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何以能夠迅速攻克錦州?


總結一下我認為的原因:
一,錦州戰役前,東北解放軍實力已經遠超過了國民黨的想像。已經正規化,和國軍能力相當。和我們印象中的土八路完全相反~
二,錦州戰役前的大練兵,直接大幅度提升了部隊攻堅能力。
三,錦州戰役前,炮兵部隊水平大幅度提升,步炮協同演練精進。極大的加速了戰役進展。
四,林彪突然南下,國軍在十月一日義縣戰役後才明確共軍企圖。臨時準備不足~
如果有第五點,那就是軍心所向吧。解放戰爭的正義性和階級性。決定了解放軍完全是榮譽第一,性命最後。這不是今天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所能理解的。國軍戰鬥意志也不差,但是為自己打天下和為別人守天下,終究是不同的,雖然在塔山國軍光著膀子的軍官帶隊集團衝鋒,也根本不可能前進一步了~

後面簡單的概括了三年東北戰場的概況。因為前面四點的達成,其實是林彪坐鎮東北,三年發展的必然。不得不承認林帥的指揮功不可沒,當然其他高級幹部和將領的協助,以及東北解放區政治動員能力,工業生產能力,人民支持度都是密切相關的。

有些人提到蘇聯援助坦克和幾千門重炮,甚至還有幾百架飛機。在此重申,攻錦的坦克是日軍遺留在東北,打算日後反攻的坦克。重炮群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東北解放區工業生產,以及日軍散落野炮的殘留。蘇聯在解放軍渡江的時候還希望南北分治,會全力支援林彪嗎?而且就算你給塔利班航母和戰鬥機,他們難道就會用嗎?戰爭不是拿著高科技武器就能無腦往前沖的。俄軍大兵壓境,還不是在車臣吃盡苦頭?解放軍自身素養提升,攻堅能力大幅度提高才是根本!
------------------------
部分小紅粉總喜歡攻擊副統帥膽小怕事,不敢打四平,不敢打長春,不敢打錦州,差點讓蔣介石五十五萬大軍跑了。以至於把遼瀋的勝利全部當做中央的高瞻遠矚,而把黑鍋全部往林身上推。然而,林彪在這幫人各種逞口舌之快的時候,一點點的把來自山東的老八路和東北的新戰士打造成一隻正規的的百戰之師。十萬入關之士出關時候還是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部隊,入關的時候已經是百萬狗皮帽子,亮鋥靴子,美械裝備,百輛坦克,千門火炮,見到國軍像見到獵物一樣嗷嗷叫的虎狼之師了。實際上在大決戰之時,解放軍其他三個野戰軍加起來,一野不到十萬,二野二十多萬,三野也不過六十萬,而東北早已雄兵百萬,機動部隊70多萬,有十二個縱隊,有自己的炮兵縱隊,鐵道縱隊,坦克部隊,飛行部隊都在培訓了。作為這隻從松花江打到海南島的虎狼之師的締造者,林彪作為解放戰爭的「韓信」當之無愧。
---------------------------------------------------------
有人問18個集團軍為什麼四野留下來的部隊最多?因為遼瀋戰役之後,四野一個師的重裝備,往往都超過了二野一個縱隊的裝備。其作戰鬥志,裝備,給養,訓練,也已經超過了華北地區最好的國民黨部隊,更不是華北野戰軍和三野能比。當時華北國民黨看到狗皮帽子的部隊,都閃避不及。如果不是東北解放軍南下,傅作義才不會那麼深明大義的投降呢~!(我其實是二野人,二野和三野四野比確實太弱,也確實沾了老鄧,李德生等老將軍光,本家12和16作為六縱一縱一直是二野主力,各種大戰。13對印度,14打越南,盡忠守邊,一直打的很有骨氣,15軍更是上甘嶺打出風采,否則現在裁軍早就裁沒了)
但是,四野如此之肥的原因,在於當時東北集中了中國重工業的90%,光遼寧就佔了全國的70%,東北又是城市化最高的地區,又是最大的產糧,煤,鐵區。有這麼強的戰鬥力並不奇怪。
----------------------------------------------------------

林彪本來是要去山東戰場帶他的老部下115師的,但是毛臨陣點將去了東北,屁股還沒坐穩,國民黨最精銳的美械部隊就打過來了。之前瘋狂擴張的共產黨很快就眾叛親離,一敗再敗。然而林彪在最困難的時候並沒有慌亂,在46年秀水河子戰鬥開始實踐自己的「一點兩面」,「三三制」,一掃前期屢戰屢敗的陰霾。隨後果斷的放棄四平和保住半個東北的幻想,一路北撤,哈爾濱都沒打算要。想的就是要建立根據地,穩定後方,發展群眾。這個路線一確立,東北實際上已經勝負逆。為什麼?因為東北戰場很有意思,國民黨雖然初期軍隊都是精銳,但是人數不足,根本不可能控制整個東北幾百個城市。蔣介石忙著關內大打,實際上也已經抽不開兵。而國民黨政府的性質,在東北這塊它根本沒有根基的地方上也不可能有效的統治。這決定了它根本不可能在東北召到足夠的兵員和戰爭資源。所以只要共產黨在廣袤的東北鄉下擁有了穩定的根據地,土地,財富,人口幾乎都是無窮無盡的,而且遠遠超過打的一團亂遭的關內。只要一進行土改,東北戰場以至於全國戰場的天平就已經傾斜了~東北軍隊後來發展到150萬之眾,武器給養之精良,關內的解放區甚至國民黨都維持不起~這全靠東北發達的經濟軍事撐起來的。所以現代戰爭,歸根結底還是拼經濟~

在危急關頭,毛給了林最大的支持,使他一人兼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和東北局總書記。接下來林彪很快就告別哈爾濱,立馬扎頭入鄉,打土匪,搞土改。很快就穩定住了被國民黨壓著打的局限。接下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磨盤戰術一點點磨死了杜垏明先南後北的計劃。當時有快板云:

「國民黨,兵力少,
南北滿,來回跑。
北滿打了它的頭,
南滿打了它的腰。
讓它來回跑幾趟,
一筐豆子篩完了。
篩豆子,大家干,
咱把反動派篩幾遍。
南滿消滅它幾個師,
北滿消滅它幾個團。
機動兵力篩完了,
用筐再打殲滅戰。」

