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慾望本質是什麼?


創作慾望的本質應該是對自我價值展示和實現的一種滿足。


自我價值展示和實現是人的一個基本精神訴求。每一個人只要活著群體之中,都不可否認離不開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都是在內心渴望通過展現自我價值獲得別人的認可,理解和贊同。而獲得價值認同的方式往往有2種,一種是通過外在表現能力直觀展現,一種是通過作品間接展現。兩者各有優劣,外在表現能力展現的帶來的價值認同往往更具有直觀性,客觀性和深刻性,而作品間接展現帶來的價值認同則更具有持久性,廣泛性。


相比於深刻直觀的價值認同,人們往往會更加趨向於持久廣泛的價值認同,也就是說,價值認同的廣度往往比深度更讓人產生滿足感。


所以為了獲得廣度的價值認同,人們往往會催生於強烈的創作慾望。舉個例子,為什麼貼吧,微博,知乎,博客這類社區會火,大量的求助訴求帶來了需求和市場,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去進行無償的解答呢?因為每個人想要獲得廣度的贊同,精神訴求讓他們忽略了對於物質的訴求。而商家也把握住這一點,推行了粉絲製度,一方面看來是方便了粉絲和作者的互動,但更多的考慮是加深作者在這個社區對自己的價值認同,從而套住了作者,也套住了粉絲。


因為作品的種類很多,可以是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也可以是一家公司,一樁案子,不同行業的人對其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所以不好一概而論。

而我猜題主所指的創作應該是文學創作,以及衍生的影視創作。

對此我在細說一些。


文學創作下的人物是作者在現實中揣摩人的心理和行為習性後,通過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加以豐滿潤色後的人物。創作出活靈活現的人物往往向讀者受眾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作者對於人性的把握精準和對於人的觀察入微,這也是一種獲得廣度價值認同的方式。

文學創作中的故事情節是作者對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對生活的深切感受進行的二次加工,同時故事情節的寫作對於作者的邏輯思維和想像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這是對於自身天賦才華,生活積累的一種考量,所帶來的價值認同也是劇烈的。

另外,這一環節還講究一個靈感,靈感不單單是想像力,而且需要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和發散能力,同時還需要一點點運氣或者說契機。所以這對於作者來說是異常珍貴的,這也造成了
靈感乍現的時候,作者的創作欲往往異常強烈,這種強烈的創作完全可以讓作者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無心於吃飯睡覺,處於一種極度亢奮的狀態。

而這種對於靈感乍現之後亢奮狀態的原因,可以歸於對於作品的更高要求,歸結於對自我價值展現更充分更完全的一種訴求。

由此可見,作品作為自我價值展現的載體,創作一部作品自然會給作者帶來無盡的創作能量和慾望。

當然,如今的創作大多都還是於名利沾邊的,名和利的誘惑,也會催生作者一定的創作慾望。

本鹹魚剛開張的公眾號,在知乎,簡書,頭條等平台寫的影評,小說,書評都會在這裡匯總,歡迎各位朋友來此與我閑聊。

微信搜索:我是星夜行,ID:wsxyx007


我行我上。


《月亮與六便士》里有相似的疑惑。

「不敢想我要是在一個孤島上,明知除了自己誰也看不到我寫的東西,我還能不能繼續寫作。」


看到這段話說,我內心升起了疑惑。

究竟是為誰而創作?

為了被人看到、為了分享、為了被賞識的可能性,為了被某個人理解的可能性才創作,還是為了自我表達?被看到並被證明某個東西存在過且有價值,它才有具備價值?
難道它未出現於你的世界,它就不存在、就沒有價值了嗎?
若是為了自己、只是想記錄自己,那有沒有人關注又有什麼緊要。

而文中並未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只是向我們展示了某一種人的人生。

對於斯朱蘭這樣的藝術家,文中的描述是:
「他活在夢中,現實於他無足輕重。他似乎把激烈的個性完全傾注在畫布上,為描繪靈魂所見而無視其他一切;結束後,也許不是作品完結(因為我覺得他一幅都沒真正畫完過),而是燃燒他的激情耗盡後,他就再不關心。他從不滿意自己的作品,比起縈繞內心的幻境,這些畫好像無關緊要。」

我想有些人的創作源自於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激情。
那種激情催促著他們不斷向前,你可以稱之為天賦、夢想,也可以稱之為噩運(有時候夢想和噩運是一回事)即使這導致他們倍受煎熬。
可是他們無從選擇,只能一直追尋某種「血肉之軀根本無法企及的偉大目標」





創作是想表達某種感受,某種精神境界。


你們都說這麼文青幹嘛?

我來講講自己的創作慾望,不喜輕噴,最好不噴……

1.文字崇拜。沒錯,就是覺得那些寫作的人好厲害,想和他們一樣。

2.證明自己。嗯,就是想證明自己也能寫出好故事,得到認同。

3.自命不凡。無貶義,自己的腦洞、文筆和構思這麼棒,不寫多浪費!

