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掌蜀時期曹魏這邊具體有什麼問題導致諸葛亮能以一州之力數次北伐,曹魏卻只能被動防守?
問題並不完全準確,但也是個好問題。太和四年曹真司馬懿聯合伐蜀說明曹魏並不始終被動防守,也不甘於被動防守,但諸葛亮執政期間曹魏的主動出擊也就這一次,題主的問題大致還是成立的。
問題從曹魏和蜀漢兩方面來分析。魏國在三國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大,地區之間聯絡緩慢,也就意味著管理難度大,邊疆有事時軍隊調動路程長時間長,一般來說補給花費也要很高。國土廣泛另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邊防線長,防區多,敵人也多,邊軍的日常維護花費也大。與魏國接壤的除了蜀漢和孫吳這兩個著名國家外,還有北方的大量胡人部落——例如西北部的羌氐諸部,著名的如河西盧水胡,曹真曾派張既等大破;以軻比能為首的橫跨西北到北部的大片鮮卑部落威脅魏國北方,軻比能還響應過諸葛亮的北伐;烏丸高句麗雖然相對消停一點,但是公孫淵有割據之心。南方的孫權是魏國大患,自曹操時代就把孫權作為主要對手,曹丕曹睿都延續了曹操的思路,哪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司馬懿還在規劃兩路伐吳作戰;蜀漢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之前還是比較安靜的,論國力蜀漢不如魏國,但是自關隴向川中進軍的道路非常難走,蜀漢只要把守住秦嶺主要隘口,基本就是萬無一失。
這圖裡我就大致畫一下曹丕、曹睿執政期間魏國主要的對外進攻軍事行動,防禦蜀漢和東吳的戰事暫且不計入其中。棕色的是曹丕時期,綠色的是曹睿時期,漢字標註的是將軍。可以看出魏國的鄰近政權並不安分,邊疆叛亂也此起彼伏,周邊基本都打遍了。
曹丕初執政時河西就叛亂連連,蘇則、郝昭、毌丘興、張既等將軍先後出兵平定河西。田豫、牽招等將軍也常由并州一線出擊鮮卑。除此之外曹丕執政初期最大的軍事行動就是三路伐吳,但並不成功最終退兵。後來曹丕也試圖尋機再次伐吳,終未成行。
曹睿執政期間差不多也覆蓋了諸葛亮北伐的時間段。曹睿執政初期北方鮮卑依舊不安定,需要田豫等將軍出擊,孟達叛亂被司馬懿擊敗。諸葛亮出屯漢中的時候曹睿不是沒想過進攻,但是被勸阻,主要就是道路太難走,而漢中易守難攻,人力與財產的花銷都很大。即使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被擊退,曹睿也猶豫到底打諸葛亮還是打孫權更好。司馬懿規划過兩路伐吳的大手筆,不過曹休戰機的選取並不好而且敗得太快,加上漢水枯水期難以通行,這個計劃失敗了,孫權敢去當皇帝。曹真與司馬懿聯軍伐蜀主要還是因為曹真被諸葛亮打煩了,要教訓他一下,不過因為天氣原因雙方只有有限接觸,主力決戰沒打響魏軍就不得不退兵了。諸葛亮北伐的三年長間隔期間,北方也不安穩,安定郡匈奴叛亂被胡遵擊敗,而步度根勾結軻比能降而復叛,畢軌出師不利,最後還要秦朗擦屁股。諸葛亮死後曹睿派人刺殺了軻比能,解除鮮卑的威脅;涼州刺史徐邈平羌胡叛亂;東北方向毌丘儉出擊公孫淵不利,公孫淵自立為燕王,次年被司馬懿擊敗斬殺。到此魏國北部邊患已大體解除。
