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動畫特效公司、CG 公司的實際生存狀態如何?發展是否在產業中遇到了瓶頸?
感謝 @程白的邀請,這是我第一次被邀請。
我寫東西有條理但是沒邏輯,請見諒。
1.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國內的CG行業,最賺錢的不是那個特效公司,是培訓機構。
我現在不做CG相關的工作了。但是我可以說,起碼五年之內如果我再進入CG行業,我一定去做培訓機構的老師,而不是某厲害的特效公司。如果我有本金,我會毫不猶豫的開一個培訓機構,不教英語,不教編程,甚至不教平面軟體,就教CG。
某沿海二線城市的一家CG培訓機構,把CG相關知識分為大約七個模塊來教授。大概分為,模型,材質與渲染,動畫,動力學,AE,影視特效,欄目包裝。前四個模塊是專題教學,後面三個是綜合教學。全日制,課程緊湊,基本沒有玩的時間,7到8個月結束課程,5到6個班同時授課,每班40到45人,每人學費2.5W,一次性繳費有優惠,畢業包分配……
如果你了解CG你就會知道,這個行業有著明確的職責細分,舉個例子,對於一個人員充足的視覺公司來說,渲染部分會分為燈光師,材質師;動畫部分會有骨骼綁定師,動畫師,鏡頭師,動畫渲染師。這只是舉個簡單的例子,其實細分遠比我例子中的細緻得多,比如建模部分:人物高模,環境建模,植物場景,建築建模等等,你作為一個行外人能想到的,都會在這個行業里產生細分。說這些就是為了告訴你,沒有一個人能懂,也完全沒有必要懂CG的每一個環節。
現在我們回到前一段,這些動畫培訓機構的孩子們,抱著對CG行業的美好憧憬,對好萊塢特效大片的熱血沸騰,幾乎都一次付清了全部學費,完成了全部教學。學校電腦數量稍多於學生數量,入門配置,均價4000。教學的,10人左右,管事的算賬的宣傳的10人左右,前台1人,校長1名。我痛恨數字,有興趣你可以算一下,記得減去租金水電費,校長工資多算點。你可能會覺得受益頗豐,或者你可能覺得也不過如此。我只是想說,培訓機構,起碼是賺錢的,相比於入不敷出的特效公司可要好多了。
接下來我們說教學。總體講,培訓機構教出來的學生,完爆大學念相關專業的學生好幾條街。並不是因為教得多好,只因為現在大多大學生畢業了是啥也不會,並不僅僅是視覺相關專業。那麼教學質量到底如何呢。培訓機構高強度的訓練讓你很快能學會一些基礎的東西,這無可辯駁,但是學到的東西根本值不回票價來。以建模部分來講,教學持續一個月,從零講起,只講MAYA,一個月之後你就能學會用MAYA建簡模了,確實又快又好,但問題卻也很突出,令人擔憂的是,很多學生竟然意識不到。首先,如果你真的想做建模,只會MAYA是不行的,Zbrush,Mudbox總得會,做高模必須用這個。其次,毛髮系統沒有講,你能想像學生們模型的頭髮都是用多邊形堆起來的么。另外,這一個月的學習中,你學會的有哪些,學會了MAYA的操作與界面,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物體建模,還有一個人體建模。光是背單詞你背一遍都不一定記得住,那麼你只做了一個人體模型你怎麼能記住布線,怎麼能掌握比例,怎麼能了解肌肉與骨骼。別說人頭了,光是嘴唇和鼻子都夠練的了。也許你想,那我就做建模吧,不好意思,建模教完了,孩子你該開始學材質了。
這就是培訓機構的教育情況,大部分人從那裡出來以後確實可以很快投入工作,可是他們會發現,他們要做的那部分,原來只是入了個門,不屬於他們做的那部分,卻花了幾個月和幾萬塊去學了,並且毫無作用。相比之下,國內某著名CG論壇在某寶上販賣的教學視頻,質量與價格都完爆培訓機構,我不禁感慨互聯網的偉大。但遺憾的是,依然有人前仆後繼地去往培訓機構,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善於利用互聯網,我不禁感慨信息不對稱的威力。
這些孩子學成後,流入各類中小視覺公司。所以,我這第一部分介紹的東西大概有三點,第一是CG行業的「支柱產業」。第二是CG行業從業人員的重要來源。第三是一些CG行業的相關知識。
2.特效公司
這名字聽起來真是狂炫壞了。要說行業現狀,首先我們得以國外技術水平為參照,這樣才能說CG行業現在整體的情況。
首先要告訴大家,CG行業,縱向的發展是:技術—藝術—技術。
我們直接說第三個階段,因為國外的特效公司的前兩個階段的高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從原畫到建模到動畫到後期合成,每一個流程的參與者都是頂尖的。
先請看《阿甘正傳》為什麼能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這個問題,目的在於讓你知道,我X,這竟然是特效做出來的,就夠了。
再請看本傑明巴頓奇事幕後花絮如何返老還童 《本傑明·巴頓奇事》特效揭秘。我找不到截圖裡的原版視頻了,不過,whatever。我們繼續說問題。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提到CG這個行業的技術三月一更新,不提科研與軍工,世界上最頂尖的機器與技術,都用於CG特效的製作了。各類三維軟體層出不窮,如果有興趣維基一下,你就會發現,近些年來優秀的主流三維軟體,總是先被用於某大型電影的製作,各項評價都很不錯,然後才得以普及,用於普通人,比如VUE,CINEMA 4D等等。至於拍攝一部特效大片所臨時開發出來的先進技術,大約半年就被淘汰掉了。《本傑明巴頓奇事》的特效團隊,幾乎是從零研究了一套面部表情捕捉的系統,現在大概也被淘汰了吧。