4.單純發泄。這個比較慘,很多事情不能告訴別人,只好用文字發泄。

5.控制欲強。這個挺變態的,就是愛看你們為我寫的故事歡喜落淚……

6.幻想成功。無可厚非,現在作家也掙錢,誰不想坐在家裡年入百萬?萬一青史留名,被萬人追捧呢?

7.熱愛文學。坦白說這個慾望很常見,但又很短暫。畢竟思特里柯蘭德只有一位,中國人很現實,現代人更現實。真沒見過有誰花一輩子不為名利去追求文學……


沒有了,歡迎大家補充。


價值觀的輸出。
這和讀書多少,文筆如何沒有絲毫關係。很多胸藏萬卷書,筆下可生花的人並不具備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
之前在知乎看過一句話,大意是,書中人物的三觀並不能代表作者的三觀,但是故事的結局,一定是體現著作者價值觀的。


王小波:我開始寫作,是受了好文章的誘惑。


公司年會的時候,我給部門寫過一個相聲,私底下練習的時候時長是25分鐘,後來壓縮到15分鐘左右。
那次年會上有兩個相聲節目,一個是其他部門學說苗阜王聲的一段相聲,一段就是我寫的這個。
最後上台表演的是我的兩個同事,他倆以前沒有任何表演經驗,而我寫的時候腦補的是郭德綱和于謙兩位老師,只有我知道什麼樣的表情和語速能讓人發笑,可惜最後效果一般。
我第一次寫的節目,沒敢聽,真怕周圍沒人發笑,我就躲到酒店門口,只能遠遠的看見他倆在台上表演,聽不見他倆說的詞。他倆下台了,我才進去坐下。
那次反響很一般。
但我寫的時候完全是處於興奮狀態。


嗯,生無可戀


我做了這件事會很舒服,或我不做點什麼我不開心。

我覺得你這個還可以改進,我可以做得更好,甚至最好。

好比如寫這個答案,看了好多答案,我覺得我也可以寫,寫完答案我覺得很舒服。


創作慾望的本質是自我修行。

就文學創作來說,一個字一個標點的斟酌,一定都蘊含了作者的千言萬語,只為用文字最貼合的把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

這個過程,有如在山間瀟洒的引吭高歌,有如在浮躁虛妄中拉一支寧靜綿長的協奏曲,有如煙花璀璨一瞬間,將心中的澎湃詮釋殆盡。

我們通過寫作將自己放置於一個無人的世界,這個時候我們失聰失明,周遭的黑暗裡只有自己與自己。與自己對話,將自己的內心一刀一刀的剖開來,一點一點的看清楚,把掩藏在最深處的思緒情感都挖掘出來,排列在字裡行間,融合進最真實的自己。把靈魂融進文字里,讓文字代替靈魂在紙上舞蹈。

在這種靈魂與文字的交互中自我對話,自我反思,自我實現,自我引領,自我啟迪,直到尋找到內心那種踏實的寧靜,再回過頭來從容的面對現實生活。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看透世故而不世故,大抵就是因為如此。

而後期的作品,是否能夠引起共鳴,是否可以給人啟迪,是否有商業效益,都是附加值。為了附加值去創作的作品,沒有生命。

在創作中自我修行,十年飲冰,不涼熱血。
總不至於迷失了自己的路。


抒發情感,填補空虛,聊以自慰。

1.創作者的創作過程,是一個創造世界的過程(小說),在你的作品中你就是上帝。

你操縱著角色的生老病死,貧窮富有。以及未來的走向。沒有人不喜歡這種感覺。當然,腦洞大一點的話,我們或許便是神在無聊寂寞的時候創造出來的,這個世界或許根本不存在,他只是虛擬出來的。

2.創作者本身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決定將往事的總總盡歸筆底。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

3.現在生活不容易啊!畢竟人人只有倆腎啊!也不夠賣的。搬磚又嫌太累太臟,聽人家說現在寫書掙錢,嗯,門一關開始創作……然後一年過去了,屁也沒寫出來。

4.純粹對文字的熱愛,文字是有生命的,這絕不是一句空話。特別像中國的語言具有音韻美,這種文字從自己嘴裡讀出來是種享受,從自己腦子裡造出來更是種享受了。

未完待續


懷了就生出來。


獲得讚美,在他人的肯定中達成生命的大和諧
完成後方便自己以後擼,不然每次都要重頭開始構建,不夠嗨


很多創作者心裡都有一個小賤人,努力站在世界的小山尖,揮舞著小旗:
快看快看,我在這裡!
我屌不屌?


源於表達的慾望


對於腦中構建的絢麗的幻想世界,說出來的叫精神病患,寫出來的叫作家。


在或寂寞或痛苦的時候搭建一個世界,躲進去……


是一種自我表達吧!

早上睡得迷迷糊糊時,收到朋友的簡訊,問得無頭無尾:假如不考慮市場、成本、可執行性等等因素,你最想拍個什麼題材的片子呢?

