漢人、色目人市井之徒。

怯薛的第二個來源,就是忽必烈時代的漢人功臣子弟,也就是歸併了成吉思汗時代的「質子軍」,說白了就是要求外族軍頭提供兒子給皇帝當僕人以為人質。結果忽必烈為了籠絡或者控制漢人軍頭和漢人文官,拉進來大批漢人官N代,這些官N代越到後期越是文官子弟,別說戰鬥力了,雞可能都沒殺過……

所以在元朝中後期,怯薛的成分越來越複雜,開支也越來越大,一些皇帝已經準備整頓怯薛,讓混混下崗了。元成宗就已經發現,怯薛中很多都不是蒙古、色目、漢人勛貴子弟了,而是一些市井之徒,於是下令將這些「外城子里的百姓內,回回、畏兀兒、漢人、蠻子人(南方漢人)」投充怯薛的整頓,把其中出身「街市」的裁撤掉。而這些市井之徒都是哪兒來的呢?其實說白了都是正經的官N代怯薛們自己拉來的「伴當」。

由於怯薛的成員,都是蒙古人、漢人、色目人的官N代和這些官N代拉來的市井之徒,而且漢人文官子弟和色目人、漢人市井之徒在其中占絕大多數,這也就是元朝覆滅後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北元的大汗都是被軍頭當傀儡的緣故了。而為什麼怯薛中漢人文官子弟和市井之徒占絕大多數呢,因為漢人武官子弟和蒙古貴族子弟當怯薛,就是個年輕時的過度身份,人家的前程不限於此。而一直做怯薛吃這口鐵飯碗的,也就是沒啥前程的漢人文官紈絝子弟和做正規怯薛的伴當「怯憐口」的市井之徒了。

所以,尼瑪皇帝、北元大汗能直接指揮的兵都是些漢人文官子弟和市井之徒的後代,能有戰鬥力嘛?元朝侍衛親軍的軍權經常被董卓們篡奪,但怯薛一直都掌握在皇帝手裡,大概是董卓們根本就看不上怯薛的戰鬥力吧……這對皇帝或者北元大汗來說也是好事兒,因為這些漢人文官子弟和市井之徒的後裔,在北元的鬥爭中也逐漸學會了打仗劫掠、騎馬射精,最終擁護小王子達延汗完成了北元的「復興」,形成了現代蒙古族中重要的「察哈爾部」,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你能想到,在電腦遊戲里代表蒙古特色兵種的怯薛——在元朝後期和北元前期,原來大多數都是毫無戰鬥力的江南漢人文官子弟和大都城的漢人、色目人市井之徒嘛……………………


雖然不懂元代歷史,但是看明白你們討論的問題了。學術界似乎認定忽必烈不懂漢語,這個回答底下都說忽必烈會漢語。分歧在於——這個會漢語有不同理解,會說幾句話,會書寫漢字,基本上和普通漢人溝通能力,和對漢語和漢文化有很強理解力都是會漢語。

所以,你們探討的忽必烈的會漢語是哪一種會漢語呢?


忽必烈:你們知不知道,我父親的安達是誰?


會的。
元代自太祖立國,成吉思汗與其子孫忙於擴張征戰,不重文事,故蒙古時期四帝(此外還有二監國皇后)無詩,至元世祖忽必烈承祚即位,方有詩歌問世。元世祖是蒙古英主,他衝破蒙古貴族守舊勢力的極力阻撓,接受身邊漢儒以漢法治國的建議,按中原社會封建制度,建年號「中統」,改國號為「大元」,又將京師從漠北移入長城之內的大都,把蒙古民族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促進了蒙古民族與中原民族的交流,推動了蒙古民族的社會進步。同時,他又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自晚唐五代以來四百餘年的分裂戰亂,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元史·世祖紀》:「帝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30)(13頁)。」元世祖是在中原漢儒的輔佐下即帝位並統一中國的,認識到了中原文化對於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故能以積極開明的態度,推行中原文化,並染指中原詩歌,游賞之際,偶爾賦詩寄情。如其《陟玩春山紀興》詩云:
時膺韶景陟蘭峰,不憚躋攀謁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壚煙拂霧瑞光重。
雨霑瓊干岩邊竹,風襲琴聲嶺際松。
凈剎玉毫瞻禮罷,回程仙駕馭蒼龍。
這首詩寫得是春日登山禮佛,全詩如行雲流水,從容自如,於平淡處見工夫,頗得唐人山水詩之真意。歷史上的忽必烈是佛教信徒,詩里的「凈剎玉毫瞻禮罷」很自然透露了這一信息,並且最末一句略顯帝王雄渾氣象,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這首七律為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某年春天在大都登山遊覽歸去後所寫。首次收錄於清朝張豫章等輯《御選宋金元明清四朝詩》,清康熙四十八年內府刻本。
詩寫游賞登臨禮拜佛寺之事,反映蒙古民族崇尚佛教的風俗。「花色」二句對仗工整,但「混」「重」二字用的過俗,破壞了全詩的情調,說明這位蒙古帝王漢文化修養不高,詩歌藝術差強。不過,尾句很是不凡,忽然提升全詩境界,有龍飛九五叱吒風雲的帝王豪氣。
--------------------------------------
另外元朝皇帝都拜漢人儒生為師,怎麼可能除了一頭一尾別的都不會漢語呢?