後來的三季攻勢也沒啥好說的。東北國民黨軍雖是精銳,但是兵力根本不足。只能一個個固守城市,然後被掌握農村的優勢共軍要麼各個擊破,要麼圍點打援。除了陳明仁製造過點麻煩以外,三季攻勢幾乎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加上陳城這個草包及時送助攻,東北國民黨部隊用一年功夫就把戰場下成死棋了~解放戰爭,死守城市的最終後果,就是被圍殲。要想獲勝,必須野戰消滅對面的機動部隊。然而,沒有群眾基礎,沒有先進偵查技術的國軍出城野戰,無異於摸黑送人頭。這個道理,解放戰爭中幾乎就沒有違背過~

然而,我們今天看這些戰爭,覺得小菜一碟,沒啥技術含量,和韓信一夜破趙齊幾十萬大軍相比根本不刺激,底下評論也認為我是林吹。我們必須看到,東北戰場和關內戰場完全不同,由於東北共產黨出色的組織工作,實際上已經實際控制了絕大部分地區和資源,東北戰場的國軍在三下江南之後就已經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被迫走向防禦。而林彪就要反手進攻了~進攻戰永遠是比防禦戰難打的,必須考慮全局,調動並集中優勢兵力,而這就是林彪的優勢。他打仗就是一個精確的計算機,通盤考慮,是一個微操上萬,大局觀又極為良好的AI。他對很多部隊了如指掌,甚至比主官自己都清楚。也正是因為他頭腦清楚,才會在後來的遼西果斷的找到了廖耀湘的指揮部,一舉擊潰第九兵團。東北戰場,三個東西在不停地轉,一個是農家的磨盤,一個是行軍的車輪,還有一個就是林彪那個始終計算得失,高速高壓運轉的大腦。要不然大家怎麼說101老是心事重重,因為他在謀劃東北全局啊。如果說彭帥打仗勇,劉帥打仗奇,粟裕打仗鬼,那麼林帥打仗就非常細。也正因為這樣,林帥才會被人詬病打仗不夠果斷,因為如果它還沒有想好最佳的策略,他不會那麼隨意的投入戰爭。他的打法更適合雙方都是都是精銳的黑土地,拼細節而非拼運氣和勇氣的東北平原。如果在關內,他可能因為對手過於草包而喪失一些機會了~(也就關內有張靈甫等貪功冒進的軍閥,直接斷送戰局,然而果粉想的不是送上軍事法庭弔死,而是各種瞎粉,真是讓人難以理解。)

中國人都很崇拜那些軍事奇才,掐指一算就能左右戰局。而這在東北戰場是不成立的。東北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如新一,新六,新七,都是當年在緬甸和日軍啃過硬骨頭的軍隊,軍官軍事素養很高,軍士戰鬥意志極強,軍紀在一開始要遠好於共產黨部隊,號稱打仗一個連只剩七八個人都不投降,和關內雜牌國軍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不是東北共軍戰法的當,一再獲勝,消了他們的銳氣,加上錦州丟的實在太快,兵團部和軍部被先幹掉,又怎麼會幾天之內被全部端了?

------------------------------------------------
"林彪用紅藍鉛筆在介紹某班減少傷亡的油印小報上作了許多記號,並不顧連續幾天的山地行軍,冒著嚴寒到前線主力團,觀察部隊的戰鬥動作。他總結這次戰鬥和後來秀水河子戰鬥的經驗,提出"一點兩面"和"三三制"。林彪多次給軍事幹部講戰術,說現在不同於抗戰打日本,敵人是美械裝備,火力猛,又是精銳,不能像過去那樣搞人海戰術,一打一衝。在戰略上要集中兵力,戰術動作上卻要分散兵力。

  他根據戰士的經驗,總結出六大戰術原則:"攻城的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快一慢","解決攻城巷戰的四組一隊","追擊的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這些戰術,都是根據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原則,從部隊的實戰經驗中提煉出來的,服從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一總的目的,同時也體現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這一基本原則。部隊運用這些戰術,常常將敵人上自司令官下到普通士兵一網打盡。在東北戰場上,廖耀湘兵團的高級將領差不多都被活捉了。新六軍軍長李濤憤憤地說:"你們共產黨打仗狡猾。"
------------------------------------------------
至於長春圍城和不打錦州。長期的爭論在於林彪不夠果斷,不遵守毛關門打狗的指示。但是,長春真的有那麼好打?偽滿十多年的運營,使得長春早就成為了軍事要塞。而讓48年春的東北軍隊去立馬打錦州瀋陽等大城市,也根本是不現實的。

從47年秋季攻勢結束到9月的時間內,林彪大量訓練部隊克服城市戰鬥的種種缺陷,廣泛的開展戰術訓練,教授各種攻城的戰法,加上共軍的炮兵部隊已經訓練成熟,在錦州戰之前已經達到初步的步炮協同的地步。到了決戰的時候,林彪秘密運動大軍,突然直撲錦州。而當年16天打不下四平的東野,31個小時就干下了錦州,後來29個小時拿下天津。這裡面的轉變,絕不是上天不眷顧國民黨,解放軍自身攻城能力大幅度提高才是最關鍵的。至於蘇援,情報,衛立煌通共,不過是失敗者為了掩飾自己無能的借口,而勝利者心裡也只會覺得好笑,才懶得跟其辯論呢~

至於錦州戰役是否好打?我們對比一下後來的太原戰役就可以了。東北的共軍部隊和山西的後方部隊,在大城市攻堅水平上,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而國軍主帥老西和范漢傑。傻子也知道老西軍事才能根本比不上范。

至於錦州戰役的意義是否高估,我只能說,錦州戰役之後不久,長春的六十軍和新7軍很快就投降了。也正因為錦州被如此之快的攻下,本來打算待機而變,取漁翁之利的廖耀湘反而措手不及,手握重兵卻不知道何處而去,稀里糊塗的送掉了東北戰場國軍最精銳的,也是最後的一隻機動力量。(如果錦州像范漢傑吹的那樣守一個月。恐怕就是廖追著林打了)而之後瀋陽十五萬守軍直接拱手不戰而降。隨後百萬軍隊入關,華北戰場也瞬間天平逆轉。後面的北平解放也都水到渠成了~

