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在當時算是胡吹大氣嗎?
在當時,漢對周邊國家/民族的影響力算可以嗎?這樣的話是否可笑?
南越的呂嘉和趙建德表示一點也不好笑。
閩越的余善表示一點也不好笑。
夜郎王和滇王表示我不就書讀的少了點,地理學的差點。。招誰惹誰啦。。。
衛氏朝鮮就因為擋了滄海郡進貢的道就被隨手幹掉了,求心理陰影面積。當然這貨是先作死的。
大宛就因為沒給漢武帝寶馬,李廣利帶了十萬亡命徒前去報復,中途還屠了一個試圖螳臂當車的輪台 「攻數日 ,屠之」 ,大宛二話沒說,砍了國王投降。。什麼叫無妄之災。。
匈奴,額,不用多說了,祖墳都給人家刨了,漠北和河西走廊都給趕走,最後逼得一路逃到歐洲去。。
以上這些,除了匈奴和作死的衛氏朝鮮,都屬於躺著中槍那種。
明犯強漢,這特么還沒犯呢就被誅了。
這還只是國家層面的,到了個人層面那才叫喪心病狂,出現了一些作死的典型。
下面我們有請郅支單于發表一下看法。。。
龜茲表示你種田種到我家門口了,我反抗一下都不行,常惠最後帶了幾國聯軍,把罪魁禍首砍了頭帶回了長安。
班超表示西域就是我家的菜園子,想怎麼犁就怎麼犁。。我犁不動了還有我兒子。鄯善、于闐、龜茲、疏勒等聽到後默默地留下了眼淚。
傅介子表示班超都是學我的。。
題主,你要是上述被誅的,你還笑的出來么。
班超還是一個小官的時候出使西域,來到鄯善國,國王左右逢源,班超當夜帶人包圍匈奴使館,殺光匈奴大使等幾十人,然而還一把火燒了使館,第二天提著匈奴大使的頭去問國王,匈奴對你不好,我幫你先殺了,以後跟我混吧。
這tm誰對誰不好…
班超第二次出使西域,帶著三十來人訪問于闐,有匈奴撐腰的國師從中作梗,興風作浪,從漢朝使團要一匹馬來搞迷信活動,班超一刀砍死國師,把一起來的于闐宰相抓起來鞭打得半死,最後叫來國王,說明厲害,以道義服人,最後使該國同漢朝恢復關係。
這tm以道義服人…
班超派人勸降疏勒王,使者來到疏勒王面前,趁著四下無人突然綁架國王回去見班超,班超重新立一新國王。
這tm使者綁架國王…
最後班超靠著火燒敵國使館,鞭打對方宰相,綁架敵方國王成名,在西域橫行30年,使得西域歸附漢朝,官至西域都護。
我一個替官府抄書的讀書人,怎麼就當上了西域都護。
感謝評論區@湖海散人補充
班超前輩和他的楷模,傅介子。
帶著皇帝詔書教訓西域數國國王,平時通過留心觀察發現,西域的國王跟臣民站的近,搞刺殺這距離很合適。他們商量一番,本想殺龜茲國王,但是龜茲離得遠,就在當地拿樓蘭國王練練手,於是使了個計策找到跟國王私下相處的機會,兩個預先安排好的刀斧手跳出把國王給殺了。然後對目瞪口呆的樓蘭臣民說:
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不可笑
因為這句話是他們把別人誅乾淨了 回來的時候說的
被誅掉的人表示一點也不可笑
是不是吹牛,咱們換位思考一下就好了。
以當時漢朝的人們所知的世界裡,他們的國家就是最強的。
如果一定要用後世的國家做個類比,那就是2000年左右的美國。那麼,如果美國當時的總統(柯林頓還是小布希無所謂了)說:「誰膽敢入侵合眾國,我們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們剿滅。」的話,你們會覺得可笑嘛?