從阿甘到本傑明巴頓,到阿凡達,變形金剛,地心引力。我只是隨便舉些例子,不要在意。好萊塢特效大片在技術上的突破把特效技術的極限與表現方式不斷推向新的高峰。有人問,這技術到底有多難,有興趣隨便去百度一下建模教程看一會兒,再百度一張擎天柱的海報研究一下,這就是一個普通人所能感受到的,難,再把這感覺放大個幾百倍,大概就是那個程度,也許我的感覺並不準確,或許可能是幾千幾萬倍左右。
國內水平最高的特效公司,大概處於CG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基礎的技術水平絕對杠杠的,特別是建模一流。藝術水平也不差,做出的東西也是好萊塢級的,他們只做一件事情,國外特效公司的外包。你所熟知的阿凡達加勒比海盜超級戰艦等等,幾乎所有的好萊塢大片都會有中國特效公司或多或少的參與,為什麼,因為中國公司活好便宜不怕苦,多點幾次他們還很開心。這類公司油水不錯,待遇不錯,外表光鮮,但是工作苦如狗,了解一下他們的作息你就知道為什麼有的人英年早逝了。這種公司在國內沒幾個。
還有一種相對比較賺錢的,就是做國產動畫片的公司。他們承接國內各種賣座如《熊出沒》,不賣座如經營卡通衛視非黃金檔動畫節目,以及國產電視劇的相關業務。國家是有政策的,做動畫是有補助的,一秒補助好幾百呢。你拿了錢想做點狂炫的,不好意思,你公司人員的水平也就夠做忽悠小朋友的動畫片;你以為找到了大神就行了,去吧不攔著你,沒有了補助不知道你能撐多久。所以,請安心做動畫片電視劇,拿好你的錢,做好你的事,幺蛾子就不要有了。
可是幺蛾子還是有的,遺憾的是,幺蛾子始終變不了漂亮的蝴蝶,這便是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中小型特效公司,特效這個詞,或許太好聽了點。隨便舉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了。公交車地鐵上的公益廣告,不要在車上吐痰大小便;地方台沒人看節目的片頭動畫;視頻網站上劇情狗血的微電影;某化工廠的宣傳視頻與機械的動畫演示。高端一點的:國內外沒什麼人玩的遊戲的過場動畫;國產電影特效畫面的部分場景與模型;一些受到扶持的動畫短片的特效部分製作。太多了,我就不繼續寫了。朋友的朋友J,在帝都有一家影視公司,年前突然有一天朋友給我打電話,讓我給J的公司設計一套名片,著急用。朋友從帝都回來後問我,會AE的人是不是很吃香呀,J暑假想找個AE實習生都找不到。J的影視公司成立已經有幾年了,由此我得出兩個結論:1.他們原來一直沒有個正經的頭ming套pian;2.連靠譜的AE都沒有,專業水平高不到哪裡去。然後我再告訴大家兩件事:1.會AE不吃香,也不賺錢。2.J的影視公司在北京生存得不錯呢。從這第二點你就知道,這些數量龐大的公司,大家水平都一般,就都活了下來。
想要達到第三個階段,國內目前還是不要想了。去看看小時我們看的動畫片《超能勇士(猛獸俠)》,再看看在小朋友中火到不行的《熊出沒》。也抽空看看《聖子降臨》。主要是看看這些動畫的製作年份。
最後,引用國產3D動畫產業發展的瓶頸在哪裡?目前國內是否有規模可觀的3D動畫製作企業?這個問題中,核桃的回答,對這一部分進行補充。(@選項里沒有我要的核桃...)核桃說的是一個目前國內存在的重大問題,影響的可不僅僅是CG行業。
不單單是政策的影響,3d技術國內還是比較成熟的,有實力製作3d動畫的越來越多,但問題源於難有優秀的導演或製作人等能起到關鍵作用的人才,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仍需要在多方面著手,並不是有個好想法就可以解決的,哪怕即使政策開放,也難有優秀的動畫,我們總是主觀的把責任推卸給政府,當然不否認政府需要付一定的責任,但歸根結底還是綜合實力不夠,不止技術層面,文化、教育等層面都很缺乏。
以上一段簡單概括就是,CG是一個需要齊心協力的行業,可惜大家水平都不怎麼地,給你金剛鑽,也攬不了瓷器活。
3.從業人員
第一部分已經講到了從業人員的重要來源,當然,和任何一個低門檻的行業一樣(你知道我不是在說設計),總是有各行各業的人投身到這個行業中來。
還是說有著完善工作流程的動畫公司。你是做模型的,就一直做模型吧,(PS:一般做模型的也都會材質燈光與靜態渲染),到哪都是做模型,一個模型給你多少錢;你是燈光師,那就打燈光,一個鏡頭給你多少錢。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但是這樣的工作流程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你這個螺絲裝得再好,也吃不了天。模型師材質師動畫師的處境還要好一些,牛不牛X有評定標準,燈光師,骨骼綁定師,鏡頭師之類,就真的像擰螺絲的工人一樣,不知道螺絲擰到什麼程度才算牛,簡直是悲劇。有人會說,我聽說過一個人只打鏡頭,月薪好幾萬。說得不錯,確實是好幾萬,這個行業,有一個富足大神的人就有好幾萬個低薪普通人。華爾街據說是個好地方,富得特別富,窮的也不太窮;起點網據說不是個好地方,唐家三少都買別墅了,其他寫手還在以千字幾分在碼字。
還有,整體來講,從業人員良莠不齊,這是CG行業這種基於團隊合作的一個硬傷,一個動畫大牛和菜鳥骨骼綁定實習生在一起工作的情況還是挺多的。同時你會發現,這行從業人數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熟手挺多,但總是招不到。
4.錢
少年派的特效公司宣布破產了。為什麼很多電影特效公司得獎之後卻面臨破產?