所以從曹魏的角度看,對周圍一圈政權都要用兵,而伐蜀是其中性價比最低的,用兵也是最後考慮的選項。若不是實在讓諸葛亮打煩了,曹真伐蜀受到的反對只會更大。
從蜀漢的角度看,魏國這個特殊的地形、人口和資源結構給了諸葛亮絕佳的出兵理由。
還是看地圖。這圖實在有點難看,就湊合看吧,圖裡一條重要的山脈沒畫,我自己補上了,就是那條綠色的隴山,今天的六盤山。被它分割開的兩片平地,東邊的渭河平原和西邊的隴西盆地,就是魏國關隴防區的兩個主要地理單元。它們共同的南緣是秦嶺,中間都是渭水穿過,而它們的北緣已到鮮卑地界。諸葛亮北伐就是針對這兩山一水分割開的兩片平地進行。
因為隴山的阻隔,隴道成為魏國領土最狹窄的部分,大約就是紅圈的位置。隴山以西是胡漢雜居的地方,人口密度雖然不大,但是有作風剽悍的兵員以及戰馬產出。一旦割斷隴道,魏國將喪失對這些資源的控制能力,而諸葛亮可以政治上慢慢消化,使他們為己所用,這就是巨大的潛在收益。魏國統治中心在洛陽,主要人口和經濟資源都在那邊,對關隴控制力不夠,而且關隴本地資源也不足以支撐戰爭。所以一旦爆發戰爭,魏國必然要從中原向關隴大規模運兵,若戰事曠日持久則花費巨大,即使如此魏國其他邊境地區防務無法鬆懈,所以調得動的兵力也有限。從這兩點看,諸葛亮發動割下涼州的戰爭非常划算,而且取勝的把握並不小。當然諸葛亮的用兵路線也是地勢崎嶇,補給線很長,這也是諸葛亮面臨的劣勢之一,但相比魏國諸葛亮的處境還稍好一點。
以這個思路引導,諸葛亮第一、四、五三次大規模北伐都有斷隴道割涼州的意圖,至於到底從隴西還是隴東進兵、是否尋找魏軍主力決戰是實現意圖的具體方法。這三次戰役中雙方具體兵力難考,但大體在十萬附近或稍低,加上諸葛亮軍戰力強勁又有地形加成,並不處於劣勢,很難定性為許多人所說的「知其不可為」;順便說我覺得這個定性對諸葛亮是個侮辱,這只是空販賣情懷,並非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的應有風格。戰鬥的具體進程除四伐外我專欄都寫過,就不具體羅列。中間第二、三次北伐算是兩個小插曲,第二次是司馬懿曹休規劃兩路伐吳剛失敗,但荊州軍因未交戰而無損,對孫權仍然是個威脅,諸葛亮北伐將魏軍吸引回關中,解除孫權的危險;第三次是收回武都和陰平作為從隴西道北伐的跳板,基本上也沒有交戰就結束了,因為郭淮看打不過就跑回去了。
總結一下就是蜀漢北界毗鄰魏國領土最狹窄的地區,一旦切斷便可以獲得一大塊土地的資源,潛在收益大;遠離魏國統治中心,魏國增援難度大;評估軍力,雙方在關隴可投放的軍力大致相當,諸葛亮並無劣勢,可以一戰。壞處就是諸葛亮補給也比較難,容易斷糧,但相對魏國還好一點。因為漢中真的是個奇葩位啊。
你老曹打我,我往裡一蹲,你來乾死我啊?