一點都不可笑,因為他們能做到。
時空換回漢朝,周邊國家基本都不是對手,大有一副一股獨孤求敗的氣概,說句這樣的話,怎麼了?想要知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不是胡吹大氣,首先我們要明白以下幾點。
- 首先,他的原句為: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意思是:「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槀街,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嗯,這句話看著就霸氣,比什麼平日滅美,3000城管可吞美霸氣多了。
PS:
槀街, 漢 代 長安 街名。當時屬國使節館舍均集中於此街。《漢書·王莽傳下》:「於今迎 當 ( 須卜當 )置 長安 槀街 ,一 胡 人耳,不如在 匈奴 有益。」 顏師古 註:「 槀街 ,蠻夷館所在也。」 晉 陸機 《飲馬長城窟行》:「振旅勞歸士,受爵 槀街 傳。」 明 焦竑 《焦氏筆乘·槀街》:「按《三輔黃圖》, 槀街 ,在 長安 城南門內,舊有蠻夷邪。」
即,我們應該把冒犯我大漢帝國的人的頭砍下來,懸掛在蠻夷在長安 居住的使節館舍:槀街的街道上,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2. 其次,這句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是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 。
重點來了,敲桌子!這裡是重點:
這句話是誅殺完再說的而不是誅殺前所說!這句話是誅殺完再說的而不是誅殺前所說!這句話是誅殺完再說的而不是誅殺前所說!
也就是說,這句話是人家帶著一群小弟過去把人家北匈奴郅支單于給宰了然後回來上書給皇帝陛下的。
一句話,你惹老子了,我先把你給殺了,然後給自己老大解釋一下,自己跑過去把人家老大砍了是為什麼?至於你郅支單于?抱歉啊,手下的小弟不太懂事直接弄死了,其實我也想把他抓回去敬獻太廟的,問題是小弟不懂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我也很絕望啊!活人肯定比死人值錢啊。
3。什麼是北匈奴?郅支單于實力怎麼樣?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是為南匈奴,郅支單于部為北匈奴。北匈奴曾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強迫四方各族進貢,威震西域,一度領導了匈奴的短暫復興,最後被漢朝遠征軍擊破,余部西遷至中亞地區,東歐地區。
由此可見,北匈奴,郅支單于實力在當時的中亞地區屬於霸主地位。
4。然後他惹到了漢朝。結果是什麼呢?
初,單于聞漢兵至,欲去,疑康居怨己,為漢內應,又聞烏孫諸國兵皆發,自以無所之。郅支已出,復還,曰:「不如堅守。漢兵遠來,不能久攻。」單于乃被甲在樓上,諸閼氏夫人數十皆以弓射外人。外人射中單于鼻,諸夫人頗死。單于下騎,傳戰大內。夜過半,木城穿,中人卻入土城,乘城呼。時,康居兵萬餘騎分為十餘處,四面環城,亦與相應和。夜,數奔營,不利,輒卻。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鉦鼓聲動地。康居兵引卻。漢兵四面推鹵楯,併入土城中。單于男女百餘人走入大內。漢兵縱火,吏士爭入,單于被創死。軍候假丞杜勛斬單于首,得漢使節二及谷吉等所齎帛書。諸鹵獲以畀得者。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
5。真的是雖遠必誅嗎?
漢武帝聽說大宛出產好馬,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使臣攜帶金帛去換取,由於雙方意見衝突,換馬不成,使臣也被殺害。武帝怒,命大將軍李廣利率兵往討。初征不利,至大宛東境郁成即戰敗。武帝命發兵運糧再西討,於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殺大宛王毋寡,另立國王,從此大宛服屬漢朝。
PS:什麼是大宛?
大宛(dà yuān),古代中亞國名,位於帕米爾西麓,錫爾河上、中游,也就是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種為主。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東征,於錫爾河畔之俱戰提(今塔吉克列寧納巴德)興建「極東亞歷山大城」塞琉古王朝時改建為安條克城,似均未東向深入大宛境內。但在大夏最盛時,尤其在歐提德姆斯北征時,則佔有了該地,並按希臘方式在各村鎮修建塢堡。
大宛共經歷的三個時期:希臘化時期,大夏統治期間(前250年–前160年),塞人統治期間。
而早期的大夏(大宛),其國力根據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記載:
此時希臘人統治大宛的國境超過亞歷山大時期,使國境拓展到絲國和弗林尼相接。
由此推測可能擴張到今日中國新疆境內的喀什噶爾一帶,在新疆天山北麓一帶也發現許多希臘特色的小雕像。
看到了大宛在哪裡了嗎?夠遠吧。
6。最後得出結論
你一個地區霸主我想殺就殺,你一個國家就算離我十萬八千里,惹到我我也派遠征軍過去把你給宰了。那麼,那些即不是霸主離得又不太遠的國家在當時的漢朝看來又是個什麼地位待遇呢?
