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沒有一種角色類似於武士在日本的歷史地位?

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通過一些漫畫,覺得武士在日本歷史裡是很受尊重的一類人,可是說是當時大和名族的脊樑;我想了想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有沒有類似的角色,稱得上是民族的脊樑呢?小弟才識淺薄,腦海里只有課本里的個人民族英雄,想不起有沒有這麼一類人,他們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並且能堅決地在他們的人生貫徹,堪當民族的脊樑。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但是,我想問的是歷史上有沒有某種特定的社會角色類似於日本武士呢?亦或者日本武士只是日本文化的過度宣傳呢?


沒有過,因為武士並不是簡單的封建家臣或者門客,武士效忠的對象也是武士,直到武家總頭目將軍,整體都是一個屬性的,他們和公家只有形式上的聯繫,並不存在實質效忠關係(武家也並非軍事貴族,因此和歐洲封建下的騎士也沒有制度可比性,從本質上上,貴族必須與天然世襲權力相關,但武士形式上並不是自然世襲的群體,而是形式委任制的,再加上日本實際上長期處於戰時體制,因此軍閥是最好的形容)。這種武家政權在中國歷史上應該從未有過,其原因不在於中國無軍國,而在於中國沒有截然兩分的公武二元政治,公和武除了極少數的時代(比如明代)都是可以互相通融的,也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政權委託。所以軍閥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十分常見,但如日本武家那樣穩定的軍閥權力結構卻未曾存在過。
不考慮公武二元,那麼勉強要算的話,唐代藩鎮和五代那些軍人政權頗為接近武家,不過此後歷代王朝均以防藩鎮為第一大任務,因此再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政治實體。


當然有類似的階層。

先秦時代即所謂所謂君子者,上至大貴族,下至小貴族,皆可與武士一一對應。君子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也。

而在集權王朝期間,類似的階層也只有士大夫階層可以相對應。在特定朝代,中國士大夫階層並非文弱之輩。況且從國家體制而言,士農工商,也與武士階層相類。


武士在中國因為視角不同有兩個定位,一是士大夫,一是家將,或言之,日本的武士階級的結構機制是受到中國士大夫與家將的結構機制影響而形成的。
武士與中國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是非常相似的,甚至於說封建士大夫是武士的刻板。掌握文化與武力、從屬於封建主、世代相傳承、軍隊戰術中堅、協理行政是封建士大夫與武士的共性,基本已經將二者各自的屬性全部包括其中。
但在日本還沒有進入封建時代的時候,中國就已經邁入了帝國時代,士大夫逐漸轉型成為職業文官,退出第一線的軍事對抗,而後形成士族,又而後形成士林。同時軍隊也呈現職業化的趨勢,軍事系統自成一體,逐漸脫離士大夫階級,上層成為軍事貴族,中層成為家將,下層則主要由民兵組成。有唐以降,士大夫系統與軍事系統已經基本獨立。
而此時與封建制度武士系統才剛開始醞釀。
中日中堅制度錯差的原因在於,日本文明太過於後發,以至於形成民族統一國家之後一隻腳還踩在原始社會裡,社會狀態不適應帝國制度——而中國的社會狀態則正處於適應帝國制度的邊緣,一旦天災人禍則立刻反撲制度,使之墮入封建結構。經過經過近千年的摸索,日本才穩定在相洽的封建狀態,武士階級才確定下來。而中國在兩千餘年裡掙扎於兩個制度之間,中堅階層已經面目全非。


中國歷史上是有一種角色有著「武士」在日本的歷史地位的: 就是我們古代的門客。

武士作為某種意義上的軍事群體,大部分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統治而培養個人武裝力量的產物。上層武士佔少數,大部分還是下層武士,跟我們從軍的士兵其實是很像的。

不論上層還是下層,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而拼搏,鬥爭。而這種心中的正義有時會是一種試圖替天行道的個人情懷,但更多時候是所效忠的主公的利益,
群體地位受重視,一方面是因為有戰鬥力,一方面是因為所效忠的領主地位高,主榮則仆貴。

武士的本來身份,就是效忠領主的侍從。領主將武士收在麾下,武士就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的聰明,勇敢,武力都是為了對領主效力。
這樣看來眼熟嗎?是不是覺得特別像門客?