大決戰的第一根多米羅骨牌,也就在此時傾倒了~
---------------------------------------------------

補充資料:

    1. 「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

    秋季攻勢剛剛結束,東北野戰軍參謀會議上,林彪明確提出這個新時期的軍事指導思想。
      在以訴苦為主的政治練兵熱潮中,共產黨人以這種軍事思想為指導,在黑土地上進行了空前規模的軍事大練兵。
      練「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老人們都這麽說。「九·一三」前的回憶錄上這麽寫。「九·一三」以後就不這麽寫了,再版的文章也把這些字樣刪掉了,或是換上了別的文字。比如,「三三制」變成「疏散的戰鬥隊形」。
      各級指揮員所練各有側重。連隊主要是練「四組一隊」,練爆破,練土工作業,練攻城,練巷戰。
      練兵中立一大功、三小功的黃達宣老人說,陣地和工事,都是按長春布防情況設置的,反覆演練三、四個月。白天練射擊,刺殺,投彈,衝鋒,翻院牆,爬城,晚上練夜行軍和村落、街道攻防戰鬥。村頭到處都挖的掩體、交通壕,人人練捆炸藥包,安雷管,接導火索。
      破土地廟,爛房子,坡坎甚麽的,都成了「地堡」,爆炸聲白天晚上響。怎樣穿牆打侗,士牆怎麽炸,石牆怎麽炸,反覆研究、演練。怎樣過外壕,壕那邊有地堡,壕下有地雷,怎樣把炸藥包扔過去炸,綁在竿上伸過去炸。那兵練的呀,長那麽大頭一回。
      黑龍江省軍區原副政委張多樹,當時是9縱25師73團政委,老人說,9縱沒升級為主力時,在冀東沒練過「一點兩面」,「三三制」這些戰術,這回從頭練,趕緊練,打四平沒攻下來後,上邊是真下了狠心,下了也真練。不練不行,過去盡打野戰,野戰變攻堅,是門新功課。「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句話可不是掛在嘴皮子上的。
      每個老人對這場大練兵印象都很深刻,都說那幾個月的汁水沒白流。那戰術動作、機靈勁兒和精神頭兒,都和過去大不一樣。
      談到林彪的「六個戰術原則」,老人們都說管用,就是那麽練的,那麽打的。
    -----
    2.            朱瑞不朽
      義縣是錦州的門戶。它可以控制北寧路,維護關內外交通,是南下大軍,特別是炮兵、坦克部隊和後勤供給的必經之地。欲圖錦州,必先取義縣。
      義縣城牆高厚,工事堅固。一座座炮樓鼓凸在城牆外,裡面有小炮,輕重機槍,每座都可以三面射擊。城根還有許多暗堡。一條10餘米寬、近2米深的護城壕。壕外有幾層鐵絲網,鐵絲網外,是地雷像秋後蘿蔔地的籮卜一樣密密麻麻的雷區。
      這樣一座城池,加上天上有飛機,城內有炮兵,構成密集的立體火網,攻城部隊即使人手一個炸藥包,也是難以攻克的。
      老人都說,義縣和錦州攻堅,炮兵起了重要作用。那炮火之猛烈、準確,在黑土地和全國都是史無前例的。

      主攻義縣後,又在錦州擔任重點突破的5師政委石瑛老人說,炮一響,那炮樓就一座座飛上天,剩下幾座也沒了模樣。城門右側被轟開個20多米寬的曰子,倒塌的城牆填平了護城壕,、梯子都不用架了。錦州也是一樣,炮剛停,煙未散,部隊就從城豁子衝進去了。
      翟文清和黃達宣老人說,打彰武和文家台時,那炮火就夠令人振奮的了,可和錦州根本沒法比。那炮打得長那麽大頭一回見到。共產黨哪來那麽多炮呀,別說敵人懵門兒,、自己也有點懵。當兵就吃炮彈,在敵人炮火下挨打,這回算是翻身了。
      范漢傑則從另一個角度談了他的體會:
      在解放軍猛烈的炮火下,電報電話不斷遭到破壞。我常到錦州車站北面的小高地樓上和錦州鐵路局辨公大樓上的觀測所去指揮,那裡就成了解放軍炮擊的目標。炮戰之猛烈為過去所未有。
      後來我軍炮彈接濟不上,炮兵陣地已被解放軍的炮火所控制,我軍發了幾顆炮彈後,解放軍即集中火力向我軍炮兵陣地及步兵陣地猛烈射擊,士兵在壕溝里動也不敢動。⑵
      從出關時一個赤手空拳的炮校,到進關時金戈鐵馬的炮隊,中國共產黨這支最強大的炮兵在黑土地上的每個足跡,都傾住著朱瑞的心血。
      漫山遍野「揀洋落」,小板凳一放就是炮校。四平撤退,炮校從通化搬到牡丹江。爬犁拖,大車拉,冰天雪地中,土八路的土炮兵學會了走。
      怎麽打?過去是「大炮上刺刀」,把炮悄悄推到敵人眼皮底下,然後像守財奴數金幣一樣,把那幾發「寶貝」放出去。若是沒有打好,就拚死拚活往回拖呀,搶呀,有時連炮帶人都交待那兒了。過去把這一概說成是八路的勇敢精神,其實很多時候是不得不如此。遠戰,間接射擊,土八路不會打,打不好,炮彈落在自己陣地上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三下江南時,有的縱隊司令破口大罵:娘賣X的,不打敵人打老子,炮兵有特務!
      攻打德惠,用了30個炮連。這是共產黨在黑土地上的第一次炮兵大亮相。步兵振奮不已,炮兵自豪不已,都覺得這回能把德惠打平了。結果,四個步兵師東南西北各一個,四個炮團也不偏不倚一個師一個,再團營地往下分到連。各自為戰,亂打一氣,實施主要突破時,炮彈打光了。劉亞樓說:一人一套,這是發衣服呀?發衣服也不能亂穿一氣呀!
    一仗下來,對炮兵一肚子意見。再打仗時,有的就說:一邊呆著去吧,別幫倒忙了。

