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只是戰勝了商,為何可以大封宗室功臣於東方?

是通過軍事手段征服東方諸夷?還是通過開拓新殖民地?還是說有別的原因?


謝邀。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拓土殖民行為,也是華夏得以形成並壯大,最後成為世界第一大民族漢族的最主要原因。
周和商的分封制度導致他們的改朝換代和後世是截然不同的。改朝換代只是周人入主中原的第一步,要形成一個新的分封制帝國,還需要對其他諸侯和四夷用兵。由於周朝起家於西部,牧野之戰時又獲得了大批西戎的支持,基本可視為西戎在西周前期是臣服或者結盟於周朝的。所以周朝在取代商朝後就需要代替商朝履行征討商朝後期的主要對手東夷的責任。
分封宗室和功臣去進行拓土殖民,擴展華夏版圖,這在西周時期周公和周成王叔侄的一個很偉大的創舉。
商朝之前的征服,一般來說,大致就是摧毀其城邑,俘虜其人民,將這個國家完全抹去。而到周朝征服商朝的時候,情況不同了。商人很多,周武王根本無法做到將商人完全抹去。所以就將商朝舊地分割,分封宗室管、蔡和紂王兒子武庚共同治理商朝舊地,並在王畿周圍紛紛一些宗室作為諸侯犄角鞏固王畿外。然後在周武王時代再沒有進行分封,只是對仍然存在的一些「血統高貴」的獨立國家進行冊封,譬如封神農後裔焦國,黃帝後裔祝國,帝堯後裔薊國,帝舜後裔陳國,大禹後裔杞國。美其名曰是追思聖王,實際上是依靠強大武力威懾來變相地要求這些國家做周朝的封臣。
周武王的做法仍然和商朝的做法類似,都需要依託強大的武力來迫使這些「外國」屈服。如果沒有周公後來的做法,周朝大抵和商朝一樣只能是個四處征伐的「大國」,恐怕也不會形成春秋戰國華夏全面掌控中原的局面,也許後面縱使有秦始皇統一中國,那中國也是個類似羅馬帝國的征服式帝國,一旦土崩瓦解,那中原很可能會變成多民族混戰的局面,也就不會有漢族這樣特殊的大民族出現了。

周武王死後,掌握朝政的周公及周成王平定商朝舊地的「三監之亂」後並沒有立刻撤軍回去。而是繼續東征,在商朝舊地的外圍,分封三個國家:
淮夷土地分封給周公的兒子伯禽,建立魯國;
萊夷的土地分封給功臣尚父(姜子牙),建立齊國;
尚為商朝北方遺民控制的商朝北伐取得的獫狁和北狄土地,分封給召公,建立燕國。

《史記》對這三國的初封記載的很含糊,只是一筆帶過,而且記載在了周武王的時期。許多學者的研究意見是不符實際的,實際上是周公東征後的戰略部署。大概是司馬遷得到的資料也有限,所以他也只是含糊地一筆帶過而沒有過多描述。
從這三國的分封,我們可以看出。這壓根就不是分封,哪有拿自己沒有掌握、屬於別人的土地封給自己人的道理?
這實際上就是最成功的一次拓土殖民的籌劃,大抵就是在周公東征之後,宣布萊夷、淮夷、商朝遺民的北方新土地是尚父、伯禽、召公的了。然後讓這三人率領軍隊去「就封」,實質上就是要替換掉原住民,進行拓土殖民,形成新的封國。
從史料記載就看得出:
魯國就封時,伯禽率軍消滅淮夷人建立的奄國,霸佔其土地,是為魯國。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記載:「魯國,古奄國。」《尚書序》記載:「成王東征淮夷,始踐奄。」
齊國就封時,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姜子牙就封時率軍在半路上宿營睡大覺,聽從一個旅人的建議後就連夜進發。果然萊夷已經組織了大軍在齊國的「法定首都」營丘等著了……然後姜子牙通過艱苦的戰爭才從萊夷的土地上建立了齊國。
燕國就封時,文物《大保簋》記載,時任西周三公之一的大保(上古大、太一個字,就是太保)召公率軍北伐,平定商朝在河北的殘餘勢力錄子和,周成王賜予大保召公這塊土地建立燕國。
可除了管、蔡這兩個武王時期所封的「監」以及當時還意義不大的畿內諸侯之外,真正意義上最初的三個西周分封諸侯,都是領取了周朝的空頭支票,然後率領軍隊,靠入侵的方式去當時還不屬於周朝的土地上「就封」的。困難如姜子牙的,如果晚去幾天,萊夷人做好了防備後只怕就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

