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夏朝是同一個民族嗎?商朝這些人來自哪裡?


近代以前並沒有民族概念。夏族暫且不論,但商族跟周族應該算是同一個文化族群里的兩個部族。

其中輔佐的證據是,甲骨文是在商朝成熟的,但在商周之際卻沒有發生斷層。

在其他的情況下,例如阿卡德人(巴比倫人)學習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女真人和日本人學習漢字等,都不可避免地把表意文字變成了音節文字。

而商周之際卻沒有這種斷層。推論是要麼是周人全盤學習了商語和商文化(從歷史上看不太可能是事實,周人基本上是全盤用周文化取代了商文化),要麼就是周人的語言與商人之間的差別達不到兩個「民族」的程度。我傾向於後者。

在我推測,商周的關係有可能是類似於不列顛的凱爾特人、高盧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凱爾特人的區別,即同出一門而各散東西。商語與周語的關係也有可能是威爾士語、蓋爾語和布列塔尼語之間的區別。

當然,商周在華夏進入文明時代後重新合流,關係又密了一層。

至於第二個問題,原答案誤導了大家,已刪。更專業的答案可以移步至目前第二高票的答案。


假設二里頭是夏的話與二里崗早商文化存在很大的突變。
二里頭底層主食器是淮河地區起源的鼎,二里崗早商改用西北起源的鬲。
二里頭禮器組合源自大汶口晚期的西進,二里崗的禮器系統則是山東龍山晚期到岳石文化的另一次西進。
但二里頭是中原系青銅兵器輻射中心,商代沿用二里頭的戈和鏃系統,而不是北方系的刀劍系統。
二里頭有良渚起源和石家河起源的玉器,商代沒有。
總結二里頭南方較多,二里崗早商北方因素較多,二者都有東方因素和西北因素。

二里崗文化繼承自先商下七垣文化,是山東龍山文化的上層西遷和西北齊家的底層東遷混合的。另外根據竹書紀年,商代自己記載的轉折點是王亥和上甲微吞併有易氏,學會使用牛車,開始大規模擴張,甲骨文祭祀的第一個祖先也是王亥,之前的祖先尊重程度不如王亥重要。牛車是西方文明(可能是BMAC)傳入北方系,再滲透進來的,與商代王名稱(王亥是第一個)使用干支紀年同時。12進位,十二干支是蘇美爾-巴比倫的特產,甲骨文里沒有6進位,12進位的基礎,只能楞造了12個干支字(可能是音譯),許慎也無可奈何,可以推測有易氏為與西方存在直接交流的北方系民族。
至於上文高票的遼西簡直是胡扯,遼西是平底器,石棺墓,北方系刀劍武器,跟夏商都毫無關係,但是晚商時期會少量滲透到殷墟或者整個晚商社會中,這是後話
早商和晚商類似南北宋,首都變了,核心王畿變了,之前城市全部被摧毀,不要看著甲骨文很張狂覺得晚商很強,這時候北方系和晚商已經全面引入辛塔石塔馬車,早商可能就是被北方系滅掉的。晚商時期對周邊優勢已經沒有了,控制區域在收縮。
至於周人小部落的岐山故事是接收了商文化的北方系一部壯大過程,武王虐屍紂王體擊之以輕呂的輕呂就是突厥語辭彙,與同期騎射手開始在阿爾泰地區萌芽同時。


作者:戰虎
鏈接:商朝人的母系基因報告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近很多人又對商朝人爭論了起來。雖然沒有Y染色體報告可供分析,但母系線粒體報告還是有的。這個報告出自中科院的論文「商代早期人群遺傳結構分析及與其他人群的遺傳關係」。

  廢話少說,偃師商城的線粒體基因經測試,共有8個類型:D、G、A、M8、M*、B、F和Z。商朝人母系的複雜性,遠超過人們的想像。

  通過科研分析,偃師的居民和中國北方漢族最接近,他們和二里頭、大甸子遺址的居民一脈相承。大甸子遺址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位置在內蒙的赤峰敖漢,偃師的居民和大甸子的關係很密切,但偃師的居民和當時新疆的印歐人群相差很遠,印歐人群的基因並沒有影響到中原這裡。二里頭遺址也在偃師,就是傳說中夏桀的都城斟鄩。可以這麼說,夏人把商人和吐火羅人隔開了。

  偃師遺址屬於商朝早期的軌跡,當時的人群可以說是魚龍混雜。總體來說,偃師的母系是D5的成分最高,D5在今天的漢族中佔5%。而戰虎前文推測,黃帝部落的母系基因為D4,D4在漢族中佔13%,比商人要高得多。

  商朝人的D5佔了偃師商城的30%,但卻在漢族中佔5%,說明商朝基因對漢族的影響比夏、周要少。

  而整個D基因在偃師佔47%,已經在商人中佔了大頭。D基因主要集中在北方。

  其次是G,佔11%。G目前主要分布在北方,尤其是東北,在漢族中佔5%。

  再其次是A,佔11%。A分布在南方,南方系在商人中佔少數,A在漢族中佔7%左右。

  M8+M*,共佔11%。M在漢族中也佔12%以上。

  B,佔5%。B尤其B4,在漢族佔10%。

  F,佔5%。F在漢族佔3%。B、F都是南方的基因。

  Z,佔5%。Z在漢族佔3%。


  總體而言,南方的基因佔少數,北方的占多數。


嚴格來說夏商時候還沒有形成民族,那時候還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部落社會。也不能算坐奴隸社會,只是自由民佔主導的早起階級社會。傳說夏發源於晉南,豫西關中這一塊,這一塊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原地區。如傳說中禹王城河南登封王城崗,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一般認為商人發源於山東,黃河下游一帶。是東夷。與山東的龍山文化關係密切。而且夏在河南壯大之後,商人也已經在山東興起了,兩個部落可以算是同時代的。那個時候不能算作朝代,只能說是時代,哪個部落在文化方面佔據主導地位了那麼他就是盟主了。我們華夏文明是多元一體的