所以,就當時的漢朝國力來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還真不是胡吹大氣,而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寫實話語。
即,我有弄死你的實力,我還有弄死你的行動力。不管你躲到哪裡去,只要我想。
畢竟:國恆以弱滅, 漢獨以強亡。而一漢當五胡啊!
主要來說,題主會有這種疑問應該是沒有聯繫這句話在史書中的出處。這句話應該聯合語境來讀。
這句話是殺了單于以後以一種以儆效尤的語氣說的,不是題主理解的還沒做就吹牛的語氣。
所以。。你明白了吧,有人拿2000年的美國做比喻,我覺得還差點。
不過,有一件事情我不是很明白,大家回答問題就好好回答,為什麼有些人要嘲諷題主?我看高票的回答就很認真,反倒有些人,自己的答案沒說明白,優越感倒是爆棚了。別人不知道,你知道,所以就很厲害?知乎不就是讓人問問題的嗎?而且這個問題也談不上什麼地方不正確,為什麼就水平低了?人家可能真的是不知道漢朝的國力是個什麼概念啊!要知道,我國的國史普及率本來就不是很高,人家沒覺得這是個常識也很正常,何必帶著那麼大的戾氣呢?
甚至於有人還問題主初中畢業了沒,我這裡就提一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句話出自韓愈的《師說》,似乎也不是多麼生僻的文章,不知道接受過「教育」的某位答主畢業了沒有?
這句話當然是胡扯啦,反正我是不信噠~
我大漢素以仁義治天下,威服四方,啊不~德惠四方,四夷之人,不不~四周的少數民族對我漢的仁施都非常感恩戴德。
我漢奉行睦鄰友好的基本國策,關懷周圍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為他們排憂解難。
北方匈奴族年逢旱災,為了幫助匈奴族控制人口、晚婚晚育,漢朝幫匈奴「託管」了河西地區,這裡有座焉支山,是專門生產少女嫁人用的胭脂的,由於匈奴少女無法得到胭脂,嫁人的年齡都推遲了,匈奴人為了感謝我漢,唱出了這句歌謠: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至於東邊的朝鮮半島,西漢初期,燕人衛滿率一千多流民來到這裡,滅了盤踞在這裡近千年的箕子朝鮮,自稱朝鮮王,此時正是衛滿朝鮮時期。
衛滿初定朝鮮,急需漢朝的承認與支持,因此主動歸附漢朝,做了漢朝的藩屬外臣,為漢朝保衛遼東之地,一直到漢武帝時期。
衛滿為避秦末戰亂,率千人遷居朝鮮,還順便滅了箕子政權,建立起自己的王國,然而衛滿和他的子孫還是日夜思念故國,尤其是到了他的孫子衛右渠時期,常聽祖母說起中原的錦繡山河,風土人情,更是想回到那久違的故鄉。
為了完成自己歸鄉的心愿,衛右渠開始謀划進攻漢朝,漢武帝有感他歸鄉心切,把他滅了,讓他靈魂早日歸鄉。
收服朝鮮大部領土後,漢武帝在其地置漢四郡,將其納入漢朝統治之下。
這樣,衛滿的子孫就能原地回國了,想必他們在地底下也會感激我漢仁恩浩蕩。
再看看南邊,南方百越去哪了嗎?我們老是百越百越地叫,其實百越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族系,這個族系應該大部都主動融入我漢了吧,反正我沒見有不主動的。
至於西邊,啊~西域三十六國,也是主動歸附的,我漢為了幫助他們防禦外敵,恢復生產,在其腹地輪台建立了西域都護府,保衛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再說說匈奴,西漢中後期,匈奴內亂,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主動歸漢,北匈奴郅支單于向西整合勢力,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出現短暫的中興局面。
漢元帝時期,西漢朝廷為了表示對匈奴民族的關懷,派陳湯、甘延壽去「慰問」郅支單于,郅支單于很感動,把自己的頭割下來獻給漢朝皇帝,以報答漢朝政府對匈奴民族的再造之恩。
西漢初期,華夏周邊有上百個部族,到西漢滅亡時,似乎就只剩數十個了,那些消失的部族,估計都像烏桓一樣主動融入我們了吧,至於夜郎之類的,估計就是個成語吧。
明藩強漢者,雖猿必助。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藩屬我的部族,雖然他們都是野人,我們也要幫助他們啊,誰讓我漢仁恩浩蕩呢?