初封的三個諸侯,魯國和燕國是周朝三公的封國,齊國是尚父的封國。可以說這三個諸侯對周朝的忠誠度不是別人能比的,一旦爆發新的戰爭,周朝就會獲得這三個臣屬也是盟友的強力支持。這在行政制度落後的上古時代,不啻為一大創舉。所以初嘗了甜頭後,周朝就開始依法炮製,將四周的可能不會對周朝效忠的舊諸侯國以及四夷地區再度進行拓土殖民式的分封。
典型的有:
周成王時期。帝堯的另一支後裔唐國,不服從周朝。周成王派叔虞將唐國消滅,並賴著不走,建立晉國。負責統治唐國舊土,監視四周夷狄。
周昭王、周穆王時期。周朝南征江漢,威嚇楚國,由於路途遙遠周人不習慣南方氣候,就沒有能替換掉楚國,所以在江漢的新土地上分封「漢陽諸姬」,一下子搞出一堆諸侯霸佔在江漢地區,以遏制楚國。其中最強為隨國。
周孝王時期,秦人開始被分封在西戎腹心地區秦地,作為周朝遏制西戎的據點。周宣王時期,秦人首領秦仲在與西戎作戰中被殺,周宣王還派七千周軍幫助秦人重新在秦地立足。周平王時期宗周盡被西戎佔據,周平王乾脆晉陞秦人為諸侯,把被戎人佔據了的豐鎬以空頭支票的名義封給新諸侯秦國……

可見以分封諸侯的形式來擴張國土或者鞏固新占國土,已經成了貫穿整個西周的行動。而西周分封的諸侯,都需要嚴格遵守周公指定的宗法制,依照周禮行事,無疑給了新封諸侯同化殖民當地原住民的意識形態工具。而其他的「野生」諸侯為了避免自己被周朝以分封新諸侯的形式替換掉,也紛紛開始遵行周禮,無疑主動加快了他們的華夏化過程。其中再經過東周的尊王攘夷運動,等到了戰國時期,整個中原大地的戎狄蠻夷原住民已經完全被華夏同化了。

至於周初的分封重點在東方的原因是,周朝需要消化商朝舊地以及征討並消化商末到西周初華夏文明的勁敵東夷而已。

時間來不及了,上班去了。


關於周人的分封制度為什麼能那麼成功,或許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而且古文獻中存在著時代差異,在還原構建歷史面貌的時候,總是難免混入一些晚出的資料,影響人們對時局的分析判斷。所以在後續的歷史研究中,需要不斷地更替舊資料,補充新資料,同時注意思考歷史事件之間的真實邏輯因果關係,使得我們可以進一步逼近歷史的原貌。
比如典型的例子是所謂「高宗伐鬼方」的記載,這個記載的出處在於《周易》,《既濟》九三爻: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另一處在《未濟》九四爻: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這裡的高宗指的是商朝後期的著名君主武丁,據說其在位時間極長,武功卓著。武丁時代的卜辭資料頗為豐富,其中記錄了大量武丁時代與其他方國交戰的信息,但偏偏關於」鬼方「的卜辭信息極少,且與交戰沒有什麼關係。而與商朝長期交戰的土方、邛方,在後世文獻中完全沒有提及,甚至連這些方國的方位也不能完全確定。我們恐怕不能簡單說商朝將土方、邛方徹底消滅。
商王武丁的子孫眾多,是為」多子族「,但是其子孫的活動似乎也沒有擴展到距離商都太遠的區域,在殷墟以外的地區商代遺址,幾乎沒有甲骨文資料出土。位於山東歷城的大辛庄遺址發現了甲骨文,算是一個少見的案例。