周朝是夏的後代,商朝是中國最早的玉器文明,樓主你把夏和商的關係理解成你們國家的諾曼征服就行了,周就是征服者威廉,商就是英格蘭人,那麼夏就是威廉的祖先德國日耳曼人


不是一個民族,周滅商,商滅夏,都屬於異族亡國,漢族這個概念出現是建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再一個是西漢漢武帝南征北戰接連獲勝,讓漢朝名聲遠揚,因此漢朝人都成了「漢族」。

如果按照人種劃分,那還是屬於一個人種的,但各自的文明是不同的。漢族人的祖先傳說是從西北的羌人分出來的一支,從青海那邊遷入中原。


商朝甲骨文里沒有任何夏的遺迹。兩者可能並不是前朝更迭關係,而是征服關係。
有沒有夏朝還另說呢!在夏朝應有的歷史階段,中原屬於龍山文化。沒有找到直接證明夏朝存在的考古依據。
有些民間學者認為,夏朝在埃及。埃及早王朝歷史與夏朝對得上。言之鑿鑿,但埃及人怎麼跑到了中原難以解釋。坐船直達?
商朝大搞人殉,跟阿茲特克人差不多。酷愛征戰,奴隸制度,似乎與大涼山的彝族類似。酒池肉林,大概是個漁獵民族。起源於東北。
孔子是商朝貴族後裔。後代Y染色體單倍群是Q系。這在中國很罕見。
夏與周是一族人,夏最早見於周的記載。或許是女真完顏部與建州部的關係。周人則是現代中國人的主體了,O系。這樣倒推,夏如果存在,與商的關係應該是征服關係。
商是帶來先進青銅文明和甲骨文字系統的異族Q,征服了東羌人夏部族O。但貴族核心是少數人,逐步被人口絕對優勢的O系同化,先進文明被吸收。周族土著滅商,恢復土著群體統治。
至於商怎麼掌握了青銅技術和甲骨文,在東北地區?這就難說了。猜測下,他們可能跟俄羅斯人東侵的路徑差不多。於西亞北上南俄草原,一路向東,於黑龍江流域南下,入關,進圖中原。
遠古歷史多猜測。這沒有定論。
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從族源的角度,夏人來自西方,商人來自東方,4000年前,他們會合在河西走廊之上。
從文化的角度,商人是傳說中的鳥生民族,喜歡玉器,善於狩獵,遷徙無常。商人最初的起源,可能與紅山文化有關。夏人來自天山地區,綠松石牌是其文化的代表,善於天文與地理探索,帶來了王制與倫理觀。
夏商的融合開始於夏三康之亂後,夏少康分封了幾個同姓諸侯於河西走廊之上,用以固守東土。而此時的商人也走進了歷史的大舞台,商侯冥治水也發生於這個時候。從此河西走廊成為了夏文明的文化中心,青銅與文字都成熟於這一時期的這個地域。
而中原發現的中晚期的殷商文明,實際是夏商合一的文明,夏商聯盟進軍東部的結果,夏文化與商文化交匯其中。商人的殷都是王權貴族集團所在地,而商民集中在商丘,曲阜等東部地區,夏民集中在豫西,在青銅與文字的傳承,以及周邊貿易方面,夏民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殷商文明是一個非常混合的文明。


東亞原生文明是水稻原生地長江流域 漢民族的二重源頭 青藏高原苯教印度教文化 南方百越民族泛楚文化

漢民族的二重源頭1青藏高原苯教印度教文化2南方百越民族靈媒文化泛楚文化 水稻原生地長江流域 東亞原生文明

徐江偉先生的研究,我幾年前就在關注。他通過對古漢字的造字構造,以及游牧民族的神話故事,逐步的揭示了漢民族的來源。漢民族來源一是北方游牧民族,而是南方的農耕民族。徐江偉先生的研究,與近20年的中國考古的成果是一一對應的。

漢民族,源頭就有崇拜【天帝】【天道】的文化,所謂道教就是漢民族的【天帝】【天道】的婆羅門教的傳統。道教與吠陀文化思想是同一源頭。吠陀文化思想的源頭,又是伊朗高原、青藏高原的苯教文化。

你我的潛意識源頭一部分,就是伊朗高原、青藏高原的苯教文化。

另一部分,就是南方百越民族的靈媒文化,也可稱之為泛楚文化。

估計100年學術界不會承認漢民族的二重源頭。因為這太多的歷史沉澱在其中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50687東亞西南中南半島水稻圈 新石器青銅中南半島東亞西南嶺南一體 滇青銅南方銅鼓斯基泰 壯侗語黎族最古老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374838夔龍紋 青銅紋飾首尾相繼前後相承的時間空間秩序感 青銅器獰厲之美希望恐懼 王權神權結合 宗教禮法神聖化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549506南方土著民族南蠻蛇種圖騰核心 幾何印紋陶古越族蛇圖騰崇拜 動物紋南方土著青銅 南蠻蛇非龍 漢晉衣冠南渡

但是有的學者的研究,已經揭示了漢民族的二重源頭。一部分伊朗青藏高原苯教印度教文化 一部分是南方百越民族靈媒文化泛楚文化

現在對於漢族的基因組研究,也在揭示漢民族的二重源頭。一部分伊朗青藏高原苯教印度教文化 一部分是南方百越民族靈媒文化泛楚文化

中國原生文明基礎是規模性稻作 源於長江流域 江河中原中心為江漢平原 黃河流域為文化交流大通道 敬神到事鬼中國原生文明基礎是規模性稻作 源於長江流域 江河中原中心為江漢平原 黃河流域為文化交流大通道 敬神到事鬼

關鍵是中國考古界,已經被【史記】的記載牢牢鎖死了。放眼東亞大陸,水稻是第一原生的農業。水稻原生地就是東亞文明起點。這與中東文明起源於水稻種植是一樣的。埃及文明,也是起源於水稻種植。好了。東亞大陸水稻,首先發現於南方的廣西與湖南交界,其次發現於長江下游地區,以及長江中游,都是10000--7000年之間。東亞大陸原生文明邏輯元都有了。

