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00多年前《基督山伯爵》可以以連載的方式大紅,難道百年前的法國人文學素養遠超今天的中國人?

1845年8月28日,巴黎的《辯論報》開始連載《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以歷時1年6個月的時間,報紙136期的篇幅,講完
了100餘萬字的故事,大結局。這期間的法國,洛陽紙貴,《辯論報》一報難求。甚至有痴狂的讀者不惜重金賄賂報紙印刷廠的排版工人,只為了在第二天來到
前,隔夜先睹為快故事的新情節。這陣場,如今聽來,儼然是享有一部萬人空巷的熱播劇的炙烈反響。

我承認《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好書,但是劇情進展非常慢。也沒有足夠的懸疑,寫作速度也並不快。看完前三分之一,基本上就能猜出來後面肯定講男主角成功復仇的故事。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在今天的中國,這本書在報紙上或者網上連載,肯定沒多少人看。豆瓣有一篇書評說的非常好:如果&<基督山伯爵 以我個人而言,也是硬逼著自己看下去的,斷斷續續也沒有全看完。坦白說如果不是此書的名聲,我未必能看下去。如果這本書在網上或者報紙上連載,我肯定不會追下去。
為什麼這樣一部作品可以在百年前的法國大紅大紫?難道百年前的法國人,文學素養能完爆今天的中國人?


好久沒答專業相關問題,今晚答一發。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不組織思路了。

百年之前法國普通人的人文素養如何

我其實不太了解19世紀,因為我主要研究17、18世紀。我也不知該如何定義題主所謂的「人文素養」,就暫且理解為「普通人讀不讀書」吧。

要讀書,就要先識字。先說說識字率。

應該說,法國歷史上識字率挺高的。此方面的歷史材料多如牛毛,不再贅言。我也懶得為了一個知乎答案,就跑去圖書館查書。至18世紀末,男性大概有一半能識字;至19世紀末,十有七八。畢竟拼音文字好入門,26個字母又不是難上天的高科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17、18世紀貴族與教士加起來,不過佔總人口的1%多一點。所以,這個識字率是實打實的平民識字率——當然,這裡「平民」,主要還是有錢的bourgeois,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即使排除資產階級,每個村也總有幾個識文斷字的:或是跟著鄉村牧師上過學的,或是進過城見過世面的。

有了識字率這個前提,再看看平民讀什麼書。

有個詞叫littérature de colportage,這是一種通俗的、平民的文學。什麼叫colportage呢?字面來說,就是脖子上掛著貨。跟電視里舊上海賣香煙的小販差不多一個意思:

賣書的小販不一定非得用脖子挑貨,但從城裡到鄉下,都有他們的影子。這些書內容淺顯,多改編自傳統民間故事,物美價廉,深受群眾喜愛。上面說了,鄉里有識字的人,就會買來看,看完了再給別人講。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書雖不大,影響範圍真不小。

我總感覺,這種民間讀物頗有我國《故事會》的風範:

那麼,書從哪裡來的呢?彼時,法國的出版印刷業相當發達。盜版、地下出版尤為興盛。而且,正版干不過盜版才是常態。
(這裡插一句:雖然工人運動常常與19世紀聯繫在一起,實際上,18世紀就已有工人運動雛形。博一時上過一課,舉例是當時里昂印刷作坊的工人每天工作14小時,工資勉強糊口,偶爾就會鬧鬧小情緒。)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法國早在300年前,就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故事會》產銷一條龍體系。19世紀,更無需多言:資產階級成為社會主流,大眾識字率進一步上升,文學產銷也比上一個時代更加發達。

總之,「人文素養」這個詞或許有點兒「虛」。但從識字率、閱讀普及角度來看,法國文學較早地形成了產銷分發的體系,民眾閱讀習慣養成較早。

PS:我不了解中國的情況,一句沒說,也沒做對比。求評論的朋友千萬不要莫名就轉進到對比,然後把我批判一番。要對比要噴人,請去噴題主。謝謝(●"?"●)


《基督山伯爵》這麼精彩的小說,如果都吸引不來人,那雨果這貨寫的書,還有巴爾扎克寫的好多書,那簡直怎麼看得下去啊~ 大仲馬可是號稱法國金庸的!