關於國際頂尖特效團隊的資金問題,上方問題的最高票答案已經很明確的說明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這樣——給你二百我給做個logo,不做,那我找別人去了。稍微要補充一點:.較高的科技水平、高水平CG團隊、較長的製作周期都給資金方面帶來巨大壓力。看完《聖子降臨》了嗎?夠酷吧!請百度一下史克威爾拍這玩意虧了多少錢。
國內。國內十年如一日宣揚CG行業是朝陽產業,新聞聯播經常說。3D列印又好像一副要變革世界的樣子,連我媽這種什麼是3D列印什麼是CG都分不清楚的人,都按捺不住,告訴我,你可一定要好好學3D呀!
國內的關於錢的事情,說起來真的太多,我也不是特別明白,就算明白我覺得也不能說太細。總之國內的行業現狀我已經在前面說了,至於為什麼在傳說中的大力扶持下會弄成現在這樣子,太複雜,我懶得分析。對了,其實扶持的並不是特效相關的整個行業,而是動畫產業,但我依然只能在國內看到《十萬個粗製濫造冷笑話》這種水平的的東西。我非常期待的《鋼羽》也流產好些年了。
你問瓶頸是么?錢就是瓶頸。造成沒有錢的原因就多了去了,國內的原因就更紛繁複雜。
5.重要補充
有一些CG相關的我沒有提到,比如廣告製作行業,室內裝潢與建築設計行業,遊戲行業。我以上所說的均不包含這三個行業,以及一些我一時沒想到但是有特殊性的行業。
廣告製作的情況應該和我所說的情況有一些類似,但是我確實不了解,無法下結論。
室內裝潢與建築設計的行業情況我也不了解,無法定論。
遊戲行業與CG相關的情況我也不了解。不過我沒事會混混Geek社區,看看科技評論,據說手遊行業的油水頗豐,不知能不能讓做模型動畫的那幫人過得好點。騰訊撈的錢最多,那其他公司呢?
1.以上的認識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既然是人說的話,就會有主觀的局限。
2.我不玩CG了,不是因為行業的原因,是因為我實在太愛設計。
3.歡迎CG行的大神來吐槽我,不過請客觀評價。答案中有任何不妥,或者與事實嚴重不符,我都會虛心接受並修改答案。
4.想進入CG行的人不要灰心,也不要盲目樂觀。其實進入每一個行業都是這樣的。
瀉藥,這個問題我自己可能也看得不夠全面,盡量回答吧。
雖然說得是動畫公司,但是我覺得如果脫離整個CG的應用面來看這個問題可能會比較片面,所以我盡量把我知道的行業都分析一下,只是個人觀點,見識有限。
首先說生存狀態
大概在十年之前吧,這個行業里就有這種自發的看法和反省,我記得當時在火星的論壇里,有人詳細的論述了CG公司的種類,無外乎兩種:一種是技術型的,本著技術牛、價格高、效果好的原則在行業里摸爬滾打,論述了各種客戶審美和服務價格上的不平等。另一種是業務型的,利用龐大的業務體系佔據中低端產業鏈,大量的用人需求在(當時的環境下)也極大地壓低了勞動力價格,
而這些從事藝術生產的人並沒有理想的職業通道,當他們提高了技能水平開始產生高端職業需求的時候,市場沒有那麼大的消化能力,於是就會價格惡性競爭,整個行業逐步崩潰。
這兩種公司類型都有天生的缺陷,也許就是瓶頸,我看法可能不夠全面,簡單說一說:
技術型的公司,普遍的有一種想當皇上的心,因為技術的養成會消耗大量的學習時間,混到五年八年上會出現一個認識上的瓶頸——就是他越來越無法冷靜的面對自己是服務行業這個事實,挑剔用戶也忽視受眾,他不自覺地就會認為自己的審美是一流的,因為他看過的遠比客戶看過的多。自身的價值被扭曲放大過後,就忽視行業間的合作性,忽視產業流程上的融合,逐漸邊緣化。而且中國普遍的CG人員的觀念沒有建立在產業鏈上而是建立在個人水平上,被自己的圈子局限起來。也就說技術型的公司自己的觀念就是瓶頸。他太深入,所以反而不能看到宏觀特徵找不到行業突破口。最後為了生存,只能是抱著皇上的心做丫環做的事。
業務型的公司,剛好相反,他們不是以技術為本的,他們是實用派,不紮根行業,只追逐利潤。在戰略層面看到了可能的盈利方向,他們就往那裡突破,所以他們的經營不完全是建設性的,這部分價值賺得差不多了,他們就撤,不會花多餘的精力去作行業梳理和流程規範,本質上他們就是特種兵。他們只基於自身需要解決重點問題,比如一大型地產要做文化產業,一出手就必須是帶響的,所以可以花一千萬找ILM做一部十分鐘的動畫影片,但不會費心拿一筆資金來培養國內企業。他有資源強大的一面,也有講究高效率的一面。讓資本去培養市場、建立產業鏈條和流程管理,這本身就有巨大的風險,和不靠譜的動機。
李宗盛的歌詞裡面說「在我沒有證明我有掙錢的本事以前,我必須扛著瓦斯穿過臭水四溢的夜市」。那國內的行業現在就是這個局面,CG行業沒辦法證明自己可以形成獨立的產業,這個行業從我2001年入行開始到現在,完全沒有形成任何有效的獨立成形的產業。CG行業整體一直處在扛瓦斯的階段,也就是說CG沒有自己獨立的核心市場,CG在中國經濟發展這麼高速的情況下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可能會有不同意見,我再簡單說說我知道的行業。
比如遊戲,我知道的一個比較大的公司,兩千萬開十個項目組,四個月以後評估只留下幾個線上效果好的,這對CG從業者來說帶來了高收益,但是從經營上看他是破壞性的,CG人員沒有技術上的寬度,他只熟悉幾個模塊就夠了,然後就開始驢拉磨式的工作,一旦離開這個行業很多人的日子會很難過。從技能上看,遊戲行業中低端CG員工到其他行業里,再利用率非常低。這對行業來說很好啊,我有技能壁壘,你們跑不了。對員工來說,這就是天花板,沉船了可跑不了。而且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是,遊戲美術永遠都是輔助,程序和策劃才是遊戲的核心。遊戲公司大把大把的裁撤美術,最多只能罵娘說老闆黑心,但你看CG是遊戲的核心競爭力嗎?