江漢中原--江漢平原洞庭平原的屈家河--石家河時期,肯定是原生文明,他是東亞大陸水稻的原生地,已有10000年。

在文明起源中,原生文明與次生混合文明有不同的起源故事和世界史背景。世界最古老的原生文明必定依靠農作而成長,故其文明中心靠近古農作區。

中國上古最主要的農作是稻作和黍作、粟作。

黍作、粟作的規模一直沒有擴展到寬大的腹地,形成大型集約化生產模式,而偏向於成為各個村落和家庭較獨立的農產,這可能是因為黍作、粟作的旱地耕作方式不需要涉及合作治水的必然性,對土地的要求也不高,故其對社會形成和組織方面的影響能力,一直不如稻作。

因此,在不否定黍作、粟作的重要性的原則上,我們還是必需承認:稻作規模性的發展成為孕育中國上古文明,構成複雜社會生活之基礎。

考古發現已經表明,稻作起源和發展於長江流域,相應可以推論,以稻作為基礎的原生文明應該源於長江流域,卻為何一定要將位於稻作北界,主要實行稻粟混合生計的鄭洛視為文明起源地?其實,黃河流域作為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更適合次生混合文明的成長。 但是,次生的混合文明出現的時間一定比前者晚,如果世上尚無原生文明存在,何來混合之談?

反思當前中國上古史研究的成果和普遍認識,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內在的矛盾,一些流行的認識有背於常識。如,一般將二里頭視為夏,二里崗和殷墟分別代表了商代早期和晚期,但是,實際上,二里頭和二里崗之間具有很大的同質性,考古學家為將夏商分界劃在哪一期而爭訟不已,為何一定要將這種高度同質的文化區分為夏和商兩種不同的文化呢?同時,它們與殷墟材料之間卻相當異質,殷墟似乎突然出現在那裡,很難將其與二里崗視為同一國家。

當初主要為了解決上古史研究中的懸疑而引入中國的考古學,其最初最主要的發掘工作便在今天的中原地區得以開展,中國史前和三代考古學文化序列,首先在中原地區最先建立起來:從仰韶到龍山,再到二里頭、二里崗和殷墟,這些考古學文化得到最先、最充分的發掘和研究,並成為全中國相應時代考古材料籍以比較和分析、定位和定性的標杆。這種做法也無形中在考古學科建構了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一元中國史,並且將「中原」限定以鄭州洛陽為中心。雖然,近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長城燕山地帶等地區的大量考古發現,特別是一大批史前城址、大型聚落和墓葬的發現,史前考古學界已經突破傳統中國歷史與文化以鄭洛中原為中心的固有觀念的局限。為此,蘇秉琦先生提出中國文明起源滿天星斗說,嚴文明先生則稱之為重瓣花朵結構,費孝通先生總結出多元一體的模式。這說明最近一、二十年,至少在史前領域,大家對於中國文明源頭的多樣性已有共識。但是,以「中原」為中心的王朝觀念和一元歷史進程,仍主導著三代考古和歷史研究。史前的多元和三代的一體似乎變成一種新的教條。

在郭靜雲看來,只有到西周晚期,中國文明才到了「認知自己」的歷史階段,而原來只有口傳的故事,並自此開始紀錄而形成歷史文獻。 所以,後人能看到的傳世文獻中的早期歷史故事,大多經周人紀錄,其後又經過漢人,特別是東漢人的有意識地大規模編纂和加工,方始成形為現在所看到的樣子。所以,郭靜雲認為,一切先秦敘述歷史的文獻,應該歸類於「神話」。「神話創造和理解史實,這是各地歷史研究中兩種並存的趨勢,中國也不例外:黃帝、顓頊、蚩尤、堯舜、禹湯、文武等故事亦類似。傳世文獻描述出夏商周三個異族朝代:成湯克夏,武王克商,其三代的興衰情況都很相似,這顯然是一種神話化的歷史結構。歷史的神話,與其它沒有歷史意義的神話之間,有一項關鍵性的不同:在於其所表現出的文明及國家之自我意識,對國族的形成、成長、勝負、英雄及賊寇的不同理解。現存文獻中所載的許多商周時期傳說,均是東周以來才見載於文字,而戰國、秦、漢的文人們,依據這些口傳及零散的記錄,來了解早期歷史的脈絡,從而編輯史書……筆錄者必然以自己的背景和理解,來影響這些故事最後成書時所展現出的形貌」。 「所以,傳世文獻雖然並非憑空而來,但它們有自己特殊的內在價值觀點和政治目的,因此與客觀的史實頗有落差。也就是說,這些文獻記錄雖非完全憑空而來,但同時亦無法代表客觀事實,而僅是表達出所謂政治上「正統」的概念。這樣的正統概念源自周,成形於漢。這種三代繼替的一元史觀最符合漢帝國「天下一統」意識形態。」

所以,三代研究必須跨越並突破秦漢之際因思想正統化而造成的知識與思想鴻溝,努力還原和重建三代歷史與文化的某些關鍵方面。在這一類研究中,特別是殷商以前的歷史研究中,我們只能將先秦文獻當成譬喻性的描述,需要盡量避開文獻所內隱的意識形態偏見和時代陷阱,重在思考這些描述背後的結構關係,而不必拘泥於文字表面的意思。與二手的傳世文獻相比,考古材料作為一手史料,具有更大的潛力,應該牢記以考古材料為主證,傳世文獻僅為旁證和輔證的做法。

全文核心思想

張光直大師關於夏商周三代的連續性和斷裂性問題,要進一步展開表達。

吐火羅文化 赫梯人 殷商文化 周人的來源 華夏哲學思想源 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 道教 佛教 瑣羅亞斯德教 中亞文化 印度教 古印歐人 新疆的青銅器文化 克爾木齊文化 公元前3000---2000年 原始印歐人群 樓蘭美女 月氏人 南歐草原考古文化 偃師商城 中國戎狄 安陽殷墟 馬的出現 馬車的出現 齊家文化 四壩文化 朱開溝遺址 西域36國 古墓溝的台地 遺址 夏文化在古籍裡面的表達

如果上述名詞的含義,你都搞清楚了,那麼結論你自然就有了。所以,理解我的文章,比較難。沒有十年以上的考古學,歷史學,哲學,宗教的研究底子,你只會雲山霧海,搞不懂我在說啥。