    畢業於莫斯科克拉爾炮兵軍官學校的炮縱司令朱瑞,聽著,記著,請教著,探討著。有時也激烈地和人家爭論。有話不說可不是他的性格。
      步炮怎樣協同?人力怎樣集中?怎樣壓制敵炮?怎樣伴隨步兵衝鋒?要熟練掌握一支步槍,對於農民出身的士兵,也不是易事呀!
      「撿洋落」起家的炮兵像個學步的孩子,在黑土地上的風雪中摸索著學足、投步,踉踉蹌蹌,卻是堅韌執著,充滿信心地前進。
      夏季攻勢後,基本走上正規。冬季攻勢開始後,看見炮兵,步兵遠遠地就歡呼起來:咱們的炮兵來了!交通堵塞,無論自己任務怎麽緊,也都趕緊給炮兵讓路。
      密集的火網中,用血肉之軀翻滾著去送炸藥包——全世界都難找到一支軍隊,能像土八路那樣喜愛自己的炮兵了。

      凡是比較大的戰鬥,主攻方向的觀察所和炮陣地上,都能看到朱瑞壯實的身影。那身影就是像他的性格一樣活躍。陣地選擇,兵力配置,主要火力點,他都要親自觀察、落實。部隊突破後,經常要到突破口去觀察炸點情況,總結經驗教訓。
      義縣城垣突破後,縱深戰鬥還在激烈進行,他就要到突破口去看看城牆厚度,多少炮彈才能打透,以便決定這種城牆究竟怎樣打法更好。
      走到城門前,踏中一顆反坦克地雷。
      他是唯一倒在黑土地上的共產黨高級將領。

節選自《雪白血紅》


其實遼瀋戰役的真實情況因為林 彪叛逃事件,和解放後神化毛的原因。導致大多數人都認為當時是毛高瞻遠矚,林鼠目寸光。其實真相不是這樣的。

關於題主的問題中,錦州戰役和長春圍困戰的軍力對比,其實攻城之前,國民黨軍在長春的總軍力是10萬守軍,在錦州也是10多一點的守軍。只是長春被圍之後,瀋陽方向的國軍沒有進行增援,而在錦州戰場有增援部隊,算上增援錦州戰役國軍總兵力是15萬。但是長春是10萬對10萬,錦州是10萬對15萬。在統帥方面,長春是鄭洞國,錦州是范漢傑,水平上和軍內地位上,范漢傑都是高於鄭洞國的。城防問題上,錦州雖然是戰略要地,但是長春是偽滿洲國的首府,在日據時期多年經營之下,長春的城防體系優於錦州,長春當時號稱「防務堅冠全國」。我軍在打過長春圍困戰之後,裝備,士氣和圍城戰能力都有明顯提升。所以快速拿下錦州並不奇怪,同時錦州會戰不僅僅是拿下錦州城就標誌著整個大局以定,國軍在失去錦州之後進行了強力的反撲,於是我軍組織了遼西會戰,從東北野戰軍9月12日從河北灤縣動手切斷北寧路開始,直到10月28日,生擒廖耀湘,結束遼西會戰為止,才是整個拿下錦州的過程,前後用時一個半月,算下來也不是極短極快就解決了錦州問題的。只是後來宣傳中強調8天拿下錦州城,一是為了顯示我軍的實力。二是為了恐嚇國軍軍心。實際上錦州會戰並不能代表整個錦州爭奪過程的。中央要的是以錦州為代表的北寧線而非錦州一座城。

我們如果站在中立的角度,仔細解讀當時中央和東北野戰軍的電文往來,其實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例子,毛在東北戰場前期的戰略問題上是明顯有輕敵冒進的問題的,林彪的反對和拖延也不無道理。因為我們看到電文中最早毛就要求打錦州,後來我們有上帝視角看到長春圍困戰的漫長和錦州戰役的順利和關鍵。我們會覺得毛好像是對的。
但是我們退回到當時東北的情況,在不知道後面發生什麼情況下再分析,你會發現情況完全不同。
遼瀋戰役中林彪和毛的對於打法的分歧前後一共四次,其中有真正的戰略眼光對錯之分,也有林彪其實和毛思路相近,但是為討價還價而故意製造分歧的情況。

首先抗戰勝利之後,蘇聯進入東北,之後阻撓國軍接手東北,將共軍在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地區的軍隊就近放進東北。但是蘇聯撤走之後,蔣介石第一時間派出精銳爭奪東北,由於接手時間短,準備不足,缺少武器裝備等原因被國軍打得差一點就退到蘇聯和朝鮮境內去了。但是由於東北成熟較多,國軍為了防守城市,軍力在整個東北逐步攤薄,同時暫時控制不住廣大農村地區,這才給共軍留下一口氣。共軍在後來的將近三年時間裡,拚命土改和發動群眾,但是一直都沒有實力和國軍正面對壘。直到陳誠送了林彪一份大禮,那就是陳誠裁軍,裁掉了原來日據時期搞起來的偽滿軍隊,這些軍隊其實已經被編進了各主要城市的地方安保和城防部隊,但是陳誠出於對偽軍的延誤和經濟因素的考慮,一下子把這些部隊撤掉。這群人沒有了軍餉可拿,回家裡土地又被共軍土改分掉了。最後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共軍。這些人是多少受過日軍的軍事訓練的,同時熟悉國軍城防體系。加上之前47年有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的鋪墊,長春外圍據點基本被掃清,國軍方面趕上東北行轅臨時換帥。共軍還沒有拿下大城市的經驗的情況下,先打比較容易的長春,試探國軍方面的最高決策絕對是一步好棋。
我們看一下東北的地理環境,

長春外圍都是平原,進可攻,退可守,背後是整個黑龍江和蘇聯方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敵軍的增援方向只能是從瀋陽一個點出發,路線完全有跡可循。圍城沒問題,打援也只面對一個方向。
但是所謂遼西走廊咽喉的錦州,一面是山,一面是海。國軍從瀋陽方向,平津方向,和營口這一端的海上增援都有可能,甚至同時進行也沒問題。而共軍可以選擇的增兵和補給線相對單一。甚至國軍可以玩空城計,把東北野戰軍放進錦州城。你只拿到一座城市毫無戰略價值可言,但是保住這座城市就需要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物資。這樣會造成一種反圍城打援的情況。對東北野戰軍將極為不利。