元世祖忽必烈在庚申年(1260年)農曆四月發布的漢文《皇帝登寶位詔》,在即位詔書中,忽必烈自稱為「朕」。

《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傳》記載:「至元三十年,帝(忽必烈)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敝水,大悅,名曰通惠河,賜守敬鈔萬二千五百貫,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

至元三年(1266年),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在國書中,忽必烈在國書開頭自稱「大蒙古國皇帝」。

這封信在歷史上很有名,歷史記載為忽必烈手書。現藏於日本東大寺尊勝院,被稱為「蒙古國牒狀」『調伏異朝怨敵抄』。

國書的文字內容在《元史》卷208有記載,是至元三年(1266年)農曆八月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全文。

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將他父親拖雷改謚為景襄皇帝。1266年元世祖將她母親唆魯禾帖尼稱謚庄聖皇后。

可以看出,忽必烈並不是一點漢語都不會。而可能且並不差。我無法想像一個在中原地段南征北戰那麼多年生活那麼久,不可能漢語一點都不會。即使說的不是那麼好。但我覺得他肯定會說。


有些人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

你們考慮過方言嗎?

忽必烈懂漢語是沒問題的,但是南宋的漢語…他要聽懂的話還真需要翻譯。


忽必烈作為馬上天子,但他只是粗通文墨,漢語水平有限,屬於半文盲式的人物。

但真金太子傾心漢化,漢語水平比他老子肯定要高得多。


敢問大王為何漢話如此流利。忽必烈答曰,逛街。被人罵得多了,也就會了。對罵久了,也就流利了。


是殖民地還是正統王朝,要看開國皇帝的漢語水平哦。


光緒帝都聽不懂梁啟超的「漢語」,談何忽必烈與文天祥對話。蒙元早期貴族識一些漢字 聽得懂點點胡化的北方金國漢語。不然專門設置怯的馬赤這些翻譯官幹嘛?


我覺得從成吉思汗開始,所有皇帝都會說漢語,理由如下

1.蒙古各部建國以前一直接受金朝冊封,金朝統治者後期已經漢化,這種情況下,跟金朝經常接觸的蒙古領袖懂得漢語很正常。

中國的朝貢歷史上,受冊封的附屬國或邊疆民族的領袖一般大都懂得宗主國的語言文字。商朝晚期,周人統治者就已經模仿商人寫甲骨文,漢朝時西域各國國王學漢朝語言,唐朝後期契丹人領袖學漢語,西夏國君都會漢語,遼國皇帝自不必說,女真領袖和後來的金朝皇帝懂漢語,明末東北女真人領袖粗通漢語。所以在金朝統治者漢化以後,被冊封的蒙古領袖會說漢語不稀奇。

2.從成吉思汗開始,元朝皇帝經常下白話聖旨,比如《長春真人西遊記.附錄》里記載的聖旨:

其一(長春真人西遊記附錄,叢書集成初編本)

成吉思皇帝聖旨道與諸處官員每:丘神仙應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誦經文告天底人每,與皇帝祝壽萬萬歲者,所據大小差發賦稅都休教著者。據丘神仙底應系出家門人等隨處院舍,都教免了差發賦稅者,其外詐推出家,影占差發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斷案。主者奉到如此,不得違錯,須至給照用者。右付神仙門下收執。

其二(長春真人西遊記附錄,叢書集成初編本)

照使所據:神仙應系出家門人,精嚴住持院子底人等,並免差發稅賦。准此。癸未羊兒年三月日。

其三(長春真人西遊記附錄,叢書集成初編本)

宣差阿里鮮面奉成吉思皇帝聖旨:丘神仙奏知來底公事,是也煞好。我前時已有聖旨文字與你來,教你天下應有底出家善人都管著者,好的歹的,丘神仙你就便理[會]。合你識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九月二十四日。

其四(長春真人西遊記附錄,叢書集成初編本)

宣差都元帥賈昌傳奉成吉思皇帝聖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么?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么?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么?下頭百姓得來么?我這裡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這很可能是當時蒙古族皇帝不會漢語文言文,然後直接說他們自己的大白話造成的。如果他們連漢語大白話也不會說,那麼很可能他們下的聖旨被翻譯的標準的文言文,而不是這種大白話。丘處機是個文化很高的人,丘處機在正規場合講話也不會是這種大白話,這種白話聖旨顯然是因為成吉思汗漢語水平不高,只好用大白話跟其對話造成的。


除了忽必烈和元順帝,其它元朝皇帝都不會說漢語,不僅如此,就連許多蒙古族官員也不會說漢語。馬可?波羅是一個義大利人,居然能在元朝做官,他可是不會說漢語的,任職的地點是揚州


忽必烈不會說漢語是正常,因為他的各種蒙古親戚、黃金家族們都不會漢語;萬一他真的會呢,那也是為了侵略漢地,又有什麼可驕傲的呢?證明他會漢語,對在座各位來說,真的那麼急切?


那時候的漢語不是普通話,你們那些說普通話不是滿語的,你讓閩南話和粵語怎麼想

還有崖山的十萬軍民


推薦閱讀:

TAG:漢語 | 元朝 | 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