為什麼《傳奇》能以客戶端的形式爆紅?難道現在的國產遊戲連十幾年前的遊戲都比不上了嗎?


正是因為古人們開啟了復仇—和解,這一寫作模式,在之後的年歲里被人在各種場合使勁反覆使用你才耳熟能詳,一眼能看到底。而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基督山伯爵可是開風氣之先,每讀一句都是新奇而不是皺眉頭。
你現在逼著自己看基督山是因為這個是名著,是大部頭的文學經典,看不下去就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青。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可不是這樣哦!我們回想一下書中的元素:意圖復辟的拿破崙皇帝,遠洋水手,愛情光明,情敵,投機,Zhengzhi,yinmou,石頭島,屌絲遇大神,屌絲猛學,屌絲變身戰士、槍手、醫生、牧師、貴族、超級高富帥,上層社會,異族美女,神秘島主,當時全世界最奢侈的各種享受,全世界最好的房子、槍、馬、僕人,各地風景的描述,縝密而多金的復仇計劃,新貴zhengzhi,貴族爭鬥,金融風暴,法庭審判,幫助好人,殘忍的折磨壞人,順帶批評一下人性,然後幫助羅密歐與朱麗葉幸福的在一起之後,駕船抱得美人歸。這都是當時最濕乎乎的話題哎。
在當時的法國,這些元素哪個不是人們好奇所在。再加上這個屌絲逆襲的劇情,這TM就是最早的YY小說啊(想像一下,天朝某天某報紙連載了一份涉及內容跟基督山內容類似的文章,不被停刊就肯定紅遍全國啊)。動不動就一百萬放身上,抽屜里就扔個幾千金幣的,你看他拿錢砸那個種桃子的燈報信號員的時候,難道就沒有一絲邪惡的快感嘛。
話說,劇情拖沓什麼的,連載小說你懂得

寫個文學回答都要審核啊


大仲馬明明就是法國版金庸啊,金庸小說能夠連載下去你不會奇怪,難道會奇怪大仲馬了?
其實大仲馬的大部分小說節奏一點不慢,《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瑪戈皇后》《王后的項鏈》《紅屋騎士》都是扣人心弦的感覺。
《基督山伯爵》是一本前期劇情緩慢,後期復仇過癮的小說,確實節奏慢了些,但和《布拉熱洛納子爵》一些也差不多,真拿到起點網也確實不一定火得過其他小說(確實客觀可能出現)。
不過不喜歡看金庸的人不是也有很多嘛??無論是這種"法國武俠小說"還是中國武俠小說,很多技巧、題裁,人家大仲馬和金庸古龍梁羽生,首創啊、達到巔峰之類啊,後輩站在他們肩膀上說話,所以也只能: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這不就是典型的第五個饅頭的問題嗎?

大仲馬開創了這樣的一類故事,後人以此為藍本寫了更多,直到爛大街,題主看完爛大街的再看原作當然覺得熟悉且不過如此了。

或者說是「古人連電燈都不會用,古人可真笨啊」


你應該看看和基督山伯爵同時期的書,其實基督山伯爵本身在那個時代就是暢銷小說,屬於不太被主流價值觀所接納的存在,誰知道過了幾百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基督山伯爵已經成為了名著。也許過了下一個幾百年,我們今天的網路小說中的佼佼者會成為後人的文學名著也說不定。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用現在的標準去評價過去的作品。這就跟吃飯口味一樣,最開始人們不知道酸甜苦辣,所以首先在飲食中使用這些味道的人是開創者,是非常牛逼的人物。而之後人們習慣了這些味道,當然會覺得開創者做出東西味道也沒什麼大不了。那是因為你已經習慣了這個味道,你需要更高等級的刺激。所以東西會越來越好,口味也會越來越重,但如果沒有開創者,就根本不會有這些味道。其實就是這麼個道理。你今天看慣了很多爽文,其實他們的祖師爺都是基督山伯爵,我可以這麼說,基本現在所有精彩的復仇類作品,裡面或多或少都有基督山伯爵的影子。基督山伯爵不只是這個題材的開創者,甚至可以說他把這個題材寫絕了。時至今日都很少有作品能在復仇題材上真正完全超越基督山伯爵,而優秀的同類題材作品都模仿了基督山伯爵,這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那時候普通人沒有別的娛樂,只能看書