明朝鄭和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下西洋的時候,
順嘴說一句:「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
南洋小國看著巨大的船隊會認為這個死太監在瞎JB吹嗎?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時候,
順嘴說一句:「敢鬧獨立者,雖遠必誅。」
殖民地的人看著英國強大的海上艦隊會認為他們在瞎JB吹嗎?
二戰臨近結束時,
順嘴說一句:「破壞和平者,雖遠必誅。」
殘餘分子看著蘇聯浩浩蕩蕩的坦克開進柏林會認為他們在瞎JB吹嗎?
美國在海灣戰爭打伊拉克的時候,
順嘴說一句:「犯美帝天威者,雖遠必誅。」
TG看著美帝的戰爭能力會認為老美瞎JB吹嗎?
馬雲在台上演講,
順嘴說一句:「老子有錢。」
台下人會認為他在瞎JB吹嗎?
王思聰和別人交朋友,
順嘴說一句:「我不在乎你有錢沒錢,反正沒我有錢。」
路邊人看著王思聰腳邊那條帶了四塊蘋果手錶的狗會認為他在瞎JB吹嗎?
王健林接受採訪時,
順嘴說一句:「定個小目標,比如一個億。」
觀眾會覺得這老小子瞎JB吹嗎?
金正恩開全國大會的時候,
順嘴說一句:「我們馬上有核武。」
把三月半當神的朝鮮民眾們會認為這死胖子在瞎JB吹嗎?
寫心靈雞湯的時候,
順嘴說一句:「只有去了西藏才能體會到心靈之美。」
那些腦殘文青會認為作者在瞎JB吹嗎?
大半夜在小巷子里被歹人持刀搶劫,
順嘴說一句:「不給錢就捅死你。」
你看著他的刀和他癲狂的表情會認為他在瞎JB吹嗎?
無他,唯實力二字。
公眾號:劉先生的漫筆
http://weixin.qq.com/r/VC-O1qjEwvW9rey193pG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並不可笑,也並不是胡吹大氣。
首先找找看這句話的出處和歷史背景。
《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於是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甘延壽、陳湯對漢元帝的上疏。歷史背景是什麼呢?匈奴在經過五單于之亂以後,分裂為南北兩部。宣帝甘露元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率眾歸漢,這也是疏中提到的「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北匈奴郅支單于遠徙康居,攻伐烏孫、大宛,在這些西域小國里稱雄,並殺漢朝使節谷吉。元帝建昭三年,陳湯和甘延壽出使西域,矯詔徵發西域城郭諸國兵及漢屯田吏卒4萬餘人,攻打郅支單于。郅支單于卒。
所以這封上疏的主要目的是陳湯、甘延壽假傳聖旨,徵發西域小國和漢邊疆屯田吏卒,攻殺北匈奴郅支單于後,為自己開脫而寫的。當然就要把自己誅殺郅支單于的功績大大誇耀一番,並且吹捧一下元帝治下的強漢了。
我們看看此時漢王朝周邊的民族和國家。
心腹大患匈奴已經基本搞定了。南單于歸附,北單于被四萬西域兵和屯田兵組成的雜牌部隊擊滅。
武帝時期屢屢和漢王朝過不去的西域諸小國現在已納歸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的統領之下,西域都護所轄西域各國的國王及主要官員,由漢王朝賜予印綬,共48國,376人,《漢書·西域傳》云:「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
被匈奴逐出西域的大月氏西遷阿姆河流域,攻滅了大夏(巴克特里亞王國),約於公元一世紀左右建立了貴霜帝國(貴霜是由大月氏王還是大夏的土著君長所創尚無定論,但這與本題無關)。然而此時貴霜帝國尚未建立,阿姆河流域尚為月氏五部活動。至於西漢王朝對之是否有影響力,史料不詳。不過確實太遠了,也沒犯過強漢,誅不誅的只能憑開腦洞了。東漢時貴霜副王謝領兵七萬進犯,為班超所敗,納禮求和。也算是誅了吧=_=
東北地區的夫余、肅慎這些漁獵民族與漢不通。