1948年2月7日,此時東北解放軍的冬季攻勢尚未結束,毛澤東就在致東北我軍前線領導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中提出,東北解放軍的下一步作戰應當是南下北寧線,阻止東北國民黨軍撤退,將其就地殲滅。

在這種情況下,貿然進攻北寧線企圖以上來就掐死國軍的咽喉的想法無異於亂命,完全有中央貪大求全的思想因素在其中。
而且,林彪不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北寧線,因為在夏秋冬攻勢中,林彪做了很多威脅北寧線周圍重鎮的動作,

47年10月10日,7縱連克大虎山、黑山、新立屯,17日又克阜新。這時,華北李宗仁部和傅作義部五個師東進反撲。林彪決心以8縱、9縱殲滅該敵。23日,9縱攻擊朝陽,誘敵西援。92軍軍長侯鏡如率21師和43師冒然西進,在義縣西朝陽寺一帶,被8縱、9縱包圍。激戰三晝夜,殲敵21師部和43師一部。

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副政治委員羅榮桓,為不給國民黨軍以喘息之機,決心趁江河封凍,便於部隊行動之機,集中最大兵力發動冬季攻勢。首先對北寧路(北平至瀋陽)錦沈段及其兩側之國民黨軍展開進攻,調動並殲滅其援軍。

所以說林彪求穩可以,但是說林彪目光短淺沒重視到北寧線和錦州的戰略價值簡直就是扯,因為秋冬季攻勢中把國軍逼進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地的主要決策者就是林彪。他是清楚北寧線的價值和意義的。為什麼不同意先錦州後長春,關鍵還是時機不到。
有人說先打錦州遠遠高明於打長春,因為打長春國軍能猜到,打錦州國軍會措手不及。先不說第一時間打錦州,能不能奇襲成功一舉拿下。即使是一舉拿下錦州城,後面怎麼辦?戰爭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僅僅拿下錦州城只是開始,後面一系列國軍反撲拿什麼應對?

關於遼瀋戰役打法,中央和東北的爭論一共有四次,我們逐一對往來電文和各方面態度進行分析
第一次爭議,時間48年2月,爭議焦點先打長春還是先打北寧線

1948年2月7日,此時東北解放軍的冬季攻勢尚未結束,毛澤東就在致東北我軍前線領導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中提出,東北解放軍的下一步作戰應當是南下北寧線,阻止東北國民黨軍撤退,將其就地殲滅。
對於毛澤東將東北國民黨軍就地 殲滅的建議,林彪並無異議。2月10日,林彪致電毛澤東:「我們同意與亦認為將敵堵留在東北各個殲滅,並盡量吸引敵人出關增援,這對東北作戰及對全局,皆更有利。今後一切作戰行動,當以此為準。」

從電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雙方在是否在東北就地消滅國民黨主力部隊這個問題上是沒有分歧的,關鍵在於先從北邊的長春打還是奇襲北寧線。
我們先看中央的想法,這個時間點上,全國的戰略反攻已經開始,同時在東北共軍人數上佔優,為了保證一個敵人都不放進關內,中央要求直接掐死北寧線。這是從全國戰局的角度出發。
但是回到林彪的位置上我們再看,前面已經分析過打北寧線的難度和後續死死掐住北寧線的代價。那麼打長春有什麼好處?林彪的想法其實不能只從他的表態來看,主要應該看他的行動。林彪的想法一開始就不是全力拚死拿下長春,但是如果他直接要求圍困長春的話,中央有不會同意,所以這個事上林彪是留了心眼的。
為什麼林彪要這麼做,首先林彪一直在強調圍城打援,希望在長春外圍大規模消耗掉據守瀋陽的國軍,這樣拿下長春的時候,瀋陽方向的國軍就已經極度虛弱了,這時候再掐死北寧線,瀋陽方面一來被削弱很多,二來剛剛增援長春失敗,沒有士氣和勇氣去全力增援錦州一帶,這樣會把國軍在東北的防禦核心——瀋陽守軍消耗在城外。瀋陽一垮,國軍在東北整個扁擔形的三城市呼應系統就報廢了。不僅撤退不能協調,自保也沒有指望。
如果長春不能順利一舉拿下,但是瀋陽方向的國軍已經被調動出城,林彪還有應對之策,那就是拖住瀋陽援軍在原地不動,暫緩攻打長春。同時秋冬季攻勢中佔領了北寧線附近要地的共軍在整個北寧線發起全線的騷擾和蠶食北寧線的攻勢。這樣國軍首尾都挨打,要麼選擇撤援長春,回頭整固北寧線,要麼馬上瀋陽方向全軍出擊,在四平一帶和共軍大決戰。贏了回頭收拾北寧線,敗了就馬上得收拾東西準備滾出東北。
這樣來看,打長春引瀋陽方向出洞之後,林彪有兩套極為主動的方案,如果直撲北寧線,面對敵軍的應變,東北方面沒有比較主動的對策可行,因為面對錦州久攻不下,騷擾長春的話,國軍暫時耗得起,有可能陷入被動。
所以在第一次爭論中,我個人傾向林彪的方案遠遠優於中央的方案。

於是我們看到從2月10日開始到4月22日中央同意先打長春,一方面是林彪的堅持得到了中央的重視,另一方面蔣介石的態度幫了林彪一個大忙。

1948年3月8日,蔣介石發表講話,公然宣稱要確保東北,妄圖以此牽制東北解放軍主力。經過反覆的爭吵和協調,國民黨統帥部最終確定其東北地區部署是「固守目前態勢」,即憑藉堅固城市工事,固守長春、瀋陽、錦州三點。

既然蔣介石下定決心保住東北,那麼中央就不用過度擔心,國軍會近期從北寧線撤回關內,同時蔣介石要東北這個面子,中央很希望就地狠狠的打蔣介石的臉,為全國局面提升士氣。
於是爭論到了4月下旬,中央最終同意了先打林彪長春的要求。