而作為門客的一種,在類似武士的情況下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春秋時期的刺客。他們堅守信義的勇猛忠貞是完全不輸武士的。甚至在某些地方要更加極端。舉幾個栗子:

荊軻:作為太子丹的門客,刺秦王嬴政。
這個人盡皆知,無需贅述。

專諸:作為公子光(即吳王闔閭)的門客,刺吳王僚。
吳公子光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後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廚藝高超的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在魚腹中藏劍,當場刺殺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乃以專諸之子為卿。

要離:作為闔閭的門客,刺慶忌。
闔閭殺掉吳王僚之後心神不寧,害怕僚的兒子慶忌報仇,想派人殺掉慶忌。
為了消除慶忌的疑心,闔閭、伍子胥、要離施殺妻殘身的苦肉計:要離在朝堂之上與闔閭頂嘴,被闔閭斬斷一臂投入監牢。之後要離假裝逃走,闔閭佯裝震怒殺掉要離妻子,並棄屍與市。營造出血海深仇的假象。
要離前往慶忌處假裝避難,得到慶忌的同情與信任,後用計殺死慶忌,隨後自殺。
這個是真慘烈了,難說是愚忠還是怎樣,妻子何辜啊。

聶政:作為嚴仲子的門客,刺殺俠累。
聶政年青俠義,因除害殺人偕母及姊荌避禍齊地(今山東境),家境貧窮,做屠夫維持生計。
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名傀)廷爭結仇,潛逃濮陽,聽說聶政的名聲,獻巨金為其母慶壽,助聶政的母親過上富足生活,並與政結為好友,求其為己報仇。聶政出於孝順,以不能冒先母親而死的風險為由拒絕。
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後,聶政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因擔心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死前以劍自毀面容,挖眼、剖腹自殺。其姐在韓市尋認弟屍,伏屍痛哭,撞死在聶政屍前(一說因悲傷過度,暴死於聶政屍前)。

這種門客,包含了所有為主公或者說某種信義盡忠的人。
做個類比,像武俠小說里各個門派的大俠,岳不群也好,宋遠橋也好,孟星魂也行,司空摘星也罷。這樣泛稱的「武林中人」也都是這個意思。
地方勢力的手下,綠林大哥的拜把兄弟,甚至於帝王的臣子將領士兵,都在其列。
前面提到的刺客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個群體是非常龐大的,甚至於之後清朝的血滴子,都可以算在裡面。

日本的「武士」,其實就是這些身份者的統稱。
朝廷帶兵打仗的是武士,民間武術門派下北辰一刀流啊也是武士。
為什麼我們看起來沒有呢,是因為我們在它出現之前,就早早的劃分了等級,各級自有各級的身份,就不需要這種統一的稱呼了。

那麼為什麼看起來武士看起來更有情懷呢,其實主要還是有一以貫之的口號或精神條約在傳承的緣故。
把若干群體統稱一個群體名,團結力量大啊。

所以那種角色我們不是沒有,只是我們的稱呼沒有統一。

拓展閱讀:有興趣可以瞅瞅中國刺客年表,在百度百科的刺客詞條里有。這個名單從夏朝蔓延到21世紀,應該還是比較壯觀的。想想這還是統計在列的,那那些沒能在史書留下一滴墨水的勇士呢?也就隨著歷史的迷霧消散了吧。刺客_百度百科


武士是最底層的貴族,但是是持刀的武人。武士跟歐洲的騎士比較類似,但是在古代中國並沒有相似的階層。首先是制度上不同,中國字秦開始就廢除分封了;其次,人口基數差距大,在日本打仗靠武士,戰爭規模很小,但是中國的戰爭規模是很大的,普通士兵並不是貴族階層。所以,中國並不存在這種武人組成的,對社會和政治有巨大影響力的底層貴族階層。