朝鮮、南越早在武帝時期就已經被滅,蘇武很著名的那句話:「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所以說郅支單于殺了漢使者谷吉,自然也就身死國滅了。朝鮮半島北部與越南北部都處於漢王朝的直接統轄下。
西南地區最大的民族是滇與夜郎。根據史料我們知道滇王在武帝之時就已經「舉國降,請置吏入朝」。夜郎國於武帝時也被漢所攻伐,置牂柯郡及夜郎等十餘縣。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兩個部族了,再往西就是哀牢國,也是被武帝打廢,國勢由盛轉衰。
所以看看此時漢王朝周圍的民族和國家吧。只要漢王朝勢力所及之處,皆為漢所降服。這份基業是在武帝時期奠定的,南越、朝鮮、西南夷皆為武帝所攻滅,唯有匈奴與西域諸國雖數為漢所敗,武帝一朝並未完全將之徵服。可到了陳湯甘延壽誅滅郅支單于之時,西域四十八國已置於西漢都護府治下,匈奴亦率眾歸附。所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用語雖略顯誇張,但是題主用「可笑」和「胡吹大氣」來形容它,確實是很不妥當的。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對外擴張,窮兵黷武,打得周圍的民族亡國滅種,漢軍的軍威確實可以稱得上威震四野;然而朝堂之上君弱臣昏,地方又有豪強割據,內政不修,君權不集,終至漢末群雄並起,諸侯割據,漢遂亡。到了五胡亂華的時候,惡果一下都給還回來了。
「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北虜、西羌斬馘至百萬級,窮山搜谷,殄滅幾無遺種………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王夫之《讀通鑒論·後漢恆帝紀》首先要明白,陳湯說這話的時候北單于的腦袋已經砍下來了。就好比當年美國打進伊拉克,把薩達姆弔死了,然後指著的屍體惡狠狠的說:看到沒有,誰再不聽我的話,我就弄死他!你說你會覺得可笑嗎?還是覺得渾身發冷?
其次陳湯這次作戰沒有取得中央政府的同意,是矯詔徵發西域諸國的僕從兵和漢朝邊疆住屯軍(正規野戰軍都沒上)乾的,嚴格意義上近乎犯上作亂了。朝廷對他的行為爭議也很大,有主張嚴懲的,也有主張獎勵的。陳湯要是不給自己行為找點正當性和必要性,下一個吊起來的就是他自己的腦袋了。後來不管是不是這句話的功勞,反正無罪還封侯了。
所以初看這句話口氣確實很大,但是結合背景來看,頂多算是王健林那種一個億的小目標……
因為有些後人窩囊頹廢失去自信,看見什麼都瑟瑟發抖。通過質疑嘲笑前人的激情豪邁,來證明自身的失敗是先天的,DNA真的不行。
在西漢時期,中國的軍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非常誇張的,可稱世界之最。當時很多民族稍一不乖就被滅族:
南越殺漢使,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即行誅滅,單于殺漢使,懸首槁街。
雖遠必誅,可以算是一個總結吧
======================
該回答引發了一些爭議,現補充回答一些問題
呀哈:心疼漢使,這當時絕對高危職業;樂O活:就好奇,怎麼漢使總被殺!好無辜啊!
答:這些漢使確是很可憐,但沒有他們,漢武帝也就沒有借口軍事擴張了,他們也算是死得其所。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的犧牲,日後班超在西域才能那麼如魚得水,而能在幾乎沒有任何國內援助的情況下,將實力外交與強勢外交發揮到極致,以三十六人橫行諸國,出入二十二年,莫不賓從。取其君,欲殺則殺,欲擒則擒,前後更立六國國主,奇智神勇層出不窮,終得遠夷之和,同異俗之心,而烏合一幫多民族雜牌軍,轉戰北道,最終克定萬里,征服西域五十餘邦,致天誅,雪宿恥。後來還挫中、南亞第一大國貴霜,使之誠服,同時溝通西亞列國直至地中海沿岸。
======================================
蘇彥明:假如殺的是普通老百姓,大漢就出征,這叫軍國主義。都殺了我們使者了,那不就是宣戰嗎?這樣出征,是迎戰敵寇啊。哪裡來的霸權。