從大辛庄墓葬的規格來看,很可能是商人在山東地區擴張的一個據點的墓葬。
相對而言,周人與鬼方之間的戰事倒是存在於《竹書紀年》以及周初青銅器中,也就是說歷史上的鬼方與周人之間的戰爭矛盾可能要遠甚於商人。而周人所謂分封懷柔之術,實際上可能也是效法商人而來,只不過他們在實踐方面比商人做得更到位,影響更深遠,這其中可能有軍事技術層面的因素,比如對於兵車的改造,使其載重、駕馬增加。
周人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駕馭天下,滅商之時有牧誓八國以及不入流的楚人加盟。而與此同時,其他一些殷商時期的舊方國諸如鬼方、虎方、徐方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擴大影響力,與周人爭奪天下。周人唯一的先機大概就是斬首行動直搗商都,一如秦末的劉邦先入秦都先聲奪人而已。
隨後的鬥爭過程中,分別歷經商人叛亂、牧誓八國聯盟解體、楚人打著周人盟友的旗號迅速座大。甚至連鬼方可能也有自己的分封國家,在周朝被定義為媿姓,與周王室爭奪地盤。也就是說,西周時代,恐怕不是周人一家在搞分封,而是多股勢力,包括周人的盟友和宿敵都在搞分封,只不過這些盟友和宿敵過去多數曾經有服從於周王室的歷史,且在文化上與周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所以被視為周王室分封大潮中的一員。周禮在西周時代恐怕並不像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所描述的那樣嚴格,但確實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算是當時人們所普遍可以接受的遊戲規則(當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篡改規則)。
周人在實行分封之時,與各種明裡暗裡的敵人們時而和解,時而交兵纏鬥,以至於難以分別誰為正統,誰為叛逆。理解了這些複雜的形勢,或許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周人分封拓地所帶來的影響。


從考古學的材料來看,周初的文化中心在關中-伊洛,但是並非均質分布的,洛陽一代的文化樣貌有厚重的商文化色彩,可推測周勝商之後,在交界區域進行了文化混合,以便於維繫共同體進行統治。從洛陽當時的墓葬來看,商遺民維持了自己的文化面貌(譬如墓葬皆有腰坑、隨葬青銅器有些有殷人族徽等)。

關中-伊洛外的區域可分為兩型:
1.黃河流域封國,這是商的故地,商文化佔主導。可推測商周文化混合之後,周可以借商的餘威進行統治,文化上周核心區、商的元素都存在。
2.東南區域封國:如楚、吳,以本土文化為主導,周文化的色彩很淡,應該僅是名義上的封國。

從1的一些重要遺址來看,包括房山琉璃河燕國都城遺址、邢台南小汪邢國遺址、曲阜魯國遺址、滕州滕國遺址,結合洛邑遺址的墓葬情況來看,周人墓葬和商遺民墓葬是分區而葬的,推測殷遺民可能有自己的社區和公共生活。

所以從物質文化史的角度說,周勝商之後,由於實力差異並不大,所以周文化無法徹底取代商文化,只能在承認商文化體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統治,尤其是在商文化的核心區更是如此這可能是周採取在殷商故地採取分封制的重要原因。從分封制度的效果來看,以遺存面貌保留較完整的邢國遺址(這一遺址很可能是祖乙所遷的邢都、與武丁聯姻的井方也活動於這一代)來說,西周前、中期商代文化特徵譬如盆型鼎、鬲式鼎、卵腹爵等商代典型器物得以繼續使用,而葬制上商代特色的腰坑殉犬也繼續大量出現,我推測這一時期周還沒有建立起較為穩固的分統治形式;到了晚期,大量周文化典型器出現於這裡,很可能是邢國的分封以及就封周貴族的遷入造成的。可見分封制也並非一帆風順的推行,很可能在早期有比較重要的政治反覆。


周的勢力真正擴大到東方其實不是滅掉商,而是姜太公平息三監之亂的過程中征服了大量與商同族的東夷部落。這是華夏族的勢力範圍第一次擴張到大海,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周人的數量遠少於商人,更不要說號稱九夷的廣大東夷部落。所以周族對東方各國實行的是一種軍事殖民制,東遷的周族貴族和平民居於城內,稱為國人,而廣大被征服民族居於城外稱為野人。其實和後代的旗人滿城鬼子炮樓差不多。周天子冊封各國的冊文中所說的殷民六族、殷民七族實際就是賜予的農奴。

周初對廣大東方地區的統治實際上一直是不穩固的,周天子在成周(洛邑)設立成周八師,而在宗周(鎬京)設立西六師。關東地區的駐軍多於宗周老家,劍鋒直指新被征服的廣大關東地區。齊國初年被萊人所迫,甚至白天也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直到數代之後齊魯等周朝諸侯勢力日益壯大,陸續征服東方的各夷人國家,同時周人和夷人也開始日漸融合,(例如齊國的前五代君主死後都是遷回宗周埋葬的,六代之後才就地安葬)。周的統治才開始穩固。