本質上而言,這是題主你不太明白基督山伯爵到底在寫什麼——根姬喵在林平之那個回答下評論區里的那個死犟嘴的是一回事。

這是我在龍空上看到的一個架空構想。
題主你琢磨琢磨這要是在現在寫出來能不能火?


別再掩飾你們不想讀書、讀不進書、也沒讀書本事的事實了,你自甘落後,不要誤導年輕人追求上進,借用一句俗語 「When you go low,WE GO HIGH」。

¥¥¥¥¥¥¥¥評論區的無恥言論,一律刪除$$$$$$

《基督山伯爵》你都看不下去,你看的下去《戰爭與和平》嗎?《戰爭與和平》你都看不下去,你看得進《新教與資本主義倫理》嗎?《新教與資本主義倫理》你都看不下去,你看得進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嗎?

正是這些暢銷書,奠定了西方世界的常識


爪機打字少,估計要被摺疊。
我初中看的這部書,自認初中正在沉迷武俠小說,文學素養比較低,但仍看的津津有味。
如果單看看了三分之一就知道後面都是復仇就覺得沒意思,個人覺得那可能是你的喜好問題,和文學素養可能關係不大。
文學評論相關內容真心不懂,但就劇情而言,如果真看三分之一就知道後面講的都是復仇而沒興趣,那可能好多小說都是這樣。
基督山劇情的魅力在於,伴隨主角成長,敵人同樣變強。同時,故意省去其中一段,讓主角到底成長到什麼程度不為讀者所知,這樣就能讓讀者對主角復仇的過程和方法產生強烈的興趣。


這書沒什麼,這種感覺和文學素養沒有關係。
當年法國的文盲率還是挺高的(1790年的估算數據:男53%,女83%)。可能資產階級的文學素養的確比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稍高一點(一般會N國語言加拉丁語和希臘語),但也高不到哪去。
現代人生活速度很快,如果劇情在150個單詞內沒有進展就會覺得丫的賊慢,或者150個單詞內好幾個看不太懂的詞也會覺得節奏被打斷了。


小學五年級看的《基督山伯爵》,當時一拿起來就放不下,花了差不多一天半時間一氣看完。感覺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基督山伯爵》算是比較通俗的作品,劇情跌宕起伏,非常好看。一般我給人推薦外國小說時,都把它當做外國文學初級入門作品推薦。當代中國也有很多人喜歡這本小說。

題主個人是否喜歡這部作品,與題主的欣賞水平,品位,愛好等等有著很大關係。並不能代表當年的法國群眾就比題主或是比現代人的欣賞品味高或者低。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基督山伯爵》是一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小說,小說在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損失一些原文的魅力。況且大仲馬寫這本小說時的主要受眾是一百多年前的法國讀者。而中國讀者的知識體系和學識素養與法國讀者大不相同,法國讀者讀來會心一笑的部分,中國讀者讀來說不定摸不著頭腦。這並不能說明百年前法國人的文學素養就超過當今的中國人了,兩者是不能拿來比較的。