答:
第一:我們來看什麼是軍國主義——即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及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漢武帝時期,崇尚擴張,本來漢朝的領土,只有黃河與長江流域,甚至連河套草原、河西走廊還有嶺南區域都不是我們的。然而經過幾十年戰爭,東至朝鮮,南至交趾,西至鹹海,北至貝加爾湖,盡入漢朝勢力範圍。詳情我們來看著這幅台灣版的漢朝地圖,這虛線內總計有2560萬平方公里
另外,漢武帝為了軍事擴張,創立了很多新的政治經濟制度為擴軍備戰服務,如:
1.築城殖民,徙民拓邊。如攻下河套草原後,漢武帝遣平陵侯蘇建興民夫十餘萬築朔方城與五原城,之後又遷民數十萬前往耕田放牧。之後這個政策就成為漢朝的國策,每打下一個地方便依此辦理,於是無數百姓因此背井離鄉,去往蠻荒;這都是為了漢武帝的軍事擴張服務。
2.重賞有功將士。漢朝繼承了秦國的軍功爵制度,按照漢軍功制,斬首兩千人以上且自身戰鬥減員不超過十分之三者即可封侯(《上孫家寨漢簡》), 據史料統計,漢武帝時封侯總數為八十九人,其中軍功為侯者五十三人,匈奴及其他少數民族降漢封侯者二十九人,而其他非軍功封侯者只有七人,只佔總數百分之八。
而對於有功士卒,漢武帝也非常大方。如漢匈漠南一戰,漢軍將士共斬獲首虜共三萬四千餘人,這些有功將士武帝每個人都要賞,結果前後竟賞了二十多萬金。要知道當時漢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四五十萬金。於是光這一項,帝國的國庫就空了一半。
還有攻伐大宛一仗,漢武帝在有功將吏中共提拔了三位九卿,百餘名二千石官,千餘名千石官。另外還給每個士卒獎勵了價值四萬錢的賞賜,共萬人也就是合計四億錢。
於是,在這些制度的激勵下,漢軍將士都「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圖:漢武帝封禪廣場巨大銅像
3.經濟政治制度保證。為了對外擴張,漢武帝掏空了國庫,所以需要創新一些制度來開源。在經濟上他改革幣制,嚴厲打擊私自鑄錢;並徵收財產所得稅(初算緡錢),還大搞鹽鐵專賣,從富得流油的鹽鐵商人那裡掏錢;在政治上他用的就是武功爵制度。武帝下詔規定:允許百姓花錢贖罪與買官鬻爵。這爵叫武功爵,共分十一級,每級標價十七萬錢,即黃金十七金。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政治待遇,有的可以減罪,有的可以免役,有的甚至可以優先出任政府官吏。結果光這一項,武帝就凈賺黃金三十萬斤,不但填補了虧空,而且還有結餘。劉徹,如果不去做皇帝,倒是個出色的生意人。
所以說,在每個盛世陽光的普照下,都有數不清的陰影霾霾。武功爵每級明碼標價十七萬錢,而當時一個中產人家所有資產的總和也不過十萬錢,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爵。只有那些富商豪強才可以隨便買,想買多少買多少,所以我們在史書多次看到,當時很多犯了法的官員軍官本來要下獄處死,但只要花錢,就可以免死,日後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於是,在合法的錢權交易之下,富人有錢有勢肆無忌憚,窮人苦不堪言生不如死,於是他們只剩了一條出路,從軍殺敵,建功立業!總之,這些個制度引發了強漢民族空前的戰爭狂熱。一時間,銳勇輕死之士充塞朝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華夏的每片土地上,處處尚武成風,以騎射為炫耀,以從軍為樂事,以軍功封爵為莫大榮耀。毋庸置疑,強漢,這是一個生氣勃勃民風健勇的軍國主義大擴張時代。
就比如漢朝的李廣家族,李廣、李敢、李陵、三代為將不得善終,為啥還孜孜以求要去攻打匈奴?為啥李陵還不惜帶著區區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尋求匈奴主力騎兵對戰,最後慘被匈奴十萬騎兵圍攻,這都是為了立功封侯啊!