在攻打長春的過程中,第二次大爭論開始了,這次爭論的時間是5月29日到6月29日,焦點是長春是快攻還是圍困。

1948年4月18日,中共東北局和東北軍區就打長春進行討論,並致電中共中央軍委,計劃從5月中旬開始進行長春戰役,用九個縱隊攻打長春,以圍城打援手段,準備4萬人之傷亡,在10-15天內結束戰鬥。4月24日中共中央軍委同意攻打長春提議。

未完待續


1、千里躍進出其不意,長春瀋陽錦州三塊被東野分割包圍的時候,林彪和東野的想法就是先打長春免除後顧之憂在南下爭奪錦州,這點和國民黨方面的判斷基本一致。但以高祖認為應該直接揮戈南下越過瀋陽直驅錦州,這一招非常的冒險,如果瀋陽的衛立煌和平津的傅作義全力出兵夾擊,東野主力很可能有去無回。東野和高祖在這方面的爭論《大決戰》都描繪的非常清楚了。但戰略冒險也會帶來極大的機遇,國民黨首先就在思想上就沒有這樣的準備,范漢傑同學壓根就沒想到作為後方的中轉和前進基地的錦州瞬間變成主戰場。再者范漢傑壓根就沒想到來的東野最強主力,甚至帶來了全部的炮兵,雖然最後拼湊15萬守城軍隊,但面臨東野主力25萬人的瘋狂進攻,最終還是力所不逮。所以高祖在這方面是有充足理由的,只要東野能貫徹他的戰略意圖兵臨城下,攻克錦州將不再是難事。
2、統帥方面,毛林羅劉就不必說了,要戰略有戰略要戰術有戰術,可謂是中共最強陣容,反觀國民黨方面,不乏像杜垏明廖耀湘一批有頭腦的精英軍人,可老鼠屎往往就害了一鍋湯。先不說國民黨作戰廳里中的潛伏中共人員,但就說作為國民黨東北最高軍政長官衛立煌就非常可疑,繼任東北剿總司令後作戰一直極為消極,錦州戰役爆發後,在西進兵團的組織上他就陽奉陰違,後廖耀湘帶領西進兵團救援錦州的過程中處處掣肘,錦州失陷後,廖耀湘計劃領兵突襲營口,奪取出海口,又是他百般阻撓,最終葬送廖耀湘兵團。如果西進兵團的出擊時間能夠提前,東北剿總通力配合,錦州會戰可能是另一個局面,再不濟廖耀湘兵團也會在給東野主力造成重大殺傷後順利退出東北戰場。鄭洞國同學也是,在衛立煌的堅守長春,無令不得擅出的命令下,終究無力回天,活活的困死長春城中。所以衛立煌到底是不是中共的人,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吧。
3、指揮方面,林彪的指揮能力就不用再說了吧,精準穩健一向是他的風格,遼瀋戰役發揮的淋漓盡致,中基層指揮員中多數是從抗戰後從山東和晉察冀等地抽調入關的老八路,作戰勇敢戰鬥經驗豐富,再加上和國民黨的多次交鋒後,尤其是幾次四平戰役下來後,中基層指揮能力提升非常顯著。國軍前面提到廖耀湘,不愧是法國聖西爾軍校的高材生,同時又是印緬戰場的浴血悍將,戰役中的表現非常搶眼,幾次戰略判斷都非常準確,如果說非用什麼詞來形容他的命運的話就是運氣不好,狼對手和豬隊友統統有了,甚至在胡家窩棚這個鬼地方還遇到中共小股部隊的突襲,一急之下使用明語呼叫,加速了兵團覆滅,當然這與這哥們脆弱的心理素質有一定關係。再說說范漢傑同學,他基本上沒有參加幾次較大規模的對日作戰,只是在中條山打了幾年游擊,指揮水平很難評價高,這哥們在戰役中的非常堅定的認為蔣介石督戰下的東西兩個兵團對進必可化解錦州之圍,可見其對全場戰局的把控力和對對手的了解方面還欠缺很多。在全城城防被破之際,蔣介石還詢問是否要掩護突圍,可他依然堅信東西兵團必然會到,指揮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4、城防方面,錦州的城防是日本人當年修的,范漢傑又緊急加固,配水池之戰可見日本人當年修公事還是比較在行的。按理范漢傑指揮能力和15萬的軍隊堅守個把月不是問題,但很不幸的是,林彪幾乎帶了他們在東北搜刮和繳獲的所有重炮,朱瑞同志也親臨前線最終還踩了地雷,以這樣的炮兵規模,中共也自稱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炮火準備,再加上范漢傑的指揮水平,失守也就是一兩天的事了。
5、參戰部隊方面。其實在東北的國軍自從進入之後便能指揮得力配給給力,林彪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畢竟都是國軍的戰鬥力上乘的部隊,尤其是廖耀湘兵團下的新一軍新六軍,但就是因為多方掣肘,在和共軍的多次無意義的慘烈交鋒中,部隊減員嚴重,精銳部隊被稀釋的情況也非常嚴重,等到會戰爆發的時候,也就是原先五成的戰力而已。范漢傑指揮下的錦州駐軍,談不上東北剿總的主力,93軍為滇系部隊,內戰爆發前,蔣介石就收拾雲南王龍雲,滇系部隊被肢解充當內戰炮灰,戰鬥力和向心力可見一斑,僅有新六軍的一個師戰鬥力不錯。相比中共來說,入關的老八路底子就不賴,都是抗戰各軍區的骨幹力量,退至黑龍江後,一方面大肆搜刮日偽的火炮,在配合繳獲的美系榴彈炮,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迅速崛起。中共喜歡走土地路線,解放了大批貧苦兄弟,部隊擴張速度非常之快,血戰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不斷的刷經驗,林彪的軍事戰術思想也使得東野部隊整體素養有了很大的提升,等到遼瀋戰役之時,東野成了名副其實的虎狼之師。
最後說點題外話,我認為整個錦州之戰是國共內戰的核心之戰,錦州會戰走嚮導致國共內戰的最終結果,但歷史畢竟不是可以假設的,重新看這個歷史真是唏噓不已啊。
以上是我的淺見,歡迎和大家探討!