你看到三分之一才知道主角會成功復仇,我看這小說之前就知道內容梗概了,但是這絲毫不妨礙我繼續看下去,也沒有減少這部小說帶給我的閱讀樂趣。因為首先這根本不是一部懸疑小說,各個角色的極具臉譜化,誰是壞人誰是好人都非常分明,還需要你去費勁心思猜測劇情走向?答主你提到劇情進展緩慢的問題,其實很好解決,比如主角入獄這段,按照我們今天的網路小說的節奏,那就是進去之後遇到個神甫,瘋瘋癲癲,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主角救了他一命,為了報答主角,他告訴主角在位於某某地方的基督山上藏有一座寶藏,關於寶藏的故事也略過不題了(為了節奏,網友還等著看復仇呢。),主角這時提到我還準備復仇呢,你看這事也給合計合計吧,老頭又說那你可找對人了,我以前雲遊思密達國時學到了一種易容術,能把你樣子改了,來我傳授給你,你出去之後仇人都不認識你了。於是主角在老頭死後偷換了屍體被抬出去扔海里,然後逃脫了。出來之後也不墨跡,找到了寶藏之後回老家,呼風喚雨,展開了血雨腥風的復仇,在那個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年代要弄死幾個仇人還不簡單,不繞彎子了,找倆殺手把那幾個當年陷害他的人做掉,最後壞蛋臨死那一刻主角出現了,痛斥那一伙人的罪行,讓他們跪在地上學狗叫,汪汪汪,叫完再一個個慢慢殺掉,你說這樣寫爽不爽?爽到爆了吧!
這就是當代國人的閱讀水平,不用揣測作者用意;不用體味人物內心世界;不用讚歎劇情的起承轉合。哪有那麼多心思去思考這些東西,只需要爽就行。為什麼你會覺得《基督山伯爵》看著沒意思,它沒有讓你爽,本來你只想去洗腳房吃個快餐,結果來個小妹給你吟詩作賦,把酒論古今,你完全懵逼,出來後感嘆:可能今天進了假的洗腳房。小說也一樣,按照今天很多人的閱讀觀念,《基督山伯爵》確實讓人不太能爽得起來,復仇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是作者並沒有完全在講復仇,他寫那麼多章節不是為了湊夠字數,是為了把小說中的人物有血有肉的呈現在你面前,把一個當年不諳世事的愣頭青如何成長成為冷峻的復仇者的過程有理有據的展示給你看,這才是我們的爽點,你們這些人都被慣壞了,頭一章主角進監獄,第二章就出來,然後來一句:獄中的非人生活給了他一顆強於常人的心臟,並且學會了各國語言、計算機編程、自由搏擊、中華武術、飛機駕駛技術、母豬產後護理……中間不需要任何過渡,鬼知道他經歷了什麼事情,反正一出來就滿級了。
對頭,一出來就滿級,我們今天的遊戲也是這樣做的,打怪升級?遊戲劇情?統統不要了,我玩遊戲的目的不是為了過程,就是想升到滿級爽一爽,屠龍寶刀一刀下去10萬血,就問你爽不爽?你寫個小說,寫到一半了,主角還沒上天,差評!即使成為伯爵之後主角還不緊不慢的在劇中插科打諢似乎忘了報仇,差評!
以前我還嘗試過把這部小說推薦給那些酷愛看玄幻修真小說的朋友,因為我覺得它們其實有點相似之處,都屬於主角落難然後一路開掛靠著自己的光環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今天我才發現這種想法實在對不起大仲馬,速食麵和滿漢全席都是吃進肚子里的東西,但兩者是一回事嗎?
最後回到答主的問題:難道百年前的法國人,文學素養能完爆今天的中國人?首先指出你的一個誤區,文學水平的發展路線,基本上是隨著歷史曲線發展的,所以我們當代人的文學素養不如百年前的法國人也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我個人認為,我們現在的閱讀風氣有點像16、7世紀的西班牙,當時一度流行的騎士小說和現在很多網路小說非常類似,後來當《堂吉訶德》這部諷刺騎士小說的作品問世之後,騎士小說神奇的絕跡了,我也無意探討如今的那些玄幻修真小說是否有價值存在,看的人開心就好,至於那些難啃的名著,如果實在沒興趣還是別看了,何必委屈自己?