再說廣告,業務特別的雜,你今天作汽車材質呢,明天可能就來一個牙膏廣告,後天整一個電視劇特效。搞搞三維又搞搞後期,作完扣像又做跟蹤,整理一下動捕數據又調整蒙皮,這行業有特別的寬度,而且把人逼成一個千手觀音,你什麼都幹了而且效率越來越高。但是人會老啊,會有干不動的那天。那麼多積累,從房地產到欄目包裝,從動畫到特效,從軟體到硬體,這些個人經驗在廣告行業里沒法再次轉化,因為廣告產業是碎片化的,一個項目完成就是完成了,除了修改再沒有其他延續。也就說你沒法總結規律,也沒法利用你已有的經驗轉化成教育資源,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這個行業培養人的方法就是喂項目,多少年不變的老路。最多你成為公司里的大牛,抱著孤獨求敗的心帶著你的破劍住到山洞裡,這種寂寞是因為這些本事沒有產業化的機會,需求也不是從廣告行業里創造出來的,而是客戶帶來的,一個本質上坐商型的服務行業,就像一個等著僱主的殺手。並且這個老行業現在倍受新媒體的衝擊,生存艱難。但是正面的意義是廣告行業是CG人的黃埔軍校,能人輩出,欠缺的是系統化的規範。
然後動畫,很多影視和廣告有重疊,所以我只說動畫,動畫很有可能是CG行業的主要出路。這麼說是因為動畫影片的生產有很明顯的市場化特徵,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它的需求來自於公眾,從劇本到最終渲染完成,然後進入院線,直接面向市場,對結果負責。當然中間還有很多環節,但重點是動畫電影獲得的收益中,CG終於成為了競爭力的核心之一,另一個核心是故事能力,但故事肯定通過畫面來講述,而所有的畫面表現都和CG息息相關,表演、色彩、光線、鏡頭等等。所以面對國內蓬勃的電影市場,CG行業開始有了成為獨立產業的曙光。
然後我業餘的來整理一下動畫的流程(因為相對於西方成熟的電影工業我們真的很業餘)動畫是非常注重流程的一個行業,從文字開始、角色設定、場景設定、短片技術測試、故事板、配音、2D到3D幾個遞進版本的Layout、表情、紋理、材質、渲染測試。這裡面的環節有一些非常注重執行順序,任何一個肆意的變動都會導致巨大的成本浪費和時間延長。還有一些可以時間線上同時進行的技術測試,那麼分辨這些工作並且有效地管理龐大的進度則需要對CG行業有足夠的了解,比如有那些環節是最消耗渲染時間的?有那些內容在技術上模擬的難度很大?一個4K影片所需要的渲染量和紋理的精細度是不是心裡有數了?甚至你找一台能準確呈現你畫面效果的放映機或者監視器都花費不菲,要知道呈現在巨大的電影幕布上,那一點在顯示器上察覺不到的瑕疵都讓觀眾倒胃口。這只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有美術上的問題,比如角色的表情動作可能和它的造型有衝突(那個什麼賽車的動畫影片),角色間比例差太大鏡頭上不好表現(功夫熊貓里的那個螳螂),或者是角色造型觀眾的接受度可能不高(穿靴子的貓里那個蛋),類似這種問題如果在設定階段就發現並找到解決的方法會極大地節省製作進度,否則推倒重來很可怕,但是很多時候又不得不作妥協或者替換,在成本和故事性之間平衡各種關係。可能聽起來很複雜,但正因為如此,動畫才有可能成為CG的重要出路,因為他帶來大量的行業應用和穩定的職業通道。
但是為什麼我們動畫還很艱難呢,原因特別簡單,也非常殘酷和可笑——因為沒有試錯的機會。因為業餘,一定會出現流程管理的問題,任何資金都可能因為這些問題而覺得你沒有完成影片的能力,於是你必須得有扛著瓦斯說炸死我自己也會完片的心態。即使這樣也不會有太多人給你支持,說白了還是需要證明自己的實力。哪怕只有一個人,至少得有個真正意義上優秀的劇本和摸索出來有效的管理經驗。
動畫電影是一個高度技術化和藝術化結合的行業,而且涉及的行業眾多,從平面到三維沒有技術人員可以培養,有錢還可以去挖人,像追光動畫那樣一邊有足夠的資金一邊還吆喝著可能就起來了。但是藝術性和觀賞性的保證就特別依賴動畫導演的個人經驗,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從導演這一個窗口折射出來,類似於一場賭博,所以這個過程中才會反覆的調整拉片(Layout)反覆的觀摩,而觀眾的反饋其實也和導演一樣是個人化的,怎麼在龐雜的反饋里提取有用信息又是考驗又是干擾。所以導演也得有當皇帝的心,他不但要有這麼強的控制欲也得有放得下天下的胸懷,還得有處理天下的能力,而天下,就是這部影片和他的觀眾。
我覺得中國沒有動畫導演。
插一句,去年底碰到以前的同事說起來,說國外的知名公司在國內每年投入一千萬,在北京設了幾個編劇崗(或者是導演崗我記不清了)要求每年十個合格的動畫劇本,去年的十個本都給斃了,今年的投入仍然繼續。公司名字我就不說了,自己腦補吧,我只是參考人家,覺得可能在動畫影片這個領域裡劇本的重要性更高一些,而且它也是成本最低的,當他們決定細化再到開始製作,那投入都已經上億。所以如何確立動畫劇本的定位,將是走向工業化的第一步。
昨天聽說水晶石在申請破產保護,已經有夫妻檔的員工失業了。水晶石的困境是步子太大扯了蛋,倫敦奧運會虧了幾千萬,現在已經奄奄一息。