武士就是日本社會的貴族階級,怎麼就變成了民族的脊樑了。

那我要是說門閥世家就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你覺得說得通嗎


民族的脊樑真沒有,但是類似的職能階層是有的……
雞鳴狗盜的來歷,聽說過米?
春秋戰國時期的門客,效忠於主公,對內處理家務,對外打架鬥毆,關鍵時刻以身救主……其實感覺起來比武士好像高級一點點啊……
後世,則是由大戶替代貴族,家僕替代了門客……偶爾有些綠林人士客串一下……

ps:如果說中國歷史,有在行為和名義上稱得起脊樑的,應該是「讀書人」。


齊國的勇士階級


據說,符合你描述的那群人現在叫"黨員"。


在古代,我們的脊樑不是單指一個階級,它更是一種精神的集合體。


有的。這些人依附在主公的個人名下,就是所謂的門客。戰國時期的各國諸將,三國時代的各路豪傑,都是為了自己的主公打拚天下拋頭撒血,根據事勢也常有易主甚至奪權。基本每個朝代更迭的亂世都有這批人出現。不過由於中國曆來的強大中央集權,這批人總是很快轉換到正常的官僚體系之中,不再依附於個人而是為天子之臣,成為了士大夫階級。而日本由於是標準的封建制度,權利分散,所以武士們在隨主人功成名就之後有些成為家老,依舊依附於自己的家主個人上,有些得到藩地成為大名,得以培養自己手下的武士們。所以武士漸漸成為了一個固定的階級,這一點和歐洲的騎士階級是十分相似的(所以有人問「中國有沒有類似騎士的階級」回答的思路是一樣的)。總的來說。類似的一批人一直是有的,但是由於高度中央集權對於私人勢力的低容忍性以及對於人才的高容量高需求,他們基本和官僚體系融合了。

還有,題主你對武士階級的理解有問題。你眼中的那種形象是藝術作品精鍊之後的理想化的武士形象。武士一開始的確都是勇武之人,但時代變遷,武士一族成為既得利益者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比較真實的武士階級你可以參考浪客劍心前期那幾個肥頭大耳的土豪劣紳,他們不少就是日本最後的一代武士。


這個問題我以前想過好久。我覺得對應於日本的武士道,歐洲的騎士,我們古中國有傳統的士大夫。他們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這些都要求他們忠君愛國,匡扶社稷,為天下黎民百姓蒼生。所以歷史上往往當奸臣當道,民不聊生之時或者是大廈將傾,朝代終結的時候,這些士大夫往往會站出來。即使他們手無寸鐵,面對的也是沒有硝煙但更加慘烈的政治鬥爭,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因為在他們心中,有一種比性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道義吧。我想,就是這些視死如歸正是支撐了中華民族,是我們幾千年來不斷地傳承下來。 下面就說說具體人物吧。答案受《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很大,所以很多人物可能都會取自其中。
文天祥 孤忠赴難,向南而死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鋒中,蒙古貴族們認識到,這個人心中有一樣東西在支持著他。


這樣東西叫做道義!


道義是個什麼玩意兒?


看不見也摸不著,但蒙古貴族們還是把握住了一點,那就是只要降伏了這個人,就能樹立一個典型,道義是可以被打敗的。


於是他們換著法子折磨文天祥,從舒適的暖房到臭氣熏天的黑牢,從軟到硬,無所不用。


但文天祥軟硬不吃。


文天祥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寫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

其中有兩句話,是他內心的寫照: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一個人的氣節和尊嚴,正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體現出來的。


蒙古貴族們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忽必烈出場。


忽必烈是一個接受過長時間漢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殺掉文天祥很簡單,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難的。


他以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對文天祥說,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這裡做個宰相吧。


文天祥拒絕了他!


忽必烈反覆勸說,都沒有效果,他實在無法了,只好對文天祥說:你想幹什麼,自己說吧。


文天祥昂頭說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著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死呢,那個道義就那麼重要?

他佩服這個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場,他到達刑場時,周圍圍著無數百姓,他們將看著這個英勇不屈的人被處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個問題,南是哪個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給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禮,然後坐下,從容不迫的對行刑的人說:


我的事結束了。


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勝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告訴了所有的人,在這場以個人對抗一個國家的戰爭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勝利者!


