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外語電影,譯製片名為什麼幾乎不用直譯的方式?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城市發現·香港,更多香港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在絕大多數素質不高、而又是票房主要貢獻者(小市民階層)的情況下,讓這幫人最簡單、直觀的明白這個電影是什麼類型,有時也為了博眼球故弄玄虛,或特意選擇一些異常的名字。
還是符合時代與翻譯理論的咯!
比如早年間的翻譯大家·林紓,給當時的國內知識分子翻譯介紹外文書籍,【湯姆叔叔的小屋】如果直譯,當時人們怎麼想?「我去,誰是湯姆?」,於是翻譯成【黑奴籲天錄】,嗯,直切主題且博眼球、還能搞個大新聞。
林紓還翻譯了【魔俠傳】【恨縷情絲】【天女離魂記】【離恨天】【鬼山狼俠傳】【玉樓花劫】【賊史】【哀吹錄】【孝女耐兒傳】【雙雄義死錄】【海外軒渠錄】【梅孽】【吟邊燕語】【現身說法】【塊肉餘生述】
咳咳,有興趣可以查查這些世界名著現在的譯名,大跌眼鏡,看看林紓,在對比香港一些外文譯名,異曲同工,只不過林紓是給清末知識分子翻譯,香港是給當下小市民翻譯,都是對外認知較低的人群。但你敢說林紓翻譯錯了?——人家沒錯啊!翻譯外文的最本質目的不是「還原」,而是「介紹」。
為什麼內地有些電影會是直譯?因為內地小市民文化素質比香港高?也不對。內地民眾平均每4年去一次電影院(電影受眾比例比較低的),而票房主力是文化素質相對較高、消費慾望較高的80、90後。隨便寫點。
意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吸引眼球製造話題。香港票房主力是一般市民,吸引英文不太好、事先對影片完全沒了解的這些人去看一部影片才是主要目的。
內地院線很畸形,排片只排主流大片,來來去去就那幾部。商業大片鋪天蓋地的宣傳,還沒上映就已經對影片了解甚多。但是在電影業成熟的國家地區,由於排片多樣化,同一時間影院同時排著十幾部電影是常態。那麼多電影,對其中大部分事先聞所未聞是很正常的。到了電影院,別說影片內容了,很可能連海報長什麼樣都不知道。都排上隊準備買票了,哪還有功夫去搜相關信息和劇情介紹呢?基本就靠片名來決定要看哪部片了。所以,根據影片題材或內容,來定一個搶眼球的意譯片名,是本地化推廣很重要的一環。
今年的《命懸一線(The Walk)》和《珠峰浩劫(Everest)》就很有代表性。這倆譯名看著是不是特別吸引人?前者特像緊張刺激的動作懸疑片,後者就像末日災難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還有一個原因是香港的市井文化,以及一直以來港片取名的方式,造就了港譯名完全不追求高大上,只求好讀好記易懂,越通俗越好。這類接地氣的譯名會帶上粵語的發音特點,尤其適合輕鬆的合家歡喜劇,如《特務S嘜(Get Smart)》《凸務MADAM(Spy)》《見習冇限耆(The Intern)》《超級無敵羊咩咩大電影之咩最勁(Shaun the Sheep Movie)》。
此外,像驚悚恐怖片,其實兩岸三地都是喜歡用凶啊靈啊這類的字眼,但是內地對鬼片限制很多基本不會上映。這類片名翻譯主要基本追求一看就知道是鬼片的這種效果。譬如《夜半女敲門(Knock Knock)》《凶訪(The Visit)》。這類中個人很喜歡的港譯名是鬼影實錄(Paranormal Activity)系列:《午夜靈異錄像》《午夜來嚇》《午夜再來嚇》《午夜再三來嚇》。
最後要說的是,其實現在直譯名也不少,因為很多片名已經非常簡潔直白,沒有什麼意譯空間,最多就是粵語和普通話的差別而已。還有就是,近年新出的系列片很多都是兩岸三地統一譯名。中文原本就不是走直譯路線的文字。中文善於表意,這是本來的行文習慣,香港只是保留了這習慣。大家都知道紅樓夢和水滸傳的英文名是什麼,為什麼呢?英文的命名從來就是直接陳述事物,其實是兩種文化的不同。
意譯本身是一種翻譯的取向,單純看是沒有對錯的。
主要的問題在乎為了討好各個層面的觀眾,或者是過於討好某個階層的觀眾,誇大了用詞,這是很多港譯的問題所在。問題不在意譯,還是在於意譯的程度。只不過用了一個短語去高度概括這個電影的內容罷了。
另外一個就是,香港的外語能力比較兩極分化,一部分人極好,一部分人極不好。極好的人是完全不會記住這些中文名字的,就好比極不好的人不會記住這些片的英文名字。翻譯片名的確是為了爭取更多觀眾。尤其香港電影量很大,一間稍有規模的電影院,每天上映很多電影,如果不從名字上讓人知道這個電影講什麼,很多電影就沒了機會,也是大家說的宣發。
至於港台兩地意譯的程度偏向,就恰好是兩地草根觀眾的口味導致。內地的電影也不是沒有意譯的,只不過內地的意譯貼合了內地文化,大家更習慣而已。成長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一件東西的感受不同這很正常。比如inception這部電影在兩岸三地各自意譯的,你也很難說彼此相比誰更好。
便於宣發的產物,一切為宣發服務。
在這種環境下,掌握譯名命名權的是市場營銷人員甚至發行公司老總。翻譯人員沒有命名權。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外語電影在香港是真的要在影院上映的,真真切切的要考慮票房的,所以往往要起一個有「賣相」(惡俗)的片名。而這些片子可能根本就不會在大陸的院線真的上映,所以多採用直譯的方式。很多再大陸上映的國外電影,片名也挺奇葩的,比如所萬用的「XX總動員」。。。 「特工008」, 「使命召喚」,
香港譯名???????????
你們自己去查查《音樂之聲》的港譯吧
這歡樂的節奏?是什麼gui……
說一個跟題目無關的:去年《馬達加斯加》在hk上映,譯名是《荒失失奇兵》一直不懂什麼鬼。。。後來知道是跟粵語有關係。所以應該是因為語言跟文化的問題吧
看看bigger than bigger國內的直譯,難道不覺得意義才能體會中文的精髓么
香港大部分人有英語水平,直接看英語電影;小部分人不懂英語,這部分人文化也不算高,所以翻譯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就是給這部分人看的。
搞的好像內地的譯製片就喜歡直譯一樣。超體,史密斯行動,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等
一說起這個我就想起《刺激1995》,真想是哪位大神翻譯的。
&
港台的翻譯有的時候真的讓人抓狂
比如Call of Duty翻譯成決勝時刻
Wargame翻譯成火線交鋒
Shawshank Redemption翻譯成刺激1995
其實吧 有的時候是意譯過頭導致的 有的時候是腦洞導致的
不清楚...
當初我沒看&<&<瘋狂麥斯 &>&> 電影就是因為香港電影名&<&<末日先鋒:戰甲飛車&>&> 太奇怪 太LOW
推薦閱讀:
※楊冪為什麼老是演爛片?
※如何從心理學上解釋電影《如父如子》中野野宮良多(福山雅治)的父親形象的形成?
※獨立影片如何參加歐洲三大電影節?
※《大逃殺》中,為什麼那樣一個殘酷的社會制度能夠有生存的土壤?
※《美國X檔案》(野獸良民)的結局是想說明什麼?怎麼評價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