絲路數字在水晶石虧損後異軍突起,拿下了許多水晶石以前本該拿下的單子,一躍成為行業新貴,現在已經多家風投介入,預計兩年內創業板上市。
其實,國內動畫市場的受眾並不局限於動漫了,許多建築商都需要這些動畫製作公司來設計宣傳片,樓盤宣傳等,而且製作價格不菲,萬科,招商,保利都是穩定的客戶來源。
另外,最近多數企業對展廳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精緻,這也給CG製作商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從展廳設計到LED屏的選擇,都是唯設計商是從啊,這個空間也很大。
而電影渲染等業務,並非上述兩家規模較大CG公司的主業,也只是參與下,提高下知名度,指望國內動畫市場能夠支撐CG行業發展,以目前的行業規模來說,那就是死路一條啊。
謝邀!
最近不斷有公司倒,也有新公司起,我個人感覺整體是往良性方向在發展。
新技術不斷出現,不斷有新人進入這個行業,不管是興趣理想還是為了生存。在經濟環境良性發展的前提下這個行業也是必定向前的。當然指著這行能一夜爆富或者發大財那幾率實在小得可憐,但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熱情和更多專業人士,特別是中國目前的CG環境,在電影投入加大的前提下很多公司和小團隊得到了實惠,可是當中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抱著撈一筆就走的心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CG行業一直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如果單純的靠國外的同行來告訴中國CG應該達到什麼標準而讓這個行業整體水準提高很困難,更何況CG特效是內容為王,這方面國內的整體素質要比國外差一大截,總是在模仿,而且連模仿都困難,原創更是沒法比。這個差距不是光靠補專業方面的知識能彌補的,這是整個大環境決定的,教育,資金,客戶的水平,和中國人做事的心態。 這些都扯太遠了。回到這個行業本身來說,因為電影電視廣告和影片的投資增加,這個行業會逐步壯大起來,國外CG行業相對來說已經很成熟,但是仍然不景氣需要靠其主業來維持說明目前特效公司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盈利點(特效製作其實是副業)。
因為這個行業嚴格受制於上游供應鏈的投入,特效行業本質上是做定製服務的。對於未來我個人純粹是瞎猜,一年的旺季時節大家活做不完到找外包,淡定的時候覺得這個行業快死了,都是很主觀的感受,如果不是憑著興趣和愛好,想要在這個行業這樣清苦的幹下去,基本上不可能,每一年都有很多人轉行。 說到最後,這個行業對於個人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你想要自己的生活好起來,光靠努力還不夠,還需要機會。而這個行業需要的機會是上游的那個censorship早點廢除,特效行業只是電影產業的一部分,電影電視行業行情好了,自然而然特效行業也會好。沒想到自己會半夜寫這麼一堆,第一次回答問題,有些觸動,感慨一下。
09年從水晶石影視動畫畢業,在這行待了幾年,簡單實在的說說自己看到的經歷的以及形成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想說,動畫特效公司這樣的說法比較少見,動畫需要一套完整嚴謹的生產流程,包括前期設定,中期製作,後期合成特效剪輯等,市場發行什麼的作為生產部的我就不多嘴了,而特效是一個比較專精的分類,國內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有名的是Base,但他們也不僅僅做特效;
其次,可能因為水晶石的聲響太大引起大家的關注和擔憂,但我覺得,與其說這個行業到了一個瓶頸期,不如說這個行業在國內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水晶石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國內老牌的CG公司漸漸的沒落下去了,這很正常。老牌們發家的時候是國內剛開始形成CG概念的時候,沒有規矩,他們就是規矩;沒有標準,他們就是標準。前些年,大家都知道學CG,要到水晶石,要到火星時代,因為他們代表國內CG的權威。現在呢?其實2-3年前,這個權威地位就在動搖了,這個衝擊,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外包。
為什麼說是外包惹的禍?其實國內的CG久久發展不起來蠻明顯的,懂技術願意鑽研的人手上沒錢沒關係,最好的就是成立工作室,技術小分隊;有錢有關係的人不知道上哪兒找靠譜的技術人才——一個行業剛興起時,往往很亂,因為不成熟,導致很多渾水摸魚。但是現在,這兩方面的資源在慢慢整合,這是好現象,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外包促成。