他至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統治者們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其實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帶詔中,這也是他的遺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此誠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


文天祥的行為告訴了所有的人,肉體可以被征服,但道義是不會被征服的。


這種道義,不但屬於每一個人,也屬於他們的國家,民族。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光是文天祥就這麼長了,下面說說大多數人可能沒聽過的方孝孺。
朱元璋死後,留下了當時的大儒,讀書種子來輔佐自己的皇孫朱允炆。後來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起來造反。南京城破之後,朱棣召見方孝孺,希望方孝孺可以為他起草詔書。方孝孺哭著進來了大殿,朱棣逼他寫詔書,他只是寫燕賊篡位。朱棣憤怒地說:你不怕我滅你九族嗎?方孝孺回答說: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真的做到了,他在九族之外又加上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學生。
除了方孝孺這位聞名天下的大儒,還有其他人也在朱棣篡位後自盡而死。
黃觀,我們之前提到過這個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個連中三元者,當時他的職務是右侍中。


他的募兵沒有多大效果,但在聽到京城即將不保的消息後,他仍然堅持要到京城去,雖然他也明白這一去必無生理。但對於他而言,履行諾言,盡到職責的意義要遠遠大於苟且偷生。


當他走到安慶時,消息傳來:京城淪陷了,新皇帝已經登基。黃觀明白大勢已去,但他卻沒有人們想像中的慌張,只是哀嘆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氣節的人,她一定已經死了。」


之後他為妻子招魂,辦理完必要的儀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羅剎磯時,他穿戴整齊,向東而拜,投江自盡。

黃觀沒有說錯,他的妻子在他之前已經帶著兩個女兒和十個親屬在淮清橋上投江而死。無論如何,他們夫婦最終還是團圓了。

有氣節的人並不只有以上的這幾個人,與齊泰一同在廣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黃岩、王叔英在聽到齊泰被抓的消息後,知道大勢已去,便沐浴更衣,寫下了他們人生最後的遺言:


〖生即已矣,未有補於當時


死亦徒然,庶無慚於後世〗


然後他們雙雙自盡而死。對於這兩位書生而言,他們已經做得夠多了,誠如他們的遺言所述,他們一生光明磊落,無慚於後世。


事實證明,氣節決不只屬於那些士大夫們,普通人也有氣節。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個有氣節的人,他是一個沒有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這也很正常,因為在當時,他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後挑到城裡去賣。他賣柴從不開二價,也從不騙人。很多人買他的柴,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不應該與靖難扯上什麼關係。然而他這樣的一個人卻在聽說京城陷落後,投東湖而死。


我覺得題主問的其實是兩個問題:
1.在中國歷史上,哪個群體和日本武士職能相似?
2.在中國歷史上,哪個群體可稱民族脊樑?
我這麼說是因為稱日本武士為日本民族脊樑是不妥當的,武士開始是屬於僱傭軍一類,以日本戰國的規模來類比大約相當於解放前大地主欺壓鄉里的打手。當然,後來隨著戰亂,武士地位提高,這也和幕府掌權有關,軍人政治嘛。後來到德川幕府時期,日本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階級,武士屬於士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中國是很難找出相似階級的,因為在中國歷史上,軍人地位是不太高的,也沒形成像武士道這樣的獨有文化,而是用儒家思想的道德來約束自己。
當然硬要說的話,大概唐朝藩鎮那些軍閥帶的兵和日本武士有相似之處,一樣的介於國家軍隊和私兵之間,一樣的效忠於地方軍閥[大名],一樣在統治階級底層。
下面說第二個問題題主說武士代表日本脊樑,我覺得可能更多的是指在黑船來航後的那批日本武士,像高衫晉,西鄉隆盛那批人,他們在日本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確實能稱脊樑,也提高了日本武士道的地位,後來日本軍部也受此影響很深。
可以說近代日本國運和武士綁在了一起,一次一次的賭國運,進攻中國,這裡不細表,但肯定是受武士道的影響。如果說從國運這個角度,中國歷史上國運所寄的階級,思想,各位看客自己聯想吧。
至於說中國的脊樑,其實魯迅說的很清楚的,就是他說的那些人,士大夫階層有!底層小民也有!存在於中國各個群體,不是可以簡單劃分的。
手機打字,難免錯漏,往各位見諒。


因為經濟和人口差異太大了,中國早已經經過了那個階段了。

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少,一直到現代化之前,內部的打仗都是幾百人上千人這樣,他們的領主也只夠養活這麼點人。為了加強忠誠,提高戰力,就產生了一些相關的文化,比如失敗要自殺什麼的。