我就像那個假想中已經獲得五百萬的煞筆,竟然認認真真開始琢磨這個問題了。

是啊,我最想表達的,執著的,逃不掉的東西,是什麼呢?

時間回到上個月底,我們留在北京的一幫導演編劇進修班的同學,自己組織了一次劇本選題會。

到場的每一個同學,都拿出了不同於平時課堂作業的想法,非常精彩的說(這裡默默為柴老師,荊巍老師悲傷一下,平時做您們的作業大家都沒這樣認真好伐)。

討論會上,我又一次提到了死亡這個話題。故事講的是兩個女兒,在面對臨終母親時,所選取的不同方式。最終她們在互相理解下獲得救贖。

在這之前,我也寫過類似的題材,在別人夢裡輪迴的少年,以自殺的方式蘇醒過來。這個被老師批判帶有宗教色彩,說「十三你心理陰暗得不行不行,該去看看心理醫生啦!」

當時我笑得沒心沒肺。但是這次,當很多同學再一次否定說「沒人會喜歡這種題材!」「感覺很喪,沒啥市場!」時,我有些失控了。

我不知道該怎麼告訴大家,臨終告別這個事情有多重要。它對每一個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以及將要經歷的人來說,有多重要。

那些哭不出的傷,好似一瓶沒吃完的辣椒醬,一根慢慢落滿灰塵的牙刷,一個再也不會接通的號碼,在最不經意的時候,輕輕地擊中你,痛得失聲。

而我們所創作的文字,影片,漫畫,音樂等,種種不同方式的表達,都會成為治癒這種傷痛的良藥。

懂的人,自然會懂。

而另外一個同學的故事,也是抽自父母輩的經歷。我們把自己偽飾了一層層的生活拿出來,像個置身事外的看客,和別人一起討論它的戲劇衝突夠不夠,人物形象立不立得住,社會意義跟市場熱點結合得怎樣?

直到,在犀利的討論中,撕掉所有外衣,看到蜷縮在裡面那個小小的自己。

一碰就疼。

前幾天看張艾嘉的《相親相愛》,到最後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我不想用學了幾個月的理論,去肢解分析它哪裡好,哪裡不好。

影片前半部分的建制零散瑣碎而又有些刻意,但是支撐我看下去的是一些很小的細節,和情緒一點點地積攢推進。

它的這股力量,大概也是源自編劇和導演本身的經歷吧。

最打動人心的,往往是從我們生命中掏出來的東西。

慶幸的是,這個時代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了發聲的渠道和機會。所以,有如此多非虛構文學作者的湧現,也有更多的平台願意投入精力來滋養這些力量。

一開始我很好奇,為什麼像網易人間,真實故事計劃這些平台,會受到這麼多人地關注?它們既沒有咪蒙之類的輕鬆愉快,也不灌雞湯繪假象。它們甚至帶著不討喜的冰冷跟現實。

「生活已經夠苦逼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看這些讓人沉默的故事?」

是啊,我們習慣了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美曰其名,保護隱私。

這一部分群體的存在跟活躍,不就是那些個被剝了層層外衣下的自己么?

見過一些影視圈的人,大家在聊天的時候,紛紛感慨大眾審美的惡俗,可是他們最終選擇的本子,卻都是諸如生活在現代的怪力亂神,以及各種腦殘的無厘頭逗逼之類。

因為做這些最保險啊,不需要扒開自己,也不用考慮觸到別人,大家互相哈哈哈哈,在一片祥和歡快的氛圍中繼續努力。等下次聚會時,再吐槽大眾只喜歡吃垃圾食品。

直到某天不小心被別人刺到淚點了,勃然大怒,說上一堆專業術語,斥之「矯情!」

但是,有一個事實卻是擺在這的:當我們肆無忌憚地專註於自我表達,不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時,創作才真正開始。

它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私人化到壓根就不考慮別人是不是喜歡。它同時又最具有力量,重到穿越漫長時空,仍能擊中我們的靈魂。

這就是人性吧。


1.對於生活的不滿

2.渴求一個自己幻想中的,更加美好的世界。


奧登說:我的所有詩都是為愛而寫。
杜拉斯說:寫作是表達切膚之痛。

對我而言,那慾望是上帝的耳語,是黑夜中乍現的閃電,是大海中偶遇的船,是秋天頑劣的孩子,是求不得,是荒野中的獨自等待。
不是我想寫字,是字來找我。它若自己不來,我就只能一直兩手空空。


推薦閱讀:

心煩的時候怎麼辦?
女孩子遇到別人罵髒話該怎麼辦?
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斑在無限月讀里的那個世界?
是什麼讓知乎用戶產生自己比其他平台用戶高一等的心理?比如看不起微博用戶,罵網易用戶腦殘。?
意志力能否改變面相上的缺陷?

TAG:設計 | 心理 | 文學 |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