本身在外包公司做了蠻久,以本行動畫為例,外包打開了國人的眼界,這其中有小部分人在做著國內外相對高端(技術要求高,客戶大佬)的項目,當然這也是一步一步辛苦爭取的,很不容易。項目長的外國公司會派總監級技術指導來幫助和監督項目完成,這些交流不僅是技術上,還有生產流程的優化,成本效率控制等等各方面。更有甚者,中期後期完全外包的項目,還有客戶公司的製片過來參與。生產流程有多重要,那麼多環節要環環相扣不能出錯就像流水線一樣越精密越好。人家多年的經驗絲毫不吝嗇,因為他們很明白,做好這一行太需要團隊高度合作,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國外CG人一般都很熱情,專業素養高,絕對不會有「我就是比你牛逼就是不願意教你」的狹隘心態。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就能學到別人先進的技術,管理,還有想法。就像那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至於投資人也漸漸摸著門道了,想趁新鮮撈一筆的土豪們慢慢都被市場淘汰,留下的,都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大佬們也把項目外包給國外牛逼的工作室(國外專搞CG的一般叫studio,多專業,皮克斯也是),他們開始從中得到啟示,有了比較成熟靠譜的想法,這個行業有形了。
當然外包只是原因之一,只要打開眼界主動接納願意學習,這些都是早晚的事。
回過頭說說水晶石,這麼大的公司是怎麼走進死胡同的。我並沒有在水晶石工作,但偶爾也有業務非業務來往,何況圈子就這麼大,以一個外人來看,我看到的是管理太混亂,技術得不到突破。水晶石的建築表現很棒,本身靠這個發家,但水晶石這些年拓展其他方向一直不是很理想,技術沒有好的主心骨,純粹為了做業務而做,這隻適合短期發展, 沒辦法往深了走。大公司一般很難低頭去跟別人學習,尤其是作為行業的領航者,即使想要學習,繁冗的制度和構架,會讓新事物難以貫徹執行。
其實水晶石教育學院是很不錯的,一直覺得自己蠻幸運,大學畢業一腔熱血想做動畫電影,拋下原專業懵懂選了水晶石學習。水晶石的老師屬於相當早期的CGer了,很多來自一個叫IDMT的深圳公司,這個公司做了國內第一個有模有樣的CG動畫電影《魔比斯環》,慘淡收場,但培養出了後來各大公司的主心骨。其實魔比斯環當時也花了很多心思請老外什麼的,但技術這東西沒法一蹴而就。這些CGer懷有革命初期時單純的熱情,我們得到的教育除了相對規範的技術,還保持著對動畫的熱情和憧憬。直到現在我還覺得水晶石和火星時代教出來的學生很好(前公司招聘這一塊看得出來)。
這一塊水晶石是很成功的。但靠這個和建築來支撐其他板塊的開銷,實在很難跟上消耗的速度吧。水晶石的衰退並不是因為行業不景氣,而是因為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得不淘汰掉他們並不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了。
前年到去年,行業動蕩蠻大的,還有老牌的外包公司也在經歷風險,今年,明年,接下來估計聲響會更多更大。我感覺,原來的制度和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新發展,或者說意識到了也很難轉型,因為習慣已經形成,管理已成定局。行業內在悄悄洗牌,這是一個新的階段:有夢工廠合併國內公司期望佔領中國市場;有遊戲大佬盛大成立米粒影業將《龍之谷》還有其他著名的遊戲做成動畫電影(不知道公開了沒還是暫時不點吧);有土豆出身的王威打造自己的動畫王國追光動畫;還有那些尚未高調但卻在暗暗努力與國外著名工作室聯合製作動畫電影的新公司;新一批CGer中堅力量正在輸往這些新的希望,老一輩們有的在領導,有的已經轉向其他方向,但是請相信,優勝劣汰,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做動畫電影是件相當不易的事兒,成功更是小概率,向還在堅持的人們致敬。動畫與CG是不同的行業。動畫屬於影視行業,偏內容創作;CG是特效行業,偏技術。
目前中國CG行業的主要業務是視覺展示。
比方說房地產開發商要賣樓盤,需要做一個牛逼的3D效果給客戶看,就會請CG公司來做一個。這是一個主要依靠房地產的行業。此外,展覽活動、財大氣粗的宣傳營銷,也是CG行業的一塊業務。
反倒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影視特效業務不太多,主要是起到宣傳作用,不掙錢。
CG公司的生存狀態要看公司的管理水平。
因為CG這行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專利商標、資金設備,全都靠業務人員一手一腳的做細活。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保證工作效率與質量,很考驗管理者的水平。如果總經理直管500個人,很可能管不細,浪費大效率低。如果分給下屬去管呢,又可能變成各自一攤、業務失控。特別是CG從業人員多少是有點文化層次的,不是低技術的普通工人,要管好更不容易。
大規模應用人力資本的行業,軟體、律師、會計師、投行、諮詢等等,核心都看對人員的管理。管得好就能掙錢,管得不好也很容易掛掉。
其實發展瓶頸都還沒到呢.......你參考一些這個吧
中國動畫界從業人士的生存狀態是怎樣的?