實際上中國遠古時期也很類似的,春秋戰國有門客。不過即使在那時,因為人口已經很多了,還有大量對外戰爭的奴隸,戰爭的主力也是國家的軍隊了,所以門客更多表現在智謀方面了。

在秦漢一統之後,君主為了加強統治,所宣揚的文化逐漸轉向了忠君愛國這個方向了。

但是,智謀的門客這種形式一直都存在,後來一般叫軍師啊,幕僚啊,師爺啊,其實意思是一樣的,武力方面,由於軍隊分化了一部分功能,而大部分時期國君是嚴格限制個人軍隊的,大土豪也就只能養點保鏢打手之類的人了,他們在文化上基本沒有影響了。

而軍隊的相關文化一直都有,比如關公忠義,岳雲精忠,邱少雲黃繼光什麼什麼,雷鋒做好事什麼的,也都是民族的脊樑啊,只不過是在忠君愛民這個大文化里的。

總結:文化是隨著經濟人口的發展而發展的,現代化之前的日本的經濟水平還很低,所以武士文化仍然佔有重要地位。假如日本有印度那麼大的土地和人口,再經歷一定的歷史階段,相信武士文化就會消退,而產生類似種姓這類的制度了。


我不太贊同太宰琰,孔鯉把「門客」、」刺客「、」俠士「作為回答,我覺得還不夠貼切。我更贊成左澄的「中國封建時代的士大夫」的說法。更具體地說,我覺得在中國歷史上,與題主所說的日本武士最接近的階層,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

對」士大夫「有一個慣有的誤解,就是他們是一批文人。其實在先秦以前,」士「是不分文武的。

」春秋末、戰國初,隨著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喪失,奴隸制度的迅速瓦解,以及隨之而來的封建生產關係的萌芽和確立,甫登歷史舞台的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調整策略,開始為謀求天下霸主地位而活動。與此相伴隨,原為奴隸主貴族最低層的士階層開始活躍起來。本來,這種被稱作「士」的人,擁有一定數量的食田,接受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平時為卿大夫家臣,戰時則充任下級軍官,『大抵皆有職之人』。待春秋末期,社會急劇轉型帶來的社會成員的結構性變動,一下子把他們拋散向社會的各個角落,許多士再無田可食,也無原職守可奉,剩下的只有一肚皮知識和還可以一用的勇力。憑藉著這種知識或勇力,他們或講學授徒,或襄贊典禮。當然,也有人投身政治,謀求改變自身地位的新一茬奮鬥。所以,當各國君主急攬人才輔政之際,他們是樂於為君用的。他們連同在新興地主階級和一般平民中新湧現的知識者,共同構成了戰國時期新的士階層,並進而成為各國君主重要的依靠力量。」——王齊《中國古代的遊俠》

兩人答案中提到的「門客」、「刺客」、「俠士」,只是「士」階層中的某種類型,或衍生品,且並不屬於「士」階層的主流,而是按順序逐次遠離主流。而主流的「士」階層涵蓋更廣,如各國士大夫、諸將、甚至先秦諸子,大多屬於「士」階層。如左澄所說,在中國離開封建時代邁入帝國時代之後,「士大夫逐漸轉型成為職業文官,退出第一線的軍事對抗,而後形成士族,又而後形成士林。同時軍隊也呈現職業化的趨勢,軍事系統自成一體,逐漸脫離士大夫階級,上層成為軍事貴族,中層成為家將,下層則主要由民兵組成。有唐以降,士大夫系統與軍事系統已經基本獨立。」

」士「階層是中國歷史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對中國社會的思想、政治、文化有著深刻影響。如黑雨所說:「戰國時期的各國諸將,三國時代的各路豪傑,都是為了自己的主公打拚天下拋頭撒血,根據事勢也常有易主甚至奪權。基本每個朝代更迭的亂世都有這批人出現。不過由於中國曆來的強大中央集權,這批人總是很快轉換到正常的官僚體系之中,不再依附於個人而是為天子之臣,成為了士大夫階級。」他們在社會穩定時期掌握著思想、政治、文化的主流,在社會動蕩時期則英雄並起、人才輩出,異常活躍地參與歷史變革。從他們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來看,的確可以稱為中國社會的「脊樑」。

不過不要誤會,「脊樑」並不是「基礎」,在我看來基礎是工農兵(認真的),他們是「手、腳、胳膊、腿」。而且魯迅所說的「脊樑」應該是具備某種精神的人,這種人可能存在於各種群體中,並不特指某個階層。


我認為第一個答案跑題了,題主問的是「有著「武士」在日本的歷史地位」的角色,武士的歷史地位在日本是什麼樣的呢,想必大家在日本各類的影視作品以及動漫作品中都有印象。日本人把這個作為了一種精神,一種象徵和圖騰來代表他們國家和民族。
其實這個問題和日式拉麵一樣,在國外大家說到拉麵想到的都是日式拉麵,感覺拉麵也是日本的象徵。我就想過為什麼沒有一個代表性的食物呢,其實答案就是好吃的東西太多了。
而回到題主的問題,其實我是找不到有什麼能絕對代表中國的象徵性的角色,因為歷史太悠久,留下的傳奇故事也不勝枚舉。如果非要拉出一個來應該就是熊貓了吧。

第一次回答,如有什麼其他的想法歡迎討論~


從政治上講,和中國古代的官員是類似。從感情上講,和中國古代俠客是類似的。
自從源氏簡歷第一個幕府之後,日本就進入武家政治時期,簡單說就是軍人執掌政治,官員全部有武士出任(貴族不能參政)。
和中國古代不一樣,日本實行身份等級制(士農工商聽說過吧,武士是第一等),所以武士身份可以繼承,所有歷史和民間傳說都是以武士為基礎的,所以說武士是大和民族的脊樑大概出在這裡。其實古代世界就是這麼回事,文化和歷史從來都是一等公民的,敢叫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估計只有古代中國。
再者,之所以日本人都崇敬武士是因為有武士道這種積極的行為規範。真正的武士就是庶民的道德楷模。
武士是從哪裡和俠義產生聯繫的呢?武士可以隨便殺掉自己認為行為不端的人(武士除外),是不是有種快意恩仇的感覺。可以隨便殺人,再加上是到的楷模,發到那個國家都會受到歡迎的。


答案是有。這要首先從武士的社會地位說起。武士屬於特定的社會階層,其收入來源是大名或者上級武士所發放的俸祿。武士又可以供養下一級武士,這就構成了日本社會(特定時期內的)政治制度。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分封制」。相比中國歷史,在秦朝以前是搞分封的,秦廢分封而用郡縣,這就帶來用人制度的重大變革。舉例來說,原來我的薪水是我老闆發的,而老闆公司的資金來源是母公司的全額撥款,在這種情況下,我只給我的老闆打工,母公司XX集團和我的關係就遠沒有我和自己打工的子公司關係密切。但集團重組後,我的老闆變成了公司高管,和我一樣從集團領工資,這樣我和原來的老闆關係就完全不一樣了,大家都是給集團打工而已。
因此,武士忠心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的直屬老闆,類似的中國人物著名的有春秋戰國時期各種XX君門下的各種門客,具體事例前面各答主已詳盡列舉,因此不在贅述。
中國和日本很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形成了長時間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因此士大夫階層有著強烈的國家和民族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危亡之際,為國家英勇奮戰,以身殉國,竊以為和武士的事迹相比無論出發點還是行為都要高尚和高貴的多。具體例子參照文天祥。
以上。


日本的武士,中國的文士。都屬於統治階級或統治階級的一部分。


可能我們把日本武士道拿來和例如我們所熟知的 「黃飛鴻」、「方世玉」、「霍元甲」、「葉問」、「太極張三丰」這種來比,這些我們所熟知的武林人物來對比顧或者劃為一類,其實演義這些明星武師的電影電視劇大多被藝術渲染處理過。且當演義,不能認真。

總結來說 想要做到江湖裡有一個類似於日本武士在日本的那種地位 一般來說就是低調收斂 讓人三分 不驕不躁 但是該發力該認真認真該動手時絕不含糊

詳情請參考 徐皓峰的 《逝去的武林》


推薦閱讀:

和服有哪些分類,穿著場合有何區別?
廣末涼子只有一個表情怎麼還這麼有人氣?
為什麼在人口密度大於中國的日本,流行容積率小的二層建築?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莫名對日本抱有敵意?
如何評價《真實魔鬼遊戲 2015》?

TAG:日本 | 歷史 | 文化 | 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