其實在遼瀋戰役發動之初,共軍的綜合優勢就比國軍要強了。所以只要腦子清醒一點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共軍贏國軍敗是必然的---這點甚至在國軍高層都有不少贊同的。
問題僅僅是,如何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戰果而已,對於國軍來說自然是反過來考慮的。

所以其實長春並不是打不下來,只是給國軍(主要是宣布「長春是中國主權的象徵」的蔣介石)一個念想,讓他們遲遲不能下定決心,丟下一切,撤回關內。
而錦州則不一樣,錦州就是關門打狗的最重要一步:關門。門關得不夠快,把狗給嚇著了,跑了,那這一切的布置就沒有意義了。所以錦州不但是志在必得,而且動作必須夠快。

所以,長春和錦州兩地的表現不一樣,主要是高層的策略不同,所以作戰部署和作戰決心也不一樣。完全和戰鬥力什麼的無關。


林彪當時有百萬部隊,不是打不下長春,而是打下長春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值得,尤其是打下長春之後,瀋陽的廖耀湘兵團是不是會南撤,這個更是共軍要考慮的問題啊

錦州戰役,共軍大約傷亡2萬多,國軍傷亡也是2萬多,戰損比基本對等的
而長春呢,共軍傷亡也就是幾千而已

錦州被打下來,對於東北就是殲滅戰,而先打長春,東北可能就是擊潰戰,對於老毛這種軍事天才來說,從來打的都是殲滅戰

類似的還有淮海戰役的末期遲遲不結束杜集團,也是為了把北平的幾十萬傅作義軍隊留在華北,而不讓其南撤,最後在華北也是打個殲滅戰

試想下,如果先打長春,那麼瀋陽國軍可能南撤進入華北,這些是蔣的精銳,應該有機會脅迫傅作義在帶上他的部隊一起進入華東,那真的有可能劃江而治了


感覺攻城部隊的炮兵,把守城將士嚇著了


錦州市內戰鬥,是重鎚砸核桃,以東野攻城兵力來說,沒有砸不開的道理。

三戰四平的慘痛教訓,在戰役層面,是必須要有三個突擊方向,兩個不夠。在戰術層面,水平不夠罷,多打多練就是了。

南下北寧線之前的猶豫,我一直都以為非常有道理。大軍行動,首重後勤,七八個縱隊幾十萬大軍人吃馬喂,不慎重怎麼行?

東野日趨複雜的合成兵團的後勤體系沒有經受過壓力測試,南下之後鐵路肯定要被截斷,怎麼連接?十縱可以守黑山,你讓搶它彰武試試?

不猶豫,林總反倒讓人看不起。

另外,林總對於自己手裡的這把鎚子有多重,沒譜。這也不稀奇,之前三個大攻勢,東野沒有把主力集中到這個程度。所以會懷疑萬一攻不動錦州怎麼辦。

林總不像粟司令,手持羽扇能掐會算,邱清泉和沈澄年不和,肯定不會救區壽年。

你說范漢傑一個胡宗南系統的外來戶,跑到錦州領著滇軍和新字頭的遠征軍,沒有力度嘛。但是廟算不能這麼考慮問題。

於是錦州戰鬥,三個突擊方向,五個縱隊打兩個軍,絕對優勢的強大炮兵,砸破外殼,錦州就交待。

外層圍廓一經突破,炮火延伸,市內蔣軍連起碼的通訊都斷了。還打個毛的巷戰,國軍哪有那麼多軍士隊?

不要看碾庄雙堆集打的慘,陳官莊打的慢。

一方面,黃伯韜的二十五軍,黃維的十八軍,杜聿明的五軍,那都是各自麾下的鐵杆兒棺材本兒,生死與共的關係,必出死力來戰。范漢傑哪有這個?

另一方面,二野三野的技術和裝備,也的確有點水。


小兩千105 155火炮玩命轟擊,城內國軍精神崩潰。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經典之戰,思路清晰,吃一個看一個挾一個。明清之間的爭鬥己經是模板,戰略要地,得錦州得東北。


錦州更重要啊,負出很大代價攻克也是值得的;長春當時也不是說打不下來,只是覺得沒有付出很大代價硬打的必要罷了,所以才改成圍困(這種做法是否人道是另外的問題了)


那段時間發生的事大致是這樣的

冬季攻勢之後,東北共軍的下一步作戰主要有2個方向的選擇,或打長春,或打北寧線

對於這兩個方向的選擇,中央(以毛為首)沒有很明確的意見

林彪提出,以打長春最好,其他方向都不適合

毛回電同意打長春的確是最好方案,但是毛指出其他方向不是完全不可以打

然後,林彪試打長春之後提出長久圍困之後再打

毛雖然再一次同意了林彪意見,但是毛內心認為長春是好打的,奈何林彪不敢/不肯打

圍了一段時間(東北共軍同時在大練兵)後,林彪再次提出放棄打長春,直接南下北寧線作戰

毛再一次同意了林彪的意見

雖然毛內心依然認為長春是好打的,應該拿下長春再南下,但是林彪給出的南下前景太樂觀,林彪認為南下有奪取北平、天津的可能

毛同意林彪的這個南下作戰,但是毛強調,南下必須首選奪取錦州到唐山一線,這樣才能防止林彪大軍在進攻華北時,受到東北國軍的兩面夾擊

這就是毛堅持打錦州的由來,和後來宣傳的什麼高瞻遠矚,關門打狗什麼的完全沒有關係

林彪南下後,自己又改變了之前提出的以主力入華北作戰的思路,林彪以一半主力對付瀋陽、長春,一半主力對付錦州諸點

毛謹慎了表達了不同意見,認為既然是以主力入華北作戰,奪取平津、那就應該置瀋陽、長春不顧,首先奪取錦州--唐山一線

毛還專門為南下的第一戰起了個名字叫錦榆唐戰役,即奪取錦州到唐山一線的作戰

但是林彪沒有理睬,等到南邊主力將錦州孤立之後,林彪正式提出了東北大決戰,即此戰可能奪取錦州、長春,並殲滅瀋陽援軍,有望一戰奪取東北

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東北大決戰

對於林彪這個全新的作戰計劃,毛沒有表態

後來關內援軍增援葫蘆島,林彪的兵力不夠用了,原本同時對付瀋陽援軍、錦州、長春是有把握的,此時錦州那邊已經無法保障,要不要放棄東北大決戰,放棄之後是將主力南調去打錦州還是將主力北調去打長春,這些需要重新考慮