引子

LLL HHH

舊大陸整個是相連的,所以舊大陸的文明和文化是互相影響的,從歐洲、北非到中東,再到印度、中國,這是一個文化傳播的路線。

在我們定義所謂絲綢之路前,就有眾多我們歷史上沒有記載的文化交流。

吐火羅語的使用區域,恰恰在中國與印度、中東的交匯帶上。

研究吐火羅語可以研究吐火羅文化,進而研究中國與印度、中東的文明是怎麼交互的,對史前考古研究意義重大。

正文

吐火羅文化 的研究要放在一個大的考古歷史架構中,才可能看清楚脈絡。

1. 吐火羅文化是 原始印歐人群(Proto-Indo-Europeans)中的一支 ,時間是 公元前第三千紀上半期 ,也就是公元前3000---2000年,這個時期。

2. 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印歐人在新疆的分布已達天山東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孔雀河流域。

3. 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間在新疆分布的幾種青銅時代文化, 是哪幾種

4.新疆青銅時代遺址處於以畜牧經濟為主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青銅器以小型工具和用具為主,少見大型器皿,共見彩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7世紀。

5.阿凡納羨沃文化興起的同時,另一支印歐人部落來到阿爾泰山南麓,形成「克爾木齊文化」。該文化是新疆境內年代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

克爾木齊文化的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首次揭示了新疆古代文化與裏海——黑海北岸顏那亞文化之間的聯繫。公元前2000年或早期時候,克爾木齊文化在阿爾泰山、天山地區初步形成,分布範圍北起阿爾泰山南麓的克爾木齊,南至巴里坤草原。

中亞草原興起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則是留在故鄉的雅利安文化。這一文化向東沿著殷人的足跡亦進入了中國。阿爾泰山和天山地區近年不斷發現安德羅諾沃遺物,證明了雅利安人的到來。中日尼雅聯合考察隊在尼雅北方遺址採集到安德羅諾沃陶器。

1956年,蘇聯亞美尼亞共和國科學院歷史博物館考古隊在塞凡湖(Lake Sevan)南岸地區的魯查申(Lchashen)發掘了14座屬於木槨墓文化的墓葬。墓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500年左右,發現了無輻雙輪、四輪車和多輻條輪輻戰車。

魯查申墓地發現了和中國商代非常相似的木製多輻條輪輻式戰車,另外還出土了三輛銅馬車模型,很多學者據此討論了中國輪輻式戰車長期懸而未決的來源問題。

馬和馬拉兩輪輪輻戰車是由殷人(即雅利安Aryan人)帶到中國的。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考古學家削尖腦袋想在中國找到中國輪輻式戰車的原始階段。可是找來找去,早於殷墟的地層就是沒有車。

1996年,考古工作者有了重大發現。在商湯所都「西亳」——河南偃師商城——東北隅的一次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底層路土面靠近城牆的部位發現了兩道東西向順城牆並行的車轍遺迹。

已經發掘的車轍長14米,軌距只有120厘米左右,與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兩輪多輻條輪輻戰車的車軸較短之特徵相吻合。北車轍距離城牆約20~30厘米。車轍痕迹呈凹槽狀,口部一般寬約20厘米左右,深約3~5厘米。發掘者認為,車轍肯定是由雙輪車碾壓所致。

中國戎狄掌握車戰較晚,從史書記載中也能窺見一斑。《左傳?隱公九年》記載:在公元前715年,北戎侵鄭,鄭莊公率兵迎戰「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北戎南下侵鄭,既無車兵更無騎兵,而是純粹的步兵。這表明當時的北戎尚不能車戰更不懂騎射。

公元前541年(昭公元年)晉棄車改為步卒戰勝無終及群狄。將戰時,晉國魏舒建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請皆卒,自我始。」(《左傳?昭公元年》)。此時的狄人仍是依靠步卒作戰。

不光是北狄在較晚時期才掌握車戰技術,就是南下的吳姬在相當晚近的年代也不懂車戰。據《左傳?成公七年》:「(申公)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於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在公元前584年(魯成公七年)之前,吳國尚未掌握造車技術、不能製造戰車。

現有的考古材料表明,中國黃河流域沒有經歷這一過程。中國的家馬是商代晚期突然大量出現的,在河南安陽殷墟、陝西西安老牛坡、山東滕州前掌大等商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用於殉葬和祭祀的馬坑和車馬坑,在墓室中也出現了馬骨。

動物考古學家袁靖等人曾對時間上相當於商代早期、中期的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做過整理鑒定,結果沒有發現一塊馬骨。中國土生的馬種是普氏野馬,其染色體與家馬不同,多數學者不認為其可以馴養成家馬。

早期馴化階段的缺失和商代晚期家馬的「突然」出現,促使研究者從中國與域外地區的文化交流中尋找中國家馬的來源。青銅時代早期,發現馬骨的報道仍然主要來自西北的甘青地區。

在齊家文化的幾處遺址均發現了馬骨,甘肅永靖大河庄遺址還出土了三個馬的下頜骨。到稍晚的四壩文化,馬骨發現的數量明顯增多了,火燒溝的墓葬已經開始用馬隨葬,甚至還有形態逼真的馬的彩繪。從墓葬中大量隨葬羊、牛等家畜來看,這時的畜牧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所以四壩文化時期可能已經有了馴養的家馬。

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朱開溝遺址,從龍山時代晚期到早商階段的所有地層中均沒有發現馬骨。

西北的甘青地區可能較早有了馴化的馬。這一地區早期與域外有過文化交流,比如四壩文化中的權杖頭、砷青銅和小麥可能是從西方傳入的,所以家馬很有可能是通過這種交流先傳入甘青地區,然後再傳至中原地區的。

從目前的材料看,中原地區的家馬最早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在此之前,中原地區則缺少馴馬的考古證據。