你不搭理我,我在雍涼搞搞事情,隔三差五到長安附近給你拜個年,你就說你慌不慌吧。
元代以後至今,漢中徹底脫離四川的行政區劃,併入陝西。真可謂用心良苦啊。
劉備去世之後蜀國的國力衰敗的厲害,所以魏國這邊主要的經歷都在對付東吳上。公元222年開始,曹丕曾經三次伐吳,受阻敗退,後來224年開始,曹丕又兩次親征伐吳,結果因為無法渡江而失敗,由於曹魏講主要精力放在東南這邊,所以在與蜀國接壤的漢中等郡的放手明顯鬆懈,而蜀國當時是無力與曹魏作戰的。
而蜀國這邊從223年開始,諸葛亮親領國事,蜀國國力慢慢回復,同時又派出鄧芝陳震等出使東吳,修復與吳國的關係,225年諸葛亮親征南蠻,平定後方叛亂,在南蠻征服後,開始儲備了北伐所需的戰略物資,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養精蓄銳,與226年進駐漢中,開始操練士兵,準備北伐。
而226年正式魏帝曹丕去世,曹睿上位的那一年,朝廷中有聲音認為,漢中、益州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又新皇繼位不久,不宜大動干戈,而且一旦調舉國之兵力伐蜀,必定費力廣大,讓東南吳國有可乘之機,所以曹睿聽取了這種意見,認為只待魏國自己強大了,吳蜀國必然來降。
諸葛亮於227年開始北伐。
第一次算是閃電戰,魏國由於沒有防備,被蜀國佔領了隴右諸郡,收了姜維等人,後來因為馬謖失守街亭而落敗,此次北伐曹魏被動的原因在於完全沒有防備,在這次北伐中,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之計,但未被採用。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確立了先攻佔隴右作為進攻跳板的戰略。而毫無防備的魏國瞬間丟失天水安定南安等郡,雖然最後此次蜀國北伐失敗,實際上對魏國的打擊還是比較大的。
第二次北伐,228年曹魏剛被吳國陸遜打敗,魏軍大舉東進,關中兵力空虛,於是第二次出擊,卻被魏將郝邵阻擋在陳倉,由於郝邵最好了充分的準備,雙方激戰近一個月,蜀國未能攻下陳倉,加上魏將費耀、張頜等來援,蜀軍的糧草運輸又出了問題,無奈只能退回漢中。在退師途中,成功殺死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
第三次229年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來救,諸葛亮率主力軍向建威,牽制郭淮,魏軍見到諸葛亮親自來,便緊急撤退,蜀軍佔領二郡。230年,曹魏主動進攻,張頜、司馬懿、曹真三路直去漢中,因蜀道艱難,又天降大雨,棧道毀滅,魏軍曹真走了一個多月才走了不到一半路程,曹魏朝廷中多數大臣上書要求撤軍,於是魏帝下詔撤軍,蜀國見魏國撤軍,立刻發起反攻,魏延攻破郭淮,吳懿攻破費耀,取得反攻戰的勝利。
第四次231年諸葛亮再次北伐,魏國重臣曹真重病,魏帝派司馬懿守長安,隨後諸葛亮在上邽打敗了魏將郭淮等,並且搶收了魏軍的麥子,與司馬懿在上邽東部對峙,司馬懿堅守不出,而張頜認為應該速戰速決,魏軍眾將都嘲笑司馬懿不敢與諸葛亮戰,司馬懿無奈派張頜由案中道進逼蜀軍,而自己率軍迎戰諸葛亮,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分三路打敗魏軍,使得司馬懿不敢再戰蜀軍,當年六月,蜀軍因為李嚴的原因,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下令北伐軍撤退的召命,諸葛亮惟有引軍退回。司馬懿命令張頜追擊,張頜認為不應該追擊未敗而退的蜀軍,但司馬懿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最後在木門道被埋伏的蜀軍射中右膝,傷重病逝。
第五次北伐,234年,蜀國國力在諸葛亮的主持下有了很大的進步,於是諸葛亮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吳國希望孫權同時攻魏,於是吳國孫權率十萬大軍北上響應蜀漢,但被曹睿親自出征打敗。同時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曾送女人衣服給司馬懿,激他出戰,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諸葛亮知道這只是做樣而已,而司馬懿卻從諸葛亮派出的下戰使探得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食少事煩,認為諸葛亮活不了多久。果然同年八月,諸葛亮病重,在安排完接班人後,在五丈原兵營中與世長辭,年僅54歲。可以看成兩個問題:
- 1、為什麼蜀漢窮兵黷武數次北伐?
- 2、面對實力低於自己的蜀漢曹魏為何只被動防守而不主動出擊?