於是短暫考慮之後(就是著名的被批臭了的錦州猶豫),林彪重新下了決心,放棄東北大決戰,全力保障錦州作戰

打完錦州,廖耀湘3天沒動,林彪提出回擊廖耀湘,於是重新打成了東北大決戰


以當時東北野戰軍的實力,要硬吃還是有點風險的,所以林彪一開始猶豫不決也是有道理的。能這麼快打下來,和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也有很大關係:

  • 衛立煌早就暗中投誠了,在具體戰略指定和臨陣指揮上,一直在暗中拖後腿,可憐老蔣自己不知道。當時國軍要逃,至少能逃出一部分的。但衛立煌玩太極,故意無所作為。臨陣不決乃大忌,老蔣最後一次去東北,其實是去督陣施壓的。
  • 傅作義和老蔣關係不是一路的,過於自保。傅作義能力不錯,手下實力也有,當時聶榮臻搞不定他,從三大戰役最後打平津就能看出。他如果全力從關內救援,那就不是一個塔山阻擊戰能擺平的了。

說點題外話,以下摘自鳳凰大視野 鐵馬冰河 遼瀋戰役全記錄
林彪的勞師遠征,讓蔣介石看到了釜底抽薪的機會,一方面,他命瀋陽的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率包括,新一軍,新六軍在內的十萬精銳組成西進兵團,另一方面,從華北海運7個市十萬之眾,組成東進兵團,東西對進,意圖在錦州城下重創東野。
當林彪的專列到達彰武時,他得到了這個壞的不能再壞的壞消息。
林彪火速調集兩個縱隊,由程子華帶領,在塔山狙擊東進兵團。程子華查看了塔山地形後,命令各部隊按梯次配備,留下一半部隊做預備隊。這就是後來載入西點軍校教程的塔山阻擊戰。
林彪善於用兵,林彪更善於用將,他把防守塔山的重任交給了四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四縱副司令胡奇才是一名善打硬仗的黑臉膛的猛將。
東進兵團方面,司令侯鏡如是老共碟,後來還率部起義。
但是東進兵團里不乏精兵強將,羅奇帶領的獨立95師號稱趙子龍師,抗戰八年沒丟過一挺機關槍,打遍華北無敵手。95師確實有些與眾不同,他們採用波浪式衝鋒陣法,輕重機槍集中使用,密集的火力讓四縱的戰士壓的透不過氣來。更為少見的是,衝鋒時,他們都團營幹部手持大刀,胸前掛滿了手榴彈,沖在隊伍的最前面,這在國民黨的軍隊中是極其罕見的。
關鍵時刻,四縱的炮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重點攔截95師的第二波攻擊,使國民黨的攻勢始終難以為繼。


遼瀋戰役的路子,基本上就有點翻版當年明朝對後金……


因為不迅速就拿不下來,當時國軍也在全力援助錦州,如果錦州久攻不下,有可能就成了國軍的固守待援中心開花的經典戰役,
有一個細節,就是作為鐵路樞紐的彰武在當時已經被廖耀湘打下來了,錦州打不下來,那東野攢了幾年的重裝備都撤不回去。以林的性格,這種一鎚子買賣式沒有把握的仗要他下決心打當然有困難。
還有一個細節林在當時是不掌握的,就是葫蘆島援錦的東進兵團司令侯鏡如高度疑似為共諜,從事後結果看,他的消極指揮實際上對塔山阻擊戰的成功功不可沒。但是這個事情當時不可能告訴林彪。
以國軍的組織能力,如果組織得力也未必打的下來,但候遲遲不到位造成東進兵團實際上沒有統一指揮(話說最開始衛立煌想讓陳鐵指揮,但陳鐵抗戰時和TG來往密切,估計蔣公信不過,所以派了侯鏡如),蔣公派的監軍羅奇又上躥下挑的瞎指揮一氣,終於造成塔山打不下來。
最後說說蔣公,蔣公和太祖其實都是全國戰場的總指揮,也都是站在全國的角度看問題,太祖的想法是打下錦州,截斷國軍各個戰略區的聯繫。蔣公的想法是東北反正實在不行了可以丟掉(918時他就這麼干過),把生力軍撤到華北,所以他讓兩路援錦,如果成功即使不能殲滅東野主力,至少也能勢均力敵,實在不行還可以把精銳部隊從錦州撤出東北。從他的角度看,這也是能讓全國局面好轉的最優決策


東野集結了上千門火炮對錦州的外圍工事進行了摧枯拉朽般的轟擊,又集結了九個縱隊,為的就是能迅速破城。


我記得跟錦州旁邊的塔山有關係,塔山狙擊戰打是很關鍵的一次戰役,還有錦州城內也有守軍起義吧。。。


錦州是闖關東的要塞,得錦州得東北。


共軍在北,國軍在南。當然共軍在朝鮮邊境有南滿,一度處於崩潰邊緣,但國軍沒能消滅它。錦州算是國軍的後方,背靠華北,共軍攻打錦州是出其不意。

錦州守軍雖多,但卻是雜牌,沒記錯的話是范漢傑,原來的東北軍。和蔣軍嫡系本來就是一種勾心鬥角的關係,在戰鬥力和戰鬥意志上是有差距的。

再者蔣的作戰是被動跟隨的,事前舉棋不定,既沒撤出東北,也沒加強錦州守備。戰役開始後又不能及時判明敵人意圖。

戰役執行中,東進的侯鏡如出力了,卻被阻在無險可守的塔山,西進的廖耀湘則沉迷在從營口跑路的小算盤中,在彰武逡巡觀望。二者均浪費了救援錦州的時間。

錦州的雜牌軍儘力了,輸了不怪他們。


都沒人說塔山阻擊戰?被西點軍校納入經典戰役的都沒人說?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曾國藩會有近代聖人之稱?會有這麼多人推崇他?
蔣介石有沒有搞過個人崇拜?
為什麼《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對中國近代史如此重要?
民國時期四大家族真的全都貪腐么?

TAG:戰爭 | 中國近代史 | 東北 | 名將 | 林育蓉 |