曾有人打趣說,古典文學一百多頁後男女主人公還在彬彬有禮,而現代文學第二頁可能就上床了。

前面有網友講了,時代腳步的變化使我們不再有充足的時間和興緻去欣賞,就像清淡小菜變成了麻辣燙那樣瘋狂的味蕾刺激;孰是孰非不好講,但我覺得被時間追逐著奔跑不是個好事。

還有,把「劇情進展非常慢。也沒有足夠的懸疑,寫作速度也並不快」這種快餐文化特點當做批評標準的話,雨果的書就徹底別看了……


題主說的那個時代人家已經開始舉辦多年沙龍展了(每年一次,同時每年都有文人寫介紹文章,大仲馬也有寫過),還有世博會呢。連本雅明寫書時也有提到,是「發達資本主義時期」。
各位翻翻高中歷史書文化專題,載錄的重大藝術思潮都集中在那個時期哦(同時期則是我們的近代化開端)。
一個法國小市民,即便沒興趣,也生活在濃厚的文藝氛圍之間,那時的人無聊時似乎只有書和報紙可以拿來看看——小說便這樣火了。
大仲馬我不太了解,這廝好像不僅連載小說,還刊載文藝評論和寫劇本,對美食的研究也是棒棒的哦。

至於人文素養……是說公眾對文藝的熱情嗎?
有人已經調侃過了,在那個時代的法國人心中戈蒂耶的作品怎樣都會受人歡迎,沒讀過他的作品的人也追捧他,只因為這位詩人寫了《死亡的喜劇》。


跟風哪裡哪個時代都一樣咯。


《基督山伯爵》是一部由俗入雅的文學經典,但是題主說看不下去,甚至以為它節奏緩慢,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還是要提升一下閱讀水平。

再者,現代人的娛樂方式已經被大大的豐富了,我們已經被電視電影網路遊戲智能手機漫畫小說……慣出了一身毛病,對故事的刺激度和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耐心反而越來越低了。大仲馬寫小說的時代,他的讀者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他們過著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

家庭婦女們收拾完了晚餐,點亮一盞煤油燈,在燈下打開一本大仲馬的小說,《基督山伯爵》或是《三個火槍手》,迎來驚心動魄的三四個小時,讀者們沉醉在海蒂的驚人美貌與對伯爵的巨大財富帶來的驚嘆之中,這是她們度過漫漫長夜的唯一娛樂方式。小說在那個時代起到的作用,與電視劇或漫威電影在今天的地位是一樣的。

在那個時代,短篇小說是不受歡迎的,原因很簡單,太短了,讀起來不過癮。

一本磚頭厚的驚險小說僅僅是拿在手上,就給人一種滿足感,大概就相當於今天手握一張迪斯尼樂園的門票一般,而且這種娛樂是廉價的,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宮廷貴婦,他們閱讀的是同一個人的著作。那個時代的小說普遍都寫得比較冗長,但當你把這種長度與舊時代讀者們的生活方式聯繫起來——一個沒有飛機,汽車也尚未發明的年代,出門靠騎馬或步行,兩地旅行是一件艱難和漫長的大事,人們的娛樂方式也相對簡單,夜生活除了做愛,富人和貴族可以開一開舞會,打一打牌,甚至是讀書沙龍,這在法國可是相當盛行的,而窮人們呢?也只能借一本大仲馬的小說了。

如果你覺得冗長,也並不意外,畢竟大仲馬是在為同時代人寫作,而不是為了你——一個幾百年後的現代人。

具體到《基督山伯爵》這部小說的好處,我覺得還是不必說了,對一隻烤鴨描述上一百遍,也不如咬上一口來的體會深切,而《基督山伯爵》無疑是一道久經考驗的名菜,它的美味是毋庸置疑的,當然了,這又回到了這篇文章的開頭——如果你吃不出好處來,那說明你的舌頭還缺乏鍛煉,還是要提升一下閱讀水平。