為什麼很多電影特效公司得獎之後卻面臨破產?
直呼上好幾篇這樣的文章
動畫特效公司不懂。目前從事CG公司,以地產業務和政企博物館業務為主。
實際生存狀態:個人認為普遍地差,原因在於大多數企業的老闆就是技術出身,不懂管理。回顧一個行業的歷史周期,這其實並不奇怪,在十年前那個只懂技術就可以賺得多(因為競爭不多)的年代,不需要什麼管理,自己憑著技術跳出來就可以當老闆。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各職能崗位上的技能要求的細分,以前完成一個影片需要三個人,現在變成了三十人,必須管理。雖然偶爾我也會吐槽凡拓的管理有問題(話說哪個企業都會有問題),但相比其他同行企業來說,真的已經好太多了。
發展瓶頸:這事,有,但並不明顯,並且彈性很大。我們並不一股腦兒押注在房地產方面,畢竟那樣風險太大,而且也太沒創意了。現在還搞地產的,除了有審美有追求的知名品牌(富力、龍湖等)外,更多的是一些沒追求只圖錢的開發商甲方,這些單子商務技巧到位了根本沒必要拼創意,他們也遲早會消失在滾滾潮流之中。但地產並不只有房地產,還有旅遊地產之類其他,包括特效製作也是(羨慕PO的工作氛圍T_T),其實它可以服務的行業還可以有好多。
謝邀·····
先澄清一下,樓上各位標籤ACG的大概都指的是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s)以及遊戲(Game)愛好者,雖然包含動畫,但和CG(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圖像)還是有點區別的。題主大概想問的是動畫和特效公司吧。
據說,在中國做動畫片會受到消費市場不夠大、送審制度等一系列問題制約,所以動畫公司比較看重新媒體,也就是網路動畫這塊。應該有不少小公司發展的不錯。
另外,CG特效其實發展得也還行,中國不缺程序猿,國外大片漸漸也開始尋求中國特效公司合作了比如《暮光1》,還有一部分好萊塢特效公司也在中國有分公司(或者工作室),比如《鋼鐵俠》的特效製作一部分是在中國完成的。
額,實在不算是圈內人,希望之後有專業人士解答。
首先感謝邀請。
非常抱歉對CG行業不甚了解,樓上也有誤會弄混了CG和ACG的。無法回答。
望題主摺疊。
其他的不太了解,說說知道的。聽到水晶石申請破產保護,一點都不意外,很多出來的都說,是外包拖垮了水晶石,確切地說,是公司各總監名下的外包團隊。甚至經理買了高級跑車怕太張揚不敢停在公司樓下的段子。
外包只是一個方面,混亂的管理,方向上的錯誤,巨額壞帳等才是主要原因。對一個規模龐大的公司而言,有以上任何一兩點,都是致命的,直接表現就是去年水晶石所有子公司里,只有一兩家盈利。
動畫公司和CG公司其實有很大不同。作為北水工作近十年的CG員工,我還是說說CG公司。以水的沒落為例:急功近利,用人不善,核心價值觀嚴重缺失。如果你想糊口混碗飯吃的話,做CG或者說做建築表現類CG還是可以的;如果你是想夢想真正把中國CG做大做強的話,現階段來看形勢不容樂觀。我認為,問題核心並非在於發展中遇到瓶頸,而是在大浪中洗去泥沙。某羅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確!中國CG夢想還得繼續,崎嶇道路中繼續前行。
我來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吧。漫畫,動畫和電子遊戲本身是一條連鎖的產業鏈,統稱為ACG產業。與日本高度成熟化,產業化的ACG發展不同,目前國內ACG的發展總體而言尚在起步階段,真正意義上的一流水平的製作人和藝術作品可謂鳳毛麟角。
但我們也要樂觀的看到,國內的動漫和電子遊戲(ACG)產業在摸索和借鑒的過程中依然誕生出一些為數不多的佳作。漫畫行業有流行漫畫家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夏達的《子不語》,《遊園驚夢》。動畫行業有沈導的《秦時明月》系列,北青的《魁拔》,以及正在連載,廣受好評的《納米核心》。電子遊戲行業歷來就有國內玩家盡知,影響較為深遠的「三劍」系列(即《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和《軒轅劍》系列),以及名揚海外,由國人原創的獨立武俠遊戲《雨血》。
至於談到國內的動畫發展,只要是能多一些《秦時明月》、《納米核心》這種原創性強,故事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好作品,而不是《喜洋洋與灰太狼》這種劣質化,低齡化,量產化的動畫。那麼國內的動畫公司總會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樓主問題太過廣泛…cg行業分支很多的,而動畫和cg只是有交集。
其次產業發展到瓶頸一般應該都是到了升級換代的階段了,但cg應該拆分成美術與技術,樓主問的是哪一個方面?設計都是追趕潮流,而技術方面國內狹隘性太大…這基本都是由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造成的,大多數人都是去上幾個月培訓班就上崗了,有技術沒設計,沒技術沒設計的入行人員太多了。這一個行業很不成熟,不是到了瓶頸期,而是問題太多而已,這個行業很混亂啊。水晶石其中一個公司倒閉應該算經營不善吧。
CG公司的範圍太廣了,不好回答。動畫公司我不大清楚,就說說我略微熟悉的影視特效行業吧。