非專業人士,下面有錯誤請指出。
首先,武王克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了三代人的前仆後繼才完成的。從太王季歷開始,周人就討伐晉南的燕京戎、鬼方、徐無戎等等,引起商王的警覺,因此文丁殺季歷。然後文王滅密須、扈等國,遷都豐京,徹底鞏固宗周根本之地。到了武王時代,勢力已經拓展到成周,孟津之會時基本整個西國南國的諸侯都已經加入周朝的軍隊了,商人還在東面和夷人作戰。最後武王趁商朝內部空虛,一戰功成,中原地區的祝融諸國自然望風而降(羋姓楚人早就投靠周朝,己姓蘇氏被紂王滅掉,禿姓舟人被周滅掉,剩下曹姓邾國妘姓鄶國己姓蓼國等都延續到春秋),此所謂「一勝者帝」。
然而商人並未被消滅,紂王之子武庚仍然統治殷商故地,並擁有天子稱號。周武王將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封為「三監」,監視商人,並在中原大封宗親功臣為諸侯(比如姬姓的蔡管霍郇魏單芮等,己姓溫國媯姓陳國等,基本都在關中晉南成周等地)。結果武王一死,周公攝政,三監夥同武庚作亂(《系年》說武庚殺三監作亂),東夷淮夷也隨之響應。最後經過一場大戰,武庚被殺,商人後裔或被東遷成周,或隨新分封的宋國南遷,殷商故地被封給康叔成為衛國;東夷的大國薄姑和奄都被滅亡,周公封姜太公於薄姑故地,是為齊國;封自己的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地,是為魯國;還將自己的其他兒子封到衛國南邊的殷商故地,是為凡國、祭國和胙國;將自己的小兒子封到淮夷附近,是為蔣國。將召公奭的長子封到北方燕國,還有武王其他的兄弟都封到東方和南方保衛王室,比如南方的鄖國,東方的茅國郕國等。後來周成王將自己的兄弟封在成周附近,是為唐(晉)、韓、邘、應。之後宣王為了對抗荊楚還在南國分封了漢陽諸姬。此外還有大量宗室分封在宗周畿內,比如散,畢,井,邵,周,酆等。
至於東國諸侯的建立,我覺得武裝鬥爭和殖民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在比較發達的地區,周人先肅清當地原有國家才能建立自己的統治,然後天然就會形成作為統治階級的周人和被統治的土著。而且那個年代地廣人稀,帶上幾千人找個人少的地方就能建立一個國家了。總的來說,周朝初期的幾次大規模戰爭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單靠殖民的話,就像古公亶父篳路藍縷那樣畢竟少數,楚人還不是驕傲地宣稱他們奪取了百濮和揚越的土地。


所謂封誰誰之後於哪裡是障眼法,要知道周王族都是一路這些王的後裔,周王族也是神農之後、黃帝之後、帝堯之後、帝舜之後,所以實際上大部分是在封自己人

最重要的,是姬昌玩了一個大招,他給紂王建議土改擴大民兵份地估計擴張,但是:《孟子 · 滕文公上》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

100*0.8=80

80*0.8=64

64*0.8=51.2

夏尺0.125米是黃帝尺0.25米的二分之一,商尺是0.158米,0.158*0.8是夏尺

姬昌給紂王的尺是0.198米,也就是3米五的丈八蛇矛的那個尺,0.198米*0.8是商尺,於是紂王成了那個墊腳的80,土改費力還得罪土著,

周公的周禮回到了100,周尺0.248,基本就是黃帝尺,而中國大部分地區用的都是黃帝尺,於是大部分地區就不用土改了

姬昌當初聯絡各地土著就是靠不改變土地制度,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二」得到土著們的支持,所以日後周武王時期分封弟弟功臣全是在南方的魯山、呂、管、蔡、康

商朝的支持者全在東方,所以周公的分封主要在東方,徹底土改掉商朝制度

商朝立國時只能控制120萬人口,周公時是1200萬,實際上控制不了多少,全靠大家給神農黃帝後裔面子,所以周人特別害怕別的古國崛起,沒想到最後楚國還是崛起了

當時統計人口不收稅,又給求神凈罪,所以數據非常准,古羅馬也是用凈罪名義統計人口

商朝80萬+120萬人口被屠了17萬,遷徙走奴隸30萬,剩下的武庚之亂又被屠一次後,被分成四份,最不聽話的30萬人去洛陽盆地看管,最聽話的3萬戶15萬人去宋國自己玩,剩下的100萬人被周人殖民地每個10萬人、5萬人的瓜分