克孜爾台地墓葬 ,時間在公元前1000年到600年,

頭骨就是1991年的時候在克孜爾發掘的那一批頭骨,這個種族特點,男性的,乳突比較大,眉骨也比較明顯,鼻骨比較高,這是明顯的白種人特點,就是歐羅巴人種的特點。

人類學與語言學的解讀結果竟然一致:龜茲古國人的祖先是古歐洲人,這支古歐洲人向東遷徙曾到達羅布泊一帶的樓蘭。

2003年12月,在新疆考古所發掘小河墓地時,出土了一具被考古隊員戲稱為「小河公主」的乾屍,經體質人類學家檢測後確定為典型的歐羅巴人種。

林梅村介紹說:在學術上,這些吐火羅人分布區,分成了至少四個民族,北邊是游牧民族,南邊是這種綠洲民族,這個游牧民族就是所謂大月氏人,

南邊,至少我們知道應該有三個,就是西域36國裡面至少有3個王國的這些民族是屬於吐火羅人,比如最西邊的就是龜茲了,還有一個王國就是焉耆,相當於新疆的中部,然後,還有一個就是樓蘭王國,因為我們從樓蘭出土的公元3世紀、4世紀的文書裡面看,實際上它的土著民族應該是吐火羅人。

1980年,新疆考古所的所長王炳華,在孔雀河下游一個叫古墓溝的台地上發掘了一處被稱為太陽墓地的史前墓葬,這裡東距樓蘭古城 100 公里,墓地的年代學標本經科學檢測,確定為公元前2310年至公元前1535年間的遺存。

在孔雀河下游鐵板河一帶又出土了一具女性乾屍,人稱「樓蘭美女」,專家對其做出了精確的年代考證,時間為3800年前,人種也為原始歐洲人。種種跡象表明,古歐洲人的一支,在4000多年以前就來到了西域。

新疆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的克爾木齊文化是最早遷入新疆的吐火羅人的考古學文化,而這個文化是直接來源於豐提克地區的顏那亞文化,塔里木盆地的文化可能和克爾木齊文化南下發展有一定關係。

====================================================================

我的一家之言,不足為信。 1.道教是中國的最原始的哲學思想。牽涉到華夏之起源,就是周人從何而來。道家思想,可以肯定的是,從周人的思想裡面傳出來的。道家思想之核心,就是【道是一】,【道又分陰陽二極】【陰陽二級衍化就生成萬物】【人法天】【天法道】【道不可言】。這些思想,在儒家裡面根本沒有,請問,道家的來源是哪裡? 2. 有人說,道家來自楚人,不可信。楚人,是長江中游原住民的文化,保持原有的石家河文化傳統,崇拜鬼神,楚國的後代人就是苗人,土家族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楚人的文化精華,與周人的華夏文化根本不同;

3. 再問,周人從哪裡來?主流學術界,這是一個敏感話題。 4.轉個思路,看西域考古發現什麼!樓蘭美女的發現,已證實,在商夏時期,4000年左右,已有白種人在西域定居,生活;吐火羅,吐火羅人是最初在塔里木盆地講吐火羅語的游牧民族,原始印歐人中地處最東的一支民族。新疆出土吐火羅語文獻表明,吐火羅人講印歐語系的語言。儘管他們居住在印歐語系東方語支(Satem)分布區,但是吐火羅語卻具有印歐語系西方語支(Centum)許多特點,與公元前1650—前1190年小亞(今土耳其)赫梯人講的印歐古語密切相關。

5..吐火羅與赫梯人講的語言接近,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洗劫巴比倫,進入阿拉伯半島的兩河流域。巴比倫第一王朝告終。赫梯人最為著名的,就是他們精良的青銅和鐵質武器,還有他們無堅不摧的戰車。公元前十三世紀末,赫梯遭受了神秘的「海上民族」的侵略,其王國被肢解。記住,公元前十三世紀末,赫梯人開始分散於中亞,也許就有西域地區。也許到了伊朗高原,為原始伊朗人一部分。吐火羅就是赫梯人的一部分。

6. 原始伊朗人的宗教是怎樣的?瑣羅亞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也是中亞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瑣羅亞斯德教是伊斯蘭教誕生之前西亞最有影響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稱為「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一般認為是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

7. 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越過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湧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並實行煩瑣的祭祀儀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地位已經十分重要。

8. 結論有了,.吐火羅就是古赫梯人,也就是中亞地區的古印歐人,古印歐人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可以在瑣羅亞斯德教中找出來。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古印歐人崇拜天,崇拜光明,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這一切,都是道學的核心思想,【道是一】【道有陰陽組成】【道家主張修鍊成仙】【道家的神譜是多神】。凡此種種,道學與「拜火教」有親密的聯繫,「拜火教」在中國一直有傳播。

9. 可下結論,周人的主體,就是.吐火羅人,周人的文化思想哲學主要是古印歐人的原始文化,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系的古印歐人,通過西域地區,進入了甘肅、陝西地區,周人由於武力強大,征服了周圍的羌人,一直一直打敗商人,進入了中原地區。

10.在周原地區的前周人的考古墓地的出土文物中,已發現白種人的證據。只是官方公布的考古報告,比較忌諱提而已。你好好研究西周的考古發現。

11.佛教,在中亞地區,主要是阿富汗地區,演化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就融合了古印歐人宗教傳統,大乘佛教就認為佛陀是主神,佛教裡面有許多付神。大乘佛教在西域地區,十分發達,直到被伊斯蘭教打敗。

12.大乘佛教,進入中原後,最初與道教競爭厲害,最後道教還是吸收了佛教的體系。你如果讀【道藏】就發現他就於【佛大藏經】的結構類似,神話故事類似。到現在,佛教與道教基本分不清楚。

13.再說一次,一家之言,不足為信。

==========================================================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王瀝博士曾對二千五百年前山東半島臨淄墓葬人骨作DNA檢驗,發現基因片斷與現代歐洲白人非常接近,眾所周知,臨淄為齊國古都,齊魯大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考古手段以及現代科技解讀,都指向了一個事實,就是遠古的華夏文明的創造者,與今日白種人有著更相近的血緣關係。