我覺得影視特效行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需要突破。
總的來說,影視特效公司還是很多的,外包方面如火如荼,但外包也就意味著只能賺取製作費用,而製作費用往往是總利益的小頭,混得好的月薪1-2w,混得一般的6000左右,混得差的3000甚至沒工資。
做原創能賺錢,但國內的電影都比較重視大牌明星和導演,很少有觀眾是沖著「特效」「視覺衝擊」才去看國產電影的。這一方面是傳統觀點認為國產特效不行,從而導致發行方不重視特效,不重視特效方面的資金投入。缺錢自然難以做出好的特效,從而印證了「國產特效不行」的觀點。
如果能有資金背景的公司牽頭,重視培養特效團隊,並且以特效電影為目標,做出一些能逐漸得到認可的以特效為主的電影,從而提高特效在影視業的受重視程度,那麼影視特效團隊的生存也許會有所改善。首先感謝邀請,第二個人對CG行業及領域並不是特別熟悉所以抱歉不能提供專業的回答。不過樓上諸位也有提到,先不說ACG,單是ACG里的A就和真正意義上的CG相差甚遠。
如果主的本意是國產動畫/動漫的話,個人認為其市場定位和產品內容上存在矛盾,在努力擺脫低齡化的帽子的同時,只改變了產品的形式,內容還是太幼稚,不曉得這能不能稱之為瓶頸。
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CG,我記得中國的特效公司也是有幾把刷子的,沒記錯的話變形金剛等科幻電影都有中國特效公司的參與,至於行業詳情,恕無法提供更多意見。
感謝邀請…
單從動畫來說,google第一條就是個新華網的新聞,我覺得已經回答了問題的一半……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3-11/03/c_125641931.htm
更簡單點的說下的話,就是幾家大公司活的有聲有色,但是廣大公司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基本上是上頓不接下頓。因為盈利實在是太困難了,對比日本動畫產業來看,他們做動畫的收入主要來自於衍生品(周邊)的開發以及DVD、BD賣的錢,但是這在國內盜版肆虐的市場是基本不可能實現的,於是一大票動畫公司只有靠著政府補貼過活,或者有的乾脆專心接外包。不過這兩年國內網路動畫出了好幾部,走的是植入廣告的路子,不知道能不能支撐著走到最後,這得看觀眾老爺們答不答應。
推薦一下知乎類似問題里其他大神的答案:
中國動畫為什麼沒落了?
中國動畫界從業人士的生存狀態是怎樣的?
希望能幫到你~
我對水晶石不太了解,只是和朋友聊天當中聽到過。在國內來說,大部分的行業都是參差不齊的,因為人多了嘛,總有些弱弱的要存在,或者壞壞的,不可避免。但是我很看好CG行業,畢竟在現在整個經濟都不穩定的狀況下,遊戲行業相對來說要靠譜的多:生活越嚴峻,男生越壓力大,就需要釋放,遊戲行業聳立不倒。偶默默的猜,然後建了個cg原畫資源網站:http://www.cgwall.cn。望大家幫襯一下,順便也給點建議唄。
頭次一次被邀請回答問題。對國內動畫公司稍微有一點點了解吧,現在很多動畫公司都在沿海地區,主要業務也是外包業務。像日本很多經典動畫都有國內動畫公司的影子,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鋼煉FA吧,在ED里看見了中國某動畫公司的名字。一般也就是畫畫背景,原稿之類的,因為中國的人力價格相較日本便宜很多,而且中國畫師的水平也是很高的。所以就這點來說中國的動畫在基本製作技術上並沒有遜色日本歐美等國家太多,缺的好的環境。現在絕大多數國內動畫公司也基本上是靠外包業務存活的,真正有自主原創的少只有少。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國家的審核制度,動畫的受眾群體偏小,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等等。其中也不乏亮點之作,像青青樹製作的《魁拔》,還有15年即將上映的《西遊記後傳》(看過pv,覺得不錯),最近的納米核心都算是有所突破的作品。當然也有呼聲很高卻沒了下文的,我一直很期待《戰鬥裝甲鋼羽》,儘管有人詬病其PV配音生澀,日風嚴重,但至少我認為它會是部好的作品。但自pv出了後就再也沒了下文,後來了解到似乎是製作團隊缺乏資金,項目進展緩慢,現在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了。記得幾年前,央視少兒頻道播過一部《圍棋少年》,非常不錯(似乎也是青青樹出品)。不過從頻道的性質上來看,它卻被定位成兒童作品。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動畫公司是有實力也是有希望的,只是動畫在中國還只是動畫,並沒有形成所謂的動漫文化,不論是國家還是個體都認為它是能掙錢的工具而不是傳播文化的平台。看看國內各大漫展,無不充斥著各類日漫元素(當然也有少數國內優秀作品,例如盜墓筆記),這是很令人痛心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日本藉由動漫將自己的文化很好地傳播了出去,這大概就叫軟實力吧。
謝謝邀請。個人覺得中國的CG行業很難有大的發展,動畫公司就不敢說,看看周圍那些從事CG行業的人,這個蛋糕要做大還需要很長一條路。水晶石根本不是CG公司。英國的CG公司才是真是的搞CG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