至於說到19世紀的法國文學。

中國人的文學素養的確比不了1900年前後的法國,而且差得不是一點兩點,法國文學從浪漫主義開始,引領了西方文學整整一個世紀,在那一百多年,法國文學裡誕生的巨人超過了文藝復興之後幾百年內西方文學的全部。小說方面有:雨果、巴爾扎克、司湯達、福樓拜、莫頗桑、左拉……詩歌方面是:波德萊爾、馬拉美、魏爾蘭、蘭波、瓦雷里……這些名字每一個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師,每一個人都引領著一波波的世界範圍內的文學革命,巴黎在那個時代確立了世界藝術中心的名號,不僅亞洲國家不可比擬,即使在西方國家裡也是第一位的——直到俄國文學出現了俄羅斯雙峰。

同時代的中國文學,客觀的說就是一批以上那些人的學徒,固然五四誕生了一批中國作家,但那是在中國文化範圍內,跟法國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區別就是易建聯在CBA和科比布萊恩特的NBA的差距吧。

*********************************
評論里是一定會出現這種人的,在他們看來,什麼都是中國的最牛,中國文化最牛,美食最牛,裹小腳也最牛。

我所說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客觀事實,這種事實隨便讀一本文學史就很清晰了,況且1900年左右的中國社會是什麼狀態?是三千年文明的最低點,1900年的法國是什麼狀態?是西方文明大爆發的文化核心,二者本來就不具可比性。

1900年前後對法國心嚮往之的可不止一個中國,當時歐洲流行一句調侃美國人的口號:法國人死後上天堂,美國人死後到巴黎。說的就是當時有多少人對巴黎趨之若鶩。有太多異國文學大師生活在巴黎:海明威、詹姆斯喬伊斯、納博科夫、尤奈斯庫……這個名單可以拉得非常長。

同時代的中國人如何看待法國?其實沒什麼可解釋的,因為事實太明顯了,我們只要回憶一下有多少中國近代大師去法國留學就好。
你聽說過同時代,有人來中國留學么?
學什麼?軍閥混戰?餓殍遍地?裹小腳或是留辮子?還是草創時期的現代漢語,半文半白,生澀拗口的白話文?

簡單的回到原題目,大仲馬與金庸的對比,也並不困難,一個簡單事實就可以說清楚二者的關係:金庸小說里有許多橋段是抄襲自大仲馬,例如《連城訣》與《黑鬱金香》。二人一個前,一個後,一個是獨創者,一個是模仿者。我們可以客氣一點,說金庸是大仲馬的學生,這樣大家也許就滿意了,是吧?
當然,我覺得金庸在類型文學的成就上也很高,即便作為大仲馬的學生,也是值得鼓掌的。


巴爾扎克那逼都能紅,何況大仲馬


這裡有一個時境的問題,不說遠的、我舉一個例子:80年代、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在中國賣了上百萬冊、估計比法國本土買的人都多,這是無法想像的、那麼多人在讀哲學。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個時候剛剛改革開放、人們由於之前的極度匱乏、對於任何形式的閱讀都有需求,再加上思想上的解放啟蒙、有這樣的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樣,那個時期出現的港劇如上海灘、射鵰也一樣萬人空巷,因為人們的生活實在太匱乏了。
同樣可以想像100年前人們的生活,沒有電視電腦廣播,人們除了閱讀報刊沒有任何精神生活可言,加上基督山伯爵也是世界級名著、很正常。你還記得當年還珠格格有多火嗎?一個道理。


可能文學素養只不過超過了題主吧。無意冒犯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严歌苓的无出路咖啡馆?
有哪些古詩詞讓你讀了以後潸然淚下?
如何寫出畫面感強烈的文字?從哪些方面入手鍛煉?
我能堅持踐行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厲害作家嗎?
為什麼房龍在《寬容》最後堅信人們可以克服恐懼,寬容成為法則。?

TAG:法國 | 文學 | 人文 | 法國文學 | 基督山伯爵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