在中國古代豐富的典籍資料中,多處出現過「大夏」這個詞:《呂氏春秋·古樂篇》:「伶倫自大夏西,乃至阮隃之陰。」

《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沉於大夏。」

《管子·小匡》:「逾太行與卑耳之貉,拘大夏,西服流沙、西虞。」

《史記·封禪書》:「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

《秦始皇本紀》:「東有東海,北過大夏」。

《左傳·定公四年》唐叔虞「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昭公·十七年》疏:「虛者,舊居之處也。」杜預註:「夏虛,大夏。」

更準確地說,「大夏」是古代人們對中國夏代夏人舊居故地的一種統稱。

在地質紀年的時間尺度上談人種並沒有多大意義,不管黑白棕黃膚色如何,都是「線粒體夏娃」的兒孫,我們都是十萬年前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的後代,這是基因常識。而在以千年為單位的時間尺度上談民族及其大義同樣是毫無意義的。

大夏一名,古籍咸稱。《逸周書·王會解》:「禺氏騊騟,大夏茲白牛,犬戎文馬」。《呂氏春秋·古樂篇》:「伶倫自大夏西,乃至阮隃之陰」。《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沉於大夏」。〈國語·齊語〉:「逾大行與辟耳之溪拘大夏,西服流沙、西吳」。《管子·小匡》:「逾太行與卑耳之貉,拘大夏,西服流沙、西虞 」。《史記·封禪書》:「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秦始皇本紀》:「東有東海,北過大夏」。《大宛列傳》張騫親臨其國:「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其都曰籃市城……東南有身毒國」。張騫鑿空西域時,大夏、月氏已被匈奴所破,逾蔥嶺,渡媯水,並五翖侯征服了希臘殖民地巴克特利亞。此後大夏便「字以音行」,除史記、漢書仍其故號,《後漢書》稱「兜勒」,六朝佛經譯「兜佉勒」、「兜佉羅」,《魏書》「吐呼羅」,《隋書》以下曰「吐火羅 」,玄奘《大唐西域記》曰「睹貨邏」。按大夏譯作吐火羅,「羅」為語尾,「火」為「夏」的對音

徐中舒解釋道:「所謂大夏、小夏,太昊、少昊,大月氏、小月氏的大、小,都是指不同的地區,新舊的民族而言。新發展的、較遠的地區稱大,故地或較近的地區稱小。民族的本支稱小,分支稱大。」劉起釪則說:「以其整個地區都是夏人之居,因而凡夏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稱大夏,夏亡後稱為夏虛」。

華、夏二字字義皆訓「采畫」,聲紐、韻部全同,實一音異寫作兩字。《堯典》傳、《漢書·安帝紀》注皆云:「夏,華夏也」。《漢書·地理志》顏師古註:「夏,中國。」

徐中舒《夏史初曙》說:「湯滅夏後,虞夏兩族相繼西遷,夏稱大夏,虞稱西虞。虞夏原是古代兩個聯盟部落,夏之天下,授自有虞。夏既滅亡,虞亦不能自存,所以他們只能同方向逃亡……戰國時代大夏西虞還停留在太行山迤西迤北之地」。

《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湯武以降,商人視氐、羌為仇讎,發數千之旅伐羌的武功甲骨文中不勝枚舉。又將羌族戰俘殺用為牲,一次多達數百人。《易·既濟》爻辭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即武丁,是商代「修政行德」之先王。無論羌抑或鬼方,指的都是印歐吐火羅諸夏部落。《史記·六國年表》明載:「禹興於西羌」,《後漢書·戴良傳》:「大禹出西羌」。西羌即西戎,羌是自稱,戎是被稱。《左傳·襄公十四年》羌戎氏子駒支云:「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而《國語·周語下》載共工從孫四岳佐伯禹治水,皇天嘉之,賜禹姓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共工」與「鯀」是同音異寫,緩讀共工,急讀若鯀(《古史辯》第七冊),鯀是禹之父,那麼姜呂與姒夏就是侄與叔的親族關係。羌即戎,而戎即狄(參靜安先生《鬼方昆夷玁狁考》,戎、狄本一族之二稱。戎者兵也,狄者,遠也、大也)。《左傳》凡狄女稱「隗」氏,是狄人隗姓。隗當作鬼。溯其始本,羌、戎、狄、鬼方原系一個大部族的分異,可無疑義。這大部族就是未分化時的原始印歐遊牧民集團,

羌戎故地,一般以為只括陝、甘、青境,其實尚包有新疆。《漢書·西域傳》有「婼羌國」,在新疆東部,與且末諸胡國接壤。《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濱於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里……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鄯善、車師諸國。」鄯善即樓蘭國,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羅布泊西岸,1900年斯文赫定發現其遺址。

姬周源自有夏,故《尚書》中周人屢屢自稱為夏。《康誥》:「肇造我區夏」,《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我有夏,式商受命」。姬族世代通婚的姜族與夏族已如上述。再者,如《國語》所云,姬姓乃黃帝二十五子中十二姓之一,而《史記·夏本紀》云:「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則夏與周同宗黃帝。姬周未必是夏後氏的嫡裔,但祖先可攀接到諸夏之一肯定錯不了。跟肅慎、女真/金國、建州的關係相類。

《國語·晉語十》提到:「昔少典取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黃帝並非兩個人物,而是兩個部族酋長或部落、城邦聯盟首領的世襲稱號,恰似美索不達米亞的「基什之王」。《帝王世紀》說炎帝「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分明有八個盟主次第而冠炎帝之號。

劉起釪詁證少典之典是氐的音轉,有蟜之蟜是羌的音轉,進而斷定「姬」字、「周」(古聲端紐、定紐,古韻蕭部、尤部,讀若雕)字都由「氐」字而來。氐羌是羌族一支,甲骨文有「來氐羌」,詩經有「自彼氐羌」逐漸壯大後便單稱「氐」,山海經有氐人國。

吐火羅諸夏及其姻族有虞離開羅布泊之後,沿青海、甘肅、內蒙東抵山西很難,一路留下了系列宗族方國,如包頭阿善、山西涼城、淮陽平糧台、登封王城崗、山東城子崖諸地的夯土或石砌城堡,並發展出中原龍山文化。這一時期出現了人牲、斬首、腰斬、殉葬、財富不均等父權等級制現象。按照甘布塔絲的理論,足以表明中原龍山文化為庫爾干浪潮所創造。這支庫爾干吐火羅人在中原消滅了仰韶文化,在山東消滅了大汶口文化。他們帶來的宗族制、等級社會、奴隸制、青銅鉞、馬車和大殺戮大征服終結了新石器舊時代,同時亦是華夏文明的開端。


