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酒桌上的勸酒文化?


今天看到微博上的一段話
中國的拼酒文化其實就是虐待和自虐的文化。通過虐待別人,獲得成就感和主動感,通過自我虐待以示臣服,這都是人性最惡劣一面。並不反對喝酒,但對於喜歡拼酒的人我是厭惡的。而且一個人越喜歡拼酒,一定是人比較懶,也是不講道理的。


所謂酒桌文化我猜測大概包括以下功能:1、熟人社交上的一般人際往來;2、生人社交上的熟悉渠道;3、單純的儀式

1是同學親戚好友之間的娛興節目
2是工作上或是請託過程的必要步驟,帶有相對清晰的目的性
3主要是形式上的意義

三者可以有交疊,例如託了不是太熟悉的朋友辦事的答謝,又如完成某個項目之後的同僚慶功宴等等。

關於酒精對人際關係的潤滑作用,這裡就不提了,每人都有切身體驗。中國的酒桌文化之所以特殊,和儒家的"禮"是分不開的。通俗的說,別管什麼樣的酒席,飲酒的量、程序、目的、意義都在指向尊卑高下,也就是等級秩序。

先是安排坐次,誰坐首席誰作陪,然後誰先"開杯",誰先敬酒,誰先致辭,誰先起筷,先吃什麼菜,誰給誰倒酒,倒多少,怎麼倒,何時酬答,如何致謝,如何進行下一輪(巡),下一輪(巡)有哪些新花樣,什麼時候可以"自由發揮",自由到什麼程度,先敬誰,後敬誰,力拚誰,保護誰,怎麼喝,喝多少,吃差不多了怎麼辦,不勝酒力時怎麼辦,誰可以如廁,誰可以告退,誰可以替喝,怎麼替,什麼時候結束,誰發話,誰最後"收杯",怎麼收,包括賓主如何離席,怎麼回家……都有固定程序和各種規矩,亂了主次壞了規矩便要受罰,從這種儀式中,每人都強化認同了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受尊重(歡迎)程度。

有時候,參與者之間的地位差距不是那麼顯著,存在浮動空間,酒桌上就會出現博弈,可以是遊戲、酒令、聯詩作對,也可以是鬥嘴、拼酒、對罵甚至拔刀相向。

面子上,酒宴是儀式化的娛樂慶典
里子上,酒宴是尊嚴和地位的載體和博弈平台

醉翁之意不在酒


引用王岐山酒桌上的一點往事:

王岐山的老友黃江南回憶,80年代他與老王一起到河南省某縣,縣裡的領導招待他們。當地有「灌酒」之風,餐桌上,一位辦公室主任,拿起一杯酒頂在頭頂,跪在地上,對王岐山說,到我們這來,這酒一定要喝,你不喝我就不起來。

「要一般人就說起來起來,就喝了。岐山呢,就不喝。他不是完全不能喝,但是你以這種方式脅迫,他就不屑一顧。他說,你喜歡跪著就跪著吧。」黃江南至今回想此事,仍頗感驚奇。

「王岐山繼續和其他吃飯的人談笑風生,留他一個人跪那。」黃江南看場面太尷尬,便主動提出替王岐山喝酒。老王卻不同意,只說「他喜歡跪就跪去」。最後這位辦公室主任只得起身。

死要面子活受罪,該。


凡是為所謂的酒文化洗地的都是扯。沒有任何辯護的理由。勸酒本質上是權力的壓迫,自我灌酒就是臣服於權力。權力不僅是真的權力,還常常是人們自以為擁有的權力。市場經濟越發展,權力在社會中的位置越消退,勸酒文化也就會逐漸消失。


農耕文明的糟粕。

勸酒的本質是斗酒:資源稀缺,生存不易,狹路相逢,以酒為械,我比你強,你比我遜,(今後)你要服我、敬我、隨我。


就像非洲部落的割禮一樣,損人不利己,誰喝誰傻逼。


1、勸酒也看人,勸不喝酒或不願喝酒的人喝酒是非常討厭的事兒;
2、我乾杯你隨意是好的喝酒態度,適可而止也是,於人於己都是。


四個字:深惡痛絕! @付立


讓不喝酒或者不願意喝酒的人一定陪著喝酒不然就是感情不到影響團隊團結云云,這種就是扯蛋。

別說陪喝酒了,是不是陪喝果汁還得看我心情呢!