答案很簡單很直接,蜀漢必須北伐,曹魏不必出擊。
其中的緣由大家都已經分析得很透徹了,我只做個簡單總結。
- 蜀漢必須北伐的原因。
弱國更需進取。在關羽失荊州、劉備征吳失敗之後,蜀漢可謂是失地又折兵,再加上後期人才嚴重不足,地少、人少,還要養活一隻十萬左右的常備軍(如果沒記錯),正如諸葛亮所說「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不北伐,光拼發展的話,蜀漢與曹魏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最後還是要被曹魏一舉殲滅,很可能蜀漢先自己把自己拖死。
所以說,不打只能等死,打的話說不定能有一線生機。
- 曹魏不必出擊的原因。
攻擊的成本遠高於防守。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子有雲,「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也就是說,出兵打仗這根本就是個燒錢的活。曹魏已然坐擁中國北方大片土地,佔據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圖謀穩定和發展才是其首要的戰略目標。蜀地地疲人少,攻下來得不到多少實質性效益,
蜀漢據天險設防,易守難攻。後人李白有詩為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蜀道的艱險是世人公認的。加上魏延在漢中長期經營,蜀漢的防禦可以說不可小視,以當時蜀魏雙方軍事實力來看,曹魏如果硬碰這根釘子,很可能被蜀漢一貫熟悉的防守反擊戰術吃掉自己的有生力量,就算幸而攻下蜀地,其消耗也不容小覷,很可能又被其他幾股勢力騷擾得不得安寧。後來鄧艾走陰平而滅蜀,也是出奇兵,更何況如果成都方面死守不降,最後戰果仍不好說。
曹魏的敵人不止蜀漢一個,而蜀漢又不是其中實力最強的。這點其他幾位答主也多有提及。曹魏面對來自東吳和東北、西北的少數民族,可以說仍是處於四面臨敵的情況,如果分重兵去打一個易守難攻的蜀漢,其他幾股勢力又來侵擾,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就算用兵,曹魏也以一定要在出兵之前做好充分地外交工作,或者穩定好大後方的防禦工作。以上。
——————————————————————————————
道聽途說的比較多,未多做考證,權當參考,如有不實和不對歡迎指出。
(上班水知乎好有負罪感。。。)
其實就倆字——成本。
古代的技術條件下,任你控制再大的地方,要把控制區內一端的力量投送到另一端都是成本高得驚人的行為,如果是在戰爭情況下要求迅速調達更是成本成倍上升。曹魏控制下的河南河北是人口糧食大產區,可要把這些地方的資源送到祁山前線去送十份能到一份就不錯了,還會帶來資源徵發地區的不穩定,從費效比上看完全是虧本買賣。
這種情況下只有依託通航條件好的大江大河運輸,遺憾的是當地沒有。
別說兩千年前三國,就是百多年前的滿清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英國人一到鎮江切斷南北物資運輸通道大運河,滿清就只能跪了。最終的解決要等到鐵路大規模應用,至此缺乏內河航運的大陸國家才算基本解決了內部力量大範圍調動的問題。
蜀漢一個礦,東吳兩個礦,曹魏七個礦,如果你是曹魏你把誰作為主要敵人,肯定是東吳啊。再來看蜀漢,關於諸葛為什麼北伐的原因以及討論爛了,就不說了。總之兩國的不同動作是服從雙方戰略的部署,諸葛北伐的時候基本上是在和曹真司馬懿對峙,雙方各取所需意思意思就完了,而東吳則獲得了曹魏兩代皇帝御駕親征的待遇,集中主要精力對付東吳,要知道曹魏從曹操時代起就部署的合肥——襄陽——祁山防線有兩個重要的點都是面對東吳啊,想深入了解請看《三國志》。