不是現代概念上的一個民族,但是夏商周之間還是有血緣關係的,文化上雖然有明顯差異但基本是一類。


三者後人在周朝和秦漢的漫長時間中,已融合成一體,即如今的漢族。

現代漢族是在周朝時孕育的,現代漢族人的姓氏也是在那個時候逐步形成的。感興趣可以看看漢族姓氏來源,有多少是來自周的姬姓姜姓,有多少是來自商人的子姓,還有多少是來自堯舜禹等等。

周朝時商朝人夏朝人大部分屬於諸夏,在周天子領導下有自己封國,比如宋國和杞國;也有一些逃到邊緣地區的,比如箕子朝鮮。

宋國在周朝是爵位很高,畢竟是前朝王族。孔子祖先是宋國公室,即孔子就是商王后裔。


不能用現代民族概念來解釋夏族和商族,我認為簡單的群落劃分也不合適。
《春秋》和《史記》里記載,夏族和商族直到春秋時代(BC770-476)依然有小國存在,有些國家似乎是在周朝擴張的過程中慢慢被納入周朝體系的。
當時被認為比較野蠻的四夷(蠻夷戎狄)和周人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關係。比如《春秋》記載戎子駒支和范宣子的一段對話,戎子駒支這麼說: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
從前秦國人仗著他們人多,貪婪地掠奪土地,把我們各部落戎人從祖居地趕走。貴國君惠公顯示他崇高的品德,認為我們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後代,不該這樣拋棄滅絕。
「四岳」在《尚書》里就出現過了,堯還曾經就洪水的問題諮詢過四岳的意見。四岳推薦了鯀,也就是夏朝開國君主禹的父親。
但他又說:
「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
我們各部戎人服飾飲食不與華夏相同,禮儀使者不相往來,言語不通,能做什麼對貴國不利的壞事?
可見四夷和華夏關係之複雜。
題主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讀許宏先生的《何以中國》和《大都無城》這兩本書,他是一線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頭考古隊的第三代隊長,早期中國史專家。
這兩本書結合先秦史籍如《尚書》、《春秋左氏傳》和《史記》閱讀,會很有意思。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叫作「民族」?

「民族」乃是18世紀才出現的概念,拿18世紀才出現且在後來若干個世紀以來不斷完善的概念去定義3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是不科學且不嚴謹的說法。

「民族」的定義,乃是一個由歷史所造成的、穩定的人類社群。

構成民族的必要條件,或以此為基礎的成分包括共同的

  1. 血緣(父系稱血統而母系稱血緣,即廣泛意義上的血統)
  2. 語言和文化背景
  3. 表現於一個共同文化的心理機製為基礎

非必要條件包括共同的:

  1. 地域
  2. 經濟生活
  3. 宗教或共同信仰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點結論:

  1. 在滿足上述所有的必要條件,不滿足任何一項或者多項非必要條件的情況下,稱之為「部落」
  2. 在滿足上述所有的必要條件,滿足一項或者多項非必要條件的情況,稱之為「族群」,
  3. 在滿足上述全部必要和非必要條件的情況下,稱之為「民族」。

------------------------------------------------------------------------------------------------------------------------

以此為基礎我們便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1. 商朝夏朝是同一個民族嗎?

  1. 答案是,從上述概念上說,夏商周三代表現更多的只是滿足所有必要條件且滿足一項或多項非必要條件的不同「族群」而非「民族」
  2. 到了春秋中期,以「尊王攘夷」這一事件為代表,標誌著具有共同的文化的心理機制(「春秋大義」或「華夷之辨」)正式形成,華夏人或漢人(Volkschinesisches)作為一個滿足上述所有條件的「民族」方才出現,而這之前,只有「族群」而無「民族」。
  3. 由於在夏朝、商朝的時候並無「民族」的概念,只能說,夏朝、商朝乃是同一文化背景下,具有部分民族特徵的,不同的華夏諸族群(諸夏),他們的關係類似今天漢族下面的各個族群,如北方人和南方人的關係。

2. 商朝這些人來自哪裡?

根據詩經·商頌的記載,商人出自東夷。

首先要解釋一下,「東夷」是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先秦時期的「東夷」,只是地理上稱謂,意思是住在中原東方的夷人,在今天山東,安徽,淮河一帶,本身是諸夏(華夏諸部落,而非民族意義上的華夏人——因為這個時候還沒形成民族意義上統一的華夏人)的一支(同樣情況的還有後來的楚國,是諸夏族群中南遷的一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南蠻」),彼此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和共同信仰。古書記載的很清楚的太昊和少昊之間也沒有血緣和共同信仰,其他加入的部族也不會和他們有血緣和共同信仰。

這樣的事情後來很多,比如後來的匈奴,其他加入匈奴的部族也自稱為匈奴,但他們和匈奴沒有血緣和共同信仰,比如呼延氏源自東胡,本來就不是匈奴人,但加入匈奴人為主的族群後也自稱匈奴了。唐朝時的突厥、宋朝時的契丹、女真,元朝時的蒙古、明朝時的滿洲也是這個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秦漢以後的東夷,是指居住在朝鮮、日本和琉球的人,與原來的「東夷」完全不是一個族群。

商朝出自東夷,但是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在不斷華夏化的基礎上又逐漸融合了華夏人(Volkschinesisches),到了夏末,商人已經高度華夏化,跟原來的「東夷」有非常大的區別了。商朝建立後,商人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華夏化,而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商中期直至完全華夏化,被認為是諸夏(華夏人,Volkschinesisches)的一支了。

而到了商末,也同樣因為政治上的原因,外加族群認同上與原來的東夷出現了巨大的差別,導致紂王在統治後期傾巢出動,發動對東夷的武裝打擊,史稱「屠母之戰」——當然,傾巢出動的戰略失誤也導致了前方戰事不利,後方兵力空虛,恰在此時,同屬諸夏一支的周人發動叛亂,趁虛而入。