魯、衛初封時就分別得到了「殷民六族」、「殷民七族」。

左傳?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鑄氏、樊氏、飢氏、終葵氏;據《史記?殷本紀》則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500戶),屬有長。十國以為連(1000戶),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3000戶),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21000戶),州有伯。
卒就是族,3000戶,大約與女真一個猛安戶數相同,七族就是21000戶。魯國給了是11個男爵國55個城,衛國是53個城。1個男爵國5千戶,11就是5萬5千戶,當時的設立原則是周人、殷人、土著各三分之一,所以給了六、七個族2萬戶10萬的殷人

剩下16個5萬,大概是虢國、虞國、燕國、齊國、陳國、蔡國等分了,等到唐叔虞桐葉封侯都沒有殷人可以給他,只能給懷姓九宗


周的封建制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軍事殖民制度,即派出某貴族,確定某地區,修築城堡建立殖民據點,然後以各種手段逐漸征服周邊民族。如姜太公受封齊國,遭到本地萊夷反抗,幾經戰爭才予以征服;燕國在商代就存在,本為東夷國家,被姬姓燕國取代;周室還派遣大量姬姓貴族殖民江漢地區,結果被土著民族楚人反噬


周天子:我封某某為某地猴 某某:謝恩,某地我們還沒打下來呢 周天子:天下都是我周天子的,我封給你了,就是你的,你去打下來吧,某某:著~


周公旦在鎮壓三監反亂後,周軍戰車把東到大海南及江淮的廣大區域掃了一遍,據吳國楨 中國的傳統 一書所說:姬旦閣下把這一地區肆虐成災的象群都討伐掉了。


因為周的分封,與後世完全不同。

後世的分封,是把已有的土地給皇帝的親人,讓他代為管理。

周的分封,是指定一塊土地,讓被分封者去打

這種事情,在西方也出現過,所謂的『開拓騎士』。

但是,周在讓被分封者去打的同時,還在背後給其相當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以及一定的盟友。

這就是周的強大之處


以下內容源自錢穆:周初封建分為兩次,第一次在武王伐紂之後,大概封建位置都在今天河南一帶,第二次封建在三監之亂之後,為往東往北兩個方向的武裝殖民


說直白點就類似於美國的西進運動,加利福尼亞給你,德克薩斯給他,有本事你就打下來去管理,沒本事哪涼快哪呆著


因為當時遍地都是戎狄蠻夷啊……你看封得遠的北邊的燕是自家人東邊的齊是姜家人,周公家守在商朝舊地鎮守,旁邊的宋就是商朝移民。說白了就是把有能力的發配到邊地拓土,真算不上啥好事。你搜搜那時候的地圖就知道了,周的地,我指的是周和其所有封臣加起來還沒戎狄蠻夷大。


包括齊魯燕等諸侯國的基本組成結構是周人系統的大夫、殷商遺民的國人加當地土著的野人,稍有不同的應該是宋國,大夫、國人都是殷商遺民


周人在商人的基礎上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改革了宗教神學,一件是改革了禮制。周人將商人重天和鬼神的信仰崇拜,提升為祖宗上天和道德的崇拜,並且建立三者的形而上聯繫,使周人的宗教神學從相對抽象的上天向較為現實的道德過度,深化了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的聯繫,具有更大的解釋性和說服力,從而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意識形態優勢。
改革禮制,確定了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權力過渡模式,以及九服制度及其分配的土地制度,理性化和制度化血親宗族統治模式,強化血親內部團結,以及減少因為權力鬥爭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內耗。
三,還包括了其它一些戰爭謀略,軍事作戰方式的改革等等,但以上兩點是最主要的。


我也想知道 為什麼老百姓平白無故就要聽一個空降的諸侯呢?


對東夷用兵擴張商代一直進行,周姜子牙立大功


推薦閱讀:

鬼谷子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嗎?或者只是虛構的?
如何評價偃師「中國二里頭夏都博物館」的命名?
中山國的國君為什麼是姬姓?
為什麼有人強調夏朝存在而不提虞朝了?
為什麼秦始皇的兒子都不可封為王侯,而是為匹夫?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代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