4.傾國之力打備戰。如漢匈漠北之戰,漢朝一共出動了十萬騎兵,均配備最優良的粟馬(也就是吃小米的戰馬,伙食比人都好,自然精壯無比),另外還有官兵自備的輜重馬十四萬匹(《資治通鑒》為四萬匹),以及步卒數十萬人在後面運輸糧草。這真是萬民風動,羽檄星傳。一時間,士卒,民夫,武器,戰馬,車輛,糧草……數不清的人員物資從四面八方排山倒海般向長安彙集。
再比如攻伐大宛一戰,這次漢武帝共徵發了十萬頭牛、三萬匹馬,以及數以萬計的駱駝,甚至連拉磨的驢都派上了,這些牲畜將帝國各地的糧草與軍器源源不斷的運往西北,以支援漢軍萬里遠征。
另外,武帝還徵發全國各地的七種謫徒(七科謫),包括犯了法的小吏、流浪漢、上門女婿、賈人(流動商販)、原有市籍者(固定商販)、父母輩有市籍者、祖父母輩有市籍者,全部拉到前線去運糧草輜重。這一下也是天下騷動,每個帝國臣民都被綁上了對宛戰爭的戰車。
第二: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霸權主義——指大國、強國憑藉軍事和經濟實力,強行干涉、控制小國、弱國的內政外交,在世界或地區稱霸的政策和行為。
例子也很多了;如漢武帝為了得到大宛的汗血寶馬,派使者去買,人家不賣,漢武帝就派了幾萬人去攻打,圍成四十餘日,最後割了大宛國王的人頭,並搶走汗血寶馬三千匹。
還有漢武帝在攻打大宛期間路過輪台國,輪台國竟閉門不納,漢軍遂攻下輪台,將其屠城。男女老少,一個不留。輪台國從此種族滅絕,不復存在。
另外漢朝的各屬國,都要派太子在長安長期為人質的,以使其回國即位後能乖乖聽話
=======================
周鑫9: 咦?千古名將英雄夢我買了兩本,後面的還有嗎。
答:有的,《天下強漢》剛出
敝履先生:曹操更完了嗎……此書不知何年才能完結啊……
答:到隋唐了……有生之年吧……
中國的主體民族都是以這個朝代命名的啊……這是吹嗎?
如果說成吉思汗,窩闊台講這句話,大家會覺得,蒙古人真豪邁,真霸氣,也有能力做到。但是由於某些原因,我們國家不能過於宣揚漢族在歷史上的赫赫武功,不能把文景武宣和成吉思汗相比。
畢竟,我們是個韜光養晦的民族,喜歡悶聲大發財,有時候一句話也不說,這是最好的......
我去!這句話是陳湯將郅支單于的頭砍下後說的。當時都已完成了這一壯舉才吐出的這一句豪言壯語,怎麼算都不是吹牛逼啊。千百年來作為民族脊樑的一些人物到現在都成了懷疑的對象,覺得中華民族的形象都應該是猥瑣畏葸,唯唯諾諾,膽小如鼠,怎麼可以有這麼屌的舉動呢,肯定是吹牛!
太遠的國家也很難管:
罽賓國,王治循鮮城,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不屬都護。戶口勝兵多,大國也。東北至都護治所六千八百四十里,東至烏秅國二千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難兜國九日行,西北與大月氏、西南與烏弋山離接。
……
自武帝始通罽賓,自以絕遠,漢兵不能至,其王烏頭勞數剽殺漢使。烏頭勞死,子代立,遣使奉獻。漢使關都尉文忠送其使。王復欲害忠,忠覺之,乃與容屈王子陰末赴共合謀,攻罽賓,殺其王,立陰末赴為罽賓王,授印綬。後軍候趙德使罽賓,與陰末赴相失,陰末赴鎖琅當德,殺副已下七十餘人,遣使者上書謝。孝元帝以絕域不錄,放其使者於縣度,絕而不通。
成帝時,復遣使獻謝罪,漢欲遣使者報送其使,杜欽說大將軍王鳳曰:「前罽賓王陰末赴本漢所立,後卒畔逆。夫德莫大於有國子民,罪莫大於執殺使者,所以不報恩,不懼誅者,自知絕遠,兵不至也。有求則卑辭,無欲則嬌嫚,終不可懷服。凡中國所以通厚蠻夷,愜快其求者,為壤比而為寇也。今縣度之厄,非罽賓所能越也。其鄉慕,不足以安西域,雖不附,不能危城郭。前親逆節,惡暴西城,故絕而不通;今悔過來,而無親屬貴人,奉獻者皆行賈賤人,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故煩使者送至縣度,恐失實見欺。凡遣使送客者,欲為防護寇害也。起皮山南,更不屬漢之國四五,斥候士百餘人,五分夜擊刀斗自守,尚時為所侵盜。驢畜負糧,須諸國稟食,得以自贍。國或貧小不能食,或桀黠不肯給,擁強漢之節,餒山谷之間,乞?無所得,離一二旬則人畜棄捐曠野而不反。又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又有三池、盤石阪,道狹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里。臨崢嶸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二千餘里乃到縣度。畜隊,未半坑谷盡靡碎;人墮,勢不得相收視。險阻危害,不可勝言。聖王分九州,制五服,務盛內,不求外。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蠻夷之賈,勞吏士之眾,涉危難之路,罷弊所恃以事無用,非久長計也。使者業已受節,可至皮山而還。」於是鳳白從欽言。罽賓實利賞賜賈市,其使數年而一至雲。