由於商朝主力此時全部被圍困在東夷,動彈不得,根本無法迅速回師勤王,也無力迅速組織有效的抵抗,只得發給留守朝歌的少量奴隸以武器,進行抵抗。結果是悲慘的,帝辛兵敗被殺,商朝滅亡,周人一舉攻佔朝歌,建立周朝。


夏商周三代是宗族統治基礎上列國關係吧~才疏學淺,解釋不了,推薦幾位學者的相關論述供參考:《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張光直)、《殷周制度論》(王國維)、《夷夏東西說》(傅斯年)。


從文字系統來說是金文和甲骨文,表意方式一致,所以兩族思想方式一致

。都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使用殷曆法(陰曆)。都有相似的祭祀習俗。我們不能說他們是一個民族,但是屬於華夏文明圈。商人來自哪裡,和所有人類一樣來自非洲。但是其文明形式當然產自黃河本土。


既然已分夏商周,就是不同的部落。五十六個民族這東西是49年後才有的。其實不利於團結凝聚。模模糊糊就好,非得加個標籤。

夏商周看做不同文化的部落就好。後來都混成一體了。

中國文字才是一體的東西。如果我們改為拼音文字,而別的國家繼續用漢字,就算我們自稱中國人,也沒有意思。保留漢字的國家才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

韓國改漢字為拼音文字,就是個例子。韓國這一代人開始,不學漢字,和中國文化斷裂了。


民族的範圍一直是變化的,比如華夏民族、漢民族;

需要按照歷史分析法去評論,夏和商肯定不是一個民族,雖然我們無法斷定夏朝是否一定存在。至少現有考古發現的懷疑是夏文化的出土物品風格和商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如果我們拋棄王國維先生的二重驗證法,僅僅依靠古史文獻來推斷,文字記載的內容夏商也不是一個民族。顯然史學整體是傾向於商屬於東夷文化集團,而夏雖然比較模糊搖擺,但被視作和周一樣應當算作羌戎文化集團。

另外,依照現在的史書和考古挖掘來看,商和周顯然不是一個部落文化集團的,一東一西差異太大。即使周克商以後西周初年的青銅器水平來看,反倒落後於殷商末期的青銅器水平。而且周比較重視家庭倫理,殷商比較重視祖靈鬼神祭祀,包括《詩經》收錄的風顯然是周的風格,頌更多是商遺地的詩歌風格,其間的民風和文化差異、語言風格,讀之立判。

商朝人來自哪裡的呢?

更早的我不知道,但根據殷墟發掘和歷史考古遺迹分析,包括史書文獻,商部落應該來自河北北部、渤海灣一線,古代的黃河多投入海,最北入渤海,商部落應該隨著黃河的改道南移、北方氣溫的變冷逐步向南遷,途徑邯鄲、邢台到安陽等豫北地區,並擴展至菏澤、商丘、鄭州新鄉一線。感興趣的可以查相關資料。


夏朝是蜀山氏部落的延續嗎?黃帝的正宮皇后螺祖生了兩個娃,一個叫玄噐,負責到東邊管理以前牛逼的炎帝部落。一個叫昌意負責留在牛B的外公家裡繼續近親聯姻!黃帝呢因為外公家族牛逼的關係,就指定昌意的後人帝嚳作為下一代領袖。結果呢,玄噐的後人就覺得不公平啦,我們他媽的鎮壓或者管理最難管理的東夷族,結果費了老鼻子勁兒還不能成為領袖,這股火一直憋著。而華夏正統的黃帝本來傳位給帝嚳時國都在軒轅丘,但是帝嚳想念他在古蜀地區爸媽,所以遷都了。所以我認為夏朝應該從帝嚳開始,屬於部落轉型國家的階段,到禹正式成為夏朝。在帝嚳之後呢,就是要堯舜禹等禪讓也罷挖牆腳也罷的傳承,直到禹結束禪讓開始國家概念。由於東夷族黃帝一支不承認帝嚳在古蜀一帶的對華夏的統一,自然在後來商朝也不會出現承認夏朝的文字。周有可能是帝嚳夏朝(古蜀國)內部鬥爭失敗被發配到岐山的一支子弟,所以武王伐紂才有古蜀國魚鳧的支援。


準確的說,這個問法是不準確的。

民族這個概念是近代(20世紀)才產生的。(當時數百部落共存,與其叫夏朝商朝,倒不如叫做「夏部落統治時期」和「商部落統治時期」,把他們稱作國家或者朝代,只不過是中國的一種政治習慣。)

也就是說商夏(部落)的後人因各種歷史事件散落各處,並不斷地遷徙,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而分化出了不同的群體。在近代,人文社科的研究越來越發達,便給這些群體冠以了「民族」這個代稱,而且很難界定民族是以什麼樣的嚴格標準區分來開的,有的以地區區分,有的以共同的生活習慣區分,有的以共同的祖先區分。所以很難說清以前的夏商是由現在的哪些民族構成的,更別提他們是什麼民族了。那個時候只有部落,沒有民族。現在夏商(部落)的後人遍布在全國各地,最起碼以我的微薄的知識,很難總結歸納出,夏商人中都有哪些民族的祖先構成。不過要投機取巧的話,說漢族是最保險的。

還有……想了解歷史,千萬別看歷史課本。害人不淺。


先秦時期都屬於華夏部族,夏商周都是同根同源,直到漢朝統治中國,將華夏文明圈裡的部族統稱為漢族


商朝古墓葬里發現有不少黑人和高加索白人屍骨的,細思極恐啊。


推薦閱讀:

古代真的是拖地長裙嗎?
古代帝王平日說話會文縐縐的嗎?
詩人李清照的作品皆是多愁善感,那麼她的個人感情生活是怎樣的?
有哪些流傳千古的梗?
古代的女性在現代是否適合做人生伴侶例如林黛玉和花木蘭求大神分析?

TAG:民族 | 古代 | 商朝 | 先秦歷史 | 夏商周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