本來是一種程式化的東西,其數,量,形式,都有嚴格規定,其目的在於規範和有序,只存在於上層社會,

但被一幫沒文化不理解的濫用了。


(圖)2010年11月8日下午,重慶九龍坡區巴國城,三名喝醉的年輕人倒在廣場。據悉,他們是來參加某公司招聘銷售人員的複試,中午領導請吃飯,他們拚命喝酒爭表現醉了。

乾杯是一種禮儀,勸酒是一種政治

除了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好客古風,酒桌之下權力與服從的深刻隱喻,勸酒里的交易、凌辱、控制,無疑則暴露了中國人近乎野蠻的一面。

又是一年傳統佳節時,喜迎新年之際,親戚間總要互相走訪拜年,期間少不了飯桌上大魚大肉,交換口水、吹牛逼之餘,喝酒助興喝到吐。而每年的春節期間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新聞:過度飲酒送急救的醉漢、酒駕撞人的司機,甚至因勸酒致命連帶判刑的階下囚。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勸酒?除了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好客古風,酒桌之下權力與服從的深刻隱喻,勸酒里的交易、凌辱、控制,無疑則暴露了中國人近乎野蠻的一面。

在大多數熱愛酒桌的中國中年男性眼中,酒桌文化被美化成傳統美德,勸酒成了一種好客古風。但自古以來,中國酒桌上就沒有平等一說,長幼尊卑、等級森嚴全在這酒里。

中國古代的酒,從來不是大眾食物,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酒之於世,禮天地,事鬼神」,祭祀之禮上的供奉酒水,是屬於皇家和當權者的上層文化。

白酒主要以糧食為原料釀造,而糧食又是古代農業社會的命根子,而釀酒的作坊主又獲利頗豐。因此,歷史上常常發生釀酒大戶大量採購糧食,與民爭食。為了管理這些釀酒大戶袋中財富,中國古代從夏商時期,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管理酒類的機構,被稱為「酒政」。周有酒正,漢有酒丞,隋唐宋有良釀署,通過禁酒、官府壟斷酒價,以及征專門酒稅等等,高度壟斷酒類的生產、銷售和流通。

至今,中國仍有「酒類專賣局」這樣的行政機構專門管理酒類流通,「茅台」依然是象徵著上層社會和權力的「特供」。

(圖)2011年2月27日,上海首屆陳年茅台酒拍賣會舉行,一瓶1955年產、標價超過120萬元的茅台酒最終流拍。

社會等級的隱喻,在講究尊卑長幼的酒桌禮儀上也一覽無餘。酒桌上,主人必先進酒於賓,是為獻。客人飲畢需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然後,主人為勸客人多飲,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

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喝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事實上,現在中國人勸酒時常說的「乾杯」其實來自歐美,從歐美傳入日本之後,日本翻譯做「乾杯(乾杯)」,而日本禮節也和西方相似。因此,日本人只有喝啤酒時才會說「乾杯」,一般都是用大杯。由一個人(長輩、上級)領頭說:「辛苦了,乾杯!」然後大家一起碰杯,喝一口,並不喝乾杯中的酒,只是注重慶祝的儀式。

而「乾杯」一詞傳到中國酒桌上就變味兒了,長輩領導、商業夥伴端起酒杯勸酒,必須得一口悶,甚至需要反扣酒杯於頭頂,以證明喝光了,不然就是不禮貌,準確地說,沒有順從勸酒人之意。

「都在酒里了,一定要喝到位」

中國古代的酒桌文化一直講究三杯為度,士大夫們熱衷的也是低度數的黃酒,而非現在酒桌上的高濃度烈性白酒。勸酒文化,也只是近幾十年才慢慢興起的。

從勸酒的程度和方式看,各地有所不同,沿海地區、江南發達地區一帶要弱一些。而其他地方,尤其東北、西北、西南部分地區,勸酒就特別厲害。

例如東北人勸酒時喜歡說:「看得起,就幹了」,沒有多餘的話,說完後根本不看對方一眼,一口悶,這在東北人眼裡是一種「豪氣」。而假裝不能喝,拒絕敬酒人,就是「酒風不正」。

從酒品看人品,是一種非常幼稚的判別人的方式,正如人類學家莊思博(John Osburg)在他的著作《焦慮的財富:中國新富階層的金錢與道德》(Anxious Wealth: Money and Morality Among China』s New Rich)中,評價四川成都的富人群體的酒局的那樣:「中國中年男人的酒局,除了酒和女人,跟初中生派對沒什麼區別。」

(圖)2013年11月5日消息,28歲的東北女子張海燕在陪3名男子喝酒唱歌時,因醉酒摔倒休克身亡。家屬索賠勸酒人賠償金額92萬餘元。

《紐約時報》記者詹姆斯帕爾默(James Palmer)在山東一座小城的中式酒局上,就是受到了這樣的精神衝擊:山東當地一位市黨書記——一個五十多歲男子,一邊用他嬰兒般柔軟的手在宴會桌下輕輕撫弄著詹姆斯的大腿,長達45分鐘,以此來拉近親密關係,一邊還勸他喝酒,一種在這個外國人看來度數高到幾乎沒法喝的烈性白酒。飯局之後,官員和商人們又要請他一起去妓院,儘管賣淫在中國是非法的。