樓上有人貼了蒼天熊貓的地圖了,從長安到罽賓的直線距離差不多相當於罽賓到耶路撒冷的直線距離,而且實際走的話還要繞開青藏高原,路程更遠。如果漢朝興兵討伐罽賓,估計路上就要死一大半士兵,比遠征大宛更艱苦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只要感受一下這句話的背景,就能明白是不是吹牛了。
大背景,東方衛氏朝鮮,南方東越、甌越、南越包括今天越南北部,西南方夜郎等少數民族,西北方甘肅羌族、中亞大部分西域、河套地區全部被併入漢朝,北方強敵匈奴也被打殘,內部矛盾激化分裂。這時候對於西漢來說,真的是一種寂寞——無敵的寂寞。這種強大保障了幾百年的華夏文明,之後兩漢多次動亂,依舊能夠以一州的兵力征伐周邊國家。
大背景介紹完了,看小背景。這句話是陳湯說的,無緣無故的,陳湯為什麼要裝逼?因為他需要向皇帝辯白,他剛剛假傳聖旨,出兵滅了避居在康居國的北匈奴郅支單于。
匈奴呼韓耶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郅支單于是誰?北匈奴的單于。匈奴被漢朝多次擊敗之後,天災人禍,積聚的矛盾沒有出口,發生五單于內亂。郅支單于因為實力強大一度獲得勝利,但漢朝基於戰略考量,扶持了最順從的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鬥爭失利之後逃亡康居。
康居在哪裡呢?背景是在公元前36年左右,但是沒找到這個時間的圖,借@布哈林 老師 公元前50年的圖。(侵刪)當時郅支單于最為強大,呼韓邪單于無處容身被漢朝收留在黃色地帶。(聯合後來漢朝扶持呼韓邪的反攻,更能說明漢朝的強大。)
康居距離漢帝國首都長安真的是萬里之遙,雖然鄰接西域,但是帝國核心力量在中原,郅支單于逃亡康居自以為高枕無憂,開始嚯嚯收留並把女兒嫁給他的康居國王。這時候西域校尉甘延壽和副手陳湯決定先斬後奏,集合西域僕從國兵力收拾了郅支單于, 「懸頭槀街蠻夷邸間 」。
畢竟是擅作主張,陳湯上書辯白,自我陳詞的理由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回朝之後,漢元帝讓大臣們商議,有人認為甘陳兩人功過相抵,劉向認為功大於過。
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縣旌萬里之外,揚威崑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
漢元帝採納劉向的意見,陳湯也因為被封為關內侯。
建昭三年秋,陳湯矯詔調發屯田兵士和西域各國軍隊共4萬人遠征郅支單于,脅迫上司西域都護府校尉甘延壽服從其事。大軍既發,遂克郅支城(今哈薩克塔拉茲),全殲郅支單于及其本部部眾3千人。大捷後,兩人上疏朝廷「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請注意時態,說這句話的時候,陳湯已經把事辦完了。
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
從漢武帝開始,漢朝就開始討伐匈奴帝國,當時匈奴不僅控制漢帝國的北方,還實際控制西域和西面的羌族,地盤甚至比漢朝還大,但從衛青、霍去病開始,到竇憲,加上班超,打匈奴到地盤收縮至基本沒有了,象陳湯這樣的校尉都可以追到這麼遠去幹掉匈奴王,當時漢帝國的國力說這樣的話一點不是蓋的。
上面很多答案已經從漢朝當時的功績回答了這問題了,不過陳湯當時這樣寫也是在給自己開脫。
陳湯立了那麼大的功確實沒話說,但他當初是矯詔發兵的,成功了當然好,失敗了那是妄開邊釁,所以雖然他立了奇功,但他回長安前朝廷對他是賞是罰有很大爭議。主賞的以他立了奇功,主罰的以他矯詔,且不能開先例,否則以後出使外國的為了立功封侯,隨便矯詔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所以陳湯為了左右輿論必須說這麼大的話。
說這話的是陳湯,針對的是郅支單于。單于慫了,還是被陳湯砍下了腦袋。你覺得這像是開玩笑麽?
你以為他和你吹牛,其實這句話是說給死人聽的。
就比如美國官員在航母上看著本拉登的屍體發表演說,說入侵美國的都會死,你覺得美國是瞎吹牛逼?我想本拉登是不會這麼以為的。什麼?為什麼你聽了沒事?因為你不重要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