你開了四礦,別人4D放狗,他只能不停暴狗來沖,而你只需要守住就贏啦。
主要原因簡單說就是你想進攻,人少了打不過,人多了不值得。
魏國在諸葛亮北伐之前主要目標不是蜀漢。蜀漢的地形相對閉塞,雖然你不好打進去,益州山地也不好攻出來。再者,劉備大敗亡故,國力衰退,魏國根本沒有考慮到蜀漢會有能力來發動侵略戰爭。
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打的魏國全國震動。之後魏國綜合評估了局勢和諸葛亮的能力,看懂了和蜀漢對拼不是很好的選擇。諸葛亮的能力,魏國邊境軍隊沒有絕對的人數優勢,根本不可能靠進攻吃掉他,所以只能防守。
諸葛亮選擇隴右戰略,兵鋒在邊境涼州,魏國糧草接濟困難,不適合硬性交鋒;魏國領土大,軍隊要應付各處少數民族,加上要應付蜀漢,東吳,軍隊之間互相調動接應困難。西線主力軍跟諸葛亮交手幾次,打不過,而且損失較為慘重:王雙,張郃,甲首三千。這種情況下,再大量調動其他處軍隊去增援顯然不是好選擇。調動多了,其他處頂不住,調動少了,送人頭。所以防守是最佳選擇也是唯一選擇也是無奈選擇。
另外上面評論的,曹魏視東吳為第一對手不假,但那是諸葛亮北伐以前。第一次北伐以後,蜀漢諸葛亮直接就成了曹魏眼中的第一對手。不是因為國力,是諸葛亮的能力超出了他們預想的情況,諸葛亮打的確實挺狠,比孫權狠多了。
皇帝親征跟誰是第一對手沒關係。皇帝親征往往是軍神都不在身邊,沒有辦法,才會親征,並不代表水平高。劉邦指揮水平會有韓信高?孫權指揮水平會有周瑜高?正相反,皇帝在後防穩定輸出,前方軍神指揮,才往往是最佳的策略。參看赤壁,張昭孫權後方支持,周瑜前方統帥,打敗了當時風頭盛極的曹操。而後,周瑜魯肅都不在了,孫權親征N次合肥,毫無進展。孫權10萬大軍連曹操的一員武將張遼1萬軍都打不過。曹丕曹睿親征,效果從來沒好過張遼那次。
季漢從前的結構是相反的,但是也是迫不得已的,因為後方有穩定輸出的人才只有諸葛亮,前方出征的軍神卻有很多選擇。有充分戰鬥經驗的劉備打前方,有強大輸出才能的諸葛亮穩定後方,這是對劉備團隊來說最完美的選擇。劉備死了以後,諸葛亮沒辦法只能一肩挑,先靠長時間治理增強國力,累積後方,接下來才有資本出去打。但是他去了前線以後,後方仍然沒有穩定輸出,第4次北伐最好的形勢也因為沒有穩定輸出放棄。
曹真,司馬懿是曹丕曹睿時期最可以依賴的兩大軍神,兩大軍神來擋諸葛亮,說明諸葛亮對曹魏的打擊比東吳對曹魏的打擊大的多。別忘了司馬懿之前是對付東吳的,被調到西線對付諸葛亮。至於曹丕曹睿親征抵禦東吳只不過是讓軍神專心對付諸葛亮一路就好。
為什麼迦太基總是進攻羅馬,而羅馬只能防守?
因為費邊打不過漢尼拔,但是迦太基沒有羅馬強。
司馬懿雖然打不過諸葛亮,但是曹賊比蜀漢強;最重要的是老賊比司馬懿能活!老子耗不死蜀漢但是老子能耗死你!而諸葛亮魔法不強,續命失敗。
第一 蜀國是小國 魏國完全可以拖死
第二 魏國當時主要敵人不是蜀國
滿清能滅了明朝,英法百年戰爭,英國本質上並不比法軍強大多少,但是法軍就是打不贏
你要知道,曹魏根本沒有閑心搭理那個小國,重兵大部分都在荊州防東吳呢。北面還有匈奴那胡戎。
又見一己之力。。。亮迷都是小學生?我羅一己之力帶領皇馬葡萄牙、我科一己之力帶領湖人。。。我亮一己之力。。。。孫權稱帝,諸葛都得承認,歷次所謂北伐,東吳也在打,曹魏還要防守北邊游牧民族,可以說是曹魏一己之力對抗吳蜀游牧民族,而不是諸葛一己之力北伐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可以打下如此多的土地,超越了歷史上所有人?
※如何客觀評價拿破崙三世?
※為什麼周幽王不防備犬戎呢?
※為何唐朝皇帝少見有活過60歲的?
※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使我們從《1984》走向美麗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