許多商人私下都向詹姆斯抱怨,整個過程通常勞心勞力,令人厭煩。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或村鎮上的娛樂場所,幾乎沒什麼特別的吸引力。實際上,裡面常見的是汗跡斑斑的臟床單,以及上世紀70年代風格的鮮花圖案牆紙,就像那些截取自三流醜聞視頻中的圖片所顯示的那樣。

但是他們前往這些地方, 並非一味是為了尋歡作樂。

(圖)2014年2月10日,寧夏銀川,一輛私家車車主喝高,撞斷橋欄扎進愛伊河冰面。

像男同學相約一起做壞事一樣,中國酒桌上的劃酒拳、咸豬手、低俗段子,包括醉酒後的醜態,甚至共同嫖娼犯罪,都是一種建立信任的抵押物。在半公開性質的酒局上,酒桌上都是見證人,通過這種羞辱性的儀式,共同掌握對方的小把柄,在男性同胞之間形成一種牽絆,這能讓大家覺得那些潛在的生意夥伴跟自己是同一條道上的人。

而能不能一杯乾、喝到位,就是一場能否建立信任的測試。

「沒人喜歡過度飲酒,但我身不由己」

酒桌文化深嵌於社會的權力結構之中,勸酒本身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征服遊戲」。

(圖)濟南某酒店的勸酒員正展示自己的推薦技巧。在顧客就餐飲酒過程中,有專門訓練的服務人員,給賓客端酒、祝酒,祝酒詞還一套一套的。

與歐美酒吧里酗酒狂歡的年青男女不同,中國酒桌上放縱參與者往往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這麼做僅僅是為了在集體酗酒的官場上,保住自己的職位,而陪領導喝酒成了他們工作的一部分。

2011年《衛報》記述了發生在中國遼寧的故事。來自東北遼寧的遲先生是當地一家中學的校長,幾乎每周都在白酒的熏味兒中度過,而他本人既不是酒鬼,也不喜歡聚會,年過40,受學生尊敬。

「喝,不能保證我升遷。但不喝,我的人緣就會變壞。所以我選擇喝,我不願意也沒辦法。」遲先生所認知的官場環境就是這樣:不遵照上司的意願接過酒杯,意味著放棄自己的職業生涯。爽快地喝酒,是對權力的服從。

據《紐約時報》2008年的報道,河南信陽當地的政府官員們每天都中午的午餐都是一場午宴,在當地餐廳提供的私人宴會包間,其中設有休息區、電視和浴室,酒桌上也擺上了紅酒、啤酒和白酒三種盛酒容器,酒精繚繞長達幾個小時,一切費用由政府支出。信陽當地的計程車司機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當地民政局的官員們,下午要麼打牌要麼睡午覺,常常空蕩蕩一個人都沒有。

「酒逢知己千杯少」,對來找官員們辦事的商人來說,勸酒的人更多是有共同利益目標的「知己」,能喝酒,簡直是一條迅速打通關係的捷徑。酒桌即戰場,穿腸過肚的高度數白酒則是最直接的武器,能不能爬上更高職位、做成交易,就看能不能喝。

在中國式酒局上,勸酒是一場「臣服」與「來朝」的權力遊戲,誰有求於人,誰想號令眾生,誰不想買誰的賬,誰想不給誰面子......用酒桌上的話說,就是「都在酒里了」。為什麼有的人明知不敵還要喝,因為誰都知道不喝的後果。



君子之交淡如水,大家才不要一起探索道德的上限呢,多累,酒桌文化就是彼此試探下限,一起出醜,一起說胡話,扯開遮羞布,露出本性,本質上就跟女孩子一起討厭誰誰誰,給領導做一百件好事不讓一起干一件壞事一個道理。一把灌酒的潛台詞就是我都這德性了你跟我裝,大家背後都一樣,你跟我裝神馬清高,看不清起我啊。對,中國酒桌文化的本質中心思想可以歸納我 你是否看得起我


中國式勸酒絕對不是只出於禮儀 而是有非常明確目的性的 簡單說兩點 一.就是服從性測試 二.誠意測試
一.勸酒者通過觀察你是否服從要你繼續喝酒的指令 看你能不能為了「場面」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 來判斷你的服從程度 .還有故意指鹿為馬互飆戲等方式看你的反應 對顯而易見的荒謬表示認同這就是服從的「理想效果… 喝醉就是微量的傷害展示你服從的姿態 這都是典型的權力彰顯的方式
二.勸酒者通過勸酒看你能不能放下戒心和體面 向勸酒者和旁觀者展示出醜態 通常維繫一段關係是要付出代價的 雙方缺乏互信時 醉酒是一劑小的抵押物 喝到位就說的是這個 一個時刻保持戒心的人在勸酒者眼裡是不值得信任的 歸根結底 這是一個權力遊戲 強者通過逼人喝酒來彰顯權威和影響力弱者通過自虐喝醉酒來表示服從和忠心.


我對勸酒是深惡痛絕的。當然,這隻代表我個人喜好,不針對哪一部分人。其實剛參加工作那幾年,由於工作原因,經常參加單位的飯局,既被勸過酒,也充當過勸酒的角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年那個在酒桌上喝得酣暢淋漓情緒高漲全世界就我最嗨的樣子,跟跳樑小丑沒什麼兩樣。本以為把酒喝高興,把領導伺候好,事業一定穩步前進,結果奮鬥了那麼多年,才體會到,當初那個酒桌上借著酒勁大談對你無比賞識的領導,第二天清醒過來該咋對你還咋對你。好處沒撈著多少,酒精肝胃下垂倒是免費送給你。酒話你也信?如今我作為單位一個部門的一把手,事業上也能獨當一面。可這不是喝酒喝來的,而是我熬了無數個通宵,寫了無數個方案,幹了無數個項目掙來的。所以現在飯局上,我盡量不喝酒,既然喝了酒,我也得干工作,那我憑什麼要賠上我的健康呢?再說,喝醉了失態了,說不定第二天起床貞操和手機都不見了咋辦?至於那種勸酒的人,如果是飯局的組織者,為了造氣氛倒也可以理解,只要不過分,我也盡量顧忌對方的面子略微粘點酒以示尊重,遇到沒眼力見非要把你往死里灌的主,我一般都乾脆回答喝酒過敏。你不怕鬧人命我還想多活幾年呢。難道我喝癱了你還能給我當孝子端屎端尿伺候終老?至於領導就別天真了,領導比我們人民群眾更惜命,誰不想在領導崗位上再多待幾年啊,所以那些拚命勸酒的你就省省吧,你難道想把領導灌翻了好直接搶班奪權嗎?據我觀察,飯桌上,職務越高的領導,喝酒越節制。最搞不懂的那種人,你又不是飯局的組織者,又不是被邀請的主賓,你就一個陪酒的,你造個什麼勁啊。單位有一次搞一個很平常的聚餐活動,大家就吃吃飯打打牌。結果我一同事過來非要我喝酒,還說我是部門領導,應該把氣氛造起來,不然多沒意思。我說,你不知道,勸酒勸出人命來要負法律責任的嗎?他一聽,很無趣地轉身就走了,我終於可以開開心心吃頓飯了。


一群沒文化的人,在掌握權力之後將自己的惡習轉變成用以鞏固自己地位的所謂社會規則,這也能稱為文化?


在於你敢不敢、能不能承擔可能得罪一些人的後果。
之前人微言輕,也不自信,別人讓喝就喝,連個臉色都不會給對方。然後去醫院打點滴,有時候還耽誤了工作,被領導批。
現在不想喝,誰勸都不喝,或者意思到了再勸也不喝。勸酒的人也不能怎樣,我很確定,我不求著他們任何一個人幹嘛,不需要看他們臉色。
說到底,還是一條食物鏈。
當然,有些人也並不那麼惡意。


勸酒要看勸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桌上朋友知己互相走一個,順便說說勸酒的話,的確有助於互相之間的溝通和融和。因為把酒已經當成一種傳遞感情的紐帶。但大多數酒桌勸酒都是一種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是亂表達情感的表現!要不表達情感的手段太單一,要不表達情感的方式不了解!


我一朋友。算熱心,有事肯定會幫。就是喜歡拉人喝酒,他生日,跟我說,一定要喝,我就說我尿酸高,喝了會痛風,不喝。他就明擺著不高興了,說我生日,其他人都敬酒,你一個人喝飲料算什麼。這是禮節問題。非要我喝。我當時也火,吼了一句tm是老子身體重要,還是你這什麼破禮節重要。甩頭就走。


人生總會經歷一些不如意,喝點酒放鬆放鬆也是情有可原。有些人仗著酒經沙場,逮住不勝酒力的人野蠻勸酒,目的教人避酒求饒出洋相,來達到自己不是人群中最窩囊的成就感。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離開了威風的酒席,又要回到沒有自信的現實,歹命嘆蒼天。
飲酒的初衷本來是雅趣,然而有人卻將它變成建立自信的工具。不能喝酒,還被他人激將逞能,取悅的是別人,受傷的卻是自己。朋友想喝酒,陪你宿醉,不能喝酒,意思一下講情意。而那些帶著滿滿惡意,千方百計讓你難堪的,絕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仇人,真正的朋友又怎忍心讓你為難?


推薦閱讀:

对于一杯倒的人而言,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千杯不醉?现在
喝得酩酊大醉是一種什麼感覺?
勸酒敬酒的時候可以說哪些話?
中國的勸酒文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女孩子在社會上到底應不應該喝酒?

